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手机版
《影子银行内幕》的读后感10篇
日期:2022-04-07 03:02:21 来源:文章吧 阅读:

《影子银行内幕》的读后感10篇

  《影子银行内幕》是一本由张化桥著作,机械工业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39.00,页数:216,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影子银行内幕》读后感(一):《影子银行内幕》几点读后感

  首先,张先生的这本书书名起得实在名不符实,其实主要讲的是张先生在小额贷款公司的工作经历,但书名一下升华到了影子银行的范畴,从书籍营销的角度来说就变成高端大气了。另外,副标题是“下一个次贷危机的源头?”其实也没花大篇幅阐述小贷怎么变成危机的原因,又是抓住了“次贷危机”这一近几年火热的词语营销了把。

  其次,从张先生为公司以及小额贷款行业争取政策及业务合作伙伴的过程中,表现出了其作为投行人士所拥有的深厚人脉关系,很多关系是建立在二三十年前,从大学时代及央行工作时代就建立起了。书中提到的关系如下:

  卢新 XX大银行副总裁 中国人民银行研究生部校友

  马蔚华 招商银行行长 中国人民银行同事

  洪崎 民生银行行长 中国人民银行同事

  尚福林 银监会主席 中国人民银行同事

  郑松兴 民生国际董事长 UBS客户

  李朝明 广东省供销合作社领导 湖北财经学院同学

  兰奇 招商银行董事会秘书 中国人民银行研究生部校友

  张先生大概在中国人民银行工作了三、四年的样子,却认识了日后一大批金融界举足轻重的人士,这既是张先生的厉害,又是时代赋予了当时在那些岗位上的人的各种机遇。

  不过,即便关系如此深厚,张先生推行小贷相关业务仍然困难重重,监管与限制魔掌无处不在。

  第三,从该书中可以一窥小贷公司几个业务发展方向。例如,小贷证券化,小贷公司承担银行小额贷款外包,小贷同业托管、小贷经营网点合作等。张先生还有很大精力花费在了游说政府放宽对小贷行业的限制,例如负债的限制、股东的限制、利润分配的限制以及开展上述业务的各种限制。我不惊感慨,原来公司高层是站在如此的高度去开展业务和做出相关决策。

  第四,很遗憾,全书通篇没有介绍到小贷公司经营的细节,小贷公司是如何能够比银行更具优势地进行小额贷款呢?不知道。小贷公司在市场营销、渠道、风险控制、定价机制等问题上如何比银行做的更好,这是我蛮好奇的地方,可惜书里没有提及。或许,这也就是投行人士的短板所在。

  第五,书中提到张先生的人生经历,其中有段文字是这样的“1979年,我勉强考上了大学(湖北财经学院,后来它改成了一个听起来更大但没有实质意义的名字。)”呵呵,好吧,让我来告诉大家,这个学校现在叫中南财经政法大学,没错,我也是那毕业的。张先生的这段言论恐怕令很多该校校友感觉不太舒服,但大家可以当成一个鞭策来理解。以我自身的经历来看,母校所教给学生的东西确实有很多可以改进的地方,这也是整个大学教育系统存在的共同问题。

  《影子银行内幕》读后感(二):小贷公司一年历险记

  张化桥是个聪明人,也是个实诚人,虽然书名起的有点大,内容有点水,但里面还是说了些真话的。

  作者从2010年开始关注小贷行业,起初是投资,后来当一个机会摆在面前的时候,带着一丝理想主义冲动,毅然跳入其中,虽然真真在小贷公司待的时间只有13个月,其中6个月还同时兼任香港上市公司民生国际的CEO,所以,不要期待太高,所谓的影子银行内幕,更多的还是以一个证券分析师的视角,而不是以一家小贷公司运营者的视角。

  本书前小半部分讲述了作者投身小贷公司的来龙去脉,以及在13个月中作者所经历的小贷公司运营经历,时间不长,却故事生动,画面感强,权力斗争,车祸艳照门,爆料与八卦,权贵大佬,轮番上阵,经历还是蛮精彩的,但说实话,这13个月,作者出任小贷公司董事长,起到的角色更多的还是一个战略整合的投行人士,对小贷公司的经营管理并未介入很深,即便如此,在切身经历了“荒唐的监管”之后,“逐渐感到了厌倦,不再抱有幻想”。

  后半部分的风格与前两本书类似,虽然也基本聚焦于“影子银行”这个主题,但“内幕”说实话没有太多,还是叫“一个证券分析师的自白”更合适。

  作者对影子银行抱有十分肯定的态度,认为小贷公司等影子银行利国利民,却备受歧视,过度监管无法忍受。对张化桥来说,做小贷太苦,还是上岸做投行是正道。

  后记写的挺好,真实不做作,要赚钱要社会地位,这些说出来都不丢人,为了家庭为了个人,值得。

  鉴于张化桥三本书的表现,可授予其“投行巴金”称号,因为虽然有时偏颇,有时浪漫,但他不装,真实,聪明,有见地。

  《影子银行内幕》读后感(三):影子银行内幕

  张化桥,从投行跳到小额信贷行业,2012年小额信贷年度人物。《影子银行内幕》记录了他在小贷行业三年经历的各种努力、与监管的抗衡。有人评价这本书:也许叫《张先生小贷公司历险记》更切合实际。

  张引用标普对影子银行的定义:银行传统的存款和贷款以外的任何金融产品都属于影子银行。比如银行理财产品,信托公司理财产品、证券公司的各类投资、非金融企业之间的委托贷款,公司债券,小贷公司,典当行和租赁公司所管理的贷款等。

  张进入万穗以后“满怀希望”,想做三件事:①成为银行的放贷助手:做助贷。借此提高放贷能力,绕过杠杆率的限制,提高公司盈利能力。②贷款证券化,贷款打包卖给银行③合约管理:代管其他小贷公司。这些举措都是旨在突破小贷公司杠杆率的问题。由于监管始终不愿放松对小贷行业的监管,张多方努力最终均未达成。说到小贷行业的几家龙头公司,张总结道:这些公司之间都有几个共同点,首先每笔贷款的额度都比较小;其次有很多分支机构;最后他们都有一套基于IT的信用评估和管理系统。

  张在书中也谈了对其他形式的影子银行的看法。

  比如用于管理四大行不良资产的四大资产管理公司,托这些不良资产抵押物以及房地产、土地升值的福,都赚的盆满钵满。

  关于p2p,像人人贷和拍拍贷的经营模式张持保留意见:借贷者和投资人素未谋面,也没有中介为贷款安全进行担保,一旦出现问题,信贷平台就很容易受到影响。基于这样的担心,对贷款人进行尽职调查,并对贷款安全进行担保,但导致时间和财务成本都很高。

  中国信托公司与发达国家的信托存在本质区别。国内信托实际上就是商人银行业务(merchant banking),他们对融资方收取非常高的利息,更重要的是这些项目根本从银行借不到钱。换句话说,这些都是所谓的“次级债”。

  担保公司。所谓“风大的时候猪都能飞起来”,过去三十年经济迅速发展,同时信贷违约率低,许多担保公司都赚了一笔。运营模式很简单:如果借款人无法达到银行的贷款条件,比如没有合格的抵押物或者杠杆比率太高,这时候借款人可以找担保公司帮忙,担保公司向借款人收取一定手续费,为借款人担保,一旦出现坏账,银行可以向借款人或者担保公司追讨。但是银行也不是对每家担保公司都认可的,一般都有自己的选择标准和内部名单。对于担保公司而言,要找信誉比较差的客户,但是不能太差,要差到好处。正因为此,许多业内人士把担保公司戏称为银行的“垃圾处理场”。

  银行理财产品。银行传统的存款和贷款以外的任何金融产品都属于影子银行。比如银行理财产品,信托公司理财产品、证券公司的各类投资、非金融企业之间的委托贷款,公司债券,小贷公司,典当行和租赁公司所管理的贷款等。银行理财产品逐年高速增加,风险也越来越大。就连证监会肖钢也将一盒理财产品比作“庞氏骗局”。尽管影子银行快速增长,风险也比较大,但中国的银行体系还是非常稳固的。

  中国企业的杠杆率已经很高了,而影子银行只会让它雪上加霜。虽然影子银行有这样那样的风险,但并没有威胁银行体系,原因如下:①相比其他国家,影子银行的规模还小的多;②银行在所销售的理财产品赔钱时置身事外,如2012年6月工行信托产品赔钱时;③标普提到影子银行的两类客户最为危险:房地产公司和地方政府基建项目,最后标普认为中国影子银行的信贷中,有超过一半的信用比传统银行地贷款要好。

  张认为,影子银行只是银行体系的一个症状,但不是病根。病根是金融管制和随之而来的巨大的隐性成本(政府监管、行政审批)。

  张认为中国人应该感谢影子银行①影子银行正在帮助中国人打破银行对储蓄者长期低利率。影子银行告诉中国人是三件事:通胀究竟是多少?存款的合理价格是多少?中国真实利率是什么情况?导致烂投资、产能过剩和地产泡沫以及社会不公的原因是什么?②影子银行质问有关人士:在理财产品高速增长的情况下,75%的贷存比比例有意义吗?③存款保险制度应该覆盖理财产品④影子银行迫使传统银行提高效率。⑤支持弱势群体,小企业与农民⑥资产质量跟银行贷款相当,要么更好。(用的是自己的钱,而且没有杠杆,自负盈亏)

  张提出对小贷公司未来期望:①提高小贷公司的杠杆率,从注册资本的50%增加到100%。②允许小贷公司不受地域限制开设办事处。③银监会应当放开限制让小贷公司有权通过信托公司进行资产证券化。④银监会应当对小贷公司的抵押贷款进行积极的说明,具体细节由小贷公司和相关银行来决定。

  《影子银行内幕》读后感(四):写的极差

  写到其与某分行行长谈及合作助贷时,对方问及其如何保证资金安全时,言曰“没有任何硬资产担保,你的信心应该建立在对我们的风控制度和高管的可信度上面。其再将这些写出来抨击制度之不公,官员之迂腐,自己之清高…………盛名之下其实难副,张先生似乎还有几本书,看来可以节约时间不用看了。

  通篇可见“我去见了XX银行行长马蔚华,他是我以前在人总行的同事……但是我们最后没法合作”、“我去见了XX银行行长洪琦,她是我以前在人总行的同学……但是他们已经在做来,所以没能合作”、“我去见了XXX,他是我以前在瑞银的同事……”基本就是一个“我氏三杰”的套路(我有个同学、亲戚、朋友)

  倘若张先生入职之前,愿意先花点时间好好看看监管文件,大概就不会有这些抱怨了……至于其他,不说也罢。

  《影子银行内幕》读后感(五):为什么中国要感谢影子银行

  在讨论经济问题时,有一类人的意见特别值得听。他们出身学院,有一定的理论根基,对思想有追求,但并非活在书斋里的学者,而是拥有丰富经验的实干家,因此不会拘泥于概念和理论,能深入浅出地解释一些经济现象,并给出改进之道。

  张化桥是很典型的一位。他很早出国,学习经济金融理论,又在UBS做分析师,任高管多年,曾获得许多荣誉,他原先写过一本书《一个证券分析师的醒悟》,我个人极为推荐。为什么中国有那么多亏到内裤都不剩的股民呢?因为他们不理解股市的原理,高估自己的智慧,过于相信自身判断,在这种情况下进入股市,本质上和在澳门赌场里博弈并无太大区别,亏钱理所应当。不论是否炒股,这本书都值得一读。

  张化桥在几年前辞去了在瑞银令人艳羡的职位,投身大陆的小额信贷。本以为能凭借自己的经验智慧,做出一番事业,拯救缺钱的中小企业于水火之中,结果却以失败收场。 在《影子银行内幕》这本新书中,他把这几年与中国金融监管环境打交道的经历,做小额信贷所面临的困难,以极为亲切的方式一一道来,正因为他付出太多血汗心力,所以字字皆为肺腑之言。

  岂止金融业,在其他领域,身居庙堂者都高估了自己的智商,而低估了民众的判断力和对自身利益的保护。比如,土地私有化最大的挑战,是有些人认为一旦土地私有化,农民会为了短期利益很快放弃土地,最后成为影响社会稳定的流民。是政策制定者更关注某一个人的利益还是农民更在乎自己的前途?答案其实显而易见。

  作者描绘了很多次与各地金融监管官员打交道的经历,从他的故事中,可以清晰地看到:众多监管政策的出台,常常是为了保护某些特权者的利益。监管政策越多,官员手上掌握的权力便越大,寻租的空间就越宽广,所以他们会极力维护现有的政策。

  本书题为《影子银行内幕》,和最近的热点刚好契合。官方正在制定各种政策监管影子银行,而在作者看来,影子银行只是中国银行体系的一个症状,而不是病根。病根是金融管制和随之而来的巨大的隐形成本。

  关于影子银行,各路学者给出了无数定义,很多新闻报道读完也让人云山雾罩。作者在书中,做了很清晰的定义:银行传统的存款和贷款以外的任何金融产品都属于影子银行。不论是银行理财产品,还是信托融资,或是P2P,都算作此列。

  大多数优质贷款客户,都是传统银行的客户,所以从理论上来说,影子银行的风险更大。但对金融行业而言,风险并不是问题,对风险的控制问题才是关键,如果能有更开放的政策,影子银行就能发展得更为顺利。

  作者在书中结尾感叹到,中国人应该感谢影子银行,因为影子银行填补了传统银行的空白,服务于那些受忽视的中小企业和消费者。

  如同朝鲜人要感谢黑市,改革开放初期人们要感谢冒着风险做生意的小摊小贩一样,他们都给大众带来了更多自由和便利。他们理应获得感谢,但现实情况是,影子银行目前仍然面临着诸多的不确定性,一道行政命令就能使整个行业倒退很多年。

  这和很多行业的境遇完全相同,归根到底,要维持经济增长,势必在更多的领域引入市场机制,放松管制大手,让更多人的需求得到满足,如此,中国经济的源动力才能被不断释放。

  《影子银行内幕》读后感(六):用常识讲故事的人

  10月下旬,亚马逊发布预售,立马定了这本书,10月27日,第一时间拿到,打开版权页,赫然印着2013年11月第一版。哈哈!

  此前,工作关系,和作者有过几次接触。文如其人,真实、率性而直接。在这个光鲜浮华的金融圈,浸淫多年依然能保持这般的自我,值得敬佩。

  大部分财经类书籍都有个共同的问题:把故事讲的异常复杂,数据图表艰深莫测。于是,大家不约而同地不明觉厉。张董的不同之处,在于他能够拉开距离,用常识解释现状,而绝少故弄玄虚。而事实上,能够最有力的击中事物本质的,也往往是这种最简单的常识。

  最后,回到这本书。

  拿到书的当天,花了一个晚上的时间读完。相比《一个证券分析师的醒悟》和《避开股市的地雷》,这本书没有讨论具体的公司,而是以作者在万穗的经历为出发点,为小贷行业摇旗呐喊。从草根的角度解释了民间资金饥渴,利率管制以及影子银行的兴起。稍稍有些美中不足的是,也许是翻译本的缘故,力度稍显不足,略有隔靴搔痒之感。

  《影子银行内幕》读后感(七):影子银行内幕

  张化桥敢说这是远近闻名的,就这本书里面将小贷公司还有信托和银行这些金融机构的“小秘密”和盈利模式都有不同程度的披露,本人还是获益良多。但是这种做法对于行业来说可能并不是那么受欢迎,因为大家还是喜欢“闷声发大财”。

  其实张在之前的两本书里也是这种风格,一旦退出一个行业就开始披露这个行业的一些内幕。

  这本书第一章讲自己进入影子银行的初衷。

  Ch2说自己和监管部门的斡旋,小额信贷的行业分析,竞争对手等,小额信贷可以收取4倍基准利率,即24%的利息,但是不能留存未分配利润。

  小额信贷的三层监管部门:区发改委,省市金融办。在万穗,他们“用PE的方式进行放贷”。

  张是要做三件事:做银行的助贷,贷款证券化,和合约代管。但是三件事均告失败。

  2011年11月,银监会禁止信托给小额贷款公司融资,切断了证券化的道路。

  在战略性重要行业如金融行业中,境外实体通过VIE,即variable interest entity来获得国内企业的控股权。

  多数小额贷款公司通过“过桥贷款”业务进行盈利,即短期3-5天内向中小企业借钱周转。

  张同时也分析了P2P行业,包括宜信,数银在线,人人贷和拍拍贷等。认为失败的原因是:无法吸引到足够多的合格的借贷者。

  在Ch7,张认为信托就是为了绕开银行监管的、垃圾债券代理商。类似于美国的德崇证券(Drexel Burham Lambert)专门做低评级债券业务。

  在Ch8,张认为担保公司的诀窍是:找到信誉比较差的客户,但是不能太差,要差的恰到好处。但是担保公司收到的监管比小额贷款松很多。

  在Ch10,主要在总结SP的2013-03-27的报告。

  关于中国股市为什么下跌,张认为是股票的供应量增加和通胀拉低了股市的估值这两个因素。股票PE是市场利率的倒数。市场利率越低,资产价格越低。巴菲特曾说:利率和股票估值成反比。

  综合来看,这本书更多像是张的吐槽之言。对于一个在UBS和外企呆惯了的banker,让他周旋于国内的各种官场和商场中,确实是不可忍受。

  关键地方的数据稍显乏力,不过逻辑仍然很有力。

  《影子银行内幕》读后感(八):张先生的小贷日记

  这本书读起来相当顺畅, 没有啰嗦的语言, 复杂的金融概念, 而是一本以简洁干练的语言讲述张先生在小贷行业的所见所闻. 张先生引用标普对"影子银行"的定义是: 普通银行存贷业务以外的所有金融业务都是"影子银行", 另外中国小贷行业的发展相对缓慢, 张先生认为跟政府的扶持力度和监管政策关系比较大.

  我从本书阅读过程中感受到张先生为人谦卑的人格魅力. 出生于农村家庭, 接受中西文化教育, 一步一步在行业立足, 没有对金钱和社会地位的疯狂追逐, 而秉持着一种"淡泊名利, 服务社会"的心态, 在当代社会来说还真是"另类", 难怪他评价自己说:"作为一个受过多年西方教育的中国人,我认为自己既不中, 也不洋, 我深感自己是另类". 本书值得推荐.

  《影子银行内幕》读后感(九):中国“最佳证券分析师”的吐槽记

  张化桥这本《影子银行内幕:下一个次贷危机的源头?》有点标题党,因为实际这书分两部分,上半部分吐槽自己在小贷公司做董事长是如何处处碰壁、举步维艰,下半部分是分析中国金融市场,因为央行的货币政策与各部门的监管如何被扭曲、如何导致隐患已积重难返。后来想想人家副标题后面的那个问号,我就了然了。

  上半部分的吐槽记,写的真是一把辛酸泪一把泪,辛苦、委屈加憋闷。小贷2008年才被合法化,但50%的融资限制、禁止贷款证券化、禁止信托融资、股东持股比例不得超过20%等等要求之苛刻,死死的把6000多家小贷压的无法扩大经营。

  万穗小贷把张化桥这尊佛请来就是解决这个难题的。张有能力——五道口的研究生、澳大利国立大学的博士、五年被《机构投资者》评为亚洲最杰出证券分析师;有性格——三进三出瑞银、得罪过人民银行、和多家上市公司打过官司;最重要的是有人脉——五道口读书和人们银行工作的经历让他认识了当今一批金融业的大佬(银监会的尚福林、证监会的肖钢、招行的马蔚华、民生银行的洪琦等等)、瑞银的国际投行经历则让他身后有一批多金的大佬等着好项目来投资。但就是这样一个能力、性格、人脉都不缺的人,在小贷这事儿上却碰了壁。于是作者只能在书中吐吐槽了,抱怨一下监管之繁琐和严厉,各级政府官员之低效、短视和保守,民众把小贷当高利贷的歧视,大企业(尤其是银行)对小贷业务的轻视。不过换个角度想想,也有张本身是尊大佛的缘故,想着两年就从小贷行业脱颖而出太过心急,同时缺乏互联网基因无法绕过传统项目的监管和低效。

  后半部分则是对中国影子银行业务和扭曲的金融市场的一点思考。总结来说,首先是央行的超发货币政策让中国经济数十年来一直徘徊在负利率的环境下,这导致了通胀严重、房价飞涨、企业杠杆率增高、贫富差距拉大、产能过剩、产业结构扭曲等等;其次央行、银监会等各级监管部门喊了几十年放开金融管制的口号,却越管越宽、越管越严,银行效率低下、坏账严重,信托产品(本质上就是次贷)快速扩张隐藏了巨大风险,中小公司借贷无门只能求助于高利贷等等;最后,超发导致通胀严重从而拉高了市场利率(非银行贷款利率而是真正的市场借贷利率),间接的也拉低了股市的整体估值(巴菲特等价值投资者认为股票的市盈率倍数是市场利率的倒数,市场利率越高,资产价格越低)。

  对当今中国金融市场乃至整个经济大环境的诸多问题,很多业内人士非不懂也,只是不愿得罪各路神仙,闷声不说博傻赚钱。而作者够坦率把这些问题都指了出来,就像他在接受《华尔街日报》采访,谈到这本书的英文版的时候所说,影子银行不是中国次贷危机的根源,政府扭曲而不开放的金融政策和央行的货币超发才是本源。

  附注:

  张化桥说中国多年来通胀严重,但是从统计局发布的CPI来说并不高,我觉得这是统计局玩的数字游戏。看看中国的CPI构成:

  1 食品 34%(猪肉占总CPI的9%)

  2 娱乐教育文化用品及服务 14%

  3 居住 13%

  4 交通通讯 10%

  5 医疗保健个人用品 10%

  6 衣着 9%

  7 家庭设备及维修服务 6%

  8 烟酒及用品 4%

  中国的CPI指数中不包括房产价格,因为房价是作为固定资产价格而存在的,而所谓“居住”仅仅是指房屋装修等附加消费(连房租都没纳进去)。无怪乎房价飞涨而CPI水平还能维持在8%以下(有多年甚至不超2%)。如果按照美国CPI中43%的房屋价格权重的话(美国算的是虚拟租金),最近10年房价涨幅近11%(一线城市能有15%),那中国的通胀每年至少要多4到5个点。这么来看实际每年至少都是6%的通胀(而存款利率从来就没超过4%)。

  《影子银行内幕》读后感(十):了解一个行业的监管与从业者的无力

  整本书就是围绕着中国的监管不合理进行阐述。

  万穗小贷公司找张化桥就是要扩大规模,否则自己的1.5亿资本金和50%的杠杆一达到上限,就无法扩张。

  o他们的目的就是要不让政府改变制度,将杠杆放到100%,要不贷款证券化,联合设立一只10亿元规模的投资基金,作为架设在万穗之上的小额贷款行业运作平台。该基金将会在中国各地投资设立不同的小额贷款公司,统一交由万穗代管;同时,小贷公司们的资产不断证券化,分拆成债务包卖给该基金,以盘活现金流。以此形成控股集团。

  但是,挫折好多。

  首先不被重视,这个行业不被重视,无论是家庭,社会还是政府,都受传统影响,认为放高利贷的都不是好人。

  但张总认为此利率不高,是央行放的太低,银行的成本太低,这么低的贷款利率不能反应社会现状,导致目前的M2增长率过快。

  第二,政策条款过严。不能多于资本金50%的杠杆,股东持股不能多于20%,不能外地放贷,不能证券化,不能成为银行的助贷,不能...

  所以众多资金绕道走向p2p,只搭建平台,不违法。

  张总到了万穗后,都没怎么插手公司事务,都是出去游说和扩大资金规模,刚上了万穗的官网看了下,网页真的很烂,的确他的IT部门不行。

  小贷行业的确是未来的重点,阿里金融不出意外,会很成功,大数据,成本很低,风险很小,人工因素很小。

  看好民生银行的人真多,张总也不除外。他们的中小企业贷款做的很好,记得史玉柱也很看好他的发展趋势是要打通产业链。

评价:中立好评差评
【已有2位读者发表了评论】

┃ 《影子银行内幕》的读后感10篇的相关文章

┃ 每日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