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新设计生命》是一本由[英]约翰·帕林顿著作,中信出版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出版的精装图书,本书定价:69,页数:354,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当今的科学技术早完成对人类生命基因的探索,不仅是对人类本身,在其他领域,比如外太空、深海、通讯、生物制药等方面,早已超越了普通人类的认知。但不可否认,没有道德与法律制约的科学技术,最终会毁了人类及所有生命的个体。这不是危言耸听,在转基因的领域,转基因的食品已然改变了人类种族的本质——基因。
英国牛津大学细胞分子学教授、分子药理学家、牛津大学伍斯特学院院士约翰·帕林顿在著作《重新设计生命》中表达其对基因技术的深刻认识,深刻传达出基因技术对人类的潜在危险,并出于对整个人类的命运担忧,将其对早期胚胎发生的分子机制及细胞信号传导的基因组和蛋白质组学等知识以十章的内容完整展现给不甘于平庸的芸芸众生。知识会让人变得不愚昧,而丧失人性光辉的知识却成了恶者的利刃。
约翰·帕林顿教授告诉广大读者如何正确运用知识来造福人类,如何避免德国法西斯、日本细菌部队、生化武器这样的人类悲剧重演。作为生命工具的光——基因,约翰·帕林顿教授将复杂的科学理论通过简单的步骤深入浅出的运用大量图片来加以佐证,这点成为让读者更易于领悟基因组编辑技术本质的关键因素。
什么是基因组编辑技术?其实就是对基因组进行定点修饰的技术,利用这项技术,可以精确地定位到基因组的某一个位点上,在这个位点上剪断靶标DNA片段并插入新的基因片段。这个过程既模拟了基因的自然突变,又修改并编辑了原有基因组,达成了“编辑基因”的目的。这有点像影视或音频编辑,只是影视或音频是线性编辑,而承载人类基因信息的DNA则复杂许多许多。据说人类的DNA应用了空间压缩的多维结构,非常非常精妙和复杂,由此可以想象,真正要正确的编辑基因,还是需要将DNA结构一层层的反向解开,将他们“辅平”了再才能精准定位。所以,这项技术现在到底达到什么程度,真的还有待观察和发现。
利用基因组编辑技术修改人类特定细胞,若以加控制,会杜绝很多先天性疾病的产生,但确实,必须加以强有力的约束,否则,人将不称之为人,通过改造后的人类后代也已与亲代有了本质的区别了。正如人工智能若不加以约束,必会反噬其创造者——人类一样,约翰·帕林顿教授并不反对科学的不断探索,对基因组编辑技术而言,约翰·帕林顿教授已表明自己严谨的科学态度:科学技术必须造福人类。
在《重新设计生命》一书中,作者介绍了许多基因前沿的最新技术研究,也让我们看到基因编辑技术在生物育种、临床治疗、农业、科研领域的运用以及未来的发展。这些知识的介绍也让我们更深入地了解基因,让我们不再谈及基因变色。
《重新设计生命》读后感(二):基因的思考
从传统社会的医疗技术到近现代医疗科技的飞速发展,人们的认知在不断地进步。基因的提出和染色体的发现,将人们对生命的探索进行到一个新的阶段。人们对作为储存着生命的种族、血型、孕育、生长、凋亡等过程全部信息的基因,拥有者谜一样的追求,可以说生物体的生、长、衰、病、老、死等一切生命现象都与基因有关。《重新设计生命》这本书是基因组编辑技术的科普类书籍,作者是牛津大学细胞分子学教授、分子药理学家约翰·帕林顿,他在这本基因组编辑的科普图书中,提出基因之间相互关系与基因组逻辑结构及其程序化表达的发生研究,向读者介绍了基因工程的相关研究,发展历程以及基因对多种行业带来的未来发展趋势,比如农业、医疗等等。
近年来,从克隆技术多利羊的出现,到基因突变,转基因农作物,太空育种等基因工程应用的领域广泛,随着先进技术的发展,基因组编辑技术开始用于白血病、艾滋等疑难杂症的治疗上,基因工程在道路的发展上似乎进步很大,这对于部分国家科研人员来说,是值得惊人的进步,但由于涉及到伦理等角度的问题,对大众来说,基因工程的面纱似乎从未真正的揭露下来。“伟大的事情可以通过科技的力量来实现,但有些事情是人类不想看到的,大部分公众还不了解将要发生的事情”,不可否认的是,曾经的转基因大豆对人体的影响讨论闹得纷纷扬扬,到克隆人体细胞、组织等带来怎样的影响,没有人能真正的真实的表达,人类会不会拥有改写生命的能力,将是一个未知。
当下的基因技术在医疗领域的优势已经凸显,然而,如果我们真的要把基因组编辑的巨大潜力用于人类,那么全面了解这项技术的影响和作用是至关重要的。从自然界中,环境自然地选择,产生突变体,到人类有意识的去创造条件,让基因产生突变,是一个历史的进程;从孟德尔遗传定律中的显性基因和隐性基因遗传规律,到临床医学的基因组编辑疗法,虽然有很长的一段路要走,但新型的基因疗法让人备受鼓舞。图书中从方方面面的研究和实例中,让读者的阅读时充满兴致,不仅讨论了克隆等再生生命的问题,也对心理及安全性等问题做出了解说,基因或许可以重建生命,但人的精神的问题或许尚未解决。
《重新设计生命》读后感(三):关于转基因的科普
罗振宇曾经在其节目中说过,有两个话题是万万不能再饭桌上谈的,一旦涉及,轻则不欢而散,重则割袍断义。这两个话题其中一个就是转基因。
《重新设计生命》是本为基因技术做科普的书籍,其小标题是“基因组编辑技术如何改变世界”,作者约翰.帕林顿是牛津大学细胞分子学教授、分子药理学家、牛津大学伍斯特学院院士、专栏作家。作者在本书序言中就写道:
如果生命能够像电脑上的文本文件一样容易被编辑、被修改,将会如何?如果可以对生物的遗传密码这儿修修,那儿补补,可以稍微调整和彻底改变他们的特征,将会如何?还可以更进一步相像一下,如果生命可以在实验室里诞生,它的遗传物质可能是地球上前所未有的成分组成,将会如何......毫无疑问的是,如果科技发展到那种程度,首先医疗便将会变得非常不同,大部分基因缺陷引发的疾病都可以通过基因编辑的方式被修正,甚至可以在受精卵的时候就把那些致病的基因彻底根除。如此种种,那将是一场前所未有的科学革命。
不过任何事情都有两面性,人们不禁也会担心,基因的修改与优化会不会减少基因的多样性,从而无法应对一些未知的剧烈环境变化;实验室合成的“人”会不会引发现有社会秩序和伦理的崩溃;基因技术会不会成为恐怖分子的武器而给全人类带来灾难......从目前来看,这些担心并不多余,因为我们的世界实在是太复杂了,就如蝴蝶效应,你永远不知道是什么样的一个小小改变,就能引发不可挽回的损失。
例如书中描写了一种叫做“摧毁驱动”的基因,其可以减少传播疟疾的蚊子的数量,这可是困扰该领域100多年的问题,通过这项技术可以对显著的减少疟疾的传播。但并不是每个人都对该次突破感到欢欣鼓舞,很快科学界就出现了另一种声音,担心这种基因可能会以某种偶然的方式传到其他昆虫物种中,例如蜜蜂,那对全球的农业将会是个沉重的打击,地球将很快面临粮食短缺的危机。
其实类似的担忧早在上个世纪70年代科学界就已经提出过,他们当时认为,在生物技术的风险得到恰当的评估之前,应当停止对此项技术的研发。为此科学家们还于1975年2月在加利福尼亚州的阿西洛马召开了一场生物科技发展的讨论会,这次会议是现代生物技术规制史上具有里程碑意义的历史事件。会议认为基因技术还是要继续发展,但是要严格遵守规范。在本次会议上还提出了一项重要原则:
“对于新生知识或早期技术所招致的担忧,最好的回应方式是由来自公共资助机构的科学家与公众一起寻找最好的监管方式,而且越早越好。”科学家们担心,“等到来自企业的科学家开始主导这个研究领域时,一切就太晚了。”科技显而易见的好处一旦被发现,人们就很难控制其自身的发展和演变,刚开始可能会严格限制仅用来治病,接着就会有人用来优生或者增强某项功能,就如凯文凯利在《科技想要什么》书中提到的,科技元素有其自己的目标,并且不以人类的意志为转移,我们只不过是理解和发现科技的经手人。所以要不要发展基因技术其实是一个伪命题,而所有的禁令不过是延期执行,该出现的一定会出现,该流行的也一定会流行。
我相信或许会有一天,基因技术会在人类社会中普遍的应用,从而让我们的生活发生颠覆性的改变。当然能够彻底改变未来世界的不仅仅是基因,类似的还有人工智能等各种其他技术的发展。当科技真的达到了那种水平我们应该怎么办?尤瓦尔•赫拉利在其著作《未来简史》中讲到,那时候或许人类需要建立起新的伦理和秩序,甚至 产生新的宗教信仰。
作为基因技术的科普读物,作者强调书中描述的基因编辑技术、光遗传学、干细胞技术、合成生物学等,都为人类提供了史无前例的操纵自然的力量,但也提出了我们应该如何负责任的去利用这些力量的重要问题。作者认为:
正因为这个问题如此重要,我们也绝不该只把如何使用这些技术的问题留给科学家去讨论,而是要让大众参与进来。这一辩论只有建立在事实和一些真正的可能性上,才有可能取得进展,而不能建立在因为不理解这些科技背后的科学原理而产生的恐惧和错觉上。上面这段话对应到我们现在国内如火如荼在讨论的转基因问题上,算得上是对挺转和反转各打一百大板了。其实很多挺转或者反转的人,都在激烈的讨论过程中迷失了方向和概念。反转的人就是愚昧无知,挺转的人也成了洪水猛兽,到最后大家都忘了,其实讨论的核心问题之一应该是“监管”,就如在阿西洛马会议上提出的那样。另外就是避免那次会议上所担心的,别让来自企业的科学家主导了发展方向,毕竟企业总会有自己的短期利益和目标。
科学技术的发展势不可挡,科普大众的工作也要配套跟得上,而有效监管也是重要保障。我们现在的恐慌,或许就如一百万年前我们的祖先还对火的恐惧一样。不是不知道火的好处,而是担心控制不住火的力量。
《重新设计生命》读后感(四):逆天而行,还是谨慎点好
作为一个有着传统基因的读书人,我对于科技没有表现出浓厚的兴趣,这当然和我理工科成绩差有关,故而在智能手机之前,我很少使用手机,但有了智能手机之后,我对手机的态度发生了极大转变,以前我不用手机,是因为我并不太需要短信和电话功能,但是智能手机的出现,让手机上网变得非常方便,邮件、阅读、微博、淘宝等功能,让我开始追求手机的品质。这种变化,其实只是科技革命到达临界点的表现而已,背后是人工智能、基因技术、大数据的崛起,人工智能和大数据其实本质上是一样的,就是开始逆天而行,以前的科技,是先发现规律然后顺从,现在则是试图改变人体的极限,这种情况是颠覆性的,牛津大学细胞分子学教授、分子药理学家、牛津大学伍斯特学院院士约翰·帕林顿在著作《重新设计生命》中感叹,基因技术将改变世界,其实就是对“逆天而行”的感叹。在某种意义上讲,逆天而行并不是贬义词,但肯定是个危险的词汇。道家讲道法自然,但是成仙则是逆炼,因顺其自然的结果就是肉体的死亡。基因技术应用于人体,也是要对抗死亡,所以说是逆天而行,就是逆规律而行。现在的基因技术,探索的是人体的基本元素,但却是违背自然的,比如克隆技术,就面临巨大的人类伦理挑战,也存在巨大的风险,毕竟人体是一个非常复杂的系统,基因技术,是在以有限的可知去对抗无限的无知,这里面的风险是非常巨大的,作者认为基因技术对人类的潜在危险,这种危险对整个人类的命运担忧,当然,基因组编辑的巨大潜力其实就是巨大诱惑,这种诱惑和人工智能的诱惑是一样的,足以摧毁各种理性、恐惧,甚至摧毁人性的光辉。可以说,这是一本非常理性的书,客观地介绍了基因技术本身,尤其是带来的风险以及存在的巨大潜力。这些又都是我们以后不得不面对的,不管你是支持还是反对基因技术,基因技术都会以迅猛之势发展,尤其是在发展中国家如中国,或者没有宗教信仰的国家,发展基因技术更加肆无忌惮,缺少伦理约束,我们能做的,无非是让这头野兽尽可能在不危害人的前提下运行。故而,多看看这本书,对于个人因应的智慧,也是一种哲学的促进。 ��erv<而行,还是谨慎点好
作为一个有着传统基因的读书人,我对于科技没有表现出浓厚的兴趣,这当然和我理工科成绩差有关,故而在智能手机之前,我很少使用手机,但有了智能手机之后,我对手机的态度发生了极大转变,以前我不用手机,是因为我并不太需要短信和电话功能,但是智能手机的出现,让手机上网变得非常方便,邮件、阅读、微博、淘宝等功能,让我开始追求手机的品质。这种变化,其实只是科技革命到达临界点的表现而已,背后是人工智能、基因技术、大数据的崛起,人工智能和大数据其实本质上是一样的,就是开始逆天而行,以前的科技,是先发现规律然后顺从,现在则是试图改变人体的极限,这种情况是颠覆性的,牛津大学细胞分子学教授、分子药理学家、牛津大学伍斯特学院院士约翰·帕林顿在著作《重新设计生命》中感叹,基因技术将改变世界,其实就是对“逆天而行”的感叹。
在某种意义上讲,逆天而行并不是贬义词,但肯定是个危险的词汇。道家讲道法自然,但是成仙则是逆炼,因顺其自然的结果就是肉体的死亡。基因技术应用于人体,也是要对抗死亡,所以说是逆天而行,就是逆规律而行。现在的基因技术,探索的是人体的基本元素,但却是违背自然的,比如克隆技术,就面临巨大的人类伦理挑战,也存在巨大的风险,毕竟人体是一个非常复杂的系统,基因技术,是在以有限的可知去对抗无限的无知,这里面的风险是非常巨大的,作者认为基因技术对人类的潜在危险,这种危险对整个人类的命运担忧,当然,基因组编辑的巨大潜力其实就是巨大诱惑,这种诱惑和人工智能的诱惑是一样的,足以摧毁各种理性、恐惧,甚至摧毁人性的光辉。
可以说,这是一本非常理性的书,客观地介绍了基因技术本身,尤其是带来的风险以及存在的巨大潜力。这些又都是我们以后不得不面对的,不管你是支持还是反对基因技术,基因技术都会以迅猛之势发展,尤其是在发展中国家如中国,或者没有宗教信仰的国家,发展基因技术更加肆无忌惮,缺少伦理约束,我们能做的,无非是让这头野兽尽可能在不危害人的前提下运行。故而,多看看这本书,对于个人因应的智慧,也是一种哲学的促进。
��erv<
《重新设计生命》读后感(五):设计生命不再是天方夜谭
基因组编辑技术现在无疑是最前沿的技术之一。你想想看,如果生活可以像电脑里的文件一样修改和编辑,你会作何感想?如何我们只需要对生物的遗传密码稍微改动一下,而生物的特征就会发生很大的变化,那我们地球上的生物就真的会发生巨大的变化,可能会变得使我们无法辨识,或是看到它惊恐不已。
自从DNA双螺旋结构的发现后,基因组技术突飞猛进。先是基因组测序,后是基因组编辑。基因组测序相当于“读懂生命密码”,而基因组编辑简直就是“编写生命密码”了。从这个意义上来说,改造生命甚至设计生命已经不再是天方夜谭。
在这本《重新设计生命》中,本书作者牛津大学伍斯特学院院士约翰•帕林顿教授对新兴的编辑科学进行非常精彩的介绍。作者将基因组编辑技术的发展与其实际应用联系起来,生动有趣地展示了这项技术与我们日常生活的联系。在书中,作者介绍了基因组编辑的“剪刀”——CRISPR/CAS9,这把“剪刀”构成简单、编辑效率高且容易操作,成为基因组编辑过程炙手可热的工具。在麻省理工学院历史上年轻的华人终身教授张锋看来,CRISPR/CAS9已经对生物学研究领域造成了巨大的冲击,已经足以改变世界。这项技术已被应用于生物学研究的各个领域。如今,它正掀起一场革命,这条创新的道路永无止境。
但是这项技术引发的伦理学问题更是值得我们反思。如何防止这项技术被用来制造新型致命病毒?万一人工生命体如果逃出实验室、占领地球该怎么办?科学家制造新的突变动物建立人类模型时,我们也会面临这种突变动物的权利问题。如果研究者制造出转的灵长类动物来研究人类大脑,会不会带来《人猿星球》(Planet of the Apes)那样的结局?等等这些问题,虽然听上去有点不可思议,天方夜谭。但这些问题的确是在不久的将来,人类必须真实面对的。
���$^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