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手机版
羊毛战记经典读后感10篇
日期:2022-04-07 03:04:02 来源:文章吧 阅读:

羊毛战记经典读后感10篇

  《羊毛战记》是一本由(美)休·豪伊著作,浦睿文化·湖南人民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58.00元,页数:512,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羊毛战记》读后感(一):生活在地堡里的未来人们

  这是一本科幻小说,讲得是很久以后,地球的外部环境无法生存(是有人故意将地球弄成了这个样子),将需要继续活下去的人们都放进了50个地堡里。这些地堡就像现在的高楼大厦一样,人们生活在不同的楼层,只是大厦向上增高,而地堡是向下生长。楼层的高低也代表着地位的高低。高层的领导层,中层的农耕区,底层的机电区。

  故事开篇重点描写了保安官,以为他是主角。以为有丧妻的悲惨背景和主角光环,他从地堡出去之后真的发现世界其实是美丽的,而不是地堡中传说的那样不可生存。结果他真的死了。然后作者开始着重描写首长和副保安官,描写了好大一段之后,首长被毒死了,副保安官殉情自杀了。死了三个以为是主角的人之后,真正的主角终于登场。这个始终被主角光环笼罩着,熟悉机械的女孩儿。

  地堡不止一个。而各个地堡之间仅由一两个人维持着联系,也保守着秘密。再费尽心机的阻止也阻挡不了个别具有探索思想的人。阻挡不了这些自由探索思想的燎原之势。于是暴乱会爆发。可是世界竟然真的已经是一片死寂了。

  整个故事的叙述有点脱线,感觉不够饱满。有些变化没有铺垫,主角光环太耀眼,解决太美好了。因为无论怎么看,这样的生活状况都丝毫没有变好的可能。最终居然是大家平安喜乐的生活在地堡里。让人感觉到这是作者在自欺欺人。这跟之前的地堡有什么变化呢?并没有吧。于是思想反抗是徒劳,暴力反抗也是徒劳,甚至知道真相也没有什么好的,一切都得照旧,一切都还是原来的样子。也许这样更让人觉得悲哀吧。

  《羊毛战记》读后感(二):相信我,这是一本当成科幻题材阅读会让人失望的科幻小说【剧透涉嫌】

  受到网上各种宣传语的鼓动,我在亚马逊上掏出了43.5元购买了一套,然后花费了2个晚上的时间,把它迅速的阅读完。

  本人并不是一个科幻小说迷,对国外的科幻著作接触得也较少,大刘的《三体》能把我看得超high,但和本书从开头到结尾下来,给我的感觉是特别平淡,甚至有些不耐烦。

  好了,让我们来看看这部篇幅超狗50万字被国外吹捧为“神作”的故事,到底讲述了些什么——别责怪我不厚道,标题已经注明了。

  首先,让我引援一段看上去很吊人口味的亚马逊故事背景文案:

  “地球一片荒芜,最后的人类避居地底。空气清新的青翠世界早已成为传说,地堡露出地面的摄像头只传回阴霾景象。在这144层的地堡里,秩序靠一系列谎言和严酷规则维持着。每一场相爱,要以毕生为代价;每一次新生,要用死亡来换取。在这里,凡是和“出去”有关的一切都成为致命禁忌。“出去”只有一个办法:走出地堡,擦洗镜头,在毒瘴中死去。一旦触犯最严酷的规条,当众说出“我想出去”,你就必须走出那扇通往“外面”的闸门。通过地堡顶层墙上的巨大显示幕,你可以看到“外面”的沙丘上遍布尸体,那么,为什么每隔一段时间还是会有人想“出去”?如果谎言没有杀死你,那么真相会……”

  哇靠,听起来好像很屌的样子耶!但实际上呢?

  由于不知名的原因,未来的地球表面变得充满毒气,满地荒芜,一小群人类被迫在深入地下的地堡生活。为了维护生态平衡,地堡中的生产、生育和资讯权都被严格控制着。如果有人犯下重法,或是有人脑子生病想要出去,那么治安官便会赋予其“上地表擦拭被风沙侵袭而模糊的探照镜头”,以便让地堡里面的人还能够一窥地外的情景——虽然它们永远是一片荒芜。但是执行这个任务的人几乎都是有去无回,统统都在擦拭镜头后,防护服就会被空气中的有毒气体侵蚀继而死亡,所以被送出去地堡基本上就是被判了死刑,正常的地堡居民都不会愿意选择上去。历年来,有许许多多的人都被送出去地堡强制执行任务,绝大多数人都叫嚣着不会去擦拭镜头,但结果所有的人上去后都会拼命地去擦拭镜头,继而死亡。这种有些怪诞而神秘的行为在给居民带去恐惧的同时,也极为有利地约束了地堡的秩序。而整个故事的开端,就是由一名对这种现象产生怀疑的治安官自愿选择出去地堡探索,并由此引发的死亡而展开。

  而随后的故事展开就掉入了老套的模板情节之中,地堡的现状和人类的过去,其实都不过是地堡里面的少数阴谋家杰作,地球充满剧毒的局面实际上是由人类自身引发的。近未来由于人口爆炸、资源紧张的关系,世界局势充满紧张,某个霸权(不用说就是老美你了)为了应付难以调和的局面,开始秘密修建了几十座巨型的地堡,随后将一部分居民驱赶至地下,并在全球、或者至少是全美境内施放毒气和改变生态环境,从而杀伤其他没有准备的敌人。而能够形成小型生态圈的地堡则是阴谋家作为保存己方人类子民的“储蓄仓库”。为了维持地堡里面的生态平衡和秩序,防止人们知道真相,少部分的统治阶层(在书中就是掌握了“知识储备”的资讯区”)利用“擦拭镜头”这么一个借口将异见分子“犯人”们送上地面,并在他们的装备上作手脚造成他们死亡的方式来威慑地堡居民:

  1)为了保障所有的“犯人”都会去擦镜头,他们预先在防护服的偷窥里面进行的虚假的镜像替换,使得犯人们一上到地表,便能展示出一幅青葱绿地、鸟语花香的景象,在极大地冲击犯人视觉和想法的同时,利用“犯人”们希望让同伴也意识到外面世界已经恢复如初,从而驱使他们下意识地想要擦拭好镜头。

  2)防护服的气密性被动了手脚,从而使得犯人在擦拭完镜头后很快就会因为氧气用完或者是漏气让毒气入侵而死亡。

  而本书的后续故事无非就是女主角发现了这其中的部分秘密,并打算展开调差。随后遭到阴谋分子的陷害被扔了出去地堡,但不想地堡中有好友暗中相助,结果阴差阳错地没有擦镜头而是歪打正着地跑去了另一个被废弃地堡,而同一时间原地堡的少数人也隐约知道了真相,打算奋起反抗并要求阴谋分子公开所有资料,引发了地堡的暴动。而最后的结尾也是和我们能猜想到一样,原地堡的阴谋分子最终被打败并且被处以扔出地堡的刑罚,女主在另一个地堡里面得到幸存者的帮助重新返回到自己的地堡中和爱人团聚。但是一直到结局,作者也没有说明白日后的地球有没救,其他地堡的阴谋分子会如何,留下一个莫名其妙的结尾。

  呵呵呵。我去年买了个表。

  是不是即视感满满吐槽值爆棚?

  这部作品打着“科幻”的名号,但在各种设定上却错漏百出。作者煞有其事地描述了整个地堡的生态结构,分成了居住区、土耕区、污水处理区、发电区、畜牧区、物资区等等。一个地堡的高度大概有180~200层左右,可容纳居住人群大概是数千人。很难想象在这么一丁点的地方、不借助太阳光和持续供应的新鲜空气,人类构建一个维持数百年的生态圈,而且按照描述,里面的人居然能够利用石油生产各种塑料化工产品……妹的如果你们有这么高的技术怎么就不考虑往地堡上拓建而是一直几百年都躲在下面?当然书中作者也为此塞了蛮牵强的理由,就是地堡的最高统治圈(某霸权)是为了让确保其他地表上的敌人都死光才一直呆着不动。但问题是哪个脑子有病的统治阶层会选择以破坏整个星球生态平衡为代价去杀伤敌人?这样一来即便以后重新回归地表,对着一群不能耕作利用的大片有毒沙漠有啥用?作者你难不成想说统治阶层是神以后直接上来施展一下睾科技就能够复原修复土壤?这哪里叫“科幻”,简直就是“奇幻”了……

  抛开设定上的诸多不合理,光是看开头的话,悬疑设置的还算是过关,起码会有让人继续读下去的欲望,但随着故事篇幅的展开,作者的写作集中度开始游离,开始展开一些不知道是不是用来凑字数骗稿费的无用描写和情节(例如对地堡一些生态的描写,非重要人物的谈话),使得剧情开始拖沓无比,一个20万字左右就能说完的故事硬是被拖拉成两本书……不亏是网络写手并且自费出版的书,和起点流一样的拖章节套路有木有!

  我忍不住思考,什么国外有那么多人追捧这部小说,并且认为它很有料?论设定背景,不如《辐射》,论故事情节峰回路转,就连同样是描述人类从地底到地上再到宇宙的《天元突破》都甩它N条街。也罢,一千个人眼中有一千个哈姆雷特,也许其他的书评者,都在这部作品里面看到了青葱绿地,闻到了鸟语花香,而我看到的,却是黄沙漫天,闻的是有毒气体。所以,和其他从而争相地去擦拭“神作”镜头的书评者不同,我会选择头也不回的继续走向沙丘,然后转过身来,对着屏幕前的你微微一笑,“千万别买本作!不然会后悔的!”

  《羊毛战记》读后感(三):拿掉蒙住眼睛的羊毛——正义的觉醒

  假如有一天,你发现,我们生活的这个世界,根本就是由谎言构筑而成的,你会怎么做呢?

  是只身一人走出欺骗的阴影、去追寻真相的光明?还是说出真相、揭竿而起,引发一场惊天动地的革命?抑或是,忍气吞声、维持现状、得过且过,因为不反抗也意味着不必流血和牺牲?

  但是,极少有人去质疑资讯区长官的权力,也没有人去怀疑“公约”的合理性,更没有人去思索地堡外面的世界是否真的像“公约”所描述的那般荒凉、死寂、恐怖?

  偶尔地,有智者怀疑起地堡的真正控制者所构筑的谎言世界,有些人是自由与正义的先驱,他们以自身作尝试,试图走出地堡。

  但是,地堡的设计者早就像设计程序一般设计了种种“指令”与途径来遏制这种“怀疑”的企图。地堡的真正统治者们用羊毛蒙住了大家的眼睛,让人民群众处于一种“无知”的被蒙蔽的状态之中,并且以高昂的联络费用来阻止广大群众之间的联络。

  充满毒气的“外面世界”的确能阻吓大多数人想要“出去”的步伐,却无法扼杀思想的种子。所以,在地堡的历史上,曾经爆发过一次又一次的暴动。没有人知道前人们为什么暴动,在地堡,暴动属于“禁忌词”;只有等到下一次的人们参与了暴动,才明白,原来暴动是思潮的苏醒,是意识到自己被统治者们欺骗的人们的思想上的觉醒。

  地堡的历史其实也是人类社会国家发展的历史。统治者们最喜爱愚昧无知的人民——这样的人民是最好糊弄的;只是被蒙蔽、被统治的人们终究有拿掉蒙住眼睛的羊毛、唤醒思想觉醒的一天。而这种思想之火是最最容易燎原的,纵然被扑灭一次、两次,却总有“春风吹又生”的那天。伴随着春风而来的,是自由与民主的正义的苏醒。

  《羊毛战记》读后感(四):读完《羊毛战记》的一点想法

  不知道为什么,相对于我对绝大多数小说看过就忘的状态,从几年前开始陆续看到的几部贴着反乌托邦标签的科幻小说几乎都是历历在目。《1984》、《动物农场》、《美丽新世界》再到这本《羊毛战记》,虽然读过的这类书不多,但是对这种类型,还是有一点自己的体会。

  故事的开场,人们都生活在一个极端机械化的社会。无论技术是否先进,管制是否严格,所有人都具有几乎完全一致的价值观和审美标准,明确生活的最高意义就是作为社会机器的一颗螺丝钉,为工作而工作。而故事的主人公,故事中的“英雄”,无疑是一位最具有怀疑精神的人。从怀疑自己,到怀疑社会。从发现一处不合理,到发现处处不合理。主人公的成长就是怀疑与解密的过程,而主人公命运的高潮,就在他发现整个社会虚伪的本质的时刻。这样的社会背后必然有一个庞大而黑暗的齿轮,搅动着无数掌握真理的人的血和肉转动着。当英雄发现真理之后,他会反抗,或者认命。无论英雄的结局是什么,他都将结束于对这种社会的批判中。打碎他,是英雄的宿命。

  既然如此,科幻这是这类小说一件绚丽的外壳。故事的核心始终在社会的形态与打破形态之中。作者所描述的社会形态,极端的单一与机械化,根本无所谓存在与未来还是过去。甚至可以说,如此简单的社会,忽视了社会越来越多样化的发展,它的落后形态甚至在历史上都不曾存在过,以至于人们不得不以未来的名义探讨这个问题。

  这个作者千方百计想要探讨的问题,自然是社会形态的问题。随着故事的发展,我们很容易理解到作者的观点:反对强权,反对任何形式的欺骗,渴望人权,崇尚自由。虽然现实社会存在这样那样的问题,但是通过作者笔下断壁残垣般的描述之后,相信每一个合上书的人都会感激现代生活的美好和自由。

  于是问题就来了:既然我们的社会相对于他们的是一种进步,那么我们又是如何“进步”到他们那种社会的呢?

  可以说,几乎没有一本书描绘出了一条两个世界之间的通路。从书的第一页开始,世界就已经是那个样子了,无可辩驳。既然在这种社会情况中,“英雄”都能对他所生活的世界产生怀疑,那么在从相对宽松的现在发展到未来的这一条道路上,会有多少人产生对社会、对制度的怀疑啊。他们为这个社会做出的努力呢?他们为社会更好的发展做出的改变呢?我们是否也应该思考这个问题。

  换而言之,我相信现实社会这样发展下去,是不会走到如此极端的境地的。那么,我们会发展到什么样子?这类小说,姑且称之为“社会幻想”小说吧,似乎还有很大的发展潜力。就像科学家预测未来会出现飞天汽车一样,我们是不是也应该开始预测诸如时空穿梭的道德问题,或者面对外星人存在时,个人价值的实现相对于人类群体是更重要还是无足轻重这一类问题。从这个角度说,大刘的《三体》似乎可以被划为一类。我相信已经有很多伦理学家和社会学家对未来的社会作出了一些预测和猜想。而作家能否将之转化为一些文学类作品将这些想法通俗的表达出来,给予大众更多的具体情况,这样的探讨,意义更加深远。

  我想,这样的探讨还是远远不够的。举个例子,在这几部比较流行的反乌托邦小说中,我们很容易就发现,英雄最终的成长目标就是成为“我们”。英雄的价值观、道德观和我们现在的人并无二致,这使得我们毫不费力就理解了英雄的反抗行为。那么,这真的是存在于未来社会的价值观么?就如同古代人不跪着就没办法和大官说话一样,他们无法理解现代平等自由交流的我们,这就意味着我们也一定会在什么方面理解不了未来人的想法。那么,这种想法是什么?如何发展?探讨这样的问题,应该会是一件很有意思的事情吧。

  《羊毛战记》读后感(五):毁灭之后还有重生吗?

  题解

  本书的英文名字是Wool,指的的擦镜头的羊皮。这大概是继承了好莱坞电影起名的传统,挑一个电影或书中出现过的词汇。有时候让人觉得简单直接,有时候让人觉得富有深意。

  中文书名羊毛战记直译了英文书名,不过战记二字给人的感觉是网络小说常用的题目,有点缺乏深意。

  末世

  本书的类型可以算是末世小说吧,也就是在人类文明大衰败之后的故事。现代的人类越来越有危机感,因为不断看到各种各样越来越严重的环境问题,社会问题等等。书中的世界里,地球的大气被严重污染,没有任何生物可以生存。残存的人类生活在十几个地堡里面,互相之间被严格禁止联系。

  书中并没有详细解说人类文明是如何衰败的,只是暗示构建地堡的人毁灭了外面的世界。大事件之后几百年了,当初构建地堡的人应当已经都不存在了。但是这段历史,还有维护地堡的思想通过地堡中资讯区的首长一脉单传了下来。

  脱节

  本书的前面提到了多次的暴动,和130年前的最后一次暴动,但是后面并没有对此做更多的说明。

  尽管有这些情况,本书的情节还是紧凑的,吸引人的,一定会收到科幻爱好者的喜爱。

  《羊毛战记》读后感(六):种子的力量

  《羊毛战记》一点儿也不是我想象的那种晦涩难懂的书,反而就像S.J.沃森的推荐语一样——“这哪是小说,根本就是毒品。”这是一本让人欲罢不能的有着深刻意义的科幻小说,也是我所读过的类似主题的文学作品中最容易读的一本。

  那似乎看不到尽头的旋转楼梯、那隔一段时间就需要擦拭一番的镜头是本书中给人印象最为深刻的东西。在一开始,我们也会和在地堡中生活着的人们一样疑惑于为什么“出去”了的人会违背自己最初的意愿疯狂地擦洗镜头,后来我们以为自己找到了答案,却不曾想原来我们也遭受了欺骗,真相远远没有那么简单。

  144层的地堡等级分明戒备森严,这是一个阴森而无趣的世界——“每一场相爱,要以毕生为代价;每一次新生,要用死亡来换取”在这个地方,“出去”就是致命的禁忌,“出去”的唯一结果就是死亡——在镜头后面的众目睽睽下的毫无尊严的死亡。但即便如此,隔一段时间仍然有人要“出去”。

  总会有那么一个特别的人,历史从来都是被这样的人改写。所以,本来在最底层机电区工作的茱莉叶被阴差阳错地调到顶层作“保安官”,而自此之后,地堡发生了一系列的死亡事件,整个地堡都变得不同寻常地诡异,或者说,那种惯有的诡异气氛开始因为一个人的原因迅速被人觉察。当然,茱莉叶最终也被送“出去”,而她当保安官也不过十几天的时间。但也正因为这十几天,她在朋友的帮助下终于改写了被送出去的人的必然结局,茱莉叶没死,她发现了一个惊天大秘密。

  原来地堡并非一个,原来地堡里的人们只是“种子”,只是一种在自私而残酷的想法下活下来的“种子”。

  贮存种子的地方却不允许有思想的种子萌芽,一旦发现有“发芽”的“种子”,他就必然要被送出去死掉。然而,也正因为会有一颗颗“怀疑并渴望得到真相”的不甘于被蒙蔽的无趣地活着或者死去的“种子”的存在,才最终促使了茱莉叶的成功,也才最终使全部的种子萌芽获得了可能。

  “思想”不应被遏制,人们有探索更美好生活的权利。不要指望靠用高压和欺骗来维持所谓的秩序,因为那终将是死路一条。“防民之口甚于防川”,就像在地堡中的“出去”二字,尽管人们知道这两个字代表着什么,但仍然会有人把“它”说出来,也正因为把它说出来的人们所做的一切牺牲都并非毫无意义才最终促成了真正的成功。

  《羊毛战记》在阴森压抑的气氛下给了读者一种无法压抑的向上的力量,就像一颗被埋藏很久的种子,尽管在地下挣扎地艰难,却终于有了破土面向阳光的那天,结局就是这样灿烂明净的美好!

  《羊毛战记》读后感(七):Dystopia,“地下托邦”。

  1、人物以死亡接力的形式登场,多米诺骨牌得以推动,于暴风雪山庄舞台。

  2、开场提到的麦高芬屏幕,首先让人想到的却是1984年的苹果广告中的巨屏,自《THX 1138》的NETA。或者立马令人联想到《神经浪游者》的开场:The sky above the port was the color of television, tuned to a dead channel.

  3、基于种子仓库的设定,我设想作者能否设想这么一个续篇:结果,人们最终发现,其实他们并不在地球上,他们在另一个遥远星球上,在这个星球地球化达成之前,所有人只能乖乖待在地堡里……

  4、被坑的玛丽苏中年少女。

  5、如果反派形象洗白,而展开少女的复仇……

  6、再关个几个世纪,等他们研究出机器人,那剧情就是《天元突破》了。

  7、我觉得Dystopia真的可以考虑直接音译成“地下托邦”了。

  《羊毛战记》读后感(八):程序员或许真会成为世界上最重要的一群人?

  春节看到多看首页上有推荐《羊毛战记》,一试读就不可收拾,果断给钱买了全本。每天睡觉前读一读,春节期间终于算是读完了。

  全书的基本设定非常简单,难得的是高超的写作技巧。这本书如此地引人入胜,跟这本书的写法有很大的关系。这本书有大量的推理、心理描写,一步一步把最重要的地方揭示给你看。作者并没有在一开始就像传统的科幻小说一样,直接给你来一个世界的白描,让你清楚地认识到你手中书的设定及基调,而是慢慢地随着人物的对话、语言等,一步一步地把这个世界揭示给你。

  刘慈欣说过,写什么远比怎么写更重要。这话对于大部分科幻作品来说,是正确的;但是,对于少量科幻元素并不多、风格不那么硬的科幻小说,大部分还得运用大量的写作技巧来捕捉读者的注意力。《羊毛战记》就是这样一个例子,这本书所设定的未来世界并不复杂,读者最好奇的事物,即造成地堡世界的原因、谜底也没有直接揭秘与叙述,可是它却同样给读者勾画了一个完整的世界,更甚至,正因为在对白期间给读者留下了大量的想象空间,读者对该世界的勾勒却更加丰富。科幻小说也可以写得很有技巧,《羊毛战记》就证明了这一点,充满写作技巧的科幻小说,更加耐人寻味。

  再说说作为码农应该会特别关心的一部分。这本书里写了一个很重要的岗位,资讯区,这个基本上是统领全地堡的核心机构,而这个机构的构成,却全是程序员,或者说是一些信息管理人员,相信他们天天处理的也是大量的上报数据、崩溃统计,地堡温控、湿控、氧气传感器探测到的大量数据,甚至于有更加专业的图像信号处理系统、虚拟现实、增强现实系统。没有哪个决策与实施,能不让程序员参与其中而能得到顺利执行的。看看现实生活中,已经越来越多这样的例子了,互联网金融、银行系统、所有的交费系统、运营系统,哪一个能缺码农?码农,或者说是计算机导致的对整个世界的抽象,已经越来越复杂越来越重要了,而将来,这种重要性只会与日俱增。

  呵,可是为什么码农还是这么没地位?推荐每一位码农都读一读这本科幻小说YY一下自己在未来世界里的社会地位。

  《羊毛战记》读后感(九):小格局中的大震撼

  本书与其说是科幻小说,不如说是“反乌托邦”的社会小说。本书的核心概念“地堡”,在科幻小说的架构中是人类最后的栖息地,是封闭的自循环生态系统;在社会小说架构中,是极权社会的缩影。地堡中的人们,表面上看安居乐业,秩序井然,实际上身心都被禁锢,连简单的情感沟通的代价都是高昂的。企图了解真相的人被处决,自由的思潮被压制,革命的历史被抹除,直到有一个人摆脱束缚,消失在沙丘后面。

  本书阅读门槛不高,作者凭借充满悬念的情节和引人入胜的文笔,牢牢吸引了读者的注意力。特别是事件细节和人物心理活动的描写,堪称一流,紧张气氛的营造让人身临其境,透不过气。

  不过本书后半部分的节奏把控有问题,一个简单的动作要配上各种细节描写和心理活动,能折腾很久,情节推进缓慢。而且后半部基本没有科幻元素,作者沉溺于当下电气工程的繁琐理论中不能自拔,在小格局的反抗中打打闹闹。

  《羊毛战记》读后感(十):修·豪伊:羊毛战记

  其实最开始注意到本书,

  并非因为网传如何之热门,

  而仅仅是因为觉得这个名字颇为有趣。

  毕竟“羊毛”这样柔软的词汇,

  很少与“战记”这样坚硬的词汇组合到一起。

  拿到书以后得知原名仅仅是“羊毛”(wool),

  而且读后发现实际上和全书的关系并不大,

  感觉上倒像是作者从书中随手拎出的细节。

  但或许是骆驼天资愚笨,不得要领吧。

  读完之后完全无法理解这书何以大卖,

  要说的话只能算是马马虎虎过得去的程度嘛。

  优点是在叙事过程中也不忘对细节的刻画,

  不少章节颇有镜头感,要改编影视作品不算麻烦。

  最大缺点则是设定缺乏基本的逻辑性。

  (要是丝毫不剧透真是很难吐槽。)

  杀个人还要那么大费周章去送死不忘擦镜头?

  如果仅仅作为仪式送出去前投毒不就确保必杀了?

  看到幻象就绝逼会擦镜头这算是什么脑袋瓜子?

  还有这镜头本身就让人觉得很扯淡嘛,

  都有成像实力了直接放投影不就了事了……

  然后这蒸汽朋克的范儿非常让人无语,

  一边用着电子邮件和大型电机,

  一边要爬一百多层旋梯折腾主角,

  究竟是处于怎样非人道的考量啊?

  接着说说肤浅的全局观吧。

  大概这类末世隔离看多了?

  基本刚一开头的样子就猜到了大概的情况,

  然后等作者磨磨唧唧地展开,

  结果好容易拓展到第二堡垒竟然就直接大结局了。

  另外登场人物虽然不多,

  但刻画得也不够立体。

  笔墨虽不少但絮叨为主。

  而大部分剧情推进相当僵硬,

  什么都靠意外来解决完全不自然。

  开篇老长一段的铺垫,

  可以说和主线剧情基本上毫无关系。

评价:中立好评差评
【已有2位读者发表了评论】

┃ 羊毛战记经典读后感10篇的相关文章

┃ 每日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