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手机版
《对话比利•怀尔德》读后感精选10篇
日期:2018-07-26 04:21:02 来源:文章吧 阅读:

《对话比利•怀尔德》读后感精选10篇

  《对话比利•怀尔德》是一本由卡梅伦•克罗著作,复旦大学出版社出版的精装图书,本书定价:48元,页数:450,特精心网络整理的一些读者读后感希望大家能有帮助

  《对话比利•怀尔德》读后感(一):狐狸怀尔德

  当我们去读一本导演的访谈录,在某种程度上,就像读一本他的传记回忆录。在里边,可以看到他对自己导演生涯的回顾,与明星合作的轶闻往事,以及对同时代人的看法。正如今天,人们从不指望通过传记来评定传主的历史地位,访谈录也只不过充当了“高级八卦”记事簿的作用,于学术研究贡献有限。但这很有必要作为普通读者,我们更希望在专业论述之外,获取一些逸闻趣事了解当事人的生平和创作,仅此而已。说到底,并不是每本书都需要脊梁来读。

  对话比利•怀尔德并不是一件容易事情。无论从哪个角度来看,怀尔德都不是一个理想的谈话者。事实上,他从来就不是一个好的合作对象。对他印象恶劣的人不少。雷蒙德•钱德勒和亨弗莱•鲍嘉都曾跟他闹翻,希区柯克对他不置可否。路易斯•B•梅耶第一次看完《日落大道》,大骂道:“这个年轻人,怀尔德,怎么敢这么干,咬给他喂食的手?”怀尔德回敬一句:“我就是怀尔德先生,还有,你怎么不去死呢?”傲气毕露无遗。

  由于怀尔德的抗拒,卡梅伦•克罗花费了不少时间来说服他做成这本对话录。实际上,在进行访谈的大部分时间里,双方都不确定究竟只是一个系列采访还是一本正在成形的书。每次访谈结束时候,克罗都要把出书的构思重新说一遍。但直到系列访谈的最后,怀尔德才终于点头,同意把对话内容整理成书。正因如此,作为一本访谈录,《对话比利•怀尔德》显得较为凌乱而不成体系。我们可以很容易地找到一些闪光片段,但就整体而言,这本书更像一串连起的石头,幸好,中间夹杂着一些耀眼珍珠

  说怀尔德不是一个理想的对话者,另一个原因是他总是选择性回答问题。有两个话题,他始终回避。一是影响他创作的源头事件,二是他自以为失败作品。前一个问题,克罗多次提起,并直指怀尔德与父母关系,还问怀尔德是否曾在柏林当过陪酒舞男。怀尔德对此一概回避。只有随着访谈的深入,双方的慢慢熟悉,怀尔德才开始谈及他的家庭,但从不深入。后一个问题则始终存在。怀尔德对谈论他的劣作似乎极为敏感,甚至害羞,因此这一部分总是草草收场后果就是,整部访谈录看下来,话题始终不离《双重赔偿》《日落大道》《控方证人》《战地军魂》《桃色公寓》等几部名作。不过,话说回来,谁会关心那些搞砸了的作品啊?

  尽管克罗对怀尔德推崇备至,但在影史上,怀尔德的地位始终没有得到充分肯定。在很长一段时间里,评论家都认为他的作品粗制滥造。大卫•波德维尔在《世界电影史》中把他一笔带过,宝琳•凯尔则对他从没好感,说他的作品“缺乏感情激情优雅美感以及品味”,说他“双眼盯着钱,或者说是盯着成功,盯着会带来金钱的娱乐价值。”

  宝琳•凯尔的评论让我想起巴尔扎克。在许多论者眼中,巴尔扎克同样是一个“双眼盯着钱”的俗人。在他的作品里,只有庸庸碌碌的小市民,为了蝇头小利奔波、努力,乃至谋杀。巴尔扎克笔下猥琐面包师、鞋匠,贪婪的箍桶匠、酒店老板,和怀尔德电影中的保险员、小编剧何其相似。怀尔德与巴尔扎克一样,对俗世中的蝇营狗苟有着天生的敏锐,也有着相同粗糙俗陋。正如你不能指望巴尔扎克写出细腻优美爱情篇章,怀尔德也拍不了精致的抒情小品。但他旺盛精力,却最终孳生了一座悲喜夹杂的人生森林,从而超越了所有的精致优美。

  怀尔德孜孜于喜剧拍摄,也可能导致了评论家的贬抑。毕竟,在好莱坞,乃至全世界,喜剧都是最受欢迎但始终上不得台面的电影类型。对此,怀尔德深有体会。他对克罗说道:“喜剧从来都不被认真对待。它们被当做微不足道东西舍弃。而其他的电影会赢只是因为它们严肃。”在另一次的访谈中,他再次提起人们对喜剧的排斥和贬低,讽刺道:“得奖的都得是演瘸子或者弱智的……任何演个驼背的逗比一个优秀的男主角更有机会。”这句话放在今天都有极其强烈现实意义。只需看看近年来奥斯卡最佳男女主角的评奖,不把自己折磨皮包骨头或者重症患者,简直都拿不了奖,就知道怀尔德所说的话是多有道理。怀尔德并非没有能力拍正剧,但他始终对喜剧情有独钟,声称:“我唯一的志向就是娱乐。”这态度倒很值得今天的喜剧导演学习

  可以说,任何访谈录的出版也不太可能导致影评家对导演的评定。但通过读访谈录,我们仿佛置身于现场,参与到一场与喜欢的导演进行的对话中。就像一个粉丝看到心仪已久偶像,难道不想知道他平时怎么生活工作,怎么和其他明星交往是的,我们就是这样的普通人。所以,就让我们抛开所有学术评价江湖地位的考量,好好和怀尔德聊聊吧。

  影史八卦

  1. 怀尔德在《良宵苦短》写了一场戏,男主角查尔斯•博耶和一只蟑螂对话。但博耶要求导演把这场戏去掉。随后,怀尔德就把他后面的对话全部删掉了。(真•腹黑)

  2. 怀尔德拍《龙凤配》的时候,写不出来剧本,就请求赫本假装头痛,把当天的拍摄时间消磨过去。过了两天,怀尔德才终于把剧本改好。(重度拖延症)

  3. 怀尔德说他从不睡明星。如果真的特别欲望,就去睡替身演员。(有原则潜规则

  4. 怀尔德早年在维也纳当记者,曾到弗洛伊德家采访,但只说了一句“我是记者”,就被弗洛伊德赶出了家门

  5. 刘别谦是怀尔德的入行带路人,据闻他最后死在妓女的怀里。怀尔德否定了这一说法,但确认刘别谦死于滚床单之后。(刘别谦式死亡)

  6. 林白在驾飞机飞越大西洋之前,组织者找了一个小餐厅的女服务员抚慰他的紧张情绪。怀尔德本想把这一幕写入《壮志凌云》,但最后未能如愿。

  7. 怀尔德说梦露难以合作,早上开机,通常下午才到。但他喜欢梦露多于赫本,说梦露总能给人以惊喜,而赫本则从不逾矩。

  《对话比利•怀尔德》读后感(二):《对话比利·怀尔德》笔记

  写在前面:

  偶然一次在书店看到了《对话比利·怀尔德》,直觉告诉我这一定会是一部妙趣横生的书。翻了几页证明我的猜想是对的。于是我下一天便将它收入囊中,在亚马逊上。提选出书中自己觉得有意思段落做了笔记,全部是碎片信息,供大家粗略浏览,也修理下自己弱爆了的记忆力

  关于作者和汤姆·克鲁斯:

  书籍作者为卡梅伦·克罗,奥斯卡提名影片《甜心先生》的导演,汤姆·克鲁斯是电影的主演

  关于这两人与比利·怀尔德(以下简称BW)有一件趣事。在导演与BW初次见面时,导演邀请BW在《甜心》中出演Dicky Fox的角色,后者要求导演在开拍前给他电话。可是当卡梅伦·克罗与汤姆·克鲁斯上门拜访时却被他一口回绝,作者兼导演本人更是再次受到了深深伤害,因为BW在道别时是这么说的:

  “很高兴见到你,也很高兴见到你”,他谦和有力的说,他的目光划过了我(卡梅伦·克罗)停在了汤姆·克鲁斯身上,“特别是你”。

  W很喜欢汤姆克鲁斯在《雨人》中的表演,并坚信电影中兄弟两人的角色应该调换过来。

  关于加里格兰特:

  W非常喜欢加里·格兰特,后者是他眼中《龙凤配》中亨弗莱·鲍嘉的角色和《黄昏之恋》中加里·库柏角色的“完美人选”,事实上他是BW每个男主角的首选,“永远都是先想找他,每个角色都是。”可惜他们未能成功合作,这成为了BW的一大遗憾,也导致了他与鲍嘉在合作中并不愉快的相处,好在这种情况在鲍嘉得癌症去世前得到了和解。

  加里·格兰特非常小气,乐于享受“免费的午餐”。

  W评价因为《失去的周末》得了奥斯卡奖的雷·米兰德为“一个绝对不值得颁奖给他的人”,并对奥斯卡最佳演员的评选表达了强烈不满:“那些头头们很蠢,得奖的都得是演瘸子或者弱智的。他们不会注意那些一直勤奋工作的人,那些表演的举重若轻的人”、“你从抽屉里拿出来的不能是一件衣服领带,你必须从里面拿出一把枪。”(此评价放在现在的奥斯卡评选仍然显得十分适用)

  关于刘别谦:

  W对“刘别谦触动”的理解:“那是指高雅使用超级笑话。你听了一个笑话,你感到很满足,接着又一个比它更大的笑话,一个你没有预料到的笑话,这就是刘别谦触动。”

  据BW说,“刘别谦触动”的灵感来自于一部瑞典导演莫里兹·斯蒂勒的电影,后经作者查证这部电影是《走向幸福》(Erotikon 1920),但BW亲自看了这部电影,却没有找到任何线索

  刘别谦写了很多很棒的东西,但他从不署名。BW承认刘别谦影响过自己,有很多年他的墙上都挂着都挂着那句“刘别谦会怎么做?”

  在自己拍过的所有电影中,刘别谦最喜欢的是《天堂里的烦恼》。

  关于库布里克:

  《巴里林登》是库布里克电影里BW唯一不喜欢的一部。如果非要选第二部,那应该就是《斯巴达克斯》。

  关于“最个人化”的电影:

  为了纪念在奥斯维辛集中营去世的母亲和其他家庭成员,BW曾想让《辛德勒的名单》成为自己的最后一部电影,但斯皮尔伯格听说后赶在他之前买到了改编权。双方通过交谈表示了理解。

  W的影史最佳电影“永远是爱森斯坦的《战舰波将金》”。

  W认为自己最完满的电影候选有《公寓》、《热情似火》和《日落大道》。

  为了避免过分煽情,BW在《公寓》的结尾用了那句著名的“闭嘴,发牌”。

  与梦露合作:

  在《七年之痒》后,BW说“我再也不要和她合作了”,但当他听说梦露愿意出演《热情似火》时非常高兴。除此之外他相信梦露是一个“出色台词演员”,尽管后者有时会在一点台词上拍几十条。“她可以非常完美的演完三页对话,然后又被“是我,甜甜”这种台词卡住。”

  《七年之痒》中梦露裙子被隔栅的冷风吹起来的一幕中,工作人员“为了争当在隔栅下面打开通风机的人大打出手”。

  查尔斯劳顿

  “劳顿是你能梦想得到的一切,然后乘上十倍。”

  查尔斯·劳顿在《控方证人》中出演律师一角,而出演护士角色的正是他的妻子爱尔莎·兰切斯特。劳顿后来因为癌症去世,未能出演BW的《艾玛姑娘》。直到本书作者访谈时,BW在谈到劳顿时仍赞叹不已

  日落大道:

  《日落大道》里的管家扮演者为埃里克·冯·施特罗海姆,女主扮演者为葛洛丽亚·斯旺森,后者是默片时代的女星,而前者是曾与她合作过《女王凯莱》(1929)的著名导演兼演员。

  在影片开拍前,施特罗海姆主动向BW提议拍一场他洗斯旺森内裤的戏,未被BW采纳。

  值得一提的还有,施特罗海姆饰演的管家在片中的名字为“DeMille”,而这是美国默片时代著名导演塞西尔·B·戴米尔的名字,后者也是派拉蒙当时的首席大导。至于这是巧合还是有意安排我是并不知道的,不过结合故事内容和影片的情怀指数来看,我愿意相信这是有意为之的。

  蒙哥马利·克丽夫特原定出演《日落大道》里的作家,但他开拍前3天推掉了,于是主演换成了威廉·霍尔登。后者是个优秀的演员,也是个彻底的酒鬼,后来因为喝醉酒头撞到桌角流血过多而死。

  同样的事情发生在《公寓》中,老板谢尔德瑞克(顺便提一下,谢尔德瑞克是BW最喜欢的角色名字之一)的角色原定由保罗·道格拉斯出演,但就在他要赶去片场前吃早饭时死了,后来换成了弗雷德·麦克默里。

  《龙凤配》中奥黛丽赫本穿的连衣裙是由纪梵希(Givenchy)先生设计的,但凭此片获得奥斯卡最佳服装设计的却是署名人伊迪斯·海德。

  《柏林艳史》中的钢琴演奏者是作曲家本人弗雷德里克·霍兰德,他为《蓝天使》写了全部的音乐、配乐和旋律

  《双重赔偿》是BW第一步使用旁白的电影,之后还有《战地军魂》和《日落大道》等。如果你留意的话会发现《日落大道》里的旁白是死人说的,但“为什么不呢?”

  “杰克·莱蒙是我的万能药(everyman)。他几乎什么都能做,除了吻戏和性爱前戏。

  威廉·惠勒是BW的近友,对于前者BW评价道:“惠勒是个杰出的人,因为他没读过书。他绝对是什么书都没读过,除了他要拍的电影的剧本。”

  W将威廉·惠勒的《黄金时代》称为“我见过的导演的最好的电影”,并说自己“肯定做不了那么好”,“差远了”。

  W认为弗兰克·卡普拉拍过的最好的电影是《一夜风流》。

  W认识费里尼,并很崇拜后者,而后者也将BW成为“大师”。BW称《卡比利亚之夜》和《甜蜜的生活》是“唯一对我有意义的两部电影”。

  谈到浪漫喜剧时,BW表示他很喜欢罗宾·威廉姆斯,并说自己近几年最喜欢的电影一直是《阿甘正传》。他还喜欢《光猪六壮士》,因为他是关于普通人、真实的人的生活与梦想的电影。

  《公寓》的灵感来自于大卫里恩的《相见恨晚》。片中男女去了男方朋友家的公寓,BW看了后想:“那个不得不爬上还带着体温的床的家伙会怎样?”

  除了作为记者、编剧和著名导演,BW还是一位众所周知的艺术品收藏家,在1989年他的大部分艺术品被拍卖,这让他获得了3260万的收入。

  威廉·霍尔登曾经评论道:“比利·怀尔德满脑子都是刀片。”

  W的长期编剧伙伴伊西·戴蒙斯则用“甜的和酸的”的混合物描述他的作品。

  《黄昏之恋》中野餐的段落是BW根据法国印象派画家马奈在1863年的作品《草地上的午餐》设计的。

  W评价迪恩·马丁为“一等的演员,一流的天才”,是“好莱坞最好玩的人”。但他不认为两人合作的《红唇相吻》是部好作品,也不喜欢迪恩·马丁所在的团体鼠帮(Rat Pack),后者是五、六十年代活跃在舞台上的演唱组合,最为人称道的是身穿西装,领带松松拉低,懂得享乐的钻石王老五形象。

  《玉女风流》里有很多关于电影的笑话——关于普雷明格、《甜蜜的生活》、辛纳特拉、《战舰波将金号》,甚至还有卡格尼拿着柚子。(后者典出卡格尼在1931年出演的《国民公敌》,他在里面将一个柚子砸到了女朋友的头上)

  :这里提到的笑话我大部分没看出来。后来在《红唇相吻》中看到了柚子的梗,不知是否才是真正的出处。

  W不喜欢戈达尔,他觉得“在他那老练的面具之下藏着的只是一个半吊子”。

  《歌厅》曾经设想由BW拍,但那时BW不想做任何关于德国和纳粹的东西。后来鲍勃·福斯凭借此片击败了科波拉的《教父》获得了奥斯卡最佳导演奖。BW也认为这是一部非常好的电影。

  在提到宽荧幕电影时,BW说:“两条腊肠狗的爱情,那是它唯一擅长讲述的故事。”

  W的乐趣之一是痛骂史上最成功的电影。他称《泰坦尼克号》为“狗屎”,而后来他亲眼见证了后者被评选为奥斯卡最佳影片。

  W奉劝作者卡梅伦·克罗:“你想拍好喜剧,就必要严肃。”

  在后来的电话交谈中,BW问道,“你这些东西有没有个结尾?”他又加了句,“这个项目的结束会是我的离世。”他的话中完全没有黑色幽默的意思,也没有自怜的痕迹。

  后来当访谈结束作者提议让BW通读整个文稿时,他立刻就拒绝了:

  “不,”他愉快的说,“我不想读它。”他停顿了一下,“这样我就能一直跟别人说:嗯,是他把它搞砸了。”

  比利·怀尔德电影年表

  1934年 《坏种》(Bad Seed)

  它被称作BW的《落水狗》,也是《公寓》里著名的“折叠镜”桥段的发源地。

  1939年 《午夜》(Midnight)

  这部电影并不是由BW导演的,导演的荣誉被米切尔·莱森拿走了。在片中考尔白用绝妙的表演证明了世界级的喜剧可以比最色情的爱情场面更加性感。

  1941年 《良宵苦短》(Hold Back The Dawn)

  它用胶片记录下了BW要当导演的想法的起源。片中演员查尔斯·博耶也因为一句“我为什么要对一直蟑螂说话”失去了整个第三幕的对白,再次向演员证明了:“不要惹毛编剧。”

  1942年 《大人与小孩》(The Major And The Minor)

  这是一部关于恋童癖的隐晦喜剧,也是BW作为好莱坞导演的第一部电影。

  1943年 《五墓行动》(Five Graves To Cairo)

  W不同类型的尝试,埃里克·冯·施特罗海姆在片中饰演隆美尔。

  1944年 《双重赔偿》(Double Indemnity)

  W的第一部经典作品,被伍迪·艾伦评价为“有史以来最好的电影。”

  1945年 《失去的周末》(The Lost Weekend)

  除了将奥斯卡最佳影片和最佳男主收入囊中外,这部电影还成就了BW与他未来妻子奥德丽·杨的首次相遇,后者在里面扮演酒吧的衣帽间女孩,她出场时米兰德正被扔出酒吧。“我是先爱上了她的胳膊。”BW回忆道。不过可惜的是在小屏幕上好像并不能看到她的脸。

  1948年 《璇宫艳舞》(The Emperor Waltz)

  “这个片子说的越少越好。”BW直到访谈时还在为这部电影沮丧,他把它称作是帮派拉蒙的一个忙。

  1948年 《柏林艳史》(A Foreign Affair)

  一部未被发现的杰作。整部电影闪烁着性的台词。

  1950年 《日落大道》(Sunset Boulevard)

  本片第一次试映时,传奇大制片人路易斯·B·梅耶(即米高梅中的“梅”)站在台阶上咆哮道:“这个比利·怀尔德应该被遣回德国去!他咬了给他喂食的手!”BW听见了,“我就是怀尔德先生,”他说道,“你怎么不去死呢?”

  1951年 《倒扣的王牌》(Ace In The Hole)

  W最具争议的电影之一,里面有一句奥德丽·怀尔德发明的著名台词:“下跪会让我的尼龙袜变形。”

  1953年 《战地军魂》(Stalag 17)

  奥托·普雷明格在片中饰演一名德国军官并奉献了精彩的表演。威廉·霍尔登更是凭借此片拿下了1954年的奥斯卡影帝,他在里面有一句台词:“如果我什么时候在街角碰到你们这些废物,我们就装不认识。”这被很多人认为是最接近BW本人的角色之一。

  1955年 《七年之痒》(The Seven Year Itch)

  好莱坞最具代表性时刻——梦露的裙子被吹起的诞生。

  1957年 《壮志凌云》(The Spirit of St.Louis)

  其实BW一直对在林德伯格旅程开始前一夜和他共枕的女服务员的故事更兴趣。

  1957年 《黄昏之恋》(Love in the Afternoon)

  W与伊西·戴蒙德伟大合作的开始。在歌剧段落中,奥德丽·怀尔德作为加里·库柏的约会对象再次出现,后者在出演此片时已年过半百,所以你可以看到电影中很多时候他的脸处在阴影中。

  1957年 《控方证人》(Witness for the Prosecution)

  W原本想拍一部“希区柯克电影”,而他做到了更多。

  1957年 《热情似火》(Some Like It Hot)

  最后一句台词是戴蒙德随口想到的:“没有人是完美的。”

  1960年 《公寓》(The Apartment)

  W凭借此片获得了罕见的奥斯卡三重桂冠:“最佳原创剧本(与戴蒙德一起)、最佳影片和最佳导演。而你也知道,这部电影是受大卫·里恩的《相见恨晚》的启发而来的。

  1961年 《玉女风流》(One Two Three)

  与詹姆斯·卡格尼合作的在情绪顶端狂轰滥炸的高压喷射机。

  1963年 《爱玛姑娘》(Irma la Douce)

  W对此片表示失望:“永远不要用美国口音扮演在国外的外国人。”

  1964年 《红唇相吻》(Kiss me,stupid)

  W与迪恩·马丁的唯一一次合作。

  1966年 《飞来福》

  沃尔特·马修和杰克·莱蒙首次联手出演。前者在拍摄期间罹患心脏病,拍摄工作因此暂停了好几周。仔细看会发现马修在好几场戏里消瘦了很多。这部电影被BW称作是自己“下坡路的开始”。

  1970年 《福尔摩斯的私生活》(The Private Life of Sherlock Holmes)

  W一反常态的把影片的剪辑权留给了剪辑师,后来被证明是一个错误。

  1972年 《两代情》(Avanti!)

  W电影中第一次出现脏话甚至是裸体镜头。

  1974年 《满城风雨》(The Front Page)

  W唯一一部翻拍作品。

  1978年 《丽人劫》(Fedora)

  亨利·方达在片中以本人身份出现了一下。

  1981年 《患难之交》(Buddy Buddy)

  W的谢幕作品。

  W给编剧的建议:

  1、观众是反复无常的。

  2、抓住他们的喉咙,绝不要松手。

  3、为你的主要人物设计一条清晰的行动线。

  4、你要知道往哪发展。

  5、你能把情节点隐藏的越巧妙越优雅,你的编剧水平就越高。

  6、如果你在第三幕遇到了麻烦,那真正的问题一定在第一幕。

  7、来自刘别谦的建议:让观众自己去把2和2相加,他们就会永远爱你。

  8、在做旁白时,要注意不要讲观众们已经看到的东西。要讲他们看不到的东西。

  9、第二幕中发生的事情要能开启电影的结尾。

  10、第三幕必须建筑在节奏和动作上,直到最后一个事件发生,然后......

  11、......它就成了。不要犹豫不前。

  《对话比利•怀尔德》读后感(三):一些摘录

  前段时间大致看完了导演比利怀尔德的作品序列,于是想更多的了解一下这位导演,我比较喜欢看艺术家个人的创作谈,国内引进的比利怀尔德的研究较少,而相对来说这本访谈相对来内容较丰富。

  这本书主要由记者卡梅伦·克罗采访导演比利怀尔德的谈话集组成,整体来说不太成体系,可能与采访者本身的水平有关,比利怀尔德在谈到创作中问题的时候难以接下去深挖,也可能是因为比利怀尔德本身就不是那种侧重于个人表达的创作者,他直言不讳所追求的就是精巧的制作,电影一定需要观众。在这次访谈中,作者反复追问他的童年经历和影响他创作的源头事件,比利怀尔德对此很冷淡。我倒不认为是因为比利怀尔德不真诚,在观看他的作品序列时,的确很难指出哪部作品能找出他个人表达的影子。

  不过在这本书中,他谈到了创作中的许多细节很有意思。让我印象比较深的是《热情似火》中杰克莱蒙在和富翁共度春宵之后,在给托尼柯蒂斯讲述昨晚情景时,他手里拿的沙锤是这场戏里必不可少的道具。那是用来调整节奏的,他解释到,当杰克莱蒙说完一句笑话时,观众们的笑声会有一个延续,若是摇动沙锤多等几秒再开始讲下一个笑话,这样会使得笑话不被淹没。在喜剧的创作中,创作者通常要多给一些笑话,因为实际演出的时候能被观众捕捉到的笑话比剧本上呈现的要少很多。虽然没有个人表达,但他在创作的时候一定要有具体的主题再开始写作,如果没有一个具体的主题甚至不会开始写作。如果找到了一个好的开头或者是一个像结尾还不错的东西,却没有足够的能够支撑起中间内容的矛盾,那将是一件很艰难的事情。比利怀尔德还谈到他的创作中角色的名字都是不可替换的,一个好名字有一种特定的力量。杰克莱蒙能胜任一切角色——除了正儿八经的好情人之外,而玛丽莲梦露身上有一种优雅的粗俗,让人不忍心指责。我觉得他概括的相当精确。他也谈到了如今(90年代)好的演员越来越少了,当年有无数的演员可供选择,现在只能想到特定的几个人来演(这一点和今天的中国还真像…)。和幕后创作人员合作的细节他也谈到了,不过由于我学识浅薄许多都不太熟悉。四五十年代的时候,他们一年得写150个剧本,即使最终拍出来的只有五十部,高强度的工作使得当年的创作者整体技艺精巧。“我不喜欢采访,因为我得思考我自己,我不喜欢思考我自己,很无聊”,比利怀尔德如是说,这让我陷入思考,毕竟我们现在有太多情怀表达先行,而技巧粗糙的作品,对于初学者来说或者忘掉自我才是进阶的正途。

  另,摘录比利怀尔德对其他作品的评价:

  1、最喜欢的导演是路易斯布努埃尔

  2、对于费里尼,喜欢《甜蜜的生活》和《卡比利亚之夜》

  3、桃色公寓灵感来源大卫里恩《相见恨晚》

  4、导师是刘别谦,办公室里挂了一句标语“如果是刘别谦会怎么做”

  5、如果要说最想拍哪部电影,可能是《辛德勒的名单》,可惜当时被斯皮尔伯格抢先

  6、喜欢库布里克,但不喜欢《巴里林登》

  7、看过的电影里面最喜欢《战舰波将金号》

  8、自己的电影中,犯错最少的是《桃色公寓》

  9、阿加莎懂得结构,但没有诗意。钱德勒有诗意,但没有结构。

  10、能把他逗笑的喜剧导演有:刘别谦、卓别林、杰基格里森、史蒂夫马丁

  《对话比利•怀尔德》读后感(四):对话比利怀尔德 2018-1-5

  这本书是一本类似《希区柯克与特吕弗对话录》的书,以作者卡梅伦克罗与怀尔德的对话来探索怀尔德的剧作技巧、对喜剧的理解和在怀尔德70年的电影生涯中的轶事。 作者卡梅伦克罗也是一名导演,而且对怀尔德也得有相当强烈的推崇,所以在想偶像的对话中,当然不会缺少对其创作方法的好奇。克罗在多次前往请教后才得到采访怀尔德的机会,也许这个机会是怀尔德对克罗同行的汤姆克鲁斯的好感促成的,但可以从书中看出,两人的对话在前期并没有很投缘,直到事情进展的中间,两人才想个好友般的亲切,从克罗的文字中可以看出。 对话的形式使这本书看起来稍显随意,结构也不够紧凑,阅读时按内容调整阅读速度是很有必要的。 在其创作生涯中,怀尔德受刘别谦的影响最大,他对刘别谦的手法也相当熟悉,在创作中,遇到难题时,他常以“刘别谦会怎么做?”来拷问自己,汲取创作灵感。 记者的经历给了他分辨真相的能力,他自言自己能看出哪些是人们喜欢的,哪些是人们想要的;他从编剧转变当导演是因为他的许多好剧本都让别人给糟蹋了,在采访中他这么说道。 作为一名犹太人,他在希特勒执政时从离开了德国,在法国生活了一段时间,后来定居美国。他想拍《辛德勒名单》,也对斯皮尔伯格的做法给予了肯定,他自己很喜欢该片结尾斯皮尔伯格将黑白转为彩色的手法。 高度评论了库布里克,说库布里克的作品都很棒;怀尔德最喜欢的作品是爱森斯坦的著名影片《战舰波将金号》,还提到过威廉惠勒《黄金时代》、大卫里恩《相见恨晚》、《彗星美人》、《教父》、《阿甘正传》、特吕弗《日以继夜》、费里尼《甜蜜的生活》、《罗马假日》、《陆军野战医院》等片。 他自己的作品中,《桃色公寓》是其创作巅峰,《柏林艳史》、《七年之痒》、《龙凤配》、《战地军魂》、《双重赔偿》等都得到众多观众包括他自己的认可。 比利怀尔德是个挺有趣的人! 在创作上: 1.讨厌重写剧本怎么办? 想办法丰富它!另外,找一个好的审查者,以看到评论和反馈。 2.没有具体主题一般不会开始写作; 3.收集戏剧情景,那些可能发展成剧本的东西; 4.如果你在第三幕遇到了问题,那问题应该在第一幕里; 5.抓住观众的喉咙,不要松手; 6.你能把情节点隐藏的越巧妙越优雅,你的编剧水平就越高; 7.在做旁白时,不要讲观众已经看到的东西,讲他们看不到的; 8.第二幕中发生的事情要能开启电影的结尾; 9.第三幕必须建筑在节奏和动作上,直到最后一个事件发生,然后…… 比利怀尔德说: “我从来不写拿不到钱的东西。” “当导演——正经的导演,不是电视导演或者别的什么——这个工作会在你体内吞噬你。你需要吸收的东西太多了,而问题是你总是不得不从别人那里吞下大量的垃圾。这是一个非常简单的原则。你一旦和那些人开始了,就必须适应他们,因为如果电影拍到一半,出了什么岔子,他们会踢出去的人是你,而不是某个演员。”

  《对话比利•怀尔德》读后感(五):最后一个可爱的大师

  现阶段我国的电影和社会一样,浮躁,急功近利。不说别的,最近刚上映的盗墓笔记,真的没有一点艺术追求,死皮赖脸地搞基也就罢了,任何感情都有被感动的概率,关键是不能触动人心。反正南派三叔捞钱呢还是没能力呢,不知道。

  比利怀尔德这本书,厚厚的一本,精装。翻开来全书除了作者的序言,其他都是两人的对话,很有意思,可以从各种细节来了解这位黄金时代最后的大师。当然,说话总是带着主观意思的,所以也不必强求客观,这样的人也就无趣了。

  我最感兴趣的是比利怀尔德的剧作能力,要知道,他是从编剧入行,因为不想导演糟蹋他的剧本才转行导演。他写的剧本,结构精致,人物可爱。细节饱满,充满了生活的气息,和世俗的智慧,总是在看完之后忍不住感叹,如何才能做到他那样完美?!

  没有答案,最重要的是,写,一直写下去。

评价:中立好评差评
【已有2位读者发表了评论】

┃ 《对话比利•怀尔德》读后感精选10篇的相关文章

┃ 每日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