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画中那些不朽的灵魂》是一本由彭志翔著作,鹭江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49.80,页数:344,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艺术源于生活却又高于生活,绘画、雕塑、建筑、音乐、舞蹈、文学、戏剧、电影合称八大艺术,然而评价艺术的标准却又收时代的影响,评价艺术的标准究竟是什么?这是萦绕我心中百思不得其解的一个问题。再最近的一次阅读中,我对这个问题有了更深一层的思考。 《画中那些不朽的灵魂》这本书中山大学口腔医学教授彭志翔的一本书,他并不是一位艺术大家,但却对画有着自己独特的见解,书中介绍了世界各地典型的一些画作,例如文森特·梵·高的《夜间露天咖啡馆》、《星空》,莱昂·杰罗姆的《奴隶市场》,老彼得·勃鲁盖尔的《雪中猎人》和阿尔伯特·比尔斯塔特的《加利福尼亚的内华达群山之间》,如果要从这些艺术画作中挑选一幅我眼中的艺术的话,我一定会选《加利福尼亚的内华达群山之间》,这幅画背后隐藏着一个骇人听闻的故事。 1846年夏天,87人分别乘坐23辆马车驶上捷径,此行就是所谓的“当纳聚会(Donner party)”。之所以称之为“当纳聚会”,是因为他们推选乔治-当纳(George Donner)为队长。7月31日,他们离开了福特布里奇,沿途地势艰险,直到9月30日,他们终于抵达内华达州,出现在与传统路线的汇合处。 到11月1日,他们艰难万分地抵达特纳基湖(后来被命名为当纳湖),却遇上严重的雪暴,不得不在湖边面对漫长而严酷的冬季。饥寒交迫的队员们很快就将剩下的食物消耗殆尽,然后他们开始杀牲口取食。接着,他们又吃掉了自己的狗。最后,他们将兽皮和毛毯熬成胶状的汤来食用。10月16日,成员中身体最强壮的15人穿上自制的雪靴,冒着严寒离开营地,希望能找到援助。出外逃生的第6天,1人丧生,到了第19天,剩下的14人开始公开谈论人吃人的话题,结果他们决定等某人自然死亡之后再吃掉他。 就这样,活着的人从陆续死去的人的尸体上割下肉并烤着吃掉。经过33天雪中跋涉之后,最后剩下的7人终于抵达加利福尼亚的第一个白人定居点――当纳湖定居点。到第二年春天营救人员找到他们的时候,最终只有47人存活下来。 卓别林的《淘金者》就是据此而改编,卓别林说:“ 在创作喜剧时,貌似矛盾的是,激发出的笑料竟是悲剧,因为笑料在我看来乃是一种挑战的姿态,面对孤独无援,我们必须笑出声来……否则会发疯的。” 在介绍《加利福尼亚的内华达群山之间》中有这样一句话,人类,与这个星球的所有其他的生物都一样,不过是基因短暂的寄主。这位寄主的全部生存努力,仅仅是让个体体内或者所属族群的基因得以存在,复制和传递下去。我相信这也是作者要告诉我们的。
我有时候觉得医生很神奇。
他们好像什么都可以,鲁迅可以去写文章,孙中山可以去搞政治。而有这样一个医生,试图去解剖画的灵魂。
灵魂是个很玄的东西。它存在吗?它如果存在那它执行的是什么任务?如果不存在那人们一直以来的寄托代表着什么?
我有时候相信那些玄妙的说法。仿佛经历过什么不得了的事情一样,让自己变得神秘起来。而这本书,就是扑面而来的神秘。
他一定走过很多个城市,看过很多的风景,才能心里想这么多,一幅一幅的去感受。对于油画,我是一个喜欢欣赏的人,但是只限于欣赏,我并不能感受到笔触下游走的几百年甚至上千年的呼喊。画是一个怎样的存在呢?
它们生于文艺复兴最灿烂的年代,全身缀满了诗人的哀思和昏黄的阳光,那是古代的太阳,值得后人前仆后继的瞻仰,即使现在看颜料已经干枯发黄,但是你能感觉到来自执笔者内心深处的温度。画中的世界就是那个时候的世界,仿佛局外人可以一脚踏入,遍寻仙人。
这让我想起蒲松龄的《画壁》,壁画上是飘逸的仙女。她们本身,就是灵魂。
作者思考的东西很多。因为他是一名感情丰富细腻的医生。他要从医疗生涯中提取感悟,和这些精美的画作结合在一起。
其实相对于国画而言,西方的宗教油画给我的第一感受就是真实。线条流畅的勾勒出一个完整的人,就连肌理都完整呈现,逼真的让人不想眨眼。我是一个不会画画的人,唯一的技能就是照虎画猫描一只哆啦A梦。但是我知道卡通画和写实主义的区别。正因为如此,我也试图珍视这些精美的瑰宝。
而我没有太多的机会四处去看看,亲眼看这些漂亮美好的壁画,雕像。当我看到这本书的时候我似乎可以通过作者的解读如身临其境一般。
书里我最喜欢的一幅画,是照片拼接而成的像素火烈鸟。作者以地理联系切入,又是我最沉迷的神秘感,这种如同带着神的启示一般诞生的生物,在画中留下最美的色彩。
《画中那些不朽的灵魂》读后感(三):那些不朽的灵魂
本书以画作为轴,以灵魂为线,穿起一个个故事。这些故事或是讲作画的作家,或是讲画中的人物,或是由画引申出历史事件,或是由身边的人物事件联想到画作。这些故事涵盖了古今中外,文史理哲,非常有趣。
画中有些“不朽的灵魂”是画家之魂,由画开始讲画家的故事,由故事剖析故事背后画家的灵魂。比如凡•高,他的可以称之为“灵魂”的“湍流”。他的《耳朵上扎绑带叼烟斗的自画像》就是在他吃过镇静药、情绪稳定的时候画的(这是他的自述),这幅画里就没有“湍流”。《夜间露天咖啡馆》和《星空》就是在他精神处在极不稳定状态时画的,画中夜空中的“湍流”竟然高度暗合可解释极度复杂的湍流现象的数学公式——柯尔莫哥洛夫微尺度。这种“正常人”看不到的星空现象却被凡•高描绘出来,这大概就是凡•高画中“不朽的灵魂”。
画中有些“不朽的灵魂”是画中人物之魂。比如《李源•圆泽系舟•女子行汲》。画面展现了李源和圆泽在南浦江边看着一位怀孕妇人打水的情景。书的作者由此画面讲述了李泽和圆泽之间历三世而不变的友谊,并感悟到修行的无情境界并非指没有感情,而是一切思想、情感依然存在,但已非欲望,它们的存在,已经不能动摇修行人那恒持不动的心了。这便是圆泽“不朽的灵魂”。
画中有些“不朽的灵魂”是身边人与画中人物共有之魂。比如《发现密西西比河》。作者从邻居琳达太太拥有两架私人飞机但却节衣缩食地买二手车写起,在和琳达太太同游至黑武士河时联想起美国土著居民与西班牙殖民者的战争,进而想到《发现密西西比河》中马比拉之战一年后的德索托探险队。邻居夫妇与战争时期的美国土著居民一样有着对于自由的坚定而执着的向往,这便是《发现密西西比河》的“不朽的灵魂”。
画中有些“不朽的灵魂”是画中描绘的场景所反映的民族之魂。比如《拿破仑穿越勃兰登堡门(1806)》。作者由画中的勃兰登堡门——这一德国国家象征想起了二战战火中的勃兰登堡门,进而想到了冯•格莱姆和汉娜•莱奇这对长于飞行的纳粹情侣。这对情侣的发迹过程、战争中的表现和战后的结局,反映了一种德意志民族的精神,就像歌德在《浮士德》里的两句诗——“你们知道,在德国舞台上,每人都可以试验自己想做的事情”。拥有高度的同质性和强大的执行力,坚定而执着的实践自己的理想,这就是德意志民族“不朽的灵魂”。
不朽的灵魂有独立的人格、有自由的精神,是荣光、理想与成就使个体灵魂从与社会和自然的纽带中脱颖而出,不朽的灵魂由此被发现,也由此诞生,灵魂不朽的人生多姿多彩,也借此成为一种精神而得以永生。
那些不朽的灵魂自由相通之处,渴望成为不休灵魂的人们,在这里,会找到知音。
《画中那些不朽的灵魂》读后感(四):看在画中,思在画外
我自认为我是一个没有什么艺术天分的人,我看不懂所谓的各种艺术,那些在行家眼里,价值连城珍贵无比的艺术品们,对于我来说只是一些奇奇怪怪的东西的组合罢了,这种感觉在我看到那些西方的绘画的时候,达到顶峰。但是,有的时候脑袋里面也会冒出一些无聊的想法,在花花绿绿的画布背后,又隐藏着什么样子的秘密呢? 《画中那些不朽的灵魂》是我对于西方绘画艺术尝试了解的第一站。选择它,其实是基于一个很简单的原因,其作者彭志翔并非是科班出身,专门学绘画或者于此相关的专业,他是一位口腔医学教授。他或者也与我一样,属于一个徘徊在艺术边缘的门外汉,基于这种简单到可笑的理由,我认为他对于那些名画的解读,可能更多的是出于一种人文理解而非是专业学者的絮絮叨叨。对于我而言,了解一副画作背后的故事远比去了解它的构图要重要的多。当我开始翻看此书的时候,我发现,彭志翔也的确没有让我失望,在他的《画中那些不朽的灵魂》里面,我得到了我想要的。 《画中那些不朽的灵魂》选取了在世界绘画史上具有重大意义的三十六幅传世名画,其中并不仅仅局限于西方绘画,也包括在世界绘画史上留下浓墨重彩的东方绘画,虽然选取的数量并不算多。在对这些弥足珍贵的艺术品进行观摩赏玩的时候,彭志翔的目光与心思早已不在局限在画布本身,而是就像本书的书名那样,彭志翔教授开始与画中那些不朽的灵魂展开了一场更深层次的对话,在对话里,探讨人生的意义与历史的兴衰变迁! 每一张画布所承载的都不仅仅是一副毫无意义的画,每一幅画的背后都承载着一段历史,一段记忆。当彭志翔教授在博物馆内流连忘返的时候,在那些传世名画面前驻足不前的时候,他所思考的全然不是所谓绘画的技艺什么的,而是在这副画背后所隐藏的人文历史内涵。他以画观史,在他的眼里,画不再是画,而是成为一个个讲述者,它只为懂得的人讲述,有关人类与自然,有关那曾经真实发生过的人间喜剧或悲剧,有关于信仰,有关于生命存在的意义。。。 透过彭志翔教授的文字,虽然我们对于那些传说中的名画无缘得见,但是伴着彭教授的讲述,我们仿佛就置身于那些画的面前,感受着名画身上因为时间流逝而带来的沧桑,感受着名画身上因为历史的承载而变得越来越厚重的身影,耳畔响起的是彭教授的娓娓叙述,他将这些画中或是隐秘或是传奇的故事一一为我们道来,字里行间体现的都是那人道主义的人文关怀。 看在画中,思在画外,所谓经典,所以流传,绝不会仅仅因为绘画技法的高超与完美,更深层次的原因,我想,大概就在于那些画背后的故事吧!!
《画中那些不朽的灵魂》读后感(五):聆听灵魂的呼唤
《画中那些不朽的灵魂》出自作家彭志翔,在阅读这本书之前,我可以说是从未听说过这个人,而这本书的人也少之又少。事实也证明,有无数好的著作正埋没于畅销文学作品之中,鲜为人知。但好的著作从不会因小众而黯然失色,它就如同大地深处的金刚石,埋藏已久,但一经发掘,双目对视就足以使内心荡起层层波浪,内心的共鸣,使同热爱艺术之美的我们战栗不已。 读完书的第一章,它是以一图一述的形式展开论述,文风让我想起另一位作家——余秋雨,余秋雨先生在他的著作《文化苦旅》曾有过这样的一句话讲述了他眼中的成熟 "成熟是一种明亮而不刺眼的光辉,一种圆润而不腻耳的音响······一种洗刷了偏激的淡漠,一种无须声张的厚实,一种并不陡峭的高度。勃郁的豪情发过了酵,尖利的山风收住了劲,湍急的溪流汇成了湖 "。我想这本书给我的感觉就是如此,这是一位智者以成熟的目光去审视画作,那么他的眼光不再会只停留在画面,而是深入画的灵魂,在时光纵横里思考文明的兴衰,人类的命运,探寻生命存在的真实意义。 就如书中的第三章,杰罗姆的画作《奴隶市场》就深深地震撼了我,或说是深深激怒了同为女性的我。从古至今,社会都是存在着十分明显的等级分化。但从这幅画,我还看到了男女严重不平等。 年轻的少女成为了商品供人挑选,肆意玩弄。一位正处青少年期的懵懂少女 ,她对于生活,未来乃至异性都抱着诗意的美好。而残忍的阿拉伯商人轻而易举就粉碎了一位青涩少女粉色的梦,把她卷入一场黑色的贸易。从此在满是诗意的年纪却只剩无边的落寞以及空洞的眼眸,黑夜给了她黑色的眼眸’她却看不见光明身处何方。 男性对女性的绝对奴役,无疑是人性中黑暗的一面。但在发达的21世纪,依旧存在这样扭曲的现象。在非洲的落后村庄,母亲为了避免正处青春期的女儿遭受他人性侵,而用火烤过的石头烫平她们的双乳。这带给一位小女孩身心的巨大创伤,是未来无论付出多大努力都无法弥补的。也许很多人会就此谴责母亲的愚昧残忍,但在我看来这只是一个现象,现象后的本质才是应该被敲响的警钟。不管在哪个地区女性的权利都应该受到保障。为女权发声更是处于文明社会的我们义不容辞的责任。而这就是这幅画的灵魂,鼓舞人们追求平等自由。 而细细阅读接下来的篇章,触动到我的不只是他鉴赏艺术的成熟看法 ,更是他对一幅画有着深入的研究。就如他观赏《加利福尼亚的内华达群山之间》,这是一幅动人的山水画,但在作者看来这还是当时当纳帮的葬身之地,那是一起历史惨案,在一场悲剧背后隐藏的必定是一场人性的较量。在这个事件背后,受过良好教育的欧洲人却根本比不上土著印第安人。就如作者所言“被欧洲移民看成是野蛮人的印第安人,却在当纳人群中表现出了最高水准的人性,坚决拒绝食尸”。一个极具闪亮的灵魂,从不因躯壳的朴实无华,而削弱自身的光芒。换言之,一个华丽耀人的躯壳就一定装得下一个高贵的灵魂吗? 而纵观全书,作者以成熟的视角去审视一张张被画笔定格下来的已知,就是用已知去预见未知。不朽的传奇巨作是源于对画中不朽灵魂的动人诠释,而以文字去阐述那不朽的灵魂,就是为了看见历史,发现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