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3 67》是一本由陳浩基著作,皇冠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NT$350,页数:496,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 一
很久没有那种不舍得将一本书读完的感觉了,但是这本《13 67》让我重温了这种久违的感觉。书中的每一篇小说都让人不忍心读完,而更可怕得是,当你读到这本书的最后几行的时候,才会明白这本书究竟讲得是什么。就像作者在引着你一路观光,但是如果光贪恋沿途的景色,就一定会错过最终的美景。
推理小说的高潮往往就在谜底揭露的那一刻就结束了,但是这本《13 67》却在谜底出现之后,蛰伏几页,随即继续贡献了远远超过案件本身的震撼,随之两三行之后全部完结。“事成拂身去”,光剩下面对着最后一页对着书页目瞪口呆的读者本人。
用案件的谜底震撼读者,是经典推理小说理应如此的规定动作。但凡是能称得上经典的,哪一部都能将人镇住。但是本书不同,它给人的震撼源于文本的结构,而不仅仅是推理本身。在小说集中,不同的文章中围绕同样的主题来组织。像是同为警察小说的《第三时效》,也可以称得上是精品,各篇之中的主角都彼此有着各样的关系。但是在整体性上,就与本书相差太远。这绝对不是因为本书的故事主角都是同一位,重点是本书在描写的时候,始终围绕着“时间“这个要素来展开,这在最后一篇的名字中就有了暗示。而同时整本书在某种意义上又形成了“叙诡”,而这个诡计如果要实现,又必须得读完前面的小说,才知道事情究竟的原因是什么。所以,这本书起码得读两遍。非要泄底的话——因为推理小说最忌讳的就是泄底——倒是非常像电影《薄荷糖》的结构一样。
# 二
既然是推理小说,无论怎么样,推理的质量还是必须要考察的。单纯考虑这个元素的话,第一篇《黑与白之间的真实》与第三篇《最长的一日》称得上是最好的。
第一篇就是完全的安乐椅神探,通过证人们的口供剥丝抽茧,发现真相。而案件本身更让人精彩的地方在于,案件本身并不是这篇小说的重点。与本书的特点一样,只有将这篇小说完整的读完了,才知道这本书的悬疑点究竟在什么地方。在前面的篇幅中已经陷入到传统的安乐椅神探的固定模式中之后,随后的篇幅马上又进一步的延伸,又以大量的内容来讨论了犯案动机——而这在传统的本格推理小说中并不是重点——动机的真相成为了隐藏的谜题。
传统的小说往往是发现案件解决案件,而这篇小说的模式是解决问题之后你才会意识到了问题的所在。一路上都是作者在引导你误导你,最后给你一个surprise。这个惊喜绝对比单纯的解密刺激得多。
第三篇的写作结构相对而言就没有这么复杂,它复杂在案件上。两个看似无关的案件——当然了,有经验的读者肯定知道,作者不会平白无故写两个无关的案件的——在主角整理线索之后,很好的拟合了起来。在这个地方,很多的推理过程都会有一种突如其来的感觉,没有太多的思维过程。往往是提出一个反常的现象,马上就予以了解释,而并非是将所有的结论攒到最后,一波地说出。这种挤牙膏似的推理过程,倒是很符合警察办案的情况:手头上的线索,有什么想法,理应第一时间与同事们分享,即便这个同事是自己的跟班。
将两个案件拟合起来之后,其实最后的结果,读者也应该猜得到了。甚至说故事到了一半的时候,一个有经验的读者就应该凭着感觉大概地描摹出案件的轮廓。如果这点做不到的话,显然还不是一个成熟的推理小说读者。而这篇文章之所以优秀,就是它没有停步在解决案件。如果这样的话,只能说是不错。它更进了一步,讨论起了围绕这个案件完成时候的周边人士的行为。完成了规定动作之后,马上切换到自选动作也完美的实现。后者的精彩,就决定了作品的质量最终的高度。毫无疑问,就是这个多走一步的推理,让第三篇成为了经典。(不能详细地说明,真是太痛苦了。)
# 三
《13 67》同样如此,它是一部货真价实的警察小说。如果说第一篇文章还看得不真切的话,在第二篇《囚徒道义》里面就有了非常明显地展示。像是这种“钓鱼式”的执法,就只有警察能够实施。这篇小说倒不是一个完整的推理,因为谜底的解开,靠得不是严密的逻辑和翔实的证据。它是一个做了局的缉凶过程,无非是将布局的过程,利用文字的安排错落有致,让人叙述的先来后到的问题,有所疑问。这就恰好的发挥了警察小说应有的特长,展示警方办案的流程,而不仅仅是推理——毕竟这个谁都能干。
第四篇《泰美斯的天秤》的整个布局则像是《囚徒道义》的反面。讲的是警察如何在办案过程中包含私心,在办案过程中隐藏自己的犯罪事实。整体来看,这部作品的推理内核同样非常棒。但因为他的办案手法实在太过依赖警察身份,所以将他视为警察小说问题不大。而更重要的是,如果细细的考察他的犯罪动机,更与他的职业身份脱不开关系。
# 四
在开头的时候,说到了本书的结构在时间上是倒序的。所以最后的两个案件《borrowed place》《borrowed time》实际上是最早发生的。而尤其是《borrowed time》中的案件,更是在之前的文章中反复提及。不过这个案件的巧妙,还是必须等到全读完才能领会。不仅仅因为这篇是整本书的点睛之作,就算单纯的一篇而论,也是非常刺激的冒险类作品。确实,与其说是推理这篇更像是特工的冒险。它又牵扯到本书的最大的谜题,所以在字里行间又会驱使你寻找其背后的答案。《borrowed place》也算是探险多于推理的作品。围绕着一个针对廉政公署工作人员的绑架案,展开了叙述。
在这两个案件中,作者明白无误的表达了创作意图。他不仅仅是为了读者写一些好看的推理小说这么简单,而是利用各种犯罪故事来表达香港在过去五十年间发生的历史。这两个案件都有非常浓重的殖民地色彩,犯罪对象指向的就是英国人。这只有在香港这个特殊的地方才有可能发生这种特别的案件。而对这种特殊的反复强调,也就迫使读者去重新审视这段历史。
香港特殊的时空观在最后两篇的名字中就看得出来,他们都是borrowed来的。他们的主人是谁呢?当然在书中没有给出一个明显的答复,但稍有常识都能够猜得出来。而既然主人不出面,港英这两方又是如何将这座城市建设的如此辉煌呢?
从最初引起大混乱的“六七暴动”开始,香港警察就是这片土地上的保护神。而无论是之后的警察内部的腐败分子、作奸犯科的江洋大盗、改头换面的黑社会头目还是阴险狡猾的豪门人士,都无法逃脱香港警方的火眼金睛天罗地网。他们的犯罪行为都会得到正义的惩罚——而这种正义,并不止步在“法律”的规定,而是来自香港市民朴素的道德观念。更进一步,香港警方已经不只是一个执法者,升华成了正义的保护者。沿着这条线索从后往前看,会发现香港警方守护神的身份越发的明显。
# 五
在最一开始,本书的主角就已经死去。但是他死之前,还是让一个真正邪恶的人得到了应有的报应——而不仅仅是来自法律的惩罚。他的徒弟担当主角,这种代际的传承也象征着警方对香港的保护依然不变。香港警方的辉煌,仍然可以再继续。
《13 67》读后感(二):推理小说式港剧
1.黑与白之间的真实
骆小明的号称100%破案率的师傅,躺在病床上无法说话。依靠仪器,其师关振铎根据提问做出YES与NO的选择,来进行推理。
很新颖的安乐椅模式。案件本身并不怎么出彩,但情节上的逆转是我一开始没想到的,有些惊喜感。
4星半
2.囚徒道义
囚徒道义,这个理论记得横山在《第三时效》中也写过,名为“同案犯的困境”。
这一篇还是布局为重,但布局是一口气吐出来的,没在中途作出起伏,就一下逆转完了,人工感对于整篇的味道,有一定破坏作用。再细腻一些会更好。
3星半
3.最长的一天 The Longest Day
镪水弹事件,也就是有人在闹事从楼上扔硫酸。还有越狱事件,和拥有重火力武器的匪徒在暗中行动。构建很好,这方面应该算是全书最佳。囚犯越狱事件中,有一个很关键,也很出色的诡计。
然后话说镪水弹事件我还猜到不少东西,毕竟有些设置,很明显有其用意,一下就想到了。总体不错。
4星半
4.泰美斯的天秤 The Balance of Themis
在地形复杂的大楼中抓捕匪徒,TT队长与匪徒发生枪战。虽然3名匪徒都被击毙,确有着有人通知匪徒逃跑的情况发生。内鬼是谁?
还是很精彩的,港片般的前半篇,以及推理小说式的逆转,这个特点也是这本书的特点。每次都用逆转,也就越来越有防备,创作形式单一。但就这一篇,内容不错的情况下,还暴露的不明显。
4星
5.Borrowed Place
廉政公署的英国长官之子的绑架案。
这一篇是完全被猜到,理由很简单。全书的大布局在一篇篇读下来时候,已经能看清楚了。清楚他短篇连作的大布局中所含的野心,也很欣赏。只是对于这一单篇,有着负面作用。
6.Borrowed Time
爆炸案。
主角有两个人,用了代号。然而都清楚这本书的主角是谁,毕竟是最后一篇了,如此这般。代号是谁,算是一个情节的发力点吗?放开这个问题不谈。内容缺乏起伏,社会派属性更强,但又不够深入。全书最差。
2星
总评:作为一个短篇连作,写了如此多种类的案件,再加上倒叙的时间轴,利用短篇的主题元素,去反映时代的变迁,这个布局是很具野心的。也是我印象中没怎么看到过的,新意和野心都知道值得加分。看完前4篇的时候,我还是有打5星的冲动的。但剩下两篇有些失望,特别按理最后一篇应该是压轴的,却没有在关键时刻挺住。功归一篑,很是可惜。比起之前莫名其妙的第二届岛田奖那本,进步又相当之大。
但作为国内推理,在整体质量有限的大环境中,这本书又是很耀眼的。从对比国内推理的角度,给个5星也很正常。但我喜欢首先考虑自己的阅读感受。就减点分吧。
4星半
《13 67》读后感(三):我所不知道的香港
看完以后想说的好多。
很久没看到这么正经的本格推理了,作者好像是读计算机的?我在想他是不是写了个遍历算法来枚举各种推理然后排除不合理的那些哈哈(并没有。
基本上前面出现的细节或者一笔带过的描写,后面都会用来揭秘。并且作者在铺垫方面一点也不突兀,就是,不会写着写着案情,突然一转话题,说到跟之前话题无关的事,让读者心生警惕,知道这绝壁是个提示,这里会有玄机。
比如说第一篇里说,证人们坐下后,因为隔着病床,所以只能看到老人的脸。之前提到警督小明走到了病床的左边,所以这里暗示了大家是看不到他的全身。最后揭密时,发现这是很关键的。
第二篇里,小明发现关sir随意跟他说的“多看看电视,听听广播,出去走走”,竟然就是对他的提示,让他发现被杀的女歌星和黑社会大佬的微妙利益关系。
第三篇里平平淡淡的一句“掉落在地上的手铐”就是破绽啊!当然,开篇就说到的几场车祸啊火灾啊什么的,自从看完第一篇后我就知道作者不会花费多余笔墨在不重要的事情上,所以就猜到这些隐藏在段落里看似不重要的信息,其实都是有关联的。
第四篇我也注意到了宣传单张,以及疑惑为何嫌疑人没有在电梯里查看,但我以为字条是夹在宣传单张中,而且重点可能是在时间上:比如单张上印了送出时间,然后根据事件推断字条是在某个决定性的时间点送出的,所以很容易找出疑犯。但我完全忽略了外卖啊!
第五篇里又是随口一提的收集小学资料的友人,原来便是关sir。还有拉开拉链那个小细节,导致了最后交换赎金失败。以及受害人之前随口抱怨的自己的姓氏,竟然也是突破口之一。
最后一篇,直到最后几百字之前,我都一直以为“我”就是关sir!而阿七可能是不拘言笑的曹警司。两人骑着摩托车在市区里争分夺秒疾驰而去的情景,简直热血沸腾,让我想到了《异邦骑士》里的厕所君和失忆的石田。我甚至想,多年后的忘年交师徒侦探组,还是不如相同年龄的好基友来得带感。但是,但是,最后悲剧了啊
《13 67》读后感(四):非常香港,精妙绝伦
无意中看到这一部小说的推荐,朋友就四个字,“精妙绝伦”,“你看TVB大的一定喜欢”。我就毫不犹豫地买了,买回来发现是竖版繁体的时候我以为我不会坚持看得完,但我真的看完了,而且第一次给推理小说写书评。我对推理小说没有很系统的研究,缺少理论支撑,所以本篇完全从一个热爱侦探小说、热爱香港年代感的大陆“观众”角度出发谈谈感受。
首先是语言氛围,作者是70年代出生的香港理工男,作为土生土长的香港人,对香港的俚语、风俗、语言习惯,展现得非常自然,不存在那种大陆人强行港剧套路、反而变成说国语的古天乐的尴尬感。文中不少香港特有的说法,作者没有僵硬地翻译,而是保留了原汁原味,但在尾注都有简单的解释,包括对香港警察系统的介绍,我也是看完才清晰的了解(以前看港片,大致只知道某几个重要的部门和职位)。虽然如此,如果是从小说粤语长大的人来阅读这本书,你的耳边就是人物用粤语进行的对话(但不会太口语化)。
其次打动我的是作者,也可以说是很多港人,对于警察其实是怀抱着一种崇敬,不少香港小孩心中的“警察”,是一个与“超级英雄”无异的形象。在殖民地时代,香港警察曾因为尽忠职守而获得英女王颁予“皇家”的称号(这个称号依然保存于香港警察学院,我爸曾经去进行短期培训,拿回来一个“皇家警察”的标签,我觉得特别奇妙。他说他在学院里走动,如果迎面有一群警校生跑步而来,他们就会特别整齐地立正然后大喊“good morning,sir!”然后也会看到下级被上级训得狗血淋头。我爸说大陆警察之间更多像兄弟关系,而香港警察上下级之间分得非常严明,上命下从,不尊重或违抗命令是非常严重的事情)。
到了70年代,香港成立ICAC肃清警队贪腐后,香港警察逐渐成为全世界数一数二的优秀执法部队,直至97年主权移交,警队陷入政治斗争漩涡,形象受损严重。
作者以主角之一“骆小明”之口,提出警察究竟只是一份“社会地位比较高的职业”还是肩负“保护市民的使命”的正义化身;究竟是为政府服务,还是为市民服务,这个难以作答的问题,也把警员“多做多错,不做不错”、迂腐服从、但求稳定的心态刻画得非常令人无奈。除此之外,还在不同的篇章里描写了警队之间不同部门之间抢功劳、上司打压下级等等情境,其实都是在以往看电视剧里有所了解的,也因为家庭关系,我对警队内部的这类官僚现象也不觉得有多惊奇。
虽然作者看到警队并不像幻想中那么神圣,那么无私、正义、勇敢,但他依然表达了一种信念,他相信2013年之后的香港,能够像1967年之后那样,一步一步走向苏醒,走向正确的道路,一如他将《香港警察誓词》贴于开篇所表达的希望。
接着是故事编排和情节。作者野心很大,他不想把小说沦为仅仅是警队如何英勇破案的“宣传册”,因此大胆地将本格推理和社会推理结合在一起,整本小说由六个中篇组合而成,在每个短篇内部构建的是缜密的本格推理模式,但组合到一起就拼成了一副香港回归前后的社会绘图,展现的不仅是一个角色,而是一个城市、一个时代的故事。
更引人入胜的是,六个中篇之间采用倒叙模式,对于主人公关振铎,在第一个短篇《黑与白之间的真实》开篇则是这么描述的:”就是这样的一个怪人,经历了六〇年代的左派暴动、熬过七〇年代的警廉风波、对付过八〇年代的凶悍歹徒、目睹过九〇年代的主权移交、见证过〇〇年代的社会转变,数十年间默默地侦破了上百宗案子,暗地里为香港警队历史写下光辉的一页。“这段话也正好对应本书接下来的五个短篇,时光缓缓向后倒退,就能看到拥有香港警察身份的人在不同年代的困惑和挣扎。越看到最后,你就越能理解主人公行事和思考的理由,越能理解为什么关振铎是一个剑走偏锋、经常“踩过界”的人,为什么最后他甚至用自己的生命把犯人送入狱。
不同的篇章里关振铎是不一样的职位,因为是倒叙,所以反过来看,就是一个巡警一步步晋升的职业生涯(巡警——九龙总区CID——港岛总区重案组——CIB组长——特殊顾问)。
在第一篇『黑与白之间的真实』中,关振铎行将就木,作者大胆采用“安乐椅侦探”模式,让这位昏迷中的神探躺在病床上,仅仅用意念控制机器,回答“YES”or”NO”来帮助他的徒弟骆小明破案。一开始看我觉得很扯,但是剧情最后出现了一个大反转,一切都变得非常合理和巧妙,甚至到了整部小说结尾,故事又被拉回到开端的这个谋杀案的主人公身上,让人惊喜。
第二篇『囚徒道义』,相信很多人都知道逻辑学上的“囚徒困境”,当两个嫌疑犯被分别审问时,虽然事实上他俩都不要开口承认,双方都能得到最好的结果,但因为不信任,害怕对方把责任都推到自己身上,因此最后的结果是两个人都开口了,两个人都得到最重的量刑。这样的套路常常被用到审讯或审判上。作者写的是黑帮背景下的谋杀案,黑道人物左汉强靠着娱乐业的投资发家,渐渐成为台面上也很风格光的人物,经营着娱乐公司。其手下女歌星与年轻的男影星发生冲突。而男影星之父,正是曾与左汉强是同一派的另一位黑道大佬。之后,有人向警方寄来了女歌星被黑社会攻击的录像,发生了不仅仅是袭击,还是命案,可能会引起黑道乱斗的事件。作者引导我们一步步思考究竟谁是凶手,而结局却出乎所有人意料。
第三篇『最长的一天(The Longest Day)』,最让我大呼意外的一篇,但是阅读需要耐心,一开始我没想到头号通缉犯越狱和镪水弹事件有什么关联,为什么写着写着越狱事件,突然就在调查镪水弹。虽然最后关警司揭开所有谜团那一刻会让人觉得作者把他写得太神了,能把这么复杂而看似无关联的事件串到一起,但是不得不说布局非常巧妙,而且读着读着你会意识到,不能被作者忽悠了跟着他的指示跑,他前面写得煞有介事的一个做法,最后会笑笑说其实不是这样的,是你蠢,那样根本不合理。
第四篇『泰美斯的天秤(The Balance of Themis)』,在地形复杂的大楼中抓捕匪徒,TT队长与匪徒发生枪战。虽然3名匪徒都被击毙,确有着有人通知匪徒逃跑的情况发生。内鬼是谁?这一篇的故事发生在上一篇越狱的逃犯还未被逮捕的时刻,但其实可怕的不仅是犯人,更是你身边的人。
第五篇 『Borrowed Place』,加入ICAC的英国长官的儿子被绑架,整个交付赎金的过程跟TVB《法证先锋》剧情非常相似,包括命令他跳下水,是为了破坏通讯设备。但是就在我沾沾自喜觉得我都看破了你们绑架案的套路之时,我忽略了廉署的背景,原来这根本不是一场绑架案。
最后一篇,『Borrowed Time』,以第一人称叙述,根据前面倒叙的线索,我以为这个第一人称就是关振铎,以为这一篇是描写他当初因何决定加入警队。本篇置于1967年,“左派与港英”对峙,整个社会处于混乱,警察就像流氓地痞,仗着英国人撑腰横行霸道,而左派嚷嚷着“爱国无罪,以暴制暴”,到处放置炸弹意图震慑港英政府,希望大陆提前收复香港。在这种极度动荡的社会环境下,本来打算加入警队的“我”望而却步,但却阴差阳错地跟着一位巡警捣破了一宗意图炸死警务处处长的爆炸案。然后故事最后还是发生了悲剧,而事实上“我”并不是我以为的关振铎。
情节就介绍到这,虽然这本书仍有自己的毛病,比如叙事铺垫过于冗长、剧情反转的套路到后面比较明显、把主人公塑造得有点超神(当然也有明显的性格缺点),但瑕不掩瑜,这是一部真正属于香港的推理小说,完全区别于古典的英式谋杀、日本的社会派小说和美国的冷硬派小说。以及我非常期待三色台有朝一日能够回归它原有的水平,找回好的监制、导演、编剧以及演技派,不要再拍烂片了,但是如果班底不好千万别勉强自己去拍这种水平的警察故事,否则就是极度的浪费。不过据说这部已经准备改编成电影,那就期待一下剧情不会太跳跃,能够比较完整地展示作者的格局吧。
《13 67》读后感(五):筆記
﹣這本書成書於2013年,我應該是在傘運後知道有這本書,但一直沒有拿來看,大概是心裡以為又是一種很有現實政治意味的一本書吧。
﹣ 拖了一兩年,偶爾在網上又見到有人推介這書,便去找找看。不料這書因為是台版書,在香港也沒大賣,後尾都係要書店訂貨才有。
﹣ 其實如果不是自己被某種情緒所困擾,應該知道這書與傘運其實無關,因為出書在前。
﹣昨天開始讀,沒想到一天多就讀完,十分易讀之餘,也確實挺扣人心弦的。書中有5﹣6個故仔,一部一部的從2013年的香港寫到1967年的香港,最後才揭盎第一章與最後一章的關係,相當震撼。
﹣我不是推理小說迷,不太知道作者寫的怎麼樣。起碼對於我這種初級讀者來說,算是讀得挺有興趣的。
﹣拋開推理小說一專業,作者的港味洋溢於紙上,才是讓我們一眾香港讀者最為受落的特性吧。從回歸後往前寫,2003年,1997年,1989年...... 一直寫到1967年。題材因為是警匪,黑幫,警廉衝突,67暴動等,都是與香港社會息息相關,十分熟悉的議題。作者的描寫也十分有電影感,比如‘歌星復仇’那篇,或者警匪槍戰,又或逃犯引起的城市追逐等,十分有港產片的味道。
﹣讀的時候沒有注意,但作者最後的後記指出其實自己在故事情節的選點上,也選了重複的地點(如西環/堅尼地城),很有本土特色的地方如灣仔,中環蛇竇等。加上故事的時間總時與香港重要的歴史時候交叉著,有著自然流露的歴史感與香港味道。比起《烈佬傳》可能沒有那麼經典,但卻好像比《龍頭鳳尾》更易入口之餘,那種政治社會意涵卻更不著痕跡的結合進文本之中。確實是很好的作品!
﹣好的香港小說總是到台灣先出版....... 也沒有所謂啦,當時出口轉內銷。
《13 67》读后感(六):只属于香港的推理
首先笔者很喜欢香港这个国际化大都市,比较魔都,香港更让我着迷。香港这座城市很独特,很神奇,结合了传统和现代、国内和国外,形成其独特文化。正如这本书,本格与社会相结合,趣味挑战的同时引人深思(每部短篇的诡计都很精致,最后一篇本以为是很平淡,没想到被叙述性诡计玩弄得体无完肤)。
如题,文章的6个短篇极具时代感,只属于香港,只属于那个时代,这可以说是我看过的最好的本土化的推理。
最后说一下文章的政治倾向。一开始读文章的时候(特别死最后一篇)还是蛮担心的,因为最后一篇写的六七暴动,很怕作者发力过猛,好在意识形态一带而过,贯穿6篇文章始终的唯“公义”二字。不同社会形态、不同的经济发展情况,唯“公义”二字是警察不变的守则。
《13 67》读后感(七):2017上半年最佳
在决定更改结果前,我有和马戏团打过“预防针”。我说,有一本书还没到,是台湾出版的香港推理,我此前没有接触过这个类型,我想等到这本书到手,看完,再决定我上半年的最佳,不然,我自己心里会觉得不公平。
类型小说、香港作者、流行推理……这种种元素似乎都和年度最佳搭不上,一个作者一部作品要好到超过社科,超过纯文学,超过科技……等等其他更严肃品类成为我的最有选,且在六月底才到手才开看,会不会太儿戏?
最后的结果是,居然真的不负等待(这本书是预订,本身就等了一个月),我在昨天(7月1日),花了超过十个小时去看这本书,它真的真的完全就是我的那杯茶,就是那种我没点单但吃到时候流出泪的那碟菜。
选择这个作者及这本书来总结上半年,坦诚地说,和最近的这些事情有关,知我的朋友会诧异吧,向来潦草的我,十个小时足以看完四五本书了,怎么会在这本上耗了这么久。不久的,真的,看完它,我觉得抵得上十年的tvb追剧时光了。
我不知道你们所爱的香港如何,我知道我爱的香港大概是陈浩基笔下这样,必须要往回倒二十年以上,必须是升斗小民的人生,必须是徘徊在爱和怀疑的边缘,必须高度警惕,必须一声叹息。
只看了这样一本书,便可对这个作者生发出无数的钦佩。我当然想推荐胡子,推荐双雪涛,想推荐我们社会学的吴飞老师,推荐写出了《龙头凤尾》的马家辉以及讲起来就无限激动的唐诺和金宇澄。但在最近这些纷纷扰扰发生的当下,我想,我只有推荐陈浩基,心里才过得去。
这本小说,说厉害,也不厉害,本格推理,你永远可以站在全知视角去蔑视里面的侦探或警员,你也大可以从目下的科技水平出发去嗤笑里面的破案技术,但我觉得那是一种双重的污辱,既是对作者,也是对你自己。他写下这个故事,不是为了展示几个花枪,他希望你看,看向那块何曾安稳过的地方。
香港的焦虑应该成为我们每个人的焦虑,香港人永远二十五岁的话语,我想,说的不是他们的容貌,是他们机敏的心理。当整本书章章节节的故事推进到尾声,你发现了那个四两拨千斤的大回环后,在一切的细思恐极里,你也是其中之一。
我无法说得很透彻,陈浩基自己也说,他都不必说得很明白,这既关乎于一本书的“剧透”,也关乎我们所有人命运的“谜底”。欲探究竟的人早早就站定了立场,按兵不动的人各怀鬼胎。
就在前几天,我亦有读到打出五星的书,是高原的《把青春唱完1990-1999:中国摇滚与一个文化群体的生活影像》。
她特别飒地说,有后辈同行不无讽刺地说她拍的也不怎么样。她说,确实,不怎么样,但牛逼的就是我当时身处那个现场。
按下快门,写下文字,谁说不需要勇气和智慧。这都是滚烫的能量,我由衷地佩服这些心理上永远热泪滚滚的人,他们比我们这些泪盈于睫的人好得多,我们就是太怂,太克制,才会在火把点亮的时候都在犹豫,过于唯唯诺诺。
陈浩基是七十年代人,虽然我平时开玩笑总说朋友们故作沧桑时是在装七十年代大尾巴狼,但我比谁都知道,越是七八十年代越是经过好时候的一批,那种好是现在没有,也远远无法复刻的了。甚至说不出来。我希望你们知道我说的是什么。
其实看完整本书也不能很好地明白这个书名,但我知道这就对了,任何的符号、印记、密码、暗语统统都将蒙尘,最明白的是人心,可惜,最糊涂的,也是。
且将这本书,与这书背后的灵魂们作为2017年上半年读到的一种代表,他们是有希望有热气敢说话的活着的人,有这样硬生生的活着,可能我还能感到一些意义,一些鼓勇,一些实在性的东西,我甚至仅想视这样的人为同路者,其他的蛇虫鼠蚁,都弃之敝屣好了。
在屏蔽朋友圈的一个月零十天后,可以考虑退一些群了。
《13 67》读后感(八):超长篇港囧事件
因为豆瓣上超高的评价,所以读得非常仔细(当然也是为了对得起自己那100块钱),写一写感想吧。
声明一点,我事前便在豆瓣上看到许多人惊叹于本书的“最后三行”,因此早已有所防范。另外正因为读得非常仔细,所以才会找出来更多的茬。
总的来说,这本书多次让我想起东野的《超长篇杀人事件》(包括厚度)以及《港囧》,所以有了评论的标题。仍然是很港式的文风,但比《遗忘刑警》有所进步,有些诸如“道听涂说”之类的错别字,但总的来说影响不大。
因为是六个短篇,还是逐篇评价一下吧:
1.黑与白之间的真实
★★★★☆
翻开本书,第一印象就是“啰嗦”,前十几二十页感觉全是废话。除了《超长篇》以外,也一度让我想起《超杀人事件》里的《超理科》和《超税金》。当然,这部分在本章最后被证明并非完全是废话,但阅读体验实在不算良好。
从案件的机关上说,这篇是六个短篇之中我最欣赏的。最大的问题是,结局并非唯一解,因此读者也无理可推。另外,因为有了提防“最后三行”的心思,人物的背景设定立即让我警觉起来,开始推算,可惜不久后就忘了。
鱼枪作为凶器让我很不爽,谁特么认识那鬼玩意儿!?然而更不爽的,则是关于放置鱼枪的柜子的描述:
“我们检查过枪柜……枪柜里有……枪柜里还有……枪柜里还有……枪柜里还有……”(P.29)
我真的不在乎那里面放了什么,反正我根本不明白那是什么鬼。然而作者就里面有什么写了足足四遍,每次还不只一样东西。
许多人赞誉本书的社会派性质,本篇已开始体现,只是我却不敢苟同。香港警察是“纪律部队”,香港是“法制社会”,对于两位公然违反警察的“纪律”和社会的“法律”的主角,不管怎么号称是为了正义,我都无法鼓掌。
2.囚徒道义
★★☆☆☆
很无聊的一篇,不想多说。大概是在映射向华强,那个叫“唐颖”的原型莫非是Angelababy吗?读完这篇,感觉此书像是在TVB布景棚里拍出来的美剧,总之就是要制造惊奇,合理性什么的都可以放在一边。
然后吐槽从环境描写开始:
“……就只有一间小小的书房。房间里有一张桌子、两张扶手椅、几个书架和一台电脑……”(P.128)
当然,这些家具一律都没有什么卵用,回过头来看第一篇的部分:
“……的书房有四百平方尺,除了两个书架、一张办公桌、一个保险柜、两张沙发、两张茶几、四张附有轮子的椅子外……”(P.27)
当然,也是没有什么卵用。然而类似的大段顿号描写,在此后还要忍受许多遍。
3.最长的一天 The Longest Day
★★★☆☆
虽然写得很散(或许是故意的),本篇的推理线索较为完整,因此没有什么困难便看穿了诡计。当然,那位黑道大哥,一边为了“逃狱后,不被警方追捕”、“获得新生”(P.251),甘于作出巨大牺牲,一边却“暗中策划新的犯罪活动”(P.252),我是理解不能的。
看到这篇,粉墨登场的警察已经颇不少,给人的感觉却总是同一人,没有丝毫特点。所以当P.203出现一位貌似难缠的黄督察时我还偷偷兴奋了一下,然而翻过下一页黄督察的形象便又泯然众人。
“……玛丽医院是香港最大型的公立医院,服务市民逾半个世纪,从急症室到各种专科以至精神治疗一应俱全,而医院同时是香港大学医学院的教学医院。玛丽医院共有十四栋大楼,规模足可媲美一个小型社区。”(P.220)
“甲子园车站位于从大阪的阪神梅田车站搭乘特快电车约十二分钟的地方。这个车站位在甲子园棒球场附近,距离甲子园球场徒步两、三分钟的路程……经过几次修建工程,目前的甲子园球场总面积为三万九千六百平方公尺。球场占了四千七百平方公尺,观众席是两万四千九百平方公尺。全垒打距离在左右外野各为九十六公尺,中外野为一百二十公尺。可容纳人数为五万五千人。观众席高十五公尺,内野区设置四十八层台阶、三垒内野区为五十八层、外野区是四十九层……”(“葛城万太郎《曲球》改稿后”——东野圭吾《超长篇杀人事件》)
当然,没有畅销君笔下的那么夸张,但这两段描写是不是很像呢?
另外,本篇中大量出现香港的地名和路名,我认为实在没有必要。如果只是在对话中也就罢了,但在普通描写中也是一样。
再说一个不大不小的bug:关sir因为周祥光在阴天“戴墨镜”而识破了这个案子,然而,准备假冒周祥光的石本添本来就是需要戴眼镜的,那么为什么不一开始就让周祥光戴上眼镜呢?
最后,这一天根本就不长啊!
4.泰美斯的天秤 The Balance of Themis
★★☆☆☆
非常容易识破的一个案子,也有超多bug。最严重的一个是,在沙皮受伤后,TT没有任何理由要骆小明和他一起进攻,否则只会危害自己的计划。
一大段传呼机的背景知识,虽然不招人喜欢,但看在跟解答有少许关系的份上也就算了。在八十年代的香港,“TT”这种新世纪式的称呼感觉有些突兀。
就我看TVB的经验而言,(高级)督察是很NB的存在,更不用说警司了。然而本书中的督察却感觉一个比一个弱,至于警司也是各种不靠谱(主要是第2篇),不禁疑问他们到底是怎么升上去的?
本书的章节命名,前两个是中文,中间两个是中英文混合,后两个是纯英文,借此暗喻香港主权的变迁。这本来是个很好的想法,但实际的效果并不理想。中间的这两篇只有时代的变动,却看不到夹杂在中英之间的香港的独特性,可惜。
5.Borrowed Place
★★★☆☆
我最欣赏的一篇标题:借来的地方。如果不是这个非常贴合香港的标题,这篇绝对打不了三星。
首先,几个英国人角色的对话是完全的汉语逻辑,并不符合他们的身份。也许有人会问这重要吗?嗯,我认为很重要。
其次,犯人大费周章的计划是没有道理的,冒认签名再拿给正主儿看,风险实在太高。
再次,关sir的行动也毫无理由。Liz已经在警察局,而且很可能当晚不会回夏家,那么打个电话就能解决的事情,非要去跳阳台?
当然优点也有,在于最后的两句对话。
6.Borrowed Time
★★☆☆☆
前五篇都是第三人称,这一篇突然变成了第一人称,立刻就警觉了。不过,已经忘了第一篇,所以对于“大哥”角色的存在意义一直有疑问,但还是在最后数页时识破。
“我”是关振铎,或者阿七是关振铎,二者必居其一。这么一想的话,这篇的机关也就荡然无存了。剩下的只是单纯的冒险故事。
然而,“borrowed time”到底是想表达什么意思呢?
另外一个大概算不上bug的bug:“我”是听到有人说“邹师傅”,“邹”和“周”在粤语同音,大概所有人都会认为说的是“周师傅”吧?我曾经以为这是一个梗,结果发现自己真是想多了。
读完全书包括后记,最大的一个疑问反而是:作者陈浩基,对于此书出版后不久的“占中事件”,到底是持什么一个态度?
看着那一个个扎眼的“皇家香港警察”,我差点就想给本书打个两星。不过,“疑点利益归于被告”,所以还是三星吧。毕竟本书确实比前作的《遗忘刑警》要好,只是篇幅应该再缩减三分之一。
《13 67》读后感(九):只能属于香港的推理小说
对一个地区而言,外来事物的本土化对于该事物能否在当地流行,尤为重要。把这话套到推理小说身上,面临的就是这种问题:如果只在深山老林来场暴风雪山庄事件,那是古典的英式谋杀;如果警方通过孜孜不倦地走访调查,最终发掘出充满爱恨情仇的故事,那大概是日本的社会派小说;如果是主角一边喝酒一边想办法去调查,最后在和犯人激烈对决之后将犯人制服,那大概是美国的冷硬派小说。但是对应到我们的国情,继续写这些模式固然有市场,但如果不能和身边接触的事情联系起来的话,推理小说在中国终究只能是小众的爱好之物,而无法获得大众认同。
在本土化方面,民国时期有程小青探案,解放后的一大堆刑侦文学虽然推理性可能不够强,但好歹在本土化表现上也可圈可点;而近些年来,台湾那边推理小说本土化是做得比较好的。香港那边感觉影视剧比小说迈的步子更广,哪怕很多影视剧直接照搬了日本推理小说的诡计而非原创。所以,在此时此刻能够看到这本《13·67》,个人的感觉是“终于可以看到这样的小说了”,来得有些迟但是毕竟给推理小说的香港本土化画上了圆满的句号。
陈浩基的《13·67》和思婷的《死刑今夜执行》其实有着异曲同工之妙,在有限可见的时间里,两本书都应该没办法出大陆版,稍有不同的是思婷用推理小说描述大陆的特殊时期,而《13·67》则是用六个短篇小说来描写香港警察几十年的历史。书名“13·67”,指的就是从2013年回溯至1967年的历史。每个时期攫取一个断面,用推理小说的方式来展现该时期的香港警察的现状。所以,书中的主人公自然就是警察关振铎和骆小明这对师徒。至于为什么采用倒叙的形式,则需要读者看完全书后才能理解作者设置的小机关。
基本上,《13·67》这本书将推理小说的社会性和本格性结合得比较好,当中好几篇小说的动机和过程都具有浓厚的香港味道,而贯穿全书的是作者对于香港警察的使命拷问。对于主人公关振铎,在第一个短篇《黑与白之间的真实》开篇则是这么描述的:”就是这样的一个怪人,经历了六〇年代的左派暴动、熬过七〇年代的警廉风波、对付过八〇年代的凶悍歹徒、目睹过九〇年代的主权移交、见证过〇〇年代的社会转变,数十年间默默地侦破了上百宗案子,暗地里为香港警队历史写下光辉的一页。“这段话也正好对应本书接下来的五个短篇,时光缓缓向后倒退,就能看到拥有香港警察身份的人在不同年代的困惑和挣扎。回顾过去能找到自己的使命所在,那么未来呢?《13.67》只写到2013年,对于近两年香港情势的变化,还远远来不及在作品中体现,只是个人不太赞同作者对于香港警察现状的一些观点,2013和1967,并非是绕圈回到原点的关系,时代的洪流永远向前,任何人都回不到从前,只能面向未来去寻找关于坚强、无私、正义、勇敢和忠诚的答案。
. 这里列一下几个短篇的名字:
黑与白之间的真实
囚徒道义
最长的一日·The Longest Day
泰美斯的天秤·The Balance of Themis
orrowed Place
orrowed Time
几个短篇的命名有些意思,最开始的两个短篇都是中文名字,第三篇和第四篇中文英文名字都有,最后两篇都是英文名字,恰好暗合了香港主权变化的时间线。
《13 67》读后感(十):作者心里有热情满腔
今年第一本五星,对这本书的评价在阅读中不断提升,一开始因为它平实到甚至有些“幼稚”的文字,对于推理小说而言,似乎损伤了渲染力度。
但是作者的时间线反溯(后记中称为“反向年代记”)让每个案子都有了紧密的联系,也让主角变得非常吸引人,就像是渐入佳境的乐章,慢慢飙到最华彩处。案件一个比之一个更加精彩,而人物,在你知道他的最终结局之后再反过来去看他每个年龄节点所表现的不同特质和成长,就会更加对他本身那个从一开始就没有变化的部分感到钦佩和怅然。
时代节点选的非常棒,不得不说对本书的加分非常大,而正是这样的特殊时代,才更加突出了主角不同于常人的做法背后的深层动机,也更加凸显了作者本人想要透过推理小说去表达的核心。
最后的一个案件,用到了叙轨的手法,或者作者并没有用,而我完全被误导了,而在揭露的时候,从一开始的主要案件漂亮解决,到之后涉及案件对角色(以及读者)的震撼,再到最后的最后,那个名字的出现,一口气把我拉回到了几十年之后的病房。
这一口气从第三个案件开始,就沉重地压在胸口,而到最后,我想着要一个完美的结局来迎接爆炸,而作者给出的,确实更加让人惊讶而不知该往何处而去的复杂的沉重。
这时候,真的是不知道应该怎么去回想。
最后,再来说一下我在一开始,并不是很喜欢的叙述风格,我一开始觉得作者是不是想走古典风的推理感觉,所以故意这样来写,悬念有、推理有,但却没有在文字上很好地去进行烘托,让我觉得意犹未尽。之后,我觉得,这种文风正好塑造出一种感觉——它仿佛出自一位常写报告的警察之手,但又不是纯纪实的报告,这个警察以第三者的身份进行观察,但同时又有对同行行事的感同身受,从稍微脱离的角度去写这些。看到最后,也可能是适应了这种文风,让人觉得恰恰好,叙述着大时代裹挟下小人物的渺小,但同时也衬托了小人物力量的强大。
还要提及的是,我觉得很棒的一点,作者喜欢着墨配角,不是刻意为之,而看得出,他在构思的时候,把每一个角色都看过一个真正生活在当地的人,一个每天柴米油盐的人,在进行塑造,所以他愿意去写,也写的很好。好像很少看到这么有烟火气的配角了。
期待作者的其他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