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的历史》是一本由西蒙·梅著作,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45:00元,页数:2013-9-1,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爱的历史》读后感(一):现世的爱与超越的爱
是嘛?我们很多人都喜欢说,愤怒出诗人,更有甚者会说:国家不幸诗家幸,于是举李后主李煜的例子,史上也确实出现了太多诗兴与灵感来自于恋爱不顺遂的诗人,比如叶芝,有诗人甚至说:每一个诗人心里都有一个毛德•岗,他心里一直爱着这个女子,但却永远得不到回报与亲睐,于是就对写诗提供了无穷的灵感,所以我们一般以为,某个人在大谈特谈爱情的时候,一般会断定他会不会在感情上受了很多打击或挫折,本书作者一开始就敏感到谈这个话题可能会引起此类的想法和批评。记得有一次买了两本打折书,其中一本是弗洛姆的《爱的艺术》,我用一塑料袋装着,路上遇到两个同学,居然很不情愿让他们看到题目,遮遮掩掩地还是被看到了,但还不如让他们全部看到呢,说不定只看到了几个字,却没有看见这是本名著,遮遮掩掩的样子反而让他们怀疑人家是不是思春了?情窦大开了?私下里认为他们一定在嘲笑自己,可见爱就爱吧,不要变成一种谈论和说教,否则要打折扣被人笑话的?还有一次,我还在二十出头的年纪,给一个全校最难管的一个班当了一个月班主任,一个相对优秀的男孩子给我推荐了一本《爱的教育》,不但是那时的我,若干年后我妹妹的孩子在我的推荐下也赞不绝口,尝到了好书的滋味,然而我在另一个班上班课的时候,推荐同学读这本书,大约也是不知道性质,就有男同学感觉肉麻或者说当成幼稚园老师教幼儿一样弱智了,那纯粹是误解了这本书呀。
当然有另一个分枝是关于爱的励志,前不久半开玩笑半认真地和一些编辑讨论写一本关于爱的励志的畅销书,我想到了荣格的炼金术,于是被编辑总结为“爱的炼金术”,顿时觉得这个爱的励志真到位,和所谓的“天将降大任… ”那句经常被用来鼓励自己或别人的话,都是希望从磨难和挫折中得来营养,炼出真金,很多人抱着这样的信念挺过了难关,甚至战胜了死神,人们觉得如果没有这样的磨难,人很难成熟,也很难获得一种完全的真正意义上的成功,最多不过是一种外在的辉煌,所以一听到哪个人说自己“命运多舛”,马上肃然起敬,会联想到什么传奇啊,什么丰富的内涵啊,总以为人家挺过来,一定从岁月中提炼出了点什么吧,否则就是白白吃苦了啊。当然也有人对励志类斥之以鼻,以为不过是些心灵鸡汤,为真正的学人所不齿。
作者有个概念用得很别致,那就是把闲暇概括为“伟大的文化成果。”这真是为闲人们找到了最好的借口。“闲”总是与空相联系,世界太实了,需要有虚空,多一点空灵,才能更懂得爱与爱情,更知道如何去爱。当然作者还有一个别致的概念,(我相信越到后面这样的别致会越来越多),他对“以质疑为目的的质疑”进行了批评,如果一个人的质疑始终是为质疑而质疑的时候,他是不可能拥有任何信仰的。
但作者明显的无神论让我无论如何有些丧气,似乎人类的爱能比得上上帝的爱,以前我也这么认为,但自从了解和亲眼目睹过人类发生的一切,作为个体的人可能做到的事情,我就知道人是有限的,人不应妄自尊大,人一旦把自己当作目的,当作超越一切的东西,那么残忍和悲剧就到来。我们永远有一个超越人肉身的目的和标准在,才不会迷失在自己的有限中。
《爱的历史》读后感(二):译后记
孙海玉/文
2013年3月10日,完成《爱的历史》全部译稿,离开家去电影院。正值新一年奥斯卡季,佳片沓来,选了最佳外语片《爱Amour》。
一对居住在巴黎的老夫妻,妻子突然中风且日渐严重,终至失去言语、行动能力,全倚赖他人。丈夫悉心照料,更呵护妻子因为身体不可控而失去的自尊,甚至拒绝亲生女儿急切却自以为是的探望。最终,丈夫不忍妻子的痛苦,他向已经没有记忆的妻子讲述两人相识相爱的过程,待妻子逐渐平静、几欲睡去时,用枕头压向了她……丈夫买来明艳的雏菊,仔细装饰了妻子的“睡床”,随后以自己安排好的离开方式,在两人生活一辈子的家,平静躺下,阖了眼。窗外,浓郁的蓝天,和那盈满了活着的气息的巴黎街景与人声。
电影的编剧和导演是奥地利人迈克尔·哈内克(Michael Haneke),他的作品一贯以对伦理哲学的探讨见长,这次亦不例外,直接指向生命与死亡的关系。而将这二者联系在一起的,是 爱。或者说,他用对死亡的思考,完成了对爱的诠释。
思考爱,一直是西方思想史的一项重要内容。从这个角度说,伦敦国王学院哲学教授西蒙·梅的这本《爱的历史》既非开创,更不算总结,它是历史上众多头脑丰富的思想者们一直进行的智力尝试,无解,却合力冲刷出西方文明的河床,由着柏拉图、亚里士多德、奥古斯丁、阿奎那、斯宾诺莎、叔本华、尼采、普鲁斯特、弗洛伊德这些西方历史上最伟大的奠基者,带着他们爱的观念奔涌而来。神爱,欲爱,友爱,纯爱;博爱,独爱,同性爱,异性爱;爱的无条件性,爱的有条件性;爱上爱的对象,爱上爱的本身……这些贯穿西方传统的爱的观念,无一例外地溯源至西方最重要的经典——《圣经》,于是有关爱的讨论简化为最本质的诘问:人类能否不再需要上帝,而自己成全爱?
对爱的所有召唤曾经唯一地指向上帝,并以此为爱赢得了最高德行。但对上帝的爱始终无法安慰所有人,就如对上帝的信仰无法拯救所有的灵魂一样。在拼尽全力地爱上帝之后,中世纪的人类突然陷入无可名状的虚脱,并用整个文艺复兴时期思索,人类有没有成为爱的对象的可能?
爱的客体由上帝转向人类,人值得爱,也值得被爱。只是爱的方式该如何呢?诗人、音乐家、艺术家和哲学家们穿越神圣和世俗的界限,在浪漫主义和情欲之爱的双重洗礼中重温爱的真实与虚幻,爱是有条件的吗?是无私的吗?爱让人找到自己存在的意义吗?书中有一个关键词root,并衍生出rooted,rootedness。我将其译为“归根”,为的是呈现出比“归属”更强烈的固着感。人类从出生那一刻起就怀有强烈的脆弱感,这是一个哲学意义上的普遍命题,而吊诡在于,我们在自身之内无法找到归属感,必须依赖某项外在的力量。人类历史难道不正是一场“归根”的历史吗?只是,这“根”在何处?
蒙田说两个人相爱,“因为你是你,因为我是我”;斯宾诺莎认为要爱一个人,不仅爱其精神,也爱其肉体;叔本华的生命意志将爱推向繁衍的目的,尼采说“爱命运”,因为个体不过是命运的一部分。倘若上面的任何一位说出了爱的全部真相,无论爱自己、爱他者,还是爱上爱本身,我们便再也无需承受失去家园的痛楚,寻找救赎的诱惑。只是,时至今日,人类还在荒原上独行,依靠普鲁斯特那重现的时光,追忆那靠不住的爱情(或是爱着的感觉)。
作为译者,我体会着作者的这小小把戏,并乐在其中,故而才忍受得大量的注释、引文、术语。翻译中,有些章节让人龇牙咧嘴,几乎要放弃,修订时却发现竟有神来之笔;有些章节正撞上自己的兴趣点,得意时几乎以为自此将在西方思想史径间畅行;有些章节再尽力也好似夹生,有些章节点破的真相太过真实,下笔总本能地想去遮掩。所以,我缺乏宣称忠实地表达了作者译笔的信心,但我笃定自己是合格的读者,因为我已彻底被那些思考爱的文字牢牢攫住,它们发出光芒,抑或如针芒一般刺入内心。
《爱Amour》中,丈夫为妻子选择了有尊严的死去,这是他爱她的方式。妻子初始挣扎,继而平静、安详,信任丈夫为自己所做的选择。其实,爱是一面镜子,让我们懂得如何看待自己,看待他人,看待生命,看待这个存在过的世界。
《爱的历史》读后感(三):关于《爱的历史》的说明(梁晓声)
其他五位评委对获奖作品写的都是推荐语,而我对《爱的历史》写的却是说明——这并不意味着我对此书不认同。事实上我觉得,此书很能体现西方社会学家们对人类种种现象执着的思考与叩问精神。而我对此是心怀敬意的。
但它的确不是我所希望的那类关于“爱”的历史之书。
我所希望的是关于“仁者爱人”及其方“博爱”观的史性书籍。
而《爱的历史》却主要论述的是两性之爱问题。它强调爱绝对是有条件的
——这也基本上是古往今来两性之爱的真相。
一本书告诉我们一种基本上是那样的真相,便有值得一阅的价值。
事实是——六位终评评委面对40多部作品,要从中选出五部;大家又一致认为,在我们推荐的五部书中,最好能有一部是关于人类普遍情感的书,不论是中国作者的书还是外国作者的书。
《爱的历史》是40多部作品中唯一一部比较符合大家愿望的书。
于是它自然而然地进入了五部终评作品。
我给读者们的建议是,万勿这样来看待此书——谁不知道世上十之八九的男女之爱是有条件的啊(条件更应理解为前提;两情相悦、心心相印也是前提),而应换一种思维来看待此书——为什么西方社会学家、哲学家,一再对某些几乎世人皆知的人类现象认认真真地加以分析、研究、引经据典、著书立说?
比如《自私的起源》一书,也是同样态度认真的书。
若我们带着这些疑问来读《爱的历史》,我相信谁读过后都会有些超越于此书内容的思想收获。何况,此书毕竟也论及了亲情之爱、友爱、人对他者的仁爱。
我在高烧的夜里连拿不稳笔的情况下写出如上文字。倘我的见解浅陋、失偏,还望各方面予以体谅。
梁晓声
2014年4月15日
《爱的历史》读后感(四):爱,将使我们永存
爱,将使我们永存
——读西蒙•梅《爱的历史》有感(1069字)
作者:苇眉儿
西蒙•梅写作《爱的历史》一书,其目的主要有三个:一是揭示爱如何走上扮演上帝的道路,并且在这个过程中是如何在主要方面剥夺了其人性的一面;二是追踪傲慢的爱的一些苍白假象,如最迫切的,真爱是无条件的;三是提出一种更接近其本性的、更真实的方法看待爱,已使得爱无须再背负人们对它不切实际的期望。而我们也可以一管窥全豹,进而提炼本书的主题:对爱这一文化历史进行阐述。对照自己,爱上帝或者更爱自己,你都能从书中找到熨帖和慰藉。总有一点儿真实,上面烙着我们的影子和心声。
经历人事景物,我们才得以更认清我们生存的世界,认识并确认我们存在的本性和缘由,蒙田说:“灵魂的伟大之处在于知道如何找到人在自然中的位置。”这才是一个亘古不变的真理,只有懂得死,才能懂得生。就算是孩童,最重要的事情依然是正确认识自我并发展自我。毕竟,一个人的位置再高,他仍然是一个人,而不是别的什么。爱的力量与爱的风险并存,高不可攀的观点和低级无趣的道德相伴相生。爱的对象是爱本身,是终极之善,正如生命是漫长的死亡,而死亡也是生命的铰链。体验爱和生命的现实,从精神层面来更好地认识和发现自我,共度生命永恒平静之时。
文中引用了克尔凯郭尔的话,“对于生活,我们只能向前活着,向后解释”,我非常认同和欣赏这句话。爱是生活的源泉,爱是人类之源,爱就是爱,不是别的。
若干年前,雅典人为庆祝庞贝将军入城而刻下这样的铭文:“人只有先认清自己作为人的本性,才可能成为神。”综上所述,爱,承载了太多太多。爱,其实更像一面镜子,我们每个人都是在亲人的笑声中哭着来临的,而后又会在亲人的哭声中笑着离开。爱,最终使人做了自己的上帝,留下亘古的平静。爱,将使我们永恒。
《爱的历史》读后感(五):爱的历史
拿到这本《爱的历史》,我才知道内容和我的想象有着极大的差别,因此拖拖拉拉用了很长时间,我才一点一点、逐字逐句地啃完了这本对我来说有点沉重的轻哲学著作。
这本书让我看到了不同时期、不同哲学家对于“爱”的诠释,很多内容都带着宗教色彩,这是看得慢的最主要的原因。一开始我还想弄明白爱到底是什么,可是看着看着我渐渐不去思考,而是随着优美的文笔沉浸到一短短小故事中,去感受不同时期、不同人群眼中不同的爱。
我觉得这本书不论内容如何,单在翻译上来说是很成功的。之所以这么说,是因为我不大爱看译文,尤其是一些差劲的翻译作品,读起来简直是味同嚼蜡,甚至令人笑不得。而这本书则不同,流畅的文字轻松地取悦了我,让我有耐心从哲学味十足的严肃内容中寻找以后可以作为八卦素材的轻松题材,从高雅的学术之作中发现一些有趣的段子,以满足自己庸俗的八卦之心。如果换个蹩脚的翻译,可能我早就读不下去了。
爱是什么,从它的发展来看,不同阶段不同的人,尤其是当时具有代表性的大家都有自己不同的见解。这些见解就像一颗颗闪亮的珍珠,而作者就是那个巧手的匠人,将珍珠一颗颗串连起来,成了一串璀璨的珠链,也让读者看清了爱的发展与演化过程。我自知才疏学浅,想不出更好的比喻,虽然我并不是每一页都能理解,每个字都看得下去,但是我知道我从中得到了启发,刚好够用。让我能够在结婚十周年之际看清爱的真相,也看到了我自己的自私与狭隘。
本书虽然严肃,但是值得一读,如我这般的悟性,最好多读上几遍,也许更有收获。
《爱的历史》读后感(六):感受爱情
感受爱情
评《爱的历史》
我们每一个人在成长过程中,都会感受到来自不同人的爱,小时候的家长的爱让我们成长,长大后恋人、配偶的爱让我们成熟,子女、后生的爱让我们担当。爱在我们一生中举足轻重,甚至可以影响到我们的工作、生活。
爱会让我们感受到心灵的温暖,爱会让我们体会到给予和接收的快乐,爱会让我们在生活中领略到我们存在的意义。爱在我们的生活中扮演如此大的作用,那么我们有没有好好想过,爱是什么?我们如何表达自己的爱?别人对于爱的看法又是如何?在人类文明的长河中,哲人们对于爱的阐述是什么?这本《爱的历史》把人类对爱的探索作为研究对象,人类文明中关于爱的研究在书中集结,作者在恰当的时候添加了自己的注解,让我们跟随者人类文明的进程,感受到了对爱理解的进化。
在爱的研究上,西方文明走在了东方文明之前。西谚云:爱,让地球转动。随着西方文明的进化,西方哲人对于爱的探索不断深入,“爱即上帝”,说明爱的神圣;柏拉图式爱情,是从肉体的满足到心灵的愉悦过程,爱情在此得到了升华。从宗教到社会再到个体,爱情的解析不断地走下神坛,走向大众,而关于爱的理解更是深入民心,让更多的人理解和掌握。叔本华说,爱是满足人类繁衍的冲动;尼采说,爱是对于生命的肯定;佛洛依德说,爱是追求自己完美的一种表现。哲人们的理解都具有深刻的时代烙印,这些对于爱的探索构成了人类迄今为止对爱最完整的认识。
要真正获得快乐,需要我们在日常生活中进行不断的反思,爱在我们身边,我们可以随手得到她的温暖;爱在我们的生活之中,我们随时可以感受她的神力。从肉体上的满足,到心灵上的愉悦,心理上的抚慰,爱利用自己的能量和自由完成自我创造,完成对于人类的祝福。
也许爱如此神圣,我们甚至为了维护其神圣而不愿意对其研究;也许爱如此高尚,我们现有的学识水平远不及完全解析的程度。从历代先贤对于爱情的理解来看,爱的历史在随着人类文明不断延伸,从神圣的教堂走向百姓生活,从西方走向东方。而我们生活中这个现代文明中的个体,找到了这样寻找爱的历史的机会。重温爱情,感受爱情,领略人类文明在爱推动下的进程。
2013-11-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