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長日將盡》是一本由石黑一雄著作,新雨出版的2015-4图书,本书定价:352,页数:,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長日將盡》读后感(一):“记忆作为毒药,与解药”
很久没写过什么了,文字生涩,也不好意思称为书评,就算是自己看完记录一下自己的感想吧。除了贯穿始终的呆萌让我觉得超可爱以外,第一次引起我的巨大共鸣是达林顿爵爷的发言,在美国的那位路易斯指出他是位老牌绅士,在国际政治领域并未“专业人士”之后,爵爷说“我相信自己很清楚你口中的‘专业素养’是什么意思,听起来他指的似乎不过是凭借欺瞒和操控的手段来成就一己私利,他以贪欲和利害关系为依据,借此考量事情的轻重缓急,这绝非为了让世界充满善意与正义。如果这是所谓的‘专业素养’,先生,我并不放在心上,也不希望自己具备他。”我看到这里禁不住拍手叫好,好吧,写到这里我不得不承认自己是崇拜英雄主义的。不过真的感觉荡气回肠,好像作者自己对自己塑造的人物的评价:‘他们表现了一种殊死的勇气,尽管他们目睹自己耗费了生命大部分的时间,只为了做徒劳的事,他们仍甘愿继续下去。’达林顿爵爷是这样,史蒂文斯也是这样,他们是不是做到了罗曼罗兰所说的 ‘只得的那一种英雄主义’。第二次让我受到了震荡是,是史蒂文斯在接待法拉先生的两位美国朋友时,居然否定自己为达林顿爵爷服务过。起因是他在修车的时候也否认了他过去的履历。后来他解释为这是英国的礼仪,不谈论过去。好吧,这部分我不是很懂,不过依然感觉到很感慨,那么些年的时光,一定改变了影响了一个人的好多事情,不管是不是缄口不言,别人一定感受得到。第三次,自然是在文章最后的高潮部分了,第四日的回忆,那个夜晚,欧洲的大事件和肯顿小姐的大事件,(之前我很奇怪为什么没有第五日,现在明白了,第五日大概是他和肯顿小姐会面后大脑放空了吧,呵呵,很好的安排),第四日我已经明白了肯顿小姐对他的心,所以已经没法停下看书,直到第六日他们说我想我们也许不会再见面了,泪水才喷薄而出。。。先插播一句,我觉得作者很会写,是真的很有技巧写的很用心,回忆与现实穿插交织不说,各种度把握的都非常精准,你能知道他的技巧高超但是也会心甘情愿的看下去,因为技巧很好,很精致,一等二的作品(一等一那是红楼梦那样蘸自己心头血写的,基本等同于生命力,且还要写得好,太难得,也太可怜,还是不要太多了)一等二已经很好很好了。从第三日和之前用肯顿小姐和他的小事做铺垫,一点点如同大坝上的裂缝,不疾不徐,一点点裂开,让你知道,将来一定要决堤,追着看下去,历史的大事件纠结着个人的情绪,直到所谓的真相或者是某个触动你的点,一下爆发。他是爱她的,用他的方式与程度。1,多年了他一直记得那个夜晚他站在门外,最巧妙之处是,刚开始他记错了时间,(作者的技巧太巧妙了)他记错了时间反而更突出了他记得当时的感觉,一个如此这般前面刻画的人,居然会记着当时自己的感情活动,简直难得,时间会错,但是感觉一定不会错,反而会随着时间的推移越来越清晰。2,在黄昏的时候他开始向一个陌生人讲述过去的事情,依然,一个前面如此这般刻画的人,会这样敞开自己一定是之前受到了巨大的震撼。我不知道具体的震撼是来自于终于知道真相还是有点遗憾,也许都不是,我也不知道
,然后我在飞机上丢了当做书签的特别喜欢的明信片
《長日將盡》读后感(二):记二三
在严重拖延和无序散漫的状况下又度过一周,对自己极其不满的状态下,随手点开一篇小文,文章大意说我们要向今年的诺贝尔文学奖得主学习,撇开无用的社交,屏蔽各种抢夺我们注意力的信息,努力集中在真正重要的工作上。这个看起来很适合鞭策自己一下,于是才知道石黑一雄的名字……可怜我们的村上君又孤独地陪跑了一年。
在kindle上找来英文原版,又在喜马拉雅下载好音频后,开始我的英语学习小计划,结果倒是有些出乎意料,故事中人物那种特殊的背景和所使用的语言,居然还是听读原文更能把握和欣赏。看英剧Silk的时候也有类似的感觉。
第一章,留下深刻印象的就是当英国管家老牌的一本正经和谨慎遇上了美国雇主的玩笑,那种尴尬又有点好笑的场景。本意在于放松和缓和气氛的笑话,在英国管家那里变成了一个需要严肃思考和妥善处理的职业问题,玩笑让他觉得力不从心,经过一番努力和挣扎,好不容易回上一个充满英式幽默和睿智的句子,却因为文化背景的缘故,对方却完全没懂,对普通美国人的没常识真是深有同感。
不过这可并不是一个搞笑故事,尽管用了第一人称的叙述,但也通过看似不带太多个人态度和情感的叙述,让我们渐渐了解到老管家生活事实的更多层面,和整个时代的风貌。仿佛后摇音乐,一种氛围和情绪在并没有太多大起大落戏剧性场景的旋律中堆积却压抑着,直到见到Miss Kenton的那一段达到顶峰,爆发然而又很快收敛起来。
第一人称叙述的好处是让我们不会彻底从一个旁观者的局面简单地去评论是非,而是强调了个体经验的视角, 贯穿小说始终的线索,除了旅途的时间线,老管家因为要去会见Miss Kenton引发的种种回忆外,就是对伟大管家特质的理解,对(dignity)尊严的理解,以及他一生对这一目标的实践和逼近的尝试。
老管家坚持,所有在人前的举止都必须符合管家这个身份的行为规范。如果说父亲去世的那一天不去守在床前是他作为一种牺牲明确意识到并隐忍着的,那Miss Kenton长久以来在种种行为中流露出对他的情感和期待,则已被他深入潜意识设置的墙壁给屏蔽,以至于不能进入明确的思想,要将自己所有和Miss Kenton有关的联系和想法都当成职业需要。这种摒弃个人生活和情感的克己,是他理解中实现自我价值的最高标准。
见到Miss Kenton后,引述让他在脑中翻来复去的那句话,同时也暗示了他自己在如今的内心状况。“想到来日,只是无尽的空虚,不知道该如何度过。”他为之奉献了最好的时光的一切,Lord Darlington和他的那个时代已经过去,而老管家自己是作为一个套餐或者说是景观打包给如今唯一能买得起这种老式豪宅的美国人。回忆他为之奉献了一切,现在却声名一败涂地的Lord Darlington,在临终前承认自己的后半生犯了错误,坦诚地接受其后果。
于是在和Miss Kenton的会见后,在书中唯一一个自我动摇的时刻,老管家Steven看似适中有条不紊的思绪被一种怀疑和悲哀的情绪所左右,他似乎感到不平,感到自己连宣布犯了错误的可能性也没有,毕竟管家工作的极致,就是信任和尽忠职守,把判断交给那些更伟大的人。
长日将尽,对大多数人来说最好的时光就是漫长的工作结束,可以放松休闲的夜晚,而我们老管家对此的回应,大概只有work,work and work,毕竟回去还要继续修炼跟美国雇主开玩笑的新技能呢。
《長日將盡》读后感(三):长日将尽,如鲠在喉
“The evening’s the best part of the day. You’ve done your da’s work. Now you can put your feet up and enjoy it.”
大安安进门的时候,我刚好合上这本书。我来不及跟他打招呼,只是重重地身体向后仰在椅子里,深深地呼出一口气。好的作品不会让人轻易流泪,我只是悲伤、惋惜和对斯蒂文森今后会怎样,感到同情。孤独,就像他一生恪尽职守的父亲,临死时都没有人在身边一样的,孤独。可怜这位像他父亲一样把自己一生都奉献给了达灵顿庄园的管家斯蒂文森,不要世俗,也不要爱情,没有欢笑也不流泪,克制、隐忍,一辈子都把自己装在工作的套子里,装在dignity的框架里,当这位一生尽忠职守却韶华已逝的身影最终孤独地走在落日的余晖里,这一切是不是值得?
石黑一雄笔触细腻、平实、优雅,从管家斯蒂文森的视角将整个故事娓娓道来。困扰斯蒂文森整部小说的两大人生主题是“What is dignity?”和“How can he understand Mr Farraday’s banter?”高贵和世俗,在他眼中昔日辉煌的英国是高贵的,后进的美国是世俗的;曾经的主人达灵顿公爵是高贵的,现在的美国富商法拉蒂先生是世俗的。他习惯的是忙碌于来达灵顿庄园开会的达官显贵之中,沉默高效的运营好整个庄园的后勤工作,不习惯的是汽车抛锚时借宿在的乡村人家,下里巴人家长里短。正是: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文末,斯蒂文森还是会回到达灵顿庄园,就像电影《告别有情天》里影片结束时那只挣扎着要飞出府邸的鸽子,即便追忆往事有诸多无奈,他还会继续发扬他那独特的敬业精神,为成为一个有责任感、有尊严的管家而兢兢业业。
就像战后的英国已辉煌不再、长日将尽,盛极一时的英国庄园达灵顿也被一位美国富商法拉蒂先生买去了,斯蒂文森在步入了职业甚至人生的晚年时,终于在新主人的劝说下,也走出这座庄园,开着这位美国先生的福特车开始了他为期七天的旅行。其实干嘛不承认呢?都是因为接到当时的女管家肯特小姐的信才最终决定出发的,即便二十年没见,他还是在接到信的刹那做出决定,这样一份厚重的情感,在肯特小姐因接到姨母死讯而流泪时没有说;在为了拿到你手中的书而贴近你胸口时没有说;在肯特小姐告诉你订婚消息时对你愤怒随即又向你致歉时也没有说,直到这二十年后的重逢……你深藏在内心的还是隐忍。相处共事时,你选择站在达灵顿公爵这边辞退肯特小姐雇来的两位犹太女佣,一年后才说出自己的真实想法时,肯特小姐对你的呐喊:“Do you realise, Mr Stevens, how much it would have meant to me if you had though to share your feeling last year? You knew how upset I was when the girls were dismissed. Do you realise how much it would have helped me? Why, Mr Stevens, why, why, why do you always have to pretend?”连问四声“为什么?”如此情形,最终相见,当你欲言又止发出疑问时,肯特小姐说:“I suppose, Mr Stevens, you’re asking whether or not I love my husband……Yes, I do love my husband. I didn’t at first for a long time……For a long time, I was very unhappy, very unhappy indeed……When you think to yourself:’what a terrible mistake I’ve made with my life.’And you get to thinking about a different life, a better life you might have had. For instance, I get to thinking about a life I may have had with you, Mr Stevens.….. After all, there’s no turning back the clock now.”
是啊,时间不能倒转,人这一生,谁人没有一些说不出咽不下悔不当初的决定呢?浑厚得像大山一样的斯蒂文森也不得不承认自己内心的感受:“真的,那一瞬间,我的心碎了。”
回过头来一想,这爱的机会是否转瞬间就失去了呢?作者石黑一雄说:“从某种意义上来说,他们老早就失去了。他们可能会回首并思索:曾有那么一个时刻可以扭转全局,这么想对她们来说是种诱惑。其实,是某些重大的事件让他们错失了爱以及生命中至关重要的东西。”是什么?
书中,作者一直着力为这个身为英国管家的斯蒂文森刻画某种特性:某种冷若冰霜的克制,对所有发生在他周围的事情都没有任何个人化的情绪。他拘谨、胸怀抱负,却又忍不住自我怀疑,作为一位高贵的管家,讲究的不仅仅是地道完美英伦发音,百科全书似的博学多才,更是像他所看到的英国乡村景色一样,“What is pertinent is the calmness of beauty, its sense of restraint. It is as though the land knows of its own beauty, its own greatness, and feels no need to shout it.”是克制的,是无声的,便是盖世英雄汉,愿做低头扫地僧。管家,还代表着把重大的政治决定权留给他人。当达灵顿公爵教子卡迪那先生向他痛声疾呼:“你知道现在楼上正在谈论什么吗?你知道达灵顿先生正在滑向深渊吗?”的时候,他还是那么“沉稳”的尽职尽责,我们不能责怪任何人,管家有管家的职责,他当然不能插手主人的政事,这也是斯蒂文森理解的尊严的一部分。即便被史蒂文斯始终尊重的达林顿勋爵,实际上是被人们公开指责的叛国罪人。达林顿勋爵在一战后一直为了“世界和平”致力于帮助德国人脱离困境,希特勒上台后,他又成为了德国思想入侵英国的有力“帮手”。他的忠诚是帮凶还是尽职?谁也说不清楚,历史没有对错。像斯蒂文森说的,达灵顿公爵不是坏人:“Lord Darlington wasn’t a bad man. He wasn’t a bad man at all. And at least he had the privilege of being able to say at the end of his life that he made his own mistakes. His lordship was a courageous man. He chose a certain path in life, it proved to be a misguided one, but there, he chose it, he can say that at least. As for myself, I cannot even claim that. You see, I trusted. I trusted in his lordship’s wisdom. All those years I served him, I trusted I was doing something worthwhile. I can’t even say I made my own mistakes. Really—one has to ask oneself—what dignity is there in that?”只是选择了一条他认为对的路而已,像当时的汪精卫,他也只是选择了一条他认为对的路而已。
从另一方面看,即便像这样能左右一个国家命运的名门望族也不能看清自己的道路,普普通通的我们又能做对做错多少呢?Stevens先生,就像他的情感一样,时钟没有倒转,他的职业也是如此,质问如果在生命的某个点上做了另一件事会怎样?只会让人抓狂。就像他自己说的:“我只要尽力服务好这个人,我就在尽可能的贡献社会,但我自己不会做重要决定。无论我们是否生活在民主社会,很多人都处于这一境地。决策时我们中绝大多数人都不在场。我们尽忠职守,并为之骄傲,我们还希望自己的微薄之力会被善加利用。”这种近乎愚忠的特质真的会在这长日将尽之时给他一丝慰藉吗?
电影最后,肯特小姐泪流满面,与斯蒂文森挥手告别,斯蒂文森随即坐在海边的长凳上追忆往事,“夜晚是一天中最美好的部分。你已干完了白天的工作。现在你能够双腿搁平来休息了,而且要享受人生。夜晚是一天中最美好的部分。”不管是对还是错,他都竭尽所能的作出了自己的贡献,这本身就足够了。
长日将尽,如鲠在喉 | 木樨
《長日將盡》读后感(四):英国病人
这是读石黑一雄的第三本书了,渐渐地从各种评论和他的文字中体会到这个国际主义作家——希望写出不同文化背景下的人们都具有重要意义的生活景象。而《长日将尽》这本书通过一个老管家来描述一个人的职责、尊严,以及通过这两个词语来体现出的人生的意义。这两个所有人都会理解的词语。和维米尔的画一样,虽然只展现了纵深的画室中的场景人物,窗户斜着的角度看不到任何景色,但仅仅是看到的人物和摆设已经足以说明一个全球化黎明的故事,全世界发生的故事都在一个看似开放,却有封闭的空间里展现。
老管家史蒂文斯也一样,是一个封闭,过时的总管仆人,他的回忆和旅行就是封闭和开放的矛盾所在,旅行是开放的,但他一直沉浸在自己的回忆里。
他对新时代的所有压迫感体现在法拉迪先生带来的戏虐式的沟通方式,这一件小事作为全书的开始和结尾,史蒂文斯通过对“伟大”管家的定义和自我分析,认识到这是他应该改变的,但他却以最传统、过时、老套的方式认为,人与人之间的戏虐式沟通需要学习和练习,去满足新主人的愿望(他所认为的)。
故事的回忆部分都在史蒂文斯的脑中发生,而这种所带出的情感,似乎没有什么波澜,回忆像是别人的,能这样平静的回想自己的故事,恐怕只有英国人最在行,而英国人里,管家这个职业最能控制自己的情绪。看得出来,这本书都在控制当中发生,在我看来,或许在任何一个当代人看来,这种控制都近乎于自虐般的。我们习惯了表达情感,有时候甚至滥用了这种自由。在史蒂文斯眼中,这种控制就是一个伟大总管的标志,也是这个伟大总管可以体现出他尊严的时候。他爸爸控制自己的情感,对待醉酒胡闹的客人;他自己控制自己失去父亲的哀痛,完成他认为一个改变世界的国际会议任务,即使有人指出爵爷是被纳粹利用,他还是控制着自己的思想,不去思考主人的对错。
他虽然一直认为于一个伟大总管的标准,就是服务于一个世界轴心的重要人物,为世界进步而奉献自己的一生。但他不知道,或者是主动的不去思考,他的主人是否是这样一个人物。因为按照他的标准,这么去思考和判断主人就是错误的,这么巨大的矛盾在书中一直滚动着。
这是时代让他成为一个“英国病人”。
《長日將盡》读后感(五):“那一刻,我的心碎了”
——读石黑一雄《长日将尽》
如果不是电影《至暗时刻》的激发,石黑一雄这本《长日将尽》不知拖到什么时候才能读完。
这是购入的第一本台版书,外面套着一层半透明的纸,有种朦朦胧胧的磨砂感,不知这样的设计是不是在呼应书里的内容。
正如石黑一雄自己所说,“I've always liked writing about memory, about remembering and forgetting”,这部小说同样是关于主人公史帝文斯个人及国家、历史的记忆,书名《长日将尽》,不仅指向史帝文斯这位“伟大”的英国管家,还指向两次世界大战之间的以史帝文斯主人达林顿爵爷为代表的英国贵族阶层,更指向号称日不落帝国的大英帝国。
小说以两条线索展开。
第一条线索是达林顿邸资深总管史帝文斯接受新主人、美国人法拉迪先生的建议,驾车外出6天旅行的所见所闻。如果不是20年前的老同事、曾在达林顿邸当过女管家的肯特小姐来信透露出对婚姻的不满,让正在被员工调配搞的晕头转向的史帝文斯误以为女管家有回来工作的想法,史帝文斯大概还不会答应法拉迪先生之前提出的休假建议。史帝文斯认为,自己在服侍达林顿爵爷30多年里,见识了无数的绅士淑女,经历了许多影响历史走向的重大事件,对英格兰的“见识”早已胜却人间无数。所以他一开始这样婉拒自己的新主人,“这些年,我在这座宅邸里见识到英格兰最美好的风光”。最后出于可以借机见到肯顿小姐的念头,让史帝文斯有了30年来第一次真正意义上的旅行
一路所见所闻——英格兰美丽的原野和迷人的海滨,驿站老板、小镇底层劳动者,乡村“政治家”、退役军官、普通宅邸管家、偶遇的旅伴、故人肯特小姐……让史帝文斯对自己在达林顿邸30多年生涯进行了全面的回顾和反思——这是小说的第二条线索。
正如武士道是日本的标签,管家也是英国的一个标志性符号。史帝文斯身上体现了英国上层社会管家最突出的品质——忠于主人、忠于职守,将此奉为人生圭臬,视为职业尊严,一生唯一的追求就是做一个伟大的总管。史帝文斯认为,伟大的总管之所以伟大,关键在于能时时坚守专业的角色,无论外在环境如何出人意料,也镇定自若,绝不进退失据。要对主人言听计从,绝不逾矩,绝不干涉,站在阴影中尽可能不露面,守在餐厅门口等候主人摇铃。同时具备调度督导各种重大活动和场面的能力,具有激发员工潜能的秘诀,能够适时适地让任何物品出现,但又不致让旁人看见这项工作背后庞大而复杂的运作过程。史帝文斯认为,把个人所有的才干投注在所服侍的伟大绅士身上,进而通过这样的绅士服务全人类,是一个伟大总管最大的价值所在。
或许史帝文斯所认为的那样,达林顿爵爷不是一个坏人,甚至可以说是善良高贵,但正是由于他与一众志同道合者对险恶时局的错误判断,不仅给国家民族带来了无法弥补的损失,日不落帝国至此一步步沦为二流资本主义国家。同时让自己的一世英名丧失殆尽,晚年在四面楚歌门庭冷落中度过。也让无比忠实于自己的老总管曾经引以为傲的职业生涯蒙垢,史帝文斯甚至在多个场合否认曾给达林顿爵爷当过管家。史帝文斯在旅游的最后一程,情不自禁向偶遇的游伴吐露心声,“爵爷是个勇敢的人,他选择了一条自己的人生道路,结果却发现自己误入歧途”,“我相信爵爷的智慧,服侍他这么些年,我一直都相信自己在做一件有价值的事。我甚至无法说是我自己犯下了过错。说真的——我不得不问自己——这样到底有什么尊严?”
是的,到底有什么尊严?撇下弥留之际的父亲,不能正视自己与女总管肯特小姐之间的情感,将主人的需求凌驾于一切之上。末了,发现一生孜孜以求的所谓尊严不过是镜花水月。史蒂文斯见到睽违20多年的肯顿小姐(如今的班太太),在听到肯特小姐说自己原本可以拥有更美好的人生——就是原本可能会有与史帝文斯共享的生活时,两人青春年少时的美好过往一定潮水般淹没了史帝文斯,他坦承,“那一刻,我的心碎了。”
碎也只能碎了,因为一切都无法从头再来。
但生活总得继续,史帝文斯虽然面临着一系列新挑战——美国新主人与英国老贵族截然不同的行事作派,宅邸易主后员工的流失,自己也不复盛年,等等。但除了达林顿邸他无家可归、无枝可栖,只得把这总管继续做下去。根深蒂固的职业操守和习惯,也让史帝文斯无法更弦易辙,甚至觉得新主人有要求他戏谑地说些俏皮话的暗示。尽管之前几次尝试都让听者如坠云中,史帝文斯自责是对这项工作还没有全身心的投入,决心返回达林顿邸就开始苦练这项技巧,以给新主人一个愉快的惊喜。
不知对英国贵族生活充满好奇和向往的法拉迪先生,看到作为连同宅邸打包购买的英国老管家,变得不英不美、滑稽可笑后,史帝文斯仅存的价值还剩多少?会不会像他父亲一样,成为主人弃之不忍、留之多余的累赘。
2018年11月18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