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手机版
我看电商读后感精选10篇
日期:2018-08-06 04:54:01 作者:文章吧 阅读:

我看电商读后感精选10篇

  《我看电商》是一本由黄若著作电子工业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CNY 39.00,页数:268,特精心网络整理的一些读者读后感希望大家能有帮助

  《我看电商》读后感(一):电子商务核心,是商务,不是电子

  黄若:马云亲自出马拿下的二十年零售老将,在淘宝花名:药师,孙彤宇的得力助手,淘宝商城创始总经理,当当网的COO……以每一个头衔都在告诉你:这样的讲述者是弥足珍贵的。

  电子商务的核心,是商务,不是电子

  来源‖倪叔的思考时间

  作者‖倪叔 (微信ID:nishu-think)

  原首发于:《卖家刊》书评专栏

  在商业逻辑的讲述上,我最佩服的是两种技能:一是举重若轻,一是举轻若重。换成雕爷的语言,就叫做:“大学课程小学讲法,小学课程大学视野”。

  能做到的人凤毛麟角,但黄若无疑是个中高手

  举重若轻,乃是身处于纷繁复杂表象问题之中,总能一语道破天机。如:当众B2C以亏损之身反复于资本市场售卖规模神话获取融资之时,黄若以一句“规模不是核心,基于规模的成本优化才是”看空一切资本泡沫,所举案例之后一一应验

  举轻若重,则是于大家都说不出什么花来的细节之处,总能将之关联到更深远背景之中,以你想象不到的角度语出惊人。如:从人人都有的“免运费”“货到付款”政策背后,看到其政策内里“劣币驱除良币”逻辑:过于宽松,纵容用户随意下单行为,最终成本通过定价转嫁给所有的消费者,看到B2C经营者成本意识淡薄

  本书妙处颇多,阅读之中,多有五雷轰顶之感。后掩卷沉思,得之:颇多问题之上,以零售观电子商务,便如高屋建瓴,尽在指掌。

  而美中不足之处就是:书中多是围绕某一个话题深入独立篇章,而没有大的主线来予以串联,多散点而难归纳。不过,作为淘宝的后进小辈细读下来,还是咂摸出了一些味道

  淘宝增长的“天花板”在哪里?

  淘宝作为平台型电商,做的是商业地产生意,赚得是广告费用。平台型收费的“天花板”受两个因素制约:1. 品类的成本痛点 2. 平台的可替代性

  品类的成本痛点指的是:类目在消费者/商家/平台方之间的一个平衡点。痛点掌握的好,就能保证顾客可以用较优惠价格获得其商品,商家可以支撑其各项经营费用的前提下收取平台费用。反之,商家就会把成本转嫁给消费者,从而减弱平台竞争力流量受损。

  平台可替代性:即是市场竞争的问题,对商家压榨的太狠,商家就会发生转移。但在互联网赢者通吃的规则下,拍拍不给力,京东不好用,所以这并不是过去的淘宝所担心的问题。

  而有趣的是,这两个指标是左右打嘴巴的指标。如果当淘宝小二们管的太多太狠,对商家有过于强大控制力,淘宝其实就和B2C没有啥本质区别,非常容易政治任务突破品类的成本痛点(如:电器打五折)。而一旦对商家控制不力,又会出现商家转移的问题。

  基本可以说:在“小二治淘”的模式下,要解决这道“左右互搏”难题是非常难的。

  唯一的出路就是要:管好自己,回到真正的平台定位,把降低商家运营成本放到第一位来。因此今年语嫣主导下的淘宝,实行:放权赋能,重新调整流量分配的规则:狠抓搜索、网安与商品数据库,严打刷信,维持市场的秩序。提供微淘,爱淘等工具,将用户还给商家。一系列行为都可说的上是高瞻远瞩,直击本质的做法

  获得流量,保持增长。天猫其中是一个解,导购是另一个

  当做流量生意的淘宝,遇上互联网获取流量越来越贵的大趋势,及社交化购物的威胁,要想保持增长,流量成本的降低及增量一定是第一位的。

  当年淘宝靠免费得了天下,当今天要面对的就是免费遗留下来的商品无序,用户挑选成本高,体验一致等问题。面对众多B2C发起的挑战,要留住用户,B2C天猫是第一个解,发展导购,建立B-C型的SNS,借而发动卖家的力量,将老用户留住,将流程成本降下来是另一个解。

  作为淘宝商城的创始人,黄若毫无疑问更为看好以效率为核心的B2C天猫模式。因为放到更长的时间跨度里来看,电商会回顾到零售的本质,赢一定是赢在成本优势,赢在后端的商品能力

  但其也坦言,在目前的国内零售环境之下,直接从事买卖生意本身挣钱最难,为商家做服务的,无论是平台还是导购都能盈利。原因无它,因为很多商家大多都忽略运营细节,商品雷同,成本意淡漠,过度价格战,从而将原本可以盈利的生意变成亏损。

  就如其在美国零售企业之时,公司成本意识良好,非常重视DM的使用。而今天,诸多卖家依然对微博/微信/论坛社区等免费流量来源敷衍了事

  关联推荐

  书评人承诺,推荐的每一本书都是笔者亲身看过,绝无:人云亦云以讹传讹

  《玩法变了 》-有关淘宝

  作者:胖胡斐

  电子工业出版社 2012年1月出版

  毫无疑问,关于淘宝最好的书籍都是出自淘宝前员工之手!《玩法变了》的作者是:原淘宝商城创始团队成员蘑菇街的现任CMO。作为一部反思之作,作者以自身多年的淘宝一线经验与反思观察,写下了对淘宝现存问题剖析的最为深刻犀利文字,尤其是聚划算一例,如今想来依然惊心。

  《一键下单》-有关电商

  作者: [美] 理查德•勃兰特

  中信出版社 2013年1月出版

  这是目前市面上最好的亚马逊传记。亚马逊这个令人神往的海外传奇,今天的它是全世界知名的电商企业,供应链强大无比,黄若笔下买卖型电商的典范代表,却在其诞生的那一刻就充满了大数据的味道,基于用户行为的算法推荐与产品专利,从第一刻就被写进了这家企业的基因里。

  《平台战略》-有关平台

  作者:陈威如、余卓轩

  中信出版社 2013年01月出版

  淘宝网指定内部学习资料,好的令人难以相信这是中国人写的。梁冬曾经如此总结:对平台的理解,对屌丝用户的重视,这是互联网与传统经济不同地方。而我们看到BAT们做成了平台,但我们却不知道他们是怎么做到的,直到这一本书的问世。

  欢迎关注我的微信公众号:倪叔的思考暗时间(nishu-think),有任何话题可以发送给倪叔,倪叔承诺会一一作答;另:如果觉得本文不错,请帮忙倪叔分享朋友圈感谢

  《我看电商》读后感(二):评论我看电商

  黄若电商系列,一口气看了三本——《我看电商》、《走出电商困局》、《再看电商》,对于一个门外汗来说,收益良多。

  黄若看电商的视野看多的是从零售的角度去看,电子商务,终究是离不开商务,离不开买卖,非常接地气。比起那些电商新闻实在的多。

  商务从线下转向线上,大部分人的想法是把线下的优势转移到线上去,运用线下的思维去运作,其结果是很水土不服,很惨,线上的运营和线下完全不同,面对的人群也很可能不多,特别是还面对这一群玩价格战乐此不疲疯子。而一群没线下运营经验的人,拿着投资人的钱,去搞电商平台,认为只要砸钱,砸流量,总能砸出个淘宝或京东出来,然后结局也很惨,电商终究离不开商务,库存物流、供应链等,这些东西需要比较深的积淀

  书中对电商今后的走向依然是乐观态度,并非常看好传统行业往电商方向转型,需要时间,我们拭目以待

  《我看电商》读后感(三):电商行业的内功心法

  在美国前十大电商企业中,除了龙头亚马逊,其他都是传统企业伸向互联网的桥头堡,而中国的情况几乎完全相反,新兴企业抢去了万千宠爱,而传统零售则空留下了蹒跚追赶的笨拙身影。在地铁电视门户首页,电商抓人眼球的广告无处不在,而相比之下,除了苏宁的绝地反击,你很难意识传统零售企业的「巨人之进击」。

  中国电商风光无两的表面背后,则是一个个深不见底、吞金噬银的「窟窿」,他们口中不断叨着投资者对亚马逊「十年亏损终不弃,放起长线钓大鱼」的故事,以之作为应对投资人咄咄逼问的「护身符」。

  在做传统零售出身,身为当当和天猫创业元老的黄若看来,目前电商的「烧钱比赛」纯属「没有少爷的命,却偏偏染上少爷的病。」

  「让几乎所有传统零售企业无法理解的是,一家刚刚起步,月月亏损,靠融资输血的电子商务公司,居然可以在京城CBD一代的5A写字楼办公,喝着咖啡享受着绿植。5A写字楼是包括沃尔玛在内的所有传统零售企业从业者一辈子不敢问津的地方。」

  零售企业的分毫利润都是从一听可乐这样的细末之处「抠」出来的,大众消费品零售更是如此,正是依靠着数十年如一日的苦心经营、「拧干毛巾」,、沃尔玛才有底气祭出「天天平价」的撒手锏。从选址小镇、禁止员工组织工会到物流条码跟踪,沃尔玛将低成本视为企业的「生命线」,无所不用其极。同样的,我们几乎看不到零售企业在电视、地铁广告上砸过一毛钱,它们更喜欢使用成本低廉的宣传单页。

  与国内电商「少爷们」想象的不同,电商鼻祖亚马逊亏损的十年过的绝不是「一掷千金,锦衣玉食」的日子,投资人的银子几乎全都用来修炼内功,磨砺技术,优化效能,而不是用在装点门面,花钱买流量上。创业初期,贝佐斯曾经和员工一起在仓库里打包商品,直到今年,他才决定搬离乡村小舍一样低调办公区。而媒体爆出的亚马逊「虐待」员工——待员工如「人肉机器」,物流仓库不开空调,只提供最低时薪」,只不过是继承沃尔玛的「优良传统」罢了。

  电子商务的本质是零售,互联网价格的「高透明性」更是大大压缩了线上业务的毛利空间无孔不入的比价工具对电商的「低成本内功」提出了更高的挑战。电商价格战的硝烟弥漫往往使人将低价和低成本混为一谈,须知道,运动式的降价促销只会「杀敌一千,自损八百」,只有「天天平价」才能真正把吆喝来的消费者留下来。

  所以,黄若格外推崇「客户留存率」这个硬性指标,只有从一次次「流血漂橹」的价格战中抽身而出,电商们才有可能看到后天早晨的曙光

  《我看电商》读后感(四):一个业者的观点分享

  记得之前看@veryls的博客,对一句话很感冒:“轻电子,重商务,WEB端是表现,供应链是核心。” 或许是速途同归吧,黄先生多年浸淫于零售的经验导致看问题的方法很多和刘爽的观念不谋而合,和之前的各种瞎比比的昏析师不同。昏析师所有的原因和结果只会归结于两个字,战略。

  第一点,黄先生并不避讳人的因素,比如说孙彤宇的事,如果他知道孙彤宇被离职的话,绝对不会接手淘宝商城的组建工作的。相信工作一段时间之后的人都能理解黄先生的心情

  第二点,黄先生对于平台和买手制的看法,黄先生对平台的长远未来并不看好,因为mall只是解决流量的问题。没有解决从库存到销售端的各种问题。而亚马逊有强大的数据分析能力。更能提高卖方的效率。 关于这点我持有不同的看法,首先现阶段国内整体的流量还是愈加的集中的基本在几个大的巨头手里,或许我们可以理解为商圈更少,且几大商圈的主要持有者,正在走向一条附属商圈通吃的方向。而通吃不是提高各种内部效率,而是不给接口,或者直接抄袭。流量及网民人口结构改变,这点很难改变。

  其次,职业经理人当政的情况下,能挣容易钱而且面临本身巨大kpi压力的情况下,很难有人这么去做。

  再次,本身自营平台的数据能力十分一般的情况下,数据分析涉及到整个流程重新梳理和利益均衡打破,动作太大很容易出事,只能徐徐图之。

  第三、黄先生认为移动电商的未来会是一家不在现有版图内的商家。并认为这是一新的市场环境。 这点也不敢沟通

  首先无论是以何种形式发生交易。背后拿货能力,数据能力要求几乎是一样的。何况我并不认为有一个叫移动互联网的东西,而是一云多屏,数据支撑。

  至于最近某导购渠道所说的那些移动购物更喜欢搜藏,比较之类的。完全可以看一下打通pc端和手机账户体系和购物车系统后的转化数字。在做定论

  第四点,黄先生现在在做投资,他投资一家企业的角度是考虑角度是模式,运营效率,顾客留存率。这点还真是打那些说投资就是投人投资人的脸面,打的好。

  第五点,黄先生认为腾讯,百度已经丧失了挑战淘宝的机会。但是品牌商还有很多机会。

  第六点,这本书值这么多钱。或者对于一个高级管理者值得更多。如果能和我们这样的一线苦逼聊一聊,值得更多。

  《我看电商》读后感(五):内容值得推荐,浅显思路开阔

  在当当预定,一个月后送到的。拿到之后一口气读了1/4,电子工业出版社做工不行,翻开书皮左侧作者介绍的地方就有错别字,书中偶尔有些标点符号的错误,看得出编辑对电商也是一点不懂,比如双十一写成双十·一,非常明显以为是线下的国庆十·一促销,而不知道网络无人不知的光棍节促销。

  另外一个很有意思的是,书的序是作者写的,只有一篇自序,没有别人写的序,没有跋,书的背面没有其它人的推荐,我问了出版业的朋友说这些都没所谓,推荐是编辑做的事。看得出作者本人非常自信,也应了他自己讲的只是做一个分享,有料又非常谦虚。

  作者在书中除了讲之前运营过的CASE牛B的地方,也直言了不足的地方,讲得很真诚,让我感觉是个敢讲话的人,看起来很有意思,不是一味的奉承。

  书的内容非常推荐,虽然我只看了1/4,还没全看完。讲了很多我很熟悉的东西,思路很清晰,电商运营关注的重点都拿出来讲了。对于理解电商发展的一些概况和入门的科普有帮助,对实际运营的帮助不大,这不是一本讲术的书。

  书的内容和重点就不摘抄了,是一本很容易翻页的书,内容非常大白话,没有知识难点,能一两个晚上看完。

  《我看电商》读后感(六):核心观点

  1,目标导向,用户需求至上,从零开始

  2,零售业拼的是效率,拼的是低成本运营

  3,电商平台多为盈利,b2c艰难,持续亏损

  1,目标导向,用户需求至上,从零开始

  2,零售业拼的是效率,拼的是低成本运营

  3,电商平台多为盈利,b2c艰难,持续亏损

  1,目标导向,用户需求至上,从零开始

  2,零售业拼的是效率,拼的是低成本运营

  3,电商平台多为盈利,b2c艰难,持续亏损

  1,目标导向,用户需求至上,从零开始

  2,零售业拼的是效率,拼的是低成本运营

  3,电商平台多为盈利,b2c艰难,持续亏损

  1,目标导向,用户需求至上,从零开始

  2,零售业拼的是效率,拼的是低成本运营

  3,电商平台多为盈利,b2c艰难,持续亏损

  《我看电商》读后感(七):我看电商有感

  看到这本书,是个偶然,作为在电子商务公司工作的一员,其实很惭愧,没有通读过关于电商网站的运营、盈利模式、促销特点、价格战,移动互联网的本质,对当今的知名电商网站的了解仅仅是在购物的层面上,没有渗透本质,多问几个为什么。

  最让我感触的是买卖模式与平台模式,作者带领团队创建淘宝商城,即今天的天猫,1+3模式,为什么天猫的品牌入驻要求是品牌拥有者和最多3家代理商。销售额 价格战孰轻孰重,传统商城如何从电商中突围,苏宁易购的优势特点是什么,为什么能够异军突起,京东商城的口水战,谁是受益者?百度、腾讯的电商为什么销声匿迹,是定位的问题吗?作者在书中给出了独到的见解。

  《我看电商》读后感(八):《我看电商》by Yellow.Whisper

  互联网的「有效连接」涉及共性问题:

  买断

  买断就要承担风险,或称之为买卖模式,与平台模式相对。买断的行为本质上是对一项可重用的资源进行套利的行为。假设存在一个接口,每一个主体都需要通过调用这个接口的功能来完成一项服务,单独调用效率太低,因此做一个公共接口,以充分提供其可共享性。或者换一种定义的方式,买断就是任何在数量较少的时候需要承担闲置的成本风险但随着数量的增加利的增长速度高于成本增加速度的一种投资行为。或者再换一个角度,买断行为实质是对一项业务买入的一项看涨期权,在亏损可控的情况下随着业务/销售量的增长而存在理论上无限的盈利空间。

  信息呈现

  工具对接资源,平台呈现需求。这也涉及到下面的一个问题:平台怎么防跳单?‘工具’本身就没法防跳单,线上认识了以后线下交易。如果平台做成工具,永远留不住用户,工具的pk在于其核心功能使用场景的强度和频度,b2b也好,移动医疗也好,上了聊天和社区,要么能够通过屏蔽电话来保障隐私,构建一种‘假’熟人关系,否则没有任何价值,最终关系会导向微信,平台做成了工具结果就是给微信当跳板。

  有一些行业对于卖方的信息呈现要求很高,但某些领域也要求沉淀下买家的信息。信息呈现以什么标准为一个‘合适’的度?以一个‘可预期’的结果来引起供需的匹配。例如移动医疗呈现医生的信息,不呈现服务,如果只做熟人医患这个肯定没错,但熟人医患最后就是交流工具;如果B2B说要增加买方角色,那么上还是不上?原则就是你这样增加了某一个角色有没有呈现出对于卖家更有吸引力的信息,使得卖家对于买家达成交易的那个最终状态‘心中有数’,或者说‘可预期’。

  平台价值

  前面已经提到。连接本身作为主体存在还是作为工具被调用?主体更多去调配资源,让专业的人专注于专业的事情。工具使得原本就存在的强烈需求甚至行为,能够更低成本、更高效的获得;平台使得并不存在的强烈需求,进行相互之间的匹配,并起到一定挖掘新需求的效用。

  一对多,多对一,多对多

  要么卖方提供很明确的商品,买方自主选择;要么买方有很明确的需求,卖方进行匹配抢单。另外还存在一种情况,买方或者有明确需求,或者存在模糊的需求;卖方或者可以提供明确的服务,或者可以根据实际情况进行定制。

  导购

  导购本质上类似网红,类似社群领袖,在某些方面能够体会极其细微的差别而对某个领域有特别的钻研。导购实质上是对信息的重新组质,打破原先的信息组织方式。导购未必要独立形成一个平台,也未必一定以KOL的形态存在,任何以信息‘重组织’的方式存在的板块或功能,都起到所谓导购的效用。

  特卖/聚划算

  与导购相反,对买方的重新组织,从而使得供给端以一种更高效的方式提供原本无法提供的,以最广为人知的‘个性化定制’为例的,一系列新的生产组织的可能。

  《我看电商》读后感(九):看过之后可以了解电商行业内的成功或者失败的经验。

  我为什么会买这本书……

  貌似是因为豆瓣评分。最近从事跨境电商工作,很需要补充一些行业知识、见解和灼见。选了基本评分在8.0以上的书,为自己充电。

  读后感是:

  黄岩的职业经历蛮牛掰的,很多观点和想法值得学习;

  文笔也是蛮顺畅的,有条理,但是有些论点反复说,就给人“难道你肚子就这点墨水吗”的感觉,创建淘宝商城的故事就老是拿出来讲;

  我想这个应该是责任编辑没干好活。尤其是最后附录摘选采访稿,简直就是前面正文的摘要版。要么就别放,真是。拉低一本好书的比格。

  吐槽完毕,说下书中让人印象深刻的观点:

  1.淘宝商城原始团队分为开发团队(IT系统、展示页面等)、商务团队(交易流程、规则、招商等)。一开始就面临领导不给力的问题(淘宝总裁孙彤宇被撤、一年后黄岩离职、更高层没有扶持b2c、时机未到b端商家没觉悟)。后来淘宝商城事业部被合并再独立出来,到双11创造神话的2010年,过去了3年。

  .. 出书的2013年,双11已经成了一种互联网文化,淘宝商城有了独立域名还更名天猫,一派繁荣。黄岩再跳出来说:你看,我当初就说了要有独立域名啊,要高门槛招商啊,要保证正品啊,要7天无理由退换货啊,还有积分体系也是我那时候设立的。是不是有马后炮的嫌疑。

  ..不过0到1的过程很难,我太有体会了。我就掉进了一个b2c的大坑里。什么细枝末节的事情都要考虑,芝麻大点设计要琢磨很久。每天都很烧脑。再遇上猪一样的队友,我简直想一脚蹬了他。

  2. 零售,说到底是通过降低销售环节的成本,让商品得以更广泛更便捷的买卖流通。电子商务的本质也是零售,互联网的高度透明更压缩了线上零售的毛利空间。

  如何控制成本?

  严格控制运营成本,租金,水电,差旅;

  市场花费有效性,低成本拓客,推广计划性合投入产出比,用户留存率。

  3.货到付款的弊端:收钱上有额外成本,资金回笼的速度和安全问题,退货、破损、拒收可能性。

  提供了一个亚马逊99没劲包年运费的好方案,又增加用户购买次数,又节约了销售成本。

  4.电商行业的三大误区:认为规模就是效益,但是有规模没效益的公司是什么狗屁,营利才是效益。认为流量就是一切,有客流当然重要,更重要的是订单转化率。过度依赖价格战,有可能损害供应商、用户的。那么多不理性的疯狂,一直亏损还振振有词,都是因为花别人的钱,造自己的曝光率,击鼓传花的游戏。

  5.电商模式之争,买卖模式,赚差价。核心在买手团队。平台模式,提供交易环境,卖流量,核心在吸引用户。

  6.第11章讲线上品牌怎么去线下开实体店,讲的很全面。从难点到实操方法到品类选择,很好。

  7.还讲了奢侈品电商、亚马逊、京东和苏宁易购的口水战,团购电商、电商导购、沃尔玛、移动电商的来龙去脉和他的一些浅薄的观点。看过之后可以了解电商行业内的成功或者失败的经验。

  8.最后讲了他目前在资本投资领域,从投资角度讲,如何评估电商企业的投资可能性:

  企业的经营模式是否创新,至少微创新。期待的是模式红利。

  企业的运营效率是否达成更好的产出,销售成本更低,开发能力更强,总是期待更多投资回报。

  企业的顾客留存率是否更好,在逐步提升,客户获得成本更低,客户回头率更高,期待的是更高的用户价值。

  《我看电商》读后感(十):电子商务的核心,是商务,不是电子

  黄若:马云亲自出马拿下的二十年零售老将,在淘宝花名:药师,孙彤宇的得力助手,淘宝商城创始总经理,当当网的COO……以每一个头衔都在告诉你:这样的讲述者是弥足珍贵的。

  电子商务的核心,是商务,不是电子

  来源‖倪叔的思考暗时间

  作者‖倪叔 (微信ID:nishu-think)

  原首发于:《卖家刊》书评专栏

  在商业逻辑的讲述上,我最佩服的是两种技能:一是举重若轻,一是举轻若重。换成雕爷的语言,就叫做:“大学课程小学讲法,小学课程大学视野”。

  能做到的人凤毛麟角,但黄若无疑是个中高手。

  举重若轻,乃是身处于纷繁复杂的表象与问题之中,总能一语道破天机。如:当众B2C以亏损之身反复于资本市场售卖规模神话获取融资之时,黄若以一句“规模不是核心,基于规模的成本优化才是”看空一切资本泡沫,所举案例之后一一应验。

  举轻若重,则是于大家都说不出什么花来的细节之处,总能将之关联到更深远的背景之中,以你想象不到的角度,语出惊人。如:从人人都有的“免运费”“货到付款”政策背后,看到其政策内里“劣币驱除良币”逻辑:过于宽松,纵容用户的随意下单行为,最终成本通过定价转嫁给所有的消费者,看到B2C经营者成本意识的淡薄。

  本书妙处颇多,阅读之中,多有五雷轰顶之感。后掩卷沉思,得之:颇多问题之上,以零售观电子商务,便如高屋建瓴,尽在指掌。

  而美中不足之处就是:书中多是围绕某一个话题深入的独立篇章,而没有大的主线来予以串联,多散点而难归纳。不过,作为淘宝的后进小辈细读下来,还是咂摸出了一些味道。

  淘宝增长的“天花板”在哪里?

  淘宝作为平台型电商,做的是商业地产的生意,赚得是广告费用。平台型收费的“天花板”受两个因素的制约:1. 品类的成本痛点 2. 平台的可替代性

  品类的成本痛点指的是:类目在消费者/商家/平台方之间的一个平衡点。痛点掌握的好,就能保证顾客可以用较优惠的价格获得其商品,商家可以支撑其各项经营费用的前提下收取平台费用。反之,商家就会把成本转嫁给消费者,从而减弱平台竞争力,流量受损。

  平台可替代性:即是市场竞争的问题,对商家压榨的太狠,商家就会发生转移。但在互联网赢者通吃的规则下,拍拍不给力,京东不好用,所以这并不是过去的淘宝所担心的问题。

  而有趣的是,这两个指标是左右打嘴巴的指标。如果当淘宝小二们管的太多太狠,对商家有过于强大的控制力,淘宝其实就和B2C没有啥本质区别,非常容易为政治任务,突破品类的成本痛点(如:电器打五折)。而一旦对商家控制不力,又会出现商家转移的问题。

  基本可以说:在“小二治淘”的模式下,要解决这道“左右互搏”难题是非常难的。

  唯一的出路就是要:管好自己,回到真正的平台定位,把降低商家运营成本放到第一位来。因此今年语嫣主导下的淘宝,实行:放权赋能,重新调整流量分配的规则:狠抓搜索、网安与商品数据库,严打刷信,维持市场的秩序。提供微淘,爱淘等工具,将用户还给商家。一系列行为都可说的上是高瞻远瞩,直击本质的做法。

  获得流量,保持增长。天猫其中是一个解,导购是另一个

  当做流量生意的淘宝,遇上互联网获取流量越来越贵的大趋势,及社交化购物的威胁,要想保持增长,流量成本的降低及增量一定是第一位的。

  当年淘宝靠免费得了天下,当今天要面对的就是免费遗留下来的商品无序,用户挑选成本高,体验不一致等问题。面对众多B2C发起的挑战,要留住用户,B2C天猫是第一个解,发展导购,建立B-C型的SNS,借而发动卖家的力量,将老用户留住,将流程成本降下来是另一个解。

  作为淘宝商城的创始人,黄若毫无疑问更为看好以效率为核心的B2C天猫模式。因为放到更长的时间跨度里来看,电商会回顾到零售的本质,赢一定是赢在成本优势,赢在后端的商品能力。

  但其也坦言,在目前的国内零售环境之下,直接从事买卖生意本身挣钱最难,为商家做服务的,无论是平台还是导购都能盈利。原因无它,因为很多商家大多都忽略运营细节,商品雷同,成本意识淡漠,过度价格战,从而将原本可以盈利的生意变成亏损。

  就如其在美国零售企业之时,公司成本意识良好,非常重视DM的使用。而今天,诸多卖家依然对微博/微信/论坛社区等免费流量来源敷衍了事。

  关联推荐:

  书评人承诺,推荐的每一本书都是笔者亲身看过,绝无:人云亦云,以讹传讹

  《玩法变了 》-有关淘宝

  作者:胖胡斐

  电子工业出版社 2012年1月出版

  毫无疑问,关于淘宝最好的书籍都是出自淘宝前员工之手!《玩法变了》的作者是:原淘宝商城创始团队的成员,蘑菇街的现任CMO。作为一部反思之作,作者以自身多年的淘宝一线经验与反思观察,写下了对淘宝现存问题剖析的最为深刻的犀利文字,尤其是聚划算一例,如今想来依然惊心。

  《一键下单》-有关电商

  作者: [美] 理查德•勃兰特

  中信出版社 2013年1月出版

  这是目前市面上最好的亚马逊传记。亚马逊这个令人神往的海外传奇,今天的它是全世界最知名的电商企业,供应链强大无比,黄若笔下买卖型电商的典范代表,却在其诞生的那一刻就充满了大数据的味道,基于用户行为的算法推荐与产品专利,从第一刻就被写进了这家企业的基因里。

  《平台战略》-有关平台

  作者:陈威如、余卓轩

  中信出版社 2013年01月出版

  淘宝网指定内部学习资料,好的令人难以相信这是中国人写的。梁冬曾经如此总结:对平台的理解,对屌丝用户的重视,这是互联网与传统经济最不同的地方。而我们看到BAT们做成了平台,但我们却不知道他们是怎么做到的,直到这一本书的问世。

  欢迎关注我的微信公众号:倪叔的思考暗时间(nishu-think),有任何话题可以发送给倪叔,倪叔承诺会一一作答;另:如果觉得本文不错,请帮忙倪叔分享到朋友圈,感谢;

评价:中立好评差评
【已有2位读者发表了评论】

┃ 我看电商读后感精选10篇的相关文章

┃ 每日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