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手机版
《故宫藏美(彩图典藏本)》读后感10篇
日期:2018-07-08 05:58:01 来源:文章吧 阅读:

《故宫藏美(彩图典藏本)》读后感10篇

  《故宫藏美(彩图典藏本)》是一本由朱家溍著作,中华书局出版的精装图书,本书定价:49.00元,页数:289,特精心网络整理的一些读者读后感希望大家能有帮助

  《故宫藏美(彩图典藏本)》读后感(一):伤逝有清三百年

  《故宫藏美》摘选朱家溍旧作《故宫退食录》,并稍作补充内容以清宫书画器物戏曲为主。中间配以四十七幅插图,可以略知作者所述。其中书画所及为清宫藏品,多为前朝遗迹乃至挽近藏家捐献,兼及清宫御用画人作品

工艺之变

  清以闭关锁国名。但考察书中清朝书画、器物以及戏曲沿革,东西间之交流融汇,宫墙内外之互相影响,在在皆有。

  以郎世宁(Giuseppe Castiglione, S.J.)为代表的传教士画匠进入清朝宫禁,不仅带来了新的绘画理论风格,也对造办处原有的中国画师加以影响。[1]甚至出现了一幅画中兼具两种风格的情况,这种画作或由不同画匠合作完成,或由同一画师依照帝王喜好以不同艺术手法呈现。[2]

  珐琅原由西域传入中国。中国开始制作之初,原料也大抵从西域引进。即使清朝,仍然大量使用西域出产原料。[3]甚至在风格上依然不乏模仿西洋。[4]但也开始尝试新法,烧制瓷胎珐琅。[5]

  至于宫禁戏曲承应,也逐渐受到市井影响,由雅而俗。[6]

  清朝作为中国最后一个皇朝,身处东西大交流的世界历史洪流之中,也因为国疆奠定三百年安乂人丁大增,使得清朝在艺术表现上更多地受到外界的影响,无论其界是国界还是宫墙,无论其影响是主观还是被动

物是人非

  书中郎世宁作《清高宗大阅图》最是令人印象深刻。朱考该图系乾隆二十二年大阅纪实。[7]而该画中的皇帝甲胄竟与故宫所藏乾隆大阅甲胄完全一样。帝王跃马英姿飒爽与如今铁甲静居一隅形成强烈对比。郎世宁以西洋写实画法呈现乾隆大阅,须眉栩栩如生。而今空留一副甲胄,“英雄”已去。

  《故宫藏美(彩图典藏本)》读后感(二):朱家溍讲八卦

  不是朱家溍先生八卦,是我在字里行间看些八卦出来。

  雍正十二美人图的命名很有趣。这组屏画1950年从库房里发现,最早朱家溍考辩为“可能画的是雍正的妃”,黄苗子据此在80年代介绍称为《雍正妃画像》;后来很快朱家溍查到内务档案记录此为“美人绢画”,否掉了妃子的可能,他建议说,可以叫做《雍亲王题书堂深居图》或《深闺静晏图》。最后大家都知道了,这组画的名字被称为最通俗的《雍正十二美人图》。

  文人理事说话,往往就在一字一句间斟酌尺寸。故宫藏欧阳询《张翰思鲈帖》与蔡襄《遣使持书贴》末行均有被刮抹的字痕,这是当年太监偷盗后所为,但抗战后出版《法书大观》影印版时,院长马衡不愿提盗窃事,命写序的朱家溍模糊此事缘由。朱引《石渠随笔》中乾隆题字常刮去重写的例子,再加一句“此册亦缘书不慊意而刮去者欤?”一个思路引导加反问,完美解决,既体面又没说谎。

  另一个例子是《听琴图》的重光。当年因故宫首任院长易培基被诬盗宝事,一大批书画被认为假古书画封箱,1949年朱家溍意图开箱,然知道马衡不会直接同意,于是聊天时闲闲提了一句“法院封存的箱,现在也可以打开了”,马未回答,朱就知道是默认了。于是朱家溍开箱检点,并把当年鉴定专家黄宾虹错认为假古画的《听琴图》搜检出来,这才重见天日。历经抗战、解放、建国的故宫院长马衡就是这么个谨小慎微的人啊,而朱家溍的处理方式也的确含蓄周到

  “官大表准”,学术力量往往比不过官员威权。《香妃戎装像》的命名,其实只是接管故宫三大殿民国政府负责人内务部总长朱启钤一句“这大概就是香妃吧”。据朱家溍考证并求证文物直接经办人曾广龄,这副画在原始记录上只写了一笔“油画屏一件”而已。故宫香妃像缪传种种,都是由此演化。

  旧时古董商多有高义之风。朱家旧藏《蔡襄自书诗》册曾被家中仆人偷走,拿到与朱家没有来往的古玩店赏奇斋求售,琉璃厂大掌柜们对这些国宝级法帖出处都知之甚详,立即以赃物故威胁仆人低价600元买下,倒也放了这仆人走,然后立刻电话同行,将此事转达到朱家。朱父当然感谢,付清600元并另酬1000元拿回。不过大概这也是古玩业自持自律的行业规矩,否则东偷西偷,吃官司难免;再说经此一事就与大客户搭上关系未来可期。做生意还是要目光长远

  皇帝任性,也要有任性的本事,如雍正,都知道四爷很忙,这心操大了。比如院画,有“叫郎世宁画者尔德狗”的旨意,狗的名字叫者尔德,画好之后,先说画的不错,既而又说“可惜毛儿画短了,再画长一点”。如“让冷枚画几张画来,随他意画”,这是对待地位很高的画家才会有的礼遇,一般画家没有这种待遇。冷枚起起伏伏,还是在雍正朝最受宠,据传他最好的画是雍正时画的春宫图,在宫里藏了几大箱子。继续说四爷,又如烧珐琅,对一对白瓷碗下旨:着将此碗上多半面画绿竹,少半面着戴临选诗句题写,地章或本色配绿竹,或淡红色。又如珐琅大玉壶春瓶:此瓶上龙身画的罢了,但龙须甚短,足下花纹与蕉叶亦画的糊涂,嗣后再往清楚里画。雍正的确审美好,也关心匠人,对造办处进呈的珐琅器满意了,就曾下旨:里边做活计的匠役赏给好饭吃。

  当个太平王爷其实最完美。雍正的弟弟怡亲王允祥就是如此。没有政治野心而雅好艺术,成为雍正最信任兄弟总理政务之余花了大量心思在造办处,珐琅、雕漆、牙角、家具等器物制作都劳心劳力,宫中紫檀、楠木没货了,还得操心外购采买事宜。宫中档案里无数个“奉王谕”,可见怡亲王多忙。朱家溍又说,凡钤记怡亲王藏印书画,必是精品管理造办处制品,均精致不俗。可见雍正朝审美好,也不是皇帝一人之力。

  都说乾隆审美繁缛浮夸,其实乾隆本人是不认的。比如当时苏扬进贡的玉器,他就不满意,认为故作玲珑剔透,既俗气又无用:“近时玉工裁花镂叶繁缛,而益粗鄙,每命磨去。兹仿商尊,乃知巧俗之不售而归于朴雅,益审好恶宜慎也。”于是一下玉器雕琢就转向崇古之风了。又如一些家具风格极类乾隆品味,黑退光漆面镶银母西番花边花梨木桌、彩漆独梃转轴圆桌、染象牙雕流云水晶球座等,朱家溍都认为是乾隆朝的东西,可翻档案看,其实是雍正造的。皇家品味自有系统,倒不会因一人品味一朝巨变。不过反过来说,此类精品在乾隆朝以后就绝迹了,这倒是断代铁证。不唯皇帝品味,那是整个皇朝都衰落了,供不起皇帝再这么奢侈了。

  皇上要听戏,谁都管不着,越是国事危难越要听。根据朱家溍查升平署档案,这戏是什么都挡不住。咸丰皇帝被八国联军逼去了热河避暑山庄,天天传戏,不看不开心,咸丰死前两天才停了。等慈禧老佛爷掌了权,更是在升平署之外养了本宫戏班子,并把外班频繁传进,赏银丰厚,挥霍之大是前所未有的。直到大清朝亡了,末代皇帝溥仪还住在宫里那会,仍是继续听戏。1923年是宫里最后一次承应戏,杨小楼王瑶卿陈德霖这种当过差的不必说,梅兰芳余叔岩等新崛起的红角也不能少,连刚刚成名的马连良都赶上了。宫里的架子就是这么硬,这次传戏光赏银林林总总就发了快八千银元,杨小楼梅兰芳余叔岩三位更格外得了衣料、文玩的赏赐。那会宫里的太监还天下太平口吻呢,对陈德霖老夫子说:“你多年没在里边吃饭了吧,回头你尝尝。咱们一切照旧。”陈德霖喜形于色地告诉新来的梅兰芳等人:“你们没吃过,跟外头的味儿不一样。”梅兰芳对御膳的评点,仅是“不过如此”而已,只是惊讶于行头道具的奢侈:开场戏跳灵官的灵官铠就是织锦与缂丝的两套,十分靡费,连惊梦用的挑竿绢花灯都“极精致”。转过了年,溥仪就被冯玉祥赶出了紫禁城。宫里唱戏的日子就此绝了。

  《故宫藏美(彩图典藏本)》读后感(三):多读好书是避免“大惊小怪”的唯一办法

  前几年网上疯传“朕知道了”以至于台北故宫博物院专门印制了此款胶带。当时觉得颇为稀奇,原来皇帝们也能这么“接地气”,读过本书才发现,这完全就是人家的日常。

  雍正“十年十一月十五日,司库常保、首领太监萨木哈持出仿洋漆书桌一张,说太监沧州传旨:‘此桌甚好,但桌腿不好,可将桌面取下,另作紫檀木桌腿。其原漆桌腿另配做紫檀木桌面。再漆桌面边上回纹锦不用,着做紫檀木包镶。钦此。’”安排得真细致啊~~

  另,只要耐得下性子,看这本书真是长知识。皇帝的宝玺根据用途不同分为很多种。明太祖洪武元年制宝玺十七:

  1、皇帝奉天之宝(祀天地

  2、皇帝之宝(诏若敕)

  3、皇帝行宝(立封及赐劳)

  4、皇帝信宝(诏亲王大臣

  5、天子之宝(祀山川鬼神

  6、天子行宝(封外国及赐劳)

  7、天子信宝(诏外夷调兵)

  8、制诰之宝(赐敕)

  9、广运之宝(奖谕臣工)

  10、皇帝尊亲之宝(册上尊号)

  11、皇帝亲亲之宝(敕谕亲王)

  12、敬天勤民之宝(奖谕来朝官员)

  13、御前之宝(已进御座)

  14、表章经史之宝

  15、钦文之玺

  ……

  瞬间想起古代法制史讲的“八议制度“,和实物联系,一下子变得生动很多。

  下次再去故宫,想必会更有收获吧!

  《故宫藏美(彩图典藏本)》读后感(四):多半是《故宫退食录》里的,是不是那本书版权到期的缘故

  从旧藏蔡襄《自书诗》卷谈起

  元人书《静春堂诗集》序卷

  大米小米

  从旧藏沈周作品谈起

  清高宗南苑大阅图

  关于雍正时期十二幅美人画的问题

  来自避暑山庄的一件画屏

  《国子监敬思堂补植丁香图》诗卷小记

  清代画珐琅器制造

  牙角器概述

  元明雕漆概说

  雍正年的家具制造考

  龙柜

  漫谈椅凳及其陈设格式

  明清帝后宝玺

  清代后妃首饰

  清代内廷演戏情况杂谈

  升平署时代“昆腔”“弋腔”与“乱弹”的盛衰考

  升平署的最后一次承应戏

  清代的戏曲服饰史料

  观真迹展览小记

  ——以上都出自《故宫退食录》。仅多47幅彩图。

  下面3篇是其他地方搜集的:

  汉魏晋唐隶书之演变

  清代院画漫谈

  南府时代的戏曲承应

  所以看到序言,心下一凉,开头就写到:“这本书的大部分是从父亲文集《故宫退食录》中选出的,少数是编辑搜集补充的。”

  《故宫藏美(彩图典藏本)》读后感(五):关于文中所叙零碎汇编

  辑一

  ① 汉魏晋唐隶书之演变

  隶之初出,因篆书难成,吏不能记,故程邈作隶,趋简便也。

  西汉金石与秦刻类似

  隶之潦草,为后世草书之滥觞。

  东汉《熹平石经》

  ② 清代院画漫谈

  唐代始有画院;宋代称“图画院”;元代名“各色匠人提举”;明代曰“武英殿侍诏,给画师授衔,常授锦衣卫;清代沿袭明,从属造办处。

  清人称汉人为“蛮子”

  清代画院主任:临摹、作帝后画像、记盛典实况、宫中各处贴落、随意画(地位较高画师享有),皇帝常常干涉作画。

  辟雍为国学,辟者,璧也。

  ③ 从旧藏蔡襄《自书诗》卷谈起

  《欧阳文忠公集》载:善为书者以真楷为难,而真楷又以小字为难。

  必先楷法,然后行草。

  临碑不可呆临。

  ④ 元人书《静春堂诗集》序卷

  元灭宋后,江南逸士沉浮闾里之间,以诗酒玩世,属宋遗民。

  ⑤ 大米和小米

  米芾、米友仁父子,创山水画新画派,善泼墨法、拖泥带水皴。

  米芾“不肯于绢上作一笔”。

  米家云山“借翰墨为戏具”。

  钤某某印、某某玺

  ⑥ 观真迹展览小记

  清末常有太监等出盗古物,对御题、宝玺等尚有顾忌,故常设法刮去。

  乾嘉之后,皇帝不欣赏古物,故有假文玩流入宫中。

  辑二

  ① 清代画珐琅器制造考

  康乾之中,珐琅工艺空前提高。

  海望,满清正黄旗,颇有设计能力,常作样,活动于雍正、乾隆时。

  设计器形时,先画纸样,再为木样或合牌样立体模型(镂刻则为蜡样)。

  ② 牙角器概述

  骨、牙、角坚实,易于加工美观,故从新石器时代延续至今仍有。

  象牙质厚色美,光洁如玉。古代,黄河、长江流域均有象繁殖。犀角罕见,未有出土。

  清制,旗人不得抱养过继民人为子。

  ③ 雍正年的家具制造考

  清代家具向来无款,有款甚少。同其他艺术品一样,乾隆年达巅峰,而后逐渐没落。

  养心殿造办处,下辖若干“作”,如玉作,木作。

  清宫保留历代大宴惯例席地而坐

  清室内装修,将木床、砖炕相结合

  填香:在雕刻图案的阴纹中如填漆之法,填以香料

  闲余书架:无腿足装置的悬挂式小书架。

  宫内高级木材短缺,不放过购买之机。

  怡亲王为雍正最信任的兄弟,总理政务,颇有艺术修养。

  当时时兴按陈设需要制造家具,而不拘泥于官尺寸。

  ④ 元明雕漆概说

  剔彩器:在器胎上分层刷上不同颜色漆,每层若干道,使各色有厚度,需要某种色时,即用刀刮去上面的漆层,露出色彩。

  剔犀:两种色漆,多用红、黑色。

  “朱漆三十六遍为足”,但有时甚用百道。

  ⑤ 龙柜

  指以龙纹装饰的器物。

  戗金:在器物的红漆或黑漆地上钩划阴纹花样,阴纹内打金胶,然后将金箔粘在阴纹内。

  填漆:有磨显、镂嵌两种。后者指用针或钩刀刻画阴纹,用彩色漆填入。

  黑漆理:金色花纹上一黑漆来勾画纹理。

  彩金像:用深浅和色标不同的金箔描金。

  多品种做法结合制作的器物,在《饰录》中称“斒斓”。

  顶竖柜:柜上还有一个或两个面积相等,而高度只有大柜三分之一的小柜。

  ⑥ 漫谈椅凳及其陈设格式‘

  诗经“其桐其椅”,椅本梓,楸木别名。

  《释名》:人所坐卧曰床。

  北方坐炕,南方坐床,椅凳主要在中上阶层使用。

  汉应劭《汉官仪》:“天子出车驾次第谓之卤,兵卫以甲盾居外为前导,皆谓之簿,故曰卤簿。

  ⑦ 明清帝后宝玺

  天子所用曰玺,臣下所用曰印。

  武则天时期称宝;唐中宗复位时称玺;玄宗开元六年时又称宝,天宝初年改玺书为宝书;自此历代称宝。至明清则宝玺并称,此宝玺之名称之由来。

  ⑧ 清代后妃首饰

  清宫金玉珠宝来源 ;广储司金玉作,造办处制作,进贡。

  辑三

  ① 南府时代的戏曲承应

  “承应”就是演戏。

  清代管理戏曲音乐的机构,起初沿袭明代教坊司,雍正时裁撤,改为和声署;康熙年间设南府(吴三桂子吴应熊尚太宗之女所居府第,位于皇城之男,故名“南府”);道光七年,正式命名南府为“升平署”。

  南府时代,分内外学,内学为太监演员,外学为民籍演员,多选自苏州戏班。

  排演戏的过程:对(对词)、站(站位)、排(排练)、响排(全份乐队配合排练)。

  京剧前身为“乱弹”。

  ② 清代内廷演戏情况杂谈

  清代内廷演戏,以乾隆、光绪为盛。乾隆时编演剧之风盛行。

  南府时代以昆腔、弋腔为主。

  通常辰初(早七时)开戏,未正或申正(下午二至三时)散戏,偶有延长至酉或戌(下午五至八时)。

  剧本分为排演用的“公用本”(“串头本”记录台上动作,“排场本”记录演员位置和出入)

  和皇帝看戏用的“安殿本”。

  宫内三层戏台为上层福台,中层禄台,下层寿台;专为演出以神佛祝颂为内容的短剧,摆场面用。中国戏曲要求舞台、剧情的高度集中,不适宜于三层戏台。

  皇帝对宗教所信仰的神,可给加封号,如同给他的功臣进官加爵一样,这是中国皇帝利用宗教为统治阶级服务的特点之一。

  《故宫藏美(彩图典藏本)》读后感(六):不是评论 说两个我喜欢的地方

  一处是《序言》里讲到冬天将尽,太阳照到家里墙上的某个地方,夫妇俩会给孩子指这处光影,全家人就都知道“春”要来了。

  另一处是清宫旧藏《法书大观》册,竟然是从炕板底下发现的,那时已经抗战爆发了,古物南迁,《法书大观》没追上“大部队”,孤零零地留在宫里,一直到现在。15年故宫举办石渠宝展,我还见到过。朱先生推测是清末太监偷书未果藏进去的,到发现时已经过去好几十年。

  这一册牛逼到什么地步呢,欧阳询三件真迹之二《张翰帖》和《卜商帖》就在里面。还有苏轼《新岁展庆帖》、蔡襄《遣使持书帖》、王献之《东山松帖》等十二件国宝。多悬啊。我看到这儿的时候冷汗都下来了,朱爷爷却依然和声细语风平浪静一个情绪化的形容词都没有,真是...大家风范...

  至于太监偷书时抹掉乾隆御笔什么的,虽然破坏文物,但也,干得漂亮。

评价:中立好评差评
【已有2位读者发表了评论】

┃ 《故宫藏美(彩图典藏本)》读后感10篇的相关文章

┃ 每日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