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手机版
《让孩子心悦诚服》经典读后感10篇
日期:2018-08-23 05:34:01 作者:文章吧 阅读:

《让孩子心悦诚服》经典读后感10篇

  《让孩子心悦诚服》是一本由杨杰著作,32.80元出版的2012-11图书,本书定价:238,页数:,特精心网络整理的一些读者读后感希望大家能有帮助

  《让孩子心悦诚服》读后感(一):很接地气的育儿书

  这本书最初是刘未鹏推荐的,我最近加了杨杰的公众号后才看完的。是本有很多真实案例好书特别值得孩子上学后的父母阅读。最近多看特价,我就买了。

  主要内容亲子沟通、无条件的爱和接纳、管理自己情绪、如何应对亲子冲突、如何帮助孩子学习等,每个小章节都可以单独拿来阅读,可以根据自己的问题去书里找答案。书里也融合各家的精华,比如一念之转、无条件接纳、正面管教等。

  番茄营的巴乔老师听到家长说孩子的各种问题时,都会先问家长:你是如何做到的?这跟杨杰老师的观点一致的,孩子的问题,并不是孩子造成的,而需要家长去看自己养育过程中的问题,可以改变地方,谁痛谁改变。

  杨杰老师的话语很轻松方法也可操作,值得收藏,也祝愿她的公众号越办越好,帮助到更多的家长!

  《让孩子心悦诚服》读后感(二):天使人间——无条件的爱和接纳

  每次生气前都要告诉自己,孩子的每一个行为都有一个正向思维,只是我看不懂。

  这本书很细致耐心的告诉我们,孩子世界的多彩和脆弱,身为家长的我们需要有足够的耐心去等待他们的长大,于此同时,我们也需要不断的去学习完善我的思维不要轻易的摧毁那敏感快乐宝贝笑容,让他们慢慢的长大(其实这才是捷径,我们能给孩子最好的礼物,让她自信,让她学会做人才能好事)。

  此书还需多加阅读,慢慢用于实践

  --------------------------------------------------------

  --------------------------------------------------------

  书摘

  让孩子心悦诚服 (杨杰)

  1、孩子的心理需求则是:得到父母无条件的爱,就算犯错也会被接纳,在一个平和氛围中改错,并且能得到必要的帮助。

  2、父母的成熟可以最大限度保障孩子的快乐成长

  3、一个孩子健康成长,天然就需要一个安定的心理环境

  4、教育需要一颗安定的心,否则,孩子就会成为被焦虑情绪迫害的重灾区。

  5、孩子能给我们的最好回报,就是生命喜悦感,喜悦感也是判断亲子关系质量的一个快捷线索

  6、孩子的作业只要完成就行,并不需要按照你期望状态节奏完成

  7、当我们心中升起一个不好念头时,不妨问自己四个问题:

  这是真的吗? 我能百分之百确定这是真的吗? 当我相信这个判断时,我有什么反应? 没有这个念头,我会怎样呢?

  8、遇到特别生气的事情,我会问自己两个问题:这件事情,3年之后你还能想起来吗?那时候你还会生气吗?

  9、理清思路

  因此处理情绪的工作需要天天进行。这并不是勉为其难的“作业”,而是疼惜自己的最佳方式

  我把每晚的梳理工作变为随时的追踪和记录。我的书桌上总有一个小本子用来记录自己的负面念头,随时思考并把感悟记录下来。

  10、当发脾气在所难免的时候,请把发脾气变成一种沟通!如何做呢?简单地说就是定好目标,划定界限。不要“即兴”地发脾气,而要确定一个理智的目标,并且要坚持就事论事原则:“干净地争吵”,绝对不翻旧账、不攻击孩子。这样可以把发脾气的危害降到最低

  11、不妨坚守三个清晰表达:“我看到……我感到……我希望……”

  12、说得多,不代表效果好;说得少,效果却更好,这便是“少即是多”的道理。所以,与孩子交流的时候,我非常关注效果,一旦产生无效的互动,我会立刻反思,并寻找新的策略

  13、首先是家长的自律,其次是教育方法落实的精准性。

  14、温和对人,坚定对事。

  15、回答不了的“为什么”先记录下来,并放在一个专门的盒子里,做成一个储蓄“为什么”的银行,这是最好的教科书

  16、发展能力是更核心的目标。能力的发展是在探索的过程中实现的。

  我可能拒绝你的要求,但誓死捍卫你提要求的权利

  17、挫折商”(简称AQ)的概念,从四个方面考察人的挫折商:控制、归因、延伸忍耐。简单地说,挫折商高的人,会觉得自己对局面有掌控能力;遇到挫折会主动承担责任,并相信自己可以设法化解挫折;将挫折的后果控制在一定范围内,不会无限蔓延;懂得在逆境中坚持。

  18、亲子关系的增温,说难就难,说不难也不难,因为转机随处可见关键是要善于捕捉。

  19、沉默本身便有一种无言的力量,它的潜台词是:我相信你能做好,我愿意给你战胜自我的空间。孩子能感受到我们的忍耐和期待,他会主动改变自己。当然,前提是我们保持平静的状态。如果我们急躁焦虑,这个态度本身就包含着对孩子的不满不信任,孩子内心的情绪会发生微妙变化,要么反抗,要么防御

  20、我们不妨信任孩子内心的积极力量,付出足够的等待,等孩子的主动性自然浮现。这个等待的过程给了孩子自我管理的机会,让孩子学会自我约束

  21、这些人都善于捕捉当下的积极体验

  22、如果孩子能坚持价值平等的原则,肯定自己的价值,也认可他人的价值,便不会去贬低他人。

  23、给孩子最大限度的自由,同时也要学会坦然拒绝孩子。

  24、通常孩子会在自己的原生家庭中习得一个模式,并且会带着这个模式周游世界。我们对孩子好,世界便对孩子好,这是一个人终身财富,也是亲人能给予孩子的

  25、特权,让渡说一不二权力放弃威胁——奖赏”的模式。父母要学会自律,学会倾听,尊重孩子表达的权利,认真回应孩子的要求。

  26、不妨采用循序渐进的方法给零用钱

  27、理财教育,不妨从管理零用钱开始。 许多孩子的零用钱基本都是用来消费或储蓄的。

  28、通常都不是因为要求本身,而是我们提要求的态度和语气

  29、做作业的时候,有没有想起电视游戏啊,想玩的时候你咋办呢?做完作业是不是特轻松,而是先做了作业,真不容易

  30、我们的任务就是把注意力放在今天的改变上,至于日后怎样,需要孩子作出选择,不需要我们操心。

  31、请求没有得到满足时,提出要求的人如果批评指责,那就是命令;如果想利用对方内疚来达到目的,也是命令。

  32、请求是亲子沟通的一个捷径。其实每个孩子都是“顺毛驴”,我们尊重了孩子的愿望和感受,他们才愿意发自内心接受请求,每当这时候,他们做得往往比我们期望得还要好

  频繁的命令,最终会通往唠叨!很显然,频繁的命令会引起孩子的对抗

  33、这样核实一下,后面的沟通往往会非常顺利,哪怕我们拒绝了孩子的要求,他也在这个协商的过程中得到了尊重。

  34、放下期待,同时要分层设立目标

  最低目标是只做一点儿;中等目标是做完了,但质量不高;最好的目标是全部完成,而且质量上乘

  这样分层设定目标的过程,更多地是针对我们自己展开工作,调整我们的认识,印证我们的判断,以及考验我们的应对能力。

  35、我说了我的思路: 首先,假设你听到这个情况后,来到他的房间,先用平和的态度问清东东的愿望:“东东,你不想去喝早茶,想去吃麦当劳,对不对?” 第二步,告诉他:“今天可以满足你的愿望,不过,你必须好好地和爸爸说。” 第三步,孩子恳求爸爸之后,还可以追问孩子:“今天,你想吃麦当劳,爸爸想喝早茶,结果,爸爸满足了你的愿望,跟着你吃麦当劳了。下次,你愿意跟着爸爸去喝一次早茶吗?”

  我不想……我想……请求您……”

  我让孩子直接学习怎样做,让他们通过做的过程自己揣摩其中的道理。

  就事论事地解决问题,把我们认同的道理体现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就算我们不多说什么,孩子也能很快学会

  东东,你不去,我感觉……你去了,我感觉……所以非常希望你能一起去

  36、在一个高度信任的环境中,孩子很少问“真的吗”,孩子确信父母的承诺,不会去核对真假

  37、就需要判断一下,怎样防止孩子跑丢,孩子弄坏货架上的商品怎么办,如果孩子要买零食玩具是否应该答应……假设这些细节考虑清楚了,逛超市的过程便会很从容。如果之前没有考虑,一旦孩子出现这些行为,我们就会手忙脚乱并责怪孩子“不懂事”。

  38、不妨把“为什么”换成“怎样”——怎样做就不会弄坏东西了,怎样才能更好地完成作业,怎样避免错误的发生……

  这件事情与读英语无关!你想不想要口香糖?想的话,为骂人的事情向我道歉,穿好溜冰鞋,我们下楼去买!”

  事情处理一半就把孩子扔下,这是对孩子极大的不尊重,孩子会觉得自己在父母的心中无足轻重,会感到自尊受到了伤,会产生强烈愤怒,这也是孩子后来连声骂“混蛋”的一个重要原因。 所以,冷处理≠不处理,及时解决孩子的问题,而不是置之不理,这是教育孩子过程中不可缺少的步骤

  39、首先是能把倾听与评判清晰地分开

  其次,孰是孰非,一目了然

  再次,对孩子来说,这是培养客观性与条理性的好契机。孩子的思维更具主观性,不易看到事情的原貌

  40、我建议妈妈说三句话:“如果你不会开,直接告诉我就行了,我来开。这件事情,没必要纠缠于应不应该。用不着发脾气。

  这件事情的重点是让孩子学会坦然面对自己的“不会”。

  孩子做错了,我们有责任指出来,关键是我们指出错误的方式不能伤害孩子的自我价值感。

  不会,学会就是了。一遍不行就学一百遍呗!

  孩子通过这件事情形成了一个新的观念:遇到不会的事情,直接问是最好的方法,也是值得赞扬欣赏好习惯

  41、与孩子相处,遇到突发事件时,我们首先要有全局观念,抓住主要问题,而不是被最突出的细节所牵绊,陷入次要问题的泥潭

  我建议妈妈第二天这样对孩子说: “儿子,昨天没有及时通知老师,是妈妈没做好。 “你虽然不愿意,但是回来立刻就开始上课,连饭都没吃,说明你很懂事,妈妈心里也很过意不去。 “上课中间你不想上了,趴在桌上不理老师,后来又回房间不出来,这就是你的不对了。你看老师大老远过来还等了你那么久,浪费了老师那么多时间。你中断学习,老师心里该多难过呀!不过妈妈发现你后来就很平静了,估计你也认识到自己的错误了。 “玩电脑时间,既然每周都有,我想一下,还是补给你吧,40分钟。 “不过妈妈也希望下次上课的时候,你给老师道个歉。”

  遇到突发事件,首先找积极因素,这非常关键

  42、消除自卑的一个误区就是不肯接纳,只想着改变。

  儿子,那么漂亮花盆打碎了真可惜,爸爸要是再小心一点儿就好了。打碎了花盆,的确是因为爸爸的疏忽。不过爸爸辛辛苦苦地帮你,你这样埋怨他,他也很难过吧?如果是你自己往回搬,说不定也有疏忽的时候呢!既然你和花店老板熟悉,就再打电话问问,看老板能不能再换一个花盆吧!

  43、遭遇突发事件时我们该如何解决问题?

  接纳现实,设法解决问题,分割责任,总结经验教训以避免重蹈覆辙。其实最难做到的是接纳现实。

  其次,要对自然时间保持觉察。

  再次,在疲倦之前休息。其实心不在焉只是一个信号,它在提示我们,可能是孩子遇到了困难,也可能是父母的教育方法不对。

  你一个字一个字地抄也是可以的,不过,妈妈还知道一种更快的办法,你愿意试试

  “你好。你找谁呀?你等一下,我去叫他。”

  44、我们不妨换一副“眼镜”去发现孩子的进步。筛选出孩子做得好的地方,对孩子的行为进行“正强化”。孩子的努力得到了正向的反馈,他就更愿意去重复这种行为。在不断的重复当中,孩子就会不断进步。哪怕是成年人喜欢成功中学习并保持成功的状态,孩子更是如此。

  我总结出一个小小的心得:要把工夫用在平时,时刻关注孩子们微小进步,并及时用语言表情眼神来回应他们。发现错误并不急着说,而是等一等,等到孩子有进步的时候,态度愉悦地肯定一下,孩子的积极行为便把错误覆盖掉了。遇到非说不可的错误,我尽量用建设性的方式指出来,而且格外注意语气的柔和,以此来化解孩子的尴尬。在我看来,这是一种低成本的改错方式

  45、无条件积极关注,强调了对孩子的接纳。

  46、我们不要想当然地去指挥孩子,不要过度追求细枝末节完美而给孩子增沉重的负担。

  第一,全局扫描。主要是看有没有忽略的或者漏掉的题目。

  第二,重点检查。主要是重点注意没把握的题目,这样的地方倒是不妨再花一点儿时间,甚至重新做一遍。

  对于孩子的作业,我们没必要为他负责,但有监督的权利。

  我辅导孩子做作业的时候,坚持两个原则:第一,最低限度介入。第二,介入之前先想好如何退出。

  分数是重要的!关键是我们重视的到底是具体的数字,还是重视分数背后隐藏的信息?

  47、我发现,如果我们总是默默地关注孩子,孩子很快便会觉察到,并且,父母与孩子彼此之间会有一种无言的默契。任何人都希望得到正面关注,孩子也不例外。那种包容、关切的目光,是对孩子最好的心灵按摩。

  48、给予孩子正面的、积极的关注,就是最好的支持。当然,还要少说为佳,如果边观察边唠叨,观察就变成了挑剔。

  49、越过分数,关注具体的问题并进行全面的总结。挖掘分数背后隐藏的信息,分析试卷,绝对是一种能力。

  我们对待分数时,最应该重视与挖掘培养的,是孩子发自内心的对“学习”这件事本身的乐趣,以及他们在今后漫长的人生路上对学习各种知识技能的热情与信心。

  如果让孩子带着使命感做事,无论是作业还是别的什么任务,他的行动才会是自发的,收获也是全方位的,感受是愉快的。

  “这个出题的人真狡猾,挖了个坑儿等着你,下次咱们提高警惕,不上他的当,让他失算!”

  50、孩子依然容易犯错,这不是孩子故意为之,而是因为熟练程度不够,还处于一个不稳定的阶段,还需要不断练习。 孩子频繁犯错还可能是另外一个原因。那就是孩子每次犯错的时候,家长总是把注意力放在责备孩子,而不是改正错误上

  父母需要做的事:

  51、遇到问题,就找一些书来读,改变自己,改变策略,随机应变,争取随时和她分享快乐,这才是教育的目的。

  我也常常读一些控制情绪和与孩子交流方面的书,不停地摸索。

  52、把孩子喜欢做的事情和需要做的事情同等对待,这是我非常赞同的一个观点。

  53、至于要如何放手,我们心中必须储备一个具体的方案,这个方案至少应该包括:我们要达到怎样的目标?需要分为几个步骤?可能遇到怎样的突发情况?我们要怎样自律?需要多长时间才能真正放

  54、自己把事情都想明白了,绝对不把孩子当试验品。然后,知道哪些该管,哪些不用管。该管的事情,究竟管到什么程度。所以这样的教育有的放矢,能精准达成目标

  55、改变自己,是最有把握和最安全的尝试。

  56、好的教育方法和技巧,只是促使孩子成才的一部分因素。有时候,孩子的教育,拼的是功底,拼的是父母的处世态度和人生感悟。也就是说,父母的整个人生,都会参与到孩子的教育中来。

  《让孩子心悦诚服》读后感(三):遇见孩子,遇见更好的自己

  孩子,是天使也是魔鬼。有时他会让你觉得幸福无比,有时又让你气得跺手跺脚,却无可奈何。自从有了娃后,不间断地看了一些育儿书籍。比如西尔斯的《西尔斯亲密育儿百科》,伊建莉的《好妈妈胜过好老师:一个教育专家16年的教子手记》,最近又看完了杨杰的《让孩子心悦诚服》。每本书侧重点不同,但基本上有一个核心理念:要无条件的爱孩子。 《让孩子心悦诚服》的作者杨杰,最早接触到她是在微信公众号里。有过一段时间,作者发了每天60秒的育儿语音。后来可能因为太忙而终止了,但是会不定期的发布一些育儿文章。这些文章,让人感觉很亲切,又很在理。但文章也渐渐减少了。庆幸的是作者把所有的育儿文章集结成册了。 本书共有四部分五十个章节,每一章节都是通过具体实际案例来分析,非常具有指导意义,甚至具体到话应该怎么说。如果您家里有个您认为是“问题小孩”的孩子,可以在床头备这本书。为了提升自己的育儿水平,我也仔细地阅读了这本书。深深体会到其实育儿的过程,也是自我成长的过程。很多孩子身上的问题,其实都是父母身上问题的投射。透过孩子,我们可以看到自己的问题,通过改变自己,再来影响孩子。 爱孩子,不是对孩子无原则,饭来张口衣来伸手。真正的爱,是在他成长的道路上,信任孩子。在他需要帮助时,协助下,而不是控制。

从思想上,摒弃父母权威,平等相处

  在与孩子的相处中,父母既是参与者又是裁判员,因此要保持中立的态度比较难。但我们不能放弃努力。在过去社会中,父母的意见就是命令,作为子女只能服从,子女是父母的附属品。这样可能会教育出一个特别听话的孩子,也可能教育出一个特别反叛的孩子。因为孩子的需求在幼年期不能得到满足,就会在另一个成长时期通过另一种方式表达出来。

  学会管理自己的情绪

  书中,作者从细节处入手来分析。比如很多急性子家长,看到孩子动作很慢,就会满肚子的怒火,想要训斥孩子。仔细一想,这是父母情绪上的问题,想要孩子按照自己的要求来行动。我们知道任何人都有自己的行动方式和行动进度。在同一个公司,同一个部门的人,做同样的事情,有些人动作快,有些人动作慢,但都不妨碍大家能做好自己的工作。领导不能因为自己喜欢快,而要求所有人都快。为什么我们看到孩子慢,就会发火呢?潜意识里,我们还是把孩子当成自己的附属品,觉得自己有权利来管束他符合自己的要求。书中作者提到了一个非常好的建议,当自己出现一个念头时,要问问自己:这是真的吗?我能百分之百确定这是真的吗?当我相信这个判断时,我有什么反应?没有这个念头,我会怎样呢?当你对自己问了这几个问题后,你应该会冷静很多。我们需要学会把孩子平等地当做一个“人”来看待,在你与孩子的沟通和相处过程中,发生的问题极有可能也发生在你与别人相处的过程中。这就是人际交往的问题。常说孩子是天使下凡来教育父母的,也有点道理的。

  再联想到自己,即便是现在,当与父母发生冲突时,母亲总是会说:“我是你妈妈,你就应该听我的!”不容置疑的肯定语气,我是从内心里反感这样的话。当然父辈也是在这样的教育下长大,甚至比我们这一代等级关系更严厉。我只希望自己能改变思想,不再将父母的这种思想延续到下一代身上。

  从内心里相信孩子是有自我成长的能力

  性善论和性恶论,常常会引起很多争论。本书的作者应该是性善论者。作者认为只要父母给予足够的耐心和空间,孩子是有自我成长的能力的。其实很多时候,我们在与孩子相处中出现问题,是因为我们用成人的标准来衡量他们。比如,当两岁的孩子,笨拙地尝试用钥匙开门,总是打不开,急性子的家长就会立刻奔上去说:“你不行的,快让我来!”最为一个孩子,愿意尝试,是很好的一件事。但却用成人的标准来衡量他,希望他能熟练地把钥匙插进去再开门,是不现实的。再从言语上打击他,长此以往,他就会不再愿意尝试,他脑子理总会响起,你不行的。当渐渐长大的孩子不愿意做任何尝试时,父母又会责备为什么会这样,却不自知自己对孩子的一个细小行为会有如此大的影响。

从行动上,放低姿态,学会蹲着说话

  学会倾听,捕捉当下的积极体验 在人际交往中,倾听是一项特别重要的因素。斋藤孝先生在《如何有效提问》一书中提到,我们在与人沟通时,如果能使用基本的点头附和和换句话说的技巧,会很快地赢得说话者的认可,缩短双方的距离。对于孩子也是一样,在与孩子对话时,我们需要学会放下手中的事情,认真地看着孩子的眼睛,倾听他的话语,并即使的给予回应。孩子会有一种得到尊重的感觉。

  我们中国人总是特别谦虚,稍微有点成绩,即使内心很开心,也不敢很放肆。骄兵必败,这种思想根深蒂固地印在我们脑海里。因此一旦孩子取得什么成绩,就会立刻泼一盆冷水,不可骄傲自满之类。作者在书中提到,那些成功人士,能够成功的很大一个原因,他们有内在的自我激励本领。自我激励,就是发现自己的优点从而激励自己更努力地向前。当孩子取得一定成绩时,父母要是能够即使发现并予以肯定,孩子的自我成就感会更强一些。作者在书中也特别强调,自夸和炫耀是两回事。自夸是我们对自己要善于捕捉积极的体验,同时也体谅他人的处境,照顾他人的感受。

  使用合适的说话方式

  在相处中遇到冲突时,冷却情绪后。尽量不使用责备地语气问“为什么”,而尽量地与孩子商量“怎么办”。我们要自己学会用比较易于接受的方式来表达自己的感受,能够清晰地表达:“我看到……我感到……我希望……”,以“我”字开头。在引导孩子表达时,可以建议他们使用“我不想……我想……请求您……”的句式,把意思表达完整。

  最低限度地管

  “放手”是一门技术活。特别是在我们自认为对孩子负有全部管理责任时,我们也似乎有权利随时加以干预。学会放手,成了一门需要修炼的技术活。 在别处看到一句话,“每个孩子都是一朵花,只是花期不同而已。有的花开在春天,也有的开在别的季节。当人家的花在春天开放时,你不要急,也许你家的花是在夏天开;如果到了秋天还没有开,你也不要着急跺他两脚,说不定你家的这棵是腊梅,开的会更动人。如果你的花到冬天还没开放,你也不要生气,没准你的花就是一棵铁树,铁树不开花,开花惊艳四方,且炫丽无比。真正的园丁不会在意花开的时间,只会默默耕耘,静待花开……”。父母能做的是,静静等待花的绽放,不能拔苗助长。尊重孩子生长的规律,适当时候给予帮忙,但不能强行干预。 知行合一,是我们追求的目标。很多父母,包括我自己,也常常是做不到的。在教育孩子时,居高临下地搬出各种大道理,实际行动时,却又是另一回事。成长不是一蹴而就的,我们需要通过不断地想办法调试,不断地尝试怎样沟通更有效,并积极地反思以后应该怎么行动。说来惭愧,每次当我在看育儿书籍时,就会遵照书中的理念,对孩子温柔些。可是看过书后,很快就会变回原来模样。孩子却得面对总是态度反复的父母。

  教育,自我成长,任重而道远。我将会把本书放在床头,时时翻阅,时时学习。

  《让孩子心悦诚服》读后感(四):教育孩子的王道是执着地栽培自己

  这是一本教你如何教育孩子的书,更是一本教你如何提高自己修养的书。

  孩子是一面镜子,纯净透明,所有的喜怒哀乐都毫无处理地反射在脸上。“我们的情绪和成熟程度,我们对生命的理解和态度,我们处理亲密关系的能力,被这个小生命映照得一览无余。他来到这个世界上,督促父母把从前忽略的课程边上,不断完善自己的人生地图”。

  孩子是一根教鞭,如果说我们可以逃避生活中的大部分问题,而孩子的到来,则让我们无处可躲,在抚养和教育孩子的过程中,孩子鞭策我们不断去探索,不断反思自己的成长历程和思维模式,让我们的生命走向开阔。

  那么孩子让我们学到了什么呢?

  首先是自省。

  在家庭教育中,孩子所呈现的问题,往往都是父母深度参与的结果。所以遇到孩子一些不好的表现,父母首先应该反躬自省,而不是责怪孩子。父母要时刻自省自己的行为,要做到知行合一。 我们用自己的实际行动教育孩子,才能真正达到“教育为了不教”的目的。如果我们说一套,做一套,通常孩子会按照父母做的做,而不会按照父母说的做。如果父母知行分裂,讲再多的道理,结果都是零。

  其次是克制。

  在父母与孩子的关系中,孩子相对处于弱势地位,因此父母更容易使用“控制他人”的方法来处理不容易的事情。父母要要学会管理自己的念头,管理自己的情绪,并且适当地处理自己的情绪。

  第三是尊重。

  亲子之间之所以起冲突,往往是因为父母利用特权,无限缩小自己的错误,无限放大孩子的错误。但这种“滥用权力”往往亲子关系走向极端,学会尊重别人的想法,尊重别人的选择权利,哪怕只是小孩。作为家长的我们必须自律,要时刻的提醒自己:在孩子面前,我们没有无限的权力。我们要放弃居高临下的姿态,回到平等的位置与孩子对话,允许孩子讲出不同的意见,并具有包容的气度和胸襟。

  如果父母给了我们第一次成长的机会,那么孩子让我们实现二次成长,让我们有机会重新弥补童年时候留下的一些缺陷,与孩子一起成长,所谓的育儿即育己。

  《让孩子心悦诚服》读后感(五):我要努力,让我的孩子将来可以选择

  看完这本杨杰老师的《让孩子心悦诚服》。

  我们几个女同事很晚都没有回家,在一起讨论:成长与教育,家庭与命运。

  本书作者不愧是教育中的——实力派与实战派。

  她一眼就发现了问题的根源,例如有的家长在外人看来,看似不管教孩子,但人家私下用的心不少。

  而且关于究竟该如何正确的教育,书中的方法实用、精准。

  家长会沟通,孩子才会听。

  家长懂得多,孩子不受苦。

  自己小时候受的委屈真不少,当然,内心知道父母不容易,但是内心总有遗憾。

  每个人各有遗憾。

  因为大多数的父母,还没有学习如何做父母,就已经开始做父母了~

  我们应该尽早学习,不要让自己的后代有伤。

  我们懂得越多,孩子的世界就越幸福~~

  约翰.亚当斯的这段话说的太好了——“我必须修习政治学与战争学,我们的后代才能在民主之上修习数学、哲学;我们的后代必须修习数学、哲学、地理学、博物学、造船学、航海学、商学及农学,以让他们的后代得以在科学之上学习绘画、诗歌、音乐、建筑、雕刻、绣织和瓷艺。”

  最后,还是真诚地推荐本书~你一定会有沉思和收获~

  《让孩子心悦诚服》读后感(六):想要提升家庭幸福指数,做好这件事就够了

  孩子小的时候,每天到点我们就哄他上床睡觉,可他每天都要折腾,一会儿要喝水,一会儿要尿尿,一会儿又要讲个故事,就是不肯睡觉。要是你想自己睡一会儿,他就坐到你脸上,骑在你肚子上,也不让你睡,最后忍无可忍,只好打一顿,不打一顿他是不会安心睡觉的。等孩子上了学,开始每天辅导孩子做作业。放学之后,明明作业很多,他却东逛逛西瞧瞧,一会儿喝水,一会儿吃东西,磨磨蹭蹭地就是不肯写作业,你催他,他就说:“很简单,一会儿就写完了。”等到快要睡觉了,他却说还有好几样没写呢,当妈的忍不住大吼:“早就让你写,你不写,这都几点了?”“你不是说简单吗?为什么都不会?”在家庭中,我们做父母的就像一支灭火队,时刻面对各种突发状况,一个处理不当,亲子关系就趋向紧张。随着孩子的长大,我们的幸福指数却不断下降,整日心力交瘁,面对孩子,我们似乎束手无策,仅仅陪做作业这件事,就够我们吐槽一整年了。

朋友圈疯转的“咆哮妈妈”

  有的人认为是因为家长不学习育儿知识,其实不是我们不学习,而是学一万个教育理论也不管用啊!同一件事,一千个孩子有一千种不同的反应,这又不是做数学题,只要学会套公式就可以!该怎么办呢?在这里,我要给大家推荐杨杰老师的《让孩子心悦诚服——亲子沟通的技巧和训练》,这是一本完全可以放在你的床头案边供你随时翻看的工具书,也是一本能让你幸福指数蹭蹭上涨的行动指南。

让孩子心悦诚服9.0杨杰 / 2012

  杨杰老师被誉为教育天才,从小就是孩子王,投身教育的十几年,她也一直奋战在第一线,再难教育的孩子到了她手里都不是问题,迄今为止,仅棘手个案杨杰老师就解决了100个,受到家长和孩子的一致推崇,如今,要想得到杨杰老师的一对一咨询,至少要等到一年之后了。

  《让孩子心悦诚服》共收集了杨杰老师跟踪过的47个棘手案例,虽然是个案,但杨杰老师在文章里详细地介绍了每个案例从找到问题到解决问题的整个思考过程,而这个思考过程正是我们急需的,有了解决问题的思路,我们每个人都能轻松找出解决自家问题的方法。

  本质上,每个案例都是一个冲突,处理好了,我们的幸福感就会提升。下面,我就从产生冲突的原因、解决冲突的前提、解决冲突的小技巧三个方面介绍《让孩子心悦诚服》。

一、产生冲突的原因

  1.家长看不到孩子的需求

  之所以产生冲突,原因之一就是双方的需求不一样,比如说,我们家长希望孩子又快又好地独立完成作业,而孩子希望不管他完成作业是否高效准确,我们都不要唠叨,让他能在一个平和的氛围内完成作业,同时还要给他适当的帮助。当孩子哭喊“你只关心作业不关心我”的时候,你有没有心痛愧疚?而我们之所以看不到孩子的需求,跟我们的童年经历有关。

一个人童年的心理需求如果没有得到很好的满足,他就会像个孩子一样,对别人有各种期待,渴望对方主动满足自己。一旦对方没有达到自己的期待,就会有挫败感,并且心生埋怨。这种期待特别容易指向孩子,如果自己不是一个内心富足的人,往往无法看到孩子的真实存在,于是他们在教育孩子的过程中,就会把自己的需求放在第一位。

  2.家长一心想要改变孩子

马上就要到十点了,小明还在慢吞吞地写作业,妈妈气得不停数落“早干什么去了?到现在都没写完?”“快点写,别磨蹭!”在妈妈的催促声中,小明写得更慢了,开始跟妈妈争吵!导致本该十点半就能完成的作业拖到了十一点。

  遇到冲突,一般有两个解决办法,一是改变对方,通过对方的改变满足我们的需求,二是调整自己,通过改变自己的想法,接受对方的行为。在上面的冲突里,孩子十点完不成作业已成事实,妈妈本来可以选择接受这个事实,寻找最佳补救方法,但她选择了两败俱伤的解决方案,因为她只想改变孩子,没想过调整自己。

二、解决冲突的前提

  1.无条件接纳孩子

心理学家罗杰斯强调,在心理治疗过程中,治疗师或咨询师要毫无保留地接受来访者,要给予来访者无条件的积极关注。

  我们要想与孩子和谐相处,就要无条件地积极关注孩子,去感受孩子的感受和需求。

  我们习惯性地从成人角度去看问题,要想无条件接纳孩子,就要求我们转变观念,从一个孩子的角度去看问题,去琢磨他为什么这么做?去积极捕捉孩子的优点。当我们从内心深处真正接纳了孩子,就会通过我们的语言和动作表达出来,孩子会因此产生被认同、被欣赏的感觉,这就成就了孩子的自我价值感。

  可能你会问,孩子一点儿进步都没有,我也要无条件接纳他吗?答案是肯定的,没有进步那就肯定他做的对的地方,然后慢慢引导他进步,但实际上,孩子的闪光点隐藏在各种你看着不尽如人意的行为里,比如说孩子总是迟到,但他总有比头天起得早的时候,或者总有行动稍微麻利的时候,我们就可以抓住这个闪光点来肯定孩子、激励孩子。

  对孩子的行为进行“正强化”,给孩子的努力进行正向的反馈,他就会更加积极主动地重复好的行为,不断地重复,就会不断地进步。

  2.不给孩子贴标签

  你有没有发现,面对孩子的时候,我们更容易产生怒火,我们对孩子的容忍度更低,这是因为在我们心里造就给孩子贴上一个又一个标签,一旦有冲突发生,我们就直接认定孩子的动机,不问青红皂白直接发火。

明明已经11岁了,但还是很依赖妈妈,至今没有和妈妈分房睡。前不久,妈妈提出让他自己睡觉,他马上跟妈妈提了条件:和妈妈睡两个晚上,然后再独自睡一周,以此循环。妈妈听了火冒三丈,她认为明明太黏人,太懦弱,这么大的男孩子了,还整天黏在妈妈身边,坚决不答应孩子的要求,母子二人因此争吵不休,问题没解决,又增添了更多的烦恼。

  在这个例子里,妈妈就犯了“贴标签”的错误,她一开始就认定明明太懦弱,所有指责都建立在这个假设之上,却丝毫注意不到孩子提出的切实可行的方案。如果按照孩子的方案解决,结局显而易见。

  那怎样能避免“贴标签”呢?心理学家凯蒂给出了一个简单易行的方法,每当我们认定孩子的时候,我们不妨问自己这四个问题:

这是真的吗? 我能百分之百确定这是真的吗? 当我相信这个判断时,我有什么反应? 没有这个念头,我会怎样呢?

  有了凯蒂四问,就好比有了一个称职的法官,在判断孩子行为之前,先追问自己这四个问题,别让负面情绪肆意蔓延,毁掉我们内心的安宁和脆弱的亲子关系。

三、解决冲突的小技巧

  1.控制情绪的小技巧

如果能把情绪问题剥离出去,就事论事地解决家庭教育问题,亲子沟通其实非常简单。

  杨杰老师在书里面指出:控制情绪的第一步是克制情绪,但克制情绪不是我们的目的,只堵不疏,终有爆发的那一天,所以最重要的还是处理情绪。

  在冲突刚产生的时候,家长回避几分钟,一方面避免正面冲突,另一方面,我们要利用这几分钟冷静下来思考对策,事已至此,我们该怎么办?孩子会有怎样的反应?我们又应该如何应对?这个过程就是处理情绪的过程,不妨用笔记录下来。我们想的时候总是天马行空,写下来就变得条理清晰,更容易找到最佳方案。往往你写完了,解决问题的思路也就出来了。

  可能你会说了,人非圣贤,万一哪天控制不住要发火呢?那就记住三个原则:“干净地争吵”,绝对不翻旧账、不攻击孩子。杨杰老师还给出了一个万能话术:“我看到……我感到……我希望……”每句话都用“我”开头,而不是用“你”开头,这样能少一点指责的意味,让沟通更顺畅。

  2.做个听话的父母

  我们觉得孩子很难沟通,因为我们不知道孩子在想什么,不知道他们要什么,但理解孩子其实并不难,只要我们做个“认真听话,认真说话”的家长。

  很多时候,我们和孩子都不在一个频道上,孩子玩得正高兴,我们在一边不停地提醒他这里不能玩,那里有危险,但孩子充耳不闻,重复得多了,我们就忍不住提高嗓门,沟通变成争吵。

  孩子想跟我们说一件事,我们却忙于手中的事情,也许是正事,也许就是单纯地玩手机,对他敷衍了事,最终孩子哭闹不止,我们才肯正视他提出的问题。

  久而久之,这就成了亲子沟通的方式,妈妈觉得我不吼他不听,孩子觉得我不哭妈妈不理我,沟通陷入困境。

  该怎么办呢?我们不妨把孩子看成领导。想想,我们面对领导的时候是什么样的?领导说话的时候,我们是不是洗耳恭听,认真回应?给领导汇报工作的时候,是不是要提前打腹稿,字斟句酌?我们总是轻视孩子,可实际上,孩子比领导要重要多了!

教育其实没有那么复杂,我们不妨回归简单,回归常识。亲子关系虽然有些特殊,但也是人际关系的一种,因此要遵循人际关系的基本规则——说话认真,听话认真。

  读完这本《让孩子心悦诚服》,我们就会发现,解决亲子冲突并不难,关键看我们是舍得孩子,还是舍得思考。勤于思考勇于实践,我们就能从小冲突里面发现大转机,让亲子关系不断升温,提升家庭幸福指数,让孩子轻松长大。

  《让孩子心悦诚服》读后感(七):育儿是一门需要学习的艺术

  刘杰老师情深意切,读她的书如春风拂面。字里行间都是对孩子的理解,也感慨她能控制自己的情绪,积极主动地寻找方法,不愧是家庭教育的大家!我读了有以下几点体会:

  1、处理时候没有负面情绪;

  2、积极寻找方法,并有备用方案;

  3、充分尊重孩子,能考虑孩子感受;

  4、观察入微,细心观察孩子并推断其内心活动;

  5、引导孩子自己做决定/说出来;

  6、耐心等待。

  总之,育儿没有一劳永逸的捷径,挑战是无处不在的。但是亲子关系有矛盾的时候,恰恰是教育的契机!

  ——————————

  :推荐刘杰老师的另外一本书:《我身边的家庭教育故事》。

评价:中立好评差评
【已有2位读者发表了评论】

┃ 《让孩子心悦诚服》经典读后感10篇的相关文章

┃ 每日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