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守婚时代》是一本由王海鸰著作,东方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32.00元,页数:,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新守婚时代》读后感(一):爱情群像
爱情,是个永恒的话题,却也是个永远没有正确答案的话题。即使,作者用了五个不同年龄和类型的爱情故事来描摹这样的爱情群像,却依旧无法解答谁对谁错。恍惚间,看到《北京爱情故事》的身影,老少几代人,各自不同的际遇,各自不同的选择。
李晓夫妇:典型的暴发户与糟糠妻,离奇的是他们竟然能保持“再见亦是朋友”这样“潮范儿”的做法,但如果只说是为了儿子好,我却有点不信,如是那样又何必离婚?一个继续花天酒地,一个继续装聋作哑,保持婚姻状态完整不就结了?依稀感觉得到李晓依旧希望丈夫回来,从丈夫公然在眼皮底下偷腥时李晓过激的表现可见一斑,对此或可以理解为传统女性的思维作祟,因为实在看不出那暴发户除了孩子他爹的身份之外还有什么值得眷恋的地方。只是对于暴发户最后的被感化,颇有些不解,只是因为儿子的一句话就给老婆买贵重衣服?腰缠万贯的话早干嘛去了呢?再一个这么个阅人无数的花花公子怎么可能因为一套贵重衣服的包裹就对糟糠妻另眼相加呢?如此回家还脱不脱衣服了?
典典夫妇:高富帅与花瓶之间的关系仿佛注定只能是情人而已,一旦转正就容易折旧,我想症结主要是“共同语言”的缺失,那厢边李晓家的暴发户唯美女是图,这厢边典典的老公却追求着事业上能携手共进的伴侣,难道是错位?还是男人的欲壑难填?不厚道的想如果典典当初嫁了暴发户又会如何呢?那么她那些每天健身、美容的效果是不是就孙投其所好能守住身边的那个他了呢?依我看一未必,没有经历风雨的爱情多半靠不住,而人的欲望就是:得到的从不宝贵,总觉得还有更好的选择。
陶然与徐大夫:从不可能到可能,在整本书中是最顺利抵达彼岸的一对儿,但未可知的是直到书结束他们才结婚,不同于其他人早早的展开婚后故事,谁知道还会发生什么呢?呀呸呸!我真是暗黑得很了。但是对这对儿很不喜欢,尽管陶然直爽,徐大夫仁爱。陶然你算是哪路的朋友呢?在朋友有难的时候对朋友不信任、不关心,还单方面为了自己的利益而落井下石再踏上一只脚,虽然每一次你都会幡然悔悟,但你对朋友雪上加霜的做法无疑是不容易捂热乎的,幸而别热不和你一般见识。徐大夫更离谱,你对小雨的关心很好,但难道就不懂得避嫌吗?没想过会带来什么后果吗?再说你觉得就凭你一厢情愿被拒绝的那点暗恋,会比你女友和人家小雨的关系更铁吗?要关心你不会告诉你女友让她去关心吗?非得等闹出绯闻了才和盘托出,你敢说你开始不是怀着私心去体现一下自己的优越感的吗?
谭教授夫妇:很悲剧又很无奈的一对儿,不是很理解。首先一个不理解,确实出于自己的心地阴暗面作祟,真的很想知道这世道有没有教授工资那么低而节操这么高?中间有一段也写了收了人家三张800的票,为嘛票可以(还是这么贵的票)而钱就不可以?有区别吗?何况之前那300的票小雨也去卖了,为何这次800的票就不去卖而是自己去看了呢?第二个是这夫妇两个的关系,如果只是为了孩子,那小雨上班不是一天两天了,看她后来的各种表现可以感觉到她其实是很坚强的,作为父母应该了解自己的孩子,真没必要这么凑合着这么多年,要觉得离不了就干脆别提,为何在这个时候才第一次提呢?第三个那个莫名其妙的女学生,这么多年才奇葩般的出现这么一个女学生爱慕,还不问缘由的闯上门来,按说只要有点常识就会知道咱们教授这年纪孩子都该老大了,不可能没结婚吧?再一个教授这么出名家里情况应该都不是秘密吧?怎么敢什么都不打听一下就大白天闯到家里来示爱呢?她完全是为了剧情发展的需要穿越而来的好不好?最终现实的困难让他们在人生的终点回到原点,但体会不到一点应该或是幸福,只觉得很孽缘。
最后:小雨、刘会扬、灵芝这个三角恋的诡谲组合。小雨和刘会扬是有感情基础的,他们开始的原因就在于小雨的热情、懂事、体贴,如果不是开始刘会扬那一身农民工似的打板,相信也许就不会有这个故事发生了吧?所以这几对当中真正有点患难夫妻见真情的就是这对儿了,因为在一开始就是在患难中认识的。病后刘会扬对小雨的种种疏远主要是为了不拖累小雨这也可以理解,可以说这些都是很感人的。但灵芝的插播很突然,她所有的道理都选择性的过滤掉了小雨的好,于是很多气人的话和事都发生了,在人物的塑造角度和剧情的曲折发展的角度来看,这都是成功的,但不得不说,之前那个面对金钱诱惑百般纠结才决然而去的懂事的好灵芝,就此被灭了,仿佛自从做了制片人的助理之后那个朴实懂事的灵芝也离我们而去了,代替她的新灵芝把插足他人家庭当做是崇高的乐事,把掺和别人家事当做是想当然,用雷锋般的行动践踏着这个社会的底线。
故事总有尽头的时候,即使留下多少值得玩味的尾声,但爱情还在继续,但愿每段爱情都能更单纯和从容,无论贫穷富贵,无论顺利挫折。
《新守婚时代》读后感(二):守护爱情 ——读《新守婚时代》
要用什么来守护我们的爱情?现代人普遍感到困惑的问题。《新守婚时代》描写了生活在都市医院里的一个小群体的婚姻和家庭生活,让我们对婚姻爱情有了更多的思索。
苏典典是一个长得颇有古典味道的美女,她一心追求“愿得一心人,白首不相离”的爱情。于是,当肖正深情地表白:“男人按照自己的意愿描绘女人的脸,我的典典脸上描绘的,将只能是幸福”的时候,典典陶醉了,她把自己的第一次交给了肖正。于是他们举行了盛大的婚礼,如果不是典典的父母临时有事无法从苏州赶到,那婚礼就太完美了,无奈,只好由典典的领导护士长李晓充当家长。没想到婚礼当天李晓的儿子却意外的撞了车,害得李晓在婚礼前三分钟才匆匆直到,还是最狼狈的那种,这当然只是婚礼的一个小插曲。婚后不久,典典便辞职做起了全职太太,这让一众同事羡慕不已。只是,正如毕淑敏在《婚姻鞋》中所说的那样:婚姻象鞋子,合不合脚只有穿鞋的人知道。典典的一味顺从并没有赢得肖正的尊重,他还是出轨了,而他们的女儿因为自小被奶奶接走而视妈妈如陌生人。忍无可忍无需再忍,红颜一怒反而让他对典典有了新的认识,他惊叹原来典典并不是他所以为的花瓶,他开始重新认识自己的妻子,典典成功的挽救了他们的婚姻。
谭小雨的母亲因为受到病痛的折磨而变得多疑,她把电话放在触手可及的床头,每逢有人找电话找谭教授,她必先详细盘问才罢休,也正因为如此,有好几次差点延误了病人的抢救时间,谭教授的爱就这么一点被磨光。终于有一天他正式对妻子提出了离婚,而小雨的妈妈坚持认为他们之间还是有感情的,甚至对法院来调查的人撒了谎,虽然成功留下了谭教授的人,却留不住他的心,如果不是因为她的病情恶化而使她的生命走到了终点,我想,他们的结局是不言而喻的。其实婚姻就象是放风筝,一味的拉紧只会让线崩断,张驰有度才是夫妻之道。
相较于自己的母亲,小雨的婚姻也很戏剧化,原本两个人有着一个美好的未来,却被一场突如其来的灾难打破了。因为得知父母要离婚的消息,急着赶回家的小两口没有在意刘会扬被撞疼了的头,可是他却因此患上了失语症。多重打击下,精神紧张的谭小雨最终因严重医疗事故而被医院开除,使她的生活雪上加霜,在丈夫的鼓励下,她重新拿起书本努力学习,用一年的时间完成了别人三年才能完成的课事业程,并开始了一份全新的事业,在丈夫的提点之下很快成为售楼新秀。而刘会扬此时也开始了一个全新的治疗,而他的送水工作要求随叫随到,这就影响了他的治疗,而此时小雨家的前保姆灵芝介入了他们中间,她总是在会扬最需要的时候出现,不得不说她帮了很大的忙,尤其是在小雨无法三方(事业、家庭、父母)兼顾的时候。但她也有她的目的,她坚信小雨会离开刘会扬的,她一直在等待这样的机会,她觉得低潮中的刘会扬和她才是相配的一对。刘会扬治好了病回到了原本属于他的舞台,小雨也明白她和刘会扬的婚姻走到了尽头,因为她知道刘会扬不是不再爱她,而是他不能不报达灵芝的恩情。虽然这个年代已经不流行以身相许,但他明白灵芝想要的是什么,虽然他不爱灵芝,但他还是义无反顾。灵芝看到回到自己本来位置的刘会扬时,翻然醒悟他们之间不可逾越的鸿沟,“挥一挥衣袖,不带走一片云彩”,她走得很潇洒。
苦恋徐亮的陶然最终修成了正果,他们两个最终走到了一起。但他们要如何坚守自己的婚姻,还需要更多的磨合。
感觉上《新守婚时代》更适合七十年代的人来阅读,因为故事所描写的那个年代对他们来说更亲切一些,太年轻的孩子反而理解不了故事里所描写的一些背景,而故事的展开也更适合七零后的理想,这也是这个速食爱情的年代长大的孩子所不能理解的。
《新守婚时代》读后感(三):婚姻,且行且珍惜
婚姻,且行且珍惜
近来大众讨论最激烈的事情,当属是姚笛与文章的“出轨门”事件了。而由此引出了一个话题,便是人们对当代婚姻问题的困惑,以及如何能守住一份挚爱的婚姻。
翻开王海鸰的《新守婚时代》,关于婚姻的种种问题又浮现在脑海。作者王海鸰素有“中国婚姻第一写手”之称,他编创的电视剧《中国式离婚》《新结婚时代》等等都已经成为收视热点并引起了社会的热议。而这些热议的背后,正是人们对婚姻的迷茫。
这本书讲述了五位青年男女的爱情婚姻和家庭生活。在几对年轻男女中,着重描写了苏典典和肖正的“金童玉女式婚姻”,及谭小雨和刘会扬的“患难夫妻式婚姻”,以强烈的对比展现了婚姻在社会浪潮中所受到的冲击。谭小雨的丈夫意外患上了失语症,而她的母亲身患重病卧床多年,她的父亲则是一位帅气的医学教授,最终其父提出离婚。父母之间遭受的不幸和痛苦最终又蔓延到了子女的身上。曲折动人的故事以及真挚丰富的情感,不禁让人的泪水夺眶而出。
托尔斯泰曾说:“幸福的人都是相似的,不幸的人各有各的不幸。”在婚姻面前,两代人之间却面临了相似而不幸的状况,给所有人都提出了如何守住婚姻这个难题,同时也告诉了读者:要想将婚姻守住,就不要过分地要求对方,多给予彼此一点独立的空间,而最重要的是彼此信任,用一份责任感保护这得来不易的感情。
作者在最后写道,这本书写了年轻女孩的爱情,也记录下了我的青春。可惜那些美好的青春岁月,我们再也回不去了。婚姻是一座围城,外面的人想进去,里面的人却想出来。面对这个浮华而又快节奏的时代,对婚姻的困惑,或许可以从这本书中寻找到一些答案。
说到婚姻,就会想到钱锺书先生笔下的“围城”,那句“婚姻是一座围城,城里的人想出来,城外的人想进去”早已稔熟于心,只是作为旁观者自然多了一份局外人的淡然。婚姻在作家王海鸰的笔下出现了诸多的意识形态,比如“新结婚时代”、“新恋爱时代”、“中国式离婚”,抑或“新守婚时代”,在这些派生出的“时代”或者“方式”中,读者们都会情不自禁地对号入座,寻找婚姻里那些熟悉的影子,或轻狂或凄楚或无情或执着。当城里的人在城外走了一遭之后,忽然怀念起城里的生活,哪怕是日日的囚禁,夜夜的蹉跎咀嚼起来都是有滋味的;当城外的人不顾一切的闯进了城里,忽然留恋起城外的日子,即便是百无聊赖的寂寞,若有所思的寄托也是一种千金难买的快活。分寸之间的婚姻,却有了难以名状的人生况味,像无色无味的水,像无形无状的风。
《新守婚时代》讲述了五位青年男女的爱情婚姻和家庭生活,故事曲折动人,情感真挚丰富,催人泪下。在几对年轻男女中,着重描写了苏典典的“金童玉女式婚姻”和谭小雨的“患难夫妻式婚姻”,以强烈的对比展现了婚姻在社会浪潮中所受到的冲击。谭小雨的丈夫意外患上失语症,而小雨的母亲身患重病卧床多年,最终其父提出离婚。两代人之间面临的相似状况,给所有人都提出了如何守住婚姻这个难题,同时告诉读者:要想将婚姻守住,就不要过分要求对方,多给予彼此一点独立的空间,如此婚姻方能牢靠。
在这段平铺直叙的引言里,婚姻忽然变得很脆弱有很伟岸,说她脆弱是因为禁不住岁月无情地摧残,说她伟岸是因为在很多变故中依然能绽放出别样的光彩。
在百度里,任意搜索“婚姻”二字,会得到这样的结果:婚姻是为当时社会制度所认可的,男女两性互为配偶的结合。强调两性、配偶身份及“婚姻是家庭产生的前提”。当然是这是最最官方的解释,如果文艺一点去解析,也许会有很多不同的解释,这无关痛痒,只是个人的体味罢了。
在继续的搜索中,我们看到了更多不一样的答案和结果,比如追溯到原始时代,就有了所谓的婚姻,这是一种群居高等生命的本能属性,自然法则会用异性相吸的力量,使哺乳类生命繁衍生息。人类的婚姻存在形式以及结合方式,受人类社会环境的影响。不同时代和地区的社会环境,造就了多样的婚姻模式,以及结合方式。科学的意义上看,如果没有婚姻,很多血统就会出现混乱,不利于人们的优良繁衍。
原始人类并不需要婚姻,这跟今天的灵长动物是一样的,不好细说。后来有了氏族社会,采用的是集体群婚制,即一个氏族的男性或女性集体嫁到另一个氏族。这也是在进化过程中为了族群繁衍和防止乱伦导致族群退化而形成的一个习俗。再后来进入了私有制社会,才有了一对一或一对数的固定的夫妻关系,于是就产生了婚姻制度。
我们会不会重复苏典典的婚姻?会不会谭小雨的覆辙呢?在这样的假设里,我们一直在思索。与分寸有关。
《新守婚时代》读后感(五):恋爱总是浪漫 婚姻总是现实
读大学时就通过电视剧《中国式离婚》、《新结婚时代》、《大校的女儿》等了解一些王海鸰风格了,可真把她的书捧在手里细细读下来还是第一次。 从来都不相信“婚姻是爱情的坟墓”这话,也从没幻想过婚后的女人还能如少女一样受到男人的宠爱和呵护。这清醒的认识似乎来自于从小到大的文学、影视熏陶,目前看来更多来自于对周围许多已婚人群的观察、总结。《新守婚时代》里三个护士姑娘的爱情与婚姻经历似乎又加重了对这种认识的肯定。 王海鸰曾经说自己不了解男人,她认为这是因为性别的差异。可是在写谭教授与小雨妈妈的离婚风波时,却让人感觉她实在是太了解男人了。那些面对年轻漂亮女性的示爱,内心欣喜异常却又故作平静的极力克制、那些明知不可能实现还不肯放手的愿望、心里早就翻江倒海了嘴上还要硬撑的倔强……男人总是这样对待自己的感情,好像他们什么都能承受一样。 小雨的丈夫刘会扬是另一种男人的代表,但是对待感情依然如谭教授般采取不明朗态度。面对突如其来的打击,他失去了健康的身体和高薪职位,自热而然就产生了自卑心理。他试图跟小雨分手,却又割舍不了对妻子的爱。难道所有的男人都认为女人是因为地位和钱财才嫁给他们的么?真令人费解。
他们喜欢操纵一切,包括女人的想法。一旦女人对他不够理解和支持,他不但会将一套套逻辑严密的道理说给你听,还会向你表达他为了你好的辛苦和决心。辛苦的是他,委屈的是他,妻子只要服从他的安排、别给他添乱就好了。 刘会扬的奶奶教育小雨说,对处于弱势的男人不能仅仅采取保护,还要给他足够的男性尊严。看到这里顿觉无力:女人是多么不易,工作、生活已经让她心力交瘁,还要面对跟病中敏感丈夫相处的种种难题。在我看来,小雨最困难的时刻就是为了帮助刘会扬缓解房贷压力,去沈平的公司上班。
为了配合出差的工作,小雨跟丈夫谎称去跟同学旅游。一直惴惴不安、怀着复杂心情回家后的小雨,受到了丈夫和朋友的严重误会,她的愤怒和沮丧无处发泄,于是冒雨去公司质问沈平。沈平老奸巨猾,当着刘会扬的面竟斥责小雨是骗子。 恋人们沉浸在甜蜜的爱情中时,怎么也不会想到随之而来的婚姻会是这个样子。我们以为生活在新时代,结婚是因为拥有爱情,婚姻生活一定会带给我们更丰满的人生。可惜,世间之事并不会随着我们的主观意志发展。
常常是女人还在拼命爱着她的男人和家庭,男人已经厌倦了。再不就是家庭生活出了困难,双方便再不能像以前那样保持好的心态了。具体到小雨父母和小雨夫妇这两对夫妻身上,我们看到了总是女人们在努力表达她们的爱,而男人则是既不说爱,也不说不爱。好像他们既然一心扑在了工作上,就有理由对女人冷酷一样。
哈尔滨女孩儿暗恋谭教授没错,那是一种真诚的爱,真心向所爱的人表达爱意不是罪过;灵芝更没错,她对刘会扬的深爱和无私付出,还在结尾加重了读者对这样一个朴实美好又大气的农村姑娘的敬佩之情。可是,一想到可怜的小雨妈妈和小雨,我那狭隘的女性思想又作怪了:男人为什么就不能直接拒绝异性的诱惑呢? 也许真像作者认为的那样,男女之间的性别鸿沟是无法跨越的。恋爱的时候也许不必太在意这点;可是两个人要打算一辈子维持一段所谓幸福的婚姻,就需要多费点心思了。在不幸的家庭中硬撑的女人远没有一个独立生活的女人活得自由和幸福。
《新守婚时代》读后感(六):不嫁则已,嫁则——
还记得多年前,看王海鸰的访谈,说她离婚后一直带着孩子一个人过,当时觉得不可想象,一个人怎么过!可是到了现在这个年龄,虽然没结婚,却是连结婚都不想了,因为讨厌生活中有一个陌生人的出现,还要和那个人同吃同睡,他的所有关系还要成为我的关系,太恐怖!
这本新守婚时代,实际是王海鸰的旧作《不嫁则己》,2002年就被拍成电视剧了, 从今天眼光看,那部戏的服装和演员土到渣滓了。(里面演苏典典的是郭晓冬现在的老婆,其他的演员,一个都没出来)
这部小说是王在《牵手》大热后出来的作品,因为之前她写剧本写久了,话说小说家写剧本久了,难免沾上剧本的一个习气,就是过于动作化,以及主体不分了,看这部小说,你会觉得似乎没有一个主角,因为作家可以透过每个人的大脑,将每个人的心理想法呈现在面前,事实上这对于小说而言,是不对的,因为小说基本上只展现主人公的心理对白,即使以第三人称来写,上帝视角,也应该以主人公的视线看世界,不然对于读者而言,就会产生混乱感。
可是剧本不是,剧本是要呈现每一个人的心理,通过动作。
所以这本书里,很明显的,王海鸰把小说和剧本给混起来了。
除开这个,这本书有着王海鸰作品最大特色——好看,让人一气呵成。
此外,一样地一地鸡毛地透不过气,王海鸰延续了她一向“冷静而近科残忍”的手法,再现婚姻硝烟弥漫的生存状态。小说讲述了有代表性的五对婚姻故事。第一对:以美女苏典典为代表的“金童玉女”式的婚姻,经历了令人羡慕的短暂过程最终失败;第二对是一对年轻人真正爱情至上的结合,可是丈夫却得了失语症,导致工作没了,只能去做清洁工,大难当头考验了他们的情感;第三对是已经离了婚的中年男大款,克林顿式的事业成功者,身边女人犹如走马灯;第四对是50多岁的知识分子,重病在身的妻子和一辈子忍受寂寞的丈夫,双方都令人同情;第五对是始终不渝追求爱情的阳光女孩,最终得偿所愿。
在王的作品里,男人总是失语的,而这部作品里,她让女主角的丈夫得了失语症。爱情是否能战胜病痛呢,久病床前尚且无孝子,何况只是没有血缘关系的夫妇。其实本身而言,这病就已经是足够的阻难了,我觉得强加进去的小保姆对丈夫的爱,其实画蛇添足了,而且理由不够充分。还有,为何大美女苏典典的爱情故事那么少,反而是中等美女小雨的爱慕者这么多,也是个BUG。还有因为先看的《新结婚时代》,那是王海鸰后来的作品,两本书有不少情节是重复的,这不免让人有些失望,她在重复自己。
这部作品有个较为光明的结尾,不知道是不是王海鸰就是不擅长写结尾呢,因为她所有的作品结尾都不高潮,也不让人有所回味,《新结婚时代》的结尾明显是为了能拍成电视剧硬改成个光明结尾的,这部也是。而且总有给人匆匆结尾的感觉。
好像这篇说了她作品很多坏话,但其实,之所以这么深切的说不好,恰恰是因为爱得深沉!当代的女作家里,王安忆,王海鸰和张洁,是我的最爱。
《新守婚时代》读后感(七):我们离守婚时代有多远?
婚姻的话题,是个痛的话题。
记得高中的时候,语文老师,舒婷的《致橡树》:
我们分担寒潮、风雷、霹雳;
我们共享雾霭、流岚、虹霓。
仿佛永远分离,
却又终身相依。
这才是伟大的爱情,
坚贞就在这里:
爱——不仅爱你伟岸的身躯,
也爱你坚持的位置,足下的土地
那时候,对于爱情的渴望,就是寻求这样一个人,共同承担生活中的风雨,共同分享生活中的乐趣。父母偶尔吵架,我心里很是不舒服。觉得,爱情是个神秘的东西。后来,本科的时候遇到了。也海枯石烂。后来,无果。就这样,跌跌撞撞的到现在。
收到《新守婚时代》的时候,我就很纠结。纠结在:这个时代,我们离守婚有多远?频频听到周围的“小三”、离婚、出轨之类的词语,我想这个时代,真正幸福的婚姻有吗?一直在拷问。《新守婚时代》讲述了五位青年男女的爱情婚姻和家庭生活,这五对男女有多种形态:新婚的,热恋的,离了婚的,要离婚的,年轻的,中年的。不论何种形态什么年龄,他们的初衷无一不是要牵手一生要白头偕老,但是往往,结果却不尽人意。
《新守婚时代》这种探讨:转型时期中国式的婚姻难题,唤起我们对于婚姻的再度审视。《新守婚时代》文字描述,一般一般。但是正如作者:记下了我的青春记忆。人性代代相通。这五位青年的爱情却是给我们找到了自己生活的影子,从而勾起我们对于生活的重新的审视,且行且珍惜。
其实,我们就在守婚时代。只是,你没有发现。只是,那些明星,那些所谓的名人,垃圾的新闻,垃圾的狗仔队的新闻,造成我们似乎不在守卫我们对于爱情,对于婚姻的虔诚。谁统计过,世界上那么多家庭?出现的婚姻破裂的能占到一半吗?答案是肯定的。这是《新守婚时代》给我最大的收获。
《新守婚时代》读后感(八):婚姻里的选择题
尽管故事的发生年代与那个时代的标志物品让人产生错觉,尽管情节的安置与时代的特征让人借位,但是我还是要说这本小说感动了我。就像一壶酒,里面的酒醇香味美,但盛酒的壶与酒却不能匹配,怎么看都像装错了壶。
我承认泪点低。从头至尾,我几乎哭着读完这本小说。看过王海鸰多部作品,这本书远没有《大校的女儿》写得厚重,没有《新结婚时代》那样准确把握了时代的脉搏,也没有《成长》给人予启迪,但这本小说松弛有度的叙述方式,让人读来轻松惬意,能快速进入故事情节,欲罢不能。周六的下午,外面春光明媚,从阳光浓烈读到夕阳西下,合上书本,擦干泪痕,又一次体验了不同的人生。
故事结构简单,三个女孩做着不同的人生选择题。青春美貌的典典早早嫁给青年才俊,成了全职太太,慢慢地,两人生活节奏越来越不步调一致,过着名存实亡的婚姻。就算在今天,典典也有代表性的。全职太太是个冷暖自知的职业——在另一半看来,根本就不是职业,顶多算是一个附属品,他的附属品,家庭的附属品,在这样的婚姻状况中,想获得平等自由的权力谈何容易。这样的婚姻就像是一个不等式,永远对方大于你,永远是你在做妥协,永远是以他为轴心。如果没有充分的心理准备,不管怎样还是要选择一份职业,不在于收入的多少,而是在于一份尊严。
小雨则要曲折得多,与绩优股互相倾心。而婚后意外的灾难,使两人的婚姻面临着重大考验。从生活优裕到在底线挣扎,两人被生活压得喘不过气,贫贱夫妻百事哀,当女强男弱,婚姻的天平发生了倾斜,就像在放大镜下,两人的琐碎、细末被无限放大,这些都成了压倒婚姻的最后一根稻草。小雨是作者倾力最多的一个人物,看得出,作者也喜欢这个善良、纯真的女孩,但是在面对生活的磨难时,不主动、不争取让人又感到这个女孩的无力与无奈。这样的婚姻就如在解一道复杂的应用题,需要动脑筋、花力气,当然成功找到答案后,幸福感也最强。
在三个女孩中,陶然最为顺利。喜欢,就是争取,这爱纯净、自然,成功俘获心上人的心。这个率真的女孩子,对婚姻和爱情最为纯粹,这就像是一个等式,双方是平等的,一方努力与另一方在价值观、视野、学识相近,双方交谈的渠道越多,这样的婚姻才能越长久。
这本书也存在着明显的缺憾,情节的设置过于简单、不丰满,有的地方交待得突兀、不圆融。作者在自序中说写了十年,用十年穿起一个故事,本该是厚重的,可能这十年中发生了太多的事情,复杂变得简单了,厚重变得单薄了。尽管这样,这不失为是一个好故事,就算在今天,仍能打动人心、引起共鸣;不管时代如何变化,婚姻的本真仍是每个人应该坚守的。
《新守婚时代》读后感(九):残缺的圆
残缺的圆
文/Sofia
在这个世界上,我们每一个人都是一个缺了角的圆,为了让自己恢复完整、不再残缺,我们努力地翻滚在这个滚滚红尘里,寻找着自己遗失的那一个扇形。寻找的路途中,有阳光普照,有花香遍野,也有雷雨交加。
某一天,在某一个意外的转角,我们遇见了一个中意的扇形,也许TA恰好能弥补我们的空缺,也许TA的大小并不合适,但是我们需要TA并接纳了TA,让自己形成一个“圆”——这个组合而成的“圆”也许半径吻合,也许并不圆满。即便是半径圆心相投的新“圆”也会留有那么一些需要磨合的瑕疵。
这便是婚姻。美丽的丝绸布上刮了一缕柔弱的细丝,或者是,华美的袍子上爬满了虱子。
婚姻,从来都需要一种接纳和包容的守护态度。丝绸上有了一根刺眼的刮丝,袍子上蠕动着恶心的虱子,这样的丝绸、这样的袍子,你到底要不要?如果要,你该如何要?如果不要,你能预知你会遇见更美的意外吗?
《新守婚时代》中描绘了几种婚姻形态。
“久病床前无孝子”,有被疾病拖垮了的爱情和人性。疾病,会慢慢消磨人与人之间的感情,也会让曾经健全的人性生疑、生病。
谭小雨的母亲抱着一拍两散、拖死对方的决心,硬生生地将自己变成虱子,遭人憎恶。是的,她也身不由己。她也想要一个健康的身体,她还怀念他曾经的似水柔情。可是,他所有的爱早就随着她枯萎的健康和丛生的多疑,一丝一丝地萎缩,只余责任。
刘会扬不愿重蹈岳母的覆辙,决定放手,宁可自己从此只是那个残缺的圆,也不愿让自己变成遭谭小雨憎恨的虱子。
谭小雨目睹了父母之间的感情的变故,一方面既同情母亲,另一方面又同情父亲,这样矛盾的感情投射在自己的婚姻之上,使得她对刘会扬的感情里既有未曾消耗殆尽的爱又有难以推卸的责任。谭小雨注定要走上一条矛盾的道路。
因为谭小雨不是刘会扬的优雅女同学。刘会扬的女同学是一个实际的利己主义者,在寻找另一半的时候,时刻以“同甘”不“共苦”为宗旨,一旦发现有不利因素,立刻挥剑斩情丝,及时止损。这样的人,会过上好日子,但是不会遇见幸福。
苏典典的婚姻看似是“好日子”和“幸福”的完美结合。只是,这个世界上哪里有十全十美的婚姻。这桩婚姻分明是金钱和美貌的互利互换。只不过,故事开始的时候尚有感情作为基础。然而,时光流逝,当美貌成为习以为常时,即便是年轻时代的林青霞也会成为寻常姑娘。《来自星星的你》中,都教授说,心跳加速只是一种幻象,千万别当成爱情。
其实,我觉得苏典典和肖正最后的和好有点儿过于追求大团圆结局。当肖正已经对苏典典的美貌失去新鲜感时,苏典典要拿什么来维持、来守卫肖正的感情?
事实上,护士长李晓和事业有成的前夫沈平的离异婚姻正是苏典典和肖正之间婚姻结局的写照。
能够守护住的婚姻不仅仅需要外表这个触媒,还需要心与心之间的交流。陶然和徐亮之间的婚姻算是《新守婚时代》中五种婚姻形态里最适宜的一种了。她是力求上进的护士,他是前途无量的医生,彼此之间有欣赏、有交流,虽然难免有钩丝这样的瑕疵存在,但是这种争执并不影响他们之间的感情。细水长流的婚姻便是如斯。
《新守婚时代》读后感(十):难守的婚姻
王海鸰的小说自从《大校的女儿》一见倾心后,慢慢读过多部,如《牵手》、《中国式离婚》、《新结婚时代》等代表作。王海鸰其实婚姻很短暂,但她对婚姻困惑的理解却非常深入和细腻,她的作品,大多有自我的痕迹在其中,她的婚恋故事张扬着却是她从个人经历里抽身而后,更普遍的婚姻矛盾、城乡鸿沟以及家庭悲喜剧。王海鸰一向不太关注别人怎么想,她认为创作只是自我的表达,"一个作家的经验是有限的,只有积累到一定的年头,至少十年,才能达到从心自然流出的状态"。这也是她,了解自我、沉淀自我,继而写出自我的生活,写出超越想象的生活的根本原因。
《新守婚时代》是王海鸰十多年前的作品,原名《不嫁则已》。两个名字,看得出立意上的不同,不嫁而已,侧重于嫁,嫁人要嫁好的、嫁合适的、嫁对的、嫁得不对便是吃苦受穷、乱折腾个没完。这些不同的“嫁”都可以一一对应到小说中各位女主角的各自婚姻选择上。而这些看来有些单一,有些片面定型化的意味。我想这也是因为是十多年前的作品,那时各种意识形态正处于萌芽喷涌而出,还未变异之时。当然从小说中来看,那时的婚嫁问题也还没有那么多功利,于是相对当下也有可归纳的模式。
谭小雨可以拒绝同行的邀约,喜欢上另一行业的高富帅。当然这里也有一个疑问,十多年前,房地产方兴未艾时,房地产销售便已是如此的多财多金有地位和面子吗?还是说小说为了迎合市场和现状,做过一些调整?谭小雨代表着知识分子家庭的出身,可居然是她在工作期间魂不相守,出了医疗事故,这恐怕也是作者设置的第二个暗扣。
苏典典和肖正,是男才女貌的结合。这样的结合,在貌已习见,而左手拉右手没了新鲜感时,单纯女性与知识分子的矛盾、分歧以及婚姻的危机便冒上了头。这里有第三个暗扣:长久夫妻在价值观上的似与不似。
陶然和徐亮,有点哥俩好,又常打打闹闹,很有恋爱的感觉。陶然是个人精,在姐妹遭遇苦恼时,又常常是出点子的智囊团,可惜这个形象虽爱恨分明,性格又爽朗,但作为串起姐妹故事的角色,身段又有些被拔高了,什么门儿都摸得清,超越了年龄应有的常识啊。
李护士长,对工作爱岗敬业,在家里教育儿子有章有法,然而婚姻不幸,早年嫁给有钱人,却因老公沈平有外遇而分手。沈平身上带着揭露男人好色劣根性的使命,是个爱吃窝边草的“黑”老板。
早期的作品,人物比较平板,每个人身上都有宿命的弱点,也几乎在故事开始之时便已注定他们的走向和命运。倒是谭小雨的爸爸和谭家的保姆灵芝前后性格有所突破。谭爸爸与学生的倾情歌唱,一怒离家,又为残妻而归,平静送倾慕的学生离开,从挣扎到反抗再到接受命运,并向命运妥协,谭爸爸的美德辛酸与无奈,历历在目,个人觉得这个人物相对较成功。保姆灵芝,从忠诚到不告而别,从朴实无华到华丽蜕变为城里人,有非常大的转变,但灵芝的转变,虽然谭家的教育是因,但似乎还欠缺了一些催化剂,到了最后的高风亮节,一念之仁不当小三,倒不符合这个时代里元配与小三当街打架的各种闹剧。当然,我想作者在这里这样设置,也是希望多表现一些正能量,能弘扬正确的婚姻价值观。作者曾说,并不想让女人最后成为怨妇,所以,批评和棒喝对女性更好。
只小小说可以轻易地改名为“新守婚时代”。但如今的诱惑那么多,小小护士站里,每个女性想必都想守住自己的婚姻。人生各有不同,各人有各人的缘法,似乎结局大多经过一番波折之后,仍有些光亮和美满的希望,可惜终究是作者的美好愿望,残酷的现实真相是:不嫁则已,嫁了,这婚姻很难守啊。所以,女性们进了围城也并非万事大吉,当知易婚难守,还得用心好好守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