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手机版
《希望永远都在》读后感10篇
日期:2018-08-10 04:46:02 作者:文章吧 阅读:

《希望永远都在》读后感10篇

  《希望永远都在》是一本由[美]帕特里夏·麦考密克著作,新星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26.00元,页数:224,特精心网络整理的一些读者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希望永远都在》读后感(一):《希望永远在》书评

  在今年3月份踏上了一个人漂上海的生活。第一次坐长途火车绝对不让自己就那样坐着,火车上带着有这本书《希望永远在》一个大半天看完。此后一直忙于工作上,今天抽一个小空写下书评。

  看红色高棉下的孩子

  如何倔强生存

  让你看见人性之光

  生命的希望

  红色高棉来了,安可•庞德一家幸福生活便一去不复返。他被迫离开家人,期间历经千辛万苦,目睹种种惨剧,然而促使他坚持活下去的信念简单,就是一遍又一遍地在心里默念“希望永远都在!”

  本书以安可•庞德的真实经历为蓝本,用及其质朴富有感染力笔触讲述了一个在柬埔寨大屠杀中 幸存的孩子如何成为一个披露历史真相、宣扬人道主义精神公益大使故事

  比《追风筝的人》更真实感人

  看红色高棉下的孩子如何倔强生存,即便最黑暗时期,只要有一丝活下去的希望,也要牢牢抓住。

  从中,你可以看见人性之光——触目惊心的“杀戮场”并不能磨灭人性中的真善美,恰恰相反,饥饿、屠杀和疾病激发了孩子们心中对友情亲情人世间美好感情热切的渴望和珍视,你可以在书中感受到这种感人肺腑人间大爱之升华

  无论你的人生处于沮丧失落低谷还是令人艳羡的顶峰,这本书都会带给你绝处逢生精彩人生体验,在感动唏嘘之余,使你不得不相信:“毕竟,希望永远都在!”

  《希望永远都在》读后感(二):活下去才有希望

  讀完了《希望永遠都在》。恰逢自己這個月經歷了一些非常絕望的時刻,正是需要好好體會深刻明白活著才有希望的真理

  紅色高棉的歷史太過血腥和殘忍,就算不看圖片,只是閱讀文字,都常常想翻過去,避開那些慘無人道的描述,但那些又是血淋淋的現實。

  我對柬埔寨的認識僅限於旅遊好去處,對這段歷史從未了解過。世界上許許多多國家和民族都發生過大屠殺事件,多是因為政權和宗教衝突。不過我後續讀了一些評論,紅色高棉時期造成的死亡人數、清洗人口的殘暴程度、暴權使用手段,都是歷史上前無古人後無來者的令人髮指。

  雖然是小說,但是是作者追蹤採訪了幸存者安可很長時間,根據真實回憶寫成的,字裡行間,對人性的絕望與無論如何都要生存下去的希望讓人揪心

  我們小時候都是受這樣的教育:今天的幸福生活來之不易要好珍惜。讀過紅色高棉的歷史,這句話會是最真實的第一反應。

  那是一種什麼日子?真正的生不如死。

  我的印象都隨著作者的敘述停留在糞便、屍體的惡臭中。

  四年的時間裡孩子只喝米湯,偶爾有豬食,全都病了,一個一個死去。

  沒死的沒日沒夜地勞作。

  生病的人不聽話的人都要被處決,於是有了無數的死人堆,後來越南入侵後把這些惡行公之於世,成千上萬的骷髏堆出了一個柬埔寨地圖。

  十歲的孩子像老婦,甚至忘了自己的年齡,每天面臨的就是看著身邊的人被活生生地殺死,因為要活下去,只能學著聽而不聞、視而不見。

  一切都是為了生存,生存為了什麼?安可相信,總有一天,他會重遇家人

  我真是不敢相信,在如此的煎熬歲月裡,要有多麼強大的心志才能靠著這一點期盼,為了生存,甚至幫著那些惡魔煎人的器官

  我上個月一直問一直想,人生那麼苦,活下去是為什麼?這本書,這段歷史有答案,雖然不一定適合每一個人,不過很簡樸的道理:活著才有希望,你可以見到愛你的人,重新撫摸他們的臉,擁抱依靠,為更多受苦受難的人帶去希望。

  安可算是幸運的,最終能活下來,去美國,現在還能通過演講告知世界這段發人深省的歷史。看到最後,他尋尋覓覓,和他曾經一起走過那段黑暗歲月的朋友活著也可以說是親人,好些都活下來了,有些孩子也被收養了,心裏才覺得紓緩些。

  有一個部分,我覺得特別心酸,桑波在排球場見到安可,高興得淚水在眼中打轉,他不敢相信這位兄弟還活著吧,而且自己也還能活著見到他。桑波是個好人,盡管在那個年代,為了生存,他們都濫殺過無辜。但是安可為了生存下去,他不能說他認識桑波,他不能讓別人知道,自己曾是紅色高棉的一員。於是桑波說,我認錯人了。桑波救過安可許多次,這次也不例外。可是該有多麼心痛

  好在桑波後來也結婚生子了,過上了平凡安定的生活。

  如今中東依然戰爭不斷,歐洲的難民問題非常尖銳,歷史總在不斷重複。真的希望世界和平,聯合國能擔負起更多責任,更多的人可以活在無硝煙的陽光下。

  《希望永远都在》读后感(三):扩散一下:《战争赢家只有蛆虫--谈战争文艺作品》 作者叶倾城

  原文网址:http://dajia.qq.com/blog/338392117611298

  有一天,我突然发现:我分不清阿富汗与柬埔寨——你们分得清吗?

  有个塔列班吧?是极权组织,但好像也有个红色高棉,性质相近。有出奔的西哈努克亲王,全中国人民认识老朋友,他是柬埔寨的吗?阿富汗也一定有流亡的王室王子公主渐渐泯然众生,甚至更惨,像宋亡后的宗室女,流离失所,因其一无所长只能沦为娼妓。

  我知道阿富汗仍有未爆地雷阵,是平静大地之下的隐隐惊涛,随时苏醒。但怎可能柬埔寨没有?你当美军越军或者柬军是吃干饭的吗?还有,极度贫穷、派别割据、久经战乱破坏基础设施、雏妓、毒品交易……

  是成龙吧,有一天向世人抱怨吴绮莉,大意女人怀了男人不想要的孩子,就应该一个人躲到阿富汗——或者柬埔寨,去生下来。

  我后来才意识到那里面最残忍潜意识——不应该出世的孩子,不想看到的女人,让我眼不见为净吧。最好你们生死不知,容我永远怀念。这感觉诗意缠绵,且没有现实的烦扰。我生不要见人,死不要见尸,生不用付生活费,死不用背上内疚重负

  反正阿富汗与柬埔寨,都有灾荒与杀戮、骨肉相残、子弹横飞,大刀冷漠地砍下来,像剁瓜切菜。

  以阿富汗为主题小说《追风筝的人》里,不愿搬出房子的哈桑,被子弹击中后脑身亡。而在《消失》里面,举家逃亡的柬埔寨人家,路遇士兵,要征用他们的车,随即发现这家的老太太是越南人。越南与柬埔寨,这两个相邻的国度,一定曾经睦邻往来,相互通婚,一旦翻脸无情,就是血海深仇。屠杀就这样展开,老太太是第一个死者。第二枪杀的是女主人。男主人儿子推下高草丛里的小水沟,自己挨了当胸一枪。灭门,像顽童扯断蜻蜓翅膀后腿漫不经心

  我没准备读一本与柬埔寨有关的小说。穷国无文学肚子还填不饱呢。也许有几个天才诗人少年时,写出几句不朽的诗篇,然后就饿死了。移居美国的纪伯伦,也不曾活到50岁。作家音乐家艺术家,全是无用之人,在乱世,合该抢屎都抢不到热乎的。

  而我是在北美文学架上遇到《消失》,内容简介如下:十六岁加拿大少女安妮邂逅柬埔寨留学生瑟锐,对音乐激情演变为对彼此的觉悟女孩自此违逆父命,一意孤行地爱……一看就是爱情小说,发生静谧的北美大陆男女主角要面对长辈的不理解环境的敌视、彼此的心伤……我没想到,它写的是——战争。

  战争是什么?战争是一位被叫做“施肥老太”的老妇人。一开始,死人的尸臭味叫她吐。她必须把皮肉尸体身上割下来。她必须把骨头搜集到一处,烧尽,再用骨灰肥料。她把一具具尸体拖走,但不能马上开始剥皮,因为味道实在太让人恶心了。……她所有的儿女、侄甥都遇难了,她的兄弟姐妹们全都被杀死在金边的一株大树下。

  战争是一口井。波尔布特统治时期,有一天,一位农妇偷偷溜回村里去察看自家屋舍,却发现井里堆满了死人,于是用土把井口填了起来。屠杀结束后,她搬回家,在原来的井口种了一棵椰子树。可是土地隆起,树都被拱倒了。下面堆了太多尸体。她不断把土和垃圾往井里倒,过了很久,尸气才不再冒出来,蛆虫也吃饱了,土地才安定下来。后来,她又种上了一棵木瓜树。每一口甘甜的果肉,其实都是人的血,人的肉,人不甘呼喊呀。

  这就是安妮所看到的、听到的、领悟的一切。蒙特利尔一夜韶华后,他们旋即分离,瑟锐归国,从此音讯全无。“你以后可能就见不到我了。”

  “我已经做好了准备。”不,总有些人比较痴,对自己认定的事较固执。十一年来,安妮从不曾放弃对他的想念,有一天,她依稀电视上的反抗人群中认出他的脸容,就抛下一切,远度千山万水,踏上那片在焦黑下微微散着尸臭的土地。

  爱上一个人,就是爱上他的民族他的血脉他的命运。安妮找到瑟锐。他们有过一小段宁静日子,短如剪刀即将刺入心脏前、在胸骨前的稍稍一停。为反对做事的瑟锐在政变中失踪。而安妮拖着刚刚流产过的身体,在柬埔寨上下寻找他的死亡,正如她曾经寻找他的生命:生要见人,死要死尸,是对自己的交待。

  她找到了他的头骨,证实斯人已逝。她随即失去证据,被官方逮捕、虐待、遣返,回到那安静如冻土的北美大陆。而后,三十年过去,瑟锐仍是她生命的一部分。消失与寻找,以及永不消失。共同组成了《消失》。

  但这本书说的不是爱情,反反复复,它唯一的主题就是战争。战争是,一群被驯成童兽的孩子。杀人是要训练的,残酷一样疼痛时哇哇大哭是本能,消灭它。喜欢小伙伴天性,不,在批评与自我批评时间,必须互相检举揭发。众矢之的,会成为一段一段的残肢,扔进童子军们耕种的稻田。瑟锐的弟弟索卡,在全家人死光之后,被军队掳获,成为童子军。能苟活性命于乱世,也许就是可庆的。

  我于是想起另一本书,《长路漫漫》:一位塞拉利昂少年,出门去参加隔壁乡村音乐会,而战争爆发,他从此没见过父母兄弟。九死一生后,他进入军队,学会放枪,拼刺刀,在应该喝牛奶年纪,他喝饱了鲜血。从兽到人,需要几百万年,从人到兽,只有一秒钟。

  而塞拉利昂是另一个我几乎不知道的国家。你们又有谁知道?除了这四个音节的组合,会在国际新闻里提到。我们无动于衷地吃着晚饭,听着政府军与游击队的打来打去,反正谁也不认识塞拉利昂人,谁也不懂塞拉利昂语——如果世上有这种语言

  塞拉利昂的伊斯梅尔,在联合国的帮助下,离开了他战火频仍的国度。但大部分童子军没有,索卡也没有。瑟锐试图帮助他,索卡说:“如果我不服从命令就会死。”那些已经死了的人呢,他们算什么?“他们是次要的牺牲品。”我不杀人,人便杀我。我没有其他的选择。瑟卡离开,头也不回。

  到最后,瑟锐死了,安妮回国,索卡怎么样?谁在乎。在一部书里,他只是个串场人物;在一片多难的土地上,他只是个比鸟雀更轻贱的生命。也许已经成为烤肉摊上一串飘香的“鸡翅”。

  我渐渐明白,为何我会把阿富汗和柬埔寨搞混,因为所有的战争都是一样的:焦土一样,人类的哭喊声一样,死亡与破碎一样,一发原子弹能把地球上最繁盛美好的城市,纽约、东京、北京,顷刻变成撒哈拉沙漠——沙漠与沙漠,有什么两样?

  而我终于知道,柬埔寨其实是个美丽国度:有一种乐器叫加拜;有一个音乐家叫辛西萨莫,曾是柬博寨音乐之王——在1975年大屠杀中丧生;有一个盛大节日叫送水节,要赛龙舟、拜月、吃扁米(糯米蒸熟晒干而成),因为捕鱼季节即将来临,而水稻新熟,正等待农人的镰——这不就是我们的端午节吗?

  昌平时代,我宁愿对人类的苦难掉过脸去,假装视而不见,比痛不欲生束手无策要来得好。但有时候,确实也需要勇气直面深渊,只为了惕然自警:不要迈进,不要自掘,那是永远不可逆的《消失》。

  若有可能,让战争从地球上消失吧——除了男女之间最美丽的玫瑰战争。

  附,《消失》相关信息

  作者:(加拿大)金·爱林

  译者:于是

  出版社:人民文学出版社

  出版时间:2011年5月

  ISBN:9787020085675

  (责任编辑:余江波)

  《希望永远都在》读后感(四):幸存者——评《希望永远都在》

  幸存者——评《希望永远都在》

  “不经过战斗的舍弃是虚伪的,不经劫难磨练超脱轻佻的,

  逃避现实的明哲是卑怯的;中庸苟且、小智小慧,

  是我们的致命伤”

  ——傅雷

  印象中,柬埔寨是东南亚的国家,天气炎热,盛产稻米。世界文化遗产吴哥窟中精美石雕穿越千年依旧栩栩如生,静默着面对洞里萨湖的日出日落。

  《希望永远都在》这本书以柬埔寨一位叫安可的孩子口吻,叙述了柬埔寨这片看起来宁静的土地上鲜为人知的血腥杀戮。当安可只有十一岁时,红色高棉掌握了国家政权,他们身着黑衣,执行无差别平均主义,剥夺私有财产,消灭有产阶级和知识分子,手工业者。红色高棉以躲避美国轰炸为由,将所有人都赶入农村劳动营中服苦役。主人公安可为了生存在劳动营中学习乐器演奏,后来他发现红色高棉组织演奏这些节奏欢快,歌颂幸福和自由的革命歌曲,为的是掩盖成批处决犯人时用斧头击碎人头骨而发出的“敲碎椰子般恐怖的声音”。1978年圣诞节越南大举进攻红色高棉,安可和伙伴们被编成小组,充当吸引越军火力的诱饵,红色高棉失势之后安可只身一人穿越丛林,奄奄一息时被救起送入泰国的难民营。难民营中,美国牧师庞德收养了骨瘦嶙峋的安可,但是在美国的新生活也没能治愈安可内心的战争创伤。安可开始努力学习语言融入美国社会,在公众视野下安可勇敢地对世界述说红色高棉大屠杀的真相,直到那一刻他仇恨中挣扎的内心方才感到了解脱,"我以为自己心里的泪水早已干涸,然而经过了如此漫长的旱季之后,雨水终于落了下来","在那一刻,我心中的猛虎终于躺下安宁地休憩了"。之后,安可开始作为大赦国际与儿童难民组织的代表,到世界各地宣传和平,他又回到战后的柬埔寨,寻找屠杀后幸存的民间音乐家组成柬埔寨生活艺术团,发掘濒临失传的传统音乐并在儿童中开展音乐教育。

  读完这本《希望永远都在》之后,我被少年安可讲述的真相所震撼,我同少年安可一样也仿佛身陷仇恨和人性的挣扎中痛苦不堪,对比安可的经历,我现实拥有的物质和自由都显得格外珍贵而隆重。安可的惨痛经历也因为牧师庞德的良知而获得解脱,少年千疮百孔的良心因为感恩而得到救赎,就如同安可的人生是随着命运的转变而充满意义一样,这本书没有仅仅停留在战火和杀戮的描述上,在书的最后,痛苦的文字因为从哲学的意义上超然于痛苦而趋近于经典。其实安可的人生经历和2010年获得美国总统平民奖章而受到世人瞩目的华人关惠群特别相似。关惠群在童年经历文革,她亲眼目睹亲人被执行枪决,出身不好的她被红卫兵赶出家门露宿街头,靠从垃圾箱中拣食过活并一度丧失语言能力。后来她从香港辗转偷渡美国,从1984年起在美国的关惠群开始在自己居住的小镇里尽其所能地为流浪者提供帮助,因为每当她面对陌生人的痛苦时,关惠群的内心都仿佛回到自己悲惨的童年。

  倘若合上书本思考便就此停止,倘若听过他们的故事只当是别人不相干的往事,那么我们生活的世界就根本没有办法承受那些恐怖的罪行和沉重的灾难。本质上,大屠杀和政治迫害是反人类反文明的罪恶,安可和关惠群是为数不多的幸存者。所以站在全人类的角度来思考,只要在现今所有人的常识里,还没有对屠杀和迫害的罪行达成共识,伴随着灾难的痛苦就永远伴随着全人类;但凡在所有平凡人的头脑里,还没有对正义和自由形成普遍认同的良知,那些未经审判的刽子手和逍遥法外的始作俑者就依然高枕无忧,安可同关惠群他们经历过的历史悲剧还会不断在人间上演。书中另一个值得关注的现象是在红色高棉高压下,人们不但可以麻木顺从地成为牺牲品,甚至能为了保全自身而告密陷害他人。从社会学的角度观察个人,该思考究竟是怎样的契机,在全社会的悲剧中个体集受害者与施害者于一身而浑然不觉;究竟在人性中有一种什么样的根源,使得个人在社会压力面前行为失格,有意或无意地成为始作俑者和侩子手们的帮凶与同谋。

  想起网络上讽刺极权统治下疯狂毁灭异己的段子:“你吃豆腐脑吃甜的还是吃咸的?”,无论回答吃哪一种味道,极权主义者的答案都是“去死吧,你这个异端!”,原来今天的你跟我,和安可、关惠群一样算是历史悲剧的幸存者。但是仔细观察一下周围,并回忆一下近十年发生的事,便会发现可能从某种意义上,悲剧的历史并未在昨天戛然而止,始作俑者和侩子手们的幽灵依然飘忽在每个人的身边。你跟我,或许可以这样不客气地讲,都是在历史的悲剧中努力着苟延残喘的,只会幻想着能侥幸逃脱,祈祷自己能像安可和关惠群一样幸免于难的,犬儒主义者。

  另:对于几天前豆瓣上发生的论战,关于文学,关于价格,关于苦难的心灵鸡汤。我想说商业作品不能拿艺术价值衡量,艺术作品也无需商业评价。热泪盈眶心灵鸡汤,那本书的年轻作者,需要了解这个世界苦难的真实内涵,丰富的知识背景和经过论证的哲学修养,才是理解这个复杂世界的途径,也唯有这样,才能有书写苦难的资格。

  真心感谢作者、讲述者和译者,期待更多中国读者通过这本书了解那段似曾相识的血腥历史。

  《希望永远都在》读后感(五):作者手记

  两年来,我与安可·庞德一起共度了数百个小时,对他展开富于感情的长时间采访。我也曾在新英格兰拜访他的收养家庭,并前往柬埔寨重访他在红色高棉统治下的三年八个月二十天内的全部生活轨迹。

  在一名翻译的帮助下,我采访了克哈、思福、麦克、桑波以及安的数名难友,他幸存的姐姐,以及在泰国难民营工作的“去睡觉”女士。我曾遍阅相关档案,也曾尖锐地追问安的所作所为——无论是英雄的,还是可怕的。我尽可能地验证着他的故事的真实性。

  然后,我将他的故事写成了一本小说。安能讲出某些经历中令人战栗的细节,但对于另一些经历,他只能讲出模糊的大概。他能清楚地记得某些孩子的特征——例如,他曾提起一个缺了门牙的小男孩——但对他生命中匆匆而过的许多其他人,他几乎不曾有过接触。

  他能形容得出地雷被触发时发出的诡异的咔嗒声,也记得腐坏的病腿散发的可怕恶臭。但他却无法分辨不计其数的炮火袭击。当然,没有人能清楚地记得那些对话、日期和地点,更何况是一个十一岁就被卷入疯狂大屠杀的孩子;此外,一切的始作俑者还尽其可能地扭曲着事实。

  因此在讲述安的故事时,我选择将他的回忆视为原料,而我在其上雕刻出故事的细节。我通过自己的研究与想象将他的回忆编织在一起,写出富有细节和真实性的非小说式场景,同时运用小说式的叙事手法。我相信,真相就在这字里行间。

  《希望永远都在》读后感(六):希望永远都在

  知道红色高棉,

  知道它发生在柬埔寨,

  知道它是一场大屠杀,

  但只停留在知道。

  不知道它到底是怎样的政权,

  不知道它到底给予了柬埔寨多大的伤害,

  不知道柬埔寨人民如何在动荡中存活。

  如果认认真真去看历史记载的书籍,

  以本人那一丁点的力量,

  很快就会被睡神打败,

  直扑扑地倒下,

  所以选择了以真人真事为蓝本而写出的故事。

  毕竟故事就如年轻人,

  比起历史这位老学者,

  总是会相对让人更容易接受。

  一路跟随着安可的脚步,

  在那个动荡的岁月里,

  一步一步的前进着。

  为了生存变成了随风摆动的草,

  风在哪一边,

  草就得往哪边弯腰,

  为了生存,

  别无他法。

  人性在残酷的现实面前,

  迅速被淹没掉,

  麻木成为了主流的感情线。

  字里行间所描述的情景,

  看得心惊胆震,

  恐惧排山倒海而来,

  不断在真实与虚假中挣扎,

  企图说服自己这真的只是一个故事,

  而不是一个真的事实。

  无法直视那些文字,

  仿佛会被灼伤。

  无法想象在那样的日子是要如何熬过去,

  时间放在现在的确飞逝而去,

  但在当时,

  却是度日如年。

  过去的已过去,

  在舔舐伤口的同时,

  也需要让更多人的知道那残酷的真相。

  感谢安可勇敢的将那段伤痛摊开在阳光下,

  感谢帕特里夏·麦考密克的书写,

  感谢能与此书相遇,

  感恩一切,

  希望永远都在。

  《希望永远都在》读后感(七):人性之光 原来如此美丽

  偶然间被《希望永远都在》这本书吸引是因为这本书的封面让我不禁联想起前一阵子巨火的李安导演的原著小说《少年派》,一样梦幻宁静的湖面漂浮着一叶扁舟。然而,买回来翻开才知道,这是一个关于红色高棉残酷杀戮场的真实故事。正如书的简介所言,作者用极其质朴却富有感染力的语言,讲述的却是一个11岁的柬埔寨男孩如何在这场触目惊心的大屠杀中幸存下来,并尽自己所能拯救了更多身边的同胞,如此真实感人的故事让我想到了同样以二战为背景的纪实体小说《辛德勒的名单》。但在我看来,有时一个如此平凡而又弱小的11岁男孩在残酷环境下所作所为未必就比犹太人的基督——大名鼎鼎的辛德勒先生所作的就少。他以一个红色高棉平民的身份却在确保幸存的同时,尽可能的拯救更多的人,这一举动是否比身为上升阶级的辛德勒更伟大?我给本书打5星的理由是除了喜欢小说主人公坚韧不拔的倔强灵魂,以及他值得钦佩的人性之举以外,更喜欢本书书名——希望永远都在。对我这个初入职场懵懂的我而言,这本书确实给了我人生的希望,叫我从此不再因迷惘而徘徊于茫茫人海。

  《希望永远都在》读后感(八):为什么一小股人有能力残杀一群人?

  左根永

  奥威尔的《一九八四》是他的成名作。但是,无论是揭示人性的邪恶,还是其内在运行逻辑,他的小说《动物庄园》更胜一筹。《一九八四》让我们感觉到的是压抑,而《动物庄园》则是现实。

  这种现实就表现在这本纪实性小说《希望永远都在》中,这本小说是基于红色高棉统治柬埔寨时期(三年零八个月)的亲历者的回忆写成。回忆者认为自己在安卡(意思是“组织”)统治下生活了两年半(第96页)。

  回忆者故事的真实性是触目惊心的,很多情节可以从电影《S21:红色高棉杀人机器》《紫雨风暴》中找到相似情节。另外,这也可以从大陆作家杨显惠的《夹边沟记事》《告别夹边沟》,刑同义的《恍若隔世:回眸夹边沟》,高尔泰的《寻找家园》,夹边沟亲历者李景沆的《蒙恩历程》以及王兵的《夹边沟》电影中找到共鸣。

  但是,从杀戮的惨烈程度来说,红色高棉的杀戮简直登峰造极。据说红色高棉统治时期有计划、有组织地消灭了四分之一的柬埔寨人口。为什么一小股人对一大群人完成了有计划的杀戮?这个问题对现在仍然有意义,《希望永远都在》这部小说描写的逻辑在现实中仍然存在,只不过由于制度约束、各种主体的竞争等原因,危害减轻了。其实,像幼儿园虐童、职场性骚扰等事件的逻辑与这部小说的逻辑是一模一样的,通过试探、欺骗、蚕食人的选择直至出现最坏的局面。

  人们是怎么从反抗变为不反抗的?

  小说最开始描写了富人和穷人、有地位的人和没有地位的人是如何生活在一块的,底层人士对上层人士存在嫉妒和仇恨心理。虽然有阶层分化,但是还可以和平共处。但是,随着红色高棉的到来,人们期待改变,事实上人的命运发生了巨大的改变,但是是进入地狱,而不是天堂。

  红色高棉最开始宣传让老百姓放弃个人财产给安卡,后来就开始发生红色高棉枪杀民众掠夺财产的事情了。然后,进一步诱骗民众迁移躲避美国人的袭击,而事实上民众被带到了农场,被严格控制进行粮食生产。

  粮食生产中的工作时间安排,红色高棉充分利用了人性的弱点——“青蛙效应”。也就是人往往良知不明,对于无关生死的事,往往会忍耐,这样慢慢加热,青蛙想逃也逃不了了。最开始,红色高棉只是让民众日出之前就起床、工作一整天、晚上开会(第38页)。中间阶段,开始“凌晨一点起床,工作到七点。休息半小时,重新开始工作,从七点半到十一点半。喝汤,然后继续从下午一点工作到五点。晚上要开会”(第63-64页),这一阶段连上开会时间,一共休息了十个小时。最后阶段,粮食开始短缺,红色高棉开始要求人们“从凌晨一点工作到七点,七点半到下午一点,一点半到晚上七点,七点到十一点。夜以继日,不停劳作”,这一阶段只能休息两个小时。可见,人们已经劳累到不可能反抗的程度了。

  另外,红色高棉还通过不断识别品行不好的人,制造恐慌,甚至鼓励人与人之间的告密,瓦解有组织的反抗。其主要手段有收集姓名和职业信息、看财产、看肤色、看穿戴、互相打小报告,找出异己分子,把这些人残杀,目的是震慑民众,实现对这些人的控制。尤其在粮食生产过程中,还不断翻新识别手法,比如通过考核劳动成果,将手无缚鸡能力的人识别出来,认定这些人是旧社会有知识的人,是品行不好的人,消灭掉(第39页);后来还进行思想教育,要求人们只能爱安卡,不能爱自己和他人,也不能保留对过去的回忆,使人完全原子化,没有反抗能力(第60-61页);最恶劣的手段就是通过自我揭发,至亲之间的揭发,彻底消灭人性(第73、89页)。

  正如小说所写的,红色高棉会设置一个问询陷阱:“你爱安卡吗?胜过你的兄弟吗?那么告诉我,你的兄弟是不是品行不端。你有没有见过他偷懒或偷食物?”(第89页)如果被询问人否认爱“安卡”,直接杀死被询问人;如果被询问人承认爱“安卡”胜过爱自己的兄弟,他们会杀了被询问人的兄弟,最后还会把被询问人杀死。这种精神折磨是多么残忍,事实上肉体上的消灭,也是非常残忍的。人们生活在这样的恐惧中,基本的自救反抗能力已经消失。

  为什么残杀?

  小说中主人公遇到了桑波这个表面坏,但是内心善良的红色高棉。主人公质疑:“究竟是什么使其他红色高棉变得这么坏?”(第95页)桑波回应:“这并不是好或坏。他们之所以杀人,只是为了避免自己被人杀死。”

  也就是并不只是非红色高棉生活在恐惧中,红色高棉也生活在恐惧中。他们只有对他人的死亡视而不见、听而不闻,对至亲的痛苦麻木不仁,才能活下去。甚至需要用不断地残杀,来支撑这种恐怖统治。

  当然,他们也会考虑降低被统治者的反抗成本。比如他们会将残杀美化为“拉牛车”、“到一个新地方”以及“到芒果林”,减少人们尖叫、哭喊和乞求的程度。如果发生这些事,他们当场会杀掉这些人;如果没有发生这些事,他们就到美化的现场杀掉这些人。他们也通过扩音器播放音乐,来掩盖斧子敲裂头骨的惨叫声,因为害怕人们群起而攻之。

  偶尔,他们也会杀人取乐。他们会用刺刀快速地割开被害人的身体,取出肝、心脏等器官,此时被害人还清醒,让被害人看着自己的这些器官跳动而缓慢死亡(第69页)。他们甚至会让厨师煎这些内脏作为食物,一方面震慑被统治者,另一方面当肉吃。

  他们不会放过不听话的爱美的女孩。他们曾经把一个拒绝剪掉头发的女孩,放到一个大鼓中,敲鼓听女孩子的尖叫声为乐。并且,还在鼓下面生起一堆火,最后女孩惨死(第63页)。他们还用小孩作为诱饵去引出越南人,导致这些孩子“有些人溜到了营地后面,然后再也没出现过。另外一些孩子开枪射死了自己,我想应该是故意的。还有一些孩子发了疯,直接冲进了枪林弹雨”(第122页)。这是非常不人道的!

  其实,他们连自己人都不会放过,他们对任何人都有怀疑。虽然他们平时亲切地互相称对方“同志”,但是刀子会毫不犹豫地刺向同志,“今天你还是同志,明天就可能变成尸体”。首领之间也会互相残杀,这也会导致下属之间残杀。所以,小说的主人公感叹“红色高棉跟我们一样,为生存不择手段。我们都一样,永远在观察风往哪边吹”(第98页)。但是,民众没有选择权,只有被杀的命运,正如小说主人公所说的“你既非活着,也未死去。你是活在世上的死人”(第123页)。

  杀人是怎么结束的?

  问题是,杀戮不可能永远持续下去。即使没有越南、美国等国家的干预,杀戮也会终止,因为柬埔寨的总人数是一定的,人总有一天会杀完。更重要的是,红色高棉的统治成本太高,难以维持下去。因为“这里不仅仅是一片稻田;这个神圣的地方,同时也是一座监狱”(第40页)。

  其一,一味从被统治者身上榨取劳动,而不考虑劳动能力本身也是需要恢复的。正如上文所分析的,工作时间到后期仅有两个小时休息,而生产的粮食大部分用来换取枪弹,人们没有足够的粮食恢复体力,怎么完成生产。小说写道:“晚饭一天比一天少,活儿却一天比一天重”(第38页)。其他生活资料也没有,小说写道:“红色高棉每年会发给我们两三套新的黑色制服。只是一件衬衣一条裤子罢了。只有一件,因为没有人能拥有任何财产。没有玩具,没有枕头,没有碗。什么都没有”(第96页)。

  其二,不注重劳动分工,将劳动资源用到效率最差的领域。按道理,红色高棉应该让来自农村的粮食生产老手去生产粮食,因为他们身体强壮、富有经验,但是他们偏偏让这些人去监督身体脆弱、没有经验的新手(城市居民)从事粮食生产(第34页)。原因是红色高棉更偏向于消灭城市居民,他们认为这比粮食生产更重要,只有这样,他们才会安全。

  其三,为了维持“安卡”的意识形态,需要消灭其他一切知识,粮食生产也就变成了纯体力劳动,这种效率很低。正如小说所说:“红色高棉每天都在告诉我们要忘记过去。现在是元年,他们说;这是前所未有的崭新时代。过去的知识都是非法的”(第41页)。

  其四,不只榨取人的劳动,还违反自然规律榨取土地资源,造成土地减产。小说写道:“土地被榨取得太厉害,反复种植而没有时间休憩,于是稻谷都长得低矮。但红色高棉说,这都是因为劳动者的懒惰。所以我们的食物更少了”(第81页)。

  其五,战争高于一切,这是红色高棉经济建设违背经济规律的关键所在。小说中一个红色高棉杀了一个孩子,另一个红色高棉责备这个人,没有说“你为什么打死那个孩子”,而是说“你为什么浪费了一颗子弹”(第65页)。

  这种经济体系内涵了自杀式发展,根本不可能持续,即使没有外敌,内部也会崩溃。这种自杀式发展思路,原因就在于想通过改变人性,来改变世界。而改变人性最快的方法,就是消灭“安卡”意识形态的异端。但是,问题就在于谁是异端。这还是人说了算,这个人是不是真的具有“安卡”意识形态,还是只是利用民众达到自己的权力欲望。这个人为了维持权力,只有进行恐怖统治,震慑人心。但是,在这种统治下,最高权力者不但没有安全感,统治方式由于违背经济规律,成本也极高,很难维持下去。

  这种脆弱的统治只所以会出现本文最开始提出的统治现象“为什么一小股人对一大群人完成了有计划的杀戮”。其机制就在于:首先,通过蚕食人性,一步一步消灭掉个体反抗的意识,使他们只想着自保;其次,利用人与人之间的竞争心理,使他们互相争斗,消灭掉有反抗能力的人,并将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原子化,使他们失去联合反抗的机会;最后,通过残杀使人恐惧,维持这种机制。

  帕斯卡说:“人只不过是一根苇草,是自然界最脆弱的东西;但他是一根能思想的苇草”。《希望永远都在》这本小说告诉我们如果放弃了思想(一种方式是我们自己不思考,另一种方式是杀掉有思想的人),人真的会成为自然界最脆弱的东西,会进入自相残杀。

  帕特里夏·麦考密克.希望永远都在.北京:新星出版社,2013.

  《希望永远都在》读后感(九):一部红色高棉亲历者的传记

  红色高棉,一个人类历史上空前绝后的残暴政权。提起它的名字,稍微熟悉内情的人都会在脑海中浮现出著名的S-21杀戮场里的累累白骨,直教人觉得阴森可怖。1975年4月17日到1979年1月7日,在红色高棉统治柬埔寨的短短三年八个月零21天里,全国不过700万的总人口中,有100万左右死于非命,把这个国家变成了名副其实的人间地狱。

  《希望永远都在》讲述的就是这段黑暗岁月中的故事。它是一部根据真人真事改编的小说,故事是以主人公安可•庞德的口吻讲述的。安可•庞德是一个真实的人物,他亲身经历了红色高棉的统治,期间辗转于农村劳动营和臭名昭著的“杀戮场”,亲眼目睹了无数人在极端严酷的劳役和红色高棉士兵毫无理性的残杀中死去,而他自己因为被选中为官员们演奏喜气洋洋的红色歌曲而幸免于难。在政权末期越南入侵柬埔寨时,他还被迫成了一名娃娃兵,亲身体验了战场的杀戮。所有这一切发生时,他还不足十五岁。红色高棉垮台后,他在美国人彼得•庞德的帮助下来到美国接受教育。后来,他成为了一名专门向红色高棉受害者提供帮助、向西方世界揭露红色高棉暴行的人权活动家,至今依然还活跃着。

  本书的作者帕特里夏•麦考密克是一位记者出身的小说家,两种身份的融合似乎赋予了她兼具客观理性与大胆想象的写作风格。为了写作本书,作者查阅了大量文献,花费大量时间采访安可•庞德本人以及其他的幸存者,还远赴柬埔寨重访他当年在红色高棉统治下的生活轨迹,为本书的真实性打下了坚实的基础。由于红色高棉的极端封闭的管理,普通的柬埔寨人甚至连时间都无法搞清楚,因此当事人的很多叙述是杂乱而模糊的,有的只是一个个鲜明得令他们难以忘却的意象。所以作者并没有简单地复述一遍主人公的经历,而是结合自己的调查成果,编织出了一个完整而又细节充实的故事。

  全书的笔调是平静的,宛如主人公少年就坐在你面前,向你娓娓道来那段阴暗的回忆。不论主人公所描述的暴行有多么令人发指,你却很少听到他大声地咒骂,有的只是默默的控诉,仿佛依然对过去的阴影心有余悸。在以少年为口吻的叙述中,所有的社会政治背景都被淡化了,书中没有死亡人数的数据,没有政治学或者社会学的分析。与著名的《安妮日记》一样,《希》表现的也是在暴政的屠刀下主人公最直观的感受以及复杂的内心活动。无所不在的“安卡”、堆得高高的神秘土堆、斧头敲击头颅发出的声响,小说用一个个鲜明的意象冲击读者的感官。主人公的希望与绝望、迷茫与坚定、痛苦与麻木,各种情感相互交织缠斗,伴随着他的各种经历而此消彼长,展现出丰富而真实的人性。

  如今红色高棉虽然早已成了历史的尘埃,但这段历史是不应为世人所遗忘的,《希》的出版是对世人的一次有力的警醒。但愿历史不要再重演,当年的屠夫都能受到应有的审判。

评价:中立好评差评
【已有2位读者发表了评论】

┃ 《希望永远都在》读后感10篇的相关文章

┃ 每日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