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手机版
斯文扫地读后感精选10篇
日期:2018-07-25 04:45:01 来源:文章吧 阅读:

斯文扫地读后感精选10篇

  《斯文扫地》是一本由辛可著作,九州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39.8元,页数:376,特精心网络整理的一些读者读后感希望大家能有帮助

  《斯文扫地》读后感(一):很牛逼的半本书

  《斯文扫地》拿在手里能顶半块砖头,用它砸人,想必也能砸出半个包来吧,四十多万字,想想这其中的日日夜夜吧,辛可大师,这能是盖的吗?这是一本很严肃认真勤奋成果啊。书大且厚,排版还密,如果没有点干货,我觉得很难有人能静下心来读下去,我算了算,我读此书到今儿大概也读了一个月了吧,只能给出一句不怎么中肯评语——半本牛逼,甚至多一些,三分之二牛逼,到最后,辛可大师似乎已经累得呕心沥血结局更是草草。

  我试着想了一下,不草草的结局该是什么样的呢?事实上,我的困惑一定也是辛可大师遇到的,太光明了太美好了,读者绝望了;如果太苦逼了太黑暗了,读者会竖起中指来——你他妹的耍人玩呢?这是伟大的XX梦吗?所谓的现世报来的快,四十万字就来报,不过大多数人的结局也不好不坏,甚至有点坏吧,至少说的过去。

  那么对于屌乱的贵圈,您有什么想说的吗?腰封上给您带来一句足以让你闭嘴的话——无一名知识分子愿意推荐,粉碎你心目中的一切文化偶像事实上,我们这些斗胆推荐的,都是有着屌丝自知之明的,而且,说句实在话,心目中也没有什么可以粉碎的文化偶像,因为早早的都碎成一地粉末了。

  别的不说,就说说“黄帝鸟”吧。这让我无法不联想到,让人啼笑皆非的曹操墓。有天看网易新闻,某砖家斩钉截铁的说,这种反推百分之百的吻合!不禁哑然失笑,曹操死了已经N百年了,就算你恰好找到了直系代代传的那厮,也未必“百分之百”。凡是如此肯定的,都难免让人看到气急败坏更何况还是一种我们这些没文化的人理解不了的反推呢?后来还让曹氏多少代大聚会一次,非说大家长的真像,看了照片恨不得自插双目——TMD砖家的眼睛就是比我等犀利啊。差不多的这墓那考古什么文物发现,其实都可以参考下辛可大师的大作,看完了屌丝不禁会心一笑——你懂得。

  有个反转的情节,就是沙皮狗辛可大师难得的在书中流露出的舐犊情深——给闺女做顿饭。前妻快死了,曾经一家子聚在一起,好不怀念好不伤感。这个时候周倩开始絮絮叨叨,哪边哪个抽屉里,有多少钱,有栋别墅——家长送的钱买的,那一袋子购物卡,你看着处理。看到这的时候,心中有种纠结的感觉,你可能觉得这贪婪女人真是死有余辜,但是另一面,还有一个更加贪婪的女人取而代之。不怕不知道就怕货比货啊。婚姻失败的某校校长,虽然贪,似乎也比强行借肚子上位不劳而获小三更加正面,但是仔细想想,这是哪跟哪,什么乱七八糟的,反正一句话吧,没有一个好鸟。可是,也不要以为辛可大师笔下没有好鸟,现实中好鸟还能在天上飞,我想,现实中,天上唯一的好鸟就是“黄帝鸟”了吧。

  柏拉图倒是对自己的一切弄的门清,自己之所以能从土狗走到京大狗协领导层,吃饼干妹子,那都是花的纳税人的钱啊,怎么说的来着——哥是既得利益狗,哥也明白,得了便宜就卖乖,既然既得利益,那就得维护体制

  柏拉图用“三十六计”中的一小计斗倒海龟pitt哥的时候,姐也被震惊了——原来,我等屌丝的智商似乎还不如一只既得利益狗啊。

  你说他到底讽刺了谁?骂了谁?好像都骂了,又好像都没骂,反正,一切都是生意,连同这本厚厚的黄皮书,那张沙皮脸的狗,不都是生意吗?认真你就赔了!

  《斯文扫地》读后感(二):你不懂,因为你是狗

  甫一翻开这本小说,读了几页,眼前密密麻麻写着的,就是“荒唐”二字。狗是禽兽,禽兽不仅衣冠,而且登堂入室,甚至在最高学府被授予了荣誉博士学位,并且是和一个杀猪的一起,何其荒唐,围在这条狗周围的,竟然是我们口中所谓的文化精英知识分子,个个大呼小叫、弹冠相庆,真真的点了题——斯文扫地。

  斯文扫地,这让我想起了孔子,《论语·子罕》,“天之将丧斯文也,后死者不得与于斯文也。”这是孔子受厄于匡,危急时发出的哀叹。对于孔子而言,他个人性命,却比不上文王周公之道在此灭亡的严重。斯文坠地,文化和文人丧失尊严,正是时代最大的悲哀。小说封面上的这条背井离乡的狗,或许就是堕落文人的写照与自嘲。继续说中国文人的始祖孔子,李零先生的几年前的大作《丧家狗:我读论语》让我们重新认识了孔子的另一面。《史记·孔子世家》:“孔子适郑,与弟子相失,孔子独立郭东门。郑人或谓子贡曰:‘东门有人,其颡似尧,其项类皋陶,其肩类子产,然自要以下不及禹三寸,累累若丧家之狗。’子贡以实告孔子,孔子欣然笑曰:‘形状,末也。而谓似丧家之狗,然哉!然哉!’” 关于李先生书中的观点评论争议已经太多。孔子自认为丧家之犬,有人说司马迁故弄玄虚,有人说李零先生用这个题目哗众取宠。但我认为把失去精神家园的孔子比作丧家之狗,并无什么不妥。两千五百多年来,人人都知道,孔子后半生郁郁不得志,有家不能回,颠沛流离于东周列国,被政敌排挤、被路人嘲笑、被世人误解,卷入政治斗争,多次饥寒交迫,最可怕的是,终其一生,匡扶周室、克己复礼的理想都未能实现,这不是累累若丧家之犬,又是什么?照此看来,孔子也是一般人,没什么了不起的。错了,借用被口水淹没的电影《孔子》里面南子的一句台词:”世人也许很容易了解夫子的痛苦,但未必能体会夫子在痛苦中所领略到的境界。 “这句杜撰的台词才是孔子一生真实的写照。斯文扫地,我们这些俗人,往往先看到了”扫地“,后看到”斯文“;甚至只见扫地,不见斯文。

  那么就带着一双洞察斯文的眼睛来看看这部荒唐的小说吧。这个故事关于人与狗,不,狗与人。身为主角的这条西京土狗,是怎么一步步从”黄三儿“变成”切“,又变成了”柏拉图“。而身为人,精英知识分子,大学教授的”辛可大师“,又是怎么一步步沦为京都之狗。

  三儿还是只小狗的时候他是单纯的,后来被西京的摇滚乐手和他的女友收养,改名为切,这时候,他的生活还是狗的生活,已吃喝拉撒和交配为主,后来在西京的文化圈里当宠物经历了这里的勾心斗角之后,毅然决定去京都漂泊。这就是由狗变为人的第一步。和我们这样的北漂一族一样,刚到大城市,切也经历了许多的磨难屈辱,但最终还是坚强地生存了下来,并且生活的环境带有浓厚的文化气息

  这时候另一个主角辛可大师本人也”闪亮“登场了,闪亮是指他的臀部古人云,敢于拿自己直接开涮的作者,一定是能把书卖出去的作者。何止是开涮,这简直是光天化日拿自己的老脸裸奔,所以我乐意继续读下去。辛可大师这大跌眼镜形象,是极为矛盾的,但也是合理的,既然这部书的风格是荒唐,荒唐就应该走向癫狂。京都大学的教授、大师文化人,和自己的女学生被自己的动物本能驱使,就像是在常常路边交尾的野狗。但是这些社会加诸辛可大师的光辉,仍然让他保持着人的形象。

  切被改名为”柏拉图“,和孔子同一时代,地球另一面的圣人,这又是一个斯文扫地,连狗都可以叫柏拉图。故事到这里,我们的主人公终于迈出了变成人关键一步,混入了京都的最高学府和上流文化圈子。并且在宠物的圈子里,也遇到了关系问题需要克服,需要攀登。

  辛可大师依然是有头有脸有车有房有文化有地位,N有新人,人还是人,但是也露出狗样。在老婆面前是狗,在儿子面前更是狗。并且身边交往的人也都是狗。学生小卞,典型的当下中国年轻学子代表财富地位尊严,什么都缺,就是不缺悲催,就连母狗都看不起他。人不如狗,或许是自愿为狗,或许是逼良为狗。至于辛可大师和他的伙伴们借文化发财致富之道,更是为人所不齿,斯文喂狗。

  ”柏拉图“不愧是哲学家,在文化圈子里,也学人读起了兵法,知识就是力量,有了自己的朋友,打败了竞争对手,还抱得美人归,名色双收,这是狗走向人的第二步;而辛可大师则进一步堕落,所谓的浴池兰亭集会,作者把荒唐的黑色幽默发挥到了极致, 驴唇不对马嘴的附庸风雅,简直快哉。书中的辛可,被利益和性欲牵着鼻子,朝着公狗的节奏一去不复返。而书中不时插入的富二代”春哥“和舅舅樊总的故事,却又一再暗示人性并未在物欲横流的臭水沟般的社会中泯灭。

  这部书页下的注释博引旁征,常引圣人教诲体现出辛可本人的知识素养。作者有心。不为圣贤,则为禽兽。这幅曾国藩的字,是这部小说一个亮点。本来知识分子的使命是希贤希圣,修齐治平,修己安人,可这里的知识分子都在金钱欲望迷失所作所为不堪入目,不是吃喝嫖赌就是贪污受贿,看似夸张荒谬虚假杜撰,其实都是现实社会的集中写照,读来让人似曾相识,背脊发凉,怪不得书腰上说,无一名知识分子愿意推荐。读到三分之一处,禽兽之行,已觉得恶心欲吐,但是又觉酣畅淋漓,想要知道后事如何。打个比方,读此书,就像吃西京吴家坟街边卖的臭豆腐,闻者臭,吃着香;又或者像吃榴莲,虽然味道奇异,却让喜欢的人欲罢不能

  辛可大师的家事,应了一句老话父母都是儿女的奴仆走狗,为了孩子上学,即使是恶心无比的教育界,也要赴汤蹈火。辛可大师作为狗的情节越来越多。而他的宠物柏拉图却人模人样地坠入爱河。并且身边的狗们也越来越像人,萨克齐的《屁话论》正是作者对现实中那些不讲人话的砖家学者一次狠狠的调侃。人分三六九等,狗也要分高低贵贱,一看出身二看学历三看背景,所谓打狗也要看主人权力凌驾于知识之上,真是超越了礼崩乐坏,达到无礼无乐的境界。

  人要在满是狗的社会生存,装孙子不够,必须装狗,当辛可大师为了孩子上学低三下四去求自己的前妻时,斯文的尊严已经掉落地下一层。前文对人的癫狂与荒谬的描写到了巅峰的时候,可在这里,作者辛可一不小心与文中的辛可合而为一真情流露字里行间。这是全书第一次真情流露:辛可与周倩的初恋夜幕下的点心外套和小小的火焰。如果说孔子失去了家园四处漂泊成为丧家之狗,现代的文人学者失去了尊严成为丧家之狗,被这疯狂的社会绑架而丢掉良知的你我也都成为了丧家之狗,这一小段文献文字,就是”离家太远“的我们记忆温暖的狗窝。狗窝不是莫须有湖畔专家别墅,而是周倩从地上捡起的那块沾满尘土的点心。

  如果这部小说真是从头荒唐癫狂到尾,过把瘾就死,那无非就是火车站读物或者网络文学,一把火随风而逝擦屁股还硬。但是在几十万字的嬉笑怒骂之后却能感到一股淡淡的哀愁。那就离大作不远了,卓别林、周星驰,在生活中都是很严肃的人,任何一个喜剧大师在舞台之外都应当是一个不苟言笑的人。因为他们寂寞,因为他们把疯狂与快乐都给了别人。书中的辛可当了几十页的狗,终于在这里罕见地当了一回人,他对着柏拉图发表忏悔之言,句句都是”你不懂,因为你是狗“,其实都是自己身为人的良知,咒骂自己近乎于狗的表层人格。或许从来就不存在什么柏拉图,柏拉图只是辛可的一个化身,我们每个人心里都有这么一个人、一条狗,有的时候是狗当家,有的时候是人做主。

  辛可真情流露还有一个地方, 曹老这个人物,是我会花钱买这部小说的原因。他和他的夫人就像《白鹿原》里面的朱先生和朱白氏,是这部小说里的白鹿精灵,只不过白鹿换成了曹老家里那只只会梳毛的白猫。曹老也是京都大学历代大师们英魂的化身,一个傲骨铮铮的读书人。《伪知识界与伪知识精英》一文,就是曹老树立在莫须有湖畔的一座镇妖宝塔。文化界十大怪现状,不仅是曹老也是作者辛可的心意。举国都是著名学者,却少了学术,满纸都是道德良心,却少了良知”。曹老和夫人可敬可爱,他们正是京都大学的知识分子们丢失的良知。无论社会如何黑暗,政治如何腐朽,总有那寥寥无几的几个人,他们把文人的良知尊严与仁爱保存在瘦弱胸膛里,镌刻在笔墨文章之上,并且给坚信斯文在兹的人以无穷的力量,鼓舞着我们,让我们一想到有这样的人曾经生活过,就充满勇气,这样的人,我们都叫他们——圣人。曹先生是辛可心底里的圣人。

  柏拉图读了更多的书,并且加以实践,地位人脉爱情文化多线丰收,也学会官场之道,像人一样周旋于各种关系,八面玲珑;此时的辛可,也在欲望的漩涡里无法自拔。终于变成了王八之乡里面的王八学者,王八大师,读来窃笑,现在那些借文化之名行敛财之实的,不是王八又是什么?为作者发明的“王八文化节”拍手叫好

  柏拉图后来成为了父亲行为想法越来越像一个普通中年人。后来又失去了妻儿兄弟。却成为了狗协会长,这不正是某些从底层奋斗上来而又失去了更多的所谓成功的人的写照么。失去了家人的柏拉图,终于懂得了何谓感情、何谓失去的痛楚,这也是做人的代价。虽然有重逢的初恋母狗给以安慰,奈何晚景凄凉。最终因为伤心过度的大小便失禁,却成为了大学的英雄,博士服加身,万众拥戴。荒谬的故事终于在最后一跃变成了超现实的故事,人和狗的世界线终于在这里交汇。斯文何止扫地,斯文简直跌入了十八层地狱。

  而辛可呢,在被妻子彻底变成丧家犬样之后,也渐渐找回了自己的人的身份,因为良知的化身,他的老师、前妻和女儿。曹老的离世、前妻的病故,良知的化身已死,良知的本体却在辛可的心中重新点燃。让辛可从这个疯狂的世界里冷静了下来。他开始主动寻找那些失去的东西。在小说的后半部分发生的那似曾相识的女博士和知名学者的风月故事里,他战胜了心中的那头禽兽,卖力拯救自己的学生。狗的世界归于疯狂,而人的世界归于平静。不仅是平静,还有一点淡淡的无奈与悲凉。

  我很喜欢最后一章的开头:“辛可大师说,生命注定是一个人的旅程,我们把自己丢了,孤独是每个人的宿命,我们为克服孤独机关算尽,但最终都是孤儿。”

  合起书,看着窗外北京的夜色,回味着书中的情节,我们到底是一个个过着狗的生活的人,还是一只只努力变成人的狗?

  《斯文扫地》读后感(三):人之初,性本善

  人之初,性本善

  ——读辛可《斯文扫地》有感(1052字)

  作者:苇眉儿

  现实社会,有真实的一面,更有残酷的一面。我们活着,活在自己的尊严里,活在别人或不屑、或景仰、或唾弃的眼光中。尘世里少不了鸡毛蒜皮,少不了嬉笑怒骂。于是,一出出笑剧抑或闹剧开始你方唱罢我登场,怎一个“乱”字了得!

  当啷——好戏开始了!

  知识分子历来自命清高,更何况还是一群自诩社会精英的知识分子呢!文中的辛可,头衔可谓唬人,京都大学牛鬼蛇神研究中心主任,大师协会的会长,其周围聚集着发明“大文化”概念和“交叉敢染”理论的秋蝉大师;以爱因斯坦传人自居的林音大师;在“大家开讲”由无人待见一跃而成为红遍大江南北的仇欢大师;豢养三宫六院的自由主义大师牛博士……各路大仙、精英、名角粉墨登场,尔虞我诈,狗撕猫咬,冠冕堂皇和人模狗样的背后,掩藏了多少腌臜罪恶、肮脏龌龊,罄竹难书,恐怕永远也写不尽道不明的吧!

  北漂土狗“柏拉图”来到了京城,被辛可大师收留,一系列的机缘巧合,柏拉图又成为各路领导、教授的宠物狗,在表面光鲜的背后,俗世社会的本质被血淋淋展示和呈现,所有谄媚奉迎的嘴脸,都那样令人作呕,却又不得不苦笑一声长叹一声:“人在江湖,身不由己!”

  这样的声色犬马,这样的纸醉金迷,这样的不堪入目,还是听一曲歌清醒一下吧:感觉一直在尘世中坠落,我放弃飞翔造了一个窝,好像过得比猪还要快乐。为什么向往灿烂的蝴蝶呢?我是猪我是蝴蝶,我是风我是烟火。我是梦我梦见什么?我是我永远的传说……

  《斯文扫地》之所以没有任何人敢推荐阅读,除了作者犀利辛辣的文笔,嬉笑怒骂的风格,以及针砭时弊的直率,恐怕与作者无孔不入的笔触和嘲讽戏谑的腔调不无关系。就像文中牛博士的一首《我们私奔吧》那样惊世骇俗:从来就没有什么救世主,也不靠神仙皇帝。要创造幸福生活,全靠我们自己!我们要争取爱的自由,让灵魂冲破牢笼。快把黄脸婆扔到一边,趁热打铁,才算男人!这是最后的机会,一起私奔到海边……

  40多万字,用作者自己的话来说,《斯文扫地》一书立意不高,文笔粗陋,书中形形色色的人马还是让读者大开眼界,读后目瞪口呆,抑或惊叫连连,更有甚者呆若木鸡,这样惊世骇俗的风格,足以惊掉读者的下巴颏儿。

  人之初,性本善。无论是人还是狗,从娘胎里出来的那一刻都是清澈如水性本善良的。书中的每一个人,每一条狗,都有自己存在和生活的权利、理由。只是在扯下那块遮羞布的那一瞬,斯文扫地,颜面尽失。人啊人,到底怎样活,才是最好的活?

  长叹一声“唉——”,天色忽已晚,人也已是近中年,闹剧总有收场之时,唯有澄明心安,方对得住眼前这朗朗乾坤,日月光华。

  《斯文扫地》读后感(四):这厮,我认得

  我很少阅读当代的小说,即便是连《平凡的世界》这样的书,到现在我也只是看了一个开头而已。而这一次读这本《斯文扫地》的原因是因为封面上的这条狗。因为:这厮,我认得。大概是二十多年前,我买过一套外国喷绘艺术的明信片,其中就有这条狗,彩色的它,霸气十足,口中的雪茄冒出的轻烟中显示了一个骷髅头用手举着一根划着的火柴,而这次,它变灰了,而轻烟中飘出了“斯文扫地”四个字。 翻开这本书,我没有想到这是一本以一只“中华田园犬”的视角展开的自叙励志书,俗话说“狗眼看人低”,所以这本书的基调自然是很明朗了。再往下看,戏谑、调侃、玩世不恭的笔调一下子吸引住了我,本书的主人公公狗柏拉图,因为不满意在西京的生活,搭上以直达京都的列车,成为一名“京漂儿”,后来又因为遇到了正在与自己所带学生的女友行苟且之事的辛可大师而被带入了京都大学的校门,在这所大学里柏拉图见识了形形色色的人物,看到了一出出的闹剧。 这本书中有着各种的世态:自造出身,崇洋媚外,趋炎附势,互相倾轧都是小儿科;巧立名目,造谣剽窃,诋毁抹黑,弄虚作假那都是常态;而床笫交易,浑水摸鱼,作秀装逼,沆瀣一气比比皆是! 本书中有着各色的人物,从大搞“王八”经济的市长到深研“风水”的国学大师,从盗挖坟墓虚报朝代的黑市老板到财大气粗仗势欺人的养猪爆发户,从满嘴胡勒的电视编辑到自造文物的国家院士,从道貌岸然的司长到从事科学算命的海归精英……难怪书的封面上打上了“本故事纯属巧合,如有虚构纯属雷同”的“声明”,因为读者在看到书中的某位人物时,难免会发出“原来是这厮”的惊呼或很容易产生“这厮,我认得”的联想。 的确,在这本书中,作者“抹黑”了很多人,这些人可能就生活在我们的身边,我们可能会在上班时跟他们打头碰脸,我们可能会在电视上看到他们在侃侃而谈,我们也可能在报纸上经常看到他们的名字或照片。然而,在裆下的“太平盛世”中,这些人到底是英雄还是流氓,是君子还是小人?这些人不会正面回答这个问题,本书的作者也说了虚构和巧合,怎么办?恍惚中,我似乎看到了封面上的柏拉图微微一笑,轻蔑地说:嘿,哥们儿,别瞎操心了,一切都不过是生意,这就叫生活。

  《斯文扫地》读后感(五):在酸味中体味着辛辣,在辛辣中警醒

  在酸味中体味着辛辣,在辛辣中警醒

  ——《斯文扫地》书评

  辛可,宁夏作家。《斯文扫地》是他第三部作品。前两部是《唐僧写给观音姐姐的三十六封信》和《逼下梁山》,找出来细细地拜读,同样的辛辣。讽刺漫画一样的叙事风格,就像把几面不同的哈哈镜打碎,再粘合到一起,让你毫无心理防备地闯入那种变形的功利圈子和人们心理的阴暗角落,那种梵高画作一样光怪陆离地对社会的表述。这样的作品就像上层社会人群喝着咖啡就着大蒜,要的就是这个味道,一种特立独行的派头。读这样一本书,会让你在笑中夹杂着酸味,在酸味中体味着辛辣,在辛辣中警醒并喟然长叹。

  《斯文扫地》,表面上写的是一条叫“柏拉图”的“京漂”土狗在所谓高档环境中挣扎并出人头地的故事,其实笔墨更多的是以它的眼睛表述主人辛可大师和他接触的所有人,“京大”学校上层官员及关联的人、包括京城里所有参照人的行为做事的狗儿们都同样在功名美色、利禄的怪圈中不知所以的贪婪,乐不思蜀的挣扎。这里似乎所有雄性皆贪婪、好色、虚伪、狡诈。雌性也都是虚荣、贪淫、懒惰、愚蠢。然而,明明是变形的、夸张的、调侃的却让人看到身边那一出出闹剧怎么看都是真的。到底什么是真?什么是假?自然是读者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的事情了。

  我读过一些以除人以外异类的眼睛看世界的著作,例如英国的彼得。梅尔的《一只狗的生活意见》和日本夏目漱石的《我是猫》、还有现代作家莫言——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的《生死疲劳》那些驴、牛、猪、狗。《斯文扫地》更像是这几部作品的综合体,另外还夹杂着王朔《顽主》的调侃,韩寒的犀利,王跃文的官场小说的现实等等。尤其是日本夏目漱石的《我是猫》里那只善称自己为“洒家”的猫眼里贫穷文人的虚伪造作,读到这里的“哥”如何如何的时候,尤其想象到作者必定从这部作品里吸取了不少灵感。然而,这毕竟是一部不同于以上的小说,他更让人在啼笑皆非的时候苦笑及黯然。因为在读的时候,身边现实中的事件不时地出现让人产生联想——长痦子的“雷主席”、小学学校班级干部的选拔、郭美丽的“二”、学生的大学生活的荒唐理念……读这本书的时候,没人能一目十行地潦草,因为每段话都有可能以一种古怪的角度,爆料出你在网络上或是身边的那些事儿和人,让你思索。

  俗话说“狗眼看人低”,人认为,狗的眼睛会把人的低处看的更扁,更透彻。而这部作品正是用这一种臆想将狗眼里,人那不为人知的灰暗心底一层一层地拨开。将一层光鲜、白皙、美丽的表皮下一包血腥的臭肉曝露出来。我认为文中第九章有一句话揭露出这个创作意图“‘俗话说狗眼看人低’,这能怨狗吗?你们倒是干点让我们高看一眼的事儿啊!”所以顺理成章地将行文贯彻到底。狗的世界,人的世界,混合起来都是一种兽类的心理。没有什么不同,更没有谁看谁更低。

  然而并不是整篇小说都在描写渣滓人类,作者把纯良、美好的事物隐藏在整本书的角落。小卞妹妹为了哥哥上大学嫁给老瘸子,后来到京都投靠时卖布鞋为生,送给辛可儿子鞋的那一段区区的几句话。六岁的可可在不经意间所表露的对这个肮脏环境懵懂的反抗和善良。辛可大师那饱受伤害的前妻周倩和女儿田田表露的真情感,永不同流合污却真挚爱人的曹老……还有狗族的“龙哥”“麦当娜”,曹老家的猫“小黑”“小白”,也许,作者正是在这些角落里留下来对社会的期望,对社会的信任,让人停下翻动页码感叹一声,思想一阵。

  也许,这部书和辛可的前两部书都表达的是同一个意境。那也只能说这样的作品更能警醒人们。抓住你眼球的是“故事”,而改变你心灵的是角落里你不曾理会或忽略的东西。书中如此,现实也如此。作为读者我也只能说到这儿了。

  (为生歌唱)

  《斯文扫地》读后感(六):重披一身狗毛

  看到《斯文扫地》这本书就很喜欢它的封面,黄色为底色的封面上,一只“中华田园犬”叼着一支雪茄。桀骜不驯的目光,煞时充满话题感。 据说腰封上书“无一知识分子愿意推荐”, 既是对国内出版业各种“名家推荐”的嘲讽,又摆明了作者的立场。左上角印着“本故事纯属巧合,如有虚构,纯属雷同”,看完原书就更容易让人想到《废都》的扉页写的“本故事纯属虚构,请勿对号入座,唯有心灵真实,任人笑骂评说”。

  从辛可的背景和他一开始写就用“西京”为背景就暗示了西安,而各位大学也请勿对号入座。柏拉图从西京来到京都,来到北京,这是暗示着辛可大师承接着庄之蝶的衣钵。所以《斯文扫地》此书多少有点向《废都》致敬的意味,当然《废都》写的更为露骨直白,从圈子上讲,《废都》是写文学圈的事儿,《斯文扫地》多少是写学术圈的事儿。看《斯文扫地》会明显的感受到强烈的自传性质,期间人物,地点,作品几多有所指,在此不一一赘述。

  此书延续《唐僧写给观音的 36封信》、《逼下梁山》等作品的语言风格,嬉笑怒骂自成一派,但是《斯文扫地》不同于此前两本,不是在《西游记》《水浒传》这些言之有物的文学名著中的人物性格上进行文学加工和创造。而是以作者本身生活的环境和经历进行的高于生活又来源于生活的创作,所以更加游刃有余,可以渐渐暴露出清晰的写作风格。以哥柏拉图的角度来展开故事,在叙述柏拉图没有参与的故事采用其他狗族的口转述,多了一些道听途说的意味,这种叙事手法既可以让读者直面事情发展,又可以激发中国人心底的喜欢听人长短的劣根性,吸引读者阅读兴趣。

  《斯文扫地》讲的是我们耳熟能祥的甚至是一些新闻事件,学历学位的伪造,学术论文的抄袭,科研成果的造假,女研究生与教授之间的戏码反复上演。学术圈这些司空见惯的文化乱现象,以一只“狗眼”看人事,而可悲的是,狗的世界也不比人单纯多少。

  辛可说他四易其稿,写了很多年。抱着太监一样的心态为诸位写作,写的很辛苦。作者一些事情背景以学校为背景,导致一些情节可能不那么有冲击力,但是这也不是主要原因,总觉得辛可其实适合写短篇,写段子。有人说他整部小说的人物形象被脸谱化,我觉得是在人物刻画上若如在多一些层次,表现出人物情绪性格的多面,而不是一味的一条道走到底,可能会有更好的效果。而这个最终又会回归到故事上,贾平凹的书之所以写的在一个高度上的好,就是在于他的故事每每惊奇,那是在一个原始素材和资料上的积累。也许写作可以更加大胆的发挥艺术的夸张性。当然,对于梦想或刚刚迈入学术圈的读者而言,这多少有助于增加些清醒的认识,说醍醐灌顶有点过,只当是用冷水冲了冲脑袋,好冷静看清圈里的那一地狗毛。 而对于其他的读者,用来在茶余饭后消磨时光应该也不会令人失望的吧。

  作者的立场,一如书名:斯文扫地。而作者又身在其中,所以,也不过是重披一身狗毛罢了。

  当我写完上面那段话的时候,本书的策划高歌老师带着两个人进来了,高歌说,这是作者辛可。于是在我看完这本书,写完书评的时候,辛可大师从天而降,于是不免讨教了许多问题。

  《斯文扫地》读后感(七):一条狗的奋斗史

  一条狗的奋斗史

  一条西京吴家坟土生土长的纯种土狗,最高可以在人类社会混到什么样的境界?保镖?高级警犬?宝贝宠物?忠诚的朋友?……不不不!让哥柏拉图告诉你:它一不小心成了人类的救星,无意中拯救了京都大学,被京都大学授予了荣誉学位,还雕塑铜像以供后人瞻仰,绝对是史无前例、旷古绝伦的英雄狗,这一伟大的事件称得上的人类的历史坐标,熠熠生辉,灼灼耀目!

  《斯文扫地》就是以一条叫柏拉图的纯种土狗的自述为讲述方式,讲述一条狗的奋斗。柏拉图的上位类似于韦小宝,按现在的话说就是屌丝狗的逆袭,土狗的绝地大反击。而在柏拉图自我逆袭的过程当中,作者通过狗眼看人,用狗的思维观察人的行为,描述了以柏拉图主人辛可大师为中心的一圈所谓“文化人”的丑像,尤其是文化圈的各种内幕,更是精彩绝伦,各种黑色幽默、冷幽默比比皆是,忍俊不禁;各种隐讳的讥诮讽刺,鞭辟入里,满纸满目的荒唐笑泪。

  作为一个非文化人,我无法确知书中所讲到的各式文化界的乱象是否属实,那些权色交易、权钱交易、权势交易是不是真的普遍存在,也不知文化圈里有多少这种道貌岸然的假大师,能否将书中人事与现实对号入座,更无从忧心那些高在云端的所谓学术成果是否在真实世界横行,只觉得若这一切成了真,我们将失去的,很多很多。

  幸好,作者并没有将这些大师的人性一味的泯灭,还是在某一些篇幅偷偷地追溯或者闪光一下。就像辛可大师对待其前妻和女儿的描写,让我们懂得,再强悍的人,心里都有一块软肉,其实比普通人更脆弱,我们经常看见的是一种表象,至于哪块肉最软,一碰就痛,只有他自己知道。至少,他们还有可以称之为人之处,幸好!

  辛可大师的老师曹老实乃一汪清流,在污浊中清骨不折,他老人家所做的文化界十大怪现状堪称本书点睛:

  举国都是著名学者,却少了学术。

  满纸都是道德良心,却少了良知。

  遍地都是天才鬼才,却少了人才。

  满街都是专家教授,却少了成果。

  到处都是文化巨匠,却少了文化。

  天天都是探求真相,却少了真诚。

  人人都是道德标杆,却少了公德。

  满地都是国学大师,却少了国学。

  个个都是心灵大厨,却少了灵魂。

  时时都是思想先锋,却少了想法。

  衷心希望,这本书所述只是夸大的调侃,而非真实现状。

  《斯文扫地》读后感(八):读《斯文扫地》有感

  我从小就追求着一种特别的生活态度,就是说话时嬉笑怒骂,辛辣点评下,所有的伪装变形不靠谱都将无所遁形,看的相当的透彻,活的却有些不正经,哪怕众人认为自己的心早已浮躁的飘在了天上,可只有自己清楚,自己的心早已经匍匐在大地上拥抱着整个地球,这是一种理想的人生态度,虽然不能称之为严谨,可这也多出来了一些难以比拟的洒脱,这本书以一条狗的身份来贯彻整本书,从师出无名被抓狗队的一路追杀,名犬对自己不屑一顾,再到后来搭上了知名学者辛可的这艘船引发着一系列让人啼笑皆非的故事,整本书的剧情都有一种被淋上狗血的感觉,却也发人深思,往往一段毫无底线的话语就会像一波接一波的耳光,虽说是把读者抽的耳朵不住的嗡嗡直响,可作为读者的我们事后确实得到了更深的体会,话糙理不糙啊,这本书剧情高潮迭起,普普通通的故事剧情好像被作者打了一整管的鸡血,像控诉,像愤怒,让读者看了之后心里舒舒服服,也许这就是一种生活太多,我们不得不承认,在现实中,我们变得越来越死板,朝九晚五,日出日落,我们总觉得少了些许什么,直到看到这本书我们才知道,我们缺少的,是一种洒脱,一种混不吝的洒脱,这不是一种耍无赖的生活态度,而更像一种智者所为,也许这样,我们才会更加超脱的面对现实向我们泼来的一桶桶的狗血,也许在现实生活中,我们也许会闷,会愁,可这并不影响我们快乐,这并不影响我们嬉笑怒骂,这并不影响我们坏坏的坚持在现实,如果你想体验一下这种态度,那还等什么,打开这本书,跟辛老师学习学习吧。

  《斯文扫地》读后感(九):《斯文扫地》:象牙塔里的一地狗毛 文/陈慧鹏

  讲述知识分子那些个事的,著名的有民国时的《围城》、解放后的《洗澡》、以及被称为“英国《围城》”的《小世界》,不很著名的还有2002年的《桃李》。这些出自学院内知识分子之手的小说,对于自己身边象牙塔里貌似不食人间烟火的所谓高级知识分子,无一例外的充满了揶揄。或许,无聊、荒诞,已成为学院派知识分子对于自身生存状态的深刻体会。而较之于这四个先行者,《斯文扫地》无疑走得更远。

  如果说,《桃李》只是掀开了新时期高校腐败一角的话,《斯文扫地》则完全是称得上毁三观,颠覆了善良的人们对于大学对于学者的一切美好形象。《桃李》当年出版的时候,还有一段杨绛的话勉强可算是推荐语:“对于二十世纪和二十一世纪交替期间青年知识分子的生存和生活状态,我了解不多,看了张者的小说,我很惊奇……”———虽然这个话事实上显得很无辜。到了《斯文扫地》,由于一竿子打翻了一船人,大概连这样凑趣的话都没人肯说,就只好老老实实的在书腰上承认:“无一名知识分子愿意推荐”。

  不过呢,不推荐归不推荐,估计私底下还是愿意读一读的。为什么?仿佛就是熟人写就的身边事。

  《斯文扫地》通过一条从西京混到京都的土狗将读者带入以京都大学为核心的学术圈,全书围绕着一系列让人啼笑皆非的闹剧逐步展开:被举报剽窃的博导在盗墓界大佬和网络公知的帮助下逆袭攀上院长宝座、成果造假的考古学家荣登院士殿堂、学霸们操纵着一系列不知所云的重大课题……于是,包养小三的文联主席、潜规则女生的大学博导、一夜走红的学术超女、弄虚作假的候选院士、以猪换学位的暴发户、不学无术的电视导演、“科学算命”的海归精英、直播私奔的网络公知一一登场。对于浸淫于学术圈的知识分子而言,这一干傅粉施朱、争名竞利的文化人,不都是似曾相识的圈中人吗?

  况且,作者还欲盖弥彰地影射了一揽子活泼泼的名人在里头:秋蝉,著名文化学者,失足妇女之友,据称失足妇女的包包里,除了口红和安全套,就是秋蝉老师的大著;仇欢,因《大家开讲》一炮走红,被誉为当代女孔子;唐娟,靠身体写作爆红网络;张峰奇,著名经济学家,京都大学经管学院院长,被誉为学术界首富。此外,还顺手刮上了热衷于学术打假的圆周率、72岁高龄娶27岁女学生的朗惠中、“非著名”曲艺大师呙打铁、二人转大师钱本色等等名人。毫无疑问,这本书首先吸引眼球的就是这些个索隐——而且直白得像是“索引”。

  然而,当阅读的乐趣被吸引到对名人的戏谑上之后,整个小说似乎成了无数个段子的简单堆积。结构松散,缺乏节奏与张力,这无疑削弱了它本该有的批判与思辨力度。

  事实上,西京这个地名已经暗暗指向了另外一部大名鼎鼎的知识分子小说——《废都》。《斯文扫地》封面上印的“本故事纯属巧合,如有虚构,纯属雷同”,很容易让人联想到《废都》的扉页上写着的“本故事纯属虚构,请勿对号入座;唯有心灵真实,任人笑骂评说”,而小说中的辛可,跟庄之蝶何其相似乃尔!这本书,多少有着向《废都》致敬的意味。也许,作者安排柏拉图从西京来到京都,正是暗示着辛可承接着庄之蝶的衣钵。因此,这部作品的初衷,显然并不应该是囿于揭批腐败这样简单的层面。开篇不久,作者就甩出来一个论断,“辛可大师说过,存在与活着,在很多时候,我们无可奈何。随波逐流的存在固然为人不齿,但谁能真正有勇气自尊的活着?”或许,“无可奈何”四个字才是这四十万字的核心,所有的人,只是无可奈何地被无尽欲望的大潮裹挟着一路下滑。因为无可奈何,才会“立足做一个坏人,努力做一个好人”,才会说“当我看得起自己的时候别人看不起我,当别人看得起我的时候我却看不起我自己。”又正因此,才会让似乎早已腐败透顶的主人公偶尔闪露些许人性的温暖。

  可惜的是,作者对段子的爱好导致整部作品的人物形象被刻意的脸谱化,整部小说,就一定程度而言,与其说是长篇小说,倒不如说是长篇吐槽。当然,对于梦想或刚刚迈入学术圈的读者而言,这多少有助于增加些清醒的认识,说醍醐灌顶有点过,只当是用冷水冲了冲脑袋,好冷静看清圈里的那一地狗毛。

  原载:《中华读书报》2013-12-02

  《斯文扫地》读后感(十):是真是虚看汝心

  开始写这篇文字之前,我犹豫了好久,因为我觉得我接下来所要说的所有的话在这本书面前都是苍白无力的!或者说在“哥”的眼里是苍白无力的!所以,我一直认为我作为一名家庭主妇比作为一名高校教师更成功!因为我所有的一切似乎在这部如有雷同纯属巧合的著作面前是那么的苍白!现在,你是不是好奇,是怎样的书才能让在学校苦读二十多年的我觉得自己一无是处吧,对,就是《斯文扫地》中描述的种种!

  封面上那只叼着雪茄的狗,其目光之冷峻,神情之冷淡,岂我辈所能比!这得修炼多少年才能有此魄力!它的故事又该是如何的让很多学者对号入座呢!

  用包罗万象、一网打尽来形容这本书对社会现实由其是学术圈的各种现象的描写似乎并不为过,以狗的视角来写人的世界,两个世界互补,形成了一个完美的圆,在这个圆中的人像辛可这样的人用衣冠禽兽这个成语来形容他们似乎都侮辱了这个成语,或者用污秽不堪在加上厚颜无耻然后将这两个成语泡在粪池里浸上十年八载的才能刻画出辛可他们的十分之一!这就是人生!一群连狗不如的人霸占了所有的资源!

  人活着重点不在于愤世嫉俗,如书中的曹老那样,只能让自己受难;人活着的重点在于融进你需要的圈子,融不进圈子,就注定了你寸步难行,因为我们的每一步似乎都离不开人情,就像辛可的儿子可可在班里想当个官都得走那么多后门是一个道理!

  除了文化大鳄之外,还有一些小人物在这些大鳄这里卑微地讨着生活。唐娟、小卞一女一男典型的代表,天知道有多少人像他们一样。小卞,想挣脱像混个样,终究是难逃悲惨下场!这就是上面我所说的没有那个能力融进一个圈子的话就不要逞能,苟且地活着总比获得屈辱的悲惨的下场好!

  文学是对现实的再创造,它可以基于一点事实,对其进行无线的放大,然而这种放大却是真实的,因为它就是如果它所基于的事实没有被遏制掉的必然结果!

  看完这本40万字的书,或许我真的没有体会到作者的苦心,但是我能做到的却是想开了。在这样一个污垢遍存的世界,过好平凡的每一天就是普通人最大的收获!

评价:中立好评差评
【已有2位读者发表了评论】

┃ 斯文扫地读后感精选10篇的相关文章

┃ 每日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