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手机版
叶读后感10篇
日期:2022-04-06 03:33:00 来源:文章吧 阅读:

叶读后感10篇

  《叶》是一本由[美] 周锡瑞著作,山西人民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58.00元,页数:450,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叶》读后感(一):近代史X家族史

  1.国外做中国历史研究的优势在于开放性的史料,特别是外交档案、回忆录、出版的私人日记,可以相互佐证的很多。本书着眼的近代史部分和家族史部分,可以说是弱弱结合——“第一部分 封建帝国时期”就可以看出基本还是对古代中国人生活的一般性认识。

  对叶坤厚大量诗作的直接引用,也间接反映了对近代以前中国人日常生活了解渠道的匮乏,好在能看出这位老人在自己的诗中坦诚而自省,既有对官场生涯的描述和对腐败吏治的抨击,也有对基层民众的关怀和对治安治国的议论,还有对发妻的诚挚感情。

  可以说道、咸年间的叶坤厚、叶伯英父子一方面因为自身的努力和时代的际遇,成为了家族发迹的转折,确立了自己在家族史中的关键节点地位;另一方面也因此以丰富的家族记录(叶伯英本身就是一版族谱的主修者),反过来展现了晚清帝国中层官僚的仕途轨迹——如很多研究这一时期不接触夷务筹办的官员,叶坤厚、叶伯英父子终生秉承儒家思想,坐拥天朝上国幻想,鄙视奇巧淫技,主张锁国,升迁也是依靠传统治务——治水、断案、平乱。

  2.“第二部分 中华民国”的起点是叶伯英长子叶崇质,一生在天津经商。中国的民国初期和叶家在这个时期的主心骨叶崇质,都深深地烙上了时代的特征——“转折期”。

  天津于1860开放贸易商埠,1900八国联军赶走义和团后建立天津临时政府,1902清政府收回天津控制权,并由直隶总督坐镇北洋大臣衙署管辖,天津开始形成“南部外国租界、老城区内及周边的商业区、北部政治权力中心”的划分清晰的三界域,彼此却又不能割裂联系。

  叶崇质身上也充满了这样的矛盾,由于父亲祖父对于从政的恐惧,叶崇质被安排走上经商的道路,或许是从小教育使然,或许是守旧的母亲影响,或许根本就是因为身为“转折期”的命中注定,他身上依然保留着来自封建王朝最后的习惯和气质:家中装有电灯,他还是习惯使用煤油灯;同事都已开始乘坐汽车上班,他却是4人抬轿;自己经商,却不允许汇丰银行的买办在为自己母亲祝生时坐入贵宾区;夫人未能延续香火,他就娶了两位姨太,三姨太陈姨太却又是他追求的结果……种种新旧时期的令人滑稽又无奈的矛盾冲突集中于他身上,理所当然地深刻影响了他的下一代——下一辈叶家的主体。

  如同这个时期中国人家国的象征,随着他的突然逝去,叶家失去主心骨,封建时期的大家庭制开始分崩离析,核心家庭逐渐成为社会主体。

  3.“第二部分 中华民国”后期,主体是叶崇质的后代,未早夭的8个儿子,4个女儿,当然家谱的记载更集中于男子们。如前述由于叶崇质新旧矛盾的影响,出生较早的长子笃仁、四子笃信走上从商道路,出生较晚的儿子们却基本都能进入南开中学、南开大学、燕京大学等接收新式教育;女儿甚至有过短期裹脚,但晚出生的也能读到大学。

  这一辈的叶氏命运分化极大,却也在新中国后殊途同归。从这一部分开始,连同“第三部分 1949年以后”,是本书最有价值、最精彩的部分,★★★★。由于众所周知的原因,不多于十处的删减也在这部分,减☆。

  从仕途转为从商,再转为科学研究,叶氏家长每一次为后代准备的人生道路感觉都是最不坏的那一条,既因接触时代前沿,高于同辈人的眼界,但更多也是时代的玩笑吧……

  4.读这本家族史,也因为我的父亲正在主修族谱。看叶氏沉浮,认识到一个家庭如一个时代,也有起起落落。每一个崛起的时代前面,都需要几辈人的努力与铺垫,因为慢慢积累,在族谱中也着墨较少,真正成了垫脚砖;每一个衰落的时代前后,都是一个家族最暗淡无光的几辈或一辈,随时代逐波,被优秀的同侪远远甩开。我不知道自己属于家族的哪一个阶段,每想到这里都觉得中国人的“家族”概念最负人,有时恨得不行,有时又怅然。

  《叶》读后感(二):历史洪流下的个人自由

  周末看了周锡瑞写的《叶——百年动荡中的一个中国家庭》,感触颇深。

  从晚清到民国,再到共和国,时代洪流下的家庭和个人命运沉浮,让自己看到了个人在历史洪流中的渺小。但当看到即便是这么多磨难下,几多离散,家族亲情却让人在理想受挫下和人生困境中还能坚持下去,中国的家族情感并未被时代冲垮,而是被时代赋予了新的内涵,但根本不变,茫茫人海中,人与人的关系最牢固莫属于亲情,也最值得依托。

  其次,就是个人与社会、国家的关系的紧张度决定了一个人的人生自由度。在国家管控一切的计划经济体制,人人都没有多余的人生选择,上至国家副主席,下至草根百姓。剥夺人的自由是最残酷的事情。血统论,阶级斗争,政治运动,计划经济,无一不都是在摧残人的自由。还好历史是呈螺旋式的上升,历史洪流终归会朝向进步的方向下,但人在之前消磨的大好年华却成为了永久的遗憾,也许这是宝贵的财富,但如果能否让每个社会的人,都能从历史吸取教训,不让这种历史倒退重演,这才是经历这些苦难的最大价值。但我几乎看不到国家在帮助经历过的人们重拾记忆,也许过往的经历过于痛苦,让人不愿想起,让人更愿意忘记,但没有个人记忆的汇集,国家记忆是苍白无力的。没有教训,哪来有效避免?

  还有就是我不再相信公平,这世界本来就没有公平。大家族的子弟从一开始就与贫寒子弟不站在一个起跑线上,阶层越是固化,社会越不安定。战争、动乱是解决阶层固化最为惨烈的方式。起点公平不可能实现,尽量追求每个人的机会公平,无论对任一个政府都应该非常重视。

  书中看到叶家几辈人的不同命运沉浮,唏嘘不已。而今,仍处于不断变革的中国,方向在哪?我能做什么?这也许需要我一辈子去从思想和行动上去解答。

  《叶》读后感(三):以小见大,描微显著

  中国的古代是一个家族集体式的社会,每个人可能不知道皇帝是谁,不知道是什么朝代,但是一定知道族长是谁,自己是第几代人。可以说,中国的古代,就是这么一个个家族式的小集体完美拼接起来的大集体,研究这些小集体,就如同显微镜下的局部,见微知著,以小见大。

  叶家的发迹很合乎中国古代的传统理念,走仕途,不仅能改变社会地位,更能提高生活水平,还能一定程度上惠及一代又一代的子弟。他们的目光盯着的一直是自己的位置,对于国家的危难几乎没有察觉,这也反映了晚清时期的腐朽和愚昧。叶家在民国之前的生人都是这样的一家一户,老死不相往来的中国传统的封闭观念,崇尚的都是登高位之后,还能悠然自得。民国之后的生人,接受的教育都不一样了,目光投射到全世界,忧国忧民,激情昂扬,充满斗志。这些都是时代在人成长过程中留下的烙印。

  叶这本书,就是一个家族百年发展的自我剖析,你可以当它是一个老人在絮絮叨叨的跟你回忆,你可以不去为书中反映的社会大变局感到伤感。但是,一定要把握住这些人在历史潮流中的那股不屈的劲头和顽强的毅力,因为这是我们还能在今天如此恬淡的对之评头论足的一个重要的因素。

  《叶》读后感(四):读《叶》有感

  很少能够静下心来读这种家族传记类型的书,但是不可否认,这本书的确能抓住你的心。可能本书是译本,作者是美籍人,可能是因为这样,所以你能从一个不同的角度看待从高中历史书里面背了一遍又一遍的枯燥的史实,然后发现其实它像一本小说一般,也是有血有肉的。

  此书的语言非常平实,没有过多修饰、煽情的辞藻,像是一个一板一眼的老实人跟你说事。这可能是因为它是译文的缘故,但也可能作者能够从一个比较客观的局外人角度写作,避免了一些“爱国情操”的渲染的缘故吧。虽说是平实,但是也不是无趣,它的有趣是用故事建筑起来的。

  首先书的角度很好,它写的是一个家庭的变迁,但是你看到的是时代的缩影。正如严歌苓写过的:“个人的历史从来都不纯粹是个人的,而国家和民族的历史,从来属于个人”。家庭里不同辈分的子孙的生活里面每时每刻都闪烁着那个时代的大背景,整段时代的历史和他们的生活是紧紧结合在一起的,对他们产生实实在在的影响的。其次,选材很好,书里描写的是一个家族史脉络比较完整的家庭,这个家庭的故事是有迹可循的(族谱、在世的人的口述等),这点也是这本书具有说服力的原因之一。而且,这个家庭很有历史代表性。它的社会地位并不低,家庭成员经历的事情,都是和当时社会事件,甚至是与某些“大人物”(统治阶级)紧密联系在一起的,可以说他们是踏入了局内,但是又从旁观察着这个局势的发展。

  说实话,我有点害怕看这类的书,因为当你把自己抽离出来,从“上天”的角度去看这个家庭的经历的时候,你总能隐隐感受到有一股无形的力量,推动着一个人、一个家庭、或一个国家向某个特定的方向发展,有人把这股力量称为“历史”,也有人称之为“命运”。你能深深感受到一种无奈与唏嘘——仿佛人只是一只蝼蚁,无论如何作为,终究还是逃不过“命中注定的羁绊”。自己以前不很喜欢看这种书的原因,大概是因为这种感觉会让人感觉自己很渺小、很无力,但是自己却又害怕接受这个现实,所以眼不看为净吧。

  《叶》读后感(五):你说,人这一辈子不就是一叶扁舟?

  这本书如以往的几乎所有书一样,都是窝在寝室床上每天半小时这样读完的,i force myself to write this down in case the time as squandered.

  1. 本书的写作目的是“分析造就现代中国的内乱、入侵、战争和革命在每个人身上的真实展现,以此勾勒历史演进的人性化层面。”——以微观的角度研究宏观的历史。

  2.叶坤厚,叶家发迹的第一位人物,他留下了许多诗作让我们研究过去那个时期。前清末期,他感慨过去朋友之间关系密切,大家聚在一起互吐肺腑,现在朋友关系则要凭靠金钱来维持,所以他认为金钱使社会风气败坏。然后这种看法作者周锡瑞认为是儒家价值观根深蒂固的表现,以此见中国人还真是romantic,天生的naive,哪有什么不用钱的交情,其实我们现在也这么说,也过年发微信红包保持交情,或者说的世风日下是否也是儒家观念的体现?

  3. 全书极少数动之以情的地方在96%处叶笃庄从文革中下放的渔场到上海探亲,

  为什么笃庄第一次允许探亲就到上海我忘记了那个兄弟是谁“除了因假期段,还有就是我父亲重病中曾用颤抖的手写信给五舅,”希望有生之年减伤一面。“(解放后我父亲没能见到过以为叶家的表兄妹,这是他生命留下不多的时间内有可能见到的唯一的叶家兄妹)我父亲在问”五爷何时能来的?“的遗憾中撒手而去。1977年的初二,我和弟弟在上海火车站茫茫人海中举牌寻找从未谋面的五舅。我们一家三口举着全家之力迎接他,此情此景我至今历历在目。

  【叶娃,笃庄之女注】父亲提到他在安徽怀远渔场看望他的晚辈,也常常提起朱英璜寒冬腊月去看他,给他打扫房间,洗大被单的事。

  每每看到这段总会泪目,一个人在生命即将到终点时是否往往更容易追忆童年,童年的那些兄弟姐妹,时局动荡将他们拆散(叶家没有人去台湾,但有去美国的)却至死念念不忘,血浓于水不是白说。

  ---

  叶:百年动荡中的一个中国家庭 (周锡瑞 (Joseph W.Esherick))

  - 您在位置 #188-189的标注 | 添加于 2015年12月21日星期一 下午10:14:42

  【试图以此分析造就现代中国的内乱、入侵、战争和革命在每个人身上的真实展现,以此勾勒历史演进的人性化层面。】

  如果说有“翻译腔”存在,那这一定是“论文腔”对应写作目的呵呵

  【过去,朋友之间关系密切,大家聚在一起互吐肺腑,现在朋友关系则要凭靠金钱,凭靠奢华的酒宴和狎妓冶游来维持。金钱使社会风气败坏,他对此怨言颇多,但这也显示出儒家的价值观根深蒂固,广为信奉,世代相承。】

  【族谱中赞扬主妇时,常常提到的就是照顾年迈的公婆,儿子挑灯夜读时予以陪伴。好的妻子家贫时不应抱怨,而要节约粮食,儿子学习时自己在一旁缝补衣服,这一切都是为了家庭日后能富裕起来。】

  直男癌

  【Ping-ti Ho(何炳棣),The Ladder of Success in Imperial China:Aspects of Social Mobility,1368-1911(New York:Science Editions,1964),218.】

  【一时间,维多利亚路也被誉为“中国北方的华尔街”。】

  何炳棣

  【这场欺负新生的仪式中有不同的角色,对他们的英文称呼也有了一定的中国特色:二年级的(sophomore)是“杀父魔”,新生(freshmen)是“腐烂尸”。1934】

  【这次饥荒是中国历史上最严重的一次……更加悲惨的是,这是一次人为的灾难。乌托邦梦想产生了无数公共食堂,吃掉了太多食物。狂热的干部夸大了人民公社的生产成果,导致国家征收了过多的粮食。主要劳动力都被派去大炼钢铁,试图在钢铁产量上超英赶美,但是最后炼出来的都是无用的废铁。到1960年,由于过度劳动和食不果腹,农民没有精力把他们种的所有粮食都收割回来,结果导致几百万人饿死。】

  【还有就因为我父亲在重病中曾用颤抖的手写信给五舅‘希望在有生之年见上一面。’(解放后我父亲没能见到过一位叶家的表兄妹,这是在他生命留下不多的时间内有可能见到唯一的叶家兄妹。)我父亲在问‘五爷何时能来的?’的遗憾中撒手而去。1977年的初二,我和我弟弟在上海火车站茫茫人海中举牌寻找着从未谋面的五舅。我们一家三口举全家之力迎接他,此情此景我至今历历在目。第二年五舅还是选择来上海过年,但因农场不批他假期,决定由姚康去安徽农场陪他过年。因临时姚康腰伤,我妈就让从济南回家过年的英璜赶赴安徽。” 【叶娃注】父亲提到他在安徽怀远渔场看望他的晚辈,也常常提起朱英璜寒冬腊月去看他,给他打扫房间,洗大被单的事。】

  【2006年1月,人民大会堂举行盛大仪式,胡锦涛主席颁发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叶笃正获奖】

  ==========

  《叶》读后感(六):家庭不过是孩子的幽灵——读《叶,百年动荡中的一个中国家庭》有感

  《叶,百年动荡中的一个中国家庭》叙述的主线是从晚清到民国、再到共和国,时代洪流中的家族命运浮沉,现代中国历史中的重大事件对一个中国精英家庭几代人的影响。叶家经历了三个非常动荡时期——19实际中期的内乱,抗日战争,以及共和国时期的革命运动,每一次社会动荡都耗费了家庭成员的大部分精力,从根本上影响了他们的生活和职业生涯,虽然每次社会动荡的影响和家庭成员的反映都是截然不同的。

  这个大家族的五代人,贯穿了中国近现代百余年历史,一家人的血泪悲欢见证了中国近现代化转型之难。本书最精彩、也是着墨最多的地方莫过于叶崇质的子女们,除去不幸夭折的3个孩子,其余12人都经历了20世纪的巨变。长子叶笃仁、三子叶笃义、五子叶笃庄曾在“民盟”中央及京津两地任职。六子叶方、九子方实是中共党员,长期在理论及宣传部门任职。七子叶笃正是大气物理学家,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得主。十二子叶利中在相声界辈分极高。

  父权家长制的逐步削弱,精英世家的日渐消亡,核心家庭的日益兴起,配偶之间对于爱情及相互情感的日益重视,以及对于子女的培养和教育等等问题……虽然看似是在讲家庭,但在我看来,该书讲的还是每一个个体的故事,渺小的灵魂在庞大的历史潮流中如同一片叶子,或许有家庭如苍天大树般护佑,或许没有,风雨飘荡着,经历四季和岁月。

  无疑,叶家代表了中国人眼里的所谓精英家族,但叶家在内乱、战争和革命的混乱年代中所表现出来的韧性令人印象深刻。同时,叶家都是明白人和机灵人,见机行事的同时也有自己所坚持的尊严和良知。到了新一代叶家人,普遍决意避开政治。他们的祖父因民国初期政坛发生的危险变化感到惶恐,放弃了对仕图的追求,而叶家的祖先有很多代人都以此为自己的奋斗目标。辛亥革命之后,叶崇质转而从上,这个领域相对安全并且也可维持家计。他的几个儿子,到20世纪30年代都已长大成人,他们的爱国热情使他们投到了政治活动当中。

  到文革时,涉足政治仍然危险,但却不可避免,在不断变换的政治风云中,全家人都或多或少地经受了磨难。因而,新一代叶家人有一次躲避政治斗争的危险,便不足为奇了。

  叶家保留了家庭的完整性,然而这并不意味着它没有发生变化。

  中国所有关于家庭力量的陈词滥调中,都需要一个限定性的说明,即家庭的本质和内涵是不断变化的,这点在现代表现得最为突出。

  各自立门户,争竞生宅田。

  久之如路人,痛痒不相联。

  一脉分水流,岂再归原泉。

  这是叶坤厚所描绘的家庭分裂后的景象,却冥冥之中点出了家族的命运。

  只有到了第二部分的结尾,我才懂得了作者的意图:两个年代里,叶家人都是为了躲避敌人的入侵而逃离家乡,但是叶坤厚的大家族在逃亡中基本都戴在了一起,年轻一代人仍然追随者老一辈的足迹。而抗日战争带来的是一种完全不同的影响。每个年轻人都跟随着自己的朋友、同学和组织圈子,走上了通往不同目的地的不同道路,每个人都找到了自己的妻子,开始了一种新的家庭模式。

  读了很多外国人写中国历史的书,开始感受到书写历史的所谓“格局”。这应该也是老师希望我们在创作纪录片当中所能拥有的大历史观吧。至少在读完这本书之后,会让我想去在寒假的时候回去看《一片冰心在玉壶:叶笃庄回忆录》。

  回头看序文,才知道看到该书的作者周锡瑞(Joseph W.Esherick)原来是叶笃庄的女婿,叶娃的丈夫。

  这本书是在香港中文大学的图书馆借到的,拿到手的时候,看到是简体不禁有点愕然,仔细一瞧还是山西人民出版社出版,不禁有点小小失望。但的确是没有找到这本书的繁体版本了。

  因为各种原因,英文原版的一些段落在翻译成中文版时做了部分删改,以省略号表示出,这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阅读体验。

  但是此书最让我遗憾的地方还是他的写作方式。

  虽然周锡瑞保留了作为学者的严谨和考究(在每一章背后,都清晰标注了内容的来源)但却因为线索不够明朗,内容跳跃严重,加上后期叶崇质庞大的子女数目,在一定程度上导致了阅读的吸引力不够强,人物过于模糊的问题。

  笃字辈的叶家人,无论是从商的具有大家长风范的叶笃仁,还是不屈服的叶笃庄,还是一直处于谨慎小心的新华社记者方实,或者是不老实硬要学艺术的叶相中,每个人都是那么具有性格且面目清晰。但是在实际的表述上,作者却常常犯了这样的错误。

  作为严格按照时间顺序描写的内容,在特定的历史时期当中,作者却总是忍不住“剧透”或者“暗示”人物未来的幸与不幸。想用类似于马尔克斯的手法去体现穿越感,却屡屡只会让人分不清他是在谈哪一个时代,这在一定程度上极大地影响了对人物原本故事链的预期和判断,拉低阅读观感。

  二是人物叙述过于零散,文章前后不够连续。在对家族人物的描写中,甚至带有几分POV写法的味道,因为一直在以第三人称的视角不停切换。也恰恰就是因为总是这样“一段长子、一段三子、一段叶笃庄、一段叶笃正、一段叶实”的描述,所以看到一半,大部分人的青春故事已经和中年时代的经历对不上号,尤其是进入中央工作的叶笃义和叶笃庄,是我经常混乱的对象。此外,故事族谱和历史图片不够清晰也是一个问题。

  此外,没有什么意义的细节描写也经常莫名出现,比如“章伯钧和罗隆基,这两位接受过西方教育的知识分子,在民主党派中是长期的死对头,被指控阴谋破坏社会主义制度。回顾以往,讽刺的是,对着两个人发起攻击的是北京市副市长、市民盟委员会主席、历史学家吴晗,在十年后的文革中他是第一个被打倒的目标。”这样的细节咋读之下固然有趣,也起到了某种历史的唏嘘感,但仔细一琢磨,这个细节对于叶家,并没有什么具体作用。

  相比而言,出现在《一片冰心在玉壶:叶笃庄回忆录》的细节则更抓人:叶笃庄被释放的时候如是写下:“这是一个天大的笑话。我一生反对国民党,最后竟沾了国民党的光被释放。”包括临终前写给七弟的话是“人生有何罪”,都令人更能感受到这个家族灵魂核心的东西。

  可取的点在于,随着时代的越来越临近,也可能是因为随着资料的越来越多,叶家人的面貌越来越清晰,带有了更多复杂的感情色彩。这就好像在电影动画还没有发明以前,人们的记忆当中并没有流动的画面的存在,而随着透视画法和拍摄技术的深入,这样的东西也反过来影响了我们的记忆和观感。

  《叶》读后感(七):坚韧的孤叶

  看到《叶:百年动荡中的一个中国家庭》这样的书名,读者难免心头一颤。“叶”是书中那个”中国家庭“的姓氏,又意外地带来物哀情绪。个体仿佛飘零的叶片,在剧烈变动的世事里孤独旋转,努力避免随波逐流,往往徒劳无功。带着传统的悲情观念来看,这种情境,格外契合对中国近代史的想象。但是,不同于秋叶,人总归有思想,会哪怕微弱地抵抗。即便力量完全不成比例,他们也在与“历史”一刻不停地互动。无视个体,复杂的动态历史容易被“结论”所取代。其结果,就像奥威尔那句被无数次引用的谶语,“谁控制现在,就能控制过去”。

  出于对这种互动的关注,周锡瑞(Joseph W. Esherick)借用女权主义的“个人即政治”观点,为《叶》的叙事奠定基础。他说:“如果我们不能领悟大的历史进程对个人生活的影响,我们就不能充分理解这些历史进程。相反,个人日常生活中的小习惯、小习性也有助于塑造人们所生活的和决定历史进程的大社会。”周教授未必像史景迁那样妙笔生花,但以近代中国社会变迁之激烈,能把个人史和家族史老老实实地写出来,戏剧性就足够了。

  书中的叶家支系,14世纪迁到安庆,清末民初定居天津,在接下来的战争和革命中离散于中国各地,甚至漂洋过海,1949年之后一部分人在北京相聚,再往后还通过互联网“将彼此连接在了一起”。作者详细描写的第一个叶家人,是1802年出生的叶坤厚。他与儿子叶伯英曾分别面见过大清皇帝,但终于没有成为理想中的封疆大吏。坤厚的玄孙辈中,在2006年获得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的叶笃正,应该是最广为人知的一个。乃父叶崇质的两位姨太太共生育十男五女,较为出名的还有民盟领导人叶笃义、农学家叶笃庄和新华社高级记者叶笃成(常用名方实,是《炎黄春秋》杂志的编委)。

  十兄弟中,老五叶笃庄就是周锡瑞的岳父。有趣的是,他的的回忆录《一片冰心在玉壶》(山西人民出版社2014年7月版)同期出版,恰好可以与女婿的《叶》对照阅读。事实上,它也在后者的征引材料之列。简单看来,史学著作与回忆录仿佛是理智与情感的两端。1962年,叶笃庄因为“美国间谍”嫌疑再次被捕。为了避免连累家人,他向爱妻孙竦提出离婚。妻子迫于环境压力而答应离婚时,他肝肠寸断。在《叶》中,周锡瑞克制地写道:“虽然离婚是笃庄提出来的,但当他收到这封信时他被彻底击垮了,几乎晕倒。”而回忆录则提供了更加生动的细节:“那天我收到竦的来信后,眼睛直冒金花,突然吐了一口鲜血。”虽然笃庄在回忆中保持了相当乐观的情绪,但在只言片语中,仍然透露出政治运动对他造成的伤害。当他恢复自由时,妻子已经去世,天人两隔。

  《叶》的第三部分《1949年以后》非常精彩,但必须注意到,周锡瑞书写的是晚清到当代的中国历史——一个相当长,又通常被认为具有紧密连续的时段。同时,他也坦率地提到与周家的关系给知识生产带来的影响,一方面能够获得珍贵的素材,以及另一方面,会与叶家成员对叶家家史有不同的解读。

  可以理解,中文读者可能会感到书中的历史背景非常简单,如同一册流水账式的通史。但是,通读下来,可以在书中发现许多有趣的,能够反映作者思路的细节。顺着此间脉络,读者也得以思考,在特定的外部环境当中,一个人如何成为他自己,而他所处的时代究竟因何成形,两者之间又可能有什么关系。此外,无论个人还是社会,都因为哪些巧合、过失或颟顸而付出代价。他细描了叶坤厚的生命历程:在24年的学习、考试之路之后,他在36岁正式成为朝廷官员,负责过赈灾、剿匪、禁烟等目标庞杂的工作。作为一个典型的帝国官员,这个倾心于诗歌,信奉儒家道德的夫子,在浮世中变得残忍,费心罗织包括曾国藩和李鸿章等要员的关系网,培养提携儿子与同族,“做官愈久,愈发谨慎和保守”,关心内乱远胜外敌威逼。从最后一点可以看出,现在看来极为重要的鸦片战争,对至少叶氏个人来说,其实几乎毫不重要。理解一个人的思想、行状,需要回到他所处的时代。对已经得到“剧透”的读者来说,这种令人慨叹的个人历史,无疑相当迷人。

  同安徽老乡李鸿章类似,叶坤厚父子主要因为镇压叛乱时的战功获得升迁。这样,天灾助长的长期社会动荡,在科举考试正式废止前,就迫使大清改变社会流动方面的制度安排,同时还影响到时人的价值观念。不知不觉中,千万重的关系推动着个体与社会的变迁。与“聚族而居”“衣锦还乡”那种充满共同体精神的想象不同,叶坤厚异地做官多年,与安庆老家的联系愈发削弱,身后还因为坟地而发生纠纷。到他孙辈时,他这一支就离开安庆,直到为了写作《叶》这本书,才与安庆的家族分支重逢。

  在民国部分(以及第三部分),作者描写了诸多在家庭、婚姻、性别关系、教育等方面的变迁,对城市文化,南开中学等新式学校的描述,读起来颇为有趣。清末民初,如同帝国遗产、新政权和西洋文化的拼贴画。民国初期,叶家女孩的处境变化有限,而男孩的空间显然更加宽广。有些男孩开始投身民族主义运动。他们的选择,则为第三部分中不同的命运埋下了伏笔。值得一提的是,抗战胜利后,叶笃庄在北平结识了美国记者约翰•赫西(John Hersey)。后者即将前往日本,写作未来获得普利策奖的杰作《广岛》。与赫西等美国记者的交往,即便只是民盟的工作,也在今后带给他“不尽的麻烦”。直到1981年,两人才再次相逢,赫西为此在《纽约客》杂志上发表了若干篇相关文章。

  因为政治上的麻烦,亲人之间长期不说话;在政治运动中胡乱自我贬损;笃庄在狱中写诗回忆,“往事如云烟,无限辛酸”。这些情状并非最残酷,但在悲凉中透着荒诞。幸运的是,虽然人人自危,兄弟们仍然尽可能地互助,维持人的尊严。这种理所当然的举动,在非常时代中显得相当珍贵,也昭示着家族力量的延续。虽然好像孤单的叶片,但是他们具有共同的根基。在大家族让位于更为简练的核心家庭之后,基于血缘的兄弟情谊,表现出来格外强韧的生命力。

  最后,像促使北京与安庆的叶家分支重逢一样,历史学著作并不意外地再次成为历史的一部分。周锡瑞在前言中说道:“因各种原因,英文原版的一些段落在翻译成中文版时做了部分删改,以省略号标示出。……中文读者应该知道,在某些方面,中文版不及英文版完备。”这样的省略号大概有三处,看起来并不“严重”。而在叶笃庄的回忆中,一些施害者的名字更要被“某某”代替,能确定的只是姓氏。即便把过去的迫害简化为缺乏对知识或历史的尊重,那么,距离真正的尊重,仍然还有很长的路。

  财新网微信公众号及文化频道 140830

  《叶》读后感(八):三处省略号

  根据原版整理的三处省略号省略的具体内容如下:

  377

  …reliable estimates now put the death toll between twenty and thirty million people…

  397

  This lesson was obvious in the behavior of the Cultural Revolution leadership. Chairman Mao turned to his wife, the former movie actress Jiang Qing(1914-91), to oversee the reform of theater and the arts, and soon she was a member of the all-powerful Cultural Revolution Small Group. Later in the Cultural Revolution, Mao brought his young nephew Mao Yuanxin back from the Northeast to serve as his liaison officer.38 Mao’s “closest comrade in arms,” the PLA commander Lin Biao(1907-71), promoted his son in the air force, while his wife ran his office and served as intelligence agent to discover the intentions of Mao and other key actors.39 Throughout the Cultural revolution, party leaders used family members as conduits to Red Guard units and other mass organizations, and everyone could see the extent to which the leadership relied on close relatives to carry out the most sensitive political tasks.

  398

  When the Ninth Party Congress met in April 1969, the new Central Committee was dominated by the PLA; and the defense minister, Marshall Lin Biao, was officially declared Mao’s chosen successor.

  The triumph of Lin Biao and the PLA was short-lived. Tensions between Mao and Lin escalated over a number of issues. Meanwhile, border disputes with the Soviet Union exploded into major battles along the Amur River. As the Russians contemplated preemptive strikes against Chinese nuclear facilities, the Chinese conducted intense campaigns of war preparation ---digging deep tunnels and storing grain, as the slogan of the day put it. Mao also embarked on a surprising strategic initiative, inviting President Richard Nixon to China in a move to counter the growing Soviet threat. As preparations for the Nixon visit advanced, the tensions between Mao and Lin spun out of the control. Lin Biao, egged on by his wife and son, who were alarmed by Mao’s growing suspicion of Lin and the PLA, got involved in a still-mysterious plot against Mao and the central leadership. When the plot was discovered in September 1971, Lin fled with his wife and son on an airplane that crashed on its way to the Soviet Union, killing all on board.42

  ews of the Lin Biao plot was closely held and only slowly released in carefully controlled forums, but the effect was electric. Mao’s anointed successor and “closest comrade in arms” was suddenly revealed to be a traitor to the party. Because the logic of party discourse required uncovering deep historical roots for his traitorous behavior, this revelation meant that the recent Party Congress had chosen as its next leader a man who for decades had been a traitor to the revolution. How could Mao have trusted such a man? What did this incident say about Mao’s judgment and the party’s mechanism for choosing its leaders? For millions of young people, already disillusioned by the way in which they had been used as Red Guards and then discarded after the early stages of the Cultural Revolution, the Lin Biao affair marked the end of their unquestioning faith in the party.

  《叶》读后感(九):风雨一叶

  深夜里读完,有点恍惚。那一代代的黑白画面,曾经都是一个个鲜活的生命,如今都一点点湮没淡化,究竟有什么在其中绵延不绝?我小时候,有时候会跑到村子边那些古墓里去看墓碑,尽管岁月侵蚀,还是依稀能看得到康熙,乾隆之类的字样,心里幽幽的有些叹息,这中间任何一个大家子都可以写本厚厚的历史吧。

  可惜能被唤醒的只有那么一点儿,所以,感激这本书带来的一切。

  2015.01.02,HD

  《叶》读后感(十):動蕩家族的平實記錄

  斷斷續續把這本床頭書看完。買來讀的原因一是周錫瑞的大名,二是想對葉家做一個了解。還有是在讀許燕吉《我是落花生的女兒》之後對近現代家族(家庭)傳記重生的興趣。相比之下,跨度幾百年的《葉》顯得平實,甚至平淡,一個原因可能是出自一個歷史學家之手,並且幾乎無法參與其歷史進程吧,而濃縮于近一百年的《落花生》則攝人心懷,與煽情無關。

  沒讀到一半,已經對《葉》有些失望,作者似乎是在大陸官方版的近現代史的框框里塞進一個具體家族案例,作為註腳。20世紀尤其是1949年後的大動蕩大詭譎時期,可能中譯本做了一些刪節,比之前的記錄似乎更有直觀感受,耐讀性強些。但這這些人的遭遇可以找出很多很多相同相似的例子出來,作者如果僅限於素描,則難言成功。一個吸引我的說法是“"文革"的實際結果卻可能是強化了家庭紐帶”(頁398),在那個“爹親娘親不如毛主席親”的年代,看到了一點亮色。

  葉篤成的女兒葉維麗(美国马萨诸塞州州立大学波士顿分校历史系教授

  )關於本書不足的說法比較中肯並且有見地:“可是,这些事件中参与的人,他们的思想理念、他们的精神追求,我觉得,(書)还是平了一些。”(http://www.guancha.cn/Ye-Weili/2014_08_11_255470.shtml)當然,縱深感應該是什麼樣,又是見仁見智的問題了。

  下一本書是邵燕祥的《一個戴灰帽子的人》,希望有不同的收穫。

评价:中立好评差评
【已有2位读者发表了评论】

┃ 叶读后感10篇的相关文章

┃ 每日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