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手机版
我们读后感精选10篇
日期:2022-03-15 11:04:23 来源:文章吧 阅读:

我们读后感精选10篇

  《我们》是一本由[俄罗斯]尤金•扎米亚金著作,漓江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29.80元,页数:304,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我们》读后感(一):乌托邦里没有爱情

  看完书,最能让我反对乌托邦的原因只有一个——乌托邦里没有爱情。

  “多么洁白尖利的小牙齿啊!”他第一次见她时就感叹道。

  “我又有点不知所措,不由得左看看,又右看看”他对面前的她感到迷惑,像“X”一样未知而“不清楚”

  “这女人使我不安”

  “令人难以忍受的甜唇”

  “因为我无法抗拒”

  “她凑近我,拥抱我。透过裙子,她的膝盖像一种慢慢渗透的,温柔的,无孔不入的毒药……..

  “我的一个!我不允许任何人,除了我以外…..我要杀死任何想要……因为我……你……”

  “我的灵魂病了”

  “不过她始终固执地沉默着,微笑着。”

  “我注意到她尖锐,洁白的小牙齿怪好看的”

  但我还是从这些只言片语中,一厢情愿地勾勒出来了D-503和I-330的爱情。

  爱情是什么,对于“我们”的成员D-503来说,爱情是“不清楚”,是“不知所措”,是“灵魂病”是“我的”是“莫名其妙”。多么宝贵!这对一个连思维都一模一样,分不清个体与整体的“我们”中多么重要,他们的自我意识终于苏醒了,“自我”,这对一个公有制乌托邦是多么可怕的病毒啊!

  所以在这片爱的沙漠里,D-503和I-330的爱便显得尤为可贵,我们无法判定,I-330最初的目的是不是利用D-503去革命,但是在最后,面对审判,她始终固执地沉默着,微笑着。我相信,这就是爱情。即使I-330最初想利用他,但即使这种“动机不纯”爱情,我们不是也向来对其报以最大的宽容吗?

  小说的结局是D-503屈服于极权,背叛了爱情,忘记了一切的他写下这句毫无逻辑的结束语“我坚信我们终将获胜,因为理性必胜”。 也许你会觉得,他俩的爱情是失败的,因为最终“理性战胜了一切”,但是,D-503在做了切除想象力的治疗手术“失忆”后,面对曾经的爱人,还是会觉得“她那尖锐,洁白的小牙齿怪好看的”,这就是爱情的伟大之处,它能在所有的环境里萌生,哪怕是一个失去了灵魂的人,哪怕只是因为莫名其妙那个的“她的牙齿怪好看”的念头,也能慢慢将他的灵魂唤醒,就像开头发生的一切那样,这一切不是结束,只是下一个轮回的开始。

  扎米亚京这样写,也许是因为他也相信,感性思维不可能被铲除。它们会突然萌生,不可抑制,哪里有爱情,哪里就不可能有乌托邦。

  《我们》读后感(二):《我们》的新词词典

  《1984》里提到一种”新词”的概念,那是反乌托邦社会里才会有的东西,但却也能折射出我们这个年代的可笑和丑陋。看完《我们》,我来把作者提到的600年以后“联众国”的新词整理一下,应该比较有趣。

  号码:每个人用一个号码代替姓名,例如主人公叫D-503号。这样消除了个体的区别,泯灭了个性的差异,与监狱里给犯人一个监号是一样的。

  私人小时:每天的16点到17点称作私人小时,可以拉下窗帘做自己想做的事情,其余时间都必须透明公开让别人看到,也就是相互监督。

  性日:可以进行性活动的日子,由国家规定,必须遵守。

  绿墙:城市和城市之间都用大片植物分割,号码不得自由越过,只能终身在一个城市度过。

  时间表:国家规定的严格的日程表,保证所有号码同一时间起床,同一时间工作,这是我成为我们的最直接的表现。

  义务性散步:国家规定必须散步的时间,类似奴隶主要求奴隶保持个人卫生,确保健康的规定。

  无所不能者:联众国的最高统治者,神秘,全能,冷酷。金?毛?

  安全卫士:负责监督号码的人,有时还以便衣的方式混迹在号码群中,让人防不胜防。类似党卫军,熊猫,你懂得。

  音乐生产机:用数学的方式生产音乐,剥夺所有号码的想象力。

  性部:管理号码性活动的国家部门。每个人呢都可以申请其他任何一个人成为性伴侣,以消除爱情,背叛,嫉妒等等情绪,以使得精力集中在工作上。

  小耳朵:安装在所有的马路边,为安全卫士部记录所有街头谈话。可参考现在各个城市密密麻麻的摄像头,甚至装在墓地,你懂得。

  粉红票:性伴侣给对方的凭证,表明已经国家认可了。

  一致日:

  《我们》读后感(三):当“我”变成了“我们”,是幸运还是不幸

  有可原的了。

  当故事中的每一个人都像洗脑了般去遵循那理性之轭,似乎也可以说是“唯物主义”,没有逻辑思考地服从理性的美学,坚信理想中的非自由,革命的意义在于何?我们费尽心血追求的不是自由,而是所谓的非自由?我不相信,我们未来的社会会变成这样。

  初读文章,我就感受到了近乎荒谬的“幸福感”,主人公毫无自我意识地欣赏着“周遭美丽的一切”,让我不禁想到北朝鲜,那个幸福指数排名前列的国家,它的国民,是不是也有这样的愉悦感。

  这本书给我强烈的震撼,也许是因为我原先从未接触过这类作品,它其中散发的巨大的力量,在主人公迷惘而歇斯底里的告解,又或说告白,又或说检讨中透露出来,有人认为它语言浮夸,逻辑不严,我觉得可能恰是主人公激动之心情无法言表,笔尖跟不上大脑跳跃的速度的原因,我似乎很能接受这样的倾诉,是的,我至今没有想好要用什么词来形容这样一种体验。我喜欢这种夸张的血脉贲张。

  革命不会停止,只要还有工作室人在做,就一定会有差错,有差错,就会有不满,积重难返,就会有革命。

  没有人可以不要想象力,也没有人可以没有灵魂。

  《我们》读后感(四):我们是谁?我是谁?

  反乌托邦三部曲听说很久了,毕竟我是一个科幻迷,科幻进程里的经典不读怎么敢自称是科幻迷。

  集齐三本实在不容易,好在图书馆发现了《1984》以后欣喜若狂,准备补完一下。

  据说《我们》是三部曲里最先写出的,后两本深受其影响。心中就对这本开河之作有了更大的期待。终于在一个月以前图书馆里找到,马上借回家来拜读。

  然而说实话,心中颇是失望的,毕竟之前读书群里的小伙伴还是三部曲最喜欢的是这本。

  但是在我看来,故事情节实在有些难以读懂,也许是刚刚看了《洛丽塔》的缘故,对这种絮絮叨叨的内心活动描写实在厌烦的要命。

  背景设定放在现代或许不算什么,但是在当时作者年代应该是很出彩的了。

  或许是跟现实没有什么特别契合的地方,这本书读起来没有当时读《1984》时的震惊。

  整本书看到一半的时候就想弃了,碍于自己的强迫症,逼着自己看完了。里面也颇有感慨的地方,最后的结局并不重要,重要的是作者带我们经历了这么一个时代,一个或许存在于平行宇宙的世界。

  当然也许是天气原因,闷热的天气让人实在烦躁,这本书我读的并不仔细,也许有一天我思考起“我们是谁?我是谁?”这个问题的时候,会再次翻开来仔仔细细读上一读!!

  (其实想打三星,多一星献给那个年代)

  《我们》读后感(五):“我”和“我们”

  尤金·扎米亚金的《我们》是世界三大反乌托邦小说里出现得最早的一部,却也是国内最少见的一部。相比之下,赫胥黎的《美丽的新世界》版本比较多,而乔治·奥威尔的《1984》则更为出名。不过,正是因为《我们》的少见,才让更多的读者对这部开反乌托邦小说之先河的作品充满了期待。这次漓江出版社重版这部小说,让很多读者得偿所愿。

  和乔治·奥威尔一样,扎米亚金也是一位讽刺大师。在小说的第一页,他就让我们见识了他的功力。小说一上来就是一段“引自”“《联众国报》上的一段原话”:大意是说再过120天,“积分号”就将飞上太空,去寻找其他星球上的生命。“其他星球上的生命或许仍处在原始愚昧的自由状态;你们的任务,就是帮助这些我们尚不知晓的生命套上令人欢欣愉悦的逻辑之枷锁。我们给他们送去的,实则是一种数学般精确无瑕的幸福,若是他们尚且无力领悟之一点,那么我们的任务便是强迫他们接受这种幸福。”这种似曾相识的逻辑和语气不禁让人哑然失笑。

  和《1984》一样,《我们》也是设计出了一个对人性控制极严的社会。这个社会严厉到人们连名字都没有,只有编号。我们的主人公就叫“D-503”。名字都没有了,就更不可能有家庭和爱情。而极具讽刺意味的是,这个社会却有一部《性法》,根据这项法律规定:“一个号码可以获得将任何别的号码作为性产品使用的许可证。”这短短的一句话却有非常耐人寻味的内容:首先是“任何别的号码”,也就是说并不是一夫一妻,也不是“一夫多妻”或是“一妻多夫”,因为在这里根本没有“夫妻”的概念;于是,号码们获得的不是爱情、配偶或者伴侣,而是“性产品”,获得的另一个号码只是发泄性欲的工具,是“服务”,人性几乎退化成兽性;但是这种兽性却不是随心所欲的,因为在控制极严的社会之下,你必须取得“许可证”。要有一个粉红色的票据本。而什么日子什么时间使用这种粉红色票则有严格的规定,只要在可以使用这个粉红票的时间段里,号码们才有权拉上窗帘,遮挡别人的视线。

  就在这样的一个社会里,我们的主人公却认为这样的生活才是最幸福的。D-503本就是一个数学家,所以他很容易接受符合逻辑的东西,喜欢理性,对于一切非理性的东西都会抗拒。然而,最终有一种东西是他抗拒不了的,那就是“爱情”——是真正的爱情,而不是“性产品服务”。而爱情无疑是一种“情感”。如果说情感是理性的对立面的话,那么爱情无疑情感阵营里最有杀伤力的角色。于是,D就在他认为“最和谐”的社会上越走越远……

  《我们》这个书名也是别有深意的。书的一开始,作者就呈现出了一个只有“我们”而没有“我”的社会。在这个社会里,人们一起散步,一起吃饭,同时睡觉,而即使是使用粉红色票可以拉下窗帘的时候,也没有脱离开“我们”这个集体范畴。而在小说的后半段,当主人公爱上了I-330之后,他的思维主体依然是“我们”,而这个时候的这个复数则是爱情把他和另一个女人的命运捆绑在一起才产生的,也就是说,这时的“我们”包含的只是“我”和“她”,这不再是一个集体的概念,而是一个从“我”出发的概念,是一种自我的觉醒。

  世界上最为奇妙的一个概念就是“我”。世界上每一个人在说到自身的时候都会说“我”,而世界上每一个人所说的“我”所指的都不是同一个人,同时,每个人所说的“我”都是特指一个特定的人。而一个只有“我们”而不再有“我”的社会,即使真的消除了犯罪和自私,那种乏味也会让人难以忍受,因为不再有英雄,也不再有小丑,没有戏剧性的人生,也不会有艺术。因为世界上已经没有了自由。而那时的社会,必将比坟地还要荒凉。

  有人说,多一个人看《1984》就多了一份民主的可能,那么我要说,多一个人看《我们》,就多了一份对自由的呼唤。

  最后,要说一下此书的版式设计,32开,牛皮纸设计,让这本经典著作呈现出非常低调的面貌。也许设计者是认为经典不需要高调吧。

  《我们》读后感(六):实际上“我们”这个标题真的不恰当 叫做我的欲望差不多

  因为据说这书直接影响了1984,于是我读之前期待一个相似的故事,一开始也的确是那样。但是要注意的是这是以日记的形式来写的,所以基本上没有什么情节进展,大段大段的主角内心闷骚思想,而且我不知道是翻译的缘故还是怎么的,很多句子都已“呀”字结束,让我差不多以为主角是个女的。。然后在设定了一个尽管荒谬但是相当有趣的世界之后(作者借此世界所作的一些吐槽还真的有道理,而且也充满了讽刺),这书基本上就变成了另一个故事,这个故事可以简单地概括成“我因为空虚寂寞太久而成迷于一个为了目的而接近我的女人的肉体”。基本上这本书从三分之一开始一直到快结束都在描写主角他是怎么的想这个女的啊,没有她是不能活了啊什么的。即使到最后也再也脱不了这种超慢的节奏。然后在日记的最后一篇也草草了事,很多细节都没展开。不过之前也提过了,这实际上是一本日记。。。还有就像《碟中谍》里说的,永远不要相信一个女的会无缘无故接近你,尤其是当你长得是这幅样子的时候。。。

  实际上“我们”这个标题真的不恰当 叫做“我的欲望”才贴切

  《我们》读后感(七):《我们》自由与幸福

  社会的稳定运行依托的是秩序,秩序的建立必须牺牲个体部分的自由。

  反乌托邦小说的结尾都是“皆大欢喜”。在奥威尔《1984》中,犯了“重罪”的温斯顿重又“思想纯洁”,过上了平静的比之前更好的生活,他与茱莉亚再见也是形同陌路;在赫胥黎《美妙的新世界》中,野人先生终于没能融进“美妙的新世界”,并逃离了出来,以一己之力与“美妙的新世界”无力的做着抵抗;而在扎米亚京的《我们》中号民D-503最终也做了“让人幸福”的手术,暴乱安歇,一切回归正常。D-503也好,野人也好,温斯顿也好,他们都是巨大浪潮里的小小的一滴水花,他们的呐喊甚至不如人们整齐划一的脚步声更有力量。

  人类社会的未来究竟是怎样的?

  每个人的个性得到充分尊重、人人平等且安定有序的社会是真的可以实现,还是这只是毛驴面前的那根萝卜?

  高阶层的社会是不是对人类的个体素质要求过高?

  而这些个体素质又与人类的天性如此相背?

  《我们》读后感(八):这个世界真的会好吗?

  “我们所有的知识都开始于感性,然后进入到知性,最后以理性告终。没有比理性更高的东西了。”——康德

  我们一直以为,当理性超越了感性,人便是其自身,人便可以解脱出来。这条线影响了马克思,影响了科学社会主义的发展,规律、逻辑、证据,事物之所以为事物,因其理。但是一旦理性泯灭了感性,“机械”“无意识”便又将取代人的本性。

  扎米亚京《我们》为我们展现的便是这样一个世界,荒谬、幸福、无情感的“乌托邦”。

  作品讲述26世纪的未来,人类历经多次磨难,终究走入了天堂般的社会,“联众国”。在联众国的统治下,人们再也没有饥荒、战争,甚至欲望。每个人都是靠理性存在,甚至连名字也不存在,有的只是逻辑推理的“数字”。而男主正是代号D-503的数学家,作为“号码号”的负责人,担负着将理性传播到宇宙的任务。但是却在美女I-330的靠近下,不断濒临崩溃,欲望冲破理性,直逼人性。事实上,I-330号则是“联众国”的“革命者”,密谋着占领“号码号”。最后一系列事件下,男主被切除了幻想神经,彻底失去了灵魂,眼睁睁的看着自己深爱的I同众人被处死。

  小说以笔记体的形式展开,每一章节都是一个片段的记忆。片段化的第一人称叙事带来的是结构上的松散,心理描写也占大部分。或许受到了俄国传统文学影响,作者在主人公自己心灵挣扎上笔墨颇多。

  “你相信你会死吗?哦,是的,‘人是会死的;我是一个人;所以……’不,不是这个,这个你我都知道。我问的是:你是否真的相信这个?完全的相信,不是通过理智相信,而是通过你的身体相信,相信某一天此刻正抓着这张纸的手指真的会发黄、变得冰冷?……

  “不,你当然不可能相信这个。这也就是你到现在为止都没有从10楼一跃而下的缘故;这也就是你为什么继续吃喝、翻阅这些纸张、刮胡子、微笑、写作的缘故。

  这是笔记之三十二的开段。作品中像这样自言自语,近乎于疯癫的状态随处可见。我们经常可以从一个事件的中间被带到一段歇斯底里的梦呓。这样一方面使作品更像是一本真正的“笔记”,另一方面则是在展现被集体吞噬的个人在觉醒的过程中的绝望与疯癫。

  最后依然是绝望,自由被工具理性的集体压灭了。“无所不能”者,也就是联众国最伟大的领袖,实际上牢牢掌握着他们的一举一动。

  作品不乏佳句,比如“我不得不用尽全力挤出一个微笑。我感觉这微笑简直就像脸上的一道裂缝;我继续微笑着,裂缝裂得越来越开,这很痛苦。”,这是在其快绝望时的状态,读来直入心境,久久不能平息心律。我对扎米亚京所有看似不经意的描写但却带来重要提示的手法感到折服,笔记的松散叫人很容易匆匆读过,但字里行间的文字却透露这无法比拟的哲理和重要情节提示。

  作品命名《我们》,正是讲述群体社会中个人离去的不可行性。而这不可行性带给我们的却又是深深的震撼,个体与集体的悖论在这部作品中充分展现出来。

  “……可笑吧?不,不可笑。正相反,这是一个血写的证明,证明了人类不朽的智慧。即使当人类还处于野蛮状态、浑身长毛时,他们也知道真正的、符合几何学的爱必须是非人性的,真理的必然特征就是残忍——正如火的必然特征就是能够造成烧灼感一样。你能找到一种不会被烧伤人的火吗?哼,证明你的观点吧!来呀!反驳呀!’”

  这是无所不能者对D所说的一段话。有些伟大作品不在单纯讽刺邪恶赞扬正义,而是窥出了世间的荒谬与虚无。达尔文“物竞天择,适者生存”,我们都能理解并深深体验着。但这还不够,这还远远不够。真理的的存在与得知并非难事,事实性的体验也并非难事,困难的是在这荒诞背后我们的行动。人无法摆脱残酷的命运,但是只能走,不能堕落为兽,甚至更加低级的,机械。

  最后一节在我看来是能够为这部神作锦上添花的。作品在前面不断提出一种手术可以使人没有幻想,这种切除神经的手术实质上是抽取人的灵魂,使其真正成为“机器”。上一章还是歇斯底里的D,进入最后一张直接表现出了淡定的状态,他甚至忘记了这本笔记是他写的,他还在庆幸这只有笔迹像他而已。当他冷静的看着审讯I时,我想这部作品已经达到了最高的顶峰。

  书中还有些细节值得注意,比如联众国的“死刑处理”,“绿墙”,I勾引男主的老屋子,以及那里的冰蓝色,还有U对D的情感,最后那个尸体到底是不是R,我想这些细节都值得再去琢磨,再去思考。

  作为乌托邦三部曲的鼻祖,《我们》无疑为后来者提供了极大的借鉴。乔治•奥威尔《1984》的第一人称叙事与男主受女主引导觉醒与《我们》极其相似;而《美丽新世界》更多发挥的是《我们》中的秩序观念、欲望满足或者叫消灭欲望方面。

  《我们》似乎熬干了扎米亚京的才能,受到苏联打击后流亡法国的他,再也没有超越《我们》的作品问世。但是对于我们,《我们》足矣使其名垂不朽。

  “……实际上,它是对‘机器’进行的研究,人类有欠思量地把这个魔鬼从瓶子里释放出来,却无法将其重新纳入瓶中。”这是乔治•奥威尔对《我们》评论中的一句话。

  这个魔鬼自上世纪后不断离我们远去,却并未消失,而且正在进一步的向前靠近。

  “……明天他们全都得登上通往无所不能者的死刑的台阶。这事刻不容缓,因为城市的西面仍旧一片混乱,那里到处是呻吟声、尸体和野兽;此外,令我们遗憾的是,背叛理性的号码的数量还不止这些呢。

  “不过,在横贯城市的第40大街上,我们成功竖了道临时高压电墙。我希望我们获胜。不止如此;我坚信我们终将获胜。因为理性必胜。”

  这个世界会好吗?

  读过乌托邦三部曲后,我想可以得出答案了。

  不会。

  《我们》读后感(九):我们想要的幸福

  这是一个高度发达的社会,这里一切都井然有序,整齐化一。大家在同一时刻来到饭堂,排队打饭后一起吃,每一口大家都嚼50下然后咽下。这里没有“我”,只有“我们”,人们没有名字,只有代号。人与人之间没有隐私,所有建筑都是玻璃打造。人们吃的是从石油提炼的食物,与自然界没有关联,野蛮的自然界被高大的绿墙隔在外面。一旦做梦,你就是生病了,如果有幻想那就是重症,甚至是不治之症。但是后来,这种病可以被治愈了,只用切除大脑的一小部分,便可永远不再被做梦、幻想一类的疾病困扰……

  这就是人类发展的终极状态?这就是人类获得幸福的方式?这就是乌托邦的现实?这就是极乐世界?这样的幸福不要也罢!秩序,带给我们有规律的生活方式,带给我们便利,使我们生活有序,但是偶然让我们的生活更加美好。理性让我们的科技向前发展,非理性让我们得以生存到现在,让我们有了感情,让人与人之间产生羁绊,让我们不再为自己而活,让我们的存在更有意义。人类发展到现在,基本生存条件已经不再是问题,人们心理的需求,人们思想上的追求更值得我们关注。只有心理需求得到满足,我们才能感到更加幸福,而这是建立在思想的基础之上的。没有思想,何谈幸福,没有思想,人何心为人。

  《我们》读后感(十):不会是最后一次的革命

  第一次阅读我们时 已经忘了当时的心态

  反正多有烦躁 可能是对书中人物的名称很有恐惧

  加之主人公命名是数字加字母 直接头疼 晕菜

  读到后来很没耐心 便搁置一旁

  大概过了半年 换到一座让人过得很孤独也很安静的城市

  又重新阅读我们 却莫名的兴奋

  一章一章的被牵引 感觉非常厉害

  :作者对康德的感情真的是非常复杂呢 哈哈 老拿他说事

  前几章确实写的很风趣幽默 会让你不知不觉的想按赞又觉得作者太损

  后来情节稍弱 有点啰嗦

  但终归是说了他该说的话

  革命像数学 没有最后一个数 不会是最后一次

  非常赞~

评价:中立好评差评
【已有2位读者发表了评论】

┃ 我们读后感精选10篇的相关文章

┃ 每日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