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手机版
《天長地久》的读后感10篇
日期:2018-08-08 04:09:01 作者:文章吧 阅读:

《天長地久》的读后感10篇

  《天長地久》是一本由龍應台著作天地圖書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HK$138,页数:304,特精心网络整理的一些读者读后感希望大家能有帮助

  《天長地久》读后感(一):写给母亲节的书评

  这本书发表在四月,正好是母亲节前夕,不得不说,书商真会做生意。之前只看过龙应台的另一本书《djdh》,如果说djdh说的是空间,那天长地久显然是与之对应的时间

djdh与天长地久

  djdh是写给安德烈的,而天长地久的主体则是写给龙的母亲,美君。前者从四十年代的切面向孩子诉说往日的波澜壮阔以期继往开来,而后者似是回忆昨日温情种种向母亲细说我们不曾忘记。前者遍谈中国九百多万平方公里之土地,而后者则聚焦一个人,一个家走过的淳安和台南。今天刚好听别人谈论,历史地理,在西方的教育体系里是不分家的。沧海,桑田,从djdh到天长地久,我们能从作者文字里领略到其广纳地理和历史的胸怀

  djdh里,给我留下最深印象章节,正是美君的家乡,那个已经消失的淳安。因建设新安江水电站的关系,1950年代政府拦蓄新安江水,把整片淳安淹埋在江水之下,从此繁华市镇的楼房街道,将永远沉睡,只露出一座座的山丘顶部,形成了今日的千岛湖。

  在未有读过这段历史前,我一直以为千岛湖是大自然所造,没想到竟是新中国的人工产物。历史原来离我们这么近,沧海桑田原来离我们这么近。

  而《天长地久》里,被淹没的淳安再一次被作者浓墨重彩,那是美君再也回不去的故乡。美君是地主家的女儿,却和当时中华大地部分女孩子一样,没有读书的机会,几经美君和她母亲的争取,美君终于被批准去上学,母亲为她做了一个木制书包,那是一九三几年。而在数十年后,美君已在台湾生根了,淳安已消失不见了,作者到江西寻亲,看到大陆亲戚把美君的书包重新拿出来,并且说那是美君母亲在种种逃难和磨难依然不舍离弃时候大江大海和天长地久,仿佛融合在了一起。

我们都有战争创伤后遗症

  前段时间始读罢白先勇的《台北人》,对于迁台XX那种故土辉煌永远缺失心理状态有了更感性认识,我姑且称之为战争创伤后遗症。

  龙应台出生于1952年,是XX迁台后第一批出生的婴儿,在台湾的家人只能上溯到父母,过年过节没有供奉的庙堂,也没有走动的亲戚,山河飘零,人也飘零。从这些与别的小孩不同经历中,有关拥有失去自然体会更深。如果加深一层,代入至父母的角色,美君本是大小姐,十指不沾阳春水,而现在却天天下田干农活,惦挂的只有柴米油盐命运开了多大的玩笑。还有那个生活了二十年的家乡,被判了永远回不去的罪名,“一九五二年,她二十七岁,觉得自己历尽沧桑,什么都看过了,结论就是:人生是不必规划的,因为根本不在你自己手里”。战争可以摧毁人们曾经拥有的一切,并且教人只能接受命运留下的。

  其实我已是战争第三代,也就是要数到我的祖辈才经历过战争,但不知为何,我还是有深深的战争创伤情结,比如常常幻想哪天就要流落街头,得到不易,失去太易,历史的继承性更加的断续,以至于人们对于生活缺乏安全感,只能追求即时娱乐以驱赶虚无。作者倒是提醒了我,逃亡别忘了带上毕业证书!

  以下摘录一段书中让我差点感动落泪的故事

  “奥地利作家茨威格有过一刻,很难忘。身为维也纳颇有名气的精神医生,他跟着维也纳其它的犹太人被送进了集中营,有一次在转送途中,他发现火车马上要经过他的家,而所有的人都关在一节从外面上了锁的闷罐车厢里,只有一道破缝。几个受难的同胞挤在那道缝前,死命盯着外面不断掠过的光影。茨威格低声下气地请求这几个人给他一寸空间,让他看一眼他家破人亡的家,就是那么一眼、一刻、一瞬间,看一眼他此生再也无法见到的家。”

  拥有是一瞬,失去更是一瞬,战争告诉我们要珍惜

恋儿狂人

  作者一面写信给母亲,一面不忘对自己的两个儿子碎碎念。龙应台的两个儿子,高大英俊,且有着聪明独立思考灵魂,怎能不让母亲骄傲?文中穿插了不少作者与儿子的互动,似乎作者故意将之与她和上一代的人的相处方式对比

  美君,是永远站在龙应台后方的女子,她最伟大举措,就是对于女儿要去上大学坚持“她如果不读大学,以后就会跟我一样”从句子里读出了母亲的坚决,然而同时也渗透了深深的自卑,仿佛跟自己一样就是失败的人生。此处我是不太喜欢的,因为作者的潜意识里,把母亲放在了旧时代女性平等天平上,而自己却从中解脱享受无限自由。比如作者会说她和孩子的相处,不是一味的守望,而是每年抽出固定的时间去旅游,充满了自由和摩登

  “母亲是我们的后盾,但因为我的眼睛长在前面,就注定永远看不到后面的她。”,正是作者的一往无前,让我感觉不到对母亲足够人性关怀。作者还是太自傲了些。

  不过作者在母亲人生的最后岁月里,毅然选择搬到台南和母亲同住,用短短的两周时间,将花园房间布置得像经营了好几年一样,正是这种自我的灵魂,才会无视现实难处,不亏待自己和自己珍视的人。

  趁着母亲节,我想多说一句, 我更愿意用平等的关系去看待自己和母亲,因为这样,我就能正面地看见她。

  《天長地久》读后感(二):專訪龍應台:生命學的課我進入的太晚了

  原刊於《亞洲週刊》2018年5月13日 第32卷 18期

  人生裏有很多事情,就是不能蹉跎。二零一七年八月,時年六十五歲的台灣作家龍應台放下一切回鄉陪伴失智的母親美君,開始寫信,並於二零一八年四月出版新書《天長地久——給美君的信》。時光帶走一切,還有什麼是天長地久的呢?四月十九日,龍應台在香港大學接受了《亞洲週刊》的專訪,講述自己從美君這一代學習的生命課,以及對下一代的溫柔提醒。以下是採訪摘要。

  問:在移居到屏東的小鎮之前,你會多久去看一次美君呢?

  答:過去十幾年的時間,尤其是在二零零四年父親過世後,基本上會維持兩個禮拜去一次屏東看她。不論是我在政府工作的三年還是在香港教書的九年,在香港的話就是坐飛機到高雄,再從高雄轉計程車到屏東去。一直到二零一五年初從政府工作下來之後,我還住在台北三年,這三年還是每兩個禮拜去一次屏東,但心裏越來越不安,我發現我這個決定錯了。

  問:留在台北的決定錯了?為什麼?

  答:別人都說當官當久了,下來之後很難適應,但我一直有一種信心,我覺得沒問題。當官對我而言,只是一個社會服務而已。從文化部下來之後,我哪兒都沒去,就繼續留在台北,開始新的生活。第一年忙著搬出官舍,整理房屋,安頓自己的生活。但後來又留了兩年,現在回頭看覺得是徹底浪費了那兩年,我應該早早離開的。台北對我而言,就是一個被國家大事揪心籠罩的工作氣泡。我自以為雖然還在那個氣泡裡,但心裡可以創造一個清明的天地。其實做不到。每天看著台灣的政治狀況,心裡很糾結,但一時還沒領悟到問題出在哪裡。就在這樣的情緒裏生活了兩年。

  問:這種不安的來源是什麼?

  答:我逐漸開始發現,每天在台北醒來時一睜開眼就有一個聲音問我:「你為什麼在這裏?」沒有說出來的後半句就是:你每天在這裏,和朋友咖啡、看演出、吃晚飯、聊天,每天在做這些事的同時,世界上有一個最最需要你的人在屏東,而且這是她生命的最後一段路,你究竟在做什麼呢?這種不安會越來越強烈,因為人生其實就是時間的分配,你的時間分配到哪裏就是你的人生。所以這個不安漸漸加深,以至於每次我和朋友們坐在一起聊國家大事的時候,我心裏都會覺得,這好像不是我現在這個階段最應該花時間的地方和事情。

  問:後來是什麼讓你頓悟了,下定決心回到屏東陪美君?

  答:當時香港的朋友就跟我說香港這邊有個禪修,要不要來。我從沒有參加過任何禪修,但內心裏知道無論如何我都應該試一次,在這個不安的時候接到這個訊息,就決定去,二零一七年四月一日在香港參加了三天的禁語禪修。法師說話時又是用廣東話,我聽個五六成,恰好產生一種距離,就更沉浸在自己的空間裏。法師教我行禪走路,剛好在嘉道理農場那邊,那條路兩邊有木棉相思樹,路面上有落花和光的影子,教你起步、落步和呼吸相互配合,走得很慢很慢。就在那個當下,我知道了自己的答案,我不該再留在台北,每天質問自己。當下就決定,離開台北,搬到鄉下,去陪伴美君。

  問:從你留學美國、旅居歐洲、到香港教課,超過三十年不在台灣,也是離開美君的三十年,如今再回首這三十年會有什麼感觸?

  答:我但願自己在二十歲的時候就有一個像龍應台的作家寫這樣一本書給我看。如果二十歲時我就認識到其實生命就是時間,生命的意義就是你在什麼階段把時間花在什麼人跟什麼事身上,這就是你這輩子最重要的功課。如果我二十歲時能夠懂得,那很多事情會不一樣。

  問:這麼長時間一直不在美君身邊,你後悔嗎?

  答:「後悔」大概不是最正確的詞。年輕人本來就是勇往直前的,不可能永遠回頭望著父母。但我的覺悟是,如果二十歲往前奔的時候能有一個意識清楚明白,當你自己在往前衝的時候,父母也在往前走,走向生命的結束。當年輕人有這個意識的時候,在往前奔跑的同時會有一定比例心情保留給父母的,會給他們更多。

  問:你為什麼会選擇用写信的方式来对美君说话?

  答:書信體最能呈現一件事情,就是她現在的生命狀態已經到了「未讀不回」的階段,要傳達這個狀態,大概只能靠書信體的形式。我沒有辦法把這些內容傳達給她了,但是平常我還是會和她交流,為了讓她聽到我的聲音,我會跟她講話,或者我讀書的時候會念出來,甚至是英文,不管她是否能聽懂,但至少可以讓她感受安定

  問:現在怎樣和母親相處?

  答:母親住五樓,我住六樓,所以早上八點多鐘,照顧她的看護就把她帶上來。我的那間房很空曠,她在攙扶下可以來回走好多回,走完之後坐到我的書桌旁邊的沙發上,我會給她放音樂。之前聽的是三十年代的周璇的歌,有一天我突然想到,我為什麼不試試越劇?看看她有什麼反應。所以我就試著給她聽越劇,她聽了很高興。我休息的時候,聲音是公放的,我需要專心的時候,她就聽耳機。有時候工作累了,我就靠著她身旁坐,和她一起看越劇,看書的時候也會靠在她身上看,讓她感受我的體溫。媽咪在右邊,貓咪在左邊,媽咪和貓咪都在的時候,我寫作也會更安心,就沒有那個細小的聲音在問你:你現在把時間花在哪裏?

  問:你說「訣別不是從死亡開始,而是從美君的失智開始」,那這訣別的過程會不會比別人經歷的訣別更長?更讓人難耐呢?

  答:不能說更難耐,而是我覺悟得太晚。失智是一個階段一個階段來的,直到她進入未讀不回的階段時,我才意識到,原來她早就「離開」了,但是我都沒有說再見,這是一個沒有告別的再見。最難的訣別就是沒有說再見的告別。你錯過了「我明白了,祝福你,我會把你放在心裏」這樣一個階段。但是當你對失智症完全不認識的時候,你會過了很久才發現,她已經走了,你連鄭重表達感恩的機會都錯過了。

  問:那麼是什麼導致你對於生命的功課覺悟太晚呢?

  答:我們的社會不談生死這件事,更不認為這是一門功課。比如「失智」,我相信很多人都跟我一樣,開始都不知道是怎麼回事,等它漸漸發生了,就糊裏糊塗地跟著它走。如果生命學在我們的社會裏變成一門普遍的功課,老師會和學生們談,父母會和子女們談,大家都提高認識的話,就會早一點有所準備。也因此我很希望這本書能讓十幾二十歲的年輕讀者早一點了解到「生命學」的課要早點開始上。

  問:這本書裏的十九封信來自於你在《天下雜誌》的專欄,如今結集成此書,是否有不一樣的地方?

  答:這不是一個專欄文章的結集,更不是我在為我自己的母親立傳。「美君」有普遍性,每個人的生命裏都有一個「美君」。

  問:那美君這一代人又有何特殊之處?

  答:我和安德烈、飛力普在一起的時候,曾經表達過我對於父母親的尊敬和愛,其中心疼和體恤的成份很重。美君那一代人的特殊性就是她是從戰爭、貧困、顛沛、流離失所的時代走出來的,這是他們一整代人的特點。要理解美君這一代人,必須理解他們的時代。

  問:所以這本書除了給美君的信,還穿插著一些年份的歷史故事來表現時代背景

  答:不只是「穿插」吧。十九篇文章之外有三十五則「大河圖文」,比重大概一半一半。寫專欄文章和寫書不一樣,專欄在當時的情境裏是孤立的一篇篇,當它集成一本書時,它的綿密度和節奏感是不夠的。在《天長地久》的結構裡,我把鋪陳時代背景的部分想像成低音大提琴,美君十九篇是小提琴,《天長地久》因此是個「提琴協奏曲」的概念。大河圖文從哪裏開始,到哪裏結束,什麼年代的什麼事情,都花了很多心思。美君那一代人出生在一戰結束,然後進入二戰。這個大時代背景如果二十歲的人都不知道的話,那就損失太大了。你看「大河圖文」的結構,第一部分是一戰後一九一九一九到四九年,整個的中國都是這樣一個「田河淹沒,顆粒無收」的狀態。第二第三部分進入二戰。最後一個部分就是五零年代,美君的女兒出生的年代。

  問:你的哪些思想和價值來自於美君和那一代人?

  答:我們通常以為,歷史和價值的傳遞是線性的,但是以美君的狀況來說比較不一樣,美君這一代人從戰爭的背景走出來。戰爭的時候他們是青年人,是被殘酷的時代剝奪了正常學習機會的一代人,他們所生的子女就變成全球性的戰後嬰兒潮世代。因為戰爭而被剝奪的這一代人培養出來的子女正好是戰後經濟最繁榮機會最好的一代,上一代和我們這一代的教育落差是前所未有的巨大,他們的人生被戰爭飢餓貧窮流離所界定,而生出來的下一代,在知識、學問等各方面的成就遠遠高漲於前一代,而且是全球性的現象。因此這個所謂的線性教育就不存在,而是回到我這本書的初衷,美君這一代人給我們的比較是整體的生命的教育。

  問:具體談談何謂生命的教育?

  答:譬如書裏有寫到,父親以他自己的老教了我什麼叫老,以他自己的死教了我什麼叫生命。他們這一代人就是用自己生命的失敗、混亂、挫折、倒地不起和堅韌奮發,用他們被時代所蹂躪之後的崩潰與重建,用他們的整個生命,讓我們這一代人體認到什麼叫戰爭,什麼叫流離,什麼叫生命的失敗跟困乏,什麼叫知其不可而為之。

  問:父親和母親的故鄉都在大陸,這對於你這一代台灣人來說,會否得到不一樣的教育?

  答:就是「序」裏說的,就我個人的生命教育而言,我感謝從湖南走出來的這個年輕人,跟這個二十四歲從浙江走出來的女子,他們給我空間,給我做我生命的「功課」,那其實就是天大地大。

  問:這本書裏有很多您和兒子的對話,其中有一段您說去世後不想要墳,安德烈說「媽,你有沒有想過:如果有墳,我和飛力普就有理由以後每年依舊來台灣?如果有墳,我們和台灣的連結就不會斷掉⋯⋯」您聽到後是什麼感受?

  答:我心裏是大吃一驚的。安德烈是個很酷很淡的人,他會這麼說,表示他深思過母親的「身後事」。是他說了我才開始想,啊,他講的話何其「睿智」。想他的話時我剛好在湖南掃父親的墓——如果父親的墳不在湖南鄉下的話,我怎麼會去那裏呢?安德烈這一代年輕人比我年輕時成熟多了,我三十歲的時候哪有這個念頭。我們現在流行的是環保,所以流行的觀念基本上就是海葬樹葬之類消失無形的方式。但是安德烈的話使我重新思索,原來墳——也許就是一塊小小石頭,並不只代表落伍,它可能還有其他的意義在。有石頭和沒有石頭是有差異的。,情感連結的差異。我沒有定論,但這是一個思考點。

  問:現在的年輕人內心是矛盾的,在追求個體生命體驗和對父母愧疚之間糾結著,如何處理這種矛盾?

  答:《天長地久》小聲提醒年輕一代:奔放向前時,不要忘記父母的生命平行線是奔向終站。但是《天長地久》跟上一代人想說的卻正好相反:你如果愛孩子,就不要綁住他。愛,不能是勒索。「母獸」,要有「十誡」。

  問:你和兩個兒子是怎麼做的呢?

  答:我的「放手」做得並不怎麼樣啊。很掙扎,慢慢進步。

  但是我們相處的部分倒是讀者可以參考。我會和安德烈、飛力普分別單獨旅行。書裏有一段,我跟安德烈在緬甸旅行的時候,我問他女朋友在做什麼,他說女朋友正在帶著母親去越南旅行。我很訝異,他們這個年齡層的人都會單獨和父親或者母親旅行嗎?他說是的,很多人都在做這件事。另外一個場合是,我和飛力普在通電話,我們正在討論五月出遊的行程。我問他,你的朋友們也會和父母親旅行嗎?他說,媽媽,其實我的朋友裏,越來越多人在做這件事。你越接近三十歲,越能體認到父母正在接近六十、七十歲,你要給他們時間。

  問:這是給年輕人的一個建議嗎?

  答:這本書如果要列出「實用小建議」的話,其中重要的一項一定是:年輕人,不要糾結,趁著父母親還走得動、還認得你的時候,每年安排時間和父母單獨相處吧。時間長短不重要——一週、週末、一天,甚至於一個下午,你就全心全意和他一起,這樣平時的糾結也會少了。現在之所以糾結,是因為沒這麼做而心裡又不安,覺得愧疚。與其如此,不如每年都很心安地旅行。我說的旅行不是一家人熱熱鬧鬧的,而是一對一的,兩個人的,這個品質是不一樣的。

  問:給美君的信還會繼續寫下去嗎?

  答:不會。但是我會繼續在那裏生活,繼續陪伴在她身邊。美君其實不是我的傾訴對象,因為她已無法傾聽。我實在是為不同年齡階段的讀者寫的:生命的課,早點修。我自己對生命這一課開竅太晚,也從來沒有單獨地帶美君出遊過。如果我早一點知道,我可以給她的人生增加好多幸福養份啊⋯⋯

  (採訪/袁瑋婧、駱丹、江迅)

  《天長地久》读后感(三):虽远为慰,过嘱,卿佳不?

  一

  前段时间重新看了一遍《大明宫词》,有个角色叫「春」,太平叫她做「春」妈妈。我看的是电视版,据说还有一个更全的版本,里面交代了「春」的前世今生。这个人为何让我印象深刻呢?因为她一生都不曾开口说话,甚至几十年来都让周遭亲近之人以为她是哑巴。然而在太平遇难之时,她为了救太平,终于开口说话。太平惊讶,「春妈妈,原来你会说话」。

  这个角色让我想起我的外婆。当然我的外婆并不是哑巴。她有一个妹妹,是她弟弟的童养媳,按理妈妈应当喊她做「舅妈」,但却喊「姨妈」,我们喊做「老姨」。外公去世之后,老姨总是来找外婆,有时候还会住几天,每次来的时候两人抱作一团泪眼婆娑,离开的时候两人仍旧抱作一团泪眼婆娑。我小时候并不理解。春去秋来,花开花谢,不到六十岁丧夫的外婆后来又得了脑血栓半身不遂,她生活了一辈子的村子后来被划作了城中村要拆迁的范围,她生病最后的几年,是和大舅家的大姐姐住在一起的。因为大姐姐小时候发烧没来得及及时救治,落下了癫痫的毛病,因此在婚姻方面,家人只得拿得出房子,从经济穷困的山那边招来姐夫,打零工为生。那么外婆住在大姐姐家里,只不过是为了让那个所有权归属于舅舅的房子,大姐姐住的更加有资格些。在传统的、重男轻女思想还异常坚固的家乡,这是外婆能想到的保护经济能力最差的姐姐的方法。

  据我妈说,外婆年轻时候很漂亮,而且极有主见。有人说媒,听说外公的父亲早死,母亲改嫁,于是二话没说就嫁了来,她以为没公婆是来享福,没想到没公婆不仅意味着家底薄弱,外公却因为从小吃百家饭和被母亲抛弃而脾气大不好,那些年也是闹得轰轰烈烈。等最小的儿子出生时,正是大舅上中学之时,同时外公的亲弟弟因为跟了母亲改嫁改了姓,那年正好考上大学,外公为了「争口气」,把小舅舅送人,让大舅辍学,举全家之力供亲弟弟上大学。外公去世那年那个送了人的小舅舅还露了面,据说从外貌来看和外公最像,外婆见了也没多言语。很难想象外公病故而又见到送了人的小儿子,她要如何坚强才能不流眼泪。

  外婆去世是在冬天。我妈说,外婆快不行的时候,一生憨厚担当的她竟然开始抱怨起自己的小女儿——那个她一生最引以为傲的八十年代的大学生女儿,我妈不解母亲竟会说起这些,可能人在弥留之际总是想要最爱的亲人陪伴左右的,又或者实在太痛苦了,需要把该说的话都说出来,然后她告诉母亲,其实,她也是收养来的。她一直都知道。但她从不曾说起,直到要离开人世间,她才把自己的「大秘密」说了出来。

  我的妈妈心疼她的妈妈到最后才说出自己的故事,她一辈子捍卫她的「养女」妹妹、嫁给被母亲抛弃的外公以及自己也把亲生儿子给别人,她一生要如何与这些过往共处。之后每次,说到这个故事,妈妈和小姨就像是当时的外婆和老姨一样,泪眼婆娑、哭哭啼啼不止。

  外婆也和春妈妈一样,临走,才开了口。

  二

  龙应台是很老道的亲情作家了。早年的《孩子你慢慢来》以及《目送》都是催泪作品,与大儿子的通信还被集结成《亲爱的安德烈》而出版,在《大江大海》里,她也是随着父亲母亲的步伐来追寻所谓的故乡。她总是写自己的故乡在台湾的渔村里,但写到母亲回到浙江去寻找已经化作「千岛湖」的故乡而不得,美君的哭声,以及被遗漏在大陆的亲哥哥在湖南的见面场景,我记得当时我在地铁上看这本书,任他地铁拥挤我也忍不住眼泪流,在这些书中我们看到和《野火集》中那个横眉冷对的龙应台万般不同,在变作「母亲」之后,这个龙应台竟然柔情似水,同我们讲述不同时代里的游子的「乡愁」。

  从大江大海伊始,她酷爱写父母,从民国的角度来寻找自己的身份。但这本书以书信为主要写作方式,处处散文、抒情。她写到父母一辈从大陆去往台湾,变成了「离乡背井」的人:

离乡背井的意思,原来啊,就是离开了堂屋里父母的棺材,并且从此无墓可扫。

  进而从「离乡背井」一代人的第二代写起,她自己作为「难民」的女儿:

身为难民的女儿,我的家族网、生命链是断裂的,除了父母之外不知有别人。于是人生第一次经历死,晴天霹雳就是与自己最亲的父亲的死;第一次发现「老」,就是目随最亲密的你,美君,一点一点衰败。本地孩子们的生命课得以循序渐进、由远而近的学习,我的课,却是毫无准备的当头棒喝。

  其中除了对比自己与本省人、原住民的人生历程之外,还谈到外省男人比较尊重老婆,外省女人比较独立:

流离,把他们从原乡的社会网络和宗族制约连根拔起。面对生存的艰难,女人必须强悍自主,她不但要拉拔孩子长大,还要拉拔身边那个挣扎的男人在现实中求存。风雨飘摇时,离乡背井的男女夫妻没有土地的依靠,没有宗族的支持,只能相依为命,相互倚赖。他们的相对平等,来自同舟共济的不得不,把外省人丢回原乡,所有传统制约的天罗地网都在,他们恐怕都要原形毕露。

  不过最让我感动的还是那个地理上横跨海峡两岸,时间上却相隔数十年的爱情故事,那个收到信的已经结了婚的完美校长,还有那个在杭州一生不婚的女子,信上只写到:

虽远为慰,过嘱,卿佳不?

  纵然文笔优美,还非常用心的用图片史料等串起整本书的结构,然而非学术书籍的写作,非但文字间的引用极少,各种观点也是如同书信般随性,少了系统性与历时性的归纳与提炼,是为美中之大不足也。

  三

  龙应台有幸又参与了全球化的时代。从台湾出发,美国拿到博士学位,德国结婚生子;年轻时得名于台湾,任教于香港,从政于台湾,最终回到故乡陪伴母亲。同时则是她自己生命历程的一次次推进,女儿、妻子、母亲,又回到女儿;学生、大学教授、「部长」,又回到作家。在书中不仅写到作为二战的后流离失所的一代人的集体创伤,也有自己新的生命地图与时空轮廓,大儿子在伦敦,二儿子在维也纳,而她则长居台湾。自然,这不仅仅是龙应台自己的生命体验。或主动或被动无法与自己的亲人生活在一起,已经是这个时代的共性命运。

  大学的时候读《野火集》,到后续渐渐读她温柔深情的作品,到《大江大海》的荡气回肠,最终到她也是一个六七十岁的老人了,她的母亲已经不会言语,认不得她。从不懂世事的大学时代,到如今我的母亲今年也要花甲之年,而我竟无法在她身边为她祝寿。人生虽然说起来境遇总是千丝万缕、千差万别,但又在时光交错、纵横捭阖间如此相似。亲情是最极致的情感,人从何而来,去向何处,终究在这里最可能接近答案本身。

  我是中国八十年代生人,虽不及龙的父母因为战争而离乡背井因此生命总是有着悲壮的色彩,然而独生子女、经济逐渐开始宽松以及互联网等等都在书写着我们这一代人前无古人、后无来者的独特命运。看这样的书很难静不下来、看不进去,我其实是窝在沙发一下午就读完的,竖排版的港版,间或有几个不认识的繁体字,以及一边读一遍思忖着外婆的一生、爷爷奶奶的一生,微信里家族群里闪烁的消息,最终还是剪不断、理还乱的乡愁,带着我,已经飞回到记忆中那阳光灿烂然而已经被拆迁和城市化所吞没的家乡去了。我却也想问当年那个不谙世事的黑不溜秋的少年一句:

虽远为慰,过嘱,卿佳不?

  《天長地久》读后感(四):[书籍分享笔记] 天长地久 龙应台

  “天长地久,天地之所以能长且久者,以其不自生,故能长生。”

  《老子》中用天长地久来形容时间悠久,跟天和地存在的时间那样长,也形容永远不变。我们在祝福新人时总是离不开这四个字,它代表了最深切甜蜜的祝愿。

  前几日阅读完来自龙应台的新书《天长地久》,给了我更多的体会,天长地久也意味着父母子女,隔代亲属之间更浓烈的牵绊。

  如果文字有温度和季节之分,我觉得天长地久这四个字应该属于夏秋之时,树叶落下,晚风渐凉,黄昏深沉厚重,从湖面的近端延伸到天幕的尽头。

  因为一直生活在老人身边,所以对这本书的内容有许多共鸣和感触。

  你有没有想过,在你面前,动作缓慢、背脊弯曲、脸和手爬满皱纹的爷爷奶奶,他们年轻时候是什么模样身姿?

  他们在我们这个年纪时,又是怎样的步履轻松,身形矫健,脸庞和身体年轻充满了力量。

  如果乘坐时光飞船退回他们的青葱岁月,看着他们一点点成长,我们应该可以认识一个更丰富立体的爷爷奶奶吧,他们不再是局限在我们认知范围里的老年人,他们有自己奇怪的饮食习惯,有自己独特的穿衣风格,他们可能也会追赶潮流,虽然可能穿着令人发笑;也会因为心仪的人一个回眸而脸红,却遗憾没有鼓起勇气上前搭讪。

  我们所经历的成长,他们在所属的时代里也一一经历,只是很多时候,我们忽略了如果他们抛却现在沉沉难以行走的身子,抹去现在脸上成片的皱纹斑点,恢复一口瓷实的好牙口,丢掉“爷爷”“奶奶”这些老老的称呼,他们也只是同龄人眼中的“秀英”“美华”“家庆”。他们的美好,我们恰恰没有机会看见。

  我们不认识年轻时的他们。

  实际上,我们也不认识年老后的他们。

  你真的认真看过他的眼睛吗?

  我第一次有意识地认真的看外公眼睛,是在搀扶他上卫生间的时候,因为他无法很好控制自己的身体,所以在外公的眼睛里,我看到的是恐惧无助,他像个小朋友一样,紧紧抓住你的手,害怕摔倒。

  眼角的分泌物很粘稠,总是会糊住眼睛,需要用热毛巾小心的擦拭,劲儿大了他会说疼。

  他的脚趾甲盖真的很厚,每次外婆给外公剪指甲都是用的小剪刀,我每次都吐槽,指甲剪多方便,外婆真守旧。前些日子我替外公剪指甲时,才知道薄薄的指甲剪毫无用处。

  老年人的细胞新陈代谢和再生能力都会越来越弱,指甲的角质代谢减慢,角质层因此加厚。

  看起来,守着旧旧思想的原来是我自己。

  他的腿因为小脑萎缩,无法控制行走,常年卧床缺乏运动,所以非常松弛无力,每次搀着他走路时,我总是超级大声的报数“1!”“2!”“3!”“4!”外公也总是会附和着我的口号,有时候,我会故意少报一个数,逗他玩,他也总是会在颤颤巍巍,小心翼翼牵着腿走时,分个神提醒我“5还没说呢!”

  每次外公可以提醒我时,外婆、妈妈和我就会特别开心。

  如果外公腿上的那点点肉可以和我换一下该有多好,他会有强健的大腿,我会有细长的小腿。

  在天长地久里,岁月保持着它的日出夕落,永远姿态完美的宣誓着它的永恒不朽。

  天长地久,对于我们又意味着什么?

  它一定不是糖果般甜蜜的祝福,它是复杂的,夹杂着疲惫,痛苦,伤痛,衰老,却又层层包裹着香醇的记忆与相守的温柔。

  “古寺越年钟,杳杳一百零八声,窗外雪朦胧。”①悠远渺茫的古寺钟声飘落在寂静的雪花中,路上的行人,皆侧耳倾听。

  龙应台的《天长地久》,让我意识到,我的长辈们,他们也曾是少年。

  他们是天长地久里的少年,而我们两代少年间的牵绊,也会天长地久。

  [书籍分享笔记] 2018.8.3 lilian

  ①俳句来自日本俳人:三桥鹰女

  《天長地久》读后感(五):如果你只看到亲情,那你就没看懂这本书。

  今年的香港书展,去了现场,作为三千多名读者其中的一名,和龙应台一起进行了一场“读书会“。还拿到了亲笔签名啊开心~~

  说是“读书会”,是因为龙应台是真的,翻到哪一页就让我们读,有种回到读书年代的感觉

  她说,

“我要让在现场的你们,有和其他没有来到现场的读者,有不一样的感受。”

  听完整场,印象最深的还是那句:如果你只看到亲情,那你就没看懂这本书。

  于是我开始认真地读,想看到除了亲情以外的东西。

你的母亲,也曾经是一个女孩

  “上一代不会倾吐,下一代无心体会……”

  龙应台说自己为什么没有想到把美君看做一个也渴望看电影、喝咖啡、清晨爬山看芒草、需要有人打电话说闷的女朋友?

  突然地就想到自己的母亲,那个孩子们都完成学业在外工作的潮汕母亲。

  如果说天底下的母亲在孩子长大的那一刻都会变孤独,那么潮汕母亲的孤独应该会多一分吧。潮汕妇女,对家庭的付出是毫无保留。

  习惯了每天放学回家都能看到厨房忙碌的身影,习惯了每次生病都有人悉心照顾,习惯了每次闯祸都有人心疼地“骂”……习惯了,也就习以为常,甚至把这种付出当做理所当然,谁叫这个人叫“母亲”。

  我的“美君”,也不是没告诉过我她的童年往事和少女心事,可每每看到她半白的头发和脸上的斑,就有一种“听故事”的不真实感。

  的确是很不真实。

  她说外公很疼她,从不让她下地干活。

  她说外婆也疼她,喜欢叫她“大妹妹”……

  但她在差不多我这个年纪的时候,就已经失去了他们。

  书展讲座的答题环节中,和爷爷吵架后没来得及见爷爷最后一面的女孩、刚刚失去7岁小孩的阿姨、时常梦到母亲的医生……当他们哽咽着问“如何面对离别与失去”的时候,我的内心其实是毫无波澜的。

  然而此刻,看着手边的《天才地久》,突然想起我的母亲,在那么年轻的时候面对“双亲”的离去,如何去参加葬礼,如何下定决心自己好好生活,如何面对这茫茫人生荒野……突然泪流满面:

这世间,才没有什么天才地久。人生里有些事,就是不能蹉跎……

  如果你相信你的母亲,也曾经是个女孩,那么请把她当成你的女朋友对待吧:和她一起吃饭逛街、去旅游、去见她年轻时候的好友,让她再讲一些年轻时候的故事。

母兽十诫

  看到这一章节的时候,直接就截图给我那儿子才半岁的好友。

接受自己过去哺过乳、洗过澡、一辈子牵挂着、爱着的男人其实是另一个女人未来将一辈子牵挂、爱着的男人;你们两个女人短暂交会于现在,但是你属于过去,她属于未来。对儿子的人生幸福而言,她,比你重要多了。”

  看完她说,“有时候我想,我对我儿子那么好,他反而会不会反感我。”

  多么扎心!儿子还抱在怀中,妈妈就已经想到未来婆媳如何相处。

  大概每个母亲,都害怕,也终将面对失去吧。

  为了自己以后成为一个好婆婆,我也认真地看了“母兽十诫”,也希望每个婆婆都能读一读这一段:

评价:中立好评差评
【已有2位读者发表了评论】

┃ 《天長地久》的读后感10篇的相关文章

┃ 每日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