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样读书就够了》是一本由赵周著作,中央广播电视大学出版社出版的248图书,本书定价:39.00元,页数:2012-12,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这样读书就够了》读后感(一):书的好坏,谁说了算;这书到底是不是好书呢?
先结构化下这本书:
1、第一部分,介绍读者为什么要用RIA方法论来读书,这个方法论能给我们带来哪些价值。读书建议:在你对这本书还觉得不知道有没用时,认真+快速阅读。对某些你感觉有点意思的地方,问自己2个问题:1、作者说的情况,我遇到了吗?2、以后遇到这种情况,我应该怎么做?(顺便做个标记)
2、第二部分,介绍RIA方法论的流程步骤是什么?如何让作者的价值转移为读者的价值?读书建议:技能培训段落,这时候你会知道为什么建议你做标记了。
3、第三部分,介绍如何团队使用RIA方法论进行学以致用的拆书学习。
觉得一本书好或不好但对你的工作生活实践没有帮助,那就是假好或不好;
一切基于读者的吸收度。
同样,书评写得好不好,也有读书评的人说了算。
最后说下,这本书对我个人及我的团队学习非常有帮助,所以我在初步做好个人RIA方法论后,推荐团队成员阅读此书,得到高度认同,目前在全团队推广,并考虑与作者联系,请他们现在传授拆书现场学习的方法论。
除了RIA方法论,这本书给我的价值收获还包括:
1、里面引用时提到的几本书很好
2、帮助我更好的碎片化时间读书、碎片化学习书籍内容、看书除了看感觉还看与实践的关联帮助。
《这样读书就够了》读后感(二):多多益善就够了
亚马逊上“献给所有买了书读不完而心怀愧疚的人”的副标题吸抓住了我,这句话使我非理性的下单而买下了这本书。一口气读完,还真的就有了几分慰藉,对比《如何阅读一本书》中达到:读完一本书后具备作者的水平的要求,一下接了地气,有了“放下屠刀立地成佛”的意味。
可读性上来讲,本书的引子可谓感人至深,让我等碌碌俗人仿佛找到了本少林《易筋经》般的惊喜,幻想看到本书最后一页的时候,打开任何一本书都能读出绝世秘籍!于是乎让我这没见过世面的“鸢飞戾天者”哗哗的翻起书,啃起字来。作者实在是高,我辈肚子里的蛔虫啊!
慢慢品来,读书方法过后,作者再度亮出王牌“传到大任舍你其谁”,独乐乐不如众乐乐,拉帮结派,走起!开天辟地的使命感油然而生,“教读书,教组队,教推广”组合牌齐刷刷的让我目不暇接啊!谢谢端详之,内容高妙处如下:
1便签读书法
2拆书帮组队攻略
赵周老师步步深入,真是抓住我的心在教我,迫不及待的想开始拆书,多多练习自有提高!期待老师下一本书。
《这样读书就够了》读后感(三):这样读书还不够
看了微博上的拆书帮,正准备下手该书时,发现这本书的豆瓣评分竟然只有6.4,最后抱着花二十几块钱当次小白鼠的心理买了这本。
首先有一点需要明确:拆书帮,也就是高效成人学习的3个核心环节:阅读、引导促进和拆为己用(RIA)。
落实到具体的方法就是书中P84提到的拆书帮便签读书法,通过三色便签做笔记。
第三类拆解(A2):以后我怎么用。
用我个人的理解,便签读书法是由当下读到的内容,联系自己去过的经验,为将来的实践做准备。
不过我对作者声称的花30元就可以获得和几万元讲座同等价值实在不敢苟同。
我认为培训最大的作用就是在尽量短的时间内让被培训对象以高效率的获得尽可能多的知识,说白了,培训的点在于省时省力获得同样的知识,代价就是要额外付出金钱。而且培训师丰富的经验,很难通过拆书完全获得。
不过对于提升自己阅读效率的朋友来说,这本书还是值得阅读的。
《这样读书就够了》读后感(四):第一次写书评
整体来说,这本书到底在谈些什么?
学以致用的拆书法。
----
作者具体说了什么,怎么说的?
作者说了与“学以致用”有关的人物的例子,列举了几个拆书的案例,让读者加强对拆书法的理解。
----
这本书说得有道理吗?是全部有道理还是部分有道理?
这本书说的“学以致用”以及牛人们通过图书的知识转换成自己价值的部分令我感受深刻。想一想哪一个牛人不是把所学的知识结合自己的总结和反思然后分享给各位小伙伴而提升了自己和帮助了别人呢?
----
这本书跟我有什么关系?
作为一枚高中生来说,这本书加强了我对“学以致用”的认识,其实有时候并不用去完整的读一本书,只要在书中摘选对自己有价值的、能用的出来就好了,然后再结合自己的实践、经验对它进行归整提醒自己要根据自己的情况把它用起来,这样学到的知识才有价值,而不是用来应付考试。
个人推荐指数两星
这书的整体感觉给我就是咦,这好像一本搞传销的书籍啊,作者一个劲的给我宣传他的方法是有多么多么的牛逼,多少大企业的培训师参加的昂贵的培训课程,其实他们的成功的精髓就是作者拆书的方法。
我一直觉得本书的作者实在是太啰嗦,我不知道是为了支撑他的论点还是为了拼凑字数,引用了许多其他书本上的文字,再加上有些牵强的应用,比如杜拉拉我觉得这些虚构的书籍用在文中就太勉强。总结全书的内容就是一句话,看完一本书之后,先要做的是说出自己在生活中有什么相似的经历,其次是如何打算在将来的生活中应用到书本中所提到的知识。
对于我自己来说,书中所说其实是用起来不大,因为有个很重要的环境限制,作者说拆书的环境是,在一个适合讨论的地方,找到与五六个人一起通过分组讨论的形式来进行交流经验。但是现实是能找到五六个能静下心来,每周大家都愿意为了读书,花上两三个小时聚会谈书的人实在太少了。现实生活中我遇到更多的是那些买了一大堆书放在书架上,却从来没有完整看完的同学,我问他,买了这么厚的书,为什么不去阅读。他给我的答复是为了收藏。为了同学之家的面子,我也就没对他的爱好说些他不爱听的话。
最后我要用作者形容别人的书话来形容这本书,这是一本不必读完,不必记住,甚至是不必阅读的书。
《这样读书就够了》读后感(六):用《这样读书就够了》的方法拆解《这样读书就够了》
R(Reading)阅读图书片段
在新浪看完了《这样读书就够了》的前三章,包括引子、第一章 读书为什么这么难?、第二章 这样读书就够了!、第三章 通向高级学习者之路,详见http://vip.book.sina.com.cn/book/catalog.php?book=229904
I (Interpretation)拆书家引导促进
前三章目测是全书最核心的部分:拆书的方法论(RIA)。R for reading,即阅读一本书的某个片段,一两页或一两个章节;I for Interpretation,即拆书家的引导促进,将对片段内容的理解用自己的话复述出来,这个拆书家可以是别人也可以是自己;A for Appropriation,即读者拆为己用,结合自己的经验或今后可能的运用场景,吸收消化片段。
成人学习,最重要的就是能够将所学的知识应用到生活和工作中,而不是像上学时单纯地进行知识的记忆与考查。学习的核心在于学习者而不是知识本身。
学习能力中很重要的一点就是把知识当中有价值的部分转化为自己能力的能力。最高阶的学习促进者不仅能够拆为己用,还可以帮助别人去拆,同时自己也将收获更多,正如一句老话所说,“To teach is the best way to learn.”
A(Appropriation) 学习者拆为己用
以前总会陷入到一个学习的误区,买到一本书,强迫自己从头读到尾,希望记住更多的内容。正如《麦肯锡方法》里面说的,想要煮沸整个海洋是不可能的,读得越多不一定就能用得越多,一本书如果能用上一个观点就不错了。以后对于致用类的书,应该结合需要和兴趣有取舍地去读。
拆书的方法论可以进一步延伸——拆一篇文章、拆一部电影、拆别人讲述的一个故事(如真人图书)等都是适用的,文章中的某个观点、电影里的某句台词、故事中的某个细节,都可能对我们的生活有所触发。
RIA的拆书方法还让我想起去年在集团训练营学习《红色华润》所用的ORID行动学习法。分开小组共同阅读一本书的不同章节,最后按照ORID的方法进行分享交流。O for objective,即类似RIA中的R;R for reflection, I for interpretive即RIA中的I;D for decisional即RIA中的A。
《这样读书就够了》读后感(七):掌握这个读书方法,就不用再担心文思枯竭了
4月23日是世界读书日。于是,在今天写一篇读书笔记,也变得有了不同的意义。
近日,读了赵周先生的《这样读书就够了》,感觉很有收获。特别是关于如何读书的方法,引发了我对透过读书促进写作的思考,颇有感悟和启发。在此,特将本书读后感记录下来,与诸君分享。
前段时间读了《文心》这本书,书中专门讲到:
读书贵有新得,作文贵有新味。最重要的是触发的功夫。所谓触发,就是由一件事感悟到其他的事。你读书时对于书中的某一句话,觉得与平日所读过的书中某处有关系,是触发;觉得与自己的生活有交涉,得到一种印证,是触发。
我再看《这样读书就够了》时,就更加明白了这一点。赵周先生提出,高级学习者应该能做好这几点:一是能用自己的语言重述知识,二是能联接自己的经验,三是能设想日后的应用,而且真的会应用。
作者还说,阅读本身不创造价值,理解和记忆知识也不创造价值,改变行为才有可能创造价值。而改变行为,只发生在把读来和听来的知识结合自身经验进行反思之后。
这样的学习过程,不就是一种触发的功夫吗?
学会了一个很好的读书和写作的方法----拆书帮便签读书法
为什么说这个方法好呢?首先,它是“不动笔墨不读书”的极好实践。其次,它的操作简单易行,毫不复杂。
简而言之,只需准备3本不同颜色的便签,分别做好3类笔记:第一类拆解(I),用自己的语言重述知识;第二类拆解(A1),描述自己的相关经验;第三类拆解(A2),以后我怎么应用。然后,将上述笔记贴在相应的书页上。
这样的笔记就是一些触发自己思考的内容。我想,一本书读完后只要把这些笔记整理一下,再进行适当的重构和整合,就能形成一篇甚至是很多篇现成的文章了。所以,用这个办法读书和写作,就完全不用担心文思枯竭的问题了。
本书侧重点在于应用和实用,突出功能性,即通过读书方法上的创新,帮助身在职场的人们提升职业能力。作者在书中提出了一些新的读书观念,对我而言也是一种学习观念上的颠覆吧。
比如:学习的主体不是图书,应该是学习者,是你自己;读一本致用类图书不一定需要读完整本书,也不必记住,甚至读不懂的部分也没关系,跳过去就好了,关键是把有用的知识拆解出来;读书不是致力于知识的整理和记忆,关键是学有所用,致力于能力提升和行为改变。
作者在书中引用、列举了20多种致用类的世界经典图书,我简单作了归纳,挑出个人感兴趣的列入自己的阅读书目:
(一)管理类。《管理的实践》-彼得.德鲁克,《卓有成效的管理者》-彼得.德鲁克;
(二)学习与个人成长。《高效能人士的七个习惯》-史蒂芬.柯维,《教育心理学》-斯滕伯格,《故事的领导力》-史蒂芬.丹宁,《清教徒的脚踪》-钟马田等,《你的降落伞是什么颜色》-理查德.尼尔森.鲍里斯;
(三)情商与心理学。《情商:为什么情商比智商更重要》-丹尼尔.戈尔曼,《成功EQ密码》-布拉德伯利,《高明的心理助人者》-吉拉德.伊根,《活出最乐观的自己》-马丁.塞利格曼;
(四)谈判。《谈判分析》-霍华德.雷法,《谈判力—哈佛谈判项目精华》-罗杰.费希尔,《活学活用博弈论》-詹姆斯.米勒,《利害冲突》-弗雷德.简特,《哈佛经典谈判术》-马尔霍特拉;
(五)思考。《即战力:如何成为世界通用的人才》-大前研一,《思考的技术》-大前研一,《思想者》-查尔斯.汉迪,《第五项修炼(实践篇)》-彼得.圣吉,《社会性动物》-E.阿伦森,《引爆点》-马尔克姆.格拉德威尔。
解答了一个困惑已久的问题
在追求自身成长的过程中,我听过很多讲座,也参加过不少培训。多年来我一直有个疑问,刘一秒、翟鸿燊等培训大师、机场国学大师到底是真材实料还是一个四处招摇的骗子?赵周老师在书中给出了答案,我认为他的分析和判断是令人信服的。在这里,我就不剧透了,有兴趣的读者可以自行在书中找到答案。
结语
看完赵周先生的《这样读书就够了》,我的总体感觉是,干货满满,信息量大,刷新了我很多关于学习方面的认知,受益匪浅。我也相信,任何一个认真读完本书的人一定能有所收获,特别是对有志于阅读、写作和个人成长的朋友来说,这本书一定能给你带来不一样的启发。
《这样读书就够了》读后感(八):瞄准职场,实用路线,理论取巧
简单来讲,本书说了四个字:学以致用。
赵先生自身提炼一套方法,但这套方法可行的前提是,内心已有一个纲,但成人(25+)读书效果的差的原因,多因为心中无纲及读书无用论。如心中无纲,又遇到一个不合格的拆书家,那么一起拆书的一群人就说不定误入歧途了。因为学习的第一印象,是一颗种子,决定后来会开什么花结什么果,这对于一个人来说是那么重要。
就职场而言,本书提到和拆解的书是值得一读的,因此大家如果没读过其中的书,可能会因为读完这本后被激发去读其他,那么这是这本书的功德。
拆书帮的方法,更多的在于打造一种学习的氛围,但论真的学到,效果确是因人而异的。一方面,对拆书家的依赖太大,二方面,参与的某些人会比较浪费时间。
综合来看,本书可以读,但需怀着批判的心态去读。本书讲话的方法,太直白,有时有些粗暴草率,缺乏留白供人思考。所以总的来说,给3.5分。
《这样读书就够了》读后感(九):这样读书肯定不够
全书总共8个章节,如果阅读本书的最初目的是为了寻求高效阅读的方法,而不是如何成为类似培训师的拆书专家,那么第5-8章,就可以跳过不读了。
对本书认同/或认为可取的地方:
作者引用的,其它一些人的,关于:成人学习的方法。作者拆书的根据,也是对这些理论的应用。
可让人不解的是,作者居然说这些理论验证了自己的方法。本书稍显有价值的是2-4章。可全是对别人的观点,研究的引用,看到有位豆友说这本书是硕士论文,太形象了,完全等同于硕士论文中“绪论”部分,引用大片文章,这块确实不错,等于读了一篇关于“成人学习”方法的综述类论文。可这算你自己的东西吗?????
这种方法的软肋在哪里?
我觉得:这种读书方法确实能通过读书学习,可是很被动,每个人的个人阅历和经验有限,要想达到作者所述的群体效益:拆书帮,首先得有那么个对所读的书和理论了解深入的“专家”,否则你们拆什么呢?其次:什么书都能拆?这么绝对的说法,总让我想起一些广告---比如:我们的产品什么病都能治。
当然,关于成人学习理论方面的综述,还是可取。只不过全书的理论什么,都是别人的---和作者没有半毛钱的关系,作者也只是对这些理论和研究的应用者。
《这样读书就够了》读后感(十):拆分回填
本书提醒我回顾的重要,并且变换方式的去表达,就比如以前说的“电梯相遇”问题,如何三句话能描述清楚一个事情一般。拆书的目的是通过非段落话的语言能深入到句子中去,以个人的经历及感悟能简易的去理解、消化并转化对于作者某一观点的观察角度。以让自己对此有收获。
当然前提是这书或者段落的文字值得读者去阅读,所以在前期如何有效的进行深度和浅显的阅读,寻找一段文字中重要的部分来进行思维碰撞是值得商榷的。不过本书于此也做了不少篇幅的说明和教导,还是有一定的帮助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