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手机版
《三国前史》读后感10篇
日期:2018-08-07 05:54:02 作者:文章吧 阅读:

《三国前史》读后感10篇

  《三国前史》是一本由姜鹏著作,西苑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CNY 39.80,页数:240,特精心网络整理的一些读者读后感希望大家能有帮助

  《三国前史》读后感(一):不一样的汉献帝

  百家讲坛的书总是值得一看的。这类书普遍都能让人涨姿势。据说百家讲坛的读者定位初中学历,我觉得就适合我这种人看。这样的好处通俗易懂,看了就有收获。 在百家讲坛上,讲历史的多。我们的历史太长了,可以挖掘的东西太多了。一个三国,就不知有多少人在研究。多年前,易中天讲三国火了。现在的这本书是复旦大学历史系讲师姜鹏讲解三国的结集。我是一口气读完的,里面有许多三国的知识。 这本书的副标题是一个傀儡力量,给了我们一个不一样的视角

  老版的电视剧《三国演义》没有全部看完,不久前刚把95集的《新三国》全部看完了。这样和这本书比较这来看,能获得一些应证,以及比较不一样的地方。毕竟三国演义是根据小说改变电视剧,有虚构成分。而本书则严肃多了。 无论是名著《三国演义》,还是老版的电视剧《三国演义》,《新三国》,都是把重点放在了曹操、刘备、孙权三家身上,“挟天子以令诸侯”是里面一句耳熟能详的话。曹操奸雄,“挟天子”,这悲催的天子年纪轻轻,一切都要看曹操脸色行事,真个就一木偶。曹操则威风极了,表面对汉献帝极恭敬,但可以带剑上殿,在不符合曹操意愿时候,他就露出了他的本质,出言威胁,逼得皇帝好无办法,只有躲在自己寝宫里哭泣。新三国中有细节,皇帝在自己的寝宫都没法保证身边没有曹操的耳目,只能在厕所里召见自己信得过的人。姜鹏也将汉献帝概括为傀儡,和我们是一样一样的,但姜鹏认为这个傀儡有力量。这和我们的认知是不一样的。在此书中,姜鹏挑出了成王败寇的思维,通通种种史实来表明,汉献帝在帝位失而复得过程中,尤其是在获得帝位之后,为了重整旗鼓而所作的各种努力,为了稳住政权,获得各方割据诸侯的支持打击反对他的甚至自立的诸侯,他不得不倚重握有重兵的曹操。在这个过程中,我们一直都太相信曹操的力量了,高估了曹操的能力

  再比如官渡之战中,能获得胜利,也有汉献帝很大的功劳。 尤其是曹丕逼汉献帝让位,这在新三国里表现的很充分,汉献帝是十分不愿意的,但毫无办法,只好“禅让”。他在去自己封地的路上船沉身亡。姜鹏则根据历史,说汉献帝主动让位的,有利于国家,也得到了善终。尤其可见,这个“傀儡”还是做出了自己的贡献,并不是任人指挥毫无主见懦弱无能之辈的。 这本书给了我们一个不一样的汉献帝,也对曹操、刘备、孙权有了新的认识。三国迷们来涨涨姿势吧。

  《三国前史》读后感(二):不负苍生:历史寂寞角落里的汉献帝

  应该说,普通世人,当然包括我在内,对三国人、事知道的也比较多了。但我们印象中的三国史主要还是来自《三国演义》。不管了解途径是通过阅读《三国演义》原著,还是通过听评书广播,还是看三国戏,乃至今天的看电视剧。有明以来,随着四大名著之《三国演义》的问世,毫无疑问,由于其通俗性极其生动性,三国故事民间为人津津乐道、广为传播同时,也起到了传播三国历史的教科书作用

  作为大众是不会去考虑其“三分史实七分虚构”的本质的,并且,当偶尔听到对《三国演义》描述的史实提出质疑时,往往不会认同,因为这挑战了自己已认知、接受的知识,而这些知识是穿透了五百多年甚至更为久远的历史时空沉淀下来的。当别人指出自己对历史认知存在问题的时候,即使认为对方说的对,心里也总是疙疙瘩瘩的。

  我想,正是由于广大民众对三国历史的错误认知与历史真相巨大差距,才导致了上世纪50年代那桩历史学家急眼的事件了吧。作为掌握历史真相的历史学家,深感民众对三国历史的话语权之大而导致了误解之深,所以在上世纪50年代,历史学家急了,一大批历史学家一哄而上,要替曹操翻案,说曹操是英雄

  以前,想当然的认为汉献帝之所以谥为“献”,是因为他把皇位献出去的意思。通过本书的阅读,方知“献”之本意为“聪明睿智”。这个谥号为魏明帝所加,是可以看出魏朝政府对汉献帝的评价的,这也体现了当时的人对汉献帝的看法。正因为一个皇帝的谥号是根据其生前事迹来拟定,所以,如果知道皇帝谥号用字的含义,便能概括性的了解这个皇帝生前在位期间的情况了。也因为此,如果我们能真正知道“献”字的本义,即可以窥斑见豹的知道汉献帝是怎样的一位皇帝了。可惜的是,我们一般人是没有这种文字修养的,也没有这种拷问历史的思想觉悟

  一千八百年来,汉献帝不光是在历史上的贡献被忽视,而且还蒙受着非常不公正的评价。不管人们把这段历史讲得多么热闹,作为一个人意识中的傀儡皇帝,汉献帝都只能默默地站在历史最寂寞的角落里。一站,就是一千八百年!

  本书作者作为一名青年历史学者依据对《汉书》、《后汉书》、《三国志》、《资治通鉴》的精研细读,通过对东汉末年历史的爬剔梳理,在最大可能程度上,还原了在真实的三国历史当中,既非常正面又非常重要,且被我们长期遗忘的汉献帝。通过本书的介绍,一个孝悌、仁爱、宽慈、聪慧,而且对这段历史贡献非常大的“全新”的汉献帝,穿透了尘封一千八百年的历史迷雾向我们走来。

  作者对汉献帝用了四个字做整体评价:“不负苍生”。他不仅一辈子没有做对不起老百姓的事,最终还牺牲自己,保住了当时局部统一成果中国历史上有近四百位皇帝,其中不乏丰功伟绩者,但不敢说自己一辈子没有亏待过老百姓。但是,我们心目中的这位傀儡皇帝做到了。汉献帝不负苍生,后世苍生却在追慕英雄、崇拜成功者的过程中负了他,使得他一直被贴着庸懦无能的傀儡标签,站在历史舞台最寂寞的角落里。

  汉献帝,是“成王败寇”史观的牺牲者!

  我认为,本书最大的创意在于作者站在汉献帝的角度解读东汉末期的历史,为我们提供了一个全新的历史视角,给了我们一种不一样的感觉全书专题方式解读汉献帝与当时的人、事的关系,使我们对某人、某事能获得一个清晰完整的印象。

  由于本书以电视讲座文本为底稿,所以语言非常简练,思路非常清晰,并且每一讲中四部分内容篇幅都很短小。面对当时纷繁人物事件,能做到这种程度,殊为难得!

  由于史料充实、语言简洁、篇幅短小,且叙述思路异常清晰,所以读起来感觉痛快淋漓轻松愉悦、不忍释手。我是一气呵成,用了一天时间读完本书的。

  读此书受益匪浅,同时,是一种享受期待姜鹏能有更多更好的通俗历史读物问世。

  《三国前史》读后感(三):重识三国-“傀儡皇帝”汉献帝

  “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是非成败转头空,青山依旧在,几度夕阳红,白发渔樵江楮上,惯看秋月春风,一壶浊酒喜相逢,古今多少事,都付笑谈中”四大名著之《三国演义》开篇,话说三国演义之人物,你会想到:曹操、刘备、诸葛亮、赵云、关云长、张飞、周瑜、孙权、小乔等,事情:草船借箭、赤壁之战、空城计、望梅止渴、官渡之战等。关于《三国》的文献书籍不少,所写角度更不同,《三国志》著名文献,相对客观;《三国演义》支持刘备角度而写,对曹操、孙权多有偏见,曹操军事家、文学家身份覆盖;现代成君忆 《水煮三国》人力资源角度分析。央视《百家讲坛》捧红不少历史大家,易中天品三国,刘心武讲红楼,纪连海,于丹不计其数名家著作不少。

  《三国前史》-一个傀儡的力量,其作者也是《百家讲坛》最年轻的主讲人—姜鹏所著,根据其讲而著,从一个全新角度解读三国历史,跳出“成王败寇”的历史观,从东汉末代皇帝汉献帝的角度解读三国,为年少有为的汉献帝刘协正名,“傀儡皇帝”并非大家想的那样无能,年仅14岁的汉献帝用机智救济灾难中的贫民,退位让曹丕,著名官渡之战中曹操以弱制胜中献帝功不可没。看三国谁都会忽略“无能”汉献帝,怎么姜鹏还要为其“喊冤”,细看细听下去,言之有理证据确凿,历史的舞台上谁对谁非我们喧宾夺主的认定,理性分析不尽然,站在历史角度客观解读历史,不以成败论英雄,通过《三国前史》丰富大家对历史、多人生的看法。

  三国:魏蜀吴,刘备刘皇叔、曹操、袁绍、董卓、荀彧的“闻名”“事迹、典故”均和一个人有关,“三国”从何说起也离不开汉献帝刘协,定论他的无能导致东汉灭亡,天下打乱,各地诸侯争相起义争夺,到最后的三国鼎立。而汉献帝的无辜无人问津,姜鹏伸出“正义”之手,话说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汉献帝前两任皇帝汉桓帝、汉灵帝昏庸政治,已埋下祸根,汉灵帝在位时卖官,东汉王朝慢慢走下灭亡,到献帝时以溃烂,而献帝继位登基时仅10岁,再聪明能干的献帝也只是一小破孩,加之受董卓挟天子以令诸侯,袁绍为天子而战,这么混乱局面不是一年幼且无权的人可控。但献帝还是尽所能为百姓做事旱灾是拿官粮救济灾民,并用聪明处罚赈灾官员用心为民着想。献帝做事谨慎决断,有主见,利用聪智为曹操赢得著名官渡之战。慈仁厚的汉献帝为了天下苍生,国泰民安,不与曹丕争个鱼死网破,不谈恋爱权位,禅让地位于曹丕。

  《三国前史》通过汉献帝刘协让我们重拾“傀儡”皇帝风采,没丰功伟业,但乱世中“不负苍生”是刘协所给予百姓的,如在盛世刘协的才干必得发展,可惜生不逢时,但也为亏待百姓,提及三国英雄时莫要忘记还有一位被遗忘的—汉献帝刘协。

  quot;

  《三国前史》读后感(四):三国历史研究中的不同声音

  每一段历史都是时间长河中的一个微小片段,然而总是有很多的历史片段在后人眼里看起来扑朔迷离、难以厘清事实、难以还原历史的真相。于是,不同的人从不同的角度出发对同样的一段历史就有了不同的诠释

  我对三国的历史最早有一点了解就是通过初中课本上所学的曹操“挟天子以令诸侯”、官渡之战等,后来看《三国志》、《后汉书》、《三国演义》都是同样的结论,即汉献帝就是一个受曹操操纵的政治傀儡。然而这时突然有一个人出来为汉献帝翻案,指出了他的存在对于三国历史来讲不仅仅是一个傀儡,这个傀儡有着自己独特的作用,并不是一个真正意义上的受人操纵、没有自主权的人。这样的结论可谓是“逆天”而行,对于传统的历史观点可谓是“惊天地泣鬼神”的挑战。所以无论姜鹏的这本《三国前史:一个傀儡的力量》是否完全符合历史,都值得我们读一读,正像先秦的百家争鸣一样,有争论学术才会有进步,当然所有的争鸣都须有一定的历史真实性,否则就没有任何的意义!

  姜鹏在书中分析了汉献帝的一生,试图还原其真实的历史,最终得出“汉献帝不仅不是一个庸懦、无能的傀儡皇帝,而且还是一个对那个时代做出了巨大贡献,并且愿意牺牲自己换取天下太平伟大君主”。虽然我也赞同百家争鸣,赞同姜鹏在进行研究时可以提出自己的观点,但是毕竟《三国志》、《后汉书》、《三国演义》等历史书文学作品中都或多或少记录过那段历史,我们不能完全否定它们的真实性,尤其是《三国志》、《后汉书》这样的接近三国时代的史书之作,而且前代当代诸多史学家都对三国历史进行了研究,我们不能凭借姜鹏的一部书就断定前人所有的研究都是错误的,我们之前学过的了解到的所有的关于三国的历史都是不科学的。用句不学术的话来讲毕竟姜鹏没有穿越回去三国,没有和汉献帝、曹操等人面对面对生活过、谈过心。他们的历史他也仅是通过史书、别人的研究成果而来,政坛本来就是迷雾层层,真相与表象可能差着十万八千里。研究固不能因循守旧,但也不能不完全顾历史事实,随心解读。毕竟史学家不是小说家,一部历史任务的解读也不是穿越小说、架空小说,一部历史著作还是要参考前代人的著作及研究成果的。

  书中对于官渡之战、汉献帝和曹操之间关系等的阐释,看出来姜鹏对三国历史中的政治事件有着自己的独特的见解,但是独特的见解不一定就是完全符合历史事实的,禅让制只是发生原始社会封建社会没有任何一个皇帝是愿意禅让的,除非是迫不得已男人权力渴望远大于其对人们的责任

  孰是孰非,只不过是后人同一段历史的不同认识,历史不会重现,看看不同的书,或许给我们最大的启迪就是能发出不同的声音,无论对错,都是值得借鉴的!

  《三国前史》读后感(五):给失败者掌声

  《三国前史:一个傀儡的力量》一书已经收到,纸张略显粗糙,字号倒是蛮舒服的,很大,间距宽,看这种书很是省眼力。古往经来,对三国的评论是最多的,从《三国志》到《三国演义》,各中各样的牛人神人,都对其做了独到的评论。这本《三国前史:一个傀儡的力量》的作者,姜鹏也是从一个鲜为人知的角度,解读了汉献帝这位历史上公认的配角,不受重视的角色,东汉末年的傀儡皇帝。他在历史中的作用和地位。说明了这位末代皇帝,是一个聪明睿智,又能体恤百姓,知轻重,识大体。只是生不逢时,在汉桓帝和汉灵帝的昏暗统治带来的东汉灭亡的必然趋势下,仍然不余遗力的为社会和证据稳定做着自己能做到的最大挽回。宦官和外戚的交替掌权,造成政局混乱,朝纲败坏,这是东汉末年非常突出的恶劣问题。外戚和宦官争权夺势的斗争也延伸到了皇位的继承。灵帝托孤给蹇硕,是因为他是西园八校尉之手,手握重兵,而一个太监手握禁军,让我们不由的想到了大明王朝的东厂和西厂,外戚和宦官的争斗可谓是“狗咬狗,一嘴毛”。宦官和外戚是被人比作东汉政治历史上的两颗毒瘤。宦官和外戚交替掌权,围绕着刘辩和刘协之间的皇位争夺战,这两支势力火并的形式逐渐展现开来。董卓的出现,初步的稳定了当时混乱的政局,而刘协的镇定仪态和流利答对,另董卓很是喜欢。当然董卓并不是一个莽夫,董卓的评价是“性粗猛有谋”,性子虽然粗点但是心眼却不少。董卓扶植刘协有两个原因,一是刘协年龄小,更容易控制;二是刘协因为奶奶的原因被称为“董侯”,和董卓是一家,扶植刘协也算是对刘协有恩,能加强对皇帝的控制。最后献帝禅位给曹丕的时候,历史环境是这样的:曹操去世,军队哗变,曹操的家底青州军“擅击鼓相引去”,在官员、将领和百姓中,恐慌的情绪极度蔓延,内忧外患,东吴也是虎视眈眈,不乏一些将领暗通东吴,图谋后路。为了稳定政局,曹丕采取了安抚哗变的青州兵,仍然供给军备粮草,在这个时候献帝并没有研究衣带诏,寻觅某个将领趁机夺权,也没有登高一呼和曹氏抗争到底。而是爽爽快快的答应了曹丕,牺牲了自己,成全了曹丕。这一次禅让,有一种“天下为公”的味道对于这样一个愿意牺牲自己来成全百姓的人,虽然是失败者,也应该给与掌声。

  《三国前史》读后感(六):姜鹏的得与失

  能看出,对于汉献帝,姜鹏是很有心得的。他对于汉献帝这个人物,以及对当时的很多政治人物、政治事件都有很独到的见解。比如刘表这个人物,因为两个评价,很多历史学家都把他错看了。曹操评价刘表是“自守之贼”,郭嘉评价他是“坐谈客耳”。但其实,这两个人物,一个是当时最有作为的英雄,一个是最有智谋的谋士。他们看得起的人物(比如刘备),一定有过人之处;但他们所看不起的人物(比如颜良、刘表等),却未必是庸才。试想想,荆州那样的必争之地,一个庸才在乱世怎么可能占据十数年之久?而且,如果刘表不死,孙权、刘备、曹操也都不敢打他的主意。这样的人是庸才,从理论上也说不通。刘表之败,败在他的自身。姜鹏认为,刘表在袁绍和曹操中间骑墙,看似两不相帮,实际上是两方面都被他得罪了。且袁绍与曹操之战,在曹操背后还有不喜欢袁绍的汉献帝,这一点无论刘表是否计算在内,实际上都已经造成了他不奉君命,对袁绍也算是不帮而帮。这些观点是我们在之前读史中很少注意到的。再如袁绍三番两次拒绝迎接汉献帝,史书和史学家们的意见是他的目光短浅、留恋小儿子,但姜鹏则提出新解,认为袁绍跟汉献帝从一开始就有不可调和的矛盾——汉献帝是董卓所立,而袁绍作为反董卓联盟的领袖当然要讲汉献帝一反到底。所以他杀汉献帝的使者,打算另立刘虞为帝,都与此相关,而且一错再错,以致与汉献帝之间的关系不可挽回。这是一个看到了实质的高明的见解。还如孙氏的建立,姜鹏亦认为与其对汉献帝的尊崇有关。这些见解十分纯正、精炼,我以为真是读懂了历史所隐藏下的“三国前史”的。不过,姜鹏过分地低估了政治中的人性恶。比如曹操焚信事件,其实主要目的在于收买和安定人心。如果想清算那些暗通款曲的人,曹操在当时确实没有那个力量。可是他可以私自把那些信件扣下来,当作什么都没发生,然后等力量壮大,一一清算。但曹操没有这样做,这跟他当时要为自己立德,树立美好形象是有关系的。大家也都买他的账,而不是人为曹操没有清算的力量,从而一再逼近。这本身就证明了,曹操并不是陷入了无措之地,他的树立自己宽容形象的这一举措是成功的。还有杀伏皇后一事,那是很明显对皇权的削弱。姜鹏过于相信汉献帝和曹操的默契,所以将这一历史事件所含的阴谋进行否定以后,对这段历史的解释出现了明显的含混不清。曹操的野心是随着他的功劳的累增而逐步增加的,这一点也可以从他后来封魏王见魏国一事看得出来。没有史料表明在这一重大历史事件发生以后,汉献帝有着怎样的心态。但荀彧之死,或可以为我们提供一个解读,即这一行动完全是曹操野心的体现。即便他不登帝位,也要一人之下万人之上。曹操的膨胀和汉献帝的威权必然产生不可调和的矛盾,所以二人进行政治博弈,是必然会发生的事。伏皇后之死,正是这个矛盾斗争的结果。最后以皇后之死,皇帝权力受到彻底削弱而告终。最后一件,就是曹丕称帝。姜鹏认为汉献帝禅让是为了安定天下,顾全大局。假使认为姜鹏的结论是正确的,那么安定天下必然是十万火急的事,曹丕、汉献帝一拍即合,当即就应该禅让,怎么会前后拒绝三次?至于说汉献帝的女儿下嫁曹丕,则没有任何资料表明到底是曹丕的意思,还是汉献帝本人的意思。如果是献帝本人的意思,那么是对这一行为表示自愿呢,还是出自对曹丕的讨好,出于形式上的不得已?这些都值得讨论,但是姜鹏想当然认为是汉献帝自愿比作尧舜禅让,这就未免有些武断了。现存的史料表明,在汉献帝禅让以后,曹丕曾经十分得意地说过一句话:“舜禹受禅,我今方知。”这段史料透露出,曹丕跟汉献帝的禅代有意模仿舜禹禅让,所以前后三次禅让也好、加两个女儿也罢,都是出自对这一行动的模仿。而且从曹丕的得意,我们可以看到这是他经过辛苦安排所得,有曹丕的辛苦斗争。那么反推过去,可以知道,献帝让位于曹丕是不得已之举,而且一再禅让、推辞,前后三次之多,实际上已经构成了对汉献帝的人格侮辱。姜鹏这部书的副标题叫“一个傀儡的力量”,他的成功是重新认识了这个“傀儡”的过人之处,但失败在于过于相信这个傀儡的力量。

评价:中立好评差评
【已有2位读者发表了评论】

┃ 《三国前史》读后感10篇的相关文章

┃ 每日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