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手机版
《卡尔·马克思》读后感10篇
日期:2022-05-31 22:29:32 来源:文章吧 阅读:

《卡尔·马克思》读后感10篇

  《卡尔·马克思》是一本由[美]乔纳森·斯珀伯著作,中信出版社出版的精装图书,本书定价:68.00元,页数:384,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卡尔·马克思》读后感(二):带你走近不一样的马克思

  文/陈籼莉

  这本书,是一本很棒的传记。读过之后,让人耳目一新,带我们走进了不一样的马克思。走下神坛,他也只是一个普通人,他也有血有肉,有爱有恨有生活。接下来,请允许我来说说这本书,说说这个不一样的马克思。

  这是对马克思的生平简介,邈邈数语,勾勒了伟人的一生贡献,却能看出他是多么了不起。

  这本书,美国权威欧洲史学家乔纳森•斯珀伯决心用人性化的细腻笔触,通过极其严谨的史家研究方法,为我们呈现出一个“过去的马克思。”斯珀伯将马克思还原到19世纪的欧洲历史背景中,通过大量丰富的事实细节——从他的家庭环境,求学经历,恋爱婚姻,到与同时代人的社会交往,政治参与——为我们勾勒出一个有血有肉的卡尔• 马克思。

  读过整本书之后,会让人产生新的认知。他的家庭和教育对他的影响极其大,作为家里唯一的男孩,让他有着极强的优越感和领导地位。良好的家境让他对金钱的不在乎而导致了最后生活的窘迫,以至于需要朋友接济。从小极强的个性导致他日后对人生,对工作执着、专横、偏执的的态度。当然,这些,让他在思想上,创作上得到了质的飞跃。他的执着创造了日后的马克思主义,创造了丰富的著作。

  抛开这些不说,本书对马克思生活的讲诉,他的确是一个普通得不能再普通的人。

  伟人,是指他对社会,对国家,思想和精神的贡献。平凡,是他作为儿子、丈夫、父亲和朋友的生活。他是伟人,也是平凡人。不知道是英雄造了时势,还是时势造就了英雄。不管怎样,他的成败,他的对错,有着众人的评判,也算是一种祭奠。

  书看完了很久,我都不敢写评。我害怕自己的写出来的文字对本书来说,是种侮辱。书写得太好,我无法表达自己的感受。本文仅代表个人观点。

  《卡尔·马克思》读后感(三):卡尔·马克思,职业是媒体人、专栏作家、拖稿王

  《卡尔·马克思》读后感(四):解构马克思

  一、崇尚暴力的叛逆贵族

  马克思出生于一个生活优渥安逸的犹太贵族家庭,尽管所谓的贵族仅仅存在于曾祖辈,但是这个中产家庭在当地的确是名利双收。年少时的马克思即受到父亲的宠爱,他盛行骄傲易怒,而且喜欢担当领袖指挥他人——这种人格在他后来的学术论战以及革命活动中都有体现。马克思喜欢带领小孩玩砸石块的游戏,其中就有他后来的妻子燕妮。

  马克思的父母亲都是犹太人,但是他的父亲在很早便放弃了犹太教,加入了路德派教会。在马克思柏林时期的文章中,出现了不少批评犹太人的论述,马克思将犹太人贬斥为只知“讨价还价”的自私民族——这些都被用来视作马克思反犹主义的证据。

  “马克思本身支持暴力,或许甚至支持恐怖主义式的革命,但他的这种行为更像是罗伯斯庇尔,而不是斯大林那类人。”马克思有关于阶级斗争的历史学说即主张推翻剥削阶级,正如《共产党宣言》里最著名的口号:“全世界无产者,联合起来!”

  马克思与很多合作者的决裂都与其强盛的控制欲有关,“在他与德国的一些政治伙伴分裂后,一些人便把其归结于马克思的独裁倾向以及他把盟友变成下属的愿望”。

  二、不能给家人带来稳定的流亡者

  马克思的经济学说曾经轰动世界并且将影响力持续到现在,但是他本人的财务状况却十分糟糕。这大概和他优越的童年环境有关,他的家庭比较富裕。马克思在柏林读大学时挥霍无度,遭到父亲的强烈斥责,令父亲更为生气的是马克思在财务上没有合理的规划。

  马克思和妻子都对钱财都不是特别敏感,他们曾在蜜月进行到中途时便丢失了岳母赠与的一笔钱,并且对此不以为然。

  马克思早期的经济来源主要是父亲的支持,但是父亲亡故后,其财产划归到共同财产名下,由母亲控制,母亲拒绝将遗产过早传给马克思,这也是马克思与母亲关系长期不睦的重要原因。之后,尽管马克思曾经通过报纸以及接受捐助短暂解决过财务问题,但这方面的困扰还是伴随着他的一生。“1846年5月,马克思由于入不敷出,不得不放弃自己在巴黎的公寓,把全家搬到一家带套间的旅馆里。从那时起,马克思这一生经历的贫穷,都是一种‘保持着上流社会高贵风范的贫穷。’”尽管他自己入不敷出,但他经常借款给其他革命者。

  除了这种贫困的颠沛流离的生活,马克思在婚姻上有过不忠,甚至需要依靠恩格斯解围,这段经历的确是令人大跌眼镜。

  三、严重拖延的学术作者

  马克思这一生著述颇丰,但是和现在很多人一样,他也是一位严重的“拖延症”患者。自从大学以来,马克思就有拖延的习惯,这在一定程度上是他不能顺利毕业的原因。

  马克思显然是一个令人抓狂的同事,他可以每天在大英博物馆阅览室里待上12个小时,但计划写的书却是一拖数年,最后也没能交稿。恩格斯几十年里一直在反复对他说同一件事:快把活儿干完!世人熟知的作品,从《德意志意识形态》到《共产党宣言》,从《神圣家族》到《巴黎手稿》,均因为他一拖再拖而推迟发行,《德意志意识形态》甚至是未完成的半成品。其中最著名的当属《资本论》,这部马克思最著名的著作在他生前只完成了第一卷,第二、三卷由恩格斯整理完成——恩格斯完成的部分也因此被后人怀疑是否破坏了马克思学说的纯洁性。将这部作品的未完成归结于马克思的拖延无疑是片面的,但是,“从经济学入手批判19世纪中叶欧洲资本主义与资产阶级的各个方面,这个计划将成为马克思终生追求的一个目标。对一个起币后便难写完整,而且时常无法把精力集中在长远目标上的作家来说,这是一个相当艰难的任务。”

  至于为什么他的出版商和编辑会一再容忍他的拖延症,大概是他的文采和思想性的确值得等待。

  四、尖酸刻薄的撰稿人

  马克思以往常常被人忽略的角色是“报人”、记者、编辑,事实上他在新闻业务上表现出了极大的天赋和勤奋,这从他在《莱茵报》的经历中可以看出。马克思通过发表一系列严谨且具有批判意义的文章在科隆报界获得了一席之地,并且因此获得了当地资产阶级的长期捐助与支持。当《莱茵报》因为批评普鲁士政府而被迫停刊后,仍有千人自发签联名信为其求情。

  马克思个性好斗,甚至常常表现出粗鲁的一面,他乐于通过细枝末节去嘲讽同一阵营的理论家,比如他和恩格斯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花了很大篇幅对施蒂纳进行批评。“本书中关于后者的内容原本只有‘莱比锡宗教会议’中的一小段,但后来却完全变成了大书特书。两人用相当长的篇幅抨击了施蒂纳的无知,贬斥他那种资本主义式的同情心,并取笑他的柏林口音。”讽刺的是,马克思之前曾因为燕妮的原因与恩格斯有过决裂,但是他们俩的“和解,可能要得益于他们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合著的关于麦克斯•施蒂纳的那段长篇大论。”

  马克思对一些盟友发表的批判,在很大程度上也往往出于一些琐碎小事和利益纠纷。比如,马克思和魏特林的纠纷,竟然是因为后者在很多地方与马克思相像,因此他们“要在一场激进的政治运动中去夺取领导地位”。

  马克思通过批判他人的作品来进行自我批判,而不是直接进行自我反思。他“拿起他自己以前的理论,投射到其他思想者身上,这样他就可以反驳他们,而不用批判自己……这是他自己能接受的唯一一种自我批判方式,也只有这种方式让他能够保证自己的地位——阐述人类历史前进方向的地位。”

  学了一年的新闻专业,我心里清楚,有些事物表面上看起来十分真实,其中穿凿的痕迹暗示着它的虚假,比如新闻、比如教科书;有些事物表面上看起来荒诞不经,但是却反映出了赤裸裸的真实,比如文学。这大抵是曹雪芹说的“假亦真时真亦假”。当马克思在中国成为一种主义,当我们接收到的马克思都是二手信息,那么我们确有必要通过书籍却接近他。况且马克思主义在党的思想体系中的地位实在重要。

  一个人的思想和他的生平有着密切的联系。我通过马克思的传记了解他所处的时代、了解他的脾性、了解他的经历,来了解他的思想。我不得不面对的是还原一个真实的马克思,传记将一个更饱满的人物形象呈现给读者。当我了解到马克思的诸多不光彩的历史,我感到的首先是一种欣慰,这种“欣慰”完全是对我过去所受蒙蔽的告别。负面的描述并不会抵消我对马克思的敬意,毕竟他是一个“人”。

  然而在国内,马克思并不是一个“人”,他在大众所触及到的世界内被树立为光伟正的丰碑。这有政治上的考虑,而且,了解一个伟人的复杂性并不是普通大众力所能及的。相反,中国人在“造神”这方面具有别人无所企及的幽默感,比如,马克思在大英博物馆阅览室用脚擦出的痕迹实际上并不存在,这和“太空看地球的唯一肉眼可见建筑”、“武则天的无字碑”等等传闻一样为人津津乐道。我们并不需要依靠那个飘忽的痕迹来确定马克思的勤奋,但是人们似乎选择性地想要相信一些“神迹”,变本加厉地为马克思背书——这实在是荒诞。

  中国人现在已经成为特里尔旅游业的摇钱树,他们都会到马克思故居去照一张相,但是他们中大部分人并不了解真正的马克思。好比山东曲阜每年都要举行祭孔大典,但是很少有人读过论语,哪怕是于丹式的。我觉得我们一直被浸泡在虚假之中,并且惰于改变。

  马克思一直被国人忽略但却十分吸引我的一个身份是报人,包括记者和编辑。他在经营《莱茵报》和《新莱茵报》时展现出了很大的才能,吸引了大批高级知识分子,同时惹来了普鲁士政府的密切关注。他的思想精深,同时他的文采斐然,他的《共产党宣言》文辞高雅却迸发着强烈的火力。

  因此,马克思也不认同一些人支持的将媒体自由看作是职业自由的副产品。

  马克思曾经对自由媒体进行过赞颂:

  自由媒体是民众精神用来观察各处的眼睛,是一个民族自信心的表达,是连接个人与国家、个人与世界间的活纽带……这种代表国家的精神必须能被村舍的小贩兜售,价钱必须必空气还便宜,它是全方位的、无所不在的、无所不知的。它就是经常从现实世界中溢出的理想世界……

  这些话现在听来,实在是振聋发聩。

  《卡尔·马克思》读后感(五):他已是你生命的一部分

  伦敦埋了那么多名人,马克思的坟墓就算不是门票最贵的,也可以排前几名了。尤其是来自中国的留学生,丹尼尔笛福残存的骸骨可以不去找(免费的、就是不怎么起眼),也许牛顿先生也可以过门而不看(跟一大帮名人平摊了门票,平均门票低到接近零),但到马克思的坟前留下一束花(收费的,不管是坟头门票还是花),这个想法总能让人心头痒痒,好像不做就残缺了什么。

  马克思是特殊的,就算在图书馆读书磨出了脚印的故事已经被证明是传说,不管你愿不愿意,这个人也早就成为了我们生命的一部分,无人不知无人不晓、常常在嘴角滑过,出现在绩点学分最让人头大的那门课题头。我曾经以为到了国外就可以跟马列毛邓永远说再见,直到教授的reading list上赫然出现了资本论中的一章——要知道这门课是概念与图象分析,打死我也想不到念电影还尼玛要读马克思。

  是的,这个男人就是这么牛。当年他也是如此气贯长虹地力排众议夺得了20世纪影响最大的思想家的前五名。

  但是伟大思想家的思想,不是那么好懂的。

  话说到这里我要承认这本书我读不下去,不是因为这本书不好,而是因为它比我好太多——世界上总有很多书你知道它非常非常好、但就是死活读不下去(对我来说是《追忆似水年华》、 克尔凯郭尔和金庸)。这种感觉有点“我生君已老”的调调——我刚学了三角函数,你却已经在谈微积分。

  像这样的好书,早几年有论文和毕不了业的压力压着,还能逼着自己克服阅读瓶颈;但是现在、在做完8个小时10个小时的工作之后,我的智商已经退化到只能接受两种信息,要么有趣而无节操的冷知识,譬如《好色的哈姆雷特》;要么是已经被通俗化的史料和论点,譬如《伟大的历程:美国人在巴黎》。

  读完这样很好却无法读下去的书,我应该把这一项加到我的bucket list上去。然后把它们放在枕头边,以提醒自己还有多少书要读、多少路要走;偶尔鼓足勇气读一两页、然后郁闷地承认失败、继续自我完善之路。

  当然这也多少始终自欺欺人,毕竟还是书读得太少,肚里那么点墨水撑不起整体知识架构和严肃的思考。

  真对不起马先生。

  《卡尔·马克思》读后感(六):目前最好的马克思传记

  该评论加入这3个月来断断续续的分享文字,完整的书评写到笔记本上了,作为XXXX活动的学习记录

  105页到106页,极有意思,水平比paul johnson 高多了,德意志意识形态实际上是三人的文集,尼玛我们把这个东西全给马克思了,而且东欧社会主义阵营的国家研究这部文集的时候,发现这本书根本没出版过,以手稿留存,最扯淡的是这部手稿其实是一本互相撕逼的书,而不是什么理论构建,马恩用了全书65%的篇幅都在骂一个叫施蒂纳的人

  恩格斯见马克思,是因为他在英国写了篇稿子,去巴黎见给他发表的主编,两个人谈了10天,马克思很多喷恩格斯的信被马克思女儿烧了(就跟他女儿烧她父母的通信一样),但一些信被留了下来

  恩格斯是个在社会转型期陷入信仰危机的富二代,他老爹是保守派人士,估计希望儿子继承家业,很搞笑的是他老爸觉得他待在柏林读书容易学坏,就送到英国的合伙人那里去了,估计也是觉得可以顺便专心学经商,结果那里的工人运动让恩格斯见了世面,恩格斯老爸的基督教保守理念让他无法接受,恩格斯40年代写给马克思的吐槽老爸的信就表露的很明显

  马克思比恩格斯大两岁,比后面很多德国工人运动领袖也大几岁,在英法流亡期间,他其实起到了父亲和导师的作用

  马克思和女佣私生子的事情板上钉钉,恩格斯为了让马克思家庭不破裂主动接盘(类似常凯申),马克思老婆的信件专门提到一次婚姻危机,30年代苏联专门整理过相应的档案,90年代被解密了。另外马恩在伦敦的德国流亡分子朋友,有些是后来德国社会民主党的创始人,他们对这个情况非常清楚,并且把这件事告知了马克思的私生子,相应的记录被苏联整理了,留在斯大林私人秘密档案里面 这个私生子1929年去世,获得倒是很长,活了78岁

  最搞笑的是,马克思当时住在伦敦平民窟,家里就一间半大的房子,住了马克思两口子,还有他的4个孩子,还有个专职女佣,这么大的房子里面还发生这样的事情。。。。。

  另外,马恩两个人也有意思,两个人到了伦敦之后,因为伦敦生活费太高,想着搬到纽约去,原因很简单,因为纽约是德国移民的第二大城市,到那里有支持者,也能找到经费,但是这两个人没找到移民的钱(马克思在搬到伦敦后,2年时间又生了两个孩子,全部夭折),马克思家被钱逼疯了,最后恩格斯只好重新投奔老爸,接手老爸在曼彻斯特的生意,两个人实际上一个在伦敦一个在曼彻斯特,见面的机会也不会很多

  60年代马克思在财务危机的最后关头,是恩格斯(通过继承合资公司股份并出售,同时开始用利息赠与马克思,每年高达350英镑)拯救了他,不然后果难以想象

  马克思的理论得以体系化的关键在于进化论的引入(恩格斯强烈推荐给马克思的),从而为其唯物主义和无神论的观点提供了生物学的实证结果,同时马克思将进化的观点放入自己的社会阶段理论中,从而给自己的理论加上了所谓“先进性”的光环。这种将生物学的观点用于社会发展的理论架构的方法大有问题,但是不可能去苛责当时的人

  最后部分的观点

  1.马本人的观点介于暴力革命和工人阶层参加议会政治之间,在马的理论中前者成分很多,前者的观点来自法国大革命在马克思出生地对他岳父和他父亲的影响,由此马克思一生对专制政体和威权政府不满,正因为如此马克思终生反俄,也坚决不同普鲁士(不管是君主制下还是脾斯麦下的威权体制)合作,反对民族主义

  2.马恩的思想在现实层面导致工人政治活动向通过竞选和政党向参与议会政治转变,最重要的作用是恩格斯,在70年代 马授意恩格斯写的反杜林论 中的实证风格对第二国际的创始人和领导者影响巨大,既然社会通过科技以及各种发现就能进步,那么就完全没有必要去搞暴力革命,从此开始向社会民主派转变,某种程度上苏共早期领导人列宁也受此影响。 当然马的理论中 也提供了 在专制政体国家战争中革命的可能

  3.马克思的经济学观点大成问题,他继承的是古典经济学的理念,关注宏观问题,当然也像斯密和李嘉图一样在异想天开(剩余价值论就是这么出来的),19世纪中叶开始的经济学的边际革命,马克思就没跟上(虽然他自学了微积分,但是思维界限让他认识不到),所以我必须说马教的经济理论可以扔进粪坑了(好吧,这么说有点夸张,但已经极度过时了),马到死也没能给自己的经济理论和预言给出合乎逻辑的证明与解释,数学证明也没做到

评价:中立好评差评
【已有2位读者发表了评论】

┃ 《卡尔·马克思》读后感10篇的相关文章

┃ 每日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