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国人眼中的中国人:曾国藩》是一本由(美) 黑尔著作,东方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32,页数:248,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外国人眼中的中国人:曾国藩》读后感(一):还原历史真实
知道曾国藩的大名,是源自我上大学的时候,一位读历史的同学,她隆重向我介绍,并且介绍很出名的《曾国藩家书》,怎奈当时我心思全然不在历史上,更不会花时间去研读这些历史事件、人物和他们的聪明才干,所以导致我对历史文化的无知,自己的底蕴相当“浅薄”,每当听一众人等侃侃而谈历史文化的时候,只有汗颜的份。
这本《外国人眼中的曾国藩》激发了我阅读的兴趣,我当时私下以为中国人写中国历史上的伟大人物,不免吹捧之嫌,而外国人眼中的中国伟人,或许啥都不是,能够更多地从客观角度进行总结叙述,在一定程度上还原历史的真实面貌。
《外国人眼中的曾国藩》一书不像普通的人物传记,围绕人物的生平事件展开,而是用了大量篇幅描写了曾国藩所处的历史背景,尤其是太平天国运动,运用大量详实的历史资料,详细叙述了太平天国的兴衰,这是我看过的最为详细的太平天国事件,远比中学课本学习的“四大天王”天平天国运动详细丰富的多,看作者笔下的天平天国运动,就像在看一部电视剧,更像是历史事件再现,足见作者为了写就此书下的功夫。
作者在书中提到有人曾把曾国藩比作华盛顿,对他的“丰功伟绩”给予了充分的肯定,作者也表示赞同,他靠着自己对理学和良心的执著追求,以自己个人的努力,通过运筹帷幄的指挥和以弱胜强的战斗,避免了中国的分裂和陷入更深的灾难。这个评价非常高了,所以作者在书中讲述曾国藩的“丰功伟绩”的时候,用大量资料和史实来佐证,不仅注重历史事件的摹写,更对一些事件发生当下的细节进行了还原。
对一个人物盖棺定论,是要经过时间和历史的检验的,曾国藩就是这样一个人物,在轰轰烈烈的镇压太平天国运动中立下了汗马功劳,而对于这个战绩卓著的大家来说,他的成就远非如此,他还是个文武全才,深得儒家文化的精髓,留给世人的《曾国藩家书》对于如何教育子女也是非常有借鉴价值,读到他写给家人和子女的家书,让人感觉到这个高官之人对于自己亲人的“严加管教”,而我们普通读者对这个当然更感兴趣。
《外国人眼中的中国人:曾国藩》读后感(二):来自一个旁观者的述说
“曾剃头”——第一次知道这个名字是通过收音机。
当年,电视还没有颜色,随身听还没有风行,跟别提现在已经逐渐淡出人们视野的CD播放器了。然而,午后放学,匆匆回家,快快吃饭,焦急等待,静静倾听,如醉如痴,上述一连串的行为都只有一个归宿——长篇评书连播。也就是在那个时候,通过单田芳的《太平天国》让我知道了,洪秀全、杨秀清、石达开、曾国藩、李鸿章、洋枪队……对于少不更事,懵懵懂懂的我,留下不过是一些“清政府可恨,曾国藩可憎,太平天国可惜”之类的朦胧感觉。但对于“清政府是如何控制人民”“曾国藩如何领兵”“天平天国是不是真的太平”这些问题,可以说是毫不知情。正因为如此,以致于,后来读《官场现形记》被里面的的道台、制台之类的官职弄懵了,最后不得不放弃;读李泽厚《中国近代思想史论》中关于天平天国的内容,也是不明就里;至于曾国藩,自然也只停留在贴标签的阶段——虽然“剃头”的色彩逐渐变得淡了。
幸而,眼前的这本美国人黑尔所写的这本书,却能够起到厘清上述由来已久的模糊与含混。在这本书中,主角虽然是曾国藩,但作者却是以当时清政府的军政状况入手,进而引出天平天国运动,然后引出的曾国藩。这样从时间变化的角度引出曾国藩的登台,无疑是一种十分自然的写法。而且这种写法以宏大的历史背景作为铺垫,无疑让人更加信服。
在介绍太平天国运动时,作者通过翔实的材料和精细的分析,介绍洪秀全、冯云山等人兴起拜上帝会的来龙去脉。尤其是在分析太平天国内部派系变化和互相争权倾轧方面,作者提出了很多的有根据的推测,尤其难得的是作者在分析双方战局变幻时,一一指出了当时可以左右战争局面的转捩点,从而显示出作者对这场战争状况的稔熟。除此之外,作者还详细介绍了天平天国的军政制度和教育制度,以及外国人对天平天国运动从观望试探到失望镇压的过程。这无疑对我们全面了解天平天国的实际情况是大有助益的。
最后值得一提的这本年书的结语部分,在这一部分中,作者从客观的角度用简要的笔墨勾勒了太平天国运动的演变历程和曾国藩在各阶段所起到的作用,最后更是从中国传统文化的角度对曾国藩予以了肯定。单从综述文章的角度讲,这一部分可以说是一个很好的范例。
《外国人眼中的中国人:曾国藩》读后感(三):东方木有华盛顿
原以为,把东方的“某某”比作西方的“某某”,比如把郑和称为“东方哥伦布”、李宗吾称为“东方马基雅维利”,把上海、武汉称作“东方巴黎”“东方芝加哥”,这些是中国特有的懒蛋与肤浅行为,是对民族文化不够自信的表现。哪知道读黑尔这本《曾国藩》,开篇就有一个雷人的结论:曾国藩是东方华盛顿。诚然,二者在道德、事功方面确实都登峰造极,但二者作为不同文化的产物,其道德事功与其他任何方面似乎都不具备可比性。这件事说明,黑尔在中国待了不少年,中国人的陋习他也学了不少。这件事更说明,跨文化沟通虽然是一件极其有意义且势在必行的事情,但更真是一件及其艰难的事情且稍有不慎就会闹笑话的事情。
东方有过华盛顿吗?或者说,东方有产生华盛顿的文化条件吗?答案显然是没有,一如西方不可能产生曾国藩。或许有人说,华盛顿没有做终身总统,跟曾国藩收拾洪杨后自解兵权,似乎有些许相似的地方?非也,如果抽象到不恋权,也很难讲得通,遑论神似了。华盛顿放弃一直连任,其文化思维是西方的民主自由,是对专制的憎恨与厌恶。而曾国藩自解兵权,文化思维是道家的明哲保身、功成身退,是对专制的惧怕与维护。如果从对待专制的态度看,这二者又哪有半点相似之处?所以,从放权的行为所体现的道德看,华盛顿是纯西方而又为美国道德精神做了新的拓展。曾国藩所体现的道德高峰,则是将人臣文化发扬到了极致。此外,从事功看,二者也不同。华盛顿是领导美国人民摆脱了宗主国的统治,创造了美国,创造了一个强大的民族。而曾国藩,只是勘灭反叛,延续了一个旧的王朝寿命。从事功看,二者的历史作用也是不同的,华盛顿开启了一种更加优秀的文化,而曾国藩只是保护传统文化不被一种变态文化破坏而已。所以说,二者的伟大,没有可比性。
不过,我们也不能因为篇首的这一论断而否认黑尔这本书的价值。从总体看,这本书在对西方介绍曾国藩的历史功绩与太平天国研究方面都堪称佳作。正如作者所言,在西方,大家都认为平定太平天国是戈登洋枪队的功劳,戈登居然比曾国藩在西方有名的多。因此,作者在本书中一面详细刻画太平天国运动,展现清政府的腐败与无能。为读者细致刻画了曾国藩所处的恶劣环境。而在这样的恶劣环境中,作者与中国的研究者所见略同,认为曾国藩的道德魅力凝聚了人心,其坚忍不拔与文化信仰最终守卫了一个王朝与传统文化。这不能不说是一个奇迹。这也可以说明,华盛顿与曾国藩不具备可对比性,如果华盛顿处在太平天国,未必能有曾国藩的事功,反之亦然。所以说,东方木有华盛顿,西方木有曾国藩,文化差异而已。
《外国人眼中的中国人:曾国藩》读后感(四):最喜欢-家书:修身篇 致九弟•宜以自养自医为主
最喜欢-家书:修身篇 致九弟•宜以自养自医为主
沅弟左右:
厚庵到皖,坚辞督办一席,渠之赴江西与否,余不能代为主持。至于奏折;则必须渠亲自陈奏,余断不能代辞①。厚帅现拟在此办折,拜疏后仍回金陵水营;春霆昌歧闻亦日内可到、春霆回籍之事,却不能不代为奏恳也;弟病今日少愈否?肝病余所深知,腹疼则不知何证?屡观《郎山脉案》,以扶脾为主,不求速效,余深以为然。然心肝两家之病,究以自养自医为主,非药物所能为力。今日偶过裱画店,见弟所写对联,光彩焕发,精力似甚完足;若能认真调养,不过焦灼,必可渐渐复无。(同治三年五月初十日)
翻译如下:
沅弟左右:
厚庵到安徽,坚决要辞督办这个位子,他去不去江西,我不能代他主持。至于具折,那要他亲自陈奏,我决不能代他辞职,厚帅现在准备在这里办折,拜疏旨仍旧回金陵水营。春霆、昌歧听说日内可到。春霆回家的事,却不能不代他恳请。
弟弟的病现在好些吗?肝病我很了解,腹痛不知道是什么病?多次看《朗山脉案》,说要以扶脾为主,不要求速效,我很赞同此说。然而,心和肝的病,以自养自医为主,不是药力可以挽口。今天偶尔从棱副店经过,看见弟弟所写对联,光彩焕发,精力好像很充沛。如果能认真调养,不过于焦急,一定可以慢慢复元,(同治三年五月初十日)
外国人眼中的中国人:曾国藩,作为一种曾国藩研究的补充性资料,值得细读,但是我本人还是喜欢他的家书,体现一个政治家的小家大家的真实情怀。
《外国人眼中的中国人:曾国藩》读后感(五):太平天国成就的曾国藩
曾国藩的立功主要是平定了太平天国运动。1853年1月,正在湖南湘乡家中为母守丧的曾国藩被急于扑灭太平天国运动的清王朝起用,他根据清政府鼓励地方兴办团练剿灭太平军的命令,在湖南招募乡勇组建了他日后得以成功的“湘军”。此后的12年间,他作为清廷追剿太平天国的肱股之臣,以坚韧不拔的意志,统划并带兵与太平军鏖战数十次,屡战屡败、屡败屡战,历尽千辛万苦,终于在1964年7月攻破太平天国的天京,成就了平定太平天国的首功,被清廷加封为太子太保、一等侯爵,跃上了其人生的顶峰。
太平天国的覆灭当然有着复杂的原因,但曾国藩个人的因素也确实非常重要。从某种意义上说,曾国藩因为平定太平天国运动而成为大清王朝的中流砥柱,也由此成就了自己。在曾国藩的“三不朽”中,如果说立德可以通过他此前42年的人生中坚持不懈地克己修身所能达到,那么立功则非帮助清廷平定太平天国所不能有,而立言也是他在与太平天国激战的日日夜夜中的点滴感悟汇集而成。一个人的噩梦,可能恰恰是另外一个人的幸运。太平天国运动在对腐朽的清王朝给予沉重打击,对当时的经济社会造成严重破坏的同时,却给曾国藩提供了一个绝好的机会,这对他的人生是一个巨大的转折,对他的品性是一个痛苦的磨砺,也是成就他不世功业的“黄金时代”。可以肯定,如果没有太平天国运动,曾国藩肯定无法完成解太平军之危,救清廷于累卵的再造之功,而只是一个与其他千千万万传统文人毫无二致的封建官僚,绝对不可能有我们后来所看到的曾国藩,更不会成就其“三不朽”的理想了。
曾在中国居住和学习长达20年之久,并在长沙雅礼学院担任历史学教授和导师的美国历史学家黑尔对此有着非常清醒的认识,所以他的这本《曾国藩》聚焦于太平天国时期的曾国藩,集中讲述了他平定太平天国的全过程,全景式再现了其中若干个重要历史场景,对他清晰的思维、周全的谋略、谨慎的作风和渊博的学识,以及他身上表现出的那种坚毅顽强、稳扎稳打、知人善任、功成不居的性格特征作了详细描述。他也给予了曾国藩以极高的历史评价,认为他是“远东的华盛顿”——以他自己的努力和坚忍“维护了帝国的完整”,为清王朝“注入了苟延残喘的力量”,从而避免了中国被分裂、被瓜分和陷入更深灾难的厄运。但我们必须注意的是,这本书并不能算作一本真正意义上的曾国藩传。它本身只是作者黑尔耶鲁大学的博士学位论文,主线也是太平天国运动兴起、发展、衰落与失败,对其的描述非常详细,以致于作为传主的曾国藩直到第94页的第七章才出场,只是后来为了更加完整才加入了曾国藩最后七年的生活情况,简要介绍了他治身、治学、治家、治世、治政、治军的思想谋略以及对后世的影响。
毫无疑问,正是太平天国成就了曾国藩——大清王朝、太平天国的历史在曾国藩这里都转了向。但我们也知道,他之所以只能算作“两个半”“三不朽”中的“半个”,恰恰又是因为他镇压太平天国时屠杀太过,德行有损。所以,对于曾国藩来说,真可谓成也太平天国,毁也太平天国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