文章吧手机版
《密使》读后感10篇
日期:2018-08-24 04:07:02 作者:文章吧 阅读:

《密使》读后感10篇

  《密使》是一本由[英] 格雷厄姆·格林著作,江苏凤凰文艺出版社出版的精装图书,本书定价:59.90,页数:288,特精心网络整理的一些读者读后感希望大家能有帮助

  《密使》读后感(一):真实人性伟大的格林

  《密使》给我最直接的感受就是——真实。或许这和格林本人的间谍经历有关,他应该是这个世界上最熟悉真实的间谍生活是怎么样的一位作家

  D从祖国千里迢迢奔赴英国,谁曾想在船上就和敌人狭路相逢

  L比他更有钱、更年轻、也更有能力,面对L的挑战,D一开始毫无招架之力,任其凌辱。但这个如同泥团一样的人,毕竟也是有血性的。在敌方杀害了少女爱丽丝、偷走了D赖以生存证件后,D决定奋起反击。尽管他只有一把枪,但还是奋力挫败了敌方的计划,最后,成功返回祖国。

  绝望怀疑信任挣扎救赎无疑是这部作品的几个关键词

  最近听说,格林三观不正都出了名了。但我倒觉得,格林不是三观不正,而是丧到极致啊!

  他笔下人物,常常就和D一样,是个泥沼里的人,充满悲伤和绝望,每个想法都丧得让人看着就想自杀。但无论是怎样的泥沼,格林还是能在泥沼里找出一点希望来。

  待续

  《密使》读后感(二):『晴阑晓觉』·《密使》

  《密使》是21次诺贝尔文学奖提名的传奇大师——格雷厄姆•格林的悬疑小说代表作。马尔克斯、福克纳都对格林推崇备至!《纽约时报》称《密使》为“一部华丽杰作”。你永远不是孤身一人,因为总有人对你满怀信任。《密使》让你读懂信任的可贵。记得在《读书》上看到过一桩公案,此公风流成性,晚年泡的一位瑞典大美女偏巧是皇家学院的一位委员梦中情人,后者公开宣称:“格林要想拿诺贝尔奖,先要从我的尸体上跨过去。”

  格林将自己的作品分为严肃小说和消遣小说两类,《密使》是其最著名的消遣小说之一,充满了惊险气氛精巧悬念。与一般间谍小说尤为不同的是,作品并不单纯追求热闹情节效果,在揭示一个充满卑劣行径荒唐世界的同时,更着力刻画了人性——一个并不完美英雄、一名职业间谍的性格弱点犹疑不定。如序中所言,其实此书读起来并不顺畅。伦敦始终宠罩在一片迷雾里,主人公D的命运越来越黑暗毫无希望,不知下一页还有什么噩运在守候着他,直到最后一页来个大逆转,终于使这个间谍故事牢牢留在读者的脑海里。

  《密使》以欧洲某国爆发内战背景描写内心布满战争创伤学者D受命赴英国购买革命紧缺物资煤。在赴英的船上,D发现敌方也派出了密使。上岸后,双方展开了一场惊心动魄明争暗斗。为完成使命,D不断地被敌人甚至己方人员下套,被逼入绝境。他一次次虎口脱险起死回生,完成了从猎物到猎手的角色转换。在使命完成无望的情况下,他奋力挫败了敌方的计划。

  《密使》是一部间谍小说,但它从未打算写一个詹姆斯•邦德式的英雄。相反,《密使》的背景冷硬又黑暗,充满卑劣的行径与荒唐的罪恶。密使D则是一个不完美的,甚至软弱的英雄,他是个极其普通的人。战争以前他是大学讲师研究题目是《罗兰之歌》;他有普通人善良,看见小孩子哭会过去帮他们找父母;他骨子里的软弱让他根本不具备做间谍的潜质,对拳击一窍不通,被别人打了就是默默忍着。如此生活数十年,直到战争将他的生活牺牲——妻子在战争中死掉,挚爱学术事业也没了,成了身负重要使命的间谍。在狼狈的间谍路上状况百出,连开枪杀人都瞄不准。人到中年,因为战争被剥夺了一切,怀揣着必死的觉悟远赴异国想为祖国尽最后一份力。这个悲催可笑的D,就是《密使》的主角

  D先生身负重任,来到已经阔别十多年的伦敦。在渡轮甲板的寒秋薄雾中,他竟然看到了那个与自己较量多年的对手瘦骨嶙峋身影;他随身携带着重要的文件——能表示特殊使命的任命状,可中途神秘被窃;他的护照规范,可是护照上的照片看来与他本人相貌不符——六个月的牢狱生活和妻子被杀的惨痛使他陡然苍老;他按照上级指示,来到指定旅店投宿和接头联络——可倍遭猜疑,又被告知使命已经终止;他侥幸地躲避了装有消音器手枪子弹袭击,却发觉自己身陷圈套——被认定是凶案要犯遭警方通缉。D先生如同一个生活中可怜虫那样,跌跌撞撞在伦敦街头的浓雾里,步履维艰。他作为一名职业间谍,却何曾有敏捷身手出众的枪法?作为一个45岁的老男人,除了灰白的髭须、嘴角皱纹下巴伤疤点染出他生活的沧桑感,又有哪个女性会为之欣然动心?

  男主人公D的性格用一个词就可以概括:老实。不但女主人公库伦小姐这么认为,想必读者们也这么认为——即使被百般折磨,即使被迫放弃任务,D仍然不屈服不放弃。这在某种程度上更像是一种对死亡的信仰。一个连死都不怕的人,又怎奈他何?有意思的是,D却并不是亡命徒、敢死队之流,小说中着墨颇多的对D被埋地下与死神擦肩的场景描写,以及对D回忆场面情绪渲染,都真切地表明他对死亡的恐惧。兰金在导言里界定D为一个有血肉疼痛惧死亡又视死如归的英雄!虽然不完美,就像他的代号——D,竖切一个圆,半个圆的轨迹虽然有缺憾,却真实。

  格林把自己的小说分为严肃小说和娱乐小说。但其实,他是文学上的双面间谍,他既背叛了严肃小说,也背叛了娱乐小说。他的小说总是有一个俗套架子三角恋+追捕+凶杀。但是当你以为他要一俗到底的时候,他用书中的剧情嘲讽了你一脸。格雷厄姆•格林的《密使》已具备了现代密探故事的几大要素:总是失败;总有个心结;总有段艳遇。我很疑心格林创作此书时有轻微的发烧症状,因为他的笔触充满热度

  《密使》自有惊险小说常用套路——主人公一次次地被人设套陷害,又每每绝处逢生柳暗花明。然而,这部小说最值得称道的地方,是人物个性与命运的描写,那种乱世中无法把握自己人生的小人物痛苦迷茫。那位没有见过什么世面渴望关爱平凡琐屑的女仆爱尔丝,只是因为对D有好感,并忠实地完成D托付给她的事,就遭到暗害。而主人公D自己是大学教授、中世纪法兰西史诗的研究专家,本来事业有成家庭美满,不料内战彻底改变了他的人生轨迹:妻子在大轰炸中不幸丧生,自己则被抛进了战争的旋涡之中。为国效力信念让他成了一名间谍,但是书生本色又让他欠缺从事这一职业所应有的果决与坚毅关键时刻常常瞻前顾后、犹疑不定。这样一位个性有缺陷的英雄,彻底颠覆了英国经典惊险文学中或如福尔摩斯般冷峻、或如波洛般睿智传统形象,却多了人性的真实与温暖

  《密使》读后感(三):以箭为翅

  对我来说,比这本书中引人入胜的故事本身更具吸引力的,便是格雷厄姆·格林本人了――身为21次诺贝尔文学奖提名的传奇大师,他67年的写作生涯里创作出超过25部小说,被誉为20世纪大师级作家。

  而相比于他先后获得的美国推理作家协会大师奖、耶路撒冷文学奖以及由英女王伊丽莎白二世授予的功绩勋章,更为夺目的是他从事间谍工作的人生经历。他曾任职于英国军情六处,一生游历于墨西哥、西非、南非、越南、古巴、中东等战乱之地。

  《密使》便是以此经历为背景创作的小说之一,格林在书中关注灵魂深处的挣扎与救赎、内心的道德精神斗争,于格林笔下,你会看到20世纪人类意识焦虑

  D在最开始就认清了在这个因战争而充满怀疑的世界里人性里最真实而致命的缺陷――人类的天性究竟继承了多少轻信和互不信任啊。包括他自己本身。他是英雄,带着秘密使命独身赴任,陷于围追堵截、诬陷以及接踵而至谋杀之中;他又是软弱的,带着一身经过战争后遗留的伤痛,一边渴望得到信任与爱,一边又每每轻信与怀疑。

  刚刚出场的他是颓丧的――无关他的作为或执行力,而只论真心。彼时的他心里是一片荒凉,战乱带给他的记忆是无法磨灭的悲伤印记,痛失所爱,自尊遭践,身心俱疲,流离失所。所以他不信,他质疑,所以身为高校文学讲师,他却对十七世纪的诗人为人完全可能把一颗心永恒奉献出去不置一哂。

  直到他遇到了爱尔丝――这位14岁的少女,爱尔丝给予了他完整的信任与帮助,却惨遭敌方残忍杀害,于是为了替少女报仇,他发生转变――他从最初的猎物,被虎视眈眈地觊觎,始终如履薄冰战战兢兢地完成一个职业间谍的工作,变成了一个狩猎者,一个盯梢人,一个在僻巷放冷枪的狙击手,一个,复仇者。

  如果说爱尔丝是使得D在执行力与行动上发生实质性转变的关键人物,那么罗兰·库伦便是D荒凉凌乱而暗沉黯淡生命不期而遇如的光。他们俩的生活都被世事弄得颠三倒四,他们俩都在用一种并非他们本性暴力对过去默然忍受的一切进行反抗

  雨夜,大海,飘摇的船舶,在他感叹死者是值得艳羡的时候,在他认为自己安全地避开了一个危险而只是为了再进入另一个危险中去时,她出现猝不及防诉说情真意切

  他说我已经是个老人了。

  她说,如果我不在乎,年轻也好,年老也好,又有什么关系呢?

  是呀,又有什么关系呢?

  他在颠沛流离与围追堵截中,在诬陷与谋杀之中,无数次无数次想起他们在月台上的初见,她拿着一个小甜面包,从大雾里走过来。

  他多么清楚明白呐,要想对她不产生一丝爱情是不可能的。

  上帝阳光

  爱抚地看着彩蝶羽翼

  上帝在烛光

  在你家中静静等候着你

  《密使》读后感(四):你永远不是孤身一人

  “21次诺贝尔文学奖提名的传奇大师”这是读客书封上对格林的评价。之前看过一个消息是关于诺贝尔文学奖提名的,具体说法不记得,但模糊记得说是诺贝尔文学奖提名并不代表什么。这种说法的可信度有多高,没有作过深入了解,但就作品而言,如拉斯·福塞尔所言“未授予格林文学奖是诺贝尔奖历史上的一个重大错误。”

  《密使》一书描述了一个因战争而失去信任的一个世界,D作为一个因战争失去工作、妻子,也因此失去了同伴的信任。但当D带着秘密任务前往英国,在轮船上遇到了对立政党代表L。两人肩负相同的任务,矛盾冲突随之而来。作为一名间谍D的性格太过软弱,在被L代表的势力围堵、诬陷、谋杀未遂,甚至自己同伴也因L而怀疑他的真诚。D得到了两名少女(爱尔丝、罗丝)的帮助。爱尔丝是英国穷苦百姓代表,虽然在小旅馆已经见识形形色色的人物之后,对D却是没有来由的信任。罗丝是英国贵族代表,当见识了人类的各种虚伪之后,D的诚实吸引了她。(我一直认为她两都是有严重的恋父情结在里面。)

  但当爱尔丝被L的势力所谋杀后,D决定绝地反击,但此时的D已被英国警方通辑。具体的过程我就不剧透,只透露一点此书是格林书作里目前我看到的唯一一个不丧的结局

  格林的另一本《一个被出卖的杀手》同样讲的是关于信任。但莱文就没这么幸运了,不管是最后的结局还是两人成为杀手或间谍前的生活。其实莱文的结局是可以预料到的,当你一人孤身一人与整个世界为敌时,你怎可能得善终。只是我到现在都记得莱文死去时,我的心脏也似遭到了枪击。“我多希望能够完全地、彻底地、绝对地信任你。”一生不曾被人疼爱与信任,一生都在强调不相信任何人,一生都在追求别人的爱与信任,最后死于对别人的信任。

  D作为一名间谍体能也好,性格也好,无疑与大家熟知的邦德不同,我在看007系列后认为间谍是完美的象征,只有佼佼者才能充当间谍。D作为一名间谍除了有坚定立场与一腔热血外,无异于常人。但他最后获得了成功,我想除了他的坚忍不拔,更多的是来自两个少女的帮助,也正是这两个少女让他重拾了信任与爱。

  《密使》读后感(五):格雷厄姆•格林长篇小说《密使》:大战时代小人物历险

  一、背景

  在法国人皮埃尔•蓬塞纳主编的《理想藏书》中,推荐了英国作家格雷厄姆·格林的两部作品:一部是《权力荣耀》(The Power and the Glory,1940),一部是《密使》(The Confidential Agent,1939)。书中对于前者的评价是,“格雷的作品是想说明,上帝的恩宠产生于任何地方。”对于后者,书中这样介绍道:“小说写西班牙共和派的一个特使在英国的使命,充满了情节与悬念。一部间谍小说,但同时也是对生命意义的一种极端的质问。”[i]

  对于热爱旅行的格林来说,他的这种爱好使他经过姐姐伊丽莎白的介绍而进入英国军情六处工作。他曾幻想做双面间谍,这种幻想没有变成现实,但催生他写作了一系列关于国际政治与间谍题材的小说,如《密使》、《第三人》(The Third Man,1950)、《文静的美国人》(The Quiet American,1955)、《我们在哈瓦那的人》(Our Man in Havana,1958) 以及《人性的因素》(The Human Factor,1978)。

  二、作为故事的《密使》

  《密使》的主线,是主人公D到英国执行密使任务,副线是罗丝对D的爱情。主线和副线的交织,使情节在推进中波澜起伏。

  D原是在大学里讲授中世纪法国文学的教授,并以研究《罗兰之歌》的伯尔尼版本著称。在他四十二岁时,他所在的国家爆发了内战,在战争中他失去了妻子,自己也被军事监狱关押六个月之久。四十五的D肩负组织重任,前往英国伦敦,购买战争急需的煤。

  然而,自从D踏上英国领土的那一刻起,就充满了波折。先是因为样貌的变化与护照照片出入较大而滞留海关,错过前往旅馆的火车;继而被诬告为偷车,还挨了一顿揍;D与煤商的谈判将近达成之际,却因为自己的身份证明文件被偷而失败;接下来,更大的厄运是,他被陷于谋杀旅馆服务员和非法携带枪支。

  D之所以一直处于逆境,一方面是D所在的组织对D及其他成员的不信任所致,另一方面则来自反对派的破坏。

  D为了寻找真相和阻挠反对派,从警察局逃出,去质询了同为组织成员的K,并前往矿区、向采煤工人发表演说。不幸的是,他再度被捕。

  情节再次出现反转。

  煤商的股东之一、福尔特替他交了高额的保释金,并给D找到了一艘开往自己祖国的轮船。此时的D,虽然未能成功购煤,但矿区炸药房的爆炸使得工人无法采煤,反对派所签订购煤合同也就失效了,这对他无疑是一种安慰。令他惊喜的是,一直爱慕着他的罗丝,竟然在这艘船的船舱里等他,要与他一起回国。

  才20出头的富家大小姐罗丝·库伦为什么会爱上D呢?套用今天时髦的话说,罗丝也许是被D的大叔气质所吸引——那种混杂了知识分子的儒雅、失去了妻子所经历的创伤、内战所带来的麻木和绝望的成熟气质,对年轻女孩来说,无疑是具有吸引力的。罗丝对D的爱,解释了为什么心仪罗丝的福尔特会为D交保释金,并安排D回国。这一切,当然是罗丝所要求的。

  台湾作家唐诺在一篇论及格雷厄姆·格林的小说中评价道,“格林从不装傻,演戏的人、拙劣的说故事者才有必要故意装傻,为的是延宕剧情,拖住时间,好掩饰故事的单薄和没能力走远走深,毕竟如果情节有限、诡计就这么一个两个,一暴现就结束了;由此,格林的小说中也没有任何傻瓜,没有那种你我读者都能一眼看出来、只书中人物笨到会应声跌下去的陷阱。每个角色都有他合情合理的聪明,不是那种饱读诗书满口哲理的没道理聪明,而是每个人浸泡于挣扎于他的特殊生命现场总会淤积出的那部分事故,再天真的人都有他自保的、生存所必要的那一点点关键性狡狯,如只有神经丛没有大脑的昆虫也会伪装也会恫吓也会说谎欺敌。[ii]

  唐诺的这段文字很长,简而言之,就是他认可格林驾驭情节和塑造人物的能力。就我所读的《密使》来说,我也深以为然。

  三、《密使》的精巧结构

  《密使》由四部分组成,即:第一部 猎物、第二部 狩猎者、第三部 最后一枪、第四部 结局。

  细心的读者会发现,这四部分内容所占的篇幅是按照一定的比例递减的,即:第一部分大约占据52%篇幅,第二部分约占22%,第三部分约占16%,第四部分约占10%。

  这种内容比例的安排,与成功的商业电影有异曲同工之妙。比如前阵子热映的《我不是药神》,当情节进展到徐峥饰演的程勇咸鱼翻身、带着一众人在酒吧狂欢时,电影的时间进度已过半,并达到了一个小的高潮;接下来的故事走向,陡然翻转,之前充斥的喜剧元素激变为正剧,甚至是悲剧的情节,借此来向观众传递影片真正想表达的主题。

  回到小说《密使》来看,D在第一部分无疑是题目中所谓的“猎物”,肩负使命的他只是被时代的洪流所裹挟的小人物,他所谓的重要使命也因意外而不断延搁,他所同情的旅馆服务员、一个天真小女孩在波折中的意外殒命,则激起了他内心的反抗,因此,在第二部分中,他变成了所谓的“狩猎者”,开始主动的向反对派和监视他的同组织成员挑战。第三、第四部分情节的起伏,使得人物形象愈加丰满,但文字却更为紧凑,这种张力最终导向了男女主角在一起的大团圆结局。

  因此,无论是商业性的电影或是通俗性的长篇小说,情节的过半,对于作者和观者来说,都是一个转折点。转折点的明晰,给观者以喘息和期待,一方面他累积了很多的情感,另一方面,他接下来需要合理的情节来帮助他纾解这种累积。一个好的作家、编剧或导演,首先要善于把握好这种节奏(节奏好才不至于让人昏昏欲睡),然后的关注点才是如何形象生动的阐释所要表达的主题。——当然,这仅就一般情形而言。

  结语

  英国文学专家让•卡特尼奥曾这样评价格雷厄姆·格林的小说,“人们可以在火车上读他的作品,而丝毫不觉得是在读火车站文学读物。”[iii]

  格雷厄姆·格林将通俗文学和严肃文学有机的结合在一起,这种才华和能力使他获得了广泛好评。例如,他生前曾被21次提名为诺贝尔文学奖候选人,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的作家,如马尔克斯、威廉·戈尔丁、V.S.奈保尔、马里奥•略萨等,都对他青睐有加。

  《密使》作为格林小说中既严肃又通俗的代表,在于它从小人物的角度切入,既平淡但有力的处理了谍战这一主题,谴责了战争的无义性和派系内部的不信任与倾轧;同时又以充满波折的情节和杂糅于其中的爱情,以及大团圆结局来给读者以“通俗”的慰藉。

  (THE END)

  注:

  [i] 《理想藏书》,[法]皮埃尔·蓬塞纳(主编),上海人民出版社,2011年8月,余中先、余宁译,格雷厄姆·格林相关条目。

  [ii] 《重读——在咖啡馆遇见14个作家》,唐诺,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15年1月,第279页。

  [iii] 见《理想藏书》中格雷厄姆·格林相关条目。

评价:中立好评差评
【已有2位读者发表了评论】

┃ 《密使》读后感10篇的相关文章

┃ 每日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