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手机版
黑暗竞技场读后感精选10篇
日期:2018-07-22 04:31:01 来源:文章吧 阅读:

黑暗竞技场读后感精选10篇

  《黑暗竞技场》是一本由(美)马里奥·普佐著作,江苏文艺出版社出版的272图书,本书定价:平装,页数:2015-8-1,特精心网络整理的一些读者读后感希望大家能有帮助

  《黑暗竞技场》读后感(一):如果身在地狱,你,还会去爱吗?——《黑暗竞技场》书评

  《黑暗竞技场》是一本别出心裁小说,它以美国大兵莫斯卡的视角,向我们展现那些参战士兵的战后生活以及战败国德国的破落社会景象表面看这些士兵们的生活十分有规划,白天在基地工作,晚上辗转酒吧寻欢作乐,可事实上这些战后青年十分迷茫,甚至彷徨无措,各种情况杂乱无章。各类人物代表,皆在莫斯卡的周围一一出现

  作者马里奥•普佐,一个极其陌生名字,但提起《教父》就几乎人人皆知了。马里奥•普佐正是“教父”系列小说的作者,在《教父》中,他为我们展示了一个残酷黑暗的黑帮世界。但相较《教父》的全球闻名,这本书却默默无闻。《黑暗竞技场》是马里奥•普佐的处女作,虽是处女作,却通过娴熟老练文笔描述战后德国初期的各种景象。而本书,也是一切故事开端,一切的一切,皆由此展开。

  故事发生二战结束后,伤痕累累的大兵莫斯卡的回到美国,母亲哥哥未婚妻激动地迎接他归来。等待莫斯卡休息好找到一份工作后,便可与未婚妻成婚,过上平稳的生活。一切看上去十分美好平整街道干净房子平和环境,比起德国的狼藉,简直是人间仙境,可却令莫斯卡全身不对劲,处在家乡却不知身在何方,迷失自我,浑浑噩噩。几个月后忍无可忍,毅然取消了于美丽的未婚妻的婚约,回到了曾经战斗的德国,在不莱梅空军基地谋到一份职业,找到老情人赫拉,混乱的环境,却极为熟悉,这才是让莫斯本有归属感真实感的生活。

  在马里奥•普佐的文笔下,战败德国的各种景象在我们眼前展开:德国姑娘了得食物出卖自己;德国人低人一等,干着最底端的工作。书中的一个情节真实地说明了这一点,莫斯卡想要拍摄几张小孩烟头照片。可一名在军队基地工作的德国人不知实情,呵斥赶走那几个孩子,莫斯卡没收了德国人的工作证并让他去警局取回证件。莫斯卡回到宿舍在赫拉的劝说下,到德国人家里归还工作证,那名德国人以为是来抓他语无伦次甚至卑躬屈膝,才得知那个德国人呵斥小孩只是不希望他们去做低人一等甚至屈辱的乞讨生活。

  在德国那个黑暗的竞技场里,黑帮、走私各种交易暗中上演。好友艾迪•卡辛找各种姑娘、安全员沃尔夫想通过一批遗失的海关货物大赚一笔、犹太人列奥不懂愤怒内心迷茫。莫斯卡逃离美国,却发现德国并不是久居之地,最终的归宿仍会是美国。同胞彼此压榨,副官压着莫斯本的结婚许可申请、不允许基地医生救治赫拉,没有结婚赫拉生的小孩就是德国人无法带回美国。在德国,美国官兵肆无忌惮优越地活着,但在美国军队内部,像莫斯卡这样的小人物也只能忍气吞声。在混乱的大背景下,一切都毫无秩序,各种混乱的事件接踵而至

  在这个黑暗的竞技场上,每个人都迷茫,混乱地活着,堕落着。莫斯卡也在抗争中逐渐放弃,任由被黑暗的环境同化。

  “如果身在地狱,你,还会去爱吗?”——这,便是黑暗的竞技场。

  《黑暗竞技场》读后感(二):马里奥•普佐成功起点

  对绝大多数人来说,马里奥•普佐是个不折不扣传奇人物,《教父》系列小说与同名电影在世界范围的大获成功奠定了他的地位名声。让人几乎忘了他为了生计、为了出版这部小说,不得不频繁的出入于各大出版社自我推销,以及,被至少8家出版社无情拒绝往事。确实,《教父》系列作品不仅是真正意义上的畅销书,也是具有开创性的文学类型典范,但这些光环这不能代表马里奥•普佐创作的全部。至少对于我来说,普佐出版于1955年的处女作《黑暗竞技场》更值得推荐,这本书不仅能够管窥普佐擅长说故事的能力,亦是反映德国战后重建初期的文字记录

  《黑暗竞技场》一书仅有14万字,讲诉二战老兵莫斯卡于战后回到美国本土,发现经历残酷战争洗礼的自己已然无法适应正常的社会生活。为了寻回自我,他以平民身份返回德国不莱梅,找回占领期间的德国情人,开始试图回归正常人的生活。孰料世事无常,战后德国正在回复重建中,各方利益纠结让这个国家沦为深不见底的黑色竞技场。占领军也好,黑市贩子也罢,人人都试图在这个竞技场中为自己博得一席之地。莫斯卡自然也不例外,他会做出何等抉择

  在小说中,普佐除莫斯卡之外,重点刻画了几个人物,莫斯卡的德国情人赫拉、昔日军中好友艾迪•卡辛、美军全员沃尔夫、共产党员戈登•米德尔顿以及集中营里劫后重生的犹太人列奥,这些人物组成了莫斯卡回到战后德国的生活核心。这些人物各具特色,或是安分守己、或是贪杯好色、或是贪欲爆棚、或是迷茫无助,他们出没于莫斯卡的周遭,通过他们的工作与生活,将战后德国的状态一点一滴真实的展现在读者眼前。

  我们会发现,原来战后德国不仅是战败国,也是被占领区,原有的秩序荡然无存,为了各自的利益,人人都试图在混乱中分得一杯羹。于是乎,趾高气昂的美国占领军、与占领军勾结的黑帮、活跃于黑市的小贩、出卖肉体的德国女孩以及其他的人物纷至沓来,彼此的明争暗斗使废墟之上的德国沦为黑色竞技场。在命运的角斗中,几乎所有的人都失去了自己的目标,丧命的丧命、远走的远走。如果将这部作品与普佐后来创作并热卖的《教父》等作品做个比较的话,你会发现在故事情节之外,普佐作品本质上其实是一脉相承的。那就是作品中的社会环境完全一致,在民主和平旗帜掩盖下的永远是冒险家的乐园,周遭处处是险恶莫测的陷阱,让人防不胜防。个人的灾难不幸无疑则是源自于社会。因此,小说中莫斯卡最后迷失于黑色竞技场中顺理成章,既是他无可逃脱的宿命,亦是身处环境的本质反映。事实上在阅读过程中,正是因为普佐近似平铺直叙写作手法,不对环境或人物妄加评判,给读者留出足够空间,才使得小说充满张力,刻画出冷酷黑暗在数十年之后也足以打动人心理所当然成为描写战后德国状况的上佳之作。

  普佐是二战老兵,战后分别以军人和平民的身份留驻德国,亲眼见证了战后德国的惨状,以亲身经历来加以创作无疑是明智选择。尽管这本小说没有让普佐一炮而红,却足以磨砺普佐的文笔和意识,并以此为基础,最终在《教父》一书获得圆满同时由于本书无可回避的自传性质,堪称普佐生命旅程中的重要见证。因此,从方方面面来看,称《黑暗竞技场》是普佐走向成功的起点毫不为过。

  《黑暗竞技场》读后感(三):当活着成为唯一,为什么活反而不重要了

  当活着成为唯一,为什么活反而不重要了

  文/东临劫

  当莫斯卡完成了自己的报复之后提着手提箱在大街上走的时候,我们看不到他的表情。只看到他的背影习惯性地跑起来想要去追街车,然后又停了下来,于是也明白他的心情:那种赶上眼前这一班和赶上下一班其实并无区别

  ……

  当活着成为唯一之后,为什么活着反而不那么重要了。

  战争之后的德国,四处萧条,周遭一片混乱,只有权力拳头能够占有一席之地。一切重新开始,满目疮痍下的城市,被废墟掩盖的尸体饥饿恐惧居民,游走的女人,在这里,人命甚至没有一包香烟、一杯咖啡值钱

  然而就是这样的地方,反而让莫斯卡觉得自己是活着的。甚至让他在重返家园之后再度返回,来到曾经的敌国。这个十六岁就直接从高中校园奔赴战场的人,早已不是原来的那个乖乖男,战争改变了他,让他对一切美好产生恐惧,在面对母亲、恋人以及兄长时,他甚至会觉得虚伪反感

  当他重新踏上这片土地满目所到之处是那么熟悉,还残留着战争的气息,而置身于这样的环境下,才让他有重新开始的勇气,这个时候,活着仿佛成了唯一,甚至不需要意义。他顺理成章地找到了战时的情人赫拉,然后两人开始了同居生活,不在乎身份和地位,就像其他夫妇一样

  这里的人们小心翼翼地生活着,刻意警惕着身份给自己带来的灾祸广场上吉普开过之后留下的一点痕迹,都会让人觉得恐慌。黑帮、军官、黑市商贩,他们掌握着整座城市的物质供给,仿佛拥有绝对的权力,但也和其他人一样,只是活得滋润些罢了。

  对于莫斯卡,活着就是活着。但在赫拉生下孩子之后,莫斯卡渐渐找到了活着的意义,看到了幸福方向,甚至开始憧憬着带着妻子儿子到家乡和母亲团聚。然而最终还是没能如愿。赫拉死了,莫斯卡丢下儿子开始了新的逃亡之旅,而这一次,好像连活下去的念想都不是那么强烈

  当马里奥.普佐把这个故事诉诸笔下之后,我们看到了一个真实得令人窒息的战后世界。这样的作者,无意是一个讲故事的高手,他带领我们通过莫斯卡及他的伙伴们的感官理解到那个时代的人们,当活着成为唯一之后,为什么活反而不那么重要了。

  《黑暗竞技场》读后感(四):《黑暗竞技场》的书评

  《黑暗竞技场》通过美国士兵莫斯卡的视角,向我们展现那些参加战争士兵的战后生活以及战败国德国的社会景象。曾有“迷惘一代”来形容战后青年迷茫、彷徨无措的状态,这放在书中仍十分合适。表面看他们有目的、有规划的生活,白天在基地工作,晚上辗转酒吧寻欢作乐,在一切平静的表面下各种情况却是杂乱无章的。一切的一切,都在马里奥•普佐的笔下展开。

  单提作者马里奥•普佐,可能很多人陌生,提起《教父》就很少人不知道了。马里奥•普佐正是“教父”系列小说的作者以及前两部同名电影的编剧,他为我们展示了一个残酷黑暗的黑帮世界。相较《教父》的全球闻名,本书的知名度较小。《黑暗竞技场》是马里奥•普佐的处女作,虽是处女作,却通过并不青涩的文笔,描述战后德国初期建设的各种景象。

  二战结束后,莫斯本毫发无伤的回到美国的家园,家中的母亲、哥哥、未婚妻热切的等待他的回归。只等莫斯本休息好找到一份工作后,便可与未婚妻成婚,过上平稳的生活。家乡平整的街道、干净的房子、平和的环境令莫斯本全身都不对劲,处在家乡中却不知身在何方,迷失了自我。忍无可忍几个月之后,还是回到了曾经战斗的欧洲大陆,在不莱梅谋到一份职业,找到老情人赫拉,这才是让莫斯本有归属感和真实感的生活。

  在马里奥•普佐的文笔下,战败德国的各种景象在我们眼前展开:德国姑娘为了得到食物出卖自己,德国人处处低人一等干着最底端的工作。书中有几段描写特别真实,莫斯本想要拍摄几张小孩拿巧克力的照片。一名在军队基地工作的德国人呵斥那几个孩子,莫斯本没收了德国人的工作证并让他去警局取回证件。莫斯本回到宿舍和赫拉提起这件事,那个德国人呵斥小孩只是不希望他们去乞讨。莫斯本到德国人家里归还工作证,那名德国人以为是来抓他语无伦次甚至卑躬屈膝。不希望小孩乞讨大人却低人一等甚至屈辱的讨生活。

  在德国那个黑暗的竞技场里,黑帮、走私各种交易暗中上演。好友艾迪•卡辛找各种姑娘、安全员沃尔夫想通过一批遗失的海关货物大赚一笔、犹太人列奥不懂愤怒找不到归属感。莫斯本逃离美国,发现德国并不是久居之地,最终的归宿仍会是美国。同胞彼此压榨,副官压着莫斯本的结婚许可申请、不允许基地医生救治赫拉,没有结婚赫拉生的小孩就是德国人无法带回美国。在德国,美国官兵无所顾忌优越的活着,但在美国军队内部,像莫斯本这样的小人物也是受气的生活。在混乱的大背景下,一切都毫无秩序。

  马里奥•普佐用“一流小说家力量精准度”,为我们呈现这部《黑暗竞技场》。

  《黑暗竞技场》读后感(五):这不是黑帮小说!

  我看完这本书有一年半了。很多当时看完的具体情节记不太清了。但是我当时的感受清晰

  我是抱着消遣的心态买的这本书,想看看黑帮斗的,但是一看完我就立刻迷上了它。它不是供人消遣的畅销小说,我认为它是描写人的内心的。虽然它不像我看过的任何一部现代反战小说,它不像<比利林恩>那样现代主义直白地描写士兵的心理荒诞; 它不像电影<西线无战事>那样有套路一般的主线; 但我认为它是描写人的。

  我认为这是一部严肃小说,这是一部苦痛小说。即便有荒诞,也隐藏在很深的后面。

  男主人公莫斯卡,我读的时候常常忘了他是只有二十一岁的陆军,书中写到'他无法告诉赫拉,回信想法只叫他头疼,他无法告诉她,这破败的城市景象让他高兴,就像有人在城市中心撕了一道口子;他无法告诉赫拉,美国的城市街道完好无损,但那墙一般无止境的街道只会让他难受。'(若不完全符合原文请见谅,一年半以前看的书,现在全凭记忆来写的,意思对了就行。)

  这个充分体现了战争给男主角带来的影响,里面有一句是以旁观者身份描写男主的:'进来一个瘦瘦高高的,眉头紧缩的男人,长相丑陋而凶狠。'莫斯卡这个角色就是这样,成熟,伤痕,阴郁。

  男主离开了自己的家人和未婚妻,毫不思念,他已经不再是以前的自己。他从不主动搂抱赫拉,书中写道'他嫉妒她的信心,他知道她并不害怕离开他,不怕独自面对未来的生活'; '那一刻,他知道,他需要的是她对自己的信念'。

  由此可看出莫斯卡内心的伤痕与苦痛,战争让他变得冷漠,沃尔夫说'他真的不在乎,他不在乎我们任何人'; 信仰共产主义的那个美国人曾对他的妻子说: '难道你希望我们的孩子变成像莫斯卡那样冷漠的人吗?'

  从这些莫斯卡朋友的话里,我们就能看出莫斯卡冷漠的一面。但他完全冷漠吗?

  书中写到,沃尔夫想'他多么在乎她呀!甚至不能忍受别人嘲笑她的紧张。'由此可看出莫斯卡并非真正的冷漠。

  射杀德国战俘(那个特能BB的)时,莫斯卡也没有举枪。

  莫斯卡放弃了香烟生意,他要娶赫拉。

  再看另一个我觉得很重要的角色是犹太人。脸神经有点问题的那个。书中写到'他知道所有人都是敌人,最终,父亲也是敌人。'

  怎么回事呢?这个犹太人饱经苦难,却相信父亲的哲学'最可怕的事情莫过于你变得和他们一样',于是他一直不愿暴力对待伤害他的人,但是在又一次的受伤后(码头事件),他也愤懑了,他是孤独的,连父亲的哲学也不能帮助他了,在这种孤独下,他感到了一种与世界的对立。

  然后我觉得有个角色也很值得说,就是卖假药的男管家。他有一个有疾病的女儿,对外界接触有障碍。他一直想给她治病。

  关于他和他的女儿,书里曾有这么一段黑暗的话:'莫斯卡心想着,如果有一天她忘了密码怎么办,如果她再也不给她的父亲开门怎么办。'

  这个女儿非常易受惊吓,后来男管家之所以去见莫斯卡也是因为对方说'不然就到你家去',他怕吓到自己的女儿。

  这本书所有关于男管家女儿的描写都比较黑暗和阴郁,充分体现了父亲的困境。

  整本书是伤痕累累的,虽然表面看起来会觉得琐碎,觉得没什么,但是每一句让你感到不寻常、不舒服、难以理解的话里,都包含着人物的内心世界。

  最后一句话是'莫斯卡习惯性地跑起来追了两步,但很快又停下,他终于明白,赶上这趟车或是下一趟,已再无区别。'

  这或许是对伤痕的最深的描写吧。

  《黑暗竞技场》读后感(六):生命和灵魂的竞技,一场没有胜利的比赛

  战争,和平,生命。

  食物,女人,烟草。

  军人,纳粹,犹太。

  仿佛仍然无法从作品中走出来,眼前似乎还在浮现莫斯卡踉跄的身影,谁也不知道他会去向何处,或者说,谁也不知道他是否还能够追赶上生命的那辆车。诗意的语言并未带来诗意的结局,人性的丑陋、美丽在最后的瞬间突然变得杂乱无章,说不清楚莫斯卡是对,是错,也说不清楚是谁让他走到了这样的境地。

  和平年代的人们,是无法体会战争的残酷,也无法感受到战争对人们的影响。战争到底毁灭了什么?是建筑物,是庄稼房屋,是人们的生命?是的,战争的确毁灭了这一切,战争还摧毁了稳定的经济,有序的社会秩序;是的,战争的确让整个社会变了模样,战争成全了一批人,有勇士,有将领,有富翁;一将功成万骨枯或许也只是客观的反映,成功一将毁灭的性命也许是千计万计,但是毁灭的家庭,毁灭的灵魂又有多少呢?

  战争让男人失去尊严,可以去欺骗,可以去掠夺,战争让女人失去尊严,可以出卖肉体,可以去取悦占领者;不,这不是战争进行的时候,这是战争结束后人们的本色。在物质极度匮乏的时候,人性的弱点暴露无遗,生存,生存,生存,眼中除了生存只有生存,面对逝去的生命,面对占领者的凌辱,每个人都只是想着生存,自己的,家人的。为了生存,人们似乎回到了原始,对物质的掠夺,尤其是对物质的占有是头脑里唯一的想法。这不仅仅作为战败的民众的意识,连占领者也时刻想着去占有,去掠夺,利用可以的权力。的确,在物质面前,人们似乎只能想到的就是自己充分利用自己的资源去占有,权力,地位,武力,如果没有了这些,那么就是力气,肉体,欺骗……,只要能够获得生存必要的物质,那么可以失去的就是除了生命的任何。

  这种接近于丧失了道德底线的行为,得到的是更多人的认可,面对对这种行为的指责,面对期望人们拾起尊严的煽动,人们冷漠,对宣扬尊严的演讲无动于衷,甚至用暴力的方式去反击对自己言语不敬的宣讲者,我们似乎能理解,但是又感觉不理解。

  日耳曼民族面对战争的诚恳是让人尊敬的,日耳曼民族对待事情的严谨是让人们尊敬的,日耳曼民族在历史上、在现代的生活中也得到很多的认可,但是就是这样一个优秀的民族,同样的在战争的蹂躏下无法回避。

  无论是占领者还是被占领者,无论所谓战败国还是战胜国,在战争面前都是失败的,战争的缘起本身就是凌驾于道德之上的,本身也是私欲的体现,通过占领掠夺获取资源或者地位,践踏了生命和尊严,就缺少了正义。二战后的美国,有多少家庭因为战争破碎,我不太愿意再去枚举那些战争给人类带来的损害,这不仅仅是生态上的问题,这是文明的堕落,即便战争推动了科技、经济的发展,但是这是人类文明永远无法回避的丑陋的篇目。

  凑巧的是,在看这本《黑暗竞技场》之前,刚刚又看了《教父》,不得不承认,从讲故事的优劣上,《教父》更胜一筹,《黑暗竞技场》的故事会多多少少有些跳跃的感觉,当然,即便如此,这仍然是一个好故事,故事里有人物,活生生的在我们面前出现、消失,故事里有残忍,血淋淋的让我们看到生命的故去,故事里有无奈,赤裸裸的暴露着饥饿恐惧面前灵魂的低廉,故事里有人性,被剥掉了层层外衣的人性,我们不能说这样的人性就是丑陋的,也许当我们需要面对生存危机的时候,都会是如此。

  黑暗竞技场,不是力量和技巧的竞技,而是生命和灵魂的竞技,无论谁赢了,也许都是失败的。

评价:中立好评差评
【已有2位读者发表了评论】

┃ 黑暗竞技场读后感精选10篇的相关文章

┃ 每日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