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格兰塔·不列颠》是一本由大卫·米切尔 / A.S.拜厄特 / 安德里亚·斯图尔特 / 雷著作,上海文艺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35.00元,页数:292,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格兰塔·不列颠》读后感(一):《读书》之后最好的杂志
记得我在上学的时候,最喜欢看的一本杂志叫做《读书》.这本杂志在我看来是后来难以复制的一本杂志,其中缘由也许就如同当年陈翰伯亲自执笔著文写的一样吧,重申办刊宗旨,坦荡地坚持“读书无禁区”的主张,并宣告:探索真理的工作绝不是一代人所能完成的;听凭某一圣哲一言定鼎的办法,更是不足为训;我们愿意和读者一起,在激荡的思想海洋里,各自拿出一点智慧来……《读书》杂志的品格由此定型。当然这本杂志却是如同这句话一样,在一代人的心里,留下了智慧.
为什么会想起来《读书》这本杂志呢?因为最近我看到一本跟它很像的书.他们都是不满文坛现状,为了撼动当今的文学格局.因为是两个学生创立的,所以他们把自己所在的大学拥有百年历史的杂志<格兰塔>改版了.当然拥有了新的目标:让读者免于沉闷,成为文化的先锋,用有力,独特,原创的故事来展现.关于讲故事,也不是随随便便就可以讲的.当然讲的不好的除外.要想把故事讲的精彩,让人听的引人入胜,当然也是需要功力的. 《读书》和<格兰塔>这两部杂志就是这样的书.记得上学的时候,最欣喜的日子,就是拿到《读书》这本书的时候,读起来,就是让人感觉会随着书里的故事哭,随着故事里的情节笑.现在在看<格兰塔>的时候,仿佛让我又回到了读书的时候,让人欣喜若狂.
说它是一本杂志,可是厚度却足足是一本长篇小说的样子,比一般的杂志样子是完全不一样的.故事当中有十八个故事.有讲述乔治.阿什比以及他的后代们,从英国本土前往美洲新大陆,他们用鲜血制成糖的<血流成糖>.这个故事其实是说当时的奴隶制度和种族歧视的残酷.他们为了种植园主种植甘蔗,并制成糖.但是他们自己却不能享受美好的生活,却要付出自己辛勤的劳动,和宝贵的生命.生活在一个带有种族偏见的社会当中,对心理的影响是深远的.受害者会产生一种超级戒备的反应,试图解读他们周围的那些人并预测出可能会产生攻击的敌意,也是一种自我保护的手段.也许对肉体的折磨还是其次的,最重要的是对心理的摧残,才是最致命的.故事写的很真实,让我感觉自己仿佛也生活在了那个时代,也体会了那个时候奴隶们的痛苦与悲哀.
当然杂志并不仅仅有这样的痛苦难过的文章,也有一些关于温情成长的文章,比如说<当你找到自己>,也有描写风景秀丽的文章,比如说<海德公园之景>.也有一些描写人物传记的,比如说<布拉德福德>.故事的种类千变万化.故事的情节精彩绝伦,故事的领悟深刻独特.总而言之,这是我继《读书》之后,看到过最好的杂志了.
如果每一册都有一个主题,那么这期格兰塔大概立足于不列颠的生活细节?没有特别出挑和打破传统的故事,还算有意思的短篇集。
《一月出生的人》
从幼年到大学,无处不在的性别藩篱让作者很无奈。而标题这句话就贴在她外甥的卧室门上。
《血流成糖》
非裔加勒比海血统的作者回顾家族历史,在英国被歧视的经历让她想起了美好的家乡,重归故里的归属感更强。具体讲述种族歧视的一篇。
「英国是学者本尼迪科特.安德森所描述的想象的共同体,其自我形象决定于它想恢复,想漠视的部分。废除奴隶制是一段温情的记忆,人们纪念那段记忆,将其视作文明社会的英勇行为,而之前维持了数百年残暴的奴隶制,则被随随便便地遗忘了」
《莉拉.exe》
黑客与其创造的病毒,带着此题材惯有的酷炫和吸引力。这是他触碰世界的最好方法。
《美食家》
分镜形式,维多利亚式悬疑和神秘,塑造了一个永远不知足的家伙。
《越河之手》
不列颠人才能深有体会的情节。有关乌尔斯特防卫会(北爱尔兰清教徒准军事组织)
《枪》
《家园》
「如果我们丧失旧日的确定感,那只是因为-用菲利普拉金的话来说-我们"被欺骗的少一点"」「家园,或者身份,也能在文化废墟中找到。这个家园不排斥别人,只要你选择身在其中,它都愿意拿出空间接纳你」
《在屋顶上》
作者回忆大学毕业后拿着失业救济金的经历,带着小小的得意,毫不后悔。愤世嫉俗的一段话颇有猜火车的感觉。
「命运并不是等待着你的东西,它是已经在你体内积蓄起来的东西-它和死亡一样耐心」
《1964》
《当你找到自我》
开始以为是足球圈励志题材,看到一半才发现是基佬小说。那么这个命名就很好懂了。拥有一个匪夷所思又悲伤的结局,不过仔细想想也可以理解,这让标题变得讽刺起来。
《斯蒂芬艾治》和《布拉德福德》
城市主题,撒切尔的影响和种族歧视。
《海德公园之景》
「只有在小说中,其他人的一切都会得到解释。只有在我们的虚构中,一切才能全然确定」
《夜游》
一次与月光和冰雪作伴的夜游经历,景色渲染很美,不可避免地吐槽了人类文明对自然之美的破坏,夹杂各种文科生非要炫耀一下的科普知识。
《猎户座》
极其浪漫又野性的故事。在归家与冒险之间做出选择,告别纯真,转换角色,奇遇与情感爆发。一个挣扎却勇敢的女性形象。
「她意识到唯一值得进行的战斗爆发于内心,其他不过是消遣。在这片狭小空间里,她狩猎万里,她要回家去。家不是懦夫安身之处;只有勇士能与自己相处」
《海伦与朱丽亚》
好吧,蕾丝的感情和异性恋是一样一样的,这就是一个情侣吵架的故事。
我个人比较喜欢《莉拉.exe》《在屋顶上》以及《猎户座》,浪漫悠闲又有趣。
《格兰塔·不列颠》读后感(三):当我们谈文学时,不列颠在谈什么
文/***
《格兰塔》是英国老牌主题文学杂志,始于维多利亚时代,至今已逾百年。办刊宗旨是“让读者免于沉闷;成为英国文化的先锋;用有力、独特、原创的故事来展现”。其每十年评选出“英国最佳青年小说家”,堪称英国青年作家的摇篮。每位列及其中的作家都足以使英伦文坛震颤,他们的作品更是开创某一写作领域的先河,颇具石破惊天之力。提及几位中国读者熟悉的小说家及作品:大卫.米切尔的《云图》,杰夫.戴尔的《杰夫在威尼斯,死亡在瓦拉那西》,珍妮特.温特森的《橘子不是唯一的水果》,以及萨拉.沃特斯的《荆棘之城》。这些如天空繁星般闪耀的名字,照亮了英国乃至世界文学天空。
纵是百年,在纸媒日渐衰败的今天,这本杂志的孤独显而易见。然而,它逆其道而行之地出版了《格兰塔.不列颠》,中文版的第一集,精粹了十八位杰出作家作品。看似主题分散的小说、戏剧或诗歌,内里却格外聚焦。书中没有呈现大英帝国的辉煌,尽是些小人物纪事。杂志主编约翰.弗兰曼在“致中国读者”中说,“一个家,一个地方,对于不同的人有不同的意味……有时候你很难说清英国到底是什么?”的确,英国对于不同的作家以及小说中的主人公都是不一样的国度。
谈英国到底是什么?要从儒雅绅士英国人说起。我觉得最能代表英国人的是格罗史密斯兄弟共同撰写的《小人物日记》里的普特尔。典型的小职员形象,打掉了牙齿往肚子里咽,令人又气又爱的老先生。威廉.博伊德的《海德公园之景》里的作家希尔也是位年逾古稀的老先生,可行为却不再是“老英国”形象,都已经那么老了还写《性与暴力》这样的剧本。回顾一生,除了女佣玛利亚对他不错之外,他已然找不到可以与之相对的快乐。他认为自己性格古怪,难以相处。但他还为自己辩解,“事实上,他对这个世界和其中的居民相当好奇,且不无善意,觉得大部分事物都颇有妙趣。”你瞧,希尔的骨子是还是传承了老普特尔先生的遗志。
英国并非移民国家,可是民族问题一点也不少。追溯人类历史,人们反复地寻根究源来确定种族、民族以及宗教渊源,这势必造成永无休止的纷争。安德里亚.斯图尔特的《血流成糖》、雷切尔.塞夫特的《越河之手》,以及盖瑞.杨格《斯蒂芬艾治》都不约而同地指向移民的个体身份问题。《越河之手》里的斯蒂夫从小就知道母亲因阻止父亲跟一帮人去一家酒吧打鼓而争吵。那家酒吧用一只桶募捐,用来支持北爱尔兰共和军。争吵不是由于音乐而是杀戮。英国政府为了有力地打击北爱共和国,采取“宁错杀一千,不放过一个”的政策。电影《因父之名》里四名爱尔兰青年的冤狱,是英国司法史上抹不去的黑暗。不知内情的青年轻易就会惹来杀身之祸,这正是斯蒂夫母亲所担心的。就像有位母亲写信质问小布什:你们决定向伊拉克开战,为什么死的是我的儿子?战争、暴乱之伤向来由平民买单。作家们通过文学作品催促政府与民众反思,突显文学的先进性。
英国给人的印象是古板且墨守成规的。而《在屋顶》、《关于我最近一段罗曼史的批评意见》与《海伦和朱莉娅》完全反映了当代英国青年颠覆传统生活的状态。英国在欧洲大陆是个特立独行的国家,固执地使用英尺等计量单位,态度强硬地拒绝加入欧元区。但是它仍未逃过席卷欧美的金融危机,曾经优越的社会福利制度造就了“颓废的一代”,他们无力承担任何社会责任,用暴力骚乱来释放内心压力。杰夫.戴维在小说中写道,“包括我-只是,鉴于我这个年纪的许多人都开始感到被义务、责任和承担的重负压垮,令我恼怒的正是自由。”
《格兰塔.不列颠》就像一面镜子,照映出不列颠的平民社会全景图。云集之中的大腕作家就像在伍德斯多克的荒野里上演了一场大型的摇滚演出。我们在一首接一首的“high歌”中,畅读不列颠。
《格兰塔·不列颠》读后感(四):《格兰塔》首句赏析
开头一句写好了,对读者来说就等于找到了一把打开文思之门的钥匙。
大卫﹡米切尔 《一月出生的人》
这可真不公平。刚发生的那件事真是再糟不过,都怪我妈,她让我把圣诞树拆开。
A.S.拜厄特 《女生免入,老妈除外》
每当我的思绪不期然被有关性别劣势的露骨提醒短暂打断,我就会联想起生活中的一连串遭遇。
安德里亚﹡斯图尔特 《血流成糖》
我的可确认的最老的祖先,乔治﹡阿什比,和成千上万英国人一起,早在十七世纪上半叶,就乘船前往美洲新大陆。
雷切尔﹡塞夫特 《越河之手》
格雷厄姆十八岁,很不擅长与女人讲话。他看起来像个大人,其实还不是。
哈里﹡孔兹鲁 《莉拉.exe》
石黑一雄 《美食家》
马克﹡海登 《枪》
丹尼尔就站在这条呈漏斗状的路上,这条两边高墙林立的小径,从运动场一直通往住宅区。
杰夫﹡戴尔 《在屋顶上》
尽管我写过许多关于摄影和摄影师的东西,我却没有相机,也几乎不曾拍过相片。
乔﹡邓索恩 《关于我最近一段罗曼司的批评意见》
“他们短短一场演出,朋克激流热涌,之前我曾以为“水蛭”一死,世间再无朋克。”
罗斯﹡瑞森 《当你找到自我》
那辆大巴在换新交叉路口绕圈时,旁边的不少司机都放慢了速度张望。
盖瑞﹡杨格 《斯蒂芬艾治》
我母亲每周一次搭乘公交车去斯蒂芬艾治市中心购物,一九八八年的一天,她回家后就在睡梦中去世了。
威廉﹡博伊德 《海德公园之景》
我去过哪里?是的,在繁忙一周的空闲中,我会算着这个来打发时间。
哈尼夫﹡库雷西 《布拉德福德》
前些日子,我注意到布拉德福德这个城市有些不同寻常,和其他北部工业城市不那么相像。
罗伯特﹡麦克法兰 《夜游》
凌晨一点,月出将我换新。暴风雪已平息,云障散去,我睁开双眼,月亮在目,饱满而出人意外地悬于山峦之上,离满月只差毫厘,右侧缺甲刺状一缕,没在黑暗中,星星盘聚周围。
珍妮特﹡温特森 《猎户座》
坐标如下:距离赤经五小时三十分钟(相当于地球经度的天体坐标),赤纬零度(天体赤道)。任何天文学家都能说出你在哪儿。
萨拉﹡沃特斯 《海伦和茱莉娅》
“海伦,我们干吗不一起装上些食物,然后去公园来次野餐呢?”
《格兰塔·不列颠》读后感(五):撒野百年的格兰塔
徐志摩曾说:“康桥的灵性全在这条河上,我敢说它是全世界最秀丽的一条水。”他所指的河,便是格兰塔(Granta),那条流淌在康桥下的灵性柔波。即使我们不曾亲眼见识过这条诗人的挚爱,却也因读《再别康桥》中的无限深情,而对格兰塔倾心不已。
《格兰塔》创办于1889年,是维多利亚时期剑桥大学的校园期刊,我想,彼时那群年轻人之所以以此命名,同是意识到那条河的灵性,试图以这种方式引格兰塔的清流入册。如果这本杂志只是英国顶尖学府才子们打发课余时间的产物,我们也不必再如此期待其中文版的问世。1979年,留学剑桥的两名美国学生接管了这本期刊,他们想利用《格兰塔》吵醒当时近乎沉睡的英国文坛,也使它成为了世界主题期刊的鼻祖。
这个世界上有很多美好的东西,它们诞生于其创造者的成长阶段,这美好源于被封印其中的青春期荷尔蒙、撼动旧格局的牛犊勇气以及尚未被消磨的童真,它们区别于创造者成熟时期的产物,虽不成熟,却带着无可比拟锐气和狂放。《格兰塔》是幸运的,它遇见了一个又一个成长阶段,瓦解了众多文坛新秀,让他们在这里肆意撒野。几乎当代英国乃至世界文坛的响当当的人物都是在这里起步的。也如它所致敬的那条水一般,汇集了年轻的躁动与灵气。
“有时候你很难说清英国到底是什么:是的,它是黄色的士,是红色巴士,是香肠土豆泥,诸如此类。但是它还是很多别的东西。这一期《格兰塔》假设,真正构成英国的,是讲述它的哪些故事。”——约翰•弗里曼,《格兰塔》主编
《格兰塔》中文版第一期的选题为“不列颠”,它的故乡。与其说它是一本期刊,不如说它是一本英国的全景图,从中你可以读到这个国家的社会结构、历史文化,甚至是生态农业。书写者们,有的忙于自我的身份确认,有的对丑恶怒目而视,有的沉醉在这里的夜。通过他们的文字,你能轻而易举的领略这里的暴力与柔软、肮脏与纯洁、低贱与高贵,这里既是地狱亦是天堂,从此心中的不列颠不再是一片扁平的土地,她其实表情丰富,丰满多姿。
下一期主题是什么?我们又将开启怎样的旅程。一向以“新写作”示人的《格兰塔》,每一期都不负读者的期待。中文版初次见面,便已惊艳全场,愿它能够更加大胆的在中国文坛上撒野。
【此篇文章已被京江晚报悦读版使用,请转载时注明京江晚报及原作者成因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