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手机版
《第3选择》读后感10篇
日期:2018-08-07 05:14:01 作者:文章吧 阅读:

《第3选择》读后感10篇

  《第3选择》是一本由史蒂芬•柯维 (Stephen R Covey)著作中信出版社出版的精装图书,本书定价:CNY 69.00,页数:384,特精心网络整理的一些读者读后感希望大家能有帮助

  《第3选择》读后感(一):读书笔记《第3选择》

  这本书是柯维去世前写的最后一本书,根据永远“活在高潮”的理念,这本书也可以被认为是他写的最好的一本。他把之前的7个习惯浓缩成一件事,那就是随时随地能够做出第3选择。你可以把第3选择当做一种人生信仰,也可以仅仅当做一个思考问题解决问题的方法

  柯维受孔子影响很大,所以第3选择可以被看做是他老人家“吾道一以贯之”的集大成之作。

  转折点

  如果你真的足够主动积极,愿意相信学习可以改变自己,并且愿意把自己所学应用生活中,那么这本书将成为你人生的一个转折点。

  在这里你会看到

  一位父亲一夜之间挽救了自己抑郁多年的女儿

  一位警察局长将加拿大首都青少年犯罪率减半;

  一对夫妻曾经彼此几乎无话可说,而今笑对过往艰辛

  一个团队将纽约时代广场藏污纳垢场所打造为北美顶级观光胜地

  ……

  这本书可以帮你

  处理婚姻问题;解决工作难题;面对孩子的问题;走出财务困境;帮客户解决问题;处理可能会打官司的问题……

  总之,这本书是用来解决一切问题的。

  什么是第三选择?

  面对任何问题,普通人都会产生两种选择

  打或者逃;

  我赢或者你赢;

  反抗或者忍受;

  成功或者失败

  支持或者反对

  ……

  这两种选择的思维为这个世界带来了大量的纷争成本,我们每天都在忙于说服别人,打败别人,讨好别人或者教育别人。

  为什么不试试第三选择?

  我们协同,一起达成另一个更好的结局

  比如:一位母亲听说孩子的音乐课取消了,她怒气冲冲地找到老师想知道为什么。老师说原因政府要求提高阅读数学时间。她本想抨击政府,但突然问了一个问题:肯定办法孩子们同时学习音乐和基础课。老师眨了眨眼睛说:当然,音乐包含着数学思维。于是,爱好音乐的家长和一个愿意研究的老师合作开发出了一系列通过音乐讲授基础课的课程

  这就是一个第3选择。

  寻求协同思维模式

  思维模式一

  我看到自己。将自己看做一个有独立判断力行为能力独一无二个体。听起来很容易,但事实上我们常常只看到自己的身份和所代表的派别。常常觉得自己的所作所为都是身不由己的。所以,遇到难题就会告诉自己“没办法,只能这样了”。这样轻易放弃自己选择的权利,你是无法看到自己的。

  思维模式二

  我看到你。视他人为人而非物。很多时候我们在和他人打交道之前就已经对对方下了定义。“他是一个富二代”,“他是一个官僚”,“他是一个奸商”,“他没什么文化”……我们看到的不是一个人,而是一种身份,一种定义,甚至包含着仇恨偏见。当你无法感知到对方和你一样是个人的时候,你永远不会想要和他探索第3选择。

  思维模式三

  我找到你。面对冲突而不是回避或自卫。当你与别人见解不同时,最好的应答是:“你不同意?我需要听听你的想法”。并切实采取行动。在这一步需要极强的倾听能力,尤其是双方情绪激动的时候,更需要能够学会同理心倾听。而不是急于反驳和争辩。

  思维模式四

  我和你协同。找到一种更好的从未想到过的解决方案,而不是陷入相互攻击循环。在这一步当中需要很好地使用头脑风暴工具,不要在创意过程中过多的评判争执鼓励大家想出尽可能多的方法,直到能够满足双方的最基本需求。必须要相信能够找到第3选择,这一步才会有好的效果

  创造协同的四个步骤

  询问

  问对方:你愿意寻找一种更好的解决方案吗?这是个革命性的问题,可以让对方减少防御,与你一同探索实验

  界定

  双方讨论“更好”究竟意味着什么;

  把双方所需要的更好的基本条件都列举出来;

  创造

  双方共同努力,去探索和创造一个可以达成界定条件的第3选择;

  达成

  当形成真正的第3选择时,协同各方会群情激奋,这时达成了协同。

  职场中的第3选择

  一个女上司如何处理员工要求加薪

  当员工要求加薪时,领导没有拒绝或者同意,而是说“多告诉我一些关于你的事”。(我看到你)员工不仅讲了自己的家庭情况还谈到了最近的工作和对客户的分析。领导帮助员工对客户进行深入的分析,并委派员工负责更多的客户。员工感受到了领导对自己的尊重,并看到了工作的希望,而且,最终也提高了收入公司并未因此遭受损失提升了员工能力,获得了客户。

  这一切源于领导的第3选择思维,她把员工当做人,而不是对手。她愿意倾听,员工才愿意协同。双方充分沟通才能找到最佳解决方案。

  家庭中的第3选择

  一位父亲如何处理女儿与吸毒者交往事情

  直接要求女儿远离他的吸毒者朋友一定会引发大量争吵。父亲先让自己冷静下来,问女儿“告诉我发生在你身上的事情吧。”女儿说“你关心的只有你自己,你只不过不想有一个吸毒的女儿,因为那会让你没面子!”当然,女儿这样讲不公平,但父亲放下了关于公平的想法,而是说:“难为你了。”过了一会,女儿说“我觉得很孤独,你们都很忙,我没有朋友,他俩是我唯一可以说话的人。”

  这时你可以反驳,但这位父亲只是反映了女儿的情感“所以你真的很依赖他们俩。”女儿接着说了自己对于吸毒的看法,“他们吸毒的样子可怕,我很担心他们”父亲说“看到你的朋友受苦,你一定很难受。”就这样,父亲和女儿逐渐达成协同,因为女儿说:“我不知道如果我也这样会怎样?”

  孩子有时候说话是会伤人的,但你要知道他们的伤害只是针对他们的情绪而并非针对你。如果你针锋相对反击,虽然寻求了公平,但丧失了获得第3选择的机会

  校园中的第3选择

  一位校长如何改造一所混乱学校

  校长没有把贫民窟黑人孩子看做潜在的犯罪分子,而是把他们当做同样有潜力的人。他立志帮助每一个学生成为自己的领导者

  他首先开始清除墙上的涂鸦,坚持了两年,“艺术家们”气馁了,校园恢复清洁

  家长不来学校,他就要求教师去家访。很多老师因此离职,但他坚持这样做。离职时他会给老师们写推荐信。(不合作也是双赢的一种形式

  他把学生分成20人一组,每组安排一个导师负责。不愿意做导师的教师也必须离开

  最终,这所中学成为远近闻名的好学校。最重要的是,孩子们有了责任感和领导力。

  这位校长完全可以坐在办公桌抱怨政府经费不足,或者家长不配合教育。但他没有,他进行了第3选择,调动老师、家长和孩子共同探索更好的方法,而不是抱怨和等待失败。

  第3选择和法律

  每年会数以亿计金钱被用于法律诉讼,很多诉讼双方根本都没有见过对方。就是习惯于把对方想象成难以沟通的混蛋。于是律师这个行业在现代社会崛起。一个普通的官司常常会打好几年,甚至几十年。最终的赢家只有司法系统

  第3选择不能解决所有诉讼问题,但如果可以耐心倾听对方,看到自己,也看到对方,双方愿意探索第3选择的话,很多诉讼都是可以避免的。

  社会中的第3选择

  如何重建纽约时代广场

  时代广场周围有着太多的利益方,业主开发商,政府,环保人士游客……

  房产大亨德斯特协同了各方人士,明确了新建筑必须实现以下要求:

  1,呈现优雅特色,与曼哈顿以及布莱恩特公园商务区的氛围契合;

  2,反映时代广场剧院繁荣,标识鲜明以及游客如织的热闹景象

  3,顺应环境变化,彰显社会责任感,最大可能采取绿色环保措施

  4,吸引零售业入驻较低楼层,与新时代广场的顾客友好理念相一致

  当形成了这四条令各方都能满意的界定之后,剩下的事就由高超设计师来逐渐实现了。时代广场从过去的高犯罪率地区成为美国最吸引游客的景点名单榜首。

  第3选择的人生

  第3选择最本质上的思想其实是佛教讲的无分别心

  我们通常把生活分成“工作”和“休息”,于是“不停地工作”和“退休后休息”成为了两种选择模式。

  第3其实我们可以寻找第3选择:“做出贡献享受人生”。

  如果你有一个永久的使命,你就可以永远活在高潮中,选择奋斗,同时也是选择了享受。最重要的是,有个愿意为之奋斗的使命。

  由内而外创造第3选择的20个建议

  1.不骄傲自满,放下自己总是正确的想法。

  2.学会说“对不起”。

  3.快速宽恕被轻视的感觉。你可以选择是否被冒犯,如果你感觉被冒犯到,那么就别理会这种感觉。

  4.不要给自己或他人太大的承诺,从小承诺开始。

  5.顺其自然,继续远行。

  6.广泛阅读。

  7.每天尽量去锻炼身体

  8.保持充足的睡眠。

  9.研读鼓舞人心或者神圣作品

  10.给自己一些时间,安静的去思考。

  11.对身边的人表达爱和谢意

  12.合理运用你的双耳和嘴巴

  13.学会用时间、真心宽容和肯定去慷慨待人。

  14.不要去与别人比较

  15.心存感激,并且善于表达出来。

  16.秉着无尽的热情去为他人发现和创造伟大胜利

  17.当事情不顺利的时候,可以先休息一下。

  18.如果真没办法达成协同,请记住在某些情况下“不交易”是最好的选择。

  19.当涉及他人的应变能力、缺点优点时,你要一笑而过。

  20.永远不要忽视第3选择的可能性

  《第3选择》读后感(二):开拓新局面的另一种思维,不是消除矛盾方法论

  面对矛盾和冲突,惯有的思维是对抗或者妥协,第3选择则是教你如何破局,实现共赢。比较啰嗦的是,作者将这一核心反复通过跨越时代不同领域例子说明第3选择该如何做,有什么作用道理简单,做起来越难。

  第1选择:我的选择

  第2选择:你的方法

  第3选择:我们的方法

  第3选择的思维模式:我看到自己、你——我找到你——我和你协同

  第3选择思维本质:放下成见,带上尊重,让我们充分了解“我”“你”即矛盾双方和大环境,找出矛盾的来源、情况和本质,重新界定“成功的标准”,共同创造性地解决问题。

  :有些矛盾是不可消除的,第3选择是重新定义了成功的标准,使问题有了新的走向

  几个重要的概念

  协同:不是妥协,而是创造共赢的新的局面。

  同理心:体会并真正理解别人是怎样的人,也就是充分了解,不代表赞同和同情

  恢复性正义:其实也就是宽容与拯救

  几句只值得记下的:

  1.#459:人类发明镜子,却开始丧失灵魂人们越来越关心自己影像,却忽略了自我。

  2.#594:“我们要求人们为他们的不良行为负责,却不能对他们的良好品行给予肯定”奥斯卡·耶巴拉。以负面眼光看待别人令我们有优越感

  3.#774:就像人们对空气的需求一样,人类最大的心理需求便是被理解与被重视

  4.#1546:你看待事物方式与众不同,让我来听听你的想法。

  5.#6336:1)不骄傲自满,放下自己总是正确的想法。

  2)学会说“对不起”。学会表达你渴望被理解的情感。

  3)快速宽恕被轻视的感觉。别理会它

  4)不要给自己或他人太大的承诺。

  5)日常生活中创造空间反思世界的协同效应

  6)广泛阅读是一种获得精神共鸣的最好方式。

  7)身体才是思想和精神的根本。锻炼,吃的健康

  8)在睡眠中大脑可以产生新的连接。保持充足的睡眠

  9)研读鼓舞人心或者神圣的作品。

  10)在需要时用智慧和慷慨去分享你的这些资源大方原谅自己过失与不足,因为每个人都有缺点。每个人也有实力去展望未来

  11)不要去和别人比较。你是独一无二的,拥有无限价值巨大潜力。生活中给自己设定特殊使命,只要它是真实可行的,就好好做自己。

  12)当事情发展得不顺是,休息一下,散个步,晚上睡个好觉,新的一天再用新鲜角度面对它。

  13)如果真没有办法达成共赢,请记住某些情况下“不交易”是最好的选择。

  14)当涉及他人的应变能力,缺点和优点,你要一笑而过。当涉及到你年少的行为时,提醒自己“这也可以翻篇了”。

  认同第3选择思维模式,质疑实际解决案例

  1.#3928,承包商与油漆工的案例:完全不太懂刷房子的油漆工把雇主的房子弄得一塌糊涂,承包商没有动怒解雇而是一步步引导,帮助这个年轻人成为技艺精湛的油漆工。

  质疑点:1).所有的油漆工都有这个潜质吗?2)现实中的承包商会花费这么多精力去帮助一个最开始撒谎的工人吗?3)上哪里去找这么好的雇主,第一次把房子刷的乱七八糟,不立即让赔偿,还敢让承包商再来第二次?

  2.#4237,城市的复兴,纽约时代广场的案例,书中过分强调新时代广场建设中第3选择思维模式,包括建筑设计选择等等,可是翻阅历史, 净化该区的工作,关闭情色场所引入比较高级的商业活动才是时代广场重生的关键。

  此外在宗教选择方面,如果第3选择真有这么强大的“魔力”,以色列和巴基斯坦的战火也就不会延续到这一刻。

  或许如何超越现实的问题,让人们愿意去做出第3选择才是真正的难点所在。

  y 半熟青年mina

  2017年10月14日

  《第3选择》读后感(三):和平坏境里的同行

  当我们自恃着我们的认知为高级别的物质时,我们便会缺乏更宽广的想象力。认知可以说是安全而稳妥的一种选择,认知是经过多方面考量,多角度实验而成的视觉模式与行为模式。它是有迹可循的可靠着落点。因此,很多时候我们就只需要遵循认知而做出判断,行与不行,对与不对,朝着大方向走。但其实,我们是被洪流牵着走而丧失了自主意识的人。或者说我们完全不用持着自我意识便能向正确的方向前进,因为大众文化在那里,那是熟知的、认可的、甚至无法辩驳的事物,面向它,是既简单又安全的事。

  如果我们按着认知行动,就是很安全的一件事。而大多时候,我们正是在这样做。

  斯蒂芬•柯维的《第3选择》是让我们看见这种选择的盲点,这种十分片面果断,固执还泛泛可陈的困定框架里。就像一幅巨型画作里住着的一群失了血色的人,毫无生命的创造力。他们围聚在一起,以同一种眼光去看待其他不同的眼光,他们之所以愿意围聚在在一起,也是感到了某种踏实感。但是,他们的心是红色,他们是可以捂着跳动的心和沸腾的血液跨越禁锢的边框,改造一幅画的结构,改写自己的故事。《第3选择》就是希望我们能够拥有编撰自身故事的能力,有足够的勇气去寻求不同于以往的全新道路,并坚持那些看起来困难实则能够以另一种方式完成的事情。一切都能够被扭转,固然是既定了许久的观念,固然只有两种选择摆在面前,前无去路后有追兵,却也是能够在第3 思维模式中,找到令人信服的解答。第3 选择思维最困难也是最重要的一点是:拥有寻找第3 选择的决心与勇气。

  决心与勇气,具备超越梦想的力量。也许有过下定决心要去做却因各种阻碍而放弃的时候,那是我们的决心受到了诸多干扰,而多数干扰是来自外部思想接连不断冲击的动摇。决心一定需要自我意志的强大,需要矗立于浪尖的坚忍,也需要抛开普遍认知所带来的那种无可奈何的状态。第3 选择,就是勇敢突破目前的困境,用自己的可行性想法,排除众难。要在设想第3选择的同时,便去实施它,不存怀疑。

  第3 选择更是一种主动积极的选择。柯维提出第3 选择四步骤:第一,我看到我;第二,我看到你;第三,我找到你;第四,我和你协同。“我”永远在最前方。我代表一种引领,我必须做出表率,试图改变局面,就首先从我自己开始。

  就如,在父母子女的关系里,有多少僵硬的境遇不是源于他们对彼此身份的认知在作怪?子女一般会按着父母应尽的责任和实际上他们所做的行动做比较,子女会对他们责问:“您怎么做不到一名父亲(或母亲)都能做到的?”可是父母也是会与其他人家的子女做对比:“你看看,那孩子比你听话懂事,比你知书达理!”我认为这也是一种身份绑架。就像婚姻里的丈夫和妻子,丈夫和妻子,两个词,就是两个人身上贴好的标签。生活中你该负责什么,他该处理什么,而万一发生了分歧或冲撞,彼此间是有充足的因由去指责对方的。那几乎存活着一条对错已知的界限。问题就在于,我可以看见对方的的身份职责,但是我看不到对方想要在自己这里获得怎样的需求。我们其实是在用那种身份去控制对方,让他们给予我们缺少的,在他们身上放上我们可争取的期待与理想。凡事只会从自身利益出发,这算是问题根源所在。然而,如果认识到我们看待对方说存在的动机,并且能深层地理解它们存在的理由,便自然也会发现,其实对方和我们一样,存在着同样的动机,有着同种期待。会开始体会他们,会开始注视真正的他们,而不再是单一的被他们的身份模式和行为模式来认定,必得促使他们成为的那个样子。应该不管是父母子女还是丈夫妻子还是学生老师还是上司下属,不管是辩论的双方还是战争的敌方,企图有效化解矛盾的办法,就是体味对方真实面临的遭遇,体味最现实的境况。去想象一下,如果换成自己,是否也会沿着他的轨道,这样走过。当深入地去理解了,对方是会感受到你的理解的,因此就能够打开戒备,以相同的诚挚面向你,两方就走向一方,两方又因拥有各自绝对单纯的力量,创造起全新的未来方向。第3 选择就此成立。

  柯维写到:“它关乎人类的爱、宽容、包容与诚实。”它在人与人之间最平等的位置。它把每个人只当做纯粹的个人对待,每个人有具有作为人的权利,它尊重每种权利,尊重每种选择,正如它尊重自己的权益与选择一样。它抛开自己的功利心。

  第3 选择,也是努力营造出一种和平宁静的氛围,人人都能感受到这种氛围带出的慈悲与关怀,人人都可以卸下防御,谦卑而又不失自信地表达内心,这样不仅可以释放自己的症结,也可以吸收别人的那些你不曾想到的见解。一举双赢。而这最触动我的,就是把正在与之敌对的,当成同样需要被正视的人,找到人与人之间的内在关联,自心向外溶解。“与人格紧密相关”。第3选择何尝不是一种更高贵的品质!

  那么,我认为,第3 选择思维更大程度上是追寻和平道义。这也是斯蒂芬•可维致力追求的目标吧!向着广大而祥和的世界靠近!向着同心同行的携手创新路迈进!未来无可估量!

  《第3选择》读后感(四):一种超越思维

  这是一种超越思维,超越了人性的本能——攻击与防御、对抗与逃避。学而不习不足以为学。刚才才算是真正结束了本书的学,但昨晚已经历了两次的习。结果很差,可以说事到临头时,攻击防御对抗逃逸的本能完全充满了我的内心,最重要的是第二次,从潜意识当中说明咱完全没有超越的意识,虽然只是事后想到了超越,但也是一种好的开始,不是吗? 一直在寻找弗洛姆所说的超越人性的方法,这种超越思维是咱寻找的简约版方法,以后也许会有更好的方法。知易行难。就如减肥,就如按时睡觉,都不是一蹴而就的。要一步步的进行,今天提前十分钟、明天提前五分钟,后天可能又延后十分钟……如果想今天决定晚上实现,那坚持不了多久,因为这是拿意志来对抗身体的本能,意志是有限的,而身体的本能是无时无刻不在的,拿有限的意志对抗无限的本能,怎么能赢?一个比较好的方法,就是超越。不对抗不逃避,一起协同,实现共赢。 记得一个段子:俞敏洪被拒签证,自己就去找管事的主管,当时他是一个没钱也不认识什么人的学生,就什么也不说,站在一旁,天天跟着主管,磨得主管主动问他,最后达成所愿。虽然现在看来很有幸运的成分,但没有超越自我的意识,这种幸运是不可能出现到他身上的。 世事维艰,惟心惟微,说起来很难,做起来就没那么难了。 而这,都有可能是错的。

  《第3选择》读后感(五):升华选择的智慧

  在西方文化中,“自由”这个词语,本身含有允许个人在毫无束缚的前提下进行自主选择的意思。早些年美剧《成长的烦恼》中,开萝尔意识到自己可作出选择的那个场面,让人印象深刻——她感受到了“自由”,而这种自由正是做正确选择的回报!

  当然,影视剧可以通过镜头的调度和演员的表演描绘出高峰时刻的体验。然而在生活中,做出正确的选择却不是一件容易的事,说选择不容易,一方面是因为我们整天被众多琐碎的选择包围,而另一方面我们却总是害怕承担选择之后的后果。另外两方面“不容易”的背后其实还存在着利益冲突、价值观念、思维方式、情感因素、文化背景等诸多“隐身者”,这些潜在的因素时时刻刻操控着我们的选择,所以当我们面对一个复杂问题时,我们总想着来一个非此即彼的选项。但当我们选择了A或B之后,却总是发现我们依然需要进一步进行选择,有时甚至一路选下去而又回到了起点。面对这种现象有人可能会说,要“理性地”去进行选择,但如果做到理性呢?史蒂芬·柯维的《第3选择》无疑是对“理性”进行了一番阐释。

  在这本书中,我们可以看到一种类似“极高明而道中庸”的思维模式,通过“我看到自己”“我看到你”“我找到你”“我和你协同”四阶段的过程,每个人在面对复杂问题时,都可以使自己的选择更符合自己和他人的共同利益。在商业上,恶性竞争等于同归于尽,而“第3选择思维”可以让敌对的商家发展出共同利益而最终达到双赢;在职场中,必须高人一等的想法其实会阻碍自身视野的发展,而“第3选择思维”可以我们审视自身与他人的闪光点,从而创造出更好的团队;在家庭里,那些连清官都难以决断的家务事,使用“第3选择思维”可以让每个家庭成员都找到属于自己的平衡点,除了上述这些之外,这本书中还列举了在校园教育、法律问题、社会建构,甚至世界发展等方面“第3选择思维”所创造的突破性进展。

  其实,作为中国人来说,“第3选择思维”模式早已存在在我们的历史和生活中,诸如“知己知彼”“塞翁失马”“烛之武退秦师”“三尺巷”等内容都或多或少地可以看到“第3选择思维”的端倪。然而,令人可惜的是,我们的文化中并未把这些归纳为可资借鉴的原则,从这一点来说,我们其实在对代历史文化过程中,也需要多使用一下“第3选择思维”才行——因为这样我们才能走出那些“哓哓不决”的困境。

  《第3选择》读后感(六):10分钟读完《第3选择》,你也有机会成为伟人

  01 普通人有可能成为伟人吗?

  李宗仁将军曾说过这样一句话:

  如果人生倒着活,即从80岁开始活到1岁,将有百分之八十的人成为伟人。

  不知道你有没有这样的感觉,年龄越大越觉得自己以前怎么活得那么蠢呢?!年近不惑之年的我对李宗仁将军的话表示深深赞同。

  但如果再过四十年,我想我还是会为现在自己的愚蠢而扼腕叹息!

  当然,人生不可能倒着活。但通过与智者“交谈”,窥探它们的人生智慧,我们却有机会加快成长。今天我想讲的就是史蒂夫·柯维的《第3选择》。

  史蒂夫·柯维(Stephen Covey,1932年10月24日 - 2012年7月16日)估计你很熟悉了,他的《高效能人士的七个习惯》成为成功人士的必读书,他是20世纪国际知名的管理学大师,被《时代周刊》列为美国有史以来最有影响力的25人之一。

  就是上面这个老头,眼神中充满了智慧与真诚。

  生前,他的女儿问他会不会再写出像《高效能人士的七个习惯》这样具有影响力的作品,他的回答道:“你开什么玩笑?我最好的作品就要写出来了。”

  这本书是柯维在接近80岁时写的,是他的最后一本书,而且是在他死后(2013年)出版的。

  可以说,这本书是他人生智慧的精华。

  按照李宗仁将军的说法,人如果从80岁往前活,大概率会成为一个伟人。柯维写这本书时,也许他还真动过这个念头,因为这本书的副标题是:解决人生所有难题的关键思维。

  不知道柯维在另一个世界活的怎样,但他的人生智慧却实实在在的留在了这个世界。他的书成为经典,他的思想成为我们人生的重要助力!

  现在就让我们开始吧。

  柯维在他的《高效能人士的七个习惯》里提出过人生的成熟模式图:

  依赖期,以“你”为核心——你照顾我;你为我的得失负责。

  独立期,以“我”为核心——我可以做到;我可以负责,我可以靠自己,我有权选择。

  互赖期,以“我们”为核心——我们可以做到;我们可以合作;我们可以彼此融合彼此的智慧和能力,共创前程。

  我觉得这个“成熟模式”很有道理。

  武志红在《巨婴国》里描述的巨婴,实际上就是处于依赖期的人,很多人一生都处在依赖期,只有少部分人走了出来,而通过《第3选择》,我们有机会从独立走向互赖,掌握人生的终极智慧。

  这本书一共10章,但只讲了两个核心的问题:

  第一,什么是第3选择?

  第二,怎样实现第3选择?

  02 什么是第3选择?

  柯维所说的第3选择是相对于两难选择来说的。第3选择的英文是“The 3nd Alternative”,Alternative在英文中的意思就是两者必选其一的意思。

  我们在生活中充斥着大量的选择难题,比如

  你想看电视(玩游戏),就不能学习。

  你想在事业上取得进展,就要放弃一部分家庭。

  你想保持自己独立的人格,就不能与老板的关系太亲密。

  你想讨好他人,就要违背一些原则。

  ……

  这些只是我列出来的一些选择难题,而柯维甚至把社会难题、法律难题、政治难题都作为了对象。他的书中,甚至还有关于以色列和巴基斯坦的一个案例。

  第3选择要解决的就是这样的难题,有矛盾的地方就有第3选择。史蒂夫·柯维在书中讲了这些案例:

  一位父亲一夜之间奇迹般挽救了自己抑郁多年、想要自杀的问题女儿。

  一位警察局长凭借第3选择将加拿大首都的青少年犯罪率减半。

  一位女性几乎零成本地让纽约市的污染港口焕发生机。

  一对夫妻曾经彼此几乎无话可说,而今笑对过往艰辛。

  一位外来务工人员子弟中学的校长几乎零成本地将毕业率从30%提高到 90%。

  一个团队将时代广场从藏污纳垢的场所打造为北美顶级观光胜地。

  一位印度青年几乎零成本解决了数百万贫民的电力问题。

  在总结这些经验的基础上,史蒂夫·柯维提出了第3选择。第3选择是一种思维模式,柯维把它分解为四步:

  思维模式1: 我看到我自己

  柯维所说的“我自己”不是我们生活中的某个角色,比如身为家长、儿女、职员、公民等等,而是认识到自己是一个具有独立判断和行为能力人,你有对任何事物做出选择的权力。

  如果把我们的人生比作一部电影,我们每个人既是电影中的主角,也是这部电影的导演。怎么演好“我”这个角色,除了我们自己,其他任何人都没有这个权力。所谓的被逼无奈,也是被自己的信念所影响,也是一种选择。

  相信自己任何时候都是有选择的!或者反过来说,永远不要相信“别无选择”!你就找到了你自己。

  思维模式2:我看到你

  这一步的思维方法是,我们面对的是和我们一样的有独立判断和行为能力的人,而不仅仅是他所代表的某个团体、组织、或者国家。

  所以,当我们和别人沟通一个想法的时候,不要给他们贴上一个标签,他们和我们一样,是一个独立的人。

  “我看到你”模式的核心是——平等。

  思维模式3:我找到你

  这一步的思维模式是关于尊重和理解,是为了应对对话中的冲突。

  只有不同意见,才需要沟通,如果已经知道意见相同,那么沟通还有什么意义呢?

  “我找到你”就是为了理解对方的不同意见,采用的方法是用同理心来倾听。

  史蒂芬柯维把“同理心倾听”比作心理空气,如果我们不能用同理心倾听,对方会感觉自己不被理解,不被尊重,感到压抑,沟通就浅尝辄止,甚至不欢而散。

  柯维引用了印第安人的“发言权杖”的说法。

  在古老的印第安传统中,“发言权杖”是和平交流的象征。只要发言者手中持有“发言权杖”,任何人都不得打断他,直至发言者认为自己的话已经被充分听取和理解为止。

  按照心理学家的说法,“发言权杖沟通”的本质是用同理心倾听。

  我不一定赞同你,但我一定要理解你,而且要以对方认可为标准。

  思维模式4:我与你协同。

  一旦双方彼此充分理解,就可以开始寻求协同了,寻找比我们各自能想到的更好的解决方案。

  在这一步,史蒂芬柯维指出:协同与妥协是完全不同的。

  在非此即彼的零和博弈思维下,1+1等于0,而妥协则是这种思维最好的结局。但妥协也意味着双方的利益都有损失,也就是1+1等于1.5,而协同则是1+1大于2。

  怎样进行协同呢?这也是这本书所讲的重点。

  03 怎样实现第3选择?

  协同就是第3选择的实现,史蒂夫·柯维也给出了便于操作的四个步骤:

  第一步:询问

  也就是以第3选择的思维模式进行提问。

  确认自己的思维模式:

  我不只代表一个身份、一个团体、一个组织、一个国家,我首先代表我自己,我能做出独立的选择。

  你也不只代表什么组织、群体或国家,你和我一样,是有独立思维和行为能力的人。

  我们两个人意见相左,但同时正确。

  一定有比我们现在的观点更好的想法。

  于是,你可以这样来提问:你愿意寻找一种更好的解决方案吗?

  在问的时候,为了让对方充分理解,要强调两点:我们只是在做一个实验,我们只是在寻找一种更好的可能性。

  只要他的回答是肯定的,那么我们就可以进入下一步了。

  第二步:界定成功的标准

  也就是把双方各自的标准(要求)都列出来。

  开始这一步时,要问自己下面几个问题:

  是否每个人都参与了标准的制定?我们是否需要得到最广泛人群的最广泛的想法?

  我们真正想要的结果是什么?真正要做的工作是什么?

  什么样的结果使所有人都能“赢”?

  我们愿意放下原有的需求,去寻找更好的结果吗?

  当然,我们要明确的是,这些标准必将在对话中被我们超越,真正的隐含的根本标准是改变双方的思维模式。

  在协同时,不要把公平放在嘴边。协同完成后,我们共同发现的标准一定是超越各自的公平。但在沟通过程中,强调公平会影响到信任。

  如果所有人对这些问题的答案都满意的时候,我们就可以进行下一步了,也就是创造第3选择。

  第三步:创造第3选择

  方法是找到尽量多的答案选项,然后选择那个所有人都认可的一个。

  史蒂芬·柯维引用了“魔幻剧场”的概念,这个概念来自于赫尔曼•黑塞的著名小说《荒原狼》:

  主人公哈里觉得自己被困在一个令人窒息的两种选择的世界里。

  有一天,一位神秘的音乐家把他带到一个叫作“魔幻剧场”的神秘房间里。魔幻剧场是“有着无数扇门和魔镜的世界”,哈里看到无数的反射影像,有些看起来很快乐,有些看起来夸张而又阴暗。

  他为自己设想了许多可能的生活,感受到一种令人兴奋的自由感。

  魔幻剧场是找到第三选择的最佳环境,但是也有一些必须遵循的基本规则:

  保持游戏心态。它不是“真实的”,人人都知道它是一个游戏。

  避免下结论。在所有的方案被讨论前,要避免达成协议或共识,不要受到任何解决方案的诱惑。

  避免判断别人或你自己的想法。无论想到什么,都提出来,没有人会要求你坚持自己的观点。不只要摆脱限制,更要跳出限制。

  建立模型。在白板上画出示意图、流程图,构建实际模型,撰写草稿。只是展示而不是叙述你的理由;要尽情展现,让每个人都看到你在想些什么。

  激发他人的创意。颠覆传统观念,无论它听起来多么夸张和匪夷所思。

  不要拖拉。设置一个时间限制,让房间里的所有人保持活力,让创意思维奔涌而出。

  酝酿多种想法。主题要丰富。思维要茁壮成长,开花发芽。要把草图画到墙上。你无法预料哪一次不假思索的领悟就可能变成第 3选择。如果在结束时,魔幻剧场看起来不像一个创意丛林,那么你肯定没有达成协同。

  这个有点儿像我们熟悉的头脑风暴,但头脑风暴只是想出新的东西,从中选一个而已。

  通过魔幻剧场能找到更多的可能,让所有人更自由的讨论自己的想法,因此达成协同的概率也更高。

  第四步:达成协同

  怎么知道我们达成了第3选择呢?

  史蒂芬·柯维的回答是:激动人心!

  他是这样描述的:当所有人对原有的争执与设想都不再感兴趣时,我们就知道我们已经找到了第3选择了。

  第3选择是让所有人感到吃惊,它不是渐进式的改变,不是量的积累,而是根本性的、质的突破。这个突破是任何人之前都没有预知的,是令人惊奇的飞跃!

  观点就讲到这里,囿于篇幅,我没有讲例子,不过,你可以在书里读到大量的实例和柯维的解释。

  这本书一共10章,柯维只用了2章来表达自己的观点,后面都是各个领域的具体实例,分别讲了职场中的第3选择、家庭中的第3选择、学校中的第3选择、社会中的第3选择、法律中的第3选择、全世界的第3选择,以及第3选择的人生,每一个读来都让人心动不已!

  04 我的评论

  这本书读完后,我想到了创新。

  实物世界的创新都不是平白无故想出来的,它只是原有事物的重新组合而已。

  著名经济学家阿瑟在《技术的本质》一书中写到,所有的技术都脱胎于之前的技术,就像所有现存的生物,都能追根溯源地找到原始的祖先一样。

  大部分技术的重大突破来自于已有技术的重新组合。技术创新中应用的原理,大多来自于其他的设备、方法,或其他的领悟,发明的核心就是“挪用”appropriation,一种不自觉的借鉴。

  正如熊彼得所说的,创新是新的组合。

  所以,史蒂芬·柯维所说的第3选择,实际上就是沟通领域的创新。

  甚至可以这样说:创新就等于第3选择!

  05 我的行动

  知道了这一点,对我来说是巨大的解脱。

  之前我总害怕冲突,怕与自己冲突,怕与他人冲突,我总期待和谐与平衡,所以我给自己起的网名叫“陶肚”,就是为了让自己放开一点。

  现在看来,答案就在第3选择——有冲突才可能有第3选择。大肚能容就要接受冲突,因为冲突孕育着更好的可能。

  lt;END>

  知识本身不是力量,“知识+持续的行动”才是!

  我是陶肚,微信公众号“行走的书架”,希望今天的文字对你有所启发。

  《第3选择》读后感(七):解决所有难题的关键思维

  这周我读的是史蒂芬•柯维的《第3选择》。这本书给我的震撼很大,我意识到了自己的思考范围原来一直局限在一个很小的圈子里,我认识到了自己平时解决问题的方法是多么的幼稚可笑,我也意识到如果能够有更多的人了解柯维先生的作品,那么当今市面上一些阴暗的书籍必将没有立足之处。

  我们面临的大多数的冲突有两个方面:

  一:几乎所有人都认同非此即彼的选择,于是就有了对立。每种选择都深深的根植于某种思维定式中。举例来说,巴基斯坦人认为犹太人是异族,他们侵占了自己的领土;犹太人则认为巴基斯坦人全部都是一群恐怖分子,他们最喜欢制造自杀式爆炸的恐怖行为。每一方都自认高尚理性,视对方缺乏道德和人性。

  二:个人身份认同亦是重要的影响因素。如果我说我是一名环保者、一名教师或是一名医生,那么我描述的不仅是我的工作和价值观——而是“我是谁”。所以当你 攻击我这一方的时候,你攻击的是我和我的形象。在极端情况下,身份认同可以激化为战争,比如二战时纳粹对犹太人的大屠杀。

  思维定式与个人身份认同紧密的联系在一起,而且选择一定是非此即彼的思维根植于大多数人的心中,通常我们无法超越。我们要么继续斗争,要么达成脆弱的妥协。正因为如此,我们才会遇到众多令人沮丧的僵局。问题的关键不在于我们属于哪一方,而是我们如何思考,真正的问题使我们的认知模式。

  认知模式就像一张地图,帮助我们决定要去向何方。我们所看到的地图决定着我们的行为,我们的行为决定着我们要得到的结果。如果我们能够转换认知,行为和结果也会随之改变。

  如果我只看到了第1选择的心像地图——我自己的片面地图,那么解决问题的唯一方法就是说服你转变自己的认知模式,甚至强迫你接受我的选择。这也是我维持自身形象的唯一方法:我必须赢,你必须输。

  另一方面,如果我放弃自己的地图,去追随你的地图——第2选择,也会面临同样的问题。你同样无法保证你的地图是全面的,我很可能会因为追随你的 地图而付出惨痛的代价。你可能会赢,但我可能会输。

  我们可以把地图联合起来,理解彼此的观点,这样会更具有包容性。但我们的目的仍然有着不可调和的矛盾,联合的结果很可能会导致我对抗你更加困难。

  这时候,如果我对你说:“也许我们可以达成一种前所未有的更好的解决方案,你愿意考虑第3选择么?”那么接下来我们可能会达成一种另彼此双方都心满意足的协同。是协同,而不是协议。

  那么如何去寻求协同的思维模式呢?柯维先生将其分成了四个步骤:我看到我自己,我看到你,我找到你,我和你协同。

  一:我看到我自己:这是认知的第一步,我将自己视为有独立判断能力和行为能力的独一无二的个体,而不是代表冲突一方或是一种文化亦或是一种宗教的石子。我可以隶属于某些组织,和别人分享某种信仰,但这些条件不能限定我。人类本应该自由的选择自己要成为怎样的人和要做怎样的事,这是人类的基本原则。

  但是很大程度上,我们是被自己的文化所限定。我们倾向于和我们所认同的人以同样的方式说话、穿衣、吃饭、玩耍和思考。我们的出身和家庭赋予了我们特定的形象,我们无法决定自己的出身。当我们成长到有一定控制力的年龄的时候,我们在根植于体内的形象、背景的驱使下工作,于是这些也成为我们自我形象的一部分。我们很可能会成为自我形象的坚定捍卫者,即使它已经越来越我们自身无关,成为一种被强加的外部形象。

  比文化限定形象更可怕的是真实身份盗用:沉浸在别人对你的定义中不能自拔。你对外部事物、文化背景、政治和社会压力过度敏感,对自己是谁、自己的一生能够做什么反而漠不关心。

  但是如果我们能够认真的审视自己,就可以看到自己的文化倾向,我可以看到自己的不足之处,因为我并不完美,我必须要承认真理不是完全掌握在我所认同的这一方。同样,我也可以看到自己身上的压力,我可以看到别人对我的期望,也可以看到自己的真实动机。也只有那些承认自己未寻找到答案的人,只有那些认识到自我潜能的人,才有寻找答案的勇气和信心。事实上,我们不仅是自己故事中的主角,那个与对手斗的死去活来的主角,我们也是讲述这部故事的旁白,我们可以决定接下来的故事向着那个方向发展。

  二:我看到你:这是第二步思维模式:我视他人为人而非物。当我们审视别人的时候,我们看到的是什么?是看到一个独立的人,还是看到了年龄、性别、民族、学历?我们是不是看到了一个“群内”或是“群外”的人?还是我们真的看到了每一个个体独特的能力和天赋?

  何为“我看到你”?对我来说,你不是物,不是我为了达到目的的扳手或是锤子。你是“你”,是你的终极目标,一个优点、缺点、个性和天赋并存的真是的人。

  如果我真的看到了你,我就会以同理心倾听你,我就会去主动理解你,体会你的感受,我能够尊重我们之间的不同,将我们之间的冲突最小化,协同最大化。

  丧失对他人的敬畏感,可能是人类最大的悲剧之一。

  三:我找到你:第三步思维模式中关乎找出冲突,而不是回避或者自卫。“我不会将你的异议视为威胁,而是渴望向你学习。如果你这种性格好而又聪明的人与我的意见相左,那么我更需要好好的倾听你。我会以同理心倾听,知道我理解你。”

  这里有一个很好地方法就是“发言权杖沟通法”。几个世纪以来,印第安人一直用这种方法沟通。无论是谁,只要手持“发言权杖”,就不会被打断,直至发言者认为自己的话已经被充分理解和听取。围圈发言的目的是让每一个人都在自信、平和的氛围下说出自己的真实想法。没有谁比谁更突出,所有人都是平等的,所有的发言都在平等的基础上被接受、被尊重。

  从心理学的角度讲,“发言权杖沟通”的本质是用同理心倾听。在冲突中,当别人发言的时候,我们通常想的是自己如何回应和反驳。我们无法透过我们之间的“墙”倾听彼此。相反,同理心倾听寻求的是理解彼此的想法与感受。当我用心倾听你的时候,横亘在我们之间的高墙就会轰然倒塌。想一想,在面对法律纠纷、工作纠纷这些很棘手的问题是,当我们终于说出“感谢上帝,终于有人听到我了”时。会是什么样的结果。心理压力将不复存在。我的思维方式不是“我因为你与我一样而在乎你”,而是“我因为你与我不同而珍惜并重视你”。

  不要觉得同理心倾听是一种只有仁慈的愚蠢做法,事实上,它是一种富有成效的做法。在任何时候,我们都在考虑要做出健全决策。健全决策的定义是“排除所有不确定可能性后的最好选择”。将不确定性减到最小的唯一方法就是倾听。

  就像人需要呼吸空气一样,我们在面对冲突时,对方也需要“心理空气”。爱和尊重是最好的心理空气。

  四:我和你协同:最后这种思维模式关乎的是找出一种更好的从未想到过的解决方案,而不是陷入互相攻击的恶循环。

  在面对冲突时,如果没有协同思维的话,我可能会怜悯你,可能会试着改变你,让你用我的观点思考,但本质上来说,你依然只代表某种我无法忍受的东西。我会选择忽略你、嘲笑你甚至贬损你来捍卫自己。最后一步就是直接攻击:我必须打到你。我赢是不够的,你必须被击溃。1+1=0,我们玩的是归零游戏。我们会得到什么样的结果呢?你和我在一起,除了战争,不可能产生任何其他的结果。另一种可能是妥协:我们可能彼此都得到了一定的利益,但我们永远都不会觉得高兴。

  那么想想协同吧,也许你会得到前所未有的好方案。

  协同的四个步骤分别是:

  1. 以第三选择的思维模式提问:“你愿意和我一起找到一种更好的解决方案么?”胜利令人开心,但赢得方式不止有一种。生活不是网球赛,双赢的结果会更令人兴奋。

  2. 界定成功的标准:为了达到协同,我们需要设定一套稳健的标准,尽快的保障可能多的人的利益。【协同箴言:尽可能早的了解更多人的想法;超越公平】无论什么时候,你头脑中都必须有明确的终点,否则只会达到混乱。

  3. 创造第3选择:协同法则认为,永远都有更好的办法。创造第三选择最重要的就是:保持游戏心态,避免下结论;建立模型,讲述流程,激发别人的创意。如果能够营造出一种真挚的、相互珍惜和彼此谅解的气氛,个人和团队将能够远离僵化,产生灵活的思维。

  4. 达成协同:活跃的气氛已经让我们的戒备、愤怒不复存在,协同会让我们觉得惊喜弥漫四周,就像孩子看到珍宝般快乐不已。当我们对原有的争执不感兴趣的时候,我们就知道,我们已经找到了第三选择。我们会发现我们不再是对手,而是合作伙伴。

  寻找协同就像孩子玩捉迷藏一样,我们总是乐于去寻找隐藏的东西,并享受这个过程带给我们的快乐。

  协同思维适用于任何场合:职场、校园、法律纠纷、社会问题、宗教问题。最关键的就是我们能否怀着对别人的敬畏,去真诚的倾听他们,理解他们,和我们的对手一起去创造出一个新的、令人惊喜的解决方案。当我们能够真挚的去理解对方的时候,我们会发现很多问题已经不复存在,剩下的就是去创造解决方案。

  当你试图解决和朋友、家人、同事之间的矛盾时,事情的发展往往会难以如你所愿,你难免会感到受挫。此时需要更多内在意志和力量。当问题越大,就越需要内在的安全感、充沛的双赢思考、耐心、尊重、勇气、同理心、爱、坚忍不拔的决心和创造力。

  协同思维带给人们的惊喜是妥协和逃避所没有的,但同时协同思维也需要你付出更多。在协同的过程中,我们需要做的很多事情是违反直觉的,甚至会让你觉得自己在很卑微的求对方。面对攻击我们的第一反应是回击,但协同思维要求你停下来,用你的真挚去和他沟通,和这个伤害你的人沟通,你要去理解他。如果你们彼此能够很好的理解对方,那么此时你们已经不需要兵戎相向了,接下来你们要做的就是在彼此思维的基础之上,去创造出一种全新的解决方案。

  协同思维是需要我们不断的培养的。不会因为我们了解了有一种可以神奇的解决问题的思维叫做协同思维之后,我们就可以很优雅的协同任何。我们需要不断的控制自己本能的冲动,在理性思考的基础上,去寻求协同。唯有在日常生活中有意识的实践,才能真正的改变人生。

  不是用“你的方法”,不是用“我的方法”,而是去共同寻找“我们的方法”。

  《第3选择》读后感(八):第3选择

  如果你真的足够主动积极,愿意相信学习可以改变自己,并且愿意把自己把学应用到生活中,那么这本书将成为你人生的转折点。这本书可以帮助你处理婚姻问题,工作难题,面对孩子问题,走出财务困境,帮客户解决问题,处理可能会打官司的问题。总之,这要书是用来解决一切问题的。第三选择不是互相谦让,核心选择是创造力,创造力来自双方愿意一起创造。解决所有难题的关键思维。每件事都存于第3选择,每个人都有第3选择的能力;要解决要棘手的问题,我们必须彻底改变思路,第3选择不是听你的或者听我的,而是寻找我们共同的方法。我们的面前总是充满难解,看似无解的问题,我们失望,决定放弃,或勉强接受一些最终还是会让自己觉得很糟的妥协。文中举例说明各种情况下的第3选择,比如说:一个女上司如何处理员工要求加薪,女上司把员工当做人,而不是对手,她愿意倾听,员工才愿意协同,双方充分沟通才能找到最佳的解决方案。寻求协同的思维模式是发现问题-解决问题-评估,这个模式标准化,可以复制,不依赖任何能干的人。

  《第3选择》读后感(九):双赢而非零和

  在经济学教材中,最基本的假设之一是资源是有限的,所以为了实现社会效用的最大化,我们唯一能做的就是决定资源的不同配置比例。在帕累托最优假设中,构建的也同样是一个零和模型,实现社会最优配置的可能建立在牺牲某些群体利益的基础上。这也是我们在生活中常见的思维方式。

  不论是商务谈判还是政治博弈,不论是家庭琐事还是工作情境,我们常常认为选择的结果无非就是一方受损而一方受益,只不过受益和受损的程度不同罢了。正是在这样的环境之下,交流与合作困难重重。如果我们将每个人视为攫取己方利益的假想敌,又怎么可能用开放的心态来面对,就好像紧紧攥着的拳头没有办法握手一样。

  在商业环境之中,我们也常常听到双赢这个词。想象一下,如果双方都能够从合作中受益,那这必然是长期合作的基础和良好循环的开端。如果在种种事务之中,我们抱着双赢而不是零和的思维,可想而知,事情的结果会完全不一样。

  有人视双赢为一种字面意义的欺诈,仅仅是把你争我夺后的平衡用一种较为甜蜜的方式表述罢了。于我看来,双赢和零和最大的不同在于对资源有限性的假定不同。假设我们认为事情的结果或回报是一块蛋糕,零和派觉得双方只能选择在这块蛋糕上你切的多一点还是我切的多一点。双赢派却觉得,我们合作的这块蛋糕,可以在我们的努力下做的更大一些,这样你也可以多吃一些,我也可以多吃一些。

  那到底资源是否是有限的呢?我觉得这取决于另一项关键要素的投入——创造力。在动物世界之中,资源可能是有限的,两只雄狮只能各自划定领土,在一片固定的领域称王。但是人类与动物最大的不一样是我们有自觉的创造力。一项发明、一个创见可能凭空产生大量的普惠的收益。想象一下,在袁隆平发明杂交水稻之前,田地的多少可能就是决定亩产的关键,但当种子改变,即使田地数量不变,水稻的产量也大大增加了。

  第3选择反复地用事例和理论告诉我们这一点。作者史蒂芬•柯维认为这是他最重要的发现之一,也是“高效能人士”能够成功的关键密码。这种思想的转变是困难的,因为它可能是反直觉的,我们过去的生存经验常常教育我们竞争的重要性和零和的存在。但是如果我们参阅历史中的成功人士,我们常常发现他们成功的关键就常常始于这种第3选择。

  史蒂芬•柯维在书中还详细地分析了第3选择的实施步骤,“我看到自己”“我看到你”“我找到你”“我和你协同”的协同四部曲,或许最难的恰恰是第一步,我看到自己。看到自己的需求,也看到自己的局限,接受自己的不足,并愿意去拥抱思想的冲击和创造力的激发,这可能是我们在生活中解开乱码,真正实现第3选择的关键。

  《第3选择》读后感(十):“你不能用攥紧的拳头握手”——协同解决问题

  在《第3选择》一书的结尾,史蒂芬•柯维写道:“身为第3选择思维者,你的成功会由内而外,你越是要处理重大议题,你就越需要更多的内在意志与力量。”

  这正是我读过此书之后的感受。

  在这本管理学著作中,具体、真实的案例不胜枚举,我惊叹于史蒂芬大师“第3”理论的缜密思维与极强的可行性,并对书中在工作和生活中遇到疑难问题的指引心怀感激。

  一是协同原理。

  之前听过台湾铭传大学杨志弘教授一节课,他也提到了“协同”。协同,即是两个或两个以上的人,放弃不解与成见,以真诚、合作的态度共同迎接挑战,解决问题。我想这也是史蒂芬大师第3选择思维中最核心的内容。

  相较于“我的方法”或者“你的方法”,站在协同合作角度的“我们的方法”发挥的作用往往更大。但正像书中所说的,当代人真正理解协同这个概念并付诸实践的人少之又少,被普遍偷换概念导致其不受重视是其主要原因之一。特别是如今的80、90后年轻人,因为愈加优越的成长环境和太急于证明自己,常常对外在事物处于防御心态,在处理工作和生活中的冲突时,时常过于自我,漠视对方感受,难以与之协同。然而,协同是一个奇迹。从自然法则到商业经营,从小到无数水滴形成的美丽雪花,音乐中美好音符的和旋,到配合得当的球队,难以战胜的民族……协同得到的结果远远高于个体取得的成就。

  二是从“我们”的角度找方法。

  优秀的领导者总是视冲突为沃土而非毒药。在史蒂芬大师所说的“我看到你”、“我知道你”、“我找到你”的思维模式中,以“我”的视线站在“你”的立场,主动去理解对方、体会对方,而非忽视和排斥,用同理心倾听,这是达到和平和协同的关键,是“第3”法则的精华。

  事情行不通了、问题繁琐、被吃了闭门羹……从“我们”的角度找方法,能够激发我们更深层次的思考,以双向的目的解决问题,达成统一。

  当个体意识并做到“我的发言权杖现在交给你了”,意味着我可以通过你的问题,找到我们共同的问题,然后等你把“发言权杖”再交给我时,你也可以得到我的不同观点,以及我们遇到的困难,这在无形中让我们站在同一战线,化解彼此间的误会和危机。从“我们”的角度找方法,不仅仅是一种思维方式,更是一个解决问题切实可行的办法,无论对于家庭、企业、国家、社会均奏效。

  回到文章开头,生活中的矛盾无处不在,“第3选择”也同样无处不在。然而,能够发掘第3 选择很容易,能将本书读得透彻并活学活用,成为一个可以与人产生协同合作的伙伴很难。拥有第3选择思维的人,必须放弃以思考独立个体为重,这需要足够的勇气,势在必得的心态,和持之以恒的意志。片面的讲,有时坚持第3选择不能将个人利益最大化,但无论如何,在生活及事业上遇到问题的时候,从对方角度出发,趋于协同的化解问题解决争端,远比持续的争吵和彼此算计更有意义。

评价:中立好评差评
【已有2位读者发表了评论】

┃ 《第3选择》读后感10篇的相关文章

┃ 每日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