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重纱舞》是一本由E伯爵著作,上海人民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30.00元,页数:264,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七重纱舞》读后感(一):值得一读再读
首先请大家放心,毫无剧透,本书评绝对可以放心阅读。
值得一读再读
文/梁清散
在写评论之前,我不得不声明自己对很多类型的小说并不熟悉。
关于“腐”,知之最少。小说并没有看过,漫画偶尔翻到,要么是过于YY,要么是过于恶搞,要么是过于肉向,实在都不能喜欢。所以大概也因此对腐向小说带有了不该有的什么偏见。(偏见永远是不好的,我自省。
况且。。伯爵在腐界貌似很有名,我就更加不敢造次乱说了。。。
其次关于推理小说,我同样并没有深入的研究过,阅读也只是毫无系统性的凭兴趣来读。这样的挑嘴阅读,实际上是影响评论时的视野和结论的,没办法。
但因为小说的确好(是呀,真的很精彩,值得一读再读的小说并不多)还是忍不住随手写点什么。
前面说过,我对推理小说也不算熟知,但总觉得,《七重纱舞》大概与其说是推理小说,不如说是犯罪小说了吧。对于犯罪小说,我看得并不算多,只是停留在陀思妥耶夫斯基那里没有更多涉足。但这里的表现,仍然非常满意,大概也同样有赖于题材的擅长,没有分心。这样的创作状态,同样令人万分羡慕了!
看多了叙诡,一次又一次被各路从未谋面过的作者骗到。一开始是惊讶,后来是懊恼,或许还能有时握拳说我特么的下次绝不会再被这样的家伙骗到,最后成了间歇性的审美疲劳。这个时候,才发现,像这样的踏踏实实的讲个故事,踏踏实实的挖出一个又一个证据,带着读者一点一点接近真相,没有欺骗,只有推理和证实,读起来是有多么的清爽舒服让人爱不释手了。
同时,小说还在故事间表现着人性。实际上,很多时候我很讨厌用这个词,因为用烂了,让人看着不禁生厌了,就像看到“这是一部难能可贵的反乌托邦小说”一样,只要看到就觉得可以弃书不必浪费时间去阅读了,但在这里,反倒让我不知该用怎样的词来替代,不如就用它好了,在这里,终究“人性”一词是值得称赞一点都不令人生厌的。因为,在小说中是真真切切的去表现了它,而不是用一些故弄玄虚的东西来找到了“人性”这么个标签。
人性,是在同性恋题材中表现出来。一般来说,只有让主人公进入极端的环境,才能表现出极端的人性。这个“极端”,在伯爵手中,驾轻就熟地选择了“腐”,也就是同性恋题材。也正是因为伯爵对此题材实在太为擅长,以至于再不必花费太多心思在题材的把握,更轻车熟路地去借助题材讲自己的故事,让主人公在自己的故事里酣畅淋漓的受苦受难,以至于发掘出最为难能可贵的人性感。
也或许有着这样的人性的震撼感,使得小说在真相大白之后(大多数卖点是叙诡的会让读者止步于结尾不会再读了),仍旧可以让人愿意去重读,脱离掉对情节的猜测,完全陷入到主人公的内心,去与他一同感受世界,也感受自我。(喂。。。主人公的确有代入感,但和我自己还是有很大差别的,嗯!)这样的阅读,在犯罪小说里,大概只有《罪与罚》了?(对。。。因为其他的我几乎没读过。。。)如果脱离开犯罪小说,实际上能这样值得再读的也并不多,这才是厉害之处了吧。
《七重纱舞》读后感(二):salomé
哈哈请先让我笑一下。我平常看的推理小说不多,当初在豆瓣上看到这本书,因为王尔德的《莎乐美》是自己最喜欢的剧本所以就果断下单了。总体来说并不让人失望,主体内容有着莎乐美式的疯狂和洛丽塔式的情调(误)。
封面上的salome为英文单词。而王尔德的<salome>是用法语写成的。作者想表现的是重演的纽约版莎乐美吗?(让弄的话我就用法语:salomé)顺便一提莎乐美的英文版开始是由王尔德一生的情人——波西(阿尔弗莱德·道格拉斯)翻译的。由于翻译得太烂,此事使王尔德和他闹翻。标题的英文耐人寻味。封面设计我认为没有将莎乐美那种感觉表现出来,这种剧场的照片不太合适,而且太含蕴了。油画能更好的表现这种感觉。
书中亲爱的莫里斯博士的那本书里对salome提出了一些新的看法。文末的时候说莎乐美的妈妈——希罗底是造成一切的罪魁祸首。这种影响是间接的。不过我要强调的是,在王尔德的《莎乐美》里,莎乐美是出于【自己】的意志去行事的。并非妈妈的话。她的母亲或多或少的影响了她的成长环境,造成了她疯狂的性格和恋尸癖,不过讨要约翰的头出于她【自己】的意志,和她自己的【爱】,并非出于她的妈妈。
看这本书之前,我一直不觉得salome有什么变态之处,不过看后的感觉却和看之前完全不同。这里我想说,《莎乐美》是唯美主义的代表作。它不止是有“死亡、性、爱情、信仰”,这部作品的本质以及最重要的特性就是美。salome的裸体舞蹈和凶杀的美。作者显然忽略了这一点,这本书就丧失了许多诗歌一般的格调。不要把它当做对《莎乐美》的诠释。不过作为推理小说已经十分出色。
本书还涉及了宗教与同性恋。宗教、社会、法律对同性之爱在一些时期很不友好。想当年王尔德就因为这个身陷囹圄。爱情观十分开放大胆的中世纪意大利作家薄伽丘也是持敌视态度,反映了当时社会的偏见。在中国,很多时候同性之爱是一种普遍的社会现象。汉代的时候很多皇帝都是gay(据说屈原也是),清朝的陈维崧和徐紫云是被大家所羡慕的情侣,当时有不少人家养娈童(也针对女性)来满足性需要。然而到了近代,同性恋反而不受待见。我认为这是在是思想的退步。如果说同性之爱是不符合自然规律的,那请问什么又是符合自然规律的。虽然中国还不允许同性结婚,不过美国有九个州允许了——阿克莱斯酱和莫里斯博士快去领证。
最后,我想说呱呱哈哈哈哈哈哈,没想到这本书竟然是一本耽美类书籍啊啊啊,待我去查下作者性别~~~~~男主角真是秀色可餐啊啊,我坚定不移地认为他是受,莫里斯桑是攻。对最后他们没有在一起并没有kiss上床以及更多劲爆情节表示十分遗憾。不过圣诞节的雪中邀约以及见家长的节奏留给了我们无尽的想象空间。
正如王尔德桑所说的:'
The Imagination can transcend them and move in a free sphere of
ideal existences.(想象能超越它们,并进入一个理想的自由境界中。出自《狱中记》)"
《七重纱舞》读后感(三):扭曲的爱意毁人生
学生时代就看了E伯爵的文,看到曾经追过的文印成铅字出版非常开心。看到豆瓣上列出此书的新书推介后去图书馆借来再读了一遍。
一直喜欢看国外的推理、悬疑、犯罪小说,而对于国内的则较少涉猎。但《七重纱舞》无疑是相当出色的一部犯罪小说。
作者对于犯罪现场的描述足以吊起读者的胃口,现场描述画面感很强烈。凶残的犯罪手法、血腥的命案现场,现场只留下的诡异字句,没有指纹、没有脚印,关于罪犯的线索极少。围绕“莎乐美”展开的犯罪情节。随着案情的调查推展,又发生同样的谋杀事件,接连出现了其他被害者,看似毫无关联被害者逐渐被找到了相似点,有了进展。
案件侦破过程写得很踏实真实,琐碎的调查工作、法医鉴证等等,如同秦明在序言中所述,这本小说的真实性和科学性,读者已了然如胸了吧。
作者在侦破过程中营造出悬疑气氛,围绕探长身边发生的一些看似平淡的事情,回想细思极恐,逐渐产生怀疑,当莎乐美跳完七重纱舞落幕时,谜题一个个解开,真相大白。
书中还蕴含了很多宗教知识,关于对莎乐美的理解、关于宗教的教义,博士与神父之间的辩论也很精彩。
在人物塑造方面也很成功,混血俊美探长,有迷人绿眼睛的博士、灰色眼睛的拍档等等,发现作者很喜欢通过人物的特征来指代角色。
对于犯下如此诡异凶残案件的罪犯,往往是心理比较极端的人物。小说对于罪犯的正面描述并不多,对其形象也只是一再强调“相貌普通到不能再普通”,通过FBI女探员对罪犯的心理分析大致勾勒出了罪犯的心理特征。文中后半段博士的叙述中了解到了罪犯曾经的经历扭曲人的心理,对“爱”的理解也发生扭曲,采用了极端的手追求爱。可怜之人必有可恨之处,可恨之人也有可怜之处。
虽说小说的题材是谋杀破案类的犯罪小说,但其中牵涉出一段到两位同性主角的爱情历程,书皮背后的介绍“为了解开疑团,阿莱克斯向研究莎乐美的专家莫里斯•诺曼博士寻求帮助,并与之一同陷入了爱情的泥沼。”很好奇出书版中是如何处理的。
于是又比照了网络版,毕竟是人民出版社出版,书中对于两人的情感经历还是做了比较隐晦的叙述,对白和个人的心理描写都省去了不少,其实这样把探长和博士之间的互动减少了,反而可能让读者对两人会产生情愫甚而发展到爱情会感到有些突兀,其实网络版也没有什么可以被和谐的内容啊。。。anyway,就当是一部悬疑破案小说来看啦~~
《七重纱舞》读后感(四):扭曲的爱
因为爱你,所以要杀死你,这究竟是多么扭曲的爱。
——前言
E伯爵的书从很早之前就很喜欢了,除了因为大家都众所周知、津津乐道的原因之外,E伯爵的书,无论是文笔还是情节,都可以说是登峰造极的。从拿到书开始,一直读到深夜,自己完完全全陷入其中不能自拔。合上书后,长舒一口气,原来一切的起因都是源于一个“爱”字。
之前看过《莎乐美》的舞台剧,所以知道这本书是以这个故事为线索时,自己着实激动了一把。确实,文中凶手那扭曲的爱和莎乐美的故事是那样水乳交融,那样契合。我爱你,所以,我要杀了你,这样极致的话语就是对这个故事最淋漓尽致的概括。开始是因为爱,毁灭是因为爱,结束也是因为爱。故事里的人物在爱中沉沦,也在爱中得到救赎。
阿莱克斯和莫里斯两位男主角魅力指数爆表,作者的描绘在我的脑海中烙下了鲜明的印象,如果说阿莱克斯是冰,那莫里斯就是阳光,莫里斯用自己的温暖逐渐打开阿莱克斯封闭的心。可是随着故事的不断推进,阿莱克斯成为莫里斯的救赎,阿莱克斯成为莫里斯从过去的痛苦枷锁中走出的契机与勇气。他们彼此成为彼此的救赎,彼此拯救,我相信,迎接他们的会是温暖的未来。
其实,最具悲剧色彩的非凶手莫属。因为扭曲的出身与成长环境,他丧失了爱的能力,成为了扭曲的存在。他曾经有机会获得真爱的,那个从大火中救下他的男人应该是真的爱他。可是,这时候的他已经不再相信爱,将已经到手的幸福毁灭,并给许许多多人带来的灾难。可恨之人必有可怜之处,要是生长在一个普通之家,结局可能会不同吧。
感谢这本书可以以实体书的形式再次给我一次难忘的体验,期待E大的下一本新书。翻开这本书,你绝不会后悔。
《七重纱舞》读后感(五):结局总是不尽如人意
写好的书评因为网络的原因全掉消失掉了,这感觉就像心悬在半空瞬间跌落悬崖的感觉。反正就救不上来了,只能在重新找一颗心,凑合着用。所以说,重新写,又是一个新的诞生,或许也不是坏事。
先说主人公,那么纠结的性格,从对孩子的、对面对自己的性取向就能看的出,亚洲人典型的懦弱和欧洲人典型的挣扎个性淋漓尽致的表现出来。联想到亚洲大部分国家仍然对同性这一话题嗤之以鼻的态度就可以看出,总是不能城市的面对自己。
就如主人公一样,对孩子的爱,只懂得一再忍让不懂争取,总是自以为是的认为自己对孩子存在负罪感,其实孩子只想见到爸爸。或者,这就是为人父母的不易。
E伯爵的这个故事,剧情紧凑,读过一半,揣测了半天凶手,总感觉帅帅的医生一直会图谋不轨,不料原来凶手是一个同样具备悲惨故事的人物。
这样的任务出现,在解释帅医生的种种应为,已经非常合理了,不得不佩服作者缜密的思维。
每个人都着别人鲜为人知的故事,那些表面上看上去开开心心,大大咧咧无所谓的人们,谁又知道他自己独自舔舐伤口的疼痛。每个人都不是你看上去的样子,每个人都有每个人的故事。只是希望不要总是自以为是去伤害别人,去揭开别人一直隐藏的伤疤。
总是要学会一些基本的人际关系,一般的朋友、要好的朋友、非常好的朋友、亲人等等,自己要有一把度量的尺子,总不能一张嘴走天下,从来不用脑子思考问题吧。
故事的结局总是不尽如人意,凶手死去,得到该有的惩罚。但是我会想到,他悲惨的人生,又该由谁在承担和改正。死去,并不是解决办法的唯一途径,他不知道他恨得人是经历了怎样的人生,他只是以自己的以为、自己的方式,抱负他在乎的人和他来到的这个世界。
这就是结局,故事总的有一个句号才算完美。或许就是这样的一个原因,故事才能让读者释怀吧。
《七重纱舞》读后感(六):当真实融入悬疑 ——《七重纱舞》法医秦明代序
在两名同事正在缝合尸体的时候,我坐在解剖室的更衣间里,看完了这本书的最后一章。
突然间,我幻想自己变成了书中的男主,突破重重迷雾,拨云见日,最终亲吻到了真相。就像很多悬疑迷们羡慕我可以直接参与破案一样,我也崇拜着小说中那个可以每天历经艰险曲折,为探寻真相呕心沥血的主人公。
直到停尸房铁门的碰撞声,才把我从幻想中拉回了现实。原来我不是那个英俊硬朗的刑警,而是一个普普通通的法医。
悬疑小说,总是离不开警察;而重口味的悬疑小说,离不开法医。无论说的是警察还是法医,一本优秀的悬疑小说,并不是看写得有多血腥多残忍,而是离不开环环相扣的情节,还有真实、科学的知识点。作为一名作者,我相信悬疑迷们更看重的,是“真实”和“科学”。
为了情节的需要,作家们可以随心所欲地操纵着主人公越过科学的红线,为所欲为。这并不奇怪,很多悬疑小说都是这样,以至于那些科学并不能解决的问题,在大家的心目中已经不是难题了。也正是因为这样,才会有那么多民间福尔摩斯的存在。
本着崇尚科学、求真务实的理念,我推荐过几本小说。然而为小说作序,这是第一次。为什么我会为此书作序?因为,这部小说的作者,是我在某本科学杂志上连载专栏的编辑。说到这里,大家对这本小说的真实性和科学性,已了然如胸了吧。
接到作序的邀请后,我就开始认认真真地读起了这本书。在床上、勘查车上、现场旁边还有解剖室,一有空,我就情不自禁地拿起手机,打开《七重纱舞》的文档。请注意,我说的是“情不自禁”。
看完这部小说后,作序对我来说,已经不是被动,而是冲动。
我不知道怎么用这寥寥数百字去夸赞这部小说,或者表达我的敬意。只能说:作为一个作者,我为有这样的专栏编辑而感到骄傲;作为一个刑侦实战人员,我为有这样的一部悬疑小说而感到欣慰。
我相信,《七重纱舞》会给你带来不一样的精彩。
秦明
2014年初春于合肥
《七重纱舞》读后感(七):恋囚
往事如囚笼,困住了我们每一个人。
纽约警察局警探阿莱克斯•李,曾经有过一个家庭,每一天,在离开密密麻麻的案情档案之后,回到家,就能看到妻子和儿子坐在餐桌前,等待着他,和其他成家了的警察一样,这是他们身处于人性最黑暗的世界里时不多的明灯,给予他们依靠,无畏地往前走着。
但是,这个家庭还是破碎了。
因为阿莱克斯•李是一个同性恋者,之前的家庭,只是他没有足够的勇气出柜,而选择了伪装,但这往往不会以幸福收场,不管是对于妻子,孩子,还是对于他自己来说,都是不公平的,不管是异性恋还是同性恋,都是正常的性取向。
就在他不断被前妻以见不到儿子的方式惩罚着时,这座拥有着八百万种死法的城市里,出现了“莎乐美”的死法,他携手纽约大学的莫里斯•诺曼博士侦办此案件时,却发现了死者或与同性恋有关,而且莫里斯也是一个同性恋者,当侦查到了最后时,也发现了真相实在令人震惊。
这是我第一次阅读E伯爵的作品,之前对她并不了解,甚至还以为她是一个“他”,后来才被普及了作者的真实性别。而花了一个晚上和一个早上的时候看完了这部作品之后,也感觉到E伯爵在写犯罪小说这个题材上已经是深有功力,圣经故事和古典话剧融入了一座最令人注目的城市,并且有条不紊地写着警方侦破案件的每个过程,在阅读的时候,就仿佛在观看着一集罪案类美剧,毫不夸张地说,这一本书,放到任何一部罪案类美剧里,都是可以直接引用的题材,《灵书妙探》、《犯罪心理》、《CSI》,E伯爵的叙事简洁明了之余带着些许伤感,刑事侦查过程又很写实,能让法医秦明称赞也是情理之中。
不过,这部作品有一处地方让我个人觉得不怎么习惯,在微博上我也有讲了,就是里面的人物对白有时会带上“儿”字,比如“没准儿”、“吃点儿”等,有种京城人士乱上身的感觉,而且还带着浓浓的翻译腔味,就像是作者想象着CCTV6的配音版或者早期的翻译小说语气来写的,如果读者是一个美国硬汉派犯罪小说爱好者(比如在下),就会觉得违和感很明显,因为他们的小说里对白并不是这样的,可以对照下迈克尔•康奈利和劳伦斯•布洛克这些作家的书,所以对于我来说,人物对白直接就是减分的原因。
除此之外,这本书值得一读,在这个炎夏的周末,请待在开着空调的房间里,倒上一杯冷饮,然后翻开此书,好好享受一个不想出门的休息日吧。
干杯。
《七重纱舞》读后感(八):好一部好莱坞大片
E伯爵其人,神秘、低调,徜徉在耽美、推理、历史的世界里,编织着一个个光怪陆离的情爱故事。她擅长的是多种语言风格的自然转换,那些以中世纪、纳粹、纽约为背景描写的奇异片段,充满了浓厚的欧式氛围,几乎让人以为这确实是出自于欧美作家笔下。除了语言,更是具备硬朗、简练、理性的逻辑思维。
《七重纱舞》就是这样一部地道的、栩栩如生的欧式侦探小说。
中美混血的纽约警察局警探阿莱克斯•李,因为是同性恋而不得不与妻子、儿子分开。他在侦办一起“年轻男性断头案”时,结识了纽约大学的莫里斯•诺曼博士,后者是一个“断头情结”研究专家,当然也是个同性恋。之后又陆续发现三具同样被割断头颅的尸体。两人携手侦破此案,更发觉了背后令人震惊的真相。
看起来是一个比较简单的故事,但内容却十分沉重。
“七重纱舞”,是一种舞蹈,出自圣经中的一个故事:希律王取了自己兄弟的妻子希罗底,并要求希罗底的女儿莎乐美为他献舞。希罗底借此怂恿女儿索取圣徒约翰的头颅。当莎乐美得到那颗头颅后,献上了这曲“七重纱舞”。
奥斯卡•王尔德写过以《莎乐美》为名的剧作,其中颓废而华丽的台词与整个凶案有着不可分割的关系。这个故事也正是以“断头”灵感引发出了连环凶杀案、不正常性取向导致的家庭破裂、乱伦环境下生长的畸形心理,以及对责任、忏悔的审视等等。E伯爵在耽美的外衣下,往里填充了诸多深刻的内涵,形成了迷离却又复杂的重重纱幕。
不仅如此,整部小说的节奏非常紧张,很少有多余的描写。对于推理过程的演绎(CSI、验尸等),也都翔实、合理,几乎没有什么牵强附会的硬伤,符合欧美执法机构科学破案、注重客观的特点。分尸、爆炸、同性恋、乱伦这些重口味的情节安排,使这部作品俨然成为了一部好莱坞电影。
小说中人物不多,除去两位主人公之外,搭档、凶手、FBI警探、神父、前妻、小儿子等角色虽然较少侧重,但都具有很鲜明的性格特征。
值得一说的是,对温柔的莫里斯•诺曼的描写很有故弄玄虚的技巧在内。光听名字,以为是柯南•道尔笔下莫里亚蒂教授那样的双面人物,他也一直以微笑、坦诚的形象出现在读者面前。我们很难不认为他跟凶杀案没有关系,却又害怕看到双雄对决的结尾。为此,作者采取了一种折中的方式:没错,莫里斯曾深陷其中,但最后他完成了救赎。主人公阿莱克斯在整个破案的过程中,完成了一次深刻面对真实自己的过程。
——————
以上是我在审稿的时候,写的初审意见。
硬梆梆了一些。不过都是实话。
如果要自己感性点的真实想法,就是——
尼玛,跟看了一场美国好莱坞杀人狂大片似的!太赞!!!
教授太萌!!!!
——————
我在宣传海报上写的广告语是这样的:
《尸语者》作者法医秦明作序点赞力荐!
网络大神级作家E伯爵最具影响力作品
常年位居各大盗文网站同类型小说点击最高
媲美“汉尼拔”和“CSI”的欧美风侦探小说领军之作!
网友呼声最高的简体版收藏NO.1!
被网上的粉丝揶揄说“耻度”太高。哈哈。
尤其是那句“常年位居各大盗文网站同类型小说点击最高”
我想说的是,在网上成名的作品,要出版实体版都很困难,一个最重要的原因,就是网络盗版。盗文网站那么多,作者怎么保障自己的版权和权益呢?
而且,我说的本来就是事实嘛,对不?
写作不易,出版不易,
如果爱,请珍惜。
么么哒~
《七重纱舞》读后感(九):繁花朵朵丹甫
《七重纱舞》读后感(十):东方人笔下的西方悬疑佳作
七重纱舞,源自《圣经》,绝美的女子与舞蹈背后却是血腥到极点的丑陋。作者E伯爵选择用七重纱舞作为书名,不言而喻,书中的内容就是以七重纱舞为基点的欧美悬疑推理小说。
第一次看国人所写的欧美悬疑推理小说,颇觉得新鲜。从书中的推理方法、人物称呼以及办公室布局、甚至人物的生活理念等等都可以看出E伯爵在写书之前下的功夫之深!
《七重纱舞》的主题脉络很清楚,一条是围绕罪案展开,一条是展示了阿莱克斯和莫里斯的感情。这两条线索最终融为一体,因为罪案的制造者和莫里斯有着密切的联系,而这种联系的背后却隐含着一段令人发指违背人伦的历史。在悬疑小说中加点俊男之间的耽美之情、再揉进一些乱伦之情,对腐女对悬疑推理小说爱好者而言都是一个强有力的吸引点。之所以能够成为吸引点,在于E伯爵深刻地了解人性中有被道德及法律所约束的邪恶,这种邪恶一直被压抑在人性最深处,当有人将其用虚构的故事情节呈现出来之后,自然就有人去欣赏、去体味,并且从这种欣赏和体味中将自己内心深处的邪恶压的更深,直至消散于无形。如此阅读《七重纱舞》此类的小说,一是满足了自己的好奇心,二是通过故事中人物的遭遇打消自己激发内心邪恶的念头。
悬疑推理小说其实由来已久,从今日看来属于脑残型的侦探小说到布局谨严、案件线索错综复杂、不到最后看不到真相或者到最后也看不到真相的悬疑推理小说;从单纯以悬疑推理为内容到将悬疑推理和玄幻结合;从国人写国内有关事件的悬疑推理小说到国人写国外有关事件的悬疑小说……等等无一不呈现了国内悬疑推理小说的极大进步。
看一部悬疑推理小说同时也是考校自己推理能力的过程,写关于悬疑推理小说的读后感同时也是检验自己如何能避开剧透又能将该小说的优点呈现出来的过程。而这两点对阅读《七重纱舞》的读者而言都极富挑战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