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手机版
三国名将的读后感10篇
日期:2018-06-21 21:41:02 来源:文章吧 阅读:

三国名将的读后感10篇

  《三国名将》是一本由方北辰著作,北京大学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42.00元,页数:342,文章吧小编精心整理的一些读者读后感希望大家能有帮助

  《三国名将》读后感(一):煮酒论英雄

  煮酒论英雄

  文/陈香香

  三国期间的人与事可谓各领风骚各有千秋,故而称为品三国。原来跟着方老师通过百家讲坛的《三国名将》深入的领略了三国文化,今年的9月份其三国名将的书籍终于千呼万唤的出炉了。

  方老师(全名方北辰)是国内屈指可数的三国历史文化学者,历任四川大学历史系教授、三国文化研究中心主任。长期在海内外出版《魏晋南朝江东世家大族述论》《三国志注译》《三国志全本今译注》等著作多种,发表学术论文六十余篇。

  三国时期金戈铁马血雨腥风,在这种背景下大批的经过历练的枭雄悍将豪杰之士风流人物比比皆是

  “一吕二赵三典韦,四关五马六张飞,

  黄许孙太两夏侯,二张徐庞甘周魏,

  神枪张锈与文颜,虽勇无奈命太悲。

  三国二十四名将,打末邓艾与姜维。“

  注:吕布,赵云,典韦,关羽,马超,张飞,黄忠,许储,孙策,太史慈,夏侯敦,夏侯渊,张辽,张颌,徐晃,庞德,甘宁,周泰,魏延,张锈,文丑,颜良,邓艾,姜维。

  这是毛批《三国》里对三国24位名将的排名。

  而真实情况又如何呢?方老师通过对史书资料去伪存真,对历史遗迹现场的仔细勘察,对出土文物的深入研究,从学者的角度运筹帷幄的三军统帅周瑜、诸葛亮、曹操……披坚执锐的沙场勇将关羽、赵云、邓艾、张辽……根据各自真刀真枪的战绩,给出了一份历史学家的“英雄排行榜”。

  不仅仅是排名,方老师对每一位名将都进行了重新梳理,还原历史真相,挖掘历史事件,给我们一个真实的三国的各位名将。我们熟知的《三国演义》是一部小说,其中一些人物性格甚至事件是为了小说而杜撰出来的。例如《三国演义》中的周瑜小心眼,小气量,然而方老师从陈寿的《三国志》等正史进行详实考证,给出大方大义大度的真实品格的周瑜。再如我们知道的周瑜是被诸葛亮气死的,然而方老师从《周瑜传》明确记载的出差途中“病卒”。《鲁肃传》裴松之注引《江表传》中所记周瑜临终前给孙权的报告,说“道遇暴疾”,即途中突发急病,得出周瑜之死与诸葛亮没有任何关系

  这样的例子枚不胜举,方老师对众多三国名将的重新解读,带我们一探了三国历史的真实,也颠覆了我们很多固有观念,例如关羽耍的不是大刀而是长矛,而三十六计之一的空城计竟然是假的……

  还原历史风貌,领略文化风云感受人性律动。这是方老师《三国名将》所希望带给我们的。

  让我们偶尔翻开品读书架上的这本《三国名将》,再次领略三国时期的那血雨腥风惊涛骇浪群雄并起。

  《三国名将》读后感(二):读《三国名将》

  11月8日

  方北辰《三国名将》读完了。谈三国,可以从许多角度去谈,因为那段历史太过精彩,英雄辈出,人才迭起,每个爱好那段历史的读者心中,都有着自己的一个三国。方北辰正是从这个角度出发,谈一谈他心目中的三国名将。

  方先生研究三国史三十余年,他自然底气自信可以说出些和别人不一样东西来。事实上,他也做到了。这本书是作者《百家讲坛》演讲稿的基础上写成的,所以通俗好读。我特意听了他数十讲后,才决心买了这本书。不过,方教授应该是个较为严谨的人,并不擅长幽默,他在讲话中尝试的一些笑话,在我看来,并不成功。他的演说,其实也并不精彩,事实上,他也不需要通过讲得动听来吸引读者。他有功底,他的长处在于考证的严谨可靠。像他这样对三国故事了然于胸的,一张口,读者就知道有没有货了。我喜欢的是这点。

  有人说,三国其实是三把火烧出来的。这没有错。官渡之战,赤壁之战,猇亭之战,这奠定和决定了三国局面的三大战役,都利用了火攻。此外,这三场战役,都是以少胜多的经典战役。那么,何以能够以少胜多?何以能够进行火攻呢?《三国名将》这部书,通过作者对古战场的实地考察,得出结论地理

  那是个冷兵器时代,没有飞机大炮,打仗,地形尤其重要。谁更熟悉地形,谁就更掌握主动权。地理也和后勤补给紧密相连。谁的后勤补给跟得上,谁也就容易赢得战争

  赤壁之战的胜利,东吴胜利的关键就在地形上:周瑜知天、知地、知人,“选择有利的决战地点,针对实际测试出来的敌人弱点,利用特殊气象条件,采用有利的火攻战术,还挑选了正确执行火攻人选,所以取得了辉煌的成功”。猇亭之战,陆逊取得胜利,同样是基于对地理的熟悉。他利用猇亭的特殊地形,“将对方水军和步军相互策应和支持强大阵势,彻底打破和截断,逼迫对方在北岸之上极为不利地域,来和自己决战”。北岸是什么特点呢?“岗峦起伏,沟壑纵横,大部队在此难以迅速行动和疏散,如果在此连片安营扎寨,将有遭遇火攻的巨大隐患”。官渡之战,曹操选择在这里,显然是经过精密部署的。“此处距离曹操的大本营许县,还不到二百里,交通很是近便,可以充分保障后勤补充。对袁绍来说,他的大本营邺县到官渡,直线距离在三百里以上,更麻烦的是,还要跨越一道黄河,深入到对方的地盘,后勤保障很难保证。”曹操通过拉长袁绍的补给线,从中觅得对方的弱点,一把火烧掉了袁军远道而来的补给粮食和军用物质后,回转官渡大本营,立即向军心垮了的对方,发动全面总攻,袁军彻底崩溃,曹操终于取得了这场对抗赛的胜利。

  同样是地理上的原因,尤其是导致了后勤补给上的困难,诸葛亮的北伐注定徒劳无功,而孙吴政权,虽然打过了长江,但一旦深入内地,就只能退出。而灭掉了蜀汉后,西晋利用地理优势,从益州东下三峡,孙吴只能“金陵王气黯然收”,“一片降幡出石头”了。——三国历史至此,正式结束

  许多人读三国,可能更多的是注重将帅们的智力。其实,人的智力,可能差不了多少,地理的制约因素,才是最为关键的一着呀。

  《三国名将》读后感(三):重新认识国人

  说起三国人物,我们都不陌生电视上看到的三国演义;课本上学到的桃园三结义中的刘关张,三顾茅庐中的诸葛亮和刘备,空城计中的司马懿和诸葛亮,挥泪斩马谡中的马谡,草船借箭中的周瑜、诸葛亮和曹操等;歌曲里也有蓝脸的窦尔敦,红脸的关公,黄脸的典韦,白脸的曹操,黑脸的张飞;诗歌里也有念奴娇•赤壁怀古中的周郎、小乔;歇后语中也有不少,比如周瑜打黄盖——一个愿打一个愿挨,三个臭皮匠——顶个诸葛亮,司马昭之心——路人皆知等。

  但是按照国家来细细道出三国时期的人物,尤其是名将,我见到的只有《三国名将》。《三国名将》中,将三国时期的吴国,蜀国,魏国,分别按照国家一一道出。而且又细分出了主帅型、战将型,条理清楚的讲出了三国时期的名将。

  中学时候学过一首诗,曹操的《观沧海》:东临碣石,以观沧海。水何澹澹,山岛竦峙。树木丛生,百草丰茂。秋风萧瑟,洪波涌起。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幸甚至哉,歌以咏志广阔胸怀,给人以艺术上的享受,给人以积极进取的力量信心抒发了自己奋发向上建功立业雄心壮志。只是有些不解,写出这样的诗歌,怎么能被众人称为奸臣 ?

  也有称曹操也能臣的,而作者也赞同曹操属于英雄行列,从三方面论证了:《三国志》中记载曹操曾说过,‘今天下英雄,唯使君与操耳’;范晔的《后汉书》中也有曹操英雄论的版本;性格上奸诈,但是才能上还是英雄。曹操向士大夫群体靠拢,又与官宦势力脱离,这种勇气魄力更是铸就了曹操英雄的印证。而官渡之战更是以少胜多,以弱胜强,奠定了曹操的成功,是他人生转折点。所以曹操的英雄轮是当之无愧的。

  作者常说的一句话“三国多名将,正说也精彩。”所以,无论我们习以为常的白脸的曹操,奸臣的曹操,通过作者的正说把英雄的形象展示在我们面前,把历史真正的讲给大家听,让我们重新认识了三国人物,三国名将。

  《三国名将》读后感(四):且看三国人物的历史与演义

  三国名将

  三国一直是被民间追逐的,其故事之精彩,其人物之个性,一直被传唱着。这本《三国名将》跳出故事,又在故事之中;远离小说,又在小说之中。读着书中的每一个人,都有些不一样的感受。既然是三国名将,自然是《三国演义》或《三国志》中被着重描写的一波人。

  方北辰,被学生称作“三国探子”,不管是在研究历史上还是在研究三国人物上,都有着数十年的功底,今天在“百家讲坛”开讲,明日这本书必定成为后世人研究三国的一个重要文献

  每次和人谈论历史,首先提到的就是历史人物,然后推演到他的辉煌故事;再次就是讲到一场战役或者一个事件。翻来这本《三国名将》,且看目录,一个个熟悉的人物的名字,直接让我联想到一个个故事。但是,问题来了,是不是这些人都是从《三国演义》中抄写下来的?答案就在这本书中。我读的时候并没有从前往后按照次序读,先看诸葛亮。《三国演义》中的诸葛亮是何等的潇洒,又是何等的智慧,简直神人一样存在。但是在方老师的笔下,诸葛孔明却是另外一种感觉睿智可不脱俗;智慧又接地气。原来,历史记载中的诸葛亮和《三国演义》中有点不同的诸葛亮是不同的,或许是受《三国演义》的影响,又或者是在民间传唱中的变迁被罗贯中编到《三国演义》中的呢?不得而知

  又比如周瑜,看过方老师解读的周瑜之后,真心觉得被罗贯中老先生和现在的电视剧骗了。整个“周瑜”篇就是在给周公瑾翻案啊!原来,周瑜并不是心胸狭窄之辈,历史上的周瑜“大方、大义、大度”,并且足智多谋。看吴国的崛起,没有周瑜则是不可能的。

  当然,每一个人物都有每一个人物的精彩,除了还原历史真相,在这本书中,我看到了方老师的读史态度,考证和思考都不可少。方北辰没有人云亦云,书中诸多的分析和考证,让我觉得这本书是如此的厚重。在当年易中天《品三国》播出的时候,深感三国人物魅力作为历史学者探秘历史的激情。今天,方老师这本书带给我同样的感受。

  且不说这本书是纠正《三国演义》的错误史实,还是在为《三国志》添加些色彩。我认为这本书是独立的,《三国演义》是故事,自然可以在民间传唱;《三国志》是历史,我们也不能忘。我们追求的是认真和思考。且看书中人物,虽说已经相隔前面,可他们的魅力依然可以让我们深受熏陶。英雄辈出的年代从未远去,你我心中自有一番精彩!

  2014.11.25

  《三国名将》读后感(五):感人的不是谋略而是人性

  何为友谊,何为朋友。在不涉及利益冲突的时候,几乎所有人都可以成为好朋友。然而这不是真正的朋友和友谊,只有在发生利益冲突的时候才显示出来。

  谈到三国,人们可能更多的是津津乐道于其谋略,当然在那个时代,这是生存所必须的。然而,方北辰《三国名将》的深层挖掘,更让我看到了那个时代人性的光辉。例如,周瑜在孙家只有一千多兵马的时候,他已经招募到了五六千兵马,然而他却宁愿用这数量比孙家多得多的兵马供孙家成就功业,想来无非是对自己的朋友信任和支持。

  再例如,赵云是韩国总统朴槿惠心仪的男性,因为赵云的品行和才能的确能在她心理上引起共鸣:一是赵云忠心耿耿,朴槿惠在父亲被刺杀后,被赶出青瓦台的时候,在凄雨冷风中孤零零地抱着一个纸箱子,一张照片掉在地上,差点儿被踩了,昔日父亲的老部下此时鸟兽般散去。赵云与刘备并非“结义”,然而他忠于承诺,在刘备被打得落花流水时,忠勇救主。而尤其是在长坂坡时,对两位妇女婴儿的看护,在糜夫人投井后,仍然不忘掩埋,使其得到最基本的死亡之尊严。一方面是对刘备的忠诚,另一方面也突出了其勇猛,对弱势人不抛弃,不放弃,这自然让女总统怦然心动。要知道,在那个时候,几秒钟的拖延,都有可能让自己丧命。赵云的勇,不仅仅体现在战场上,还体现在敢于直谏刘备,影响到了自己的升迁,也不在乎,淡然处之。而朴槿惠在搬出青瓦台回到故乡的老房子里,也正是因为慢慢养成了一种淡然的心态,才得以有了后来的积累。赵云与朴槿惠,虽然身处不同国度,不同时间,然而却足以可以做知音

  《三国名将》读后感(六):从《三国名将》看《三国演义》的人物设定

  明代时有人曾将《三国演义》与《水浒传》合刊为一部,名为《英雄谱》,这似乎很能反映很多人的观感,即《三国演义》的一大贡献就是为我们提供了大量个性鲜明的英雄形象。然而鲁迅在《中国小说史略》中对《三国演义》的人物塑造却颇有非议:“至于写人,亦颇有失,以致欲显刘备之长厚而似伪,状诸葛之多智而近妖。”三国知名票友马伯庸也曾说:“一部《三国演义》,成就了几个经典角色,但同时也锁死了我们在三国时代的视野。”

  有这些想法的人不在少数,笔者也是其中一个。但要想在真实性和丰富性上最大程度地还原历史上的三国英雄形象,我们貌似又得去读《三国志》之类的文言史书。而这类史书文辞古奥不说,讲起故事来也是平铺直叙,比起《三国演义》,实在是无趣地紧。于是我便自我开导:史书上的那些英雄哪有《三国演义》里面的好看?直到我最近读到了方北辰老师写的《三国名将》……

  《三国名将》可以称得上一本现代版的《英雄谱》,甚至在编排上更符合“谱”的体例,全书分为“魏”“蜀”“吴”三部分,每个部分在“主帅型”和“战将型”的分类下做一个排名,俨然一份成绩单。这本书的副标题是“一个历史学家的排行榜”,既然出自历史学家,想来这份成绩单应该十分严谨了。

  方老师是理工科出身,谈起三国人物来也是有条有理。目录一字排开,入眼皆是三国故事里我们早已耳熟能详的英雄。然而一篇篇读完,才发现罗贯中实在是“害人不浅”,之前只知道《三国演义》是“七分实三分虚”,不曾想连这评价也“言过其实”了。全书第一篇就是为周瑜翻案,小时候看电视剧《三国演义》,对周瑜的印象就是一个“花瓶”,被诸葛亮耍得团团转,最后因为心胸狭窄屡遭打脸气不过挂掉了。然而读完《三国名将》的“周瑜篇”后,才发现自己完全被骗了。用方老师的话说,周瑜“大方、大义、大度,可以称为 ‘三大天王’ ”。先是自带四五千兵马追随只有一千多步兵的孙策,后又在年幼的孙权仓促即位后以身作则帮其树立权威,赤壁之战时又以其大度深深折服了自视甚高的程普。而想想《三国演义》编排的周瑜动不动就气得吐血的桥段,没把周瑜气活过来,我们简直可以说死后的周瑜都是十分大方大义大度的。

  《三国名将》对《三国演义》中这一人物设定的由来做了精彩梳理。从正史角度看,陈寿限于自身处境,在写《三国志》时只能尊曹魏为正统。而“尊刘抑曹”的倾向一直暗流涌动,特别是儒学泰斗朱熹的《通鉴纲目》,改以蜀汉为正统写三国历史,影响巨大。成书于朱熹之后不久的《三国演义》继承这种倾向,也就顺理成章了。

  “尊刘”不仅意味着“抑曹”,枪打出头鸟,雄姿英发的吴国周公瑾如此抢眼,也就不免以及不幸被拿来做陪衬了,还被丑化得一塌糊涂。而读完《三国名将》之“周瑜篇”,我们发现周瑜除了摊上个不肖之子,简直称得上一个完人。做人已经够难了,好不容易善始善终,到最后还是架不住人言可畏,想想实在是有些气不过。在这个意义上,我们可以说,恰恰是“既生亮,何生瑜?”的逻辑,才让周瑜的形象在流传过程中逐渐走了样。

  赤壁之战中最神奇的一件事就是“诸葛亮借东风”,吴蜀破曹用的火攻,“东风”一事确有来历。然而按方老师的考证,本事却出自周瑜,他留意长江地理环境多年,特意将对抗曹操的战场选在了位于江水西南朝东北走向段的赤壁,这就让冬天刮来的西北风反射为东南风,从而使南岸的己方取得了火攻时的上风向优势。然而本来是一次科学的战术安排,《三国演义》却为了“状诸葛之智”而移花接木到诸葛亮身上,还处理成了封建迷信。

  这种移花接木的事不光出现在他国将领身上,写蜀国将领时罗贯中也不规矩。在刘备进攻曹魏属地汉中的战争中,面对曹操亲自率领的大军,赵云大开营门,曹操不知底细选择了撤军,又被赵云军队用强弓大弩射得狼狈不堪。三国历史中,赵云的戏份本来就不多,好不容易有次精彩的演出被记录下来,又被罗贯中改编成了诸葛亮的空城计。导演偏心,主角抢戏实在太过了。

  如果说《三国演义》中为了突出诸葛亮的文曲星地位而改写了周瑜和赵云的戏码,那么书中张飞则是为了烘托他二哥关云长的战神形象不幸被处理成了黑旋风。按方老师在《三国名将》中的考证,张飞的两个女儿先后被刘禅立为皇后,而从刘禅的表现中也可看出他对皇后非常满意,可见张飞相貌不差,甚至很可能是位帅哥。然而就像《水浒传》中燕青打擂时旁边跟着的必须得是李逵才能更显出主角的英姿飒爽一样,关羽是翩翩美髯公,小弟张飞就只能做那个叫喳喳的黑脸大汉了。

  不过《三国演义》“尊刘”,张飞位坐蜀汉阵营的前几把交椅,自然不能太过黑化。历史上的张飞深谋远虑,在攻打益州时义释严颜,获得了当地上层社会强势群体的支持,从而“所过战克,与先主会于成都”。这一事迹,《三国演义》中也是提了的。只是书中更大的人设逻辑是:人无我有,人有我优。在《三国名将》中,方老师指出,“义释黄忠”是为了全面美化关公,给他硬添的一笔履历。“你老弟张飞,不是义释过严颜吗?让你也义释一回黄忠,虽然是虚拟版,总能添点光彩嘛!”有了这些史料垫底,笔者再听“红脸的关公战长沙……黑脸的张飞叫喳喳”之类的唱段时,心想张飞如果地下有知,会不会和关羽兄弟反目,成天气得叫喳喳。

  所谓一将功成万骨枯,为了成就文诸葛武关公的高大形象,一干英雄都被罗贯中做了矮矬化处理。而通读《三国名将》后我们会发现,除了这种变形式的描写,还有很多英雄被严重淡化了,像吴国的陆逊、陆抗,魏国的邓艾,皆是独当一面,改写三国格局的关键人物,但他们了却君王天下事,却没能赢得身后名,都没在《三国演义》中享受该有的浓墨重彩。

  《三国演义》的人物设定是蜀汉视角的,读过《三国名将》,我们会发现三国实在是一个英雄辈出的时代,所谓的《三国演义》,很大程度上只能算是一本《蜀汉英雄传》。《聪明的一休》中,有一集一休突然发现头朝下看到的世界特别新鲜,如果我们之前对三国的印象主要是来自《三国演义》,那么《三国名将》因为择取了十五位三国名将分述之,则为我们提供了许多类似头朝下的别样视角,透过他们的眼睛,我们会看到一个熟悉而又陌生的三国,特别新鲜,也特别精彩。

  《三国名将》读后感(七):纪传体三国英雄

  辛弃疾曾用两个词牌写过《京口北固亭怀古》,一首是《南乡子》,一首是《永遇乐》。除了标题相同,两首词还有一个共同点,那就是都提到了三国时期吴国的太祖级人物孙权孙仲谋。“年少万兜鍪,坐断东南战未休。天下英雄谁敌手?曹刘。生子当如孙仲谋。”“千古江山,英雄无觅,孙仲谋处。舞榭歌台,风流总被,雨打风吹去。”

  辛弃疾,一代豪放派词人,二十二岁时曾率五十人袭击几万人敌营,生擒叛徒张安国,壮怀激烈的作品之外留下一段孤胆佳话。所谓惺惺相惜,有壮举如此,他眼中的英雄自然非同一般了。

  他颂扬孙权,某种程度上是在借古讽今,拿三国英雄的进取精神激励偏安于东吴故地的南宋朝廷。三国是一个有志之士都汲汲于建功立业的时代,有着同样追求的辛弃疾自然神往不已。然而,如今我们谈起三国,谈起三国中的英雄,张口闭口不过刘关张,即使遥想当年羽扇纶巾雄姿英发谈笑间强橹灰飞烟灭的周瑜周公瑾,也不过站在被状其智而近妖的诸葛孔明一边,发些“既生瑜,何生亮”的讪笑罢了。

  说到底,很多人眼中的三国印象多是通过罗贯中的《三国演义》或者以此为蓝本所做的影视改编习得的。至于那段真实而又精彩纷呈的历史,比如周瑜如何联蜀破曹,陆逊如何江北抗蜀,邓艾又如何涉险灭蜀,因为罗贯中没提或做了改写,似乎都已经在我们的三国话语中烟消云散了。

  作为三国领域的研究专家,《三国名将》的作者方北辰老师早年师从著名历史学家缪钺,之后又在蜀国故地的四川大学长期担任三国文化研究中心主任,用他自己的话说,是“做了三十多年的专业性三国研究”。之前央视“百家讲坛”曾请易中天老师品读三国,很是火了一把。有珠玉在前,这次请方北辰老师继续讲三国,一方面是因为国人对三国热情既高,误解也多;另一方面则是觉得方老师能在这个话题上讲出新意。易中天老师自然对三国有独到的见解,但相比于方老师浸淫数十年的专业研究,可能业余爱好的成分更多一些。另外,与易中天老师品读三国时以事件说时代不同,方北辰老师更侧重于勾勒三国时期最激动人心的英雄群像。所谓知人论世,当我们随着个中人物的际会遇合同在那个波澜壮阔的时代浮沉时,会特别真切地感受到他们做出选择时背后的责任感或进取心,也会特别真切地体会到命运对个体的成就与玩弄。

  以上文提到的孙权为例,《三国名将》在“周瑜篇”讲赤壁之战时,特别提到了战前曹操给孙权的那封暗藏锋芒的信:“近者奉辞伐罪,旌麾南指,刘琮束手。今治水军八十万众,方与将军会猎于吴。”并解释说奉辞伐罪,已是一种污蔑的定性;而信中所提吴县,正是当时吴国的政治中心。信中傲慢的道德谴责和对战争的刻意轻描淡写,把当时魏吴的力量悬殊展现得淋漓尽致。方老师特意撷取这么一份短短的历史文献实在是慧眼独具,非常生动地激活了当时孙权所处的历史现场。这也让接下来二十七岁的孙权分派前线区区三万人马、对抗军事老强人曹操的举动读来分外振奋人心。而这时候反过头来再看辛弃疾在词中对孙权的感佩,就会更加感同身受了。

  然而在《三国名将》中,方老师并未在“吴国部分”中特辟一章专讲孙权。这很大程度上是因为他晚年不太为人所知的昏庸形象,在《三国名将》“陆逊篇”中,方老师讲道,由他的愚蠢所酿成的辽东事件后,为挽回面子,他开始大搞特务政治,从而导致了严重削弱孙吴政权的“二宫构争”和陆逊之死,使孙吴政权的上升态势戛然而止,“从此政局急转直下,朝廷之上,君杀臣,臣废君,大臣互杀,血腥恶斗连续不断,直至灭亡”。这不禁让人生出“成也孙权,败也孙权”的感叹,而带着这份历史认知再次回到辛弃疾的那两首词时,我们也就能准确地把握其更内在的“借古讽今”的动机了。

  孙权在《三国名将》中只是在谈论吴国将领时被顺带提及,这种描写有点类似于《史记》那种纪传体写作中的“互见法”。而通读全书,我们会发现书中所正面描写的人物,的确比起孙权更当得上英雄,而他们或者早已家喻户晓但长期被误解,如张飞并不是一副黑脸只知叫喳喳,相反还是个帅哥;或者一直未能得到人们应有的重视,如全力支撑国家危局的陆抗和一举灭蜀的邓艾。方老师为我们展示了众多形象各异但同样激动人心的英雄人物,罗贯中的英雄描写固然精彩,但读罢《三国名将》,你会发现真实的三国英雄要远比《三国演义》丰富和精彩。

  《三国名将》读后感(八):还原历史,正本清源

  《三国名将》是我们全家都期待的一本书,早在招募试读名额的时候,转发评论回复我就煞费苦心,终于得偿所愿,收到宝物后就迫不及待的开始赏读了。

  这是一位历史学家著述的作品,对于学习历史肯定有很高的研究价值,《三国名将》还在央视《百家讲坛》热播过,因为在观众心中早已引发如潮的好评,三国故事几乎是家喻户晓了,一吕二赵三典韦,四关五马六张飞,七许八夏九姜维的名将排名连孩子都熟记于心。关于三国故事流传下来的成语大概有上百个,最有名的莫过于三顾茅庐、唯才是举、割发代首、万事俱备只欠东风、赔了夫人又折兵、吴下阿蒙刮目相看等等。孩子们痴迷的游戏里也嫁接着三国英雄,叫得响的有街机三国、三国杀,市面上关于三国的书籍版本很多,易中天老师也在百家讲坛上讲过三国,看来三国故事早已普及到千家万户了,而作者写这本《三国名将》,这是具有挑战性的,要想赢得观众和读者认可必须怀揣杀手锏啊,作者凭借深厚的底蕴另辟蹊径,正如书中所说的那样,萝卜白菜各有所爱,作者把三国比作食材,既然是食材,不同的烹饪方法就会产生不同的味道,他精心制作的这道蒜苗回锅肉真的非常可口啊。

  作者是位历史学家,在研究三国方面具有很高的权威性,作者经过对三国故地大量的实地考察以及对正史《三国志》《后汉书》等潜心研究后,把三国演义部分子虚乌有的故事进行更正,还原历史原貌,也许这是本书的最大看点了。作者分别选取了魏蜀吴三家五位名将来叙事,选题的四个原则是有辉煌战功、有精彩故事、有隐藏的谜团、有正面的能量。本书还附有CD光盘,让人可读可听,非常方便,作者虽然是历史学家,不是用专业术语和严肃的口吻讲故事,而是语言诙谐幽默,写得非常接地气。比如说曹操杀华佗是医患关系问题,武艺超群的马超说成三国悍马,说许褚是大愚若智,让读者可以轻松阅读其中精彩。

  三国故事如此普及,好多英雄的故事在人心底已经根深蒂固,比如诸葛亮的空城计、草船借箭;关羽的过五关斩六将、温酒斩华雄、华佗为其刮骨疗毒,曹操刘备青梅煮酒论英雄,罗贯中先生写得惟妙惟肖,看得后世读者如醉如痴,读了这本《三国名将》才知道演义就是演义,和史实很很大出入,好多情节为了增加可读性进行了夸张和虚构,只有真实的故事才能历久弥新,传承久远,看这本《三国名将》也等于让读者真实了解那个金戈铁马、血雨腥风、浪花淘尽、白发渔礁年代原始的精彩故事,作者三国探客的雅号真是名不虚传,《三国名将》读后也可以在脑海中过滤一下,了解《三国演义》那些是真的,那些事假的。

  作者打破以往尊刘抑曹、尊曹抑刘的思维定式客观的描述这些三国名将,尽管作者很欣赏赵云,但他也没有过度渲染。作者按照自己的四个选取原则,所选的东吴五位名将分别是周瑜、吕蒙、陆逊、朱然和陆抗;蜀国是诸葛亮、关羽、张飞、赵云、马超;魏国是曹操、司马懿、邓艾、张辽、许褚。头一位当仁不让的选取了雄姿英发羽扇纶巾的周瑜,其实好多人对于周瑜并不认同,皆因三国演义对他的误解和曲解,通过《三国名将》知道了周瑜为乱世中建立东吴政权立下汗马功劳,他也是胸襟开阔的君子,小肚鸡肠妒贤嫉能都是罗贯中给他扣得帽子,《三国名将》无疑是对周瑜的平反昭雪,终于让读者了解了一个品格、婚姻、事业、地位堪称完美的将才,配得上他“怀瑾握瑜”的名字。返回来吟诵一下苏轼的《念奴娇赤壁怀古》就可以看出来苏轼已经知道真实的周郎了,1千年后的我们还被蒙在鼓里就不应该了。

  作者选取的这些英雄有故事有成绩,隐藏在背后的故事也能激发读者浓厚的阅读兴趣,他们或是审时度势、或是深明大义、或是勇敢无畏、或是智慧超人、或是勤奋好学、或是淡泊名利、或是从善如流,无不充满正能量,对于后世绝对是上佳的教育素材。《三国演义》走上荧屏后重点描写了三绝,即诸葛亮的智绝、曹操的奸绝和关羽的忠绝。这三位人物也是本书收录的名将,看了《三国名将》知晓了前两位都是卓越的军事家,并且留下很多军事论著。关羽被后世过于神化般的炒作,作者也进行深度分析,原来后世是从政治、宗教等方面为了笼络人心,把一位将军抬升到帝王的至尊级别。

  《三国名将》就像一面镜子,仿佛让读者看到历史的真实原貌,确实是一本正本清源还原历史的好书。

  举报

  《三国名将》读后感(九):三国名将:一份历史学家的专业排行榜

  2006年,厦门大学中文系易中天教授以一部《品三国》火速带红了一个节目:百家讲坛。后来登上这个“让专家学者为百姓服务的”电视平台开讲三国题材的,陆续有武侯祠研究员梅铮铮(《武侯祠》)、管理学专家赵玉平(《跟司马懿学管理》《刘备的谋略》等)。

  若有较真的三国迷,厌倦了当下各式各样的戏说、趣品,想回归原汁原味的三国正史,找吕思勉先生的《三国史话》等来读,又略嫌专深,百家讲坛中是否有专业的三国学者,以深入浅出的方式,提供严谨的三国讲座呢?

  有。

  那就是易中天在《品三国》中多次提及的方北辰,如今,百家讲坛终于邀请到这位师从文史大家缪钺的三国学者讲三国。

  方北辰的专业方向即为魏晋史,以《魏晋南朝江东世家大族述论》为博士论文,后来曾任四川大学三国文化研究中心主任。

  90年代,方北辰曾为刘备、孙权、曹丕、袁绍、吕布、司马懿等三国人物写下传记,这次的百家讲坛中,他从军事角度切入三国研究,凭着三国英雄真刀实枪的军事成就,给出了一份历史学家的“排行榜”。

  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

  “一吕二赵三典韦,四关五马六张飞,七黄八夏九姜维,曹操排在第十位”是老百姓心目中三国英雄的座次。

  三国人物排名一直在变,原先是“一吕二马三典韦”,赵云和马超之所以调了位置。起因大抵是来自毛泽东1958年,会见正定县县委书记杨才魁时说过这么句话:

  “正定是个好地方,那里出了个赵子龙!都说一吕二马三典韦,我看应该是一吕二赵三典韦才对。马超这个人不简单,文武全才,但是在三国演义里他是比不上赵子龙的。”

  这个排名到后来就变成了如今的顺序。

  方北辰的这份排行榜单可以说彻底颠覆传统的民间排名,以魏蜀吴三国为别,分列主帅型名将和战将型名将,像魏国的主帅型名将中,曹操、司马懿毫无悬念地占据前两名,而战将型名将前三名为:邓艾,张辽和许褚。

  方北辰一再说,要拨清后世层层累加在三国人物身上的迷雾,他究竟澄清了多少历史事实。

  他讲曹操和司马懿,与三国迷最熟悉的易中天有什么不同?为什么这份排行榜里,没有三国迷最熟悉的典韦,也没有拔矢啖睛的夏侯惇?

  打开这份来自历史学家的解读,看一看随书奉送的光盘,也许你会有自己的判断。

  《三国名将》读后感(十):知识的颠覆

  文/笑然

  《三国》是典型的战争时代,作为一个资历尚浅的读者,我认为我还没有达到能对这部作品品头论足的地步。与其说写评,不如说是自己对此的感悟吧!

  小时候耳边听到最多的就是四大名著,看的最多的就是《西游记》、《水浒传》,最不喜欢看的就是《三国演义》,总觉得这部电视剧太长太杂了,根本不懂这些人的关系为什么如此错综复杂。直到上高中,我慢慢察觉到了小时候的稚嫩,渐渐对三国名将产生了些许敬畏之心。真正爱上《三国》是在步入大学时期,在朋友谈论三国的话题中,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一发不可收拾。

  不过电视剧和史书还是有天壤之别的,颠覆我的思想的正是这本《三国名将》。为什么这么说呢?电视剧注重的是收视效果,而史书则注重事实。就好比周瑜吧,在剧中他是一个心眼小、气量小、无良心的“三无”人员,历史的真相真是这样?不不不,绝对大相径庭,在百家讲坛和《三国名将》中的他却可以称得上“三大天王”,大方、大义、大度。这些种种在《三国志》中均有查证。

  《三国名将》正说也精彩,这本书挑选了三国时的精英,逐一介绍,讲凭据、讲史实、讲道理,从而还原历史风貌,领略文化风韵,感受人性律动。按四个标准来选取的:一、有辉煌战功;二、有精彩故事;三、有隐藏谜团;四、有正面能量

  本书讲述的三国名将,采用新的排序顺序,从孙吴讲起,周瑜、陆逊、吕蒙等,其次是蜀国名将诸葛亮、五虎上将,最后是魏国名将。

  蜀国的诸葛亮,则是被罗贯中演义化了的经过艺术包装处理了的高、大、全式的英雄人物,被美化、神化到了无以附加的地步。诸葛亮就这样在罗贯中的笔下,由凡人变成了神,变成了民间百姓乐于接受的神,成为了公认的智慧神的最杰出化身.倘若拨开披在诸葛亮身上层层华丽的外衣与耀眼夺目的光彩,平心静气地审读三国时代那段历史,你就会发现一个更加真实的诸葛亮!做为谋士、师爷、军师、丞相的诸葛亮,为辅佐刘备,在血雨腥风中打出了三足鼎立的天下,建立了蜀国,战功赫赫,可谓立下了汗马功劳!但是,你若细读史书,就可发现诸葛亮也并非为百战必胜的常胜军师,战略与战术失误比比皆是:千百年来被人们击节赞赏、每每称道的那场空城计之战,实际上是一场战略上重大失误、战术上侥幸取胜的战争范例,倘若司马懿识破诸葛亮的空城计真相,引大军杀入城中,诸葛亮也就做了刀下之鬼或沦为魏军的俘虏。空城计之战,是诸葛亮失算而又迫不得已而为之的一招险棋。失街亭挥泪斩马谡,则又是诸葛亮的又一次重大失误;六出祁山,六次北伐中原之战,皆无功而返,排除天时地利等不利因素,做为三军统帅的诸葛亮,其失误是显而易见的!诸葛亮一生中最大的失败,当数蜀国的彻底灭亡。刘禅的被俘、蜀国的灭亡,虽然是在诸葛亮死后发生的历史事件,但生前常以相父自居的诸葛亮,是难辞之咎的,应负有相当责任的!

  魏国的曹操是古往今来少有的大军事家,曹操的兵法韬略,堪比韩信、白起,故有“谈兵者无过孙武,用兵者无过韩信、曹公”之说,且自创兵法,写下《孟德新书》,批注《孙子兵法》,可谓文武兼备,理论结合实战。所以诸葛亮说“曹操智计,殊绝于人,其用兵也,仿佛孙、吴,”、“先帝每称操为能”,毛泽东说“我的心与曹操是相通的”、“气魄雄伟,慷慨悲凉,是真男子,大手笔”……除此之外,曹操更是政治家、谋略家、文学家,建安“三曹七子”之首,其叱咤风云、临险不惊的军事才干,气壮山河、舍我其谁的政治抱负,直抒情怀、气魄雄伟的诗词文赋等等,千古以来,除了毛泽东之外,少有其匹。

  当然还有一个不可忽视的人物,那就是司马懿。他是个很有“能耐”的人,既有能力,能力很强,又有耐力,耐力更是不同寻常。他甚至在小字辈面前,在曹爽这种不堪一击的鼠辈面前,都能等待,也善于等待,做到忍辱负重,装疯卖傻,要我干什么都行,但是最后我要达到我的目的。还是那句话:谁笑到最后,谁笑得最好。我不着急笑,但是我要最后笑,最后笑的肯定是我,这就是司马懿。

  其实有个被我们忽略了很久的人——常山赵子龙。他是我最欣赏的一位将领!他智勇双全,一身皆胆;贤明恃重,忠肝义胆;功齐关张,甘列其后;蜀军支柱,常胜将军。却没有关张的名气,没有受到刘备重用!我为他感到惋惜!

  总的说来,每个人都有其优势与弊端,只能用明代.杨慎《临江仙》的诗句来表达我此刻的心情: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是非成败转头空。青山依旧在,几度夕阳红。白发渔樵江渚上,惯看秋月春风。一壶浊酒喜相逢。古今多少事,都付笑谈中。

评价:中立好评差评
【已有2位读者发表了评论】

┃ 三国名将的读后感10篇的相关文章

┃ 每日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