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逆行》是一本由谈笑静著作,中信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36,页数:176,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第一次是在ONE上看到《我们》杂志的,那是宁远写的《把时间浪费在美好的事物上》,这篇文章很长,我反复读了很多遍,虽然说的是她自己的故事,但觉得每一句都写进了我的心里。
从那以后,关注了我们MOOK的微博,随时关注动态,在第一期“逆行”上市的第一天,我就在亚马逊上下单了,一天后,我终于拿到了那本期待已久的书。
封面设计简单、朴素、大方、有意境,让人很舒服。随手翻开,书中文字、图片交相呼应,让我爱不释手,想要马上进入《我们》的“逆行”。接下来的几日里,天天捧着书看,那种心情更是从未有过的。
“逆行”这个主题,很适合当下这个快节奏、浮躁的社会群体,让这个时代中的我,寻找到了一种不一样的安静感、踏实感。
作为大学生的我,经常有些迷茫的时候,总是纠结于自己的人生之路,读完《我们·逆行》,不能说为我指明了未来的道路,但真的让内心纠结、不自信的我产生了从未有过的坚定。
太多人都在各行各业中游走,太多人都在不同城市中游荡,太多人都在为着心中的理想奔走,太多太多......原本都只是因为生在这个世界上为生活而“顺行”,但都在经历了太多之后,无法违背自己的内心而选择“逆行”。虽然一开始看似有些坎坷,但心中的坚定最终还是占了上风。
“这里还有我们”,在自己内心挣扎,无法坚定时,《我们》会给我希望。
自己还真的只是太年轻,需要经历的还有许多,“逆行”中形形色色的人们,都有着或多或少的经历,在我看来,他们和常人不一样,但又是相似的。不一样之处就在于他们在有限的生命里不断转换着自己的角色,在不断的尝试中逐渐接近那个内心最真实的自己。相似的即是“我们都是一样的人”。
看完《我们》后,我更加热爱生命,渴求预见未来的自己,努力使自己也来一次”逆行“。
是《我们》使我不再畏惧地前行。
期待与《我们》的下一次美好相遇......
《我们·逆行》读后感(二):这是给中年人看的杂志
拿到这本杂志的时候,一个设计师颠颠跑来对我说:“这本杂志里面照片都不错,你看看!”
封面给我的第一感受便是少数民族孩子不遵守交通规则,走在双黄线上,多危险啊!随手翻开一页,就是许巍的巨大侧颜照……由于他的歌在近些年,少了自己的一些坚持而不再喜欢,所以这本杂志在随手翻翻之后,也就丢在一边——以许巍这种不坦诚的摇滚歌手,作为主要人物的杂志,不看了。
后来几日,伏案工作,其他同事随手抽到落了灰尘的它,拍拍封面说:“陈坤出品的杂志诶!”心中愈是抱恶——现在是个明星都能自诩为“最文艺的明星”了!厂花富家阴郁小哥儿气质,很令我着迷,索性看看他是什么模式的文艺吧!看了下目录,居然没有他写的文章,只有封底那段中肯的话:我的好、我的坏、我的异类、我的虚荣、我的自私,你们都可以拿去看。我们都是一样的人,只是经历不一样,我的怨恨、我的骄傲、我的不真实、我想要的伟大,都可以拿出来跟你们分享。
看了几篇文章,由于作者不甚出名,每每读完,都翻回目录作者们介绍的地界重新了解。有一些人的文章,一味避世,是他们理解的“逆行”;有一些人的文章,执着坚持,是作为愤青的我,激赏的“逆行”;还有一些酷到没朋友的人,他们犀利的词句记录最赤裸相见的见闻,他们的存在,已是“逆行”……
身无分文,走在西藏、新疆;没有收入、自由职业,还是一个单亲妈妈,游荡在大理;辞去步步攀升的工作,只为自己真正喜欢的事情;不带指南针,就敢走进未知的密林,死亡也许就在下一刻……这些人的生活,记录给我这种庸碌的人看,真的会带来精神高锰酸钾的催化作用吗?
我认为不会。
只有尝过山珍海味的人,才会放弃吃美味的机会;只有经历过世俗成功的人,才会放弃虚荣追寻内心;只有有过钱的人,安全感才会支撑他走完没钱的旅行。这本杂志所倡导的的一切,只适合有过经历的中年人,无论是身体上的还是精神上的。
想起我问亲近的友人,你的生活目标是什么?他们十有八九都回答:变得更有钱……
所以,我们这群屌丝,注定无法逆行咯……
《我们·逆行》读后感(三):只需侧耳倾听
其实随便一个主题,我们都可以有很多话说,从各个角度,掺杂各不相同的个体感受。也许这些个人感受里,有催人奋进的正能量,有生拉硬扯的负面磁场,有淡泊不争的清静心,有歇斯底里的哀惘号,我们都可以认同,或者驳斥,再或者不屑一顾。因为我们对于这样一个世界,这样一个问题,有我们自己的方向性看法,所以我们也就习惯把悖离我们的不同看作无所谓、错甚至大逆不道。
套来这本MOOK的主题,我们都在顺流而下,而我们却把自己放在一个静止的位置,对那些站在原地的石头或逆流而行的游鱼,我们当然称之为逆行。当然,我的原地不动可以是你的逆旅,也可以是你的瀑布跳,我们看世界总有差池,因为我们从来都难以摆正自己的位置。当我们站在一条空旷悠远的路口时,视野豁然开朗,也许目力所及郁郁葱葱,谁能确定自己的所在呢?反倒不如闭上眼,侧耳听风。
当心沉寂,任那障目的叶子肆意腾挪,耳朵便灵敏起来。大千世界声声入耳时,心便能够捕捉到最清脆的一响,那不仅是方向,也是你的所在。于是心安成了归处,不用动,却一直在动,顺行抑或逆行,也便都无所谓了。
作为一个不彻底的许巍歌迷,我乐于通过如此的清谈了解他以及他歌曲背后的小点滴,也看得到许巍所在的位置。本着这样的心,也看得到书中每一个人每一个故事每一片影像的固守。它们之于我,是流动的,自然许多顺流许多逆行,而我许是克己的缘故吧,却听得到他们到底那些在我眼前,那些在我身后。
我们向前行,却总是走在归乡的路上。这大约是心与脉搏的共鸣,我们不一样的经历不一样的人生唯一有些一样的地方吧。
《我们·逆行》读后感(四):逆行之路不再寂寞
在陈坤的微博里看到了这本书,后通过淘宝网订购之。看到《我们•逆行》书名,有过猜测,“我们”可以理解,逆行具体会是什么含义?自己大概揣测,是不是对最初认为最为珍贵的东西的再回首寻觅,沿着来时的路?翻开到手的书,看过诸位作者的款款表述,发现竟然各自在自己的逆行之路上行走着。
开始读之前随意翻了翻又看了看目录,一眼看到了“跑江湖”,便成为我的看过的第一篇,“我一愣一愣地听完,也想夹带点禅机,所以问他:那现在的’江’与‘湖’,在哪里呢?他说:江堵湖塞,只有靠自己了!”,我不是信佛之人,原来这个“‘跑江湖’一词最早是佛教禅宗的专用语”啊!“靠自己”仨字让我感觉痛痛的,产生了某种共鸣,不是我不明白,只是世界变化太快,但却似有个包袱悄然落地。“不要深思,不要多想!像过去那样,捧起你的经卷,焚起你的心香,他娘的勇敢向前进吧!”,我的理解,这里的“向前进”,其根本就是逆行,为了心中的信念,不管前面会不会有“一颗繁华落尽星光透露的菩提树在等着”他!
看的倒数第二编文章便是宁远的“把时间浪费在美好的事物上”。人活着总归要做两件事:一个是做自己想做的事,一个是做自己应该做的事。面对现实世界,往往人们做的应该做的事其实不是自己想要做的事,也就是“他们没有过多的选择,只是生活选择了他们成为什么样的人”,那么面对不得已而为之的“选择”,“他们稳稳地接住了这被动的选择,从而开始主动的努力,并慢慢地获得”,对“他们”而言,这也许就是逆行——被动的选择主动的努力!不会出现强扭的瓜不甜的结果,虽然在会有些遗憾有些难过有些失落的心境中来不及考虑更多便匆忙走了下去,偶尔停下来稍事休息时,也会自我安慰一番:我退休后一定和老伴儿背着行囊走遍全球,或者退休后我一定会到有菜园子的平房过种瓜种菜的田园生活———等等的美好畅想,或许是他们在逆行中获得动力的某种姿势吧。
书中的最后一篇,王晓屋的“逆行,遇到生命”, 也是我看的最后一篇。“过忠诚于自己的生活”;“重新发现自己的感受”——“觉察得越多,对生命中的幽暗之处做的自我分析越充分,不曾认识的自我之地就会越多地被开辟出来,成为我们内心的沃土,这样,我们就获得了更广阔的自由”。每个逆行之人会有各自的逆行路线,其根髓都一致——都是顺行的反向行走,顺行时面对更多的是现实的世界,逆行时面对更多的是自己的内心的世界,腾出时间“穿过‘自身黑暗‘”,探视并尊重自己内心深处最想要的并为之行动,虽然“我们更不清楚哪里才是逆行的目的地”(谈笑静),也知道这一路“承着逆行的苦与伤” (谈笑静),但内心会变得更踏实而真实。“生命中最大的幸福,就是不停地‘看见’原来‘看不见’的,然后,自由地成为一个人。”———或许这也是阿鹏叔“迷恋着”的“无比澎湃的”逆向“旅行”吧。
“谈笑静:如果可以,你会穿越回去对过去的自己说什么?”
“许巍:一定要相信未来是美好的,好事都在前头等着你。…..”
这本书看过30页时,心中少了些许寂寞的感觉,看罢全书,暖暖的暗流从心脏处向全身慢慢涌动。
“某种意义上,除了因为这条路是对的,还因为,这条路上走着各色各样的同路人。”———豹小白《梦醒者》
《我们·逆行》读后感(五):逆行归家
陈坤、多多、杂志书,这三个词交织在一起让人满怀期待。
知道坤哥,不是因为《金粉世家》之类的电视电影,而是“行走的力量”和藏传佛教。一直知道《见与不见》不是仓央嘉措的诗歌,一度还为他的诗歌被定位为情诗愤愤不平。而后偶然的机会,多多的诗歌吟出了我的心声,我熟悉了《见与不见》的主人。对于学佛人,更对于一个因为藏佛引入佛门的学佛人,也对于一个买书如山倒的人来说,这本书是不同于其他的存在。
形形色色的陌生而又熟悉的逆行者,字里行间,带给我的是亲切与激励,他们贴近我的修行,我的生活,以及我天生随性的清宁安定和那无孔不入的糟糕情绪和懈怠。
印象尤为深刻的是许巍的那句——我没有那么孤独,只是觉得在这个世间生活有点寂寞。
我贪爱独自彳亍,愈加精彩的生活让人寂寞;知道世间无常,愈加平静稳定的日子让人怖怕。刚毕业工作了近半年的某一天,忽然对未来心生恐怖,每天碌碌无为做着相同的事,却不知为何而做,玩乐逍遥亦不合本性,好似这人生不再属于自己。一度与朋友嬉笑道,求往生,一脸严肃。阅读,大多在上下班的地铁上,如此才觉一日没白过。
“感谢过去的经历,如果活着,就好好得活着。”世间如此,才能更乐观的活在当下。
他们讨论坚持与我执的区别、相信与自我催眠的区别,真妄本一,犹如镜子外的你和镜子里的你。有一个为真,另一个必定是假吗?重点在于自己是否清明无碍。收起自己半吊子的佛理,不如行动。“去相信,简单点,一切都好着呢!”亦如多多所说的:“如果他们愿意相信自己内心的最深处就是光明,其实已经是最好的信仰了。”生活亦是修行,我们都在不同纬度不同程度地旧路还家。
林怀民的不碍得失、活在当下,人生本是流浪;沙门寂然的江湖虽拥堵,依旧趣味横生;狭小的绿野田地,亦可成为心灵的归属;小酒馆里人们坦然单纯的生活,羡煞旁人;不带情感地去讲述贫苦和无序,质朴纯粹,我看见了拍摄者对万物的尊重和敬畏;印度乡情、大理风貌,不止是景,更是人心,生活和旅行得失寸心知;印象最深刻的《梦醒者》中的师父们所谈及的过往,让我这个来路人感同身受,不禁唏嘘,视为激励……
生活便是修行,这不是标新立异的表态,它在于当下,在于素直,在于持之以恒。修行就是一场艰苦卓绝又孤独的旅程,以柔软为心,坚韧为行。
我把他们的逆行称呼为我的同行。它展现的是人们寻找信仰,寻找理想的足迹,散落到五湖四海的人们手中,呼唤人们对自我的思考和留存一丝丝的安宁停歇。对我而言,它是佛法在世间的影子,将人们的追求从不同角度体现出来。就像独自奔跑的人见到了同行者般的温暖。在世人眼里,它是逆行。可若不是我们妄见,它本如一。这里,我见到了绝地中旅行的风景和同行人,是一个人默默奋然时,不曾注意的和相和而泪、相见恨晚的人与物。若是自己不够精进,便有一种生怕掉队的失落感。
《我们》更像一本佛家思想读物,在主访人物中清晰可见佛法的影子。佛家不是宗教,它教导人们寻找最究竟的东西,自净其意。这也是追求自我的人们更能接受它的原因。
我想,对准备阅读此书的朋友们需要也必要一个小贴士——逆行,请顺应自己心底的力量,不为逆行而逆行。我们之所以为我们,只因平等而带来的包容。本书逆行,即非逆行,是名逆行。
在上下班的地铁上,用手机和kindle匆忙零散地打下这些文字,心满意足地归家。
《我们·逆行》读后感(六):我们·逆行
还没有看过这本书,但关注陈坤的微博知道了行走的力量,知道了《我们·逆行》这一本书。关于我,那是一个“个体”,关于我们,那是一种“力量”。每一个“我”都是独一无二的个体,而“我们”,表示的是某种属性,某种状态的聚居,或处于相同的社会环境,或处于相同的精神状态,某一刻的重叠,造就了如今我们这个群体。“我们”是对孤独个体的慰藉、映照、呼唤、甚至归宿。船在河中行走,有顺流,也有逆流,生活中的我们,有时会顺应世界的时间和速度,按照自己规划的行走,容不得半点出错的机会,但快节奏的生活,时间被大大压缩,把我们的想象空间都挤没了,尊重内心的选择,寻求生活中的那一个分支,这就是我们的逆行。每一个人都是一座孤岛,你必须融入才不至于看起来那么寂寞,你必须学会这个世界上那些看得见看不见的规则,在“做自己”和“取悦他人”之间找到平和,我们常常以为这样子的生活适合我们,但唯独心中有一股涌动的泉流,告诉我们,我还可以追求。
个人的逆行,是孤独;两个人的逆行,是陪伴;一群人的逆行,是改变。 逆行,让我们去挖掘心中的那个自己,在安静的行走中质问自己,在静中沉淀,在静中寻求真实的我,真正的我们,这不是叛逆,这只是一种一个指点翘起地球的勇气,寻求我们的逆行,希望成为感化地球的太阳。
《我们·逆行》读后感(七):在逆行的道路上,我们从来都不是一个人。
“这一期的话题是《逆行》,但我们却没有预设‘顺行’的标准。”南下的列车上,我缩在其中一节嘈杂车厢的狭窄床铺上,同我作伴的只有车轮滚滚和这本刚刚到手的MOOK。他没有精致的装帧和细腻的纸张,甚至显得有些粗糙,连工作人员的名单都只有短短几行,可刚刚读到开篇的那句话,我就知道他会成为我读过以及做过的所有MOOK中最合胃口的那一本。
一本以“逆行”为主题的MOOK,看上去质朴,读起来却能给人以不断向前的勇气。一个个看起来毫无关联的作者,却像是跟主编默契十足似的全部采用了娓娓到来的语言,讲述那些在外人看来颇动荡、需要下足十二分的决心才能做出改变的事情,透漏着内心的坚定和灵魂的张扬。而我们也能在其中渐渐体会到,无论是一直在剧烈变动着的歌者、不断改变人生模式与节奏的电台DJ还是敢于浪费时间离开观众的妈妈,用陈坤的话说,“我们都是一样的人,只是经历不一样”,我们都是在人生旅途中勇于逆行且并肩作战的伙伴。
如主编谈笑静所说,我们只是愿意上路的孩子,行李只有两件:一件是好奇,一件是勇气。 我们都是在漫漫旅途中不断找寻自己的赤子,我们一无所有,我们两手空空,唯有好奇和勇气是与生俱来的两份礼物,他们伴我们度过庸庸碌碌却也彩色斑斓的一生。很多年之后,也许我们早已成为自己理想中的样子,又或许我们仍在不断探索回家的路,而这一切,都只需要我们“不要深想,不要多想!像过去那样,捧起你的经卷,奋起你的心香,他娘的勇敢向前进吧!”
《我们·逆行》读后感(八):我们可能 小众 但这就是我们
看到 这本书 是被 它的标题 吸引 我们逆行
可能骨子里 也像它一样倔强 因此随手买下一本
仔细翻阅 竟发现里面 有一位 我一直以来的偶像 许巍老师
从漫不经心的年代 喜欢他的 曾经的你 蓝莲花 到如今已经由少年 步入那个 叫做青年的 房子 喜欢 他的 那一年 故乡 空谷幽兰
岁月把那个叫做少年的 东西 磨平 成为一件 青年 也慢慢体会到 老师所经历的
再看看其余几位 先生也好 大师也罢 或是一起在艺术 行为之路上寻找的人 各有各的味 人生五味 深在其中
待时间凝固 我们一起升华
我们看着别人的精彩 曾经的苦痛 其实这一切都在你我身上上演
愿我们终究是我们
《我们·逆行》读后感(九):形式还不错的书
把这本书加入书单的理由,一是看到了“陈坤”的名字,套用老罗的话说,陈坤一直给我一种印象,他是个有着某种“情怀”的人,在那个浮躁的叫做“娱乐”的圈子里,是个有点“思想”的人。其次是中信出版社出版的,之前买到的书,这个出版社的不太会让我失望。
拿到手让我吃了一惊,开始我以为错了,怎么有本杂志。细看名字没错。随便翻翻,印刷,排版,纸张都很用心。即便不看内容,只看图片以及它本身的那些因素,足以给人以愉悦感。作为一本书本身的质感已经完胜我之前所买过的任何一本书了。
只是我不喜欢访谈形式的文章。还未看完,三星是给书本身的设计和质感的。看完内容后再决定要不要加星
《我们·逆行》读后感(十):看山还是山
2012年8月,央视《开讲啦》开播,第一期嘉宾是陈坤。演讲完后一个女生现场提问,大意是,“行走”算什么公益项目呢?
陈坤在回应中说了不少,我能记住的大意是,如今提供物质捐助的人很多,却少有人关心他人内心贫瘠。
再看后面他参与过的两本mook,封面都是宽阔道路。
他对行走这件事,是真爱。
我已经很多年没看过杂志了,因为每当想到念初中那会儿一月生活费200我能拿一半来买杂志,就痛心疾首。现在我觉得还是应该买名著,哪怕一时不看呢,总会去看的,“名著”二字也不是随便戴的啊。
所以翻看《我们》,我有点不适应,刚好喜欢过许巍,就把许巍那篇看了,然后看了那些重点提出来的字句,又去翻最后,接着才是翻中间,不知不觉的,居然就看完了。
喜欢许巍是高中的事情了,听《两天》什么的,还是磁带。后来出了《蓝莲花》,我跟盆友说,这货恋爱了,不好听。
可蔡康永有本书就叫《再错也要谈恋爱》。
那时专职愤青或怨妇,看问题喜欢尽快下定论,之后再也没好好听过他唱歌。
看谈笑静的访谈时,想起以前自己,心里忽明忽暗的。
一个人喜欢另一个人,无论这对象是许巍这样的歌手,或者其它所谓偶像,还是现实生活中的朋友老师爱人,最高理想也无非如此吧,磕磕绊绊合久必分后,再回头,你忽然就理解了这一切,当初的嬉笑怒骂都有由来,所以也都能作长篇大论。
只不过成长最显著的标志也许是,我们学会了一笑而过,并且内心踏实。
整本书里偏向这么一个观点:“在我们的生活方式中,时间被大大压缩,把我们的想象空间都给挤没了。如果我们紧赶慢赶地去顺从外面世界的时间和速度,可能就是顺行的姿态,但如果我们尊重内心的时间和感受,我们就是逆行。”
但我对逆行的理解,类似于“看山是山,看山不是山,看山还是山”。
偶尔的顺势而为,只要清楚自己方向还在那儿,那也非是走个迂回路线,在大包大揽前,先刷个信誉、亏本积攒个好评而已。
还有时候,我们并不清楚自己的时间该浪费在哪儿,更不清楚什么是自己的感受。
来这世上,大把时间就是用来试错的,恰好青春期够长,足够去撞得头破血流——“出发,只为旧路还家”。
最后,来句名人名言吧,无论如何,他在各方面都有成为超级大偶像的潜质啊(本来就是吧):
我们必须准备走大路、小路、直路和弯路。走上坡路、下坡路、岔路和斜路,还要准备走绝路,走完绝路再赶路。(毛泽东,1935年《行军告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