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手机版
肯尼迪:信仰在风中飘扬读后感10篇
日期:2022-04-07 03:02:34 来源:文章吧 阅读:

肯尼迪:信仰在风中飘扬读后感10篇

  《肯尼迪:信仰在风中飘扬》是一本由约翰·F.肯尼迪著作,北京大学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36,页数:279,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肯尼迪:信仰在风中飘扬》读后感(一):重压之下的优雅风度——美国的民主从何而来

  曾经读过一些关于美国政治的书,比如《常识》等;也读过一些关于民主的书,比如刘瑜的《民主的细节》等。但是在我试读这本《肯尼迪:信仰在风中飘扬》时,之前的一些思绪被再次唤醒。罗曼·罗兰说,“从来没有人为了读书而读书,只有在书中读自己,在书中发现自己,或检查自己。”我们看美国的民主,也是如此。总在影射自己的国家,自己的民族,自己的生活。

  肯尼迪在这本书里主要写了这些坚持良知的人们身上发生的故事,读后,更加理解了为什么书的标题要叫“信仰在风中飘扬”。肯尼迪说“人民要相信自己选出来的的那些才干之士不只是所谓民意的传声筒,而是有自己的判断力,并且根据自己良知行事的大勇之人。代表们也应相信‘人民不会谴责那些因为遵从道义而走上无人应和道路的人们,而是会奖励勇气,尊敬荣誉,并最终自能明辨那些正确之事。’”不过这句话说起来容易,做起来是有千难万险的。横在路上的荆棘不仅仅是当时的流言蜚语,不理解与不支持,还有会丢掉的仕途未来。尽管很多事情后来被证明是正确的,甚至是有历史性意义的,但别忘了“赢得生前身后名”的下半句是“可怜白发生”。理想照进现实,面临的是残酷。

  这就牵扯到另外一个核心问题,也是本书着力刻画的部分:“政治勇气从何而来?”肯尼迪说是“自爱,也即本着对自己的爱惜,将公义以个人荣誉感的方式体现出来。”“他们并不是因为‘爱人民胜于爱己’。恰恰相反,正是因为他们爱惜自己;因为保持对自己的尊敬远比受到他人拥戴重要;因为他赢得或保持政治与勇气名声的愿望远远强烈于维持官位的愿望;因为他的良心,他的个人道德标准,他的正义感——无论你称呼它什么都好——远比公众反对的压力强烈;因为他有一个信念:他所选择的道路是最好的,这一信念最终战胜了对遭公众唾弃的恐惧”。这段话我异常的喜欢,反复的读反复的想,勇气,重压之下的从容。做到这一点是要有多么大的胸怀和魄力,多么宽广的思想。而但凡要做到民主,需要的一定是这样的勇气。

  《肯尼迪:信仰在风中飘扬》读后感(二):《肯尼迪:信仰在风中飘扬》:信仰诠释美国精神

  作为美国总统,约翰•F•肯尼迪至今仍保持着几项“纪录”:1917年5月29日出生于美国马萨诸塞州的布鲁克莱恩的他在1946年—1960年期间曾先后任众议员和参议员,并于1960年当选为美国总统,成为美国历史上最年轻的当选总统,也是美国历史上首位信奉罗马天主教的总统和唯一获得普利策奖的总统。

  当然,肯尼迪最被人们熟悉的,还是他的离世。1963 年11月22日,他携同夫人杰奎琳刚刚参加完一次竞选活动来到得克萨斯州的达拉斯市。当肯尼迪的车队徐徐拐入榆树街时,突然听到“砰!砰!”两声枪响,随后又是数声,与前两声夹杂在一起,随着枪声先后响起,只见肯尼迪的身体随之猛地向后倒去,倒在了杰奎琳的膝上,从此告别了人世。

  尽管和每次“殉道总统”事件类似,肯尼迪之死同样疑点重重,但是肯尼迪却受到了空前的尊敬。在肯尼迪遇刺后,人们为了纪念他,用他的名字命名了许多地方其中包括约翰•F•肯尼迪国际机场,大多数人都习惯把那里简称为“JFK”、约翰•F•肯尼迪大学、约翰•肯尼迪表演艺术中心,全美各地的各种委员会都一致通过改变地名的方法来表示对肯尼迪总统的敬意,致使有不计其数的“肯尼迪公路”、“肯尼迪机场”、“肯尼迪中学”、“肯尼迪大街”等地名出现。

  肯尼迪会受到如此“礼遇”其实并不意外。或许他是将“美国精神”诠释得最为出色的政治家。

  立国200余年便可以称霸世界,“美国精神”在美国的崛起之路上发挥了巨大作用。美国精神体现在多方面,在美国的文化中,我们也可以体会到它的精神所在。我们会在艺术作品中看到无私的牺牲,看到爱让人勇敢,慈悲让人高贵。虽然也有黑暗,他们毫不避讳自己身上的另一面,揭示得坦荡,宣扬的是真实,与如何得到光明。每一个人的生命都如此重要,只要可以让他活下去,就要不惜一切的去就。这是一种近似于偏执的博爱,但仍能让人感动。

  美国的法制。民主的缺点马上可以察觉,而其优点只有经过长期观察才能发现,美国的民主也许不够成熟,但法制的总趋势是向善的。在美国民主制度下,公务人员没有与大多数人不同的长远利益,在美国,公务人员没有使自己居于优势的阶级利益,即使统治者是一些无能之辈,有时甚至是一些可鄙之徒,但政府的日常工作仍然是有利于人民的。它具有一种相当的公正,正如美国所崇尚的人人平等,没有人有过多的权力来压迫别人,亦不能独断,个人的利益与所有人的利益同样重要。他们始终将坦诚、博爱、自由、争斗、平等等关键词作为信仰去追逐。

  而肯尼迪时代,信仰无疑在他的奋斗下,正在美利坚合众国的湛蓝天空下,迎风飘扬。

  《肯尼迪:信仰在风中飘扬》读后感(三):星条旗永不落

  “不要问你的国家能为你做些什么,而要问一下你能为你的国家做些什么”,1961年,时任美国第三十五任总统的肯尼迪在就职演说中这样说道。

  多年后的今天,当我们再次诵读这脍炙人口的语句时仍能感到满满的正能量。这句话在给肯尼迪的三年总统任期奠定了基调的同时,也给《信仰在风中飘扬》做了最好的注脚。

  由肯尼迪就职回溯将近百年至1863年,林肯在葛底斯堡发表了闻名的演说。“民有”、“民治”、“民享”是由此出,寥寥数字概述了美国为之奋斗的精髓。约翰•昆西•亚当斯、丹尼尔·韦伯斯特、托马斯·哈特·本顿、山姆·休斯敦、埃德蒙德·鲁斯、卢修斯·拉马尔就是属于这样一个国度的普通议员。

  之所以说他们普通,是因为他们也不是完人,也存在这样或那样的缺点。亨利·克莱“是那样腐败堕落,就像一条在月光下腐烂的鲭鱼,闪着寒光,臭味熏鼻”。 托马斯·哈特·本顿“专横傲慢、粗暴而不讲情面”,“报复心重”。

  但是,如果这八位议员就这样普通,普通的泯然于众的话,作者必然不会大费周章的浪费笔墨。作为一本充满着正能量的书,肯尼迪用充满了激情的语句,以雄辩的姿态旌表了他们的勇气,旌表了他们为合众国做出的奉献。

  作为议员,有着许多不可忽略的压力。这些压力来自他的选民、他的政党、他的同袍、他的家庭、他的荣誉以及继续当选的可能性。那么当议员们冲破这些压力,将“对国家的忠诚置于所有个人考量和政治的考量之上”这无疑是需要巨大的勇气的。“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身前身后名”,这是中国人的一种愿景;但对这几位议员来说,身前的“名”是没有的,身后的“名”还很难说。丹尼尔·韦伯斯特在政治的十字架上被污名了半个多世纪。

  南北战争的时候,南方的有一首歌叫做The Bonnie Blue Flag。歌中有这样的词句,“fighting for our liberty with treasure, blood, and toil”。虽然这是一首南方歌曲,但是用在北方,或者说用着整个合众国上都不为过。这首歌源自德州。肯尼迪笔下的山姆·休斯顿也是来自德州。这位孤星共和国的首位总统(居然没有称王)率领着德州加入联邦,赢得无数赞誉。而在其后投入到反对分离的活动中去,维护联邦的统一;与赞誉相较,毁谤有过之而无不及。

  “如果是为了捍卫祖国的自由与宪法而承受苦难,或失败,那么那些痛苦我永不嫌多,那些失败我永不嫌早。”正是这种对自由的渴望,驱动着议员们去彰显自己维护联邦统一的勇气与决心。

  就像每一本讲述正能量的书一样,这书也会拥有不少拥趸。书中的不少维护国家统一的词句也将会在不同场合被提及。但是应当谨记的是,“若批评无自由,则赞美无意义”;肯尼迪的这番激情横溢立足的是美国国情。

  《肯尼迪:信仰在风中飘扬》读后感(四):你相信我,我相信你

  人民代表,是否就意味着一定“代表人民”?

  这话听起来像是在玩文字游戏,当然,如果仅是个文字游戏,那它也经不起太多推敲。事实却是,这四个字的背后,还贴着一个昂贵的头衔——民主。

  美国的民主一直是我饶有兴趣的对象之一。有幸拜读刘瑜老师的《民主的细节》以后,我认识到,民主在更多时候,不该是高高在上的空中楼阁,而是你我身边的细小之事。那是一个,需要尽可能多的人,去认清自己除“人”属性之外的“公民”身份,然后有意识地行使、运用公民权利的社会状态。

  权利之一,叫选举。身为公民,我有国家赋予的选举权,把选票投给最符合我意见心声的候选者。如果这个国家只有两个候选者和我一个公民,OK,那我肯定获胜,因为没有其它人会与我的意见相左。就像地球围着太阳转一样,今后所有的政策方向都会围着我这个“太阳”转。

  身为公民最大的难处,就是现实告诉你,在这个国家你并不是“有且仅有”,而不过是“其中之一”。许许多多跟你一样的“其中之一”,他们也都会有自己的出发点,他们也有自己的民主意识,因此,你避免不了与其中一部分人的意见相左。而身为领导者最大的难处,就在于做出一个看似妥协的决定后,还能不失去原有选民的信任。

  每一个公民的希望就像是一个玻璃球,他们把它小心翼翼地放在你手里,本想让你细心呵护,结果你却粗心让它碎了地,碎片声划破竞选台上的严肃氛围,刺痛了台下每一个相信你的人。

  这个时候,如何挽救?除了结果,我想身为公民,我们想要的不只是一个结果,因为殊途毕竟也会同归。我们想知道的是,这个结果是如何在这么多条“殊途”里走向“同归”的终态的。不能让我接受的,请试图让我包容;不能让我肯定的,请试图让我理解。

  而在《肯尼迪:信仰在风中飘扬》一书中,肯尼迪本人也对此做了最好的补充说明。“人民要相信自己选出来的那些才干之士不只是所谓民意的传声筒,而是有自己的判断力,并根据自己良知行事的大勇之人。代表们也应相信‘人民不会谴责那些因为遵从道义而走上无人应和道路的人们,而是会奖励勇气,尊敬荣誉,并最终自能明辨那些正确之事’。”

  其实它讲述的,不过是人与人之间最基本的社会道德——信任。身为公民,你要相信自己的理性与睿智,相信你所选之人的判断力和良知性;身为代表,你也要相信自己的魄力和能力,相信人民的明辨是非与勇气。

  所以有时候,那些国家没法目前由于种种原因,还未能落实的事情,那就由人民自己来做。比如工人利益的维护,就由工会组织来进行;比如环境保护的践行,就由环保组织来进行。在位领导们不用担心,这不是公民造反的苗头,这是公民自己在司其职,担其责,尽其力。

  也许对现在的美利坚合众国来说,有相互信任的基础做土壤,于己,崇高的政治信仰不会再在风中飘扬,于国,民主的政治体制反而会落地开花。而这朵花,绝对不是某些昙花一现的品种,而是万年长青的类别。这将会是一个很好的启示。

  《肯尼迪:信仰在风中飘扬》读后感(五):伟大的信仰能强化理性

  信仰对一个人来讲是至关重要的,甚至至关重要都不能确准的表达信仰对一个人的巨大影响,要知道人的内核是精神、是思想、是理念、是价值,这些其实都在信仰中得到体现。在我看来人本身归根到底就是意识和思想的集中,倘若没有了这些人也就不能称之为人了。

  《信仰在风中飘扬》是美国总统肯尼迪在担任参议员时撰写的著作,而这部著作也使他声名大作,在我看来就是肯尼迪真正找到了美国人的信仰和真正的核心价值。对于美国这样一个没有很长历史并且由世界各国、各种族、各民族移民组成的国家而言 ,必须有一种东西来凝聚他们否则结果必然是分裂,实际上美国早期就是一种分裂状态,在这种现状下美国民主革命的先驱们没有听之任之而是通过自己的方式扭转局面,也就是在寻找一种统一的价值作为自己的信仰。在尼采看来信仰本身不是什么现实的东西,而是一种超越的表现,也就是说信仰总是不会饱和和达到信仰目标的,但同时信仰者本身还是对实现目标充满希望而不断的追求着。肯尼迪总统在《信仰在风中飘扬》中提及到了几位有代表性的美国国会议员,这些议员之所以有代表性,就是因为这些人都是有着坚定信仰的人。他们不论在南北战争中、政治斗争中以及制度危机中都表现的异常勇敢,有时甚至是执着的。对于人来讲,尼斯坎南早就以公共选择理论进行过论述,人都是理性的经济人,他们都会用各种方法使自己利益最大化。然而,坚持这种观点的人可能是无论如何也不能理解那些为着某些东西而做出非理性行为的国会议员,但事实上这些人都活生生的存在,并且影响到今日的人们。一些国会议员为了维护总统的权威实际上也是维护着美国三权分立中行政权的权威,而成为了众矢之的直至在各种骂声中离开人世,即使这样这些人依旧不会后悔,因为他们很清楚自己做的事情将会影响到这个国家以及维护好他们最初追求的东西。

  信仰虽然难得,但是信仰之间也有不同甚至也有优劣,虽然有人认为凡是不好的信仰或者由于某种信仰导致恶的出现,就说明那种“信”并非信仰而是迷信,但在我看来这种划分完全没有必要,不论导致结果是好还是坏它都具有信仰的特征,那么它就是信仰。不过信仰是有崇高、正确和低俗、错误的,崇高的、正确的信仰会让人的理性进一步的强化,《信仰在风中飘扬》用国会议员的例子告诉我们人可以以信仰舍弃自己的个人利益,进而决定维护制度的宏观稳定,而不是仅仅在自己的眼前利益中沉溺。

  《肯尼迪:信仰在风中飘扬》读后感(六):政治勇气需要学习那些议员们

  报纸中报道说:与30年前相比,当前改革面临的矛盾、挑战、阻力有明显变化。未来改革,能否从变化了的形势出发,制定科学有效的改革方案、切实可行的实施路线,更加考验改革者的勇气和智慧。如果说,改革之初的主要掣肘是思想解放程度问题,需“摸着石头过河”来突破;那现在改革面临的主要掣肘是利益调整问题,则在“摸着石头过河”的同时,更加注重“顶层设计”,协同推进改革。

  实际上,我国改革开放成功的经验,不仅在于有顶层的政治智慧,而且也有基层的广泛参与。“参与式改革”加“顶层设计”,形成了“改革试错—改革总结——改革推广”这一整套相对来说低成本、低震动的改革路径。

  未来的改革,仍要进一步强调顶层设计,全面规划、协同推进各种改革措施;同时,也要强调参与式的改革,强调让经济社会生活的广大主体,包括各级地方政府、企业、社会组织等积极参与改革方案的制定、讨论、实施、反馈等全过程,真正形成正确的改革方法论。

  未来的改革,一个重要内容就是“革”政府自己的“命”,简政放权,政企分开,减少经济事务,转为服务型政府。应该看到,当前改革最大的利益掣肘,是政府自身利益化倾向越来越普遍,需要拿出“政治勇气”进行重点突破。

  这样的改革需要:政治勇气!《肯尼迪:信仰在风中飘扬》给了我们所有公务员良好的示范,建议所有的公务员阅读本书。

  《肯尼迪:信仰在风中飘扬》读后感(七):为信仰而战

  抛开国家政治不谈,这些被历史和人们记住的名人,都有着独特的人生经历,在他们的有生之年,为社会、为国家、为民族做出了卓越的贡献,非常人所能及。肯尼迪,这位把“勇气与政治并谈”的美国总统,更是命运多舛,38岁的年轻参议员肯尼迪,在脊椎手术的生死边缘,以巨大的勇气参与政治,并获得了“成功”,而这本他根据美国历史上参议院的真人真事写成的《肯尼迪:在信仰在风中飘扬》使肯尼迪从一位籍籍无名的年轻参议员一跃而为政坛的明日之星,最后当选为美国最年轻的民选总统。而这部获奖作品也成为激励一代代美国政客参与政治的人生道路。

  “信仰在风中飘扬”名字带着那么点诗意,那么点倔强,那么点坚持……正如肯尼迪的人生信仰一样,也正如有人评论肯尼迪“如果你用诗歌般的语言去竞选,用美文般的手腕去统治,你可能会在人们的咒骂声中被牢记”,从另外一方面看,肯尼迪的从政生涯充满了理想色彩、浪漫色彩,其实这都是美国的政治制度所决定的,肯尼迪不得不以自己的“特色”凸显自己的人格魅力,被人记住并感染更多的选民,这些在肯尼迪的书中都有介绍,他书中描写的八位参议员无不积极投身于巡回演讲,哪怕喉咙破掉。

  当我们不满于国内的政治现状的时候,经常会说西方的民主多么好,美国的民主是多么的民主,翻看《肯尼迪:信仰在风中飘扬》,我们会发现,美国的政党之间,政党参议员之间,政党与商业集团之间,都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要想竞选成功,必须衡量各类选民的需要,尽量平衡他们之间的矛盾,正如书中所写,“简而言之,选民之所以选择我们,是因为他们对我们的判断力以及施展此判断力抱有信息。他们的利益是国家整体利于的一部分,我们在自己的职位上能很好地确定何为他们最好的利益”。其中的参议员小亚当斯密说,“这个国家完全下入了党同伐异之风,不盲从这一方或另一方成为而来一项罪责……”由此可见,各个政党之间的斗争从来没有停止过,他们的民主政治也不过如此。

  勇气,是命运多舛的美国总统肯尼迪用生命来实践的最高品格,他根据年代先后分别讲述参议院的特质、演变及其所代表的理想,以及八位参议员在各个历史紧要关头所做出的不为流俗所动的勇气故事,将激励一代又一代人为信仰而战。

  《肯尼迪:信仰在风中飘扬》读后感(八):美国人民的幸运!伟人创造了这一伟大的国家,创造了伟大的世界,创造了历史!

  美国人民的幸运!

  这个国家成长的历程见证了是伟人创造了这一伟大的国家,创造了伟大的世界,创造了历史!

  罗伯特.A.塔夫脱如是说:

  自由主义尤其意味着思想的自由,不受正统教条控制的自由,允许别人与自己的思想不一致的自由。它意味着一颗自由的心,向新观念敞开,时时刻刻愿意给予别人关注......

  我所谓的自由,指的是个人自己思考的自由,以及按照自己的意愿进行思考与生活的自由。

  《肯尼迪:信仰在风中飘扬》读后感(九):肯尼迪参议员的夫子自道

  十一国庆期间,当国人开始迎来长假时,美国政府也与时俱进地开始了休息,等到国人们带着疲惫的旅行皮囊回到工作岗位时,美国政府还在休息。于是连国人也愤怒了,你丫的闹内讧,搞得我们连林肯雕像都看不成,能不能不要闹?!但问题是,民主党和共和党自顾自地玩起了政治游戏。

  那么,我们能不能指责人家为了“党争”荒废了国家?——党争,这两个词中国人太熟悉了,无论是东汉的党锢之争,还是明朝的阉党与东林党,一会儿贬官、一会儿廷杖,闹得满城风云。但在美国人看来,不,这不是党争,这是我应尽的义务。说这话的,是肯尼迪参议员。

  《肯尼迪:信仰在风中飘扬》是约翰·肯尼迪在担任参议员时所写的非虚构作品,也是唯一的获得普利策图书奖的美国总统作品——当然,当时肯尼迪还没有当上总统。本书的原书名为profiles in courage,或许可以翻译成“勇敢的心”,好吧,我是开玩笑的。里面讲述了自开国以来、内战之前后、直至20世纪的参议院中所涌现出来的具有勇敢的政治品格的参议员。其中包括了两派都不讨好的小亚当斯,妥协派韦伯斯特等等。

  不过,其实如果你读肯尼迪所写的第一章“勇气与政治”,其实你已经明了作者所要表达的事。我们刚才说了,党争是党员的义务,为什么呢?肯尼迪参议员就认为,参议员面临着诸多压力,比如他必须讨好自己人,要知道,参议员代表的是你所在的州,你必须“结伴而行”,是的,党内团结很重要,虽然“太多罪恶借党内团结之名而行”,而参议员也希望连任,当然,连任的前提是刚才我们提到的讨好自己人和党内人。在书中的故事中,你可以看到不少由于没有讨好自己人而被所在州的人们唾弃的现象。当然,参议员还面临了更多的问题,他不知道他所代表的人民到底要什么,尽管每天能受到不少的来信,和代表团的拜访,但参议员很少接触现实,而另一方面,肯尼迪作为精英阶层,他也在思考,难道一定要听命于人民的需求吗,他怎么知道人民现在呼唤的就是对的呢?

  从本书中,其实我们一直可以看到肯尼迪在思考着以上的问题,并复述那些参议员前辈的英勇事迹,最后只剩下一句参议员难为啊。难怪肯尼迪最后去竞选总统了,因为在他看来,当总统比当参议员强多了,因为不管他执行什么政策,总会有人喜欢,有人不喜欢。好吧,这又是一个笑话。

  《肯尼迪:信仰在风中飘扬》读后感(十):阅读参考:美国的政党演变

  《肯尼迪:信仰在风中飘扬》事关美国历史,行文中处处提到联邦党、辉格党、民主党、共和党等。下面的小文帮助读者了解这些党派的由来和立场。

  美国政党的产生是18世纪末的事情。乔治·华盛顿曾有过一个天真的想法,他认为这个新兴的国家没有政党一样也能存在,他曾说,“如果党派存在,我们得使它们合而为一。”

  但建国后,围绕着是否建立一个强大的中央政府,统治精英间出现了分歧。以当时的财政部长汉密尔顿为代表的一批人,赞成建立强大的中央政府,成立联邦党, 联邦党深受商人和新英格兰地区的市民支持。

  华盛顿作为无党派人士当了8年总统,第二任总统约翰·亚当斯是个联邦党人。在这12年中,政府中真正掌权的是联邦党首汉密尔顿(因出生于英属西印度群岛没有资格出任总统)。托马斯·杰弗逊在华盛顿手下当了4年国务卿,于1793年辞职,建立了更强调各州的权力并且重视自耕农的权益的“民主共和党”。民主共和党在美国南部和西部拥有最多支持,但在东北部六州势力不大,联邦党则相反。

  按照美国当时的选举制度规定,在选举团内得票最多的当选为总统,得票次多的当选为副总统。1796年约翰·亚当斯成为美国第二任总统时,托马斯·杰弗逊成为了副总统。在这4年里,是联邦党逐步走向衰落,最后消亡的开始;也是杰弗逊领导的民主共和党逐步壮大,最后取得政权的开始——杰斐逊连任两届总统。

  从1816年到1824年,在美国历史上被称为“和谐时期”。由于联邦党的消亡,民主共和党在此时一党独大。但在党内已经出现了两个派别:一派是代表北部和中部工商业者;另一派代表南部种植园主。1828年,代表南方新兴种植园主利益的安德鲁·杰克逊将军获得了总统竞选的胜利,并从那时起,拥护杰克逊的这一派,正式组成了民主党。民主党强烈反对“贵族的”精英统治和银行,并且将他们的民意基础诉诸于“人民”。

  而代表北部精英工商业者,以及和他们有联系的南部种植园主,则从民主共和党中分裂出来,成立了国家共和派,1834年改称辉格党。辉格党党名取自反对君权而支持英国国会掌政的英国辉格党,矢言维护国会至上之地位,以反对‘安德鲁大帝’(“King Andrew”)之施政。

  自1828年民主党建立和1834年辉格党建立以后,美国的两党制度就成为相对稳定的政党统治形式。但辉格党从一开始就是北方工商业资产阶级和南方奴隶主种植园主暂时结为联盟的政党。当资产阶级和奴隶主的利益在一个政党中不可能和平共处的时候,从1852年开始,辉格党逐渐衰败。

  1854年,在关于新建立的堪萨斯州是否为蓄奴州的问题上,爆发了堪萨斯内战以及美国各个政党的分裂和重新改组。这时,大多数原辉格党人、部分民主党人和部分反奴隶制的自由土地党人联合在一起组织了主张反对奴隶制的共和党。

  “共和党”这一名称,反映1776年美国立国的共和主义价值,强调公民良心和反抗贵族政治及腐败。可以说,共和党这个新政党的创立动机便是为了对抗当时的奴隶主势力,即当时那些试图控制联邦政府并扩张奴隶制度的南方富有阶级。6年之后,共和党的总统候选人亚伯拉罕·林肯当选总统,在防止联邦分裂和解放黑奴上居功甚伟。

评价:中立好评差评
【已有2位读者发表了评论】

┃ 肯尼迪:信仰在风中飘扬读后感10篇的相关文章

┃ 每日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