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不见的剪辑》是一本由[美]鲍比·奥斯廷(Bobbie O'Steen)著作,世界图书出版公司·后浪出版公司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38.00元,页数:331,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看不见的剪辑》读后感(一):剪辑魔法详解书
学生时代,笔者和人谈论电影时,只局限于剧情、表演等显而易见的成分。但看片多了,疑惑就开始堆积,有些电影,明明情节挑不出什么毛病,情感也很充沛,却硬是看不下去,有些电影的故事一看就漏洞百出,表演也只是泛泛,更没什么生猛场面,却有叫人难以舍弃的吸引力。后来渐渐领悟,故事固然重要,怎么讲故事才更是电影抓人与否的关键,其中包括置景、道具、摄影、配乐等“看得见”之处,也包括不显山露水、极少被业外提及的剪辑技术。
巧的是,这本剪辑指南就正好用了《看不见的剪辑》做标题,很符合笔者对剪辑技术的粗浅认知。绝大多数影迷并未深入了解过电影的制作,但一部影片剪辑的水准高低,是所有观众都能凭本能判断的,偏偏剪辑本身的至臻境界又是叫人“看不见”,以让别人意识不到其存在为成就,以极低的存在感换来对电影魔力的极高影响力,可说是一位无名英雄,无怪乎常被人忽视。笔者少听到影迷间讨论剪辑优劣,只有碰到《谍影重重》那样极度风格化的作品,“大量运用快速剪辑”之类人云亦云的刻板评语才会多一些。
和剪辑本身一样,这本《看不见的剪辑》也耍弄了一个所见非所得的小诡计,粗看目录,会产生错觉,这又是一本重理论轻实践的鸡肋教材,但稍微认真观察,便会发现原来是一本非常形而下的使用手册类教程——前面各种基础知识、关键名词和技术史的阐述,虽然占了目录四分之三,但在总篇幅上,只占了页数的零头有余,简明扼要的入门课程后,两百多页的类型片镜头分析才是精华所在。
电影学院会开设逐格逐镜头分析的剪辑课程,对于无缘影视课堂的影迷,本书第13章洋洋洒洒的剪辑指导无疑是最佳选择。巨细无遗的镜头复现和注释,完全可以在看过一遍电影后就在脑中一一对应,文字解析部分用了剪辑师的访谈,而非通常教材中那些呆板的、不容辩驳和质疑标准的讲解,如同一位谆谆善诱的教授导师。当然,一本小书并不可能让你一蹴而就,获得那些顶尖剪辑师的钻研数十年得来的经验和手艺,但它提供了一个难得的机会,让影迷完全从主创的角度来审视电影的制作流程,获得对剪辑技巧的直观认知。无论对立志从事电影行业的读者,还是试图提升电影审美能力的影迷,这都将是一次轻松愉快而大有收获的阅读。
《看不见的剪辑》读后感(二):看见 看不见
在电影剪辑中,让观众意识不到剪辑的存在:难道这些不应该如此嘛!是啊,一切如“应该”一般自然,才被认为是剪辑的最高境界,然而意识不到不意味着不存在,每一个应该都是剪辑师技艺(艺术和技术)的极致体现。书中的细致描述让我知道了以前就明白的,也了解了以前所不知的。对于普通大众来说,往往因为剪辑师精湛的技艺所忽视他们,以致以致以来并不了解他们,也许普通观众无所谓,但对于我们这样渴望更多了解剪辑的人来说,却是非常大的遗憾,某种程度上,这部书弥补了一些,但我觉得还是不够,渴望更多的了解,渴望对这些业界翘楚多一些了解。
但在阅读时,几度放下,一来因为工作,二来靠文字和图片的拉片还是有所局限,所以很想边对照电影,边读书,这样印象一定会更加深刻。因此在工作间隙,我想将书中举例的段落摘出,放在网上,感兴趣的朋友可以对照着看,那一定会很有趣。
《看不见的剪辑》读后感(三):流畅的剪辑
我学习电影也有几年时间了,众所周知,在大学中是没有专门教剪辑的课程的,能做的只有实践,其实我的运气不是很好,我就读的大学老师的技术还不如学生呢,如今这本《看不见的剪辑》填补了我之前的知识空缺。这本书的优势在于实用性,它更注重的是实践,通过经典影片来讲解剪辑知识,将拍摄好的电影,一刀一刀切开之后再详细地拼凑在一起,这样阅读起来简直再清晰不过,无论是不是专业的电影工作者都能轻易看懂这本书。
本书先是将剪辑的基本知识做了详细的讲解,然后才步入正文,在这里我要说一下有人可能会误以为这本书是教剪辑软件的,其实这本书教的是基础知识,是一种对于电影镜头剪辑意识的培训。这本书中能够教给读者如何娴熟地运用各种蒙太奇手法,将一部影片剪辑成不同的花样,这些知识学到之后是可以活学活用的。
一部好的影片,在其中各个剪切点是外行观众很难注意得到的,因为镜头之间连接的自然,故事也就不会显得突兀或者断断续续,观众才能不出戏地看完整部电影。而对于电影工作者来说,这些剪辑的高超才会被真正显现出来,因为懂的人都知道,想完成一个意想不到的转场不亚于构思一个新镜头那样费力。
本书的前12章主要讲述的就是电影剪辑的相关基础知识和发展史,这是必要的,像这种知识是不能直接切入主题的,因为不懂一件事的历史,对于它的未来你也无从下手。到了第13章,也就正式开始了剪辑教学,这一章也是全书篇幅最长的一章。在这一章中,讲解剪辑知识的大概格式先是介绍一部经典电影,将它的故事梗概还有人物介绍呈现出来,再将那个年代的电影发展情况做一个简单的叙述,接着截取一段经典的剧情加以讲解。书中首先会把那一场戏的所有剪切点列举出来,就像是剧本一样,然后是详细的解析,分别将刚刚列举好的剪切点一一介绍其作用,随着许多影片的介绍,读者不知不觉地就学到了剪辑的专业手法。其实剪辑手法永远没有固定的,都是随机应变的,就算能够学也尽量加上自己的创新,因为想要体现出自己的风格,就一定要在自己的脑海中浮现出画面,而不是随着剪辑去摸索。每当书中介绍完一部影片的某一场戏时,都仿佛重新认识了这部影片一样。研究这些剪切点,就想吃啃完鸡脖之后又一节一节地去吮其中的骨髓一样,总有好地方被找到。
剪辑,作为表现我们周围物质世界的一种方法,它最根本的心理上的根据是把一系列镜头组成的思想过程重现出来。在这个思想过程中,当我们的注意力被我们周围环境中的这一点和那一点所吸引时,视觉形象就一个紧接着一个出现了。只要影片是逼真的并再现了动作,那它就能给我们看到栩栩如生的景象;只要影片运用了剪辑这一手法,它就能把我们在正常情况下亲眼看到的动作姿态精确地重现出来。
剪辑第一要素:流畅
3、 保持一种方向感
6、 使音响流畅地通过剪接:原则上不流畅的剪接,可以通过流畅的音响求得改进。
《看不见的剪辑》读后感(四):2017.7.16 DIGEST 电影书
读的第一本学习剪辑的书,总体上很喜欢,但看完感触不大,最深的印象就是看电影要细,像作者那样,只有你精确到每一帧,才能理解剪辑前辈为什么做出这样的决定。
群像镜头的剪辑案例-十二怒汉;轴线的重要性,和前期的镜头调度与安排。
关于轴线:在对话和人物交流中是相当重要的,可以保持有序;而在动作场景中,越轴,故意打破规则,可能会给场景带来能量和令人兴奋的气氛。
同期录音、后期配音
涵盖场景,不同机位不同景别。
摄影机运动:
- 俯仰
- 摇镜(以及,快速摇镜)
- 移动摄影(以及,斯坦尼康)
- 升降
弗里茨朗,德国表现主义运动,极端风格化,对后来的黑色电影运动产生了极大的影响。比利怀尔德的《双重赔偿》就是这种类型的典型。
新现实主义起源于意大利,主张以纪录片手法来表达政治理念,使用固定机位摄影,通常邀请非职业演员,罗西里尼的电影《罗马,不设防的城市》是这个时代的开创性范例。
这些电影也对革命性的新浪潮( New wave)运动产生了影响,新浪潮电影运动是由一群自己当上导演的法国电影批评家和学生掀起的。比如像让一吕克·戈达尔和弗朗索瓦·特吕弗等导演,他们认为讲求逻辑的传统的叙事方式是不必要的,电影的目的是要揭示理智与情感的真相。打破规则更像是他们的一种剪辑风格。摇镜、移动摄影和突兀的变焦经常被挑衅式地用于割裂时间和空间,以挫败观众的期待。跳切被他们的剪辑师广为使用,目的在于让观众意识到他们正被剪辑所操控,而不是像传统剪辑所追求的那样让剪辑遁于无形之中。《一夜狂欢》的导演理查德·莱斯特( Richard Lester)从新浪潮运动中得到灵感,他使用变焦、快速摇镜和跳切创造出一种无序而狂乱的风格。
不要仅仅是因为导演要求,而大量使用不同角度的镜头。
交叉剪辑是构建追逐场景的核心方式。使用交叉剪辑的风险很高,剪辑师必须非常清楚地向观众展示角色情况以及角色相互间的关系。这种一致性很重要,因为如果观众被搞糊涂了,他们的参与程度和场景自身的张力都会被大大削弱。由于追逐者和被追者并不总是同一时间出现在同一镜头中的,剪辑师必须找出其他方式来确定平行动作的空间位置。一种方式是使用标识物:标识物是一个跑在前面的和追在后面的人都要经过的醒目地点(如一座桥)。剪辑师保持动作连贯的另一种方式,是用切出镜头。
《看不见的剪辑》读后感(五):虽然这本书看得我直想哭……
我还得列入推荐吧。
里面用做案例的片子,我一部没看过,所以无法领会分析的精妙之处,所以,这本书的合适读法是:找来书中提到的几部片子,先看一遍,然后看书,看里面对于相关片断的分析,然后,找到相关的片断,看一遍,然后,再看书,对着书一点一点分析。
这是个细活。
我目前没精力这样做,所以我就先快速翻完,在扉页做下日期标记,等待我比较有时间的时候,照我说的办法,再读一遍。
当然还是涨了一些姿势的。
我喜欢看电影,喜欢写影评,不过并不满足于此,我希望学习电影背后的知识,即关于电影的know-how和know-why,后浪公司的系列电影书,都有益于帮助我深入了解电影艺术本身。
这本书出版于2013年,不过原书《The Invisible Cut》出版于2009年,这部分能够解释为什么里面的影片案例都比较老,我是多么希望里面出现的是《阿凡达》等我熟知能详的片子啊。
为了弥补对我的小心灵受到的伤害,我立刻找出来叶锦添的《赤壁电影美术笔记》又翻了一遍,相比之下,这本书的写法我就非常喜欢了,因为是对一部电影的翻来覆去的分析,而且有足够的深度——《暮光之城》也有个算是不错的系列,但基本是为了满足少男少女们对于明星的追逐,所以深度上不足。
《看不见的剪辑》读后感(六):换个角度好吗?
在豆瓣看书评的时候,发现很多豆友讲说太过于专业,很无趣,用处不大之类。
可以想象啦,如果是作为爱看电影或是对电影感兴趣的影迷去读这本书,这本书不如读大头马或者徐浩峰写的影评带来的信息量以及形而上的想法来得爽快。这本书就像在你驾着一叶扁舟去看海时,身边一直不停地科普“海水究竟是由什么物质构成的”的煞风景的声音。
作为专业书籍,它没有广告文案类,比如路克·苏立文的《文案发烧》有趣。它拿来举例子的电影,我们基本上都没有看过。它一半的内容都是把电影一帧一帧截图放上去,对你说,喂!你看!这里穿帮啦!
如果说电影是一座美丽的城堡,我们看到这座城堡时:哇!真漂亮!走近一点,再仔细看看。你觉着我们会想看到华丽的烛台,摇曳的烛火,温暖的壁炉,银光闪闪的餐具......还是,构建这城堡的一砖一瓦,增添风情的一草一木。
对于我这个实习剪辑来说,这本书真的比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的《影视剪辑编辑艺术》有趣、实用、好理解多了。它没有告诉我:蒙太奇分叙述的蒙太奇和表现的蒙太奇,而在这两大类之下又分别有几种......它说,嘿!伙计听着!如果你想让这段蒙太奇看起来浪漫,从一个剪切点到下一个剪切点的影像间,你需要保持乐句的完整性;而你希望这段蒙太奇传达更多的信息和故事时,音乐和剪辑一般是充满动力的,几乎一个镜头接一个镜头都有非常精心设计的脚本。
读到《正解 从写作文到写作》里一段:
但我总觉得利用新闻来作为写作资源是十分冒险的......如果完全被新闻事件所绑架,那么失败的概率是非常大的。因为那是新闻的角度,不是小说家的角度。什么是小说家的角度?同样是家庭悲剧,同样是偷情,但安娜·卡列尼娜这样一个女人,却为我们提供了另一个视角,不是讽刺的,不是社会事件式的,而是人类共同悲剧性的。这才是小说家的视角。
这本书,呈现出了一个不一样的视角:剪辑师告诉你,好电影是怎么“诱惑”你的。
做个绝对假设:把《欢乐颂》从头到尾认真看了一遍,经典的台词段落记在心里,时时刻刻去分析,大道理讲的一套一套。可最后,现实生活的山崩地裂呼啸而来,你还是只会抱头痛哭。
影视就是影视啊。
他是一个看起来的绅士,纹丝不动的发型和充满智慧的谈吐只是为了吸引你的目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