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志》讲义》是一本由戴燕著作,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出版的精装图书,本书定价:39.00,页数:218,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张耐冬/文
一
如果创作过程中结局被提前泄露,如何继续剩余情节的写作,恐怕对小说家而言是棘手的难题。而对历史撰述者而言,从著史事业诞生之日起,这一难题就成为无法回避的存在。最无奈的是,某一段历史的最终结果在我们开始写作它之前便已被所有人知悉。
“所有的结局都已写好”并不是读者喜欢的局面,提早被剧透会减少阅读时解谜的乐趣,这也是为何“杨贵妃生死之谜”、“建文帝下落之谜”、“董小宛入宫之谜”之类花边新闻一度成为历史爱好者关注重点的原因——难以被确证的轶闻最有诱惑力,每个人都可以尽情去想象,并使用“假如我是XXX”之类中小学作文惯用的思维模式,将自己投射于其中,在纸上体验一次历史RPG(角色扮演)游戏。
这种将历史传奇化的倾向曾让受众乐于了解某些历史细节,但也让他们中的大多数停留在津津乐道趣闻轶事这一状态,并以此为准绳衡量自己遇到的一切历史记述。沉迷于对政治权谋与黑幕的揭秘,陶醉于与伦理有关的香艳故事,并对闺阁秘闻影响历史走向的说法深信不疑,这些要素,便是传奇史观的基本特征。
AdChoices
受传奇史观浸染最严重的,莫过于最为国人熟知的三国故事,尤以《三国演义》的影响为甚。这部演义小说虽然主要取材于三国史的基本记述,但在最关键之处则往往加入魔幻元素,除了为三国时代的英雄人物披上神秘的外衣,更是为了突出“天数茫茫不可逃”的主题。在情节展开时,演义最着力刻画的,自然是谋臣策士们的机权诈术与猛将奇侠们的高超武艺,比如借东风、巧布八阵图、上方谷大雨、七星灯续命,颇有《封神演义》或杨家将故事里吕洞宾摆下天门阵的味道;而三英战吕布、过五关斩六将、鏖战长坂坡、裸衣斗马超,则把本来场面宏大的战争活脱脱变成《水浒》里捉对厮杀的短打书。惊鸿一现的女性角色,则每每被塑造成影响历史走向的偶然因素,比如貂蝉、二乔、孙尚香。然而这并非对女性的尊重,而是将她们对乱世豪杰们的性吸引力作为大书特书的对象,不过是在金戈铁马的紧张气氛中,掺入一点诡异又荡人心魄的脂粉。
演义小说就是这样,《三国演义》诞生的过程中,作为舞台表演的话本贡献了很多重要的情节,而与话本有关的现场表演,如果不能吸引观众,不能通过简单的人物塑造和情节构建抓住观众的好奇心,便没有市场。这本是无可厚非之事,不过当毛宗岗对这部小说进行大幅删改并奉之为经典后,几百年间《三国演义》已成为国人了解三国时代的启蒙读物,通过这样一部见人而不见时代、见武功机谋而不见战争与外交整体、见“分久必合,合久必分”而不见汉末魏晋政治与社会观念之作,恐怕只会在人们头脑中灌输一个简单而奇幻的三国时代,甚至会让人认为那就是一切历史的真实面貌——近年来一些颇具文学素养的历史爱好者写出的近代史也是这副调调,这就令人堪忧了。
历史学存在的意义,除了在专业领域对一些学术共同体关注的问题进行不断探索,就是对各种关于历史的不尽不实之说进行驳正,这是所有现代学术都应肩负的责任,即面向社会进行“祛魅”。而如果要找一个典型的案例,做历史观念的祛魅,恐怕没有比三国历史更好的样本。前辈学者如吕思勉、何兹全等先生虽有相关的著作,但因著述体例的关系,并未产生太大的影响:在公共领域进行学术传播,形式有时是第一位的,若无受众,观念便无从改变。
史学需要面对和当年话本遇到过的问题:如何在公共领域这个有着各种选择的空间内,让更多人驻足倾听,又不必放弃学术立场与文化品位。也许大学里为本科生开设的公共课最适合被引入出版领域,它对受众的文化水平要求不太高,又能保持一定的专业性。
去年为了备课的需要,读到戴燕老师的《〈三国志〉讲义》(以下简称《讲义》),感觉此书比较适合作为传奇史观的祛魅之作。作者从2009年起为复旦大学的新生开设公共课,在讲义基础上整理成书,所以行文中保留了授课场合会使用的表达方式,作为一个每周要面对学生进行口头授课的人,读到类似语句,就有自己置身于课堂的感觉。在读者握有极大评判权的今日,这种表达方式读来生动而亲切。
二
“写法”是《讲义》非常重要的特点,该书和此前的很多三国史专门著作最大的不同,就是没有使用专题或是时序的章节编排方式,而是选取了《三国志》中的十篇纪传,以它们为经纬,展现《三国志》的编纂特点,进而展示三国时代的宏大时空背景。在《三国演义》中被无限压缩的社会背景与时代风貌,成为此书讲述的重点,这也是历史学与传奇史观之间最大的差异,从演义小说与掌故杂谈中孵化出的传奇史观,更在乎情节的离奇与故事的节奏,历史背景大概只能写入和正文无甚关系的“楔子”,若非情节需要,决不能出现空镜头。历史学则不然,因为研究对象被限定在某一具体时空下,因此对时空场景的了解能够推进对个案的认识,甚至研究个案就是为了更深入地了解那个时代,最不被传奇史观看重者,却是专业史学领域最关注的。
与很多专业学者讲述历史时将时空背景与人物、事件相分离的处理方式不同,《讲义》往往是先讲一个人物最重要的事迹或性格特点,接下来由此出发,引入到对相关社会背景、文化观念、政治关系的分析。作为大学公共课的讲义,这种讲述方式非常适合入学不久的新生,让他们被兴趣引领,慢慢过渡到专业学习的阶段。对其他读者而言,这种写法也足以引起他们的注意。
在篇目的选取上,此书也下了很大的功夫,以曹魏的奠基人曹操和魏国建立后的两位皇帝曹丕、曹叡的本纪作为基本时间线,又选择了蜀汉的诸葛亮和孙吴的孙权两个人物的纪传作为这条时间线的补充。最独具匠心之处,在于选择了卞皇后、何晏、华佗三个人物的列传,因为从他们身上能够展现出当时的社会风尚与文化气质。最后,又从中原王朝与周边部族、中华帝国与东亚近邻的视角,选取《乌丸传》和《东夷·倭人传》补全这个时空的周边图景。
经典研读课程,最怕的就是被讲述者改头换面,变成专题研究课,专题研究与典籍文本存在一定的互斥性,像《三国志》这样的历史著作,很容易被研究者割裂搅碎,变成研究素材放置在学术文章之中。而对于初学者来说,首先要培养的是对典籍文本的亲近感,这样他们在想起三国史的时候,就会首先去读《三国志》而非各类传奇作品,否则就会因操之过急而让他们退回到传奇史观,和传奇史观的集大成之作《三国演义》的文本中。由此观之,《讲义》基本完成了典籍研读而非专题研究的任务,让读者看到《三国志》的文本构成特征,和《三国志》的编纂者陈寿对人物与事件的认识。在讲述这类问题时,作者特别选择了在一些人物评价方面与陈寿有差异的意见,通过对比来突出陈寿的独得之见。
三
《讲义》最具特色之处,就在于对《三国志》中《卞皇后传》《何晏传》《华佗传》的讲解。这三篇讲义的信息量极大,且能体现作者从这几个具体人物去观察汉末魏晋政治、社会与文化变迁的整体思路,如从卞皇后为曹操所宠信,谈汉末诗赋、音乐与社会风尚的关系;从何晏个人的生活细节谈到魏明帝时期的政治;从华佗诊治的病例,谈及医疗与占卜、巫术在古人观念中的同位性。由这些人物引发相关议论时,都是从他们的具体事迹出发,娓娓道来,并不显得突兀,又时时点破陈寿并未意识到的一些问题,从对《三国志》的讲述转向对三国史的独立分析。最有趣的是,在从人物到历史背景、从《三国志》到三国史的阐述之后,《讲义》总是能回到对人物性格与命运的观照。比如讲到卞皇后被曹操宠信与曹操喜爱音乐之事后,不无疑惑地写道:“也许很难说清楚,曹操究竟是因为爱音乐,而娶了为倡的卞氏,爱屋及乌?还是因为先看中了卞氏这个人,而她恰巧有着良好的音乐修养,误打误撞?但是有一点大约可以相信,在曹魏的文学史特别是音乐文学史上,像卞氏这样一个女性,还是通过对曹氏三代人潜移默化的影响,间接地影响了一个时代。”这样的感触并非无的放矢。在该书的引言中,就曾有过“在历史的重大转折时刻,个人是何等的无助和渺小”的感慨,但古代史家更多只关注王朝兴衰与正统之争,在时过境迁之后,《讲义》则格外注意一个个对前途不能自主的个人对那个时代所产生的影响,哪怕只是间接的——无论哪个时代,驱动历史车轮者都是亿万中无一,而曾被记录或未被记录的个人,通过各种方式,无意中改变了时代的轨迹,这大概就是身为现代人的我们,所能认识到的生命与历史的意义。
四
但发现个人或是勾勒时代图景其实不足以彻底颠覆传奇史观,有时我们自己也会不自知地被传奇史观所牵引。在这一点上,《讲义》也不例外。问题就出在该书对《魏书》的《武帝纪》《文帝纪》与《明帝纪》三篇所做的讲解上。将曹操、曹丕与曹叡所经历的时代作为三国历史的基本时间线并无问题,不过,这条时间轴上的叙事却不甚清晰。《讲义》关于曹操的那一篇,主题是讲述他在汉末分崩离析的颓势下,如何改变了当时的中国,并在社会与文学上激荡起建安慷慨之风,对其在汉末群雄争胜时何以能够“三分天下有其二”则未做深究;写到曹丕,重点放在他与曹植的兄弟之争,以及他的政治理想上,而对他为何会被曹操选为政治继承人,又为何选择通过禅让的形式建国则言之甚少;描写曹叡时,将大量笔墨放在了他对亡母甄氏的怀念与《洛神赋》问题上,而对这位在制度上多有创设的皇帝具体的治绩则好像不很关心。这些讲述重点的选择,除去课程设计的考虑,大概也和作者个人对历史人物的认识有关。同时,因为课程容量的原因,《讲义》未能选取刘备、孙策、袁绍、刘表等与曹操同时代的枭雄霸主的传记,也未能将荀彧、陈群、王朗、辛毗等在政治与社会上颇具代表性意义的人物纳入考察范围,就让这条重点偏移的时间线显得若存若亡。
《讲义》中的历史主线之所以有点飘忽不定,恐怕与如何回应陈寿在《三国志》中构建起的三国史框架有关。书中曾明言,“若非从三国分立走向统一,无论在观念还是在技术上,都很难想象会有同时书写三国史的必要”,“立足于统一的西晋回看三国历史,从新朝看故国,也不是简单地忠于故国历史就能够满足,最重要的,是要把故国历史、把三国各自演化的历史,按照新朝的观念,编入一个大一统的新的体系。”这是不错的,陈寿写作《三国志》时,在当时的观念中,分裂的三国时代也要有一个作为正统的政治存在,从现实的角度而言,蜀汉与孙吴都亡于曹魏政权或出自曹魏系的司马氏西晋政权,以曹魏为正统,是能够自圆其说的选择。而从公元249年司马懿发动高平陵政变开始,曹魏大权已渐入司马氏囊中。身处西晋的陈寿,如果否定高平陵政变发生的三十年前建立的曹魏政权具有的正统地位,也就相当于否定了司马懿、司马师、司马昭父子三人近二十年的统治,更不要说通过禅让仪式建国、从曹魏末代皇帝曹奂手中接过名义上的天下统治权的司马炎统治的正当性。对陈寿来说,从历史结果与政治需要两方面考虑,以曹魏为正统都是必然的选择,然而,生活在十几个世纪之后的我们,又该如何认识三国史的线索?是继续“同时书写三国史”,还是另外建立一个解释框架?
这是之前的三国史研究者很少提及的问题,大概也是传奇史观最后的堡垒。作为给大一新生开设的课程的讲义,这本书不需要回答这个问题,不过有一个相关的话题值得注意:今年年初去世的后现代主义史学大师海登·怀特曾有一句名言:“没有理论,就没有活跃的思想,有的只是印象。”这句话大概点破了三国史讲述的困境之所在。我们看待三国史时,也许缺少的不是对事实的熟悉,也不是对人物与时代的认识,而是因为对事实过于熟悉,却在传奇史观的感染下,将三国史上的人物与事件化成一个个印象,而在理论层面对“如何重新叙述三国史”采取回避姿态。
《《三国志》讲义》读后感(二):《<三国志>讲义》 指瑕
复旦大学戴燕教授的《<三国志>讲义》一书是她在该校中通识课程的讲义整理稿,该书出版引起了业界的关注。戴燕教授以文献学的角度解读《三国志》原文,兼采众长,采取别具一格的角度来讲授三国史,是近年来一部难得的三国史佳作,兼具学术性与可读性。
深厚的学术涵养是本书的一大特色。作者具有深厚的文献学功底,解读历史基本上基于丰富的文献支撑。翻阅该书的每一页,几乎都有文献考证。因此本书论述言之有据,令人信服。目前国内同类的三国史有不少。一般学术性的著作因严于考据,因此趣味不足;而通俗性的著作往往疏于考证,信口开河,错漏百出。因此,本书兼具学术性与可读性,就成为该领域一部优秀的著作。本书展现了作者深厚的学术涵养,将国内外众多研究成果娓娓道来,使人读来深受裨益。
视角独特是本书的另一个重要特色。诚如本书底封所言,“与传统历史、史学或通俗小说的讲法有别,作者于过去人们始终关心的政治、军事之外,更加重视文化、性别、民族等议题,在对《三国志》文本的具体解读中,借助政治史、女性史、文学史、思想史、医学史、民族史、东亚史等相应的视角,去复原陈寿笔下三国史绚烂恢弘的画面。”这是本书区别于同类著作的特点。同类著作更多关注于三国时期的政治史,在叙述框架和内容上大同小异,尽管对许多历史问题各有看法,但关注的内容基本一致。
因此作者独辟蹊径,对传统三国史叙述的内容一笔带过,讲述较少被关注的其他历史问题。比如女性史的研究中,选取《武宣卞皇后传》,以曹操夫人卞氏作为三国女性的代表,同时也详细介绍了曹丕夫人甄氏、郭氏;以《何晏传》为基点,介绍三国时代的思想文化史;对医学史的介绍,作者以《华佗传》进行文本解读,详细分析传中的病案。并就华佗医学的师承问题,对陈寅恪等人的学术观点进行深入分析;更为罕见的是将民族史、东亚史也纳入讲授当中,并对人们一般所忽视的《乌丸传》、《东夷 倭人传》进行详细解读。尤其是对《倭人传》在日本学界的研究成果进行详细介绍,使得这一较为陌生的领域研究成果展示在读者。该书采取崭新视角来解读历史,给读者展示了往常研究中看不到的三国史。由此,该书的学术创新价值更为突出。
尽管如此,该书还是存在一定的缺陷。笔者认为,本书最主要的缺陷是选材偏重于曹魏史,而忽视季汉、孙吴的历史。直接体现在篇目的选择上,全书十篇中,八篇出自《魏书》,两篇出自《蜀书》和《吴书》。这与《三国志》中三书的比重十分不相称。虽然戴教授的初衷就是要突破政治、军事史的叙述,从多个角度来解读三国史。因此上文中所谈到的女性史、文化史、思想史、医学史、民族史、东亚史的选材都是具有很强的代表性的。但是不能忽视的是作者偏重曹魏的倾向过于严重,忽视了季汉、孙吴的历史。本书开篇讲了《武帝纪》《文帝纪》《明帝纪》三篇,视三篇为一个时间轴,介绍魏国的历史。颇有以此来代表三国史之嫌。然而从书中看到,文本侧重曹魏历史的介绍,对历史人物的细枝末节要津津乐道。与之相比,在后世三国文化中最有影响力的季汉政权,仅仅用《诸葛亮传》作为代表;开创六朝之局,开发南方的孙吴政权,只用《吴主传》来介绍。尽管想着都具有代表性,但像刘备、关羽、周瑜这样的历史人物,在书中也没有详细叙述。这是作者有意为之的结果。作者侧重点不局限于政治史,但既然曹操、曹丕、曹叡等人物可以入选本书,为什么刘备、周瑜等汉、吴方面的人物不能入选。重曹魏轻汉、吴,这是本书选材的一大缺点。该书若命名为《<魏书>讲义(兼论蜀、吴)》,也是可以的。
以下就对本书中所存在的一些瑕疵和可商榷之处,进行分析:
书名商榷。本书将《三国志》三部分称之为《魏志》、《蜀志》、《吴志》,该称谓贯穿全书。然而陈寿原书名为《魏书》《蜀书》《吴书》,书名由陈寿手定,名“志”为后人所改。(详细考证见于李纯蛟《<三国志>书名称谓考》)故中华书局版也在分册上标明为《魏书》《蜀书》《吴书》。但由于以“志”作为名称由来已久,故本书沿用。但从严谨的角度看,以《魏书》《蜀书》《吴书》作为三史的名称更为妥当。
引言部分
第1页 “他两岁时,丞相诸葛亮死在汉中,接替诸葛亮的,陆续是蒋琬、费禕、姜维等。”诸葛武侯病逝于五丈原。
同页 “陈寿早年为姜维丞相主簿,还做过东观秘书郎、散骑、黄门侍郎,都是文职。” 查《华阳国志 陈寿传》:“初应州命卫将军主簿、东观秘书郎、散骑黄门侍郎。”是“卫将军主簿”,姜维当时担任的是卫将军,不是丞相。且姜维后来升任大将军,并未当过蜀汉丞相。
正文部分
第9页 “我们看《三国演义》第三回写曹操刚一出场,就做了一件滥杀吕伯奢全家的大坏事……”事见第四回《废汉帝陈留践位 谋董贼孟德献刀》,并非第三回。
第12页 “袁公路岂忧国忘家者邪?冢中枯骨,何足介意。”(《蜀志先主传》) 文中评价袁绍,但是却误将孔融对“袁公路(袁术)”的评价当成对袁绍的评价。
同页 “陈寿在《蜀志 后主传》中写他这时从容与刘备饮酒,说的就是:‘今天下英雄,惟使君与操耳。本初之徒,不足数也。’”将《先主传》误为《后主传》
第37页 “历史上,认同这一看法、质疑曹魏政权合法性的人很不少,《三国演义》第七十九回写‘曹操废帝篡炎刘’,就不但把汉献帝被逼不过、战栗不已的样子,写得很可怜……”《三国演义》第八十回《曹丕废帝篡炎刘 汉王正位续大统》,并非第七十九回。
第168页 “‘后主痛惜,言则流涕’(《蜀志 庞统传》)”,窜改了原文。又将“先主”误为“后主”。原文为“进围雒县,统率众攻战,为流矢所中,卒,时年三十六。先主痛惜,言则流涕。”
第194页 “西晋灭吴以后,虽然它一度被改回原来的名字秣陵,可是永嘉元年(307),琅琊王司马睿为镇东将军、都督扬州江南诸军事,镇建邺(避晋愍帝司马业讳,改‘业’为‘邺’),最后还是在这里登基为晋元帝,建立起东晋王朝。建邺改名为建康,再一次成为首都,以后宋、齐、梁、陈都不变。”
此处叙述有误,吴亡,晋改名秣陵,282年再改建邺。后避司马邺之名,改名为建康。此处将建邺城改名之沿革弄错,并且弄错晋愍帝司马邺的名讳。
《辞海》中“建康”:“东汉建安十七年( 212 ),孙权在此筑石头城 ,改称建业。西晋统一,仍名秣陵。太康三年(282),分秣陵北另置建邺县。后避愍帝司马邺讳更名建康。东晋南朝相承不改。”
第205页 “黄武三年(224)年四月,刘备为陆逊所败,死在白帝城。”此句叙述有相处错误。黄武元年(222年)陆逊败刘备于夷陵。黄武二年(223)年四月,刘备病逝。《三国志 吴主传》:“黄武元年春正月,陆逊部将军宋谦等攻蜀五屯,皆破之,斩其将。……蜀军分据险地,前后五十余营。逊随轻重以兵应拒,自正月至闰月,大破之。临陈所斩及投兵降首数万人。刘备奔走,仅以身免。”“(黄武)二年……夏四月,权群臣劝即尊号,权不许。刘备薨于白帝。”
第215页 “(诸葛亮)他也是一个有故事的人,三国的历史人物中当中,还没有谁能像他那样,在后世、在整个东亚赢得人们的尊敬。”该说法很明显值得商榷,实际上,论在后世、东亚世界中,在民众中的影响力,关公的影响力往往更大一些。这句话过于绝对。
《《三国志》讲义》读后感(三):普及读物
#书201708#《三国志讲义》戴燕
没有深度的皮毛之见。
勉强可做三国史的普及读物,文笔尚可,柔情过多。偶有一二亮点,例如《引言》对陈寿作三国志的介绍,讲华佗时对“良医”的理解,讲“倭人”时引日本文献的引用。但史识不足,部分议论终是隔靴搔痒。
虽然是女性作者,但讲卞皇后一节,放言:“曹魏时代文学艺术的繁荣,与卞氏这样的女性大概是分不开的。”卞氏本倡家女,仅能歌舞,推崇至此,不亦谬乎?曹魏时代女性文学家,惟昭姬一人而已。
勘误:
页11、12批评袁绍(字本初)贪心愚蠢,却引孔融评袁术(字公路)语(“冢中枯骨”),将袁绍袁术混为一谈。
页200,“陆逊(183-254)”,陆逊实卒于245年。
《《三国志》讲义》读后感(四):读《三国志》讲义的书抄
正是因为有从蜀到魏再到西晋时代的首都洛阳的经历,这种地理上的迁徙和时间上的推移带来的特殊体验,让陈寿能够体会到王昌面对的,其实是一个历史造成的复杂的家庭遗产,而在历史的重大转折时刻,个人是何等的无助和渺小。当然,他更清楚的知道,历史就是历史,过去就是过去,今天的人不必为过去负责,“圣人知名而不必苟必也”,所以,他认为解决历史遗留问题的方案,就是承认历史,更尊重现实。
因为当时的史书主要有两种体例,一种是《春秋》式的编年体,一种是《史记》式的纪传体。
age28:可是陈寿不一样,他已经见过汉代的衰落及其禅让的不可避免,深知魏也与汉一样,有兴便有衰,不可能不朽,因此他也就成了一个冷艳旁观的人。
age28:曹操的遗嘱上有一段写给儿子的话:“小愤怒,大过失,不当效。”
age113:好的医生,不一定是要起死回生,而是能够看透生死门限,并在这一基础上提供预防及救助的办法,让人安然尽享自己生命的饱满和力量,这大概也就是陈寿的意见,是他对神医华佗的额一个评价。
age140:两年后,鲁昔因思念爱妻,擅自带领五百骑兵回并州,单骑入晋阳“盗取其妻”,无人敢拦阻,后来还是靠鲜卑人快马追击,才将他射死。(史书中一页温情却残忍的爱情)
age170:二是他读书不拘泥于书,“观其大略”,有自己的主见;三是他娶妻不管她“黄头黑色”,相貌不佳,“才堪相配”即处之泰然。
age179:这是提醒他不要学“奴婢鸡狗”之辈,把精力都消耗在“碎务”上,到头来一事无成。话说到这个程度,可知在这个部下眼里,他的问题意见很严重。杨颙(yóng)还说:“坐而论道 谓之三公,作而行之谓之士大夫”。意思就是说要他明白自己的位置,不必凡事都亲历亲为。
age200:顾雍为丞相十九年,至赤乌六年,七十六岁时去世,据说他为人极其稳重,时常是在私下里与孙权交换意见,“若见纳用,则归之升上,不用,终不宣泄,权以此重之”。
《《三国志》讲义》读后感(五):这是一本好书,不过没有想象的那么好
这是一本好书,不过没有想象的那么好。
受《三国志》和《三国演义》的各种衍生品的影响,对于这一段的叙述主要集中在政治、军事领域,或者说集中在各色“奇谋”上。文化、性别、民族、中外交通等等其他视角是缺失的。这本《三国志讲义》正好在这些方面是很有益的。
因为是对流行视角的补充,不熟悉汉末到三国历史的人读此书会觉得散,很熟悉三国史的又难免意犹未尽。所以说,没有想象的那么好。
对于曹丕和曹叡的叙述我很喜欢。传统视角下他俩总是被曹操的光芒掩盖,本书中他们还原了。
引用了不少日本学者的研究成果,特别是对《倭人传》的研究,确实开阔视野。
第一章12页有一处错误,前面整段都在说袁绍,举的例子却是袁公路(袁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