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手机版
《纸牌屋》的读后感10篇
日期:2018-07-15 05:21:02 来源:文章吧 阅读:

《纸牌屋》的读后感10篇

  《纸牌屋》是一本由迈克尔·道布斯著作百花文艺出版社出版的精装图书,本书定价:39.80元,页数:344,特精心网络整理的一些读者读后感希望大家能有帮助

  《纸牌屋》读后感(一):权力漩涡中的挣扎毁灭——译后记

  这大概是我写的最短的一篇译后记。好的文字总是令人失语,伟大作品更是令人心敬畏,不敢多加评论精彩如《纸牌屋》这样的小说,我辈只有如痴如醉地倾心捧读。

  最后一切真相大白,道布斯爵士给了“白茫茫一片大地干净”的背景平静优雅语言,如我所料的结局,却有着震撼人心力量。我一边把英文变成中文,一边无声地流下眼泪。这听起来也许很矫情,但这真是破天荒头一遭。翻译感人爱情故事,我固然感动泫然,却并未浑身发抖不能自持;翻译与我的经历有切身关联的纪实作品,我固然激情满怀,却并未手脚冰凉震撼不已。但这本小说做到了。从头到尾,我见证了一个人,或一群人,他们形形色色天壤之别,却因为对权力的共同追逐,进入无穷无尽的漩涡,或挣扎,或放任,最终要么出人头地享受风光无限,要么惨不忍睹遭受灭顶之灾

  看上去弗朗西斯•厄克特似乎是唯一笑到最后的成功者,但我以一个小女子浅薄试图去窥探他的内心,难道站在硕大的唐宁街首相办公室,独自一人看着窗外的景色,他不会痛苦,不会孤独?也许就像他自己所说的,“这就是政坛。”一路走来,他收获的是权力与掌声,丢失的呢?人性情感友谊道德良心夜深人静时,他能安然入眠吗?回想过去时,他能坦然无畏吗?不知书中的弗朗西斯听到这番所谓的“陈词滥调”,是不是会微微一笑,用那双凛冽深邃的蓝眼睛看着我,一字一句地说:“你可以这么说,但我不可能发表任何评论。”

  诚然,一开始是因为对热播美剧《纸牌屋》和男主演凯文•史派西的崇拜,促使我接下这本书的翻译任务。甚至一开始还觉得书过于严肃,没那么吸引人。但后来我被作者优雅沉着而又引人入胜表达紧紧抓住,到最终读完和译完这本书,有两点值得庆幸。

  一是这本书写于上个世纪八九十年代交替之时,所以,书中没有美剧里为了吸引观众眼球,而增添的那么多花里胡哨的人物节外生枝情节,一切都集中于弗朗西斯和几个主要角色身上,干脆利落紧凑得没有半点多余的情节。整本书一气呵成,摄人心魄,令读者手不释卷

  二是原著是以英国政坛为背景,而且作者是真正在政坛摸爬滚打过的人。所以书中的权力倾轧和政治斗争比美剧更真实,更直接,更敏锐,更残酷。对我来说,这本书的翻译过程,也是更深入了解英国政体,了解其中权力纠葛学习过程。

  当然,从对“乌七八糟的英国政坛”所知寥寥到查阅资料,搜寻网络,翻译完这本书,加之自己水平有限,其中难免有错误和疏漏,还希望读者多多指正。在此也感谢编辑对我的帮助和鼓励,以及家人和朋友对我的支持谢谢你们,给我温暖美好的爱,让我勇敢前行

  就像作者说的,请沉浸其中,好好享受。你会像我一样被震撼得哑口无言吗?这个嘛,你怎么说都行,“但我不可能发表任何评论”。

  译者 何雨珈

  2013年 冬

  《纸牌屋》读后感(二):权力的游戏

  权力的游戏

  ——《纸牌屋》读后

  睿智如托尔金老先生才能人类本质有如此深刻理解!《魔戒》的开头就这么写道:“精灵得到三枚戒指,他们是最具智慧公平种族;地底的矮人得到七枚戒指,他们是群山石殿中伟大的巧匠和矿工;而人类则分到九枚戒指,他们比别人更贪图权力!”自古以来,多少人梦寐以求登上权力的巅峰,然而又有多少人从上面坠落,跌入无底的深渊

  中国向来崇尚权术,政治人物相互倾轧莫不以厚黑相待。电视剧《康熙王朝风靡一时,许多人看到康熙的手段,觉得这是玩弄权术的最高境界。一时提携索额图,打压明珠;一时又重用明珠,贬斥索额图。皇帝纵容他们贪腐,挑拨两大家族互斗,自己稳居钓鱼台,坐收渔利,真正体现了这个世界上政治最肮脏

  作为最不坏的民主制度下的西方政治到底又是怎样呢?迈克尔.道布斯的《纸牌屋》用一个精彩绝伦故事给我们展现了一个这样的图景:“政客工作争权夺利生活中声色犬马,但是他们都在一个框架操作,谁要想逾越这个框架,作为党鞭长的厄克特就会利用手中掌握的资源对他们进行适时地敲打,让他们放弃这个念头,重回正常轨道。”一切都这样有条不紊运行着,故事就如白开水一般索然无味。大选获胜后,首相居然没有安排厄克特进入内阁;厄克特觉得被忽视,被轻慢了。他利用政治记者玛蒂.斯多林对他的仰慕,故意透露有些党派的内部消息媒体开展自己的报复行动。他先用一笔内幕交易获利案栽赃首相科林格里奇的哥哥,从而逼得首相引咎辞职;又用自己掌握的党内大佬们的斑斑劣迹,让他们在党首竞选主动退缩;最后干掉知道所有内幕的小党鞭奥尼尔和猜到结果的玛蒂.斯多林顺利登上首相的宝座。正如美剧开头的那一幕:一条小狗车祸受伤,厄克特经过检查觉得它没救了,他就在助手去报警的时候亲手结束了小狗的生命,并表达自己的内心“没有希望的痛苦一文不值。”厄克特因为父亲自杀的原因,内心极度脆弱急切地希望得到认同,又善于隐藏自己内心真实的想法做事心狠手辣,对于阻碍自己的坚决扫除。想想天朝开国以来的太祖、世祖莫不如此,美言者曰:“政治家胸襟气魄。”其实,政治发展到民主宪政的阶段优势便在于无须以生命相搏。不知道作者在续集中怎样安排厄克特的命运,以完备国家司法体系怎么能容忍一个杀人犯首相逍遥法外呢?

  权力的游戏,人类玩了几千年依然乐此不疲,发展出的民主制度已相当完备,权力在世界上很多国家已经被关进了笼子。当然,也有很多政客不满足于带着镣铐跳舞不断挑战制度的限制,像委内瑞拉的查韦斯成功连选连任直至去世。未来的世界会是民主文明不断进步呢,还是阴谋权术继续得逞?我们谁也不知道,不过想想潜在的外星文明威胁(三体),孰优孰劣还说不定呢?当然,我更喜欢前者!

  2016年4月13日

  《纸牌屋》读后感(三):流血的官场,一般的宫斗——《纸牌屋》读后

  我也是先看的美剧,再看的书,所以一开始就对故事发展的背景、桥段走向都很熟悉,虽然跟电视版有所区别,但这种区别在情节上也只是部分事情的“张冠李戴”而已。不过残酷性上却毫不逊色高级从政者有小辫子被人在手里拿着,要你生要你死听命之外你都毫无办法;而媒体的尿性更是被讽刺淋漓尽致,为了保住自己的饭碗,讨上司开心,跟风发文、捏造事实都如家常便饭

  小说版的《纸牌屋》分了三大章节,分别是洗牌、倒牌、发牌,也大体对应着弗朗西斯这党鞭长摆兵布阵、扳倒首相、拿下选举相比之下,美剧用两季的叙事安排才达到这一目的,当然有政体的原因(英国首相辞职,党内再选;而美国总统辞职则是副总统接任)但小说更加突出了弗朗西斯的阴险狡诈残酷无情。只是这种过度集中的描写,反倒使得弗朗西斯这个人物有点脸谱化,没看出性格变化、内心的挣扎,只看到一个深深痴迷权利的人的冷静而又疯狂的行动。身边的配角毫不出彩,对手虽多但几乎都不堪一击,党主席威廉姆斯、首相亨利好像他们都毫无手段任由弗朗西斯摆布一样;阴谋很多几乎完成的毫无障碍;最后亲手解决了帮他下手的罗杰和记着玛蒂(美剧中的Zoe)也看不出任何可能留下的线索,一方面让人对事实的真实性存有怀疑,一方面也无形中让人感受到了政坛斗争的残酷性。我不知道中国的宫斗戏是否类似,不过就我看过的官场小说而言,很少有人可以如此的顺利和肆意的摆布同僚。

  相比之下美剧中他还有个忠心可靠下属帮他处理方便的事情,还有个果断、坚毅大局为重但也会脆弱的妻子克莱尔,小说里的弗朗西斯几乎亲力亲为,栽赃存款、偷录丑闻,而妻子莫蒂玛则也只是匆匆提过,她很理解丈夫雄心也很宽容形象不够立体;不过女记者塑造不错,甚至相比美剧更为出彩,对于真相孜孜不倦追寻,也会为爱所困。

  另外,小说中还重点突出了媒体的尿性和奴性,为了获得独家新闻下身段、毫无节操甚至捏造事实,煽动民众,最受欢迎的不是事实的真相而是老板们的认可

  可能是美剧改编的太成功了吧,一本二流的政治小说被改编成了一部一流的电视。但小说本身确实一般。

  《纸牌屋》读后感(四):纸牌屋——权力的博弈

  1. 厄科特成功的原因:他深谙权力与政治之道,

  懂得什么时候选择低调,让别人为他冲锋陷阵而他却踩着别人的尸体过去,比如,利用奥尼尔想要爵位的心理和玛蒂单纯的像恋父的爱情

  他知道在合适时机抓住别人的把柄却又不露痕迹,政治对他来说便是在最高的树上隐藏自己的弱点,比如,他早早抓住伍尔顿的把柄却在最后使出,他让迈克尔•塞缪尔被枪打出头鸟自己却独享后发的博弈优势;

  他懂得夺得权力需要联盟,而不是逞匹夫之勇,比如,他最先就找到了伍尔顿、普雷斯顿、奥尼尔等人为他开路。

  当然,他的出身——党鞭长,教会他耍出最有力量政治手腕不露声色的胁迫),并坐享同僚的“把柄”这一政治资源,是他夺取政权秘密武器

  2. 而厄科特为什么在片头的时候失败了呢?

  他忘记了要在团队失败的时候照顾领导情绪特别是在3人博弈(亨利首相,威廉姆斯•泰迪党主席,他自己)中占据了一个稍微弱势的角落,却展露出了不小的野心,尽管我很赞同他大刀阔斧的改革。不过,估计在他“夺得王位天下我有”之时,终于也能雷厉风行了。

  3. 本杰明•兰德里斯与罗杰•奥尼尔对比

  为何两人同为厄科特的工具却落得如此下场

  根本原因在于两者使用其联盟优势的作用不同:两人同为厄科特的爪牙,但奥尼尔只幻想自己能在厄科特功成名就之后才封侯加爵,但兰德里斯却利用自己之前在行业中已经建立好的比较优势,早在厄科特摘得首相桂冠之前就宣布并购另一家报刊巨头,使得自己公司的发展线路与厄科特竞选的需求产生了互补的优势。时间上的提前和作用的明显,使得厄科特无法阻碍他的脚步

  4. 亨利•科林格里奇失败原因分析

  觉得首相最大的失败在于他没有充分的利用自己的资源优势。他贵为一国首相,在党内机密信息不断泄漏的时候,没有真正彻查消息泄漏的源头,却把查幕后黑手的责任推给了“羊圈里的狼”;同时,在哥哥查理被爆利用股票进行内幕时,没有找到可以查出真相且值得信赖的下属。(我不知道会是谁,公安局长?)不过,作者必须把首相写的有些傻萌以此来衬托厄科特,我也可以理解。

  总结:以上四点概括了我对小说的思考,我很喜欢的一部政治小说。

  5. 关于翻译:

  在阅读这本书的过程中,我越来越觉得自己在不卖盗版的书店买到了一本盗版书 - -。当然,这是编辑的责任而非译者的,小说对白中间会有一些莫名其妙的空格和“【”这样的符号。举例,249页正数11行,156页正数9行。(要是大家的书没有我举例的错误,一定要告诉我啊 T.T)

  对于翻译,感觉没有我读之前的预期好,英国小说的冷峻似乎差了一些,翻译的略有偏软,不过,对于不过,对于豆友的《翻译这么糟糕,译者你知道吗?》(http://book.douban.com/review/6556187/),这篇文章,我只能对编辑呵呵了,给翻译的谦虚态度点个赞吧。

  《纸牌屋》读后感(五):这才是政治

  先看了美剧,后看小说,挺困难

  我在小说里找美剧的影子,非常困难。此时才发现,电视剧对小说的改的如此之大。后来萌发了新的想法,就是看看到底改了哪些?改的够不够好?(备注:还有一版是英剧的《纸牌屋》,还没有看过,现在的比较,不包括这个英版的)

  看完,结论是美剧好于原著很多,很多,很多。

  美剧的内容比原著丰富了太多,而且究其细节进行了非常厉害的深挖掘;同时,也增加了大部分内容。如果就按照原著拍片,《纸牌屋》绝对没有今天的影响力。我甚至甚至认为原著非常普通;还有就是,原著翻译的不够好,有些地方生硬。所以译者文字功力也不错,初衷非常好,不过一定程度破坏了原著,我至少这么认为。

  美剧和原著都有一个不太好的地方,就是导致总统下台的地方。原著是用了总统的哥哥涉嫌股票操作,美剧是用了总统与夫人关系不睦。有些牵强。当然我也不知道如何才能贴近我所认为的现实。我只知道这样不好具体怎么样才好,我这真不知道。

  不过,我得承认,这才是政治;我之前也看了表现中国政治的小说,如《二号首长》、《胡卫东官场笔记》等。坦诚的说,差的很多。主要是差在我们的体制。我们的政治也斗,结果是耗;西方的政治也斗,结果是变。耗的结果是无所作为,变的结果就不好说了,也可能好,也可能坏;但是有一点非常重要,耗的结果,一定不好。

  《纸牌屋》读后感(六):乡村的“纸牌屋”

  过去,我是一名十足的愤青,热衷政治,热衷时事。但越来越发现,我并不懂得政治为何物,时事背后的真相也并非是在我能力范围内所能了解的。

  我仔细想想,我所能真实地涉及到的政治,充其量也就是村里的村长选举。别的,我想去参加,但没有资格。因为我一直没有成为党的人,虽然我竭尽全力地去爱党。连我爸也很爱,可惜,我俩都不是党的人。我爸可能较我是没有多大希望了,所以我得继续爱,比起我爸,得有过之而无不及。希望我的这片赤子之心,有一天能感动了我们伟大的党,为之所接受,参选个市委书记啥的。我觉得就很牛叉了。

  开玩笑。回归正题。

  我们镇地处中国陶瓷科技城,经济以轻工业为主,村里的人已不再务农,或者可以说已无农可务,因为大部分的土地都用来出租建厂。一部分人在工厂工作,一部分人开店经商,生活总得来说是过得还可以。

  诚然,我们镇的经济也还算发达,在我们市也算得上上税大镇。如此说来,镇下面的各个村里的村长一职便成了一个赤手可热的职位。

  不夸张的说,一个村单每年的租地收入,不下几千万,村长从中作点小梗,分分钟入手几百上千万,这都不是事儿。更何况有的村,加上厂子,年收入过亿的都有,况且还不少。

  村里三年一选举,每到这个时候,村子里有不少人出来竞选。选举的人,手里最少也得趁个百八十万的,没有这些钱,基本选举无望。因为选举,一般安人头票数给钱,从原来的一票五十,如今一票已是二百。与其说是选村长,不如说是买村长。但村里的人并不认为这有什么不对,且个个都习以为常。

  我在这里也不装什么高尚,我也觉得正常。因为对村民来说,钱比任何的个人营销,都有说服力。

  其实结果也可想而知,既然选举的人能舍得花大价钱来竞选,就是想着当上村长后,能赚个盆满瓢溢,日后过逍遥自在的日子,同时还为了满足自己的虚荣心。

  选举期间,辱骂,打架。入选之后,贪污,受贿。都不足为奇。

  在我眼里,这应该就是全部的乡村选举政治了吧。也是我在现实中,所能接触的所有政治了吧。

  至于镇,区,市,省,国家等层面的选举,我没有真切地体会过。在我眼里,这些都太遥远。我只是开始觉得政治这东西,你根本就不能纯粹地用什么真诚,什么热爱,什么执政为民,什么为民服务来形容。因为这里面充满了太多的自私,充满了太多的自利。

  《纸牌屋》里,作者写得实在精彩。对这样的描写,更为出神入化,入骨三分。读完,你会觉得政治,太险恶了,太残忍了,太孤独了。

  全书以一段描写飞蛾扑火的场景开始。

  “离灯光越来越近了,它的心不安分地翻腾起来,贪婪、热情、野心交织在一起,周围的一切都不存在了,只剩下那紧紧吸引着它的灯光,这灯光的力量超越了它一切的梦想,让它无法抗拒,让它别无选择。”

  这句话,深得我心。描写起政治来,没有别的语句,比这句话更加形象了。深处在政治之中,政治的魅力,让所有人都无法抗拒。所以,目的只有一个,那就是得到。

  人物由此一个个出场,记者玛蒂,党鞭长厄克特,党派宣传处长奥尼尔,首相亨利·格林科里奇,还有首相的酒鬼哥哥查尔斯·格林科里奇。

  一场腥风血雨的政治风暴也开始慢慢地降临。

  很不幸,奥尼尔成为第一个替死鬼。首相因为哥哥的风波,被推至风口浪尖,被迫辞职下台,后起政治新秀,又在一场场触目惊心的策划下,身败名裂,一一倒戈。最后,厄克特问鼎首相宝座。

  记者玛蒂,在最后,终于觉察到,厄克特才是制造这一切的幕后黑手。

  真相来临,玛蒂自嘲地摇摇头说,我怎么就没有想到呢?我真是盲目,我想这是因为我爱你。

  是的,爱上一个人,便会盲目地相信他的一切。

  可惜的是,当玛蒂醒来的时候,生命也走到了尽头。

  最后,厄克特恼羞成怒,将玛蒂狠狠地摔过栏杆,使其坠楼而死。悲惨大致如此。

  不可否认的是,厄克特成了最后的胜利者。在精心策划下,步步为营,完美地实现了自己的目标,残忍地杀害了自己的情人,得到最后想要得到的。

  政治,有时候,会让人变得不再像一个人。

  我想起,那些年我们村的一个村长,贪污受贿,外逃至今。也许在无数个日夜里,他最想要的只不过是过一个常人的生活。而他的哥哥建厂,因破产欠了下巨款,被迫跳井自杀。家破人亡。

  有时候,你费尽心机得到的,不过又是另一个悲惨结局的开始。

  希望厄克特的结局不至如此。但谁又能预测的到呢。

  好的作品,总会惹起人无限的感慨,引起人无限的回忆,这本书便是如此。在读这本书的时候,我看到的不仅仅是这本书里精彩纷呈的剧情,还有让我为之一颤的现实社会。

  倘若你读到它的时候,也得到了属于你的感悟和回忆。我想,这样算来,这本书,真的可以算得上值得一读的好书了。

  《纸牌屋》读后感(七):美剧是集大成者,书相比之下黯然失色

  翻译的一塌糊涂。

  相比起美剧书真的黯然失色。

  情节前半段不够紧凑,后半段虽然抛出了几个小高潮,但是交待的不够细致。

  想从书中猜测美剧结局,却大失所望。文章停在了厄克特把玛蒂推下高台的那一幕。也就是剧中安德伍德将佐伊推下地铁站台的那一幕。

  结局的描写应该是文章中最出彩的部分。年轻的记者作为最后一个阻碍消失在高台下的冰雪之下。有一种《红楼梦》中“大地白茫茫一片真干净。”的美感。

  安德伍德比厄克特更精通为政之道,这是显而易见的。厄克特以身犯险的次数太多,而欲望又远远没有安德伍德的更强烈。没有欲望就没有前进的勇气,特别是在政治之路上。但厄克特拥有安德伍德无法企及的自律和冷静。就像大理石桌子上一尊沉甸甸的雕像,目光僵硬,表情冷淡。

  剧中的克莱尔在书中只是一个模糊的影子。而在剧中却是第二主角,支撑着安德伍德一路向前,在第三季最后克莱尔也表现出了强烈的野心。第二主角的精彩塑造也扩宽了故事的广度。

  而书中的玛蒂,在我看来,并不比剧中的佐伊更有威胁。也不比剧中的佐伊更加生动,青春,有活力。

  作为一个以政治讽刺为题材的小说,作者没有用象征铺展整本小说的打算,就应该在人物塑造方面多下功夫。但作者用了太多似是而非的语句,就是不肯再细致的雕琢人物。如果说一部最好的作品可以让人物活过来,那这本书里的人物只能永远的活在纸上了。

  《纸牌屋》读后感(八):《纸牌屋》随感

  先看的美剧再来读这部小说,觉得好莱坞的编剧确实不是盖的。在小说中,主线人物交待得很清楚,但没有剧集中丰富的细节的和吸引眼球的突转。

  《纸牌屋》可以归类为政治小说了吧,算是“类型文学”的一种。撰写这样的小说,难的是对素材的搜集和把握。与此类似的,还有推理、医学、纪实等等小说种类。中国的《沧浪之水》《心理罪》等就是这方面的代表。

  和这样的小说不同的是“悬测小说”,这是我在读《使女的故事》中第一次听到的概念。“悬测小说”是推想未来的一种写作方式,不像上述几种小说那样考校真实的细节,而需要发挥作者强大的想象力。但是,在“悬测小说”中对历史的大量运用也是引人关注的,算是一种特殊的“借古讽今”。

  当下中国文坛非常关注类型文学的创作。我认为这是好事,因为我个人喜欢虚构,虚构的题材能让作者更好地驰骋技巧和才华。那些我们学得还不够的后现代主义的手法,都可以用上来了。而且,一个好的故事不论在怎样的时代都会有读者喜欢。

  《纸牌屋》读后感(九):《纸牌屋》:美国“宫斗剧”欲望史

  议员罗素吸毒嫖娼的把柄之后,他操纵罗素如玩偶,不仅让他亲手毁掉自己的政治资本,进而一手规划了他的职业生涯,甚至他的死亡。

  《纸牌屋》的灵魂人物,弗兰克的扮演者凯文•史派西在受访时表示:“观众之所以喜欢看,是因为他们知道人性就是如此黑暗。” 如《旧约》所描述的索多玛城一样,《纸牌屋》唯一的规则是欲望。在这里,正面角色或者缺席,或者失语,或者从洁身自好变质为同流合污以至成为权术翘楚,其中人物皆为“权力崇拜”的信徒。

  《甄嬛传》一脉相承:只是这里的“欲望”化身皇帝恩泽罢了。“雨露”代表了地位、权势和孩子的前程。在通往权力金字塔塔尖的过程中,爱情成为稀缺品,任何与权力欲无关的情感都显得累赘,需要被修剪掉,不是被自己,就是被他人。

  因此,后宫里没有人相信“姐妹”送来的一碗汤药;吃了“太年轻、太天真”的亏之后,甄嬛终于成长为长袖善舞的谋士。而《纸牌屋》中,安德伍德对待和他有一腿的女记者佐伊,如同嫖客对待妓女,性不仅是交换信息的条件,也是控制她的砝码;而在他第一次和佐伊鬼混的时候,妻子克莱尔只问了一句:“是那个女记者”?安德伍德回答:“是”。

  《纸牌屋》中的安德伍德说,“忠心买不来,只能赢来”;权力场中永远信奉“强人政治”,他们具有强大的吸附力,将一切渴望在权力网中有所作为的人招致麾下。而只有当你有足够大的交换价值时,才能赢得别人的忠心。

  在一个丛林法则的社会里,人们早已将“斗”这一法宝深深地印刻到了骨髓里,这是宿命,也是宫斗剧的迷人之处。的确,在哪里还可以为自己内心深处操纵别人的欲望正名呢?

  《白宫风云》到《纸牌屋》:理想主义者的下场

  《甄嬛传》中能称得上理想主义者的人有两个,一个是相信真心的沈眉庄,一个是相信爱情的果郡王。他们代表了那个索多玛城中幻觉一般的美好人性,但因为生存的规则太过单一和严苛,他们不善于或不忍心利用这个规则,覆灭是唯一合理的后果。

  相比较《甄嬛传》中封闭的权力场,《纸牌屋》的权力场是“半开放的自律性空间”,能用来相互制衡的规则很多,各方都能利用规则达成目的。剧中虽没有如此绝对的理想主义者,但有一些理想主义色彩浓郁的人,比如致力于慈善事业的吉莉安,拒绝企业高薪而投身慈善,在发现和克莱尔政治诉求不合之后毅然退出。她为自己的理想主义所付出的代价不过是一份工作而已,大不了换个地方另起炉灶。她虽未必处于规则强势,但别人也无法利用规则伤害她或者她的事业。所以当吉莉安说出:“我不会让你这样的人毁了我孩子将来生存的世界”的时候,听者才不会觉得天真和矫情。

  女记者佐伊便诠释了制衡社会的另一面。她为成就野心事业,不择手段,不惜利用性交易换取情报。但佐伊所做的,“竟然”到达了使体制更透明公开的目的。

  有美国评论家对比了15年前开播的《白宫风云》与《纸牌屋》的差别,发现两部政治剧中展现的诸多变化也能窥视到美国大众心理的变迁,《白宫风云》集中展现了一群有抱负的政客如何集中全力构筑“美国梦”,充满了政治理想主义的昂扬精神,而到了《纸牌屋》中,这些曾经的理想都幻灭变为了对美国政坛黑幕的辛辣嘲讽。每个人的关注点都集中在如何使自己立于不败之地,几乎没有人再去关注这些公共机构如何造福民众——这些信息可能正是《纸牌屋》想传达的立意:在美国的“后政治”文化中,所有的机构内部都在互相欺骗与倾轧中运转。

  《白宫风云》从克林顿时期一路走红到布什时期,剧中展现的华盛顿政坛由一位教授级的美国总统带领一群诚实公仆、光明磊落,仅仅几年前,人们还相信那是真实的华盛顿。

  《纸牌屋》读后感(十):权力博弈中的生存与毁灭

  一部名叫《纸牌屋》的美剧火遍网络。而由百花洲文艺出版社出版的同名原著小说《纸牌屋》中文版也在各大图书网站和实体书店掀起了一股热潮。生存与毁灭是人类永恒的话题。正如《纸牌屋》中文版扉页上的一段话:“世上没有永恒不变的事物。欢笑不长久,欲望不长久,生命本身,也总会走到尽头。”《纸牌屋》是一本在政治权力领域讨论生存与毁灭的小说,有媒体还形象地将其称为“英版甄嬛传”。

  作者迈克尔•道布斯在书中说到,人生就是一场零和博弈,输赢高下都在政坛见分晓。不管我们愿不愿意,都是这条路上无奈的过河卒子,只能一路向前。诸如这样的文字在书中多次出现,无疑,在道布斯眼中,权力博弈中只有两种状态,要么生,要么死。中国有句成语叫“成王败寇”,在这本英国政坛小说中,道布斯也表达了这种观点,政治中只有成功和失败两种对立的结果,没有中间状态。很大程度上,这种政治观与道布斯的亲身经历有关,他曾在英国上议院驰骋多年,历任英国首相特别顾问、英国保守党副主席。多年的从政经验让他对政治有了切肤体验,他将“惊悚”融入“政治”,让人在暗潮汹涌的权力角逐中经历惊心动魄的情感冲击。

  原著主人公弗朗西斯•尤恩•厄克特身兼数职,他既是议员、枢密院委员又是内阁成员还曾荣获不列颠帝国勋章。他冷酷无情、野心勃勃,在帮助首相连任成功后却未能如愿在内阁任职,于是他暗中发誓取代背信弃义的首相,并利用政治手腕控制官员,操纵《每日纪事报》工作的女记者玛蒂•斯多林,以此攻击新政府,将矛头指向首相宝座。权力的欲望驱使弗兰西斯不断前进,他不惜牺牲别人来换取权力,就像飞蛾扑向灯光,弗朗西斯好比一只飞蛾,而灯光就像权力。飞蛾不安分的翻腾,带着它所有的贪婪、热情、野心,眼中只有紧紧吸引着它的灯光,周围的一切仿佛都不存在,灯光的力量超越了一切梦想,让飞蛾无法抗拒也别无选择。梦想成为一线政治记者的玛蒂•斯多林也是如此,她深受“政治之毒”,成为一线政治记者的欲望让她甘心被弗兰西斯操纵,不惜丢弃良心、道德和人性。后来她爱上了弗朗西斯,但这种感情难道没有夹杂着一丝对权力的崇拜之情?

  在政客眼中,获取权位的过程就像一次冒险,在冒险中充斥着无法预知的紧张与兴奋,有的人在这过程中全速前进并安全到达,而更多的人却闷声倒下再也爬不起来。政治生涯中的成功与失败也并不长久,在穷途末路之时也许又蕴藏着新的契机。但实现野心的道路却总有一个原则,它是由众多牺牲者的尸体铺成。弗兰西斯深知“弄权”之道,他懂得适时地进退,该静候时机时他不惜退后几步,该出手时他果断地踏着牺牲者的尸体冲锋陷阵。在故事的结尾,弗兰西斯站在了硕大的唐宁街首相办公室,他似乎是唯一的胜利者,但是另一个“弗兰西斯”会不会将他从权力的宝座上拉下?身居高位也会暴露人最脆弱的部分,弗兰西斯能够面对随之而来的所有权力斗争而屹立不倒吗?

  原著小说的风格和笔调与美剧不同,美剧在原著基础上增添了更多花里胡哨的人物和情节来抓人眼球,原著则更加严肃与冷静。这种严肃与冷静的笔调冷冷地呈现权力斗争中的残酷与无情,让生存与毁灭的话题拥有了无穷地震撼力量。原著中的权力博弈比美剧更直接、更敏锐、更残酷,所有人都在这权力的漩涡中挣扎以求得胜利和生存,但结果是,有的人享受名利和掌声而风光无限,有的人却沉入黑暗而再无反弹之力。《纸牌屋》的精彩让人读之无法自拔,如痴如醉,因此再多的评论都显得多余,那么就像道布斯说的那样,请沉浸其中,好好享受吧!

评价:中立好评差评
【已有2位读者发表了评论】

┃ 《纸牌屋》的读后感10篇的相关文章

┃ 每日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