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不允许自己难过太久》是一本由[美]凯茜·苏丹著作,中信出版社出版的296图书,本书定价:32.00,页数:2013-7-10,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我不允许自己难过太久》读后感(一):这个基督教和伊斯兰教曾经共存的国家
第一次看关于巴以冲突的书,从前对中东那些国家的了解太少了,只觉得以色列很神圣,黎巴嫩很穷,叙利亚很可怕,利比亚在打仗阿拉伯很有钱,伊拉克被打傻了,埃及很危险。中东连接欧亚大陆的欧洲和亚洲,各种文化都交织在一块有着丰富石油的地盘上,不可避免的有冲突。宗教文化是一点,基督教和伊斯兰教并存的地方,现在在看来充满危险(其实以前就很危险了,什么十字军东征,罗马帝国灭亡,目前还不了解是些什么东东)人性啊,因为信仰不同就要从原本的好朋友变成现在的争锋相对的敌人,仇人,杀人凶手。作者是幸运的,她可以回到美国,拥有平静和平的余生。可是那些仍然在战乱中挣扎的无辜的人呢?看现在猖獗的ISIS,打着宗教的名义杀人,它是所有生活在仇恨中的人聚集在一起的产物,Everyone is a sinner,but they are the worst. 中东有很多雇佣兵,国籍模糊,为了钱而杀人,为了自己的命而夺走他人的命,今天在知乎看到一句话,大概就是说如果清末那段时间中国人没有团结起来就会像现在的非洲一样,四分五裂,落后无知。
黎巴嫩被称过“中东的巴黎”,这让我联想到很久以前武汉被称之为“东方芝加哥”233,跑题了,看前半本书的时候一直觉得作者脑子有毛病,打仗都打到家楼下了还不愿意离开,非要冒着那么多次生命危险留下,以至于家人都患上了战时心理障碍什么的,特别是对子女影响很大,深深不理解到底是有着一种什么样得深厚的感情对黎巴嫩,迟迟不愿离开那个已经千疮百孔且岌岌可危的国家。后来觉得可能是对黎巴嫩文化的热爱,毕竟喜欢这种感情都是没有理由的。
看这本书的时候偶尔会想起一直在追的美剧傲骨贤妻,虽然两者的题材截然不同,表达的主题也各不相同。这本我不允许自己难过太久主要是从女性的角度,记录在中东的战争、阴谋、暗杀、宗教冲突的背景下,自己的家庭,儿女,亲人,朋友以及生活所受到的影响。而美剧傲骨贤妻则是讲述一个中年家庭妇女在面对高官丈夫因为招妓,贪污等问题而面临监狱之灾情况之下,为了生活不得不重返社会担任起养家,养孩子的故事。乍一看,其实相距甚远看似没有任何联系,但看的过程中却时不时让人觉着,虽然女性看起来弱小,但是关键时刻却总能发挥自己特有的力量。正是这种力量难以忽视。让人相信生活还没有那么糟,还是有美好的东西在。
传统的家庭男主外女主内,男人是一家之主,是顶梁柱。但在我看来这些都是外在的,真正一个凝聚一个家庭的力量往往还是看女主人。而书中凯茜•苏丹正是一位这样的女主人。长久的战争,颠沛的生活,不健康的身体,婆媳之间的关系任何一种情况放在别人身上可能都是巨大的打击更不用说这些所有的加剧在一个人身上。
书中有段话印象很深刻“很早以前,我的丈夫和孩子们就把我视为关系到他们生活的好坏的晴雨表。他们时刻关注着我的一举一动一颦一笑,看到我头脑冷静,他们就觉着安心.”女性就像是弹簧,有弹性,坚韧,遇事会受影响,不过也很快自我调整到最初的状态,有种越挫越勇的姿态。男人就像一块石头,抗打击虽强,但是也很容易碎,碎了就碎了很难再还原了。
战争苦难摧残人意志身心,漫漫长夜里你不知道未来在何方,也不确定下一秒自己,儿女,丈夫是否仍安然无恙,就连平淡安稳的生活都是种奢望。战争是残酷的。有的人绝望,有的人把生活当做最后一天来过,有的人学会珍惜这样的每一天,珍惜与家人渡过的每一天。战争使凯西更加坚强,使米歇尔更加谦恭。正如书中所描写的那样“人类在灾难面前如此无助,使米歇尔变得更加温和与耐心,他把这种温和与耐心带回家里,带到我们的婚姻之中。他渐渐明白,一家人共同生存的任务不是我一个人的,而是我们的共同的责任。”苦难带来的不都是负面的,在苦难面前,人与人更加亲近,大家一起经历磨难,互相鼓励,互相珍惜,更容易朝着一个好的方向。
傲骨贤妻中的Alicia面对丈夫的出轨,媒体的大肆宣扬,儿子女儿的不明情况,放弃以前居住的豪宅搬到普通的公寓,面对一家人的生计,还得出去工作养家。确实,如果生活不逼着她,她也不会发现自己这么优秀。十多年来矜矜业业的做着家庭主妇,在同学的帮助下重新返回10多年没踏入的律政届还要与新人竞争同一职位。 在这条路上,她越走越远。也越来越优秀。
我不允许自己难过太久,相信会慢慢变好的,不管在逆境还是在顺境。
《我不允许自己难过太久》读后感(三):无论如何都不要为了迎合别人而改变自己
本来我觉得书太贵了,不过看完了觉得还是可以接受的。
题目是第211页的题记,我读书的时候喜欢先读题记,阅读自己喜欢章节的题记,然后阅读这一章,然后再回头读整本书。这是本写一个母亲、妻子,在战乱的黎巴嫩用自己的坚强、勇敢支持一家生活的故事。
3
总而言之,你是一个濒临崩溃的国家的脉搏。你的职责数不胜数,没有止境。········而当学习由于战争而关闭,有时一次要关好几个月时,你就请一位家教,让孩子们把心思花在有益的事情上。
29
我的丈夫和孩子们就把我视为关系到他们生活好坏的晴雨表,他们时刻关注着我的一举一动一颦一笑,看到我头脑冷静,他们就觉得安心。
看到这段的时候,让我想起,小的时候,家境困苦的时候,我妈妈还是会在院子里种上花草,在午睡后教我背诗。忘了谁说的,一个孩子的背后有一位相应的母亲,而一个母亲很大程度上决定孩子的未来。
在《多亏了亲戚和朋友》这一章,我觉得写的很好,没想到外国也有婆媳关系的问题。不过看了作者处理婆媳关系的方式,还是让我有所收获的。
《我这辈子还能跳舞吗?》看到这章的开头,关于作者收拾家中贵重财物的事,发现中国和外国在这点的上的方式都差不多。我小时候,我爷爷跟我说他选择我奶奶的原因,就是乱世中,需要一个能够会保全财产和孩子的主母。**大革命的时候,遭受冲击,所有保全了房契、地契的家庭在回来落实政策的时候,都要回了自己的财产,而另外一些人仓皇中什么都没带,失去了几代人积攒的家业。
文章的最后一章作者在尽力让孩子们不要受战争的影响,她对自己的孩子说“你就是你,无论如何都不要为了迎合别人而改变自己”。一个母亲,最大限度支持自己的孩子,曾经看过一篇心理分析的文章,一个孩子的信心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这个孩子从家庭中得到的支持。
最后祝这一家人好运。。
提到中东地区,很多人会想到,阿拉伯石油,伊拉克战乱,巴以冲突,埃及动荡……太多的大问题充斥着舆论环境,以至于在我们的想象中,中东地区的人们要么着白袍在沙漠中建起的玉宇中奢享人生,要么在破败粗糙的某个城市角落谋划着下一场人体炸弹,而那里的人们已经被我们无意识的淡化了,剩下的只是模糊的概念——作为一个中东人,时刻准备着为自己的信仰献出生命。首先他们是中东人,其次才会有男人、女人、儿童之分……很少有机会去关注在这些大问题下民众的生活,乃至他们的爱情、一日三餐和战乱下的梦想。曾经被集体主义绑架太久,以至于看别人时都会选择从集体高度去悲悯,思考一下,面对中东或者我们可亲的非洲兄弟时,你有没有陷入同样的逻辑怪圈。
这是个古老的地区,基督教、犹太教、伊斯兰教在这里发源,上千年的历史积淀,文明的多样性如沙漠之花盛开,同时伴有的还有中东各国迥然不同的地理文化背景,缺水的,临海的,富油的贫油的,错综复杂的势力盘根错节,期待混水摸鱼,相信真主永存,期待耶稣降临等等。
故事中的人物,典型的中产家庭,平凡的婚姻,书的作者也就是故事的女主角原是美国人,因结识了赴美求医的丈夫而随之回到贝鲁特(该地区有中东小巴黎之称),商业发达,文化生活丰富。你看,中东并不是你想象中的那个样子,典型的中产生活,场景可自行脑补,平凡安逸的生活因战争而改变节奏。战乱中,丈夫要战斗在医院第一线,妻子扮演起勇士的角色,在狙击手的枪口下接送孩子,在孩子面前,强作镇定,因为这个时候她是家里的顶梁柱,如有丝毫退缩,那么整个家庭就散了!叙述中有一些女性主义色彩还是很值得赞颂的,战乱中的女性不一定就要躲在地下坑道里烙大饼、纳鞋底、或者为了运送情报而怎样怎样。战争,没有任何正义性,生活还在继续,你最应该做的是尽可能维持原样,孩子继续上学,晚饭照常准备,度假,照常,让自己处于非战时的状态,是对自己、对生活最大的尊重。这一点,很难理解吧,而且,即便理解了,也很难做到。以60岁为寿命终点,其实,每个人的一生都是同等重要的,佛祖舍身饲虎的偈语,老虎要咬吃掉老鹰,佛祖慈悲为怀,在自己身上割下掉同等重量的肉给鹰抵命,老虎说,它(鹰)是一条命,你也应该给我一条命才对。所以,在时间、空间上,每个人生存的权利都是平等的,希望一直存在,战乱时这希望是太平生活,太平盛世呢,这希望就是赚更多的钱,享受更好的生活,不同的是被被别人的欲望还是自己的欲望绑架绑架。
回到书籍本身,文笔有限,深度有限,但却给我们提供了一个鲜活、立体的范本去代入到中东的故事情境中去,诚然,战争已经离我们很久远了,而且,未来发生的几率也不大。但是,人事无常,如果,你到了中东那种环境下,曾经一起party的昔日邻居,突然刀戈相向,站在各自的信仰下,要将对方置于死地,你会怎么选择?
这个多灾多难的地区,为何如此动荡不安?这个产生了世界性三大宗教的圣地为何依旧不能做到内心平和?中东,还要有多少故事发生?
《我不允许自己难过太久》读后感(五):磨难,是笔不可求的财富
毕业整整一年了。有同学从法国留学回来了,在嚷嚷着聚会;有同学研一结束了,回家过暑假了;还有也参加工作的同学,好像表现出来的都是很幸福的样子,涨薪了,公司组织旅游了…而我,离家几百公里,每年回家两次,拿着不高的薪水,养着自己和弟弟两个人,每个月拿出一部分钱给父母交保险,计算着这个月还能攒下多少钱…一对比,一刺激,突然就不开心了,恰逢工作负责的项目陷入了困境,就愈发的消极起来。
在这时,看到了这本《我不允许自己难过太久》的书,看到书名我就决定看这本书,因为我觉得此时我太需要有个人来给我做个榜样,让我振作起来。
花了一周,断断续续把书看完了,女主角凯西实在是一个叛逆又勇敢坚强的女性:她可以毫不顾忌的离开繁华的华盛顿,和认识仅半年的米歇尔一起回到动荡不安的中东去生活;为了爱人,她可以从不进厨房到拿着大购物袋去贝鲁特的露天市场与小贩讨价还价,尝试做各种好吃的菜;她可以在战争危险时刻,镇定自若的带着孩子,拿着所有需要的东西跑到安全的地方躲避枪弹;她也可以在屋子受到一次又一次枪弹轰炸后,和女工一次又一次的收拾残乱的家;她还在好不容易离开危险的布鲁特来到安全的美国后,又迫不及待的回到贝鲁特回去;不管她的生活中发生多么危及性命的事情,她都可以调整自己的情绪,努力做到坚强,因为只有她冷静,孩子和丈夫就会安详有力量。凯西也正如她丈夫所描述的那样:一个具有钢铁般意志的女人。
看完以后,心里突然冒出来在豆瓣上看过的一句话:最好的命是老来安顺,最差的命是少年得志。年轻时候多经历点苦难是好的,因为我们年轻,可以不断的去试错,这样才可以在老来时,坦然面对人生。我也相信本书女主角凯西也正是因为经历了那些战争的苦难与无奈,内心才变得更坚强,才有了这本《我不允许自己难过太久》的战乱书。
最后,我想说,感谢在我矛盾消极的日子里,看到了这本书,借用本书书名,我不允许自己难过太久,我才得以及时调整自己情绪,走出悲伤的困境。
《我不允许自己难过太久》读后感(六):写不下的部分
今天在家躺床上举着kindle看完了。亚马逊买的电子书,简直渣到没眼看。遍地都是缺字错字,看到50%终于放弃,不再向客服报错。后面反而看得很顺畅了,很多地方猜一下也就过去了。
本身中译本文字就比较平和朴实,我还以为会让我大哭,并没有。只有两次无法抑制情绪哭了出来。当我看到这可笑的战争,可笑的报复性屠杀就在作者近距离的地方展开,突然不明白人类为什么如此愚蠢如此残忍。为了虚幻的信仰而同类相残,不惜摧毁一切去报复。引发惨剧的信仰到底是因何而生的。另一次,后记中作者交代了家人朋友目前的生活。大家似乎都从战争中恢复到正常的状态了。但是作者永远的告别了心中的恋人贝鲁特。这梦幻中的恋人到底给了作者的内心怎样的伤痕,恐怕作者自己也并不清楚。
即使在内战严重的时候也仍然选择留在那里的人,到底是选择了留下来,还是说,根本没有别的选择。对不起,很庸俗的又一次得出这样的结论,有钱真好。
《我不允许自己难过太久》读后感(七):以柔软对抗顽石的能
王安忆在香港书展的采访中提到现代图书的符号问题,包括女性、政治等题材的书籍之所以频出就是因为它们具有令人关注的符号内容。因此在她参加研讨会的时候有一个美国人表示非常羡慕,因为一个来自社会主义国家的女作者能在出版方面享受到的重视太多了。
我想这符号大体上与人们关注的导向不无关系。女性与政治,这两种看似代表着柔软与残酷的题材融合势必会引起人们的好奇。在女性作家越来越受到瞩目的今天,也有更多的人愿意花时间去阅读这样的女性文学,想去倾听在不一样的角度下女人视角中的战争。
《我不允许自己难过太久》的开篇花了大量的细节去描绘凯茜的厨艺,这个开始时连肢解火鸡都不会的女人逐渐蜕变到会悉心考量料理食材的厨艺程度,生活化的表达从一开始就表现出绝对的女性写作特质。
从围裙上的弹孔开始,凯茜的日子就在战争和生活间摇摆不停。饶是如此,她依旧醉心于贝鲁特这个城市的美景,这痴心坚如磐石,即使在战火最密集的时刻也没有改变。当时的战火是黎巴嫩生活的主旋律,有意无意地,凯茜将自己的全部精力都投射到了生活的边角处。书中写到12月25日社区遭遇炮火攻击的时刻凯茜却拉下百叶窗,将自己的热情投入到出自大马士革的桌布上的美味鱼子酱和香槟王上。类似的例子还有诸如米歇尔家的古董、米歇尔母亲珍视的水晶吊灯和之后凯茜家人偶尔救助下的白鹤等等,这些细节化的生活点滴让看得人不禁要问,残酷的战争、血流成河的代价之于一个远嫁黎巴嫩的女人来说,究竟意味着什么?
《我不允许自己难过太久》中的凯茜是个拥有着绝对执念的女人,这种性格不仅造就了她坚韧隐忍的性格,也凝结于她对城市的执着之上。无论战争对她的生活造成了多么大的伤害,她都执意要留在这片土地上。在书中凯茜无数次说过城市就好像一个烂情人,它总在你要对它绝望之时释放完美的信号让你迷惘。而在我看来,影响凯茜的除了贝鲁特本身之美,还是她从原始生活中带出的父母问题。与父母的无效沟通、与婆婆的认知障碍在很大程度上都影响了这个女人的决定。她不惜几次返回那个危险的国家,即使丈夫以身犯险也在所不惜。因为她个人的偏执几次让她所谓“最重要的家庭”置于危险之中,我依旧很难认同这样的冒险,但这种经历只有亲历过战争,见证过死亡的人才能去评估是否值得。最终凯茜的这种特质也表现在了她的女儿身上,那个曾经抑郁的女孩最终成为名具有强烈政治敏感度的新美国女性,她的政见连固执的米歇尔也不得不承认正确。
这样的性格传承让我确信,战争之于凯茜并非只是冰冷的残酷,其中也柔和了家族的回忆、朋友的相守、孩子的成长等一系列非常感性的话题。国内作家方方在谈到她笔下的武昌战役时提到她将战争的重点放在营救战友上是因为作为女性她不会用武器,也就并不能完整的呈现战场的布局。在我看来,《我不允许自己难过太久》也面临着这样的问题,作者笔下的很多政治事件都是伴随着朋友说、谣传等不确定因素出现的。她不可能巨细靡遗地展现战争带给国家的重创,只能以自己和家人为主轴带领读者深入战时生活的基底。她以女性般的柔软与战争的坚硬对抗,以卵击石的坚强令人感慨。就战争记录者而言也许片面不可取,却如实地从一个女性的角度诠释了战争所带给生活的创伤和意义。它摧毁人们的梦想与希望,以毁灭的力量企图掩埋生命的光芒。在这样的残酷背后,人们反而更加积极地去生活,伴随着炮火的晚餐、在废墟街道上建立的生活买卖,点滴正是这生命之光的见证。
记得北野武针对日本地震曾说过“震灾并非死了2万人,而是死了1个人这件事发生了两万件。”我想无论是天灾还是战争,随着死亡数字的攀升身处外围的人只会越来越麻木,但事实对于每一个亲历者来说都是独一无二的存在。每一次战争势必伴随着普通人生活的决裂和消亡,也势必深植于幸存者回忆的藤蔓之中隐隐作痛。《我不允许自己难过太久》的战争部分写的极不严谨,之中长篇累牍的讲述说到底也只是女人在面对困境时的琐事而已。但正是那种私人的片刻式的生活轨迹让人们真真感受到来自生命的巨大活力,给战争中饱受摧残的人带来一丝光明,这真实到虚幻的美好成为了活下去最有意义的事。
《我不允许自己难过太久》读后感(八):苦难之后
一个人,遭受了巨大的苦难之后,往往会有怎样的命运?
孟子有一句经典的话:“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
UT,实践早已证明并非所有的人在经历过苦难之后都有能力承载住天降的大任。
有的人是玻璃心,承受不住风浪的打击。狼来了以后,他们在剧变中一蹶不振,消沉萎靡,或者从此泯然于人海之中,或者成了祥林嫂。
有的人,生性豁达,或者通俗点说是没心没肺、玩世不恭,从苦难中走了出来,忘却前尘往事,像未曾经历过苦难一样继续生活下去,倒也能获得半世逍遥,譬如白流苏和范柳原。
而有的人,则在苦难之中成长,让自己的心灵更加强大,涅槃成为翱翔九天的凤凰。即使不能留名青史,也能使得自己的心智更加成熟,更敢于直面生活;甚至可以警醒世人。
《我不允许自己难过太久》的作者无疑是第三种人。
可是这个坚强的女人也不是天生的强者。她和你我一样,都曾经是普普通通的女孩子,与父母有代沟、彼此不了解、有过青春期的叛逆,并且不会做饭。
而现在的她,或许与父母之间依然有代沟,但是学会了做饭,更激发了体内所有的镇定、冷静和勇敢来护卫着自己的孩子、丈夫和家庭。
因为她知道,她是家庭温暖的守护者,是一家人的核心。当孩子们的卧室墙壁被炸弹炸塌一部分时,她是给他们宽慰的母亲;在丈夫一上午都忙着医治受伤的平民,并将残缺不全的遗体送往殡仪馆后,她是给他安抚的妻子。总而言之,她是一个濒临崩溃的国家的脉搏。她的职责数不胜数,没有止境。
可是,成长都是要付出代价的。
这只凤凰是如何从烈火中涅槃永生的呢?
你能想象时刻都要准备逃命的情形吗?
卧室柜子里的黑皮包就是逃命的救生包——里面有护照、文凭、证书、珠宝首饰和现金。
我还记得自己那次在地震中准备逃生的情形:准备彻夜不睡;让大家跑时记得把孩子和ipad带着,因为怕地震后没有娱乐,2岁的孩子不好哄,ipad是必需品;至于钱么,反正我们家的钱是放在固定位置的,回头挖一挖就好了。
瞧,看看就知道我没有灾难中逃生的经验。
凯茜•苏丹的经验可是在一次又一次的枪与火的实践中总结出来的。
你能想象亲眼看着邻居、朋友死在自己面前的情形吗?
你能感知不知道何日死亡会突然降临在自己或者自己所挚爱的亲人的头上时的内心恐惧吗?
死亡并不可怕,可怕的是未知——不知何时死去、不知道如何死去——这种心灵的折磨才会让人心力憔悴。
在富裕安全的国度,有哪一个女人会在33岁的时候额头会生出华发?
疼痛只有切肤,才会真正的感知。
外人永远不会知道当事人当时有多痛。
凯茜•苏丹与她的亲人们在狙击手的眼皮下活了下来,在子弹炮弹漫天飞舞的硝烟中活了下来。这是多么不容易的一件事。
我觉得,一个核心家庭之中,男人有可能是经济支柱,但是精神上的支柱绝对是女人。
每一个女人体内都有着母性因子,在某一个机缘的触动之下,母性因子会蓬勃而出,如护犊的动物一般护卫着自己的丈夫、孩子、家庭。
对于爆炸、对于杀人和绑架事件,必须熟视无睹,家庭主妇依然得顶住、得出门办事、送丈夫去上班、送孩子上校车。
得照顾好自己,以便更好地照顾家人。
是的,她也曾有过软弱的时候,但是她会告诉自己要坚持住。
但是,正如凯茜•苏丹所说:“我的丈夫和孩子们就把我视为关系到他们生活好坏的晴雨表,他们时刻关注着我的一举一动一颦一笑,看到我头脑冷静,他们就觉得安心。”
她不能倒下。
不过,幸好,在苦难中得到成长的并不仅仅只是她一个人。
她的丈夫也渐渐明白,一家人共同生存的任务不是妻子一个人的,而是共同的责任。
何为家?心安处即是家。而心安之处只能是有所爱之人的地方。
在苦难中成长起来的感情会让人更加懂得珍惜。
唯有生命的可贵、亲人的宝贵,我们才懂得珍惜当下、怜惜眼前人。
“我们的生活中发生了太多危及性命的事情,我们彼此甚至来不及说一声‘再见’或者‘我爱你’。”
最后,再说一句,作者凯茜•苏丹为什么能够成就苦难之后的第三种人?
引用唐七公子的《华胥引》中的一句,那是因为“很会跟我撒娇,偶尔耍耍小脾气,经常哭鼻子……那是我在的时候……我不在的时候,她比谁都坚强。”
她甚至告诉你:“你就是你,无论如何都不要为了迎合别人而改变自己。”
《我不允许自己难过太久》读后感(九):我不允许自己难过太久
我不允许自己难过太久,开始一看书名以为完全是一本励志书籍,没有想到是写战乱之慌,在女主人公描述的真实而恐慌的乱世中,那些令所有人心痛得不能呼吸和怀抱希望的情节,向我们昭示了,人生太短暂,也有太多意外,沉溺在悲伤里止步不前毫无意义。
女主人公凯茜对贝鲁特这座城市的爱贯穿全书,可惜这位变幻无常、背信弃义的恋人却一次又一次的让凯茜产生虚假的安全感,让她自欺欺人的相信可以快乐的在贝鲁特生活下去,而我也被作者笔下所描述的贝鲁特文化、那里讲究的美食、海滩、落日以及人们之间真诚的友谊所吸引着,体会着作者对这一切的深爱,觉得安慰的是他们一家还是一次次化险为夷,安然度过战乱,没有牺牲已是万幸。
209 “有生以来我第一次清楚的意识到那些营地里的每一个人都是男人或者女人,其中大多数都是无辜的巴勒斯坦平民,却生活在又脏又乱的难民营里,那不是出于他们自己的过错——除了身为巴勒斯坦人之外”。虽然我们没有生活在战乱的国家,有时候也觉得到处暗藏着无硝烟的明争暗斗,我时常也抱怨到为什么是这样?为什么不是我?为什么?答案却是一个,你的出生就决定了你的大半人生。有时候你品学优良、善解人意哪怕集所有美德于一身却比不上人家天生就有的一张漂亮脸蛋;有时候你天天埋头苦干、夹着尾巴做人,哪怕为单位争取再多的荣誉那也比不上某些人领导帮他说的一句话,可能这些现象不是那么绝对的存在,在我这个圈子里却是无法动摇的存在着,我曾经也不止一次的难过悲伤,可是又有什么用,只能用跟宽阔更强大的内心去包容,期待那一天的蜕变,就像凯茜期待停止战乱的平静生活一样。
261 “不要评价我对你爸爸的方式,奈拉。这也许不是正确的方式,甚至可能对人际交往有害,但这是我所知道的把大家稳在一起的唯一方式。”很欣赏凯茜对家庭中矛盾以及相处的一些方法,有时候正是这种把自我暂时放到一边的妥协才换来了家庭的稳定或者是更多的爱,就像凯茜对婆婆的包容忍耐换来了其他人的尊重一样。冷战中开不了口说对不起,就去亲吻对方一下吧~~
很多时候我们只能自己抚平自己的伤痛,内心的平静和优雅是对抗一切的武器。
《我不允许自己难过太久》读后感(十):在泥淖中等待
“终于,终于,终于有了一本书探讨黎巴嫩的复杂问题,揭示其复杂的真相!”这是美国中情局前官员杰克·赖斯对于本书的评价。看完本书,我总想起美剧《别对我撒谎》里面的一个故事。一个非洲黑人,在到处售卖自己的悲催经历,而其中的工作人员受聘于出版社要分析这个女人到底是在说真话还是编故事。分析的结果很有意思,故事是真的,人是假的,而当工作人员去质疑时,那个女的说,是的,那些故事是真的,但不是我的,我属于有钱人,所以才会英语,才会免于遭受种种磨难,但我们需要这样一个人、一个故事去吸引人们注意到那里的不公。
我想,这本书也就是黎巴嫩所需要的一个人和一个故事。而如果更要具象的表达的话,那么还有一条被乱枪打中的围裙。而我也理解中情局前官员的意思,在美国,谈论中东问题是一个政治正确与否的问题。而由于犹太人的影响力,导致了所谓的政治勒索,没有人会说以色列的坏话,没有人愿意知道事实。那么,中东问题到底是什么问题呢?作者的答案是“因为多少年来互不宽容、思想狭隘和未能抓住的和平机会导致的阿以冲突,其实跟家庭冲突没有两样:由于谁也不肯做出必要的妥协,它一旦开始,有时就会无止无休”。这,或许是作为旁观者同时也是亲历者最大的感触吧。
当然,作者的经历或许没有战地玫瑰闾丘露薇那样辉煌,但她确实代表着生活在那里的人们的真实状态,担心缺水、停电,还有各种流弹。我总觉得这种经历或许比战地记者更为磨人,因为记者只需要报道,而他们需要平静地生活。而作者有一段话是关于自己为什么没有第一时间离开的原因。那就是热爱自己所生活的“流域”(呃,我也不知道译者为什么用这个词),就如同龙卷风过后还有人回到南弗罗里达,洪水过后你还是会回去重建家园,而这种热爱,不是你能够依靠离开而断裂的。
这就像一直在泥淖中前进,你开始想着走完一段就好了,但当你已经习惯时,你已经忘记了泥淖的存在。你还是爱着你的生活、你的家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