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手机版
美国为什么完蛋了?读后感10篇
日期:2018-07-19 05:29:01 来源:文章吧 阅读:

美国为什么完蛋了?读后感10篇

  《美国为什么完蛋了?》是一本由[美] 莫里斯•伯曼著作世界图书出版公司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39.00元,页数:264,特精心网络整理的一些读者读后感希望大家能有帮助

  《美国为什么完蛋了?》读后感(一):中国居然买了美国的账!(作者自序)

  奇妙的是,中国居然买了美国的账!

  中国人民一心扎进对财富追逐中,

  这个国家已经变成了说中文的美国。

  美国社会建基于一种人人为己的观念之上;人们向来狂热追求金钱地位声名,而将诸如友谊信赖社区工艺、富有意义工作家庭精神生活之类的事物置于不顾,但这些事物却是有意义的生活的关键因素,也是美国非主流传统向来宣扬的价值。这一切的结果就是,五分之一的美国人正处于失业状态,而1%的人却拥有了40%的国民财富,大多数情况下,我们的国民孤独困苦(尽管他们努力勇敢地面对一切)。这个国家的债务已接近17万亿美元,这个数字每天都在增长图书馆书店报纸关闭,城市破产,教育系统基础设施混乱不堪,监狱系统监禁着这个世界上25%的囚犯。我们的人口不到全世界的5%,但我们却消耗着全世界66%的抗抑郁药物,并且拥有着全世界最高离婚率和谋杀率。而这,就是这个行将朽木的国家卖力向全世界兜售的榜样形象

  奇妙的是,中国居然买了美国的帐!中国人没有仔细看看这个形象说声谢谢不用了,”倒是决定好好模仿一番。他们开始疯狂制造汽车电视洗衣机。他们总嫌工业化得不够快(全然不计环境代价)……

  ——莫里斯•伯曼

  《美国为什么完蛋了?》读后感(二):对美国抱有好感的人,读这本书是一个挑战

  我们是否认同了美国的衰落,是否认同作者对美国的批判,是否像作者一样诚实离开“美国”……

  对美国抱有好感的人,读这本书是一个挑战。

  这本书以极为丰富材料坚实证据向我们表明,美国生活方式与传统、南方、人性等等相扞格的一面。作者为此探讨了美国的民族性,美国南北战争真相,以及美国人趋功近利在技术领域表现……

  本书作者认同美国生活代表了一种“新专制”,他为此翻历史之案,认为南北战争并非如通常理解的那样是为了解奴隶:北方的真正目的并不是废奴,而是为了控制南方。内战是两个相互冲突经济体之间的斗争,是美国历史上农业时代与工业时代之间的分水岭。奴隶制并不重要,充其量不过是内战的一个注脚罢了。内战最明显后果是北方资本主义胜利,以及合众国财阀的崛起……

  ——余世存

  《美国为什么完蛋了?》读后感(三):自由女神

  首先想说,社会学类的著作,因为世界的混沌而不可能通过一套相对可信的系统顾及到方方面面同时又受益于它的广博以至拉一个小点出来就可以自成一派,于是世界上存在了那么多的学术群体,各执一辞。学者们不时能拉到可观的证据让自己看起来是真理,而同时很可能不同理念者能找到相同数量反面例子来证伪它。

  先说说这本书的优点,我没有去了解作者的背景,但是看起来好像很厉害样子……全书中引用的学者观点著名作品甚多,还提及了数量可观的历史事件文化现象,对于开拓视野和增长知识极有裨益。

  而同时,世上没有完美的事物,甚至有可能没有真正正确的事物,于是,不时的反对或者反思声音是极有益的。而作为一个当代社会体系的质疑者,作者无疑为我们提供了这样的帮助,让我们停下来反思一下自己的生活是否正确。

  另相传作者已经移民墨西哥……我敬佩那些正直的、勇敢的、追随自己所坚信的东西的人们。

  中国好像有种传统而根深的文化:先礼后兵。于是到这里,我好像露出自己中国人的本质了……

  作者在书中的观点大约有下:

  1、怀疑物质进步是否有意义

  2、美国人自私冷漠,他们的生活迷失在以金钱为代表的物质里,完全忽视了人与人之间的关系

  3、美国人空虚无聊,他们沉迷在无意味攀比中,而忽略了人生真正的乐趣

  4、技术终将毁灭我们自己

  恰巧最近在读K.K.的《科技想要什么》,作为技术的拥趸,K.K.自然会竭力试图说明,物质的发展实在可信的。其在书中阐述如下

  『不过,有些专家挥动着三个论点来反驳进步观念。第一,我们自认为正在评估的那些事物完全是错觉。按照这样的思维,我们正在评估的对象是错的。怀疑主义者看到的是人类健康的大面积恶化和人类精神的迷失,更不用说其他一切事物的退化。但是对社会发展这一现实的任何反驳必须面对一个简单事实:美国的预期寿命从1900年的47.3岁升至1994年的75.7岁。如果这还不是进步的例子,那么什么才是?至少在一个方面,进步不是幻觉

  第二反对观点认为,进步只有一半是真实的。也就是说,物质方面的进步的确发生了。但重要性没那么大。无形的事物,例如有意义的幸福感,才是重要的。意义很难度量,因此也很难改善。迄今为止我们可以量化的任何事物长期来看都在进步。

  第三种观点是现在最常见的。该观点认为,物质进步是事实,但付出的代价太大。面对现在更加美好的生活,进步观念的批评者会赞同人类的状况确实在不断改善。但这是通过以不可持续的速度破坏和消耗自然资源实现的。我们应该严肃对待这种观点:进步是事实,而进步导致的负面后果也是事实,科技造成了严重的环境破坏,但这种破坏不是科技的内在元素,现代科技不一定产生这样的破坏。当现有技术千万负面后果时,我们可以研发更好的技术。 』

  K.K.对于第二点的回应如果要细究,是有些无力的,他表明的只是在可量化指标上进步有意义,而那些专家们(如本书作者)很显然是冲着那些不可量化的东西去的。这就好比有人被质疑无法证明二进制绝对优越于十进制,然后拿出了基于二进制建造的计算机作为证据一样,不是在废话嘛……

  曾经和某女说起日本的经济时,提及日本经济增长已经停滞二十年,其反问到:为什么一定要增长?增长一定是好的吗?我知道这个问题并不能一两句说清楚,我也没有办法瞬时拿出一个体系来回答它,但是我当时很想问:你所喜爱绚丽衣物、饰物,你所钟爱的饮料食物,哪个不是基于长时间的物质发展而来的,如果两千年前就不增长了,你所喜爱的这些必然难以获得,你愿意接受那样的生活吗?也许有的回答可以说,在那个年代自有那个年代所喜爱的,那么在对比之后,愿意选择哪种生活,我认为结果是一边倒的。

  那么这有可能带来另一个质疑点:物质发展适度就好,不应该过分。问题是谁来衡量?什么样算正好?如果说真有正好,欧洲是不是?然而作者认为是墨西哥。。。。。。我对墨西哥没什么了解,但是一个在国际贸易上直接和我国竞争的国家,我姑且把它当作和我国一个水平好了……如果说我国的物质水平已经能较好满足广大人民的生活,从而可以停止发展,专注心灵的美化,不知道国人们会作何感想

  又恰巧不久前读了霍布斯班的《the age of revolution》,从我的视角来看,霍大爷与其说是个社会学家,似乎更像个经济学家(当然,是古典的,一个现代经济学家若不使用数学是会被嫌弃的)他的书里通篇是团体利益、经济水平,每个团体因为自己不同的经济地位而注定了他们的立场,于是会在政治活动中扮演某类角色,我不知道这是所谓的历史唯物主义,即人只是历史的工具,还是某种宿命论,也许两者之间本来就有些暧昧不清的地方。而历史的发展似乎也是这样一种状态:当人类开始驯化农作物动物时,他们有了剩余的食物,不再需要为了基本的生存而奔波不停,于是文明产生了(通常是奴隶文明);当铁器等生产工具的使用使生产效率再一次提升后,解放了更多的人口和时间,于是文明进入了新的层次(似乎是封建文明); 而随着科技的进一步进步,越来越多的人从基本的生存物资生产中解放出来时,一个更高的文明出现了(以资本主义文明为代表)。我没有办法给出哪个文明时代的人更感觉幸福结论,正如很多长辈说建国前三十年民风淳朴颇令人怀念那样,但是从基本生存的威胁、文化的产出等方面来衡量,建立生产力基础上的高水平文明下的人们,状态应当是好于低水平文明的人们的。文化数量不便评价,但作为一个生物,生存当是其内在的本质,一个没有的生的欲望物种,似乎是不能留存的,而可以轻易生存下来,对其而言必是一件利好。

  那么我认为,物质进步是确实可以带来好处的,这并不是一个幻觉。

  作者在文中提到了美国人没有真正的政治生活。我不知道作者理想中的政治是什么模样,但以我的了解来看,政治的本质在于,各团体尽可能最大化自己的利益,这个最大化不是绝对最大化,而是相对的,因为很显然,如果不顾一切的为自身攫取利益,必然遭到其他团体的反对,到头来可能适得其反;但同时因为盟友的存在以及现代政治中“大多数”群体的地位问题,政治可能还不得不让自己看上去优雅光明些,于是又不得不加上了虚伪特质。然后我们回过头来看作者的观点,似乎美国人建立于“个人利益”基础之上的社会,似乎和政治的本质还是比较契合的。约翰·斯图亚特·穆勒曾经较完善地论证过关于个人主义的界限问题,即自由的上限当是不侵犯他人自由。事实上,这是目前看来,尚为合理的一套理论。虽然赤裸冰冷了一些,但是我认为冰冷一些的事实,和温暖一些的粉饰相对比,孰优孰劣并不好判断

  关于人与人之间的冷漠,这一趋势应该存在的。从原始人以部落单位的群居到现代人家族甚至家庭为单位的小聚居的过程中,人与人之间的依存度确实是降低了,一方面是因为必要性低了,不再需要几十人上百人共同抵御天灾与野兽,而技术愈进步,一个人独立生存的难度应该是越小的,但这看上去不是一个决定性因素,只是提供了条件而已,如果一旦有条件就这么做了,说明人们是想这么做的。而与此同时,物质的发展或者技术的进步并没有强制将人们分开,交通便利可能使人们容易相隔遥远,但也使人们从相隔遥远的地方更易相见,就如同三百年前从我的家乡到国家的中心可能需要一个月,而今天只要十几个小时,这造成“来也易,去也易”的局面。而如果一个完整生老病死完成方圆三十公里之内的人生,我并不能评价其是值得幸庆还是当博得悲哀

  美国人的空虚大抵是真的,这是一个还比较主流的观点,众口铄金的可能性固然有,但如果那个国度的多数有思想的人都相近的产生了一种并非乐观的观点(人类总倾向于美化与自己有关的事物),那么这个观点的可信度是很高的。无意味的攀比可能带来的的确是没有人能道明的东西。然而有种观点认为,乐观的人们都是肤浅的,真正对人生的本质有认知的人当是悲观而抑郁的。很遗憾,我没有那么高的境界,于是对什么是一个充实的心灵,我对自己没有答案

  作者认为,可以使用工艺来改善生活,而不是改变我们生活的面貌。对于这一观点,我则表示完全不能认同。我相信祖先开始,它一定变化过无数次了,就像生命诞生之初很可能是以单细胞形式存在并不意味着单细胞是其本来的面貌,而改变其是可怕的。所以,“最初的是最好的”这一观点是荒谬的。于是,什么是生活的面貌?它真的不应该被改变吗?

  最后关于技术终将毁灭人类自己,在很多反乌托邦作品中都有表达过。其实我觉得被技术灭亡听上去是一件很酷的事。因为:人类,最终留给了世界一个更好的物种,然后撒手人寰。听上去很伟岸很光明。当然酷归酷,上文有提到,一个不想生存的物种不是好物种,人类作为一个发展了这么久的物种,至少不当是坏的,那么也印证了上文的论点:我们想生存!于是,我们要生存的逻辑是:技术可能毁灭我们,所以我们要停止发展技术?这和“我有概率明天出门被车撞死,所以我要避免出门”之间,似乎有一点相似。。。我认为,生老病死是万物规律,如果为了避免死亡就去避免发生,那么一切的存在看上去都像个笑话了;正确的方式应该是勇于尝试,不断摸索,同时通过反思尽可能的避免来顶之灾,若当真灭亡了,也没什么好悲哀的,值!

  然后还有一个很主要的问题,就是标题原文好像是failed,翻译成了一个很异类的“完蛋了”……,这样真的好吗?

  抛下这个翻译不提,原作者所使用的failed概念我不甚理解。既然是一个过去时,那么美国是已经失败了。可是失败怎么定义呢……在词典解释为:与成功相对or没有达到预想的目的。我不知道主要出于贸易和经济原因,同时受法国大革命思想影响试图建立一个相对拥有些自由、平等的国度的美国国父若看见今日美国的现状会有什么感想,但我认为,他们不会觉得自己所建的这个国家是个失败品。毕竟他们要建立的,不是一个政教合一的穆斯林国家或者是什么大佛国。那么建立它的人如果很可能觉得它不失败,至少现在还不够失败,不知道这个失败的结论是不是有些武断。而另一方面,我在书中也没有明确感觉到failed这个概念,作者所表达的,似乎更多是uncomfortable。

  一不留神写太长,写不动了……到此结文。

  其实要judge一个这样的问题,就不得不解决一些更根本的问题,比如生活是什么,人存在的意义是什么blabla,而这本来也是难以有定论,正如本文开头所写,皆是一派之言。既如此,兼听说不定能更明一些,至少能带一些思考。

  《美国为什么完蛋了?》读后感(四):美国的本质是什么?

  美国的本质是什么?它真的和中国在根子上是相同的吗?想来这并不是大多数中国人仔细思考过的问题,包括我自己。美国有太多值得我们学习的地方,经济比我们发达,政治制度设计更加有利于保护公民的权利。然而,伯曼教授在文中连用三章来阐述这是一个幻觉,甚至他认为,共和主义从来都不是美国的建国根基。美国的根基在于“hustler”(本书翻译为“趋功逐利”)文化,而不是清教徒精神。这个文化是建立在洛克式的个人主义基础上的,个人主义、技术崇拜、经济无限增长,最终出现大批心灵萎缩的个体,几乎是社会发展的必然。

  伯曼教授把市场经济、工业化、资本主义与共和主义、民主制度设计分开来对待,甚至对立起来。这个观点并不为中国的知识分子熟悉。在中国所谓的左、右两派中,都没有这样的思考方式。市场经济与共和民主是一对捆绑的概念,无论是左右两方,都潜在地认同二者就是孪生兄弟,或支持,或反对。有谁想过二者有可能是对立的呢?

  我震惊于伯曼教授对现代性的批判。比如在第二章里,他谈到每一种“非主流”的生活方式,几乎都像工艺运动一样被市场裹挟,都被开发成赚钱的产品。一切进入市场,一切成为商品,一切用金钱来衡量,包括人本身。第三章“进步的幻觉”里,他谈到了技术并不是中立的,技术具有改变人大脑构造的特性。信息的多元化造就了人专注力的缺乏、情感功能的丧失,谷歌公司甚至被称为“做分心生意”的公司。

  《美国为什么完蛋了?》读后感(五):美国和中国在根子上是一样的吗?(编辑推荐)

  这个文化是建立在洛克式的个人主义基础上的,个人主义、技术崇拜、经济无限增长,最终出现大批心灵萎缩的个体,几乎是社会发展的必然。

  美国的本质是什么?它真的和中国在根子上是相同的吗?想来这并不是大多数中国人仔细思考过的问题,包括我自己。美国有太多值得我们学习的地方,经济比我们发达,政治制度设计更加有利于保护公民的权利。然而,伯曼教授在文中连用三章来阐述这是一个幻觉,甚至他认为,共和主义从来都不是美国的建国根基。美国的根基在于“hustler”(本书翻译为“趋功逐利”)文化,而不是清教徒精神。这个文化是建立在洛克式的个人主义基础上的,个人主义、技术崇拜、经济无限增长,最终出现大批心灵萎缩的个体,几乎是社会发展的必然。

评价:中立好评差评
【已有2位读者发表了评论】

┃ 美国为什么完蛋了?读后感10篇的相关文章

┃ 每日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