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人五衰》是一本由[日] 三岛由纪夫著作,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CNY 30.00,页数:297,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天人五衰》读后感(一):再见了,清显。
以一袭庭院结束的天人五衰。当我看到本多见到聪子的一刻,心里都有些澎湃——等这一刻似乎用了太久了。一瞬间想到了09年那一天的夜晚,开着小台灯捧着《春雪》,看着清显举步蹒跚在通向月修寺的上坡,摔倒在雪里,眼泪就停不住的一滴滴打在书页上。当时看完了那本书,真觉得世间情爱的一切猜忌与迂回,在面对这样子的结局时,是否充满了悔恨和自嘲呢。就算是晶莹剔透的少年阿透,也最后和疯女相伴,仪态尽失。当是第一次看到绢江登场,就有一种预感这是阿透的归宿;也不知是不是看三岛的书多了,也有了这样言中的时刻。而百子,一开始以为会或多或少走与聪子重复的道路,事实上面对阿透,不是清显的阿透,能够早一点离开这颗“极恶之心”(或许只是阿透自己这样认为),也算是她的幸福吧。毕竟与这个轮回相关的人,都没有让世人称好的宿命。最后阿透未死,倒是我比较喜欢的。他若自杀而真死了,他就是半吊子——没有任何天命促成的死,也无法证明他就是清显的转世,只能丑陋地理解为是受了庆子的刺激,就像本多窥视的丑闻一样,压过一切的真理和清高、像一块难看的膏药。这位没有受到神恩惠的孩子。
谁知聪子却说无清显此人。我的惊愕如同本多。但我不认同这一切都是虚幻。说从春雪一来的一切,聪子入寺为尼,三颗黑痣,本多相信着的、我相信着的这一切的宿命都是虚幻,我一定不承认,不可以承认。我抹泪于聪子清显最后的陌路,勋一路的执着与牺牲,印度之行、金让所带来的情欲与迷惘,和堕落成残花的透——这一切的一切,都源于年轻的本多和清显那些个谈话的日夜,那一本让我人生头一次觉得有人和我有一样习惯的梦日记,那些看不懂的佛学和狡诈,都是存在的,存在于书中每个人的回忆,和我的回忆中。三岛留下这样的结局让我有一些诧异,但也不是不可以理解。这漫长的追逐和期待,最终都只能以失望来化为泡影,或许就是三岛本人最后在自身的想法吧。
对清显的偏爱让我看到聪子否认他时抱有了和本多一样的怒气。白雪皑皑,这一系列最凄美的结局还是停在了春雪。但后面三部也让我不得不爱,扭曲的心理描写和精彩的景像映射每次都看的我血管贲张;我跟着本多一路追着清显。从春雪至今日已经过去了八年多,我庆幸自己用这样慢的节奏看完了丰饶之海的这四本,看每一本都是不同时期的我,看着不同时期的本多及其身边人的生活。到了结局,都已经不知道是多少岁的我了(笑),跟着三岛走过了轮回,跟着本多走过了岁月,以及或许是跟着聪子走过了须臾。
纵使有满心的不舍,也合上啦,丰饶之海。
真的再见了,清显。
Yulu 2017.3.4
《天人五衰》读后感(二):三岛由纪夫:人生是丰饶之海上的一次远航
1
和三岛由纪夫的“丰饶之海”系列邂逅算是一种意料之外的缘分。天性里虽然蕴藏着不少的颓废和伤感,但出于对“生”的本能渴望,我从未有意识地去揣测那些可能会令人不快的话题,何为生,何为死,活着的意义又是什么,是为了死还是为了转世后的再次历练,我都在刻意回避。
在读到三岛由纪夫“丰饶之海”的第四部《天人五衰》时,似乎一切都有了答案,而这种答案又是不可知的,哪怕命运伏贴在耳畔说出那个神秘的咒语,我也只能怀抱凡人对未知的敬畏缄默不言。
出于肤浅的功利目的,我只读了第一部《春雪》和第四部《天人五衰》,希望这种小聪明可以既为我节省时间又可以让我获得美的体验。事实证明,这一次的投机取巧起到了作用,跳过第二部《奔马》和第三部《晓寺》,丝毫不影响对这套作品的审美感悟。
2
《春雪》是整个故事的开端,一个彻头彻尾的爱情故事。出身高贵的青年松枝清显对于作为青梅竹马的绫仓聪子,始终怀着一种年轻人特有的以“别扭为爱意”的情绪,直到聪子被日本皇室下聘后清显才幡然醒悟。
清显和聪子行下苟且之事,事情败露后聪子堕胎并削发为尼,得病的清显冒雪赶往聪子修行的月修寺,聪子避而不见,清显回家后不治身亡,享年20岁,清显在临死前告诉友人本多繁邦,“还会见面的,一定还会再见面的,在瀑布下……”
接下来的《奔马》和《晓寺》则是讲了松枝清显的两任转世的故事,他们无一例外地在20岁死于命运的捉弄。
而在第四部《天人五衰》中,已是耄耋老人的本多繁邦偶尔遇见了疑似为松枝清显第三次转世的少年安永透,出于对已逝朋友的追忆和保护,本多繁邦把安永透收养作养子。
安永透为人孤高而谨慎,自尊心极强,随着内心的“恶”不断增长,他开始对养父进行各种欺辱,在被人点破本多繁邦收养自己的初衷并被人怀疑可能是清显转世的冒牌货后,安永透服毒自杀,未遂成为盲人。
深知自己命不久矣的本多繁邦时隔六十年再次造访清显恋人绫仓聪子所在的月修寺,却被聪子询问松枝清显是何人,对此感到疑惑并陷入迷茫的本多繁邦思考起人生的虚无以及清显是否真正存在过等无解的问题.......
3
这是一套让人读罢感到寒冷的小说,同时又会给读者带来无法言说的寂寥之感,让人忍不住去思考,我们在这个尘世中追逐的全部都是真实的吗?或者说我们本身是不是真实的呢?
三岛由纪夫自有他的一套文学思想,并将他的作品浸泡在无常和轮回的思想之中。
松枝清显在他最美好的年华夭折,肉体消失,却留下铭刻在本多繁邦心中永恒的美,而安永透为了保护自己的自尊心,宁可被当做真正的清显转世自我毁灭,也不愿享受作为一个仿冒品的俗世快乐。
可是在小说结尾,那个被认为是美的化身的松枝清显却被当事人绫仓聪子彻底否认,以至于见证清显数次轮回转世的本多繁邦也无法确定何为真相,何为幻象。
好比是作者为自己写了绝美文章而自鸣得意,却被告知不过是在梦中完成的手稿,梦醒即碎,一切都是空。
我拼尽全力追求月亮却最终掬取一盏月光,恍然之间,我不悔苍生不念过往,只是觉得自己可笑。
4
回到文章最初提出的问题,三岛由纪夫给出了他的答案:“生就是为了更好地死亡”,“死是生的起点和终点”。
作为狂热军国主义支持者的三岛由纪夫被日本武士道精神统御头脑,他的生是为了效忠过时而反人类的军国主义思想,他的死更是为了成全自己对于武士精神的向往。这一点,在他交付《天人五衰》后的第二天煽动军队武装政变,被军人嘲笑继而剖腹自杀得到了充分的体现。
在人生感悟上,他消极而倾向虚空,在政治抱负上,却又偏激到令人骇然。也许在三岛由纪夫的认知中,他念念不忘的日本传统精神就像是那个美丽且脆弱的少年松枝清显,他或许是真的,或许是假的,但对自己而言,都是值得自己用无数时光守候的美好。
5
对于作家而言,尤其是对有自己独特理念的作家而言,很容易因为静默思索陷入牛角尖,一时的颓唐算是小事,更多的则可能是流星般的殒命收场。
作为一个中国人,我鄙弃让三岛由纪夫疯狂的军国主义思想,对他坚持复新的腐朽传统更是深恶痛绝,但作为一个文学爱好者,我又深知正是这些思想毒瘤催生了三岛由纪夫的文学灵感,让他的作品呈现出哲学和佛教思想交相辉映的独特之美。
对于三岛由纪夫而言,美是瞬时的幻觉,美让人着迷却又飞快奔逃,美是迅速萎谢的花蕾,美散发着血腥味的芬芳,而我们比美更短暂的人生不过是丰饶之海上的一次远航,只能前进,没有彷徨。
《天人五衰》读后感(三):18年的第十本书➡️《天人五衰》三岛由纪夫
书中所写晴川历历,芳草萋萋的和煦日光里总有着劈头盖脸的一丝晦暗,三岛像是一个猎人为了捕捉这抹阴翳披星戴月,一旦发现便行动迅速,从不失手。
他在书中写:“似乎整个人世在夏日的艳阳下发出寂寥萧索的回声。”透过文字,我抚摸到他内心的冰冷世界。他试图描写的一切是他对于美的执着追求,也是对美最彻底的毁灭。他写十六岁少女的恋爱心事,跑向意中人脸上的绯红和突然止步的双脚。但他也写衰老,写死亡,写人的丑恶。
三岛是日本少有的有极强政治倾向的作家,他用自杀为自己的观点正名,他是渴死的英雄,但也是凝结着恶与欲,阴影下的灰尘,潮湿中的霉菌。抚摸着他的冰冷,直到自己双手亦冻连其上,才能发现他内心的热烈和热烈被湮灭的痛楚。
这是丰饶之海系列的第四部,就像一场横在江流上挥之不去的大雾,被结尾点亮的烟火烧成灰。本多人生六十载虚晃不过走过阴阳交替的庭院的片刻。而爱和幸福,都不是失之可惜的东西,因为美也是一片狼藉。
“他容貌端庄秀气,脸色苍白,近乎冰冻的苍白。心也冷冰冰的,没有爱,也没有眼泪。”这句话就像是三岛的自比,看着他在书里面那么用力的写海,总能想到有一个玄衣木屐的人坐在浪花袅袅的岸边,周围的花草与他无关、徐徐海风与他无关、嬉笑亦与他无关。他就随着目之尽处观海,海鸟、船帆都是破坏平静海面的裂口。阴晦的海、日光粼粼的海、被风鼓满的海都不是他的海。他坐在海边,从早到晚。观海,日复一日。真孤独啊。
一切在未发生前又有谁知道呢?哀伤绝望又激荡的东西看多了,心里或许反而会突然敞亮起来。
「但在冬天光线过于充足的日子里,我透明的心甚至也有光线爬进。也就是在这种时候,我一边幻想自己身上生出无遮无拦的双翼,一边强烈地预感到我这一生恐将一事无成。」
/《天人五衰》
玛格丽特•尤斯纳所做的《丰饶之海》题解,她 写道:“这个题名原出自开普勒和第谷•布拉埃时代的占星天文学家的古老月理学。‘丰饶之海’指月球中央那片广漠的平原。该平原跟月亮这整个 卫星一样,是既没有生命也没有水和空气的一片沙漠。”
再次想起这本书,是因为走在路上,突然想起对于安永透这位少年内部磨砺出的荒凉与人的工厂的描写 “这座工厂拼命的生产,却找不到消费者,又只能拼命的废弃。清洁的令人生厌”“少年心中的齿轮以冰冷的微动和阻碍准确的速度在旋转”“硬度和透明度分毫不差”
初次读这段时便感到惊异 把人物的内心比做荒凉和精准的工厂 他觉得自己注定是与众不同的人 对自己有着极高的要求 多么精致而自我克制的一个人物形象 让我忍不住会在多久以后再次想起 想要把这本书再借来 把这段话抄在本上
还有“老鼠为了证明自己是猫 而自杀”完成了自我正当化的自杀 也给我留下了深刻印象 通过老鼠自杀 影射安永透的自杀 他虽不能证明自己是转世轮回 自己是被选中 自己是那个不同的人(就像老鼠自杀也不能证明自己是猫)但是他可以证明自己不是一般的人 用作者的话来说 这位“自我感觉不同的”少年思想轻视肉体遭来了报应
文章的最末以虚无这个主题终结 同时终结了整个“丰饶之海”系列,日本的文艺评论家松本鹤雄说,三岛的文学特征是:“日本浪漫派精神、贵族情趣和对王朝文化的憧憬的结合,转化为天皇神格化。”通过三岛这部 巨著,我们可以了解到他是怎样试图恢复武士道精神,又是怎样借艺术形式 来宣扬他这一反动观点的。
我读完整部的感受是,阴郁的基调中夹杂着浪漫的情怀 因为有的部分不懂 所以是值得反复品味的。四卷书四个主人公,清显为恋情所困扰,勋为使命所纠结,金茜(月光公主)为爱欲所迷惑,透为自尊而走入邪恶。归根结底,这是一部从深层意义上开掘人生、解剖人性的“大河系列小说
“丰饶”意味着什么?这里的“丰饶”其实暗喻着“不毛“或“荒凉”。“丰饶之海”就是人性的“荒凉之海”、“终末之海”。联想二十世纪六十年代,日本正处于经济高度成长时期,可谓“丰饶的时代”,抑或作者早已从此种“丰饶”中嗅出腐臭的气味,并以天才之笔诉诸文字,借此启迪世人,亦未可知。
《天人五衰》读后感(五):幻想之海
“我是为幻想而生的。”
阿勋大概是在自杀之前说的这句话,似乎这也是三个人命运的预兆。清显活在幻想的感情世界里,他渴望获得爱情,却厌恶聪子的掌控,甚至运用种种手段让聪子订婚,享受偷情的快感,《春雪》与其说是纯粹的恋情不如说是清显企图掌控恋情、在背德中享受恋情的追求。阿勋显然是至高精神信仰的囚徒,这种信仰实践以后其实对现实社会并不会产生太大影响,但这正是阿勋大义的魅力所在,它只需要是一个迷人的女神一般的影子,散发着灼灼日光,给予信徒以战栗的快感,而不必细究这大义究竟有何现实意义。阿勋追求的正是将个人生命献给幻想的美感,在自杀中,将美永固。经过三世转世的阿透按着既定轨迹也应该拥有某种不为外人理解的追求,但是第四世的变数正是本多。阿透自命不凡,恰如家庭教师讲的那个故事里的鼠一样,幻想自己是猫,抱着“不被猫吃的东西就是猫本身”这个信念,为自证而死。故事结局中的阿透也抱着作为天选之子必须在二十岁生日之前死去的想法,服毒却未死,然而身上却已呈现“天人五衰”的征兆。
无论是死掉的老鼠、自认为绝世美女的涓江还是自命不凡的阿透,以及清显与阿勋,他们的世界全部是以幻想架构起来的,幻想与现实在意识的作用下模糊了界限,幻想与他人是幻想但是于自己却是全然的真实,阿透的肉体虽然彻底衰颓,但这不也恰好证明了是天人之衰吗?所谓天人、转世、独一无二、天选之子甚至于本多的见证等等,依附的土壤只能是幻想,结局聪子在寺中告诉本多自己并不认识清显,一句话似乎推翻了本多七十多年来所建构的世界。但存在与否的关键在于自己的意念,或者说聪子皈依佛法忘却前尘,或者说清显真的不存在,与本多而言并不相关,聪子的清显和本多的清显甚至于和清显本人都不完全相同。虽然无论是感情忠义肉欲还是至高无上的自我意识,他们的诞生与湮灭都伴随着本多的见证,但是在经历精神衰弱肉体颓废之后,本多终究也是陷入了幻想当中去,从一个旁观者渐渐变成了参与者,从理性走向了私欲,恰如三岛写过的“白昼的理性最终被艺术色彩的浪费所淹没”。所以当四本书的人物走到一起,也就是幻想走到一起,幻想的世界构成了丰饶之海。
三岛的美学观念向来很吸引人,这几本书的文笔确实优美,尤其是对细节的刻画,借周围景物描写人物心理几乎出神入化,但是经常是读着读着就有一种抽离感,无法深入下去,无法全情投入,感觉三岛的个人意识过于强烈,他将自己的个人意识强加到角色当中,所以与其说是角色的幻想,不如说是三岛的独白之书。爱的人爱死,讨厌的人则会弃如敝履,我读过《金阁寺》之后对三岛的美学并无感觉,甚至觉得有些空洞,《丰饶之海》的内容相对来说更有深度,但是总体感觉还是没有那么神乎其神,尤其是《晓寺》增加的佛教内容显得尤其格格不入……倒像个花瓶一样华而不实。此外,可能是我本来就不喜欢日本文学的原因,常常感觉某些描写太过细腻了,细腻的让我忍不住一目十行。
读过林少华的译本,真的烂的可以,三四行一句话没有标点符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