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手机版
杜尚访谈录读后感精选10篇
日期:2018-08-02 05:36:01 作者:文章吧 阅读:

杜尚访谈录读后感精选10篇

  《杜尚访谈录》是一本由皮埃尔•卡巴纳著作,广西师大出版社出版的精装图书,本书定价:45.00,页数:352,特精心网络整理的一些读者读后感希望大家能有帮助

  《杜尚访谈录》读后感(一):他说:我这一生过得实在幸福

  读米兰昆德拉《不朽》的时候,以为阿涅丝只是一种理想,犹如乌托邦。读了《杜尚访谈录》,才哑然,当真有人能活出生命之轻啊。

  杜尚在西方现代艺术史中之重要,在于他改变了艺术的态度

  早年的杜尚也和所有艺术家一样,画出作品送到画展,在吸收新的思想,画新的作品。直到他完成了《下楼的裸女》,送到巴黎独立沙龙展览,却遭到拒绝原因是当时的组织者是一批立体主义艺术家,而他们认为《下楼的裸女》不符合立体主义,反而有未来主义之嫌,而当时这两大主义正处于竞争关系,因此主办方认为此画有损立体主义的纯洁性,要求杜尚修改。由此杜尚意识到,即使是标榜着革新和思想解放的现代艺术,也不免于滋生着狭隘本性,各个流派规矩标准,排除异己争取艺术界的席位。于是他拿着自己的画回家了,并就此于巴黎艺术圈说了拜拜。就是以这件事为节点,他走上了使艺术非艺术化的道路

  杜尚拒绝加入任何艺术流派,抵抗一切束缚,无视名利赞誉讽刺标准和尺度,打破艺术与非艺术的极限,把艺术家脱下神坛,他把签了名的小便池扔到艺术展参展,犹如像艺术界投放一颗讥讽的炸弹人们热衷于研究他作品的意义,而他儒雅戏虐的微笑传达着:无意义。在艺术家们都渴望立身扬名的时候,杜尚却极力收敛自己,不希望自己的作品被看重,不希望自己的影响膨胀出来,变成新的教条新的流派。他一生过得简单脱俗,访谈录里他表明自己这一生过得实在幸福。确实,他从不做自己不想做的事情,一生都逍遥洒脱,也不为生计奔波,只要还有钱能维持生活他就乐得自在完全过着想干什么就干什么的生活。

  较之于杜尚,难免觉得自己俗不可耐,也有些茫然前人已得出真悟,艺术的尽头是非艺术,名利双收的尽头的退隐,似乎世界一切的尽头都是不过如此,就如同生之后是死,那么生有何意呢。

  “欲望追逐拥有—参悟—放下”这个过程有人走的飞快,如杜尚年纪轻轻就闻名遐迩,早早走到了放下的境界。有人可能穷尽一生追逐,尚不能拥有。这必经的从无到有再到无,似乎是一场白忙活,一场虚无。然而这初始的“无”与从有到无的“无”必是不同的,后者是更充实宁静的无,是经历半生修行的圆融

  而人生这张白纸,或许也正因为并无意义而非一张要交的作业,才大可以放心随心所欲的写写画画,不必慌张多虑,头上也没有上帝给你打分,何必坦坦荡荡的遵循内心的渴望呢。

  《杜尚访谈录》读后感(二):草稿

  “首先,我很幸运,因为我基本上没有为了糊口去工作。我认为从实用角度看,为了糊口而工作是挺傻的。”

  “在《下楼的裸女》中我想创造出一个固定运动中的形象。运动是抽象,是对绘画的削弱。在运动中我们弄不清是否一个真实人类在一个同样真实的楼梯上,从根本上说,运动是对于观众眼睛存在的,是观众把运动和绘画结合在一起。”

  杜尚是一个任性的人,完全跟随兴趣走。兴趣的终止即是一切的结束同时警惕被过去控制,不愿做同样的事,而是希望做到与过去彻底决裂。杜尚是一个很艺术家的人,将感性在某些方面发挥淋漓:比如他把作品《大玻璃》中的“新娘”称为“耽搁”,,因为这个词具有一种甚至他自己也无法解释的“诗意”,在那种情况下深得他心。他只是觉得美,觉得有兴趣,that's all,他不在乎意义。他产生了一个idea,他觉得很棒很好玩,他就做出来了,没有很强的功利性和目的性

  “我不是那种渴求什么的所谓有野心的人,我不喜欢渴求。首先这很累,其次,这并不会把事情做好。我并不期待任何东西,我也不需要任何东西。期待是需要的一种形式,是需要的一个结果,这个情况对我来说不存在。因为到现在为止的很长一段时间里,我什么东西也没有做,我觉得挺好。”

  “我反对所有的那些……小心翼翼的盘算,一堆非常逻辑化的原因:我是该选择绘画,还是该选择别的?是做个搞艺术的人,还是去结婚,有孩子,有房子……我没有那种预先的计划,我不为明天担心。”

  卡巴内:你还说过艺术家并不知道他作品的真正意义,还说观众总是通过自己的译读参与了作品的创作。杜尚:一点不错。因为我认为,实际上,如果有那么一个人——或者竟是个天才——生活在非洲心脏地带,每天都画出非常出色的画来,却没有任何人看到它们,那么他等于是不存在的。换句话说,一个艺术家必须被人知道他才存在。因此,人们可以设想曾经有千百个天才存在过,他们死了,自生自灭了,因为他们不知道如何让人们知道自己、吹捧自己,让自己成名。

  由于杜尚一生都保持了这种游戏般的自由,所以生活得潇洒自在,并认为在这个世界上“没有什么事情是重要的”。

  他得知大家非要从他的小便池上寻找视觉美感时,他失望并感到他这件作品用意失败。他想让艺术改道,把人们从对艺术品美的视觉的欣赏转移到对人心的修正当中,他说,艺术是关于思想和态度的,而不是绘画和雕塑,这才是他的艺术的目的(毕加索正相反,认为艺术就是视觉体验)。

  关于《大玻璃》,是为了制作而制作,是对所有美学的“否定”,是实验,并没有创造新运动的想法

  杜尚反视网膜。他认为,视网膜是瞬间的,绘画不仅仅是作用于视网膜的,而是有着其他功能:可以是宗教的、哲学的、道德

  选择现成品是取决于物品本身,不带任何美学情感地、冷漠地接近,不要被定型在美学的形式里,也不要被定型在别的某种形式中或色彩里。杜尚非常坦率地承认不希望这类作品带有任何意义

  比卡比亚在美国出版了两三期的《39I》可被视为达达精神在美国的第一次宣言,对艺术家的方式提出原则性的质疑

  “你知道,人会自己都不知道自己是怎么做的。我每个月的进账不多,那真是一种道地的波西米亚式的生活,带点虚饰,你愿意的话还可以说是奢华的,但怎么说哦那还是波西米亚式的生活。通常钱总是不大够,但那没关系。”

  “人们总来问我是如何谋生的,没人说得清,顺着走就是了。”

  自然,没有艺术家愿意接受这样的解释。但你不妨定心一想:什么是艺术家?这对一个家具制造者也一样,比如布勒家具(【布勒,17世纪国家具名匠,后来他做的家具被称为布勒】),既是人欣赏的对象,也是那个创造布勒家具的人。一件作品是由它的赞扬者造成的。

  杜尚:对,是后来的观众,就我看来当代的观众不值一提,和后一代相比,当代人的看法微不足道比方说,是后辈的人来决定允许什么样的东西放进卢浮宫。

  杜尚:不,因为你得知道如何去运用它。尽管有这个在,但另有些更出色的意图超越了它们,特别是在那些匪夷所思的东西上。卡巴内:那么就是观念超过了视觉。杜尚:对极了。请注意,对我来说强调观念并不意味着一定要出现很多观念,我所不能接受的是没有任何观念在其中,只单纯是诉诸视网膜的作品。

  因为到现在为止的很长一段时间里,我什么东西也没有做,我觉得挺好。我不觉得艺术家是那种必须做出什么东西来的社会角色,好像他欠了大众什么似的,我讨厌这种想法。

  我很相信色情,因为它是一种真正具有世界性的事,是每一个人都理解解事。如果你愿意,它可以替代别的文学流派,象征主义啊,浪漫主义啊,它可以被称为所谓的另一个主义。你大概会告诉我在浪漫主义里有着被称为色情主义的部分,不过,如果色情主义被拿来作为一个基础、一个根本,那么它就可以形成流派意义上的“主义”。

  卡巴内:您在艺术史上是第一个拒绝绘画这个观念的,于是走出了这种所谓形象的美术馆……杜尚:是啊,我拒绝的不仅是架上绘画,而且是任何种类的绘画。卡巴内:如果您愿意,可以说二维空间的东西。杜尚:我认为对一个像我们这样的时代而言,人们不能再继续画油画是一个不坏的结果。因为这个画种已经存在了有500年了,它没有理由永远存在下去。结果是,如果你能发现另外的自我表达的其他方式,你会从中受益的。这就像现在在所有艺术种类里发生的事情。在音乐中,新的电子乐器是大众对艺术改变方式的一个标志。绘画不能再是关在餐厅起居室的装饰了。我们已经想到用其他的东西来装饰了。艺术正在被拿来作为一种符号的形式,如果你愿意这么认为的话,不可以再把它降低到装饰的功能上去。就是这个感觉指导了我的一生。

  不,一点也不,让我们别谈这个,我对此一无所知,我不明白政治方面的任何事情。并且,我得说那是一种很愚蠢的事,它最后是一无所获,不管那是共产主义君主制、人民民主,在我看来,它们都完全是一回事。你会对我说,为了能在一个社会生活下去,人们需要政治。但没有什么办法能能判断政治观念,正像没有办法判断艺术一样,然而,政治家却愿意相信自己做的事情是最了不得的。

  杜尚天生有一种性情喜欢无功利地循任自己的天性,不肯强迫自己做任何事情。在他后来的生活中他的这种处世风格变得愈加明显。在他晚年的时候,有人解释他在早期的这种行为已经是他反艺术的开始了,他自己说:“人们可以这么去认为,但是对我来说我根本没有什么有意识的考虑,我应该这么做或应该那么做,我只是做我认为有趣的事罢了。”“有趣”是杜尚生存的原则,这位天才痛恨对生活持严肃的态度,在他看来,人生在世没有一件事情是重要的。这种想法在低层次的思想水平上可以体现成胡闹放纵,在高层次的思想水平上可以体现为幽默。幽默是杜尚看人生看世界的立足点。他艺术的成就,或者说他人生的成就都是从这一点不肯煞有介事的幽默劲儿来的。

  艺术家做出东西,然后被观众的介入而被承认,继而被后代承认。这是个两点构成的产物,一头是做出东西的人,一头是看到东西的人。

  杜尚并不是很尊崇艺术,他认为艺术被创造出来是为了一种趣味,为的是人类自己的愉快

  跳脱出艺术,嘲笑狭隘和刻板。毕加索的贡献书为艺术提供了新语言,而杜尚的贡献是给人的思想提供新境界

  杜尚在 1917 年通过他的《泉》告诉人们这样一个观念:艺术没有什么了不起,它不值得这样地被我们推崇,艺术应该成为非艺术,我们应该无分别地对待人类的各种活动,这样我们就能从自造的牢笼中走出来。杜尚的艺术等于非艺术的观点在 60 年代被波普艺术、偶发艺术、行为艺术、观念艺术、大地艺术完全吸收并推崇备至,而且被发展千姿百态登峰造极

  由于他涉足艺术的起点极高 —— 不是把艺术放在美的范畴考察的,而是放在存在的范畴里考察的,于是他把艺术整个地翻了个个儿。能把自己从艺术的局限里拔出来,站在艺术之外来看艺术的,杜尚是唯一的一个。

  他说:“我的影响被过分夸大了。无论我做过什么,这得归功于我的笛卡尔似的思想。我拒绝接受任何现成的东西,我怀疑一切 …… 我就不得不去做以前从来没有存在的东西 …… 现在它们成了年轻人出发的起点,他们从这里发展他们的新东西,我当然为此感到高兴,但这对我个人来说已经是毫无关系了。”

  杜尚意识到:所谓激发创造力的艺术实际上并不能改变人,那只是一个美丽幌子。艺术只不过是人类生存中的无数活动之一,和其他活动没有什么两样。因此,艺术不应该凌驾于人类的其他活动之上,不值得被人们这样去推崇和尊敬。艺术的与众不同地位是被人为地抬出来的。杜尚表白说:“我对艺术本身真是没有什么兴趣,它只不过就是一件事儿,它不是我的整个生活,远远不是。在我看来艺术是一种瘾,类似吸毒的瘾。艺术家也好,收藏家也好,和艺术有任何联系的人也好,都是沾了这种瘾。艺术的存在绝对不是如同真理的存在一般。可人们谈到艺术会用对宗教般虔诚的态度,为什么艺术会受到这样的推崇?它等于吸毒,就这么回事。”基于这个认识,杜尚便刻意抹煞艺术的崇高地位,用轻松玩笑的方式把艺术嘲弄个够。在杜尚之前,人们可以怀疑标准、推翻风格,但没有一个人直接怀疑到艺术本身。杜尚却能站出来否定艺术本身。杜尚的与众不同、深刻清新、影响深远颠扑不破的思想都是从他这一点独特的角度来的。在他后来的一生中,杜尚给自己的课题就是:他如何可以把艺术变成非艺术。正是这个念头和围绕着这个念头的做法,产生了杜尚对整个西方艺术颠覆性的革命

  这件作品的意义,杜尚自己后来在一篇文章中解释得很明白:这件东西是不星麦特先生自己动手做的并不重要,关键只在于他选择了它,他把一件生活中普通的东西放在一个新的地方,给了它一个新的名字和新的观看的角度,它原先的作用消失了。他这样做是把一个新的思想提供给这件东西。

  杜尚提醒大家说,现成品不代表着任何美学的宣言,如“生活是美的,普通之物也可以是美的”。不,现成品没有意义,如果一定要给它意义,那么现成品的意义只是:漠视。漠视美、丑,漠视一切欣赏趣味。”现成品放在那里不是让你慢慢去发现它美,现成品是为了反对视觉诱惑的,它只是一个东西,它在那里,用不着你去作美学的沉思、观察,它是非美学的。”

  对杜尚来说,其他都不要紧,要紧的正是这个立场。人最难做到的也是这个立场:你必须扬弃美和丑的区别,扬弃高低的等级,因为所有美丑高低都是人为的相对标准,而人们又如此习惯于把相对性当绝对性去维护,后果必是让人心有了定见和陈见,然后导致我们本来应该自由无碍的心被束缚住了

  这也就是西方当代艺术的困境:把艺术全盘否定了之后往哪里去?杜尚在 1968 年 10 月 1 日已经仙逝了,他没有给后人留答案。

  《杜尚访谈录》读后感(三):杜尚与我

  我与杜尚的第一次接触应该起源于对一句话的追忆:

  “一个人的生活不必负担太重,不必做太多事,不必一定要有妻子、孩子、车子、房子。有这些不一定幸福,没有这些也不一定不幸,关键,你想好了没有。人生只有一次,自己都活不明白,你无法评判他人的选择。”

  被生活压力弄得焦头烂额的我第一次有了精神寄托的需求,出于逃避现实的原因,我一直心系着这句话。就像一个自我催眠的人,得不到生活的认同,就只能寄希望于历史,总梦想着被有同样想法的人所认同,更何况这个人还是位伟人!

  但实际情况却是,这只是我的一厢情愿而已。这与奥巴马所讲的一句话有着异曲同工之妙,他这样说道:

  “讽刺的是,信息的洪流并没有让我们拨云见日,在某种程度上,这只是让我们对自己的无知更加自信。我们假定网上的一切信息都是事实,但实际上我们上网搜索只是为了加强我们自己的偏见,用自己的观点掩盖事实。”

  之后,我的生活渐渐地又稳定了下来。

  这时我决定仔细地认识一下杜尚,这位伟人以及我的精神导师。但在我读完《杜尚访谈录》以后,我发现杜尚其实既算不上伟人,也谈不起精神导师,但这绝不是在贬低杜尚,相反这或许是对他最大的赞美。杜尚的普通是如此的平静,以至于到达了一种特殊的境界。

  这就像王瑞芸女士所说的:

  “杜尚就一个,他在那里,喜欢他的人,就朝他走过去,凑近了观察。人与人相交是要有缘分的,我们对那些已经作古的人心仪爱慕也一样是要有缘分的。“

  我与杜尚的这次交谈是如此地平静,就像在雨天里品茶一样,轻盈且淡雅。这种别样的感受是与其他人交流时所从未感受到的,仿佛是在杜尚的脑海中神游四方,即使他我之间从未攀谈过一句话,但我却能清清楚楚、准确无误地了解他的每一个想法。

  说杜尚的意义在于普通听起来是很奇怪的,但对此罗伯特·马瑟韦尔评价道:

  “杜尚的创造活动体现在他不是把一种新的革命性的语言强加给我们,而是提供给我们一种思想的方法,因而给我们的是出入意外的精神启迪。”

  “杜尚终其一生都在排斥哪种树立对面的勾当。而这种事却使得那么多的现代艺术家不能自拔,不得安宁,自欺而且欺人。在这里,杜尚所持有的“客观”给我们的是一种睿智和谦虚的力量,几乎没有一个有名的艺术家在加他们80岁高龄的时候能够具备像他这样的气度。”

  于此,王瑞芸女士最后总结道:

  “这个人的思想是如此独立,他拒绝接受一切现成的东西。在喧嚣纷扰、物欲横流的社会环境里,他如入无人之境,在自己思想掘出的隧道里一味锐进,然后,他抵达了把艺术和人生打成一片的境界。在他的前进过程里,我们孜孜维护的艺术和生活的界限、美和丑的区别、高和低的价值取向像皮屑一样脱落,他的生命因此像一朵清新可喜的白莲。伴随他一生的质疑和种种所谓的倒行逆施,并没有把他扭曲成一个怒目暴戾的凶神,他把自己与社会的对立表现得非常轻松,甚至温润,让我们看到力量的真正品质:无言,甚至无意。”

  正如马瑟韦尔以及王瑞芸女士所讲的一样,杜尚对我们最大的意义就在于,他的行为阐述了这样一个道理:

  “所有人为的事物,既不是至高权力(Higher Power) 的意图,也不是大自然的产物,而是人类运用自己创造出来的“机械”和自己对话的结果。”

  杜尚也很清楚地知道,这个世界其实有两个体系,一个是人设的体系,在这里有一种人为的秩序,什么东西是该抬高了搁在上面的,什么东西是该搁在下面的;另一个是世界的本来样子:太阳照例升起来了,照耀着每一个活动着的人,这些被称为人的生物,有的在种地,有的在 修鞋,有的在画画,有的在掏阴沟……仅此而已。其中没有上面说的什么“坚守的信念”、“特有的精神面目”,以及“重要的”。说 到底,我们全体只拥有一个事实:活着。然后用各种活动去充满“活着”这个空荡荡的大口袋。仅此而已。

  杜尚说:“活着,画画, 做一个画家——从根本上说不意味着任何东西。实际上,在今天事情还是这样。”

  但杜尚更大的意义拒不止于此,很多古人其实都意识到了这一点,并且都或多或少地阐述了这个思想:尼采的“虚无主义”、 查拉的“达达主义”以及雅克·德里达的“解构主义”。

  杜尚的真正意义在于,在领悟这个道理之后,他是唯一 一位没有去宣扬它的人。

  这样一来,杜尚便与其他人区分开来,就拿达达主义来举例:

  对艺术,达达虽然有砸烂一切的表示,但实际上他们并不知道砸烂一切后,他们要的是什么?达到艺术家阿尔普说:“我们把达达看成是十字军,最终是为了把创造的领地再夺回来。”这句话就是把区分杜尚和达达主义区分开来的关键,也就是说,他们只不过是要“抢班夺权”,把旧的赶走再建立新的。

  所以早期的杜尚成为了一个“捣乱分子”,是绘画性绘画(即毕加索和马蒂斯那一类的画)的冷酷敌人,是水果篮子里的小毒蛇。他对于感受性绘画的鄙视就像他对于设计带色情内容的机器的兴趣一样强烈,看不到这一点就看不到他在开玩笑之后的严肃性。当他知道他的作品最终还是被放进美术馆时,难怪他要对着“艺术史”发笑了。当毕加索被问到什么是艺术的时候,他立刻想到的是:“什么不是艺术?”毕加索作为一个画家,要的是界限。而杜尚作为一个“反艺术家”恰好是不要界限。从他们各自的立场来看,彼此都不妨认为对方是儿戏。

  而到了最后当杜尚领会到他年轻时的想法正在风中渐渐地融化,直到完全融化时,他就很高贵地停止了自己的游戏,并有远见地宣布另一些年轻人会在当代艺术的棋局里成为那些想法的专家。然后他就玩起真的棋来了。

  杜尚一生都在“开玩笑”,他不止一次地讽刺人们所谓的“艺术”,他的每一件“现成品”都希望与一切艺术流派、风格隔绝,他在美国做的第一件现成品叫做《折断胳膊之前》,就是一把在普通不过的雪铲,并且杜尚也只是在上面写了句话。他在一次关于该作品的访谈讲到:

  “那是一把雪铲。事实上我只是在上面写了句话。我当时明确希望的是让他不带任何意义,但是,到最后,每一件事还得被归结到某些意义上去。“

  杜尚就是用这种方式来讽刺所谓“艺术”,即使是毫无技巧性的现成品,只要经人而为,也会被捧为所谓的“艺术品”。

  对于杜尚而言或许他的一生只是充满了对“艺术”的玩笑,但对我来说,在他平淡无奇的一生中更多的却是大音希声、大象无形的智慧。

  也许正像杜尚的一句话:

  “我喜欢活着、呼吸,甚于喜欢工作。我不觉得我做的东西可以在将来对社会有什么重要意义。因此,如果你愿意,我的艺术就是某种生活:每一秒、每一次呼吸就是一个作品,一个不露痕迹的作品,那既不诉诸视觉,也不诉诸大脑。那是一种持续的快乐。”

  而眼眶湿润的我,也在这句话的下面重重地划了一条黑线。

  《杜尚访谈录》读后感(四):杜尚,以及借杜尚想要表达的

  我能说,这家伙让我痛苦吗。

  有一些话,其实是我的,被他说了。

  但是他比我少了寡断,他直接,简单,一如那些本来我也可以表达的生活方式和人生观。

  我突然发现我是有多爱生活方式这个词呢,我几天不用,就自个儿往笔下钻。

  他说:我从某个时候起认识到,一个人的生活不必负担太重和做太多的事,不必要有妻子、孩子、房子、汽车。幸运的是我认识到这一点的时候相当早,这使我得以长时间的过着单身生活。

  他说:生存的关键主要是看花多少钱,而不是挣多少钱。你得知道维持你生计的数目。

  他说:我的艺术就是某种生活,每一秒、每一次呼吸就是一个作品,一个不漏痕迹的作品,那既不诉诸视觉,也不诉诸大脑。那是一种持续的快乐。

  我看不懂很多艺术理念,也有很多他的作品,是我感觉看不明白的,但是如果世界上的人分为两拨,他是我这一拨的。

  我的痛苦在于,很多事情,现在看来他似乎是轻松决定了,而我做不到,这一刻我依旧在犹豫,无数次被自己说服,无数次对自己反悔,我要说,我真他妈痛苦。

  为了顺应自己的自虐心理,我刚刚买了杜尚的海报,贴在墙上,虐待自己。

  开始接触杜尚,是课堂上老师讲解他的小便池,他的蒙娜丽莎,误以为他是我讨厌的那类人,为了博噱头无所不为,但是我看到了他的照片,没有一丝张扬,精瘦,沉默,帅气,忧郁,空虚无照落,主要是挺帅的,我就觉得这孩子不可能有那么浅显的脏心眼,也太前门楼子了。

天呐!好帅啊!

  这是安格尔的«泉»,我很喜欢,我觉得这是我最高尚的审美能力的体现,再高尚,再正经一点,我就欣赏不了了。

  这是杜尚的《泉》,我也喜欢,毕竟在逻辑上这是通的啊,小便池难道不是跟泉这个意向很近吗。

  谁说艺术不能是现成品;谁说艺术必须是美丽的不能是肮脏的;谁说艺术,就必须是花很多年,体现自己技术的东西;你们有必要那么严肃吗?太严肃,是会假正经的。

  而且说到底什么才是艺术,这是个新词儿吧。我主张从现在开始,每一个词都不能有概念和范围,我主张让每一个词都获得自由和开放。不要说艺术是什么,不是什么,什么都可以是艺术,艺术什么也不是。桌子,这是个老词儿吧,你们现在可以给桌子下一个准确的定义了吗?还妄想给艺术下一个定义。

  没有什么不可以属于什么。没有什么必须是某种样子。

  没有哪两个词是对立的。我也是最近才发现敏感和迟钝这两个词,我身上都有。

  这个世界上没有褒义和贬义的词之分。我就觉得自私很好,那曾经是我很想追求的,后来我不再追求了,因为我发现我本来就是个自私的人,多年的梦想,其实一直是现实,你说生活刺激不刺激。

  没有什么不值得怀疑。我一直为自己是一个怀疑主义者而骄傲。怀疑主义确实会导致虚弱和没有着落,但是这有什么不好呢?

  没有什么不能去相信,看到什么都不要一惊一乍,都要能接受。

  如果你不同意我说的,如果大家都不同意我说的,那好,我只能去当一个叛逆者,真正的叛逆者都是被动成为叛逆者的。叛逆这个词儿太俗了,俗到我现在认为自己这篇文章俗不可耐。然后我立马告诉自己宝贝儿,自信一点儿,我溺爱自己。

  杜尚一句话都没有说,都他妈是我说的。嘿嘿嘿。

  我就是想让这个世界的自由再多一点,我希望我们就跟公元前的人一样活着,把一切的历史,都不要看得那么重,因为大部分人的历史跟我没有关系。

  而我们的榜样,不只是楼下老王的女儿一个月收入十万。不要只看到眼前人,现如今的生活方式不只是所有,眼前的一切都是时代的短暂产物。不要以为人生只有那样几条路,其实我们每个人都站在空空的旷野之中,四下里,都是路。

  说到这种地步,似乎无话可说了,似乎把自己捧上了神坛,但是我什么也不是,而且除了富婆,我什么也不想成为。

  《杜尚访谈录》读后感(五):杜尚访谈录(笔记&感想)

  一个人想成为画家是因为他想要所谓的自由,他不想每天早上去坐办公室。

  不要被定型在美学的形式里,不要被定型在形式或某种色彩里,然后重复他们。

  如果有那么一个人——或者竟是天才——生活在非洲心脏地带,每天都画出非常出色的画来,却没有任何人看到它们,那么他等于是不存在的。一个艺术家必须被人知道他才存在。

  我最好的作品是我的生活。

  杜尚的内在不仅是平静的,而且是极其自信的,他从来不需要为自己的行为、观点作任何辩护。别人不理会也好,别人吹捧他也好,那都是别人的事,他只如其所愿地做他自己想做的事。

  他希望人生圆满自足,了无分别,我们不该用艺术和生活这样人为的划分把我们自己的生活区别分类,这会让我们生出功利心,目的论,这些处处都会妨碍生命的自在圆融。

  更重要是是能做一个身心自由的人,活出一种行云流水般舒展的人生,这个状态实在比艺术要美丽一百倍以上的。

  我的艺术就是某种生活:每一秒,每一次呼吸就是一个作品,一个不露痕迹的作品,那既不诉诸视觉,也不诉诸大脑。那是一种持续的快乐。

  感:虽然现在还不能理解他的做,但他豁达的生活态度就好像日本禅宗推崇的那样,最近读得这几本书都是这样的感觉。

  其实把生活过成杜尚那样自在即使一事无成也能自得其乐吧。

  我们已经不处在出大师的时代,而艺术也越来越刻意,读得越多有时也曰迷茫。

  毕竟我不拥有杜尚的基础条件,也不像他那样可以放下很多东西。

  绘画始终是我的挚爱,能看懂博物馆和美术馆里的作品是我想成为的人,现在渐渐爱上了写字,毕竟“工画者必善书”,我把从前只画水彩的自己分成了好几股,朝着同样的目标,分散着集中是不是可以获得不一样的效果,我不得而知,但我想这样做。

  每天醒来都是愉悦的,我喜欢这样的生活。2015.6.9

  《杜尚访谈录》读后感(六):个人摘记

  译者序

  杜尚,能使我们的生存意义豁然改容。

  杜尚把艺术的事变成了人生的事,变成提升精神境界的事。

  21

  从根本上我不相信艺术家的创造功能,他和其他任何人是一样的人。它的工作是要做某种事情,那么商人也是做某种事情。另一方面,“艺术”这个词让我感到有趣,就我所知它是从梵文来的,它的意思是“做”。现在。每个人都在做些什么事,而那些在画布和画框之内做东西的人就被称为艺术家。起先他们都是被称为工匠的,我更中意这个称呼。

  27

  其中没有任何社会化的打算,这是下棋的最重要之处。

  42

  这得过一段时间才能看出,不说话比说太多的话要好得多。

  43

  对系统化这种方式的信不过。我从不把自己保持在一种建立好的模式里很长时间,去模仿,去受影响,去回忆前天晚上在某家画廊的橱窗里看到的作品。

  132

  艺术家并不知道他作品的真正意义,观众总是通过自己的译读参与了作品的创作。

  一个艺术家必须被人知道他才存在。

  一头是做出这东西的人,另一头是看到它的人。我给予后者和前者同样的重要性。

  133

  一件作品是由它的赞扬者造成的。

  非洲的木勺在刚做出来的时候什么也算不上,它只有实用的功能,是在后来才称为美丽的物品,成为所谓的艺术品的。

  134

  是观看者形成了美术馆,他们是构成美术馆的元素。

  135

  一群观众比起一群画家是更为有力的,他们会迫使你做特别的事,拒绝会显得可笑,拒绝诺贝尔奖是可笑的。

  136

  因为你能干熬它们是被树立起来的,社会的等级观把它们保持在那儿。

  137

  如果你愿意,我的艺术就是某种生活:每一秒、每一次呼吸就是一个作品,一个不露痕迹的作品,那既不诉诸视觉,也不诉诸大脑。那是一种持续的快乐。

  您做好的作品是您度过的时光。

  140

  两件事可以同时存在,没有必要成全一个而毁了另一个。

  145

  家庭迫使你放弃自己真正的理想,去拿这些理想和家庭所具有的东西交换,和社会及一切这样的行头交换。

  146

  当代的观众不值一提,和后一代相比,当代人的看法微不足道,比方说,是后背的人来决定允许什么样的东西放进卢浮宫。

  154

  我不喜欢渴求,首先这很累,其次,这并不会把事情做好。我并不期待任何东西,我也不需要任何东西。期待是需要的一种形式,是需要的一个结果,这个情况对我来说不存在。因为到现在为止的很长一段时间里,我什么东西也没有做,我觉得挺好,我不觉得艺术家是那种必须做出什么东西来的社会角色。

  159

  生存的关键主要是看花多少钱,而不是看挣多少钱。你得知道可以维持你生计的数目。

  250

  杜尚和美、趣味对立就是和人的盲从、局限对立。

  现成品放在那里不是让你慢慢去发现它美,现成品是为了反对视觉诱惑的,它只是一个东西,它在那里,用不着你去作美学的沉思、观察,它是非美学的。

  把现成品拿来为我所用,在选择它的做法上联系着一个人对艺术乃至对人世的整个立场。

  所有的美丑高下都是人为的相对标准,而人们又如此习惯于把相对性当绝对性去维护,后果是让人心有了定见和陈见,然后导致我们本来应该自由无碍的心被束缚住了。

  252

  他没有拿它当一颗炸弹一样投出去,他只是涂了自笑,然后给几个亲近的朋友看看,让他们也跟着一笑而已。

  它不需要拼命去自我彰显,鼓噪吹捧,这是真理的品格。那么,一切自我彰显,鼓噪吹捧的东西,差不多是对自身薄弱的补救。

  他不愿意多做,只做了不多的几件,这样可以避免让它成为一种特别的活动。

  253

  我们毕竟要接受所谓的科学的法则,因为这给生活带来许多便利,但这并不意味着他们就是事物的真相,也许它们只是幻象。

  254

  他们全都离开了生活中正常的位置。

  255

  任何一成不变的都是可变的,任何标准都是人为的。

  除了妻子,没让任何人知道在二十年中他一直在做一件作品。他用画室的一半来存放这件作品,外人进去见到的只是他画室的另一半,放着一张床,一张桌子,一把椅子和一个棋盘,此外空无一物。

  257

  他的作品完全是他思想的反映,而不是技巧的展示,他做到了自己所追求的,让绘画仍旧回到为思想服务的位置。

  一张画如果不能引起震动就不配为一张画。

  261

  达达不知道砸烂一切后,他们要的是什么。

  262

  他们出格的玩笑是他们在理想和绝望之间的摇摆。

  当战争结束,社会恢复了过去的秩序,他们也就都没了脾气,又乖乖地回到原来的文明模式里,该干什么干什么。

  263

  一种精神或一种态度,无需大张旗鼓地作为一种主义或者运动,因为那样会不可避免地落入俗套,乃至成为束缚。精神是无形的,拥有它,融化在生活里。

  266

  他的优雅、超然、定与慧完全征服了美国人。他们试着去理解他。

  艺术是有限的,而非艺术是无限的。

  《杜尚访谈录》读后感(七):遇见杜尚

  七月流火,四十多度的高温炙烤着我浮躁的心,一次次拿起又放下的书,吹着空调只想躺在床上刷着无聊的小说。躺累了,便趴着,怎么舒服怎么来,好一副颓废的姿态。

  生活,没有最无聊,只有更无聊。脑抽的我买了新世相七月份艺术班读书包,完全没有艺术细胞及艺术欣赏力的我,拿到这本《杜尚访谈录》,简直是酷刑。奶奶灰的外包装,简单不做作的书名,如此干净整洁,让我一点读的欲望都没有,而且孤陋寡闻的我一点都不知道伟大的杜尚是何方神圣。

  很不幸,这本书还是花了一个月才读完,因此我七月的89元红包都没有资格领,也就是这本书花了我一百多,啊,想想肉疼,要是能看快点,就能看四本书,最后还有一个红包。

  不过,在这浮躁的七月遇见这位艺术界的一股清流,也是惬意。读完译者的导序,我很明智没有听从译者的建议,先读访谈录之后的附录,其实我大概去翻了一下附录,本以为是杜尚的一些作品集,却不想是译者自己写的一篇篇论文,顿时兴趣全无。

  通过这本书开始的几张照片,我也大概了解杜尚应该是一个画家或是应该称为艺术家。不过,在读他的访谈录时,渐渐发现这是一个不想成为艺术家的艺术家,他的画作不多,艺术作品也不像其他艺术家一样推陈出新的有一大堆。不过他的每件作品都引起了不小的轰动,倒不是作品本身有什么了不起的艺术美,而是作品所体现出作者哲学性的思想。杜尚所作,从不以艺术为目的,每样作品却都在上世纪西方艺术届产生了很大的影响。

  添了两撇胡子的蒙娜丽莎,像是无知孩童的恶作剧一般;签了个名字取名为“泉”的便池,像是无赖之徒的恶趣味;未完成的《大玻璃》,意外碎裂的痕迹,倒像是考场上写不完的作文。不过这一切很杜尚,蔑视一切条条框框定义的美。在杜尚的世界里,没有美与丑的区别,高与低的等级。一切美丑高下都是人为的相对标准,而人们又如此习惯于把相对性当作绝对性维护,后果是让人心有了定见和陈见,然后导致我们本该自由无碍的心被束缚住。而杜尚,如此睿智,充满智慧的抛弃一切相对性的束缚,自由无碍的创作,也随心所欲的停止创作,心无旁骛的钻研棋艺,写了一生唯一的一本棋书。

  杜尚之后,所谓的杜尚继承者们,以杜尚为参考,大规模的将生活中的俗物放进艺术,把杜尚轻松幽默的艺术思想变成了一场声势浩大的运动。不过,他们都没有真正继承杜尚,因为他们在使艺术非艺术的时候,心里还想着美,并且他们在把一切规矩打破之后并不知道该往哪里去,而且他们对杜尚只是庸俗的利用。当杜尚摒弃一切法则,使自己活在一种了无牵挂的自在状态中时,他的“继承者们”却拿起了杜尚这个法则,开始了一系列以艺术为目的的非艺术行为。

  杜尚,不是艺术家,而是一个思想家、哲学家,他的思想高度不是我读这一遍访谈录便能参悟的。不过,也是收获颇丰。

  《杜尚访谈录》读后感(八):读卡巴纳《杜尚访谈录》

  我最牛逼的艺术就是我的生活——杜尚

  一整天的阅读,让我多少知道后现代主义大概是个什么东东了,估计现在再去看贡布里希的《艺术的故事》,后面几章介绍近现代艺术时,也不会摸不着头脑了吧。

  我觉得这样两个人可以解释清楚那最后几章。

  毕加索:使艺术家们从模拟自然中解脱出来,走向抽象,并且力图在当人们问他“什么是艺术?”的时候,他回问“什么不是艺术?”即他想弄清艺术与生活的界限。

  杜尚的存在就是要擦掉艺术与生活的界限,于此为宗旨,我才了解了大地艺术,行为艺术,等许多我摸不着头脑的艺术了,而从前似乎众人只对其感到新奇。可是,可是抱歉我不认为这些给我带来了美的愉悦。

  杜尚这家伙在中国传统看来定然是要遭大家唾弃的。无家,无稳定职业,无爱国心,他只是自在的生活,为着自己的好奇心而工作。自在的生活,没有多少的负累,不过定然很有才华,而不仅是靠运气走过漫长一生的。

  我对其有一点很赞赏,他真的很像东方高士那样不愿为物,为人,为名所累。潇洒的生活着,对物质生活的要求也不高。我想弄清他通过放弃这些而有的大量时间及其才华干啥去了。他的好奇心的创作吧,而他反复强调那是有意思的一些事儿,物件儿。

  老实说,我不太懂也欣赏不了这种主义及他们的流派。虽然知道了他们想消除生活与艺术的界限的旨想,但在消除的同时,呈现出来的没有“美的愉悦”呀!而这正是杜尚所反对和鄙视的。我觉得这些后现代,超现实主义只是手段上的创新,思想观念上的突破,可并没有多少美的愉悦。

  这家伙的家庭观是“我个人不想有家庭,简单的只是为了节省开支,这应该就是卡罗格斯的意思。——一个人可以得到所有他想要的女人,而不必非得和她们结婚不可”不愿意受家庭的连累。

  “你知道那时生活费不高,我又不必自己买房子。在巴黎我住在拉锐街,在纽约住房只花我四十美元一个月的租金,这是最低限度。生存的关键主要是看花多少钱,而不是看挣多少钱。你得知道可以维持你生计的数目。”这段话是我的大爱,也让我想起叔本华的“财产第二性的问题,这让我想到财产的重要性和可轻视性。”

  杜尚完全可以不在乎别人的看法,那种超然物外的无所谓。他的“隐而不显”真好!

  我已经足够成熟来保护自己了——杜尚29岁。

  附录,王瑞芸的附录倒颇有些看头,尤其是最后的《杜尚与我》,让我觉得王瑞芸这家伙也有点儿意思。

  “在这一大堆吓人的文明垃圾里埋没了多少年轻新鲜的生命,只有天知道。而整个的这一切还在继续高效地运行着,搞乱和埋没其他学艺术史的学生”

  “不知不觉,我跟着杜尚走到了艺术外面去了”

  “本来我们这个地球在浩渺的宇宙中就是小而又小的一点,人们又老要摆出一副权威的面孔,这一点难道不够让人觉得好笑吗——杜尚”我想这大概可以解释杜尚的嬉戏,不care,无所谓的态度。潇洒风流。

  杜尚在任何时候都能准确地知道什么是别人最基本的需要。他对物质生活的要求不高,衣食住行都相当简单,断不肯为了物质的需要而去役使精神。

  他说“我喜欢呼吸甚于喜欢工作”。

  “如果我有了更多的钱,我还得去安排它们,为它们操心,累不累啊。”

  我自己对杜尚的作品缺乏太多共鸣,倒是王瑞芸的几篇附录写的不错,挺有意思。

  牛逼的杜尚,欣赏的是他洒脱的人生态度“Nothing is important”且收敛自己,躲避名声,躲避意义,不要束缚。

  看完让人想起中天竺上挂着的那块匾“得大自在”。

  要理解杜尚是需要王瑞芸的解读的。

  杜尚代表作品《下楼的裸女》、 《泉》、 《大玻璃》。

  这本书为我扫了后现代主义,超现实主义,立体主义,抽象主义等以前唬住了我的领域的白。

  《杜尚访谈录》读后感(九):请输入标题

  世上本没有艺术这种人们用来意淫的产物,艺术与美无关,反艺术却又是艺术。

  不在乎艺术的杜尚成为著名艺术家,否定展览不代表不能参与,花了八年做的大玻璃之于他到底是什么性质的东西?

  “一件作品是由它的赞扬者造成的”

  这更近似于摘要,也是一些读后的困惑。杜尚的观点还是石破天惊的,超前的,具有启发性的。

  ------

  2015-10 多读其它史论和美学的书会有助于理解。杜尚最初未必不在乎艺术家的身份和艺术,只不过后来也许厌倦了当时的游戏规则,那就反艺术好了,带着一点点自得。他的行为恰好激励了达达主义者,他的作品成为“什么都不是”的艺术,成为与生活之间不再有边界的艺术。

  《杜尚访谈录》读后感(十):最聪明的躲闪者

  上一次看《杜尚访谈录》是十几年前了吧,那会儿我对架上绘画有着强烈的捍卫自觉(现在想起来简直不知道为什么),对需要阐述赋予意义的一切艺术形式心存抗拒和鄙夷,所以没有看到什么好处。

  我今天在朋友圈刷书摘,就有(不可谓不成功的)画家留言:杜尚只是应答得好,没有什么实的东西。

  我回答:看怎么定义“实”了。

  心里想的其实是:你所需要的原来还是“实”,并因为杜尚没有而否认他,这可真是缘木求鱼的误会啊。

  杜尚本来就不“实”啊,他质疑或者说干脆否认了几乎一切,无论是现实生活,还是艺术创造,他大多数时候做的只是嘿嘿一笑,指出虚妄。

  指出虚妄有没有意义?当然有,如果在指出之后开拓出新的世界,那就更有意义了。

  现在我有一种和十几年前不一样的观点,我接受很多艺术作品的确必须放在特定的时间点上去看,必须明白上下左右的语境后,才能去探讨作品的意义和价值。

  我接受有些艺术作品是需要阐述的,阐述是门槛的一种。

  另一个(更加成功的)画家朋友说,杜尚所做的本质上是报复,是自愈,大致意思是因为他年轻时《下楼梯的裸女》被立体主义的人拒绝了,于是触发他花了很长时间去解释和接受,以至于形成了自己的一套理论,巴拉巴拉。

  这个观点在我看,也对也不对。被拒绝的时候杜尚20多岁,等他80岁回忆这件事情的时候,说得非常犀利到位,但当初他是不是真的如80岁时表达得如此直指本质,未带任何个人受伤的情绪?真的很难说。

杜尚对被拒事件的看法,是不是很精确?

  杜尚被拿来和禅宗做比较,大概也是因为他言论中很多留给顿悟的空间吧,其实他可能更接近老庄,真正的无可无不可。

  他对婚姻、工作、生活的看法,实在是非常有意思,极端的自私和懒散。

  而他对艺术的看法,包括对某些艺术家的看法,对于创造、创新的看法,实在是直指本质,又异常的”白茫茫一片大地真干净“。

  懒得多说了,贴点书里的内容。

嘻嘻,是不是很坦荡的”渣“啊婚姻和其他的事情一样没劲,哈哈靠着父亲提前预支的遗产过日子,多好拒绝任何的压力,创造的或是家庭的这段话已经太有名了吧。想到死亡,这个态度真挺好的嘻嘻“光是那么或者也会累的”,服气艺术只是一种趣味“你不可能总在创造”

  这段话特别有感受,和朋友约定过,到了自己没有表达欲的时候,绝对不因为利益、虚荣心等等再写任何东西。

“拒绝诺贝尔奖是可笑的”艺术家只是媒介,观众和艺术家有同样的重要性这话摆到小说创作里也是一样,真残酷看过去了的经典小说,一样有类似的感受拒绝习惯、拒绝定型,拒绝重复,有几个艺术家做到了?“未来派是都市印象派”,这话这的太精确了“公众总需要一个旗帜”,其实也包括杜尚“不说话比说太多的话要好得多”同理,一个人想成为作家是因为……写作也是一样的啊。

  记得朋友说过”艺术家是个侄儿,类似于钳工或者电工,不是一种精神病门类,好多人误会了。“

“穿透普通人不能理解或难以理解的东西”,这是杜尚最可贵的地方。

  好了,这真是一篇毫无章法的书评啊。

评价:中立好评差评
【已有2位读者发表了评论】

┃ 杜尚访谈录读后感精选10篇的相关文章

┃ 每日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