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亨利的地图》是一本由〔新西兰〕大卫·艾利欧特著作,雅众文化/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出版的精装图书,本书定价:38.00,页数:40,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亨利的地图》读后感(一):有些道理不好解释给孩子时,不妨试试故事
许多时候,我们站在成人的角度看一件事,会不理解孩子们脑袋里究竟都装了些什么,可是当我们回想自己一路成长过来的经历,又几乎没有人会否定,这一路自己都在尽最大努力去做出最明智、最正确的事。也就是说,孩子的角度决定了他们会做成些幼稚、可笑、尴尬的事,然后乐此不疲地重复着,或是莫名其妙地就笑成一团。
不如和孩子一起趴在地毯上,摊开一本书,在阅读的过程中引导孩子学习其中的道理,悄悄地成长。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的一些教育类绘本,或许可以作为参考。
《亨利的地图》就是其中之一。
亨利是一只住在农场里的小猪,脖子上总是系着一条打着蝴蝶结的红丝带。他和农场里的其他小动物都是好朋友,亨利突发奇想要绘制一张农场的地图,标绘出大家都在什么位置。这个想法令亨利兴奋地要马上与大家分享,他一边拿着图纸和笔,一边跑去告诉每一个农场里的好朋友。每到一处,就将其加入到地图上。小伙伴们同亨利一起在农场里扩散着这个惊天的好消息。可当大家急急忙忙跑到山顶时,发现只剩空空的农场,他们都不见了。
这就是从孩子的视角给我们的提示,孩子们竟然可以觉得他们跑到山上看农舍,农舍里依然应该也有地图上的自己,自己消失了!这很符合婴幼儿其孩子的思维方式。看不见的就等同于凭空消失,这也是孩子们见不到父母大哭的原因,他们并不认为父母是临时出去了,而是觉得他们消失不存在了。
借由这样的一些绘本,一方面跟孩子分享故事,一方面对于家长来说,是学习并了解孩子生长发展的各阶段特点的媒介。
此外,《亨利的地图》还是同孩子一起探索绘制地图的契机,随书赠送的农场贴图画面丰富,铺一张白纸,可以和孩子尝试共同创作出一副小猪亨利手里的地图。制作的过程中,探讨和思考,去了解小猪的路线与顺序,了解各小动物的住处之间位置关系。
书中最后,小动物们各自跑回自己的住处,小猪亨利嘟囔着的“各归其位”或许算是本书的另一个关键点。让孩子潜移默化接触下规则的存在,各归其位就是一种生活的规则,大到人要知道自己的位置,小到身边的物品摆放,文字的结构书写等等。
那么读完《亨利的地图》,意犹未尽之余,一起创造一张关于家中物品的地图吧,来看看哪些东西的位置是几乎不变的,哪些是可以临时变动的,哪些最好不要变动,变动了就容易找不到等等。更多的学习探索等待着每一对亲子们共同发现。
《亨利的地图》读后感(二):各归其位,各司其职
我们常常会嫌弃孩子不爱整洁,玩具乱扔,物品乱放。我们都多么希望孩子有一颗爱干净的心,会动手帮忙把家里和他自己的物品收拾整齐。带着期许,我们可以和孩子读读《亨利的地图》这本书。
亨利,是一只小猪,粉粉的,很可爱。有点像现在流行的社会人——佩奇。
他一出场,给我的感觉就很好,他是一只爱整洁、生活有条理的小猪,这样看来,更像佩奇了,他们都是能给小朋友作榜样的小猪。
亨利不仅自己的小窝打理得整洁,而且当他看到农场太乱时,萌发了绘制地图帮农场里的大伙儿明确自己的位置的想法。他说干就干。在纸上画好自己的小猪圈位置,然后带着地图出门,与农场里的邻居们一个一打招呼,并画下大家在地图上的位置。农场里的其他动物们都很配合。这就像小朋友一样,如果没有别人引导他们,他们并不知道要怎么做,但是有了爸爸妈妈、老师或是其他小伙伴的引导,他们就知道自己该怎么做,各就各位,他们很乐意配合。
小猪亨利在这个故事里是一个榜样人物,也是一位引导者。而三只小羊、小牛、马先生、三只母鸡,他们是跟随者,有了小猪亨利的带动,他们都愿意加入其中,共同在地图上找准自己的位置。农场其实是有规划的,每个动物都分别有居住的场所,但是如果没有地图,他们在农场里转悠时并不能迅速找准自己和邻居们的位置,他们可能会串了位置,他们因为好奇还跟着亨利一起跑到山丘上。这时候,可爱的动物们发现农场里只有房子在那里,动物们却都不见了。
这个细节特别搞笑,就好像有的人手里拿着某样东西,却到处去找那件东西一样。这些可爱的小动物们,包括小猪亨利,也是这样子,明明自己和伙伴们都跑到山丘上来了,还在想自己和伙伴们去哪了。这一段幽默得让看书的小孩哈哈大笑。
他们都冲下山丘,回到各自的房子,各归其位。农场不再是空荡荡的,而是井然有序的。在这里,似乎也在告诉小孩一个道理:整洁并不代表什么都没有,而是不同的物品放在相应的位置上,不凌乱,要整齐。
如此幽默且可爱的小故事,具有感染力。场景很简单,就是在一个农场里;角色也不复杂,就是农场里的一群小动物;故事很纯粹,关于小猪亨利绘制地图;画面也不繁琐,干脆利落又饶有趣味,小猪亨利和其他小动物们的表情生动、活灵活现,爬山时慢悠悠,下山时急冲冲,用以描写每个动物神态的词语非常灵活,与他们各自的特征相符:母鸡拍打翅膀蹦蹦跳跳,小羊用自己的蹄子不停地鼓掌,……惟妙惟肖,让小孩对这本书爱不释手。看过《亨利的地图》后,还会学着亨利的样子把自己的小窝打扫整理干净。
《亨利的地图》读后感(三):儿童需要在与世界的良好关系中塑造自我
《亨利的地图》讲了一只爱干净、爱整洁、打着漂亮蝴蝶结的小猪如何让乱糟糟的农场变得井然有序的故事。他想了一个好办法,这个好办法让朋友们都觉得很赞。
阅读一本书,尤其是阅读一本文字不多的绘本时,思维总会情不自禁地慢下来,要去想一想这个故事能带给我什么,作者为什么这样去创作这样一个故事,以及其中的人物和情节到底怎么呈现的,他们与我的生活又有什么样的联系。
我喜欢这样的阅读状态,尤其是读绘本时,这样的想象和思考会让我沉醉,让我在日常里获得不一样的感受。这大抵是生活的必然,一种物品摆在你面前的时候,你选择什么态度去待它,你就会获得相应的生活态度。
比如书中的亨利,作为主人公形象存在的时候,在他身上就发生了很多有意思的情节。亨利表明上看是在追求生活的整洁和条理,实质上不就是在追求一种精致的生命吗?活法有很多种,为什么亨利偏偏要选这一种呢?为什么作者偏偏让亨利去选择这一种呢?
就像《夏洛的网》里的威尔伯,他也通过自己的努力和朋友们的帮助变成了一头又谦卑又了不起的猪。亨利的朋友们也成全了他。亨利为了让农场变得有条理,他决定画一张地图,于是把朋友们(三只绵羊、一头奶牛、一匹马、三只母鸡)都画了进去。
亨利绘制地图这件事让朋友们可高兴了,他们通过自己的行动成全了亨利。亨利也通过绘制地图与朋友们的联系更加紧密了。这个过程中,最值得赞叹的是亨利的行动力。他有了好主意,并且马上行动,最后我们才看到他对自己的所为的那种满满的成就感。
行动力的快慢决定了一个人成为什么模样。我们与这个世界产生各种联系不正是通过我们的行动力吗?对于儿童来讲,想到就去做,哪怕做得不够好,都能让我们与周围的环境多一些亲近感。
在绘本的前环衬和后环衬中,亨利的行为是不一样的。前环衬中,亨利在家门口打扫卫生,看上去确实是一个有爱整洁、生活有条理的小猪;而在后环衬里,亨利展开了绘制的地图,似乎在欣赏自己的作品。主人公的心理变化和成长味道都在这样的细节里得到了最好的体现。
我哪怕没能完全了解亨利他们的变化和成长,但是他们自己的成长和变化是一定的。他们通过自己的行动,比如为了一个主意冲出家门、一起绘制地图、一起爬山观看农场、一起检验地图的合理性等等,塑造了属于他们的性格。有偶然,也有必然,只有在实实在在的生活场景中,他们才表现得更加真实和自由。
我想对于儿童来说,通过亨利这样的动物形象来表现自我身份的发现和界定、友谊的产生和保鲜等大主题完全是有可能的,这也是绘本之力的体现。不用真实的人物形象,却同样能够讲述真实的、有着大主题的故事,并且是以儿童乐于接受的方式去呈现,这是很了不起的。
《亨利的地图》读后感(四):我儿子像一只猪
不知道你是不是和我一样,有一个怪癖,看到好的品质,就想披挂在孩子身上,看到好的特质好的人物,就爱代入自己的宝宝。
读《我喜欢书》会想,这么爱看书,就像厚厚呀
读安东尼布朗的威利系列,觉得,这孩子这么内向内秀而英雄主义,哇,这不是厚厚吗?
然后最近我读了《亨利的地图》,又觉得,哇喔,我儿子这么像一只猪!
以说,很是戏精本精了,今天就由本戏精带大家一起入戏——《亨利的地图》
亨利是一只小猪,他生活在农场里,他的房间整洁有序、井井有条,想找什么马上就能找到。
有一天,他从窗子往外看的时候,突然觉得,农场好乱,这么乱的农场,大家怎么能找到自己想要的东西呢。
刚刚建立规则感的孩子,你破坏他的条理,就是在破坏他的安全感啊
小亨利才不能容忍这么乱糟糟呢,必须要做点什么才好!
于是,他开始画地图。
读到画地图这里,我已经触动颇深了,
厚厚规则感的进阶,就是从把小汽车摆得井井有条到画“寻宝地图”和“步骤图”开始的。
好,咱们继续说书中这只小猪。
亨利拿着纸笔冲向农场,画下农场里标志性的建筑,还有建筑里的小伙伴,羊圈和羊、鸡舍和鸡、树和树下的牛……
这些一笔一笔都画在了亨利的地图里,而他的小伙伴,非常快乐又兴奋的陪着亨利一笔一笔的画下农场地图。
可是,不对啊
农场里的动物怎么都不见了?!
“我们到哪里去了呢?”
天啦,这真是个大问题,刚刚我们那么兴奋,不就是因为地图里“有我”吗?!
你猜,小动物们找到农场中的“我”了吗?
这本书是我先读了喜欢,然后才拿给孩子的。
我读的时候,是觉得这本书真的超契合孩子,关于规则感、关于地图控、关于农场里“消失”的我,细心的家长会在自己的孩子从两岁长到四岁的这个阶段,在孩子不容挪动的玩具,在孩子不容更改的做事情次序上,在孩子数人数时候常常忘记自己时,深有感触。
而当我把这本书读给厚厚,听他经常会心的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我知道他理解小猪的一切感情,理解他画地图时候的兴奋,理解他们找不到自己时候的担忧,以及再次发现自己和小伙伴们和地图上一致,出现在该在的地方的“谢天谢地”。
整体看,这本书画得贴心而有趣,或者说,正是因为,贴心,才有趣,毕竟读书一个很重要的事,是让孩子在书中,看到他自己。
我们的孩子大了,关于他们的心灵愉悦和慰藉,关于他们被理解的需求,仅仅来自于妈妈已经不够了,他们需要一些书,在阅读中发现自己,在阅读中体会那些心有所动又不能宣之于口的感觉,这是从小累积的精神富有啊。
《亨利的地图》读后感(五):好笑又可爱的小猪
这一本是和《不想下马的小王子》一起得到的,具体怎么得到的可以看这里。
对于我的听众(4岁的小家伙们)来说,这个故事没有《不想下马的小王子》有趣。“好笑,可爱”是孩子们对于小猪亨利的评价。亨利和小伙伴站在山坡上对照地图检查,发现地图里的人都消失了,然后又匆匆跑回农场,确保每个人都在自己的位置上。对于这个情节,孩子们还不太能说出自己的感受,只是觉得很搞笑,但是又很愉悦。他们试图解释为什么觉得这个情景很搞笑,但是又不太能说出来。他们觉得这个情节很棒,但又有一点违背直觉,似乎不需要这样做,但又觉得这样也很好,让人愉悦。
这有点让我想到之前读的The Uses of Enchantment,其中也提到了孩子对于这类回复秩序的故事的需求,这样的故事总是从美好开始,到平衡的打破或者苦难与不公的出现,到最后秩序的回复。孩子们从这种故事中找到自己的成长的影子,得到心理的满足。不过,亨利的秩序和传统童话里秩序并不一样,毕竟冒险故事前后的平衡并不是一种平衡 ,而是新的平衡。而这个故事里的秩序,只是一种单纯的各归各位。也许是对于一切都在应在的位置带来的强迫症的愉悦……
虽然这么说,毕竟只是个人的吐槽。孩子们还是很喜欢这个故事的,尤其之前学习了方位,所以读了故事之后,孩子们受到启发,自发地模仿小猪制作了班级教室的地图,这样大家就都知道什么东西应该放在哪里,需要什么可以去哪里找到了!书里送的贴纸也用了,制作成了可以重复使用的贴纸,孩子们用来根据故事复制农场的地图,并且复述故事。从日常的角度来看,这是一本很适合放在教室内的书,围绕着故事,可以开展数学/语言等等活动。
最后,还是附上孩子们的意见:
“我最喜欢这一页,小猪把房子打扫得很干净。“
“我不喜欢这本书,因为我不喜欢小猪,小猪太胖了。“
“我喜欢这个故事,因为小猪会画地图太棒了,还会领导别人。“
“我喜欢这个故事,因为小猪自己一个人就能写地图!“
“我喜欢小猪,因为他画了所有动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