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跨界》是一本由腾讯科技频道著作,机械工业出版社出版的精装图书,本书定价:39.00元,页数:168,文章吧小编精心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跨界》读后感(一):“站在风口中猪也会飞”风口在哪儿?《跨界》知道!
“融合”一直是我心中的追问,我想了解关于媒体融合的资讯,想了解媒体行业的趋势。这此我都在《跨界》一书中找到了答案。
书中第二章分行业谈及各个行业未来10年的发展趋势,第三章更是很有深度,厘清了很多似是而非的概念。书中的逻辑结构、选用案例和表述语言都很棒,想来作者在互联网领域侵淫已久且思考深入,读来多有一语中的,豁然开朗的畅快感。
特别是第三章第四节提及了商业模式的变化,解答了我的很多疑问。现在的中国已从资源掠夺型转变为管理驱动型,开始追求效率了,而有些行业更是迈入了技术驱动时代。如同工业时代的到来之时,一个时代的划分总是需要经过几十年后才能看清楚到底当时发生了什么。我们正经历这个变化的时代,游戏规则在变。
人们爱说站在风口中猪也会飞,那自己的行业什么时候会起风呢?风口又究竟在哪儿呢?
看《跨界》有助于解答心中疑问
《跨界》读后感(二):可以系统的了解互动网和传统行业结合的趋势
条理非常清晰的一本书,从移动互联网爆发条件-整合和重塑-趋势和未来为时间轴系统的描述了移动互联网的发展历程。
爆发条件
硬件的发展是移动互联网发展的基础,电脑、手机、网络、人与人的连接,缺一不可,同时国内同仁借鉴美国成熟互联网发展经验,从模仿开始到自主创新。
整合重塑
案例:团购:从万团大战到巨头垄断。
案例:在线教育:快速变现的成人教育,及对未来变现模式的展望-广告或者内容收费。
案例:互联网支付与金融:线下体验线上支付、企业征信发展制约。
案例:在线旅游:携程发展史。
案例:在线视频:游戏盒子发展历史,独播权之争,BAT进军电影产业做内容产出。
案例:智能硬件:未来的趋势。
案例:汽车行业:汽车之家、易车网仍然以内容+广告为生,美国Tesla智能化电动汽车尝试。
趋势和未来
趋势:内容为王。
推荐书籍:《教训-互联网创业必须避免的八大误区》、《商业模式新生代》、《商业模式新生代:个人篇》
3、再好的战略和思想都需要接地气,一点点来根据现实做解决方案。时间是最宝贵的成本。
《跨界》读后感(三):最后
跟大多数人的感觉一样,感觉这本书有些泛泛而谈,读起来有些读杂志的 感觉,但没有那么杂。
第一章属于对移动互联网产生背景、中国背景、一些流行理论的概括。按理说第二章应该是本书的猪肚了,但所涉及的领域现在都是红海一片,行业基本已经度过了混战,巨头甚至寡头基本出现了。所以,希望从事所指的行业基本不太有戏了,不过,最起码告诉了不要从事什么行业。隐含在作者描述中的互联网思维应该更大的借鉴意义,不过,在作者的行文中表述不是很明显。第三章是展望,不过没有人可以预测未来,文中也只是讲了互联网的方法:工具、渠道、平台、入口;专注、极致、口碑、快;以及对用户为核心的强调。
1、传统行业的巨头在互联网时代成为巨头的可能性依旧非常大,这在本书的开始以及最后都有提及。充斥互联网的IT经营单枪匹马破坏式创新的案例毕竟属于少数(传统传媒行业由于性质特殊,线下不是加分选项而是累赘,属于例外);
2、满足需求还是解决方案?那个福特汽车的经典段子作者做了不一样的解决,就像我们需要的不是打孔机,而是多少英尺的孔一样震撼人心。不得不佩服作者思维的发散与创新,自愧不如。无论是iPhone重新发明手机,还是福特创造大众开得起的T型车,都是对用户需要的把握,他们抓住了用户的脉搏;
3、最后,不得不恭维下作者(或者说作者们)的写作技巧与知识的丰沛。在竞争激烈的网络传媒行业,作者针对读者喜好筛选的内容、叙事的方式、逻辑技巧把握得非常好。有心灵鸡汤、有名言警句、有励志案例、有熟悉的公司与名人;还有作者对社会热点(互联网)几乎一点不落的讲解,不得不佩服这些媒体人。在不忘初心这一节,些许哲学+互联网热点+成功者的鸡汤+自己人建议的口吻,令人心潮澎湃又头脑冷静:初心不是what,而是why。不变的是对用户需求与痛点的把握,变的是满足用户需求、解决用户痛点的方法。
《跨界》读后感(四):你说跨界我说泡沫
这本书是腾讯科技频道关于“互联网”和“传统行业”的一个presentation, 首先由于腾讯集团的庞大,许多数据和知识面比较广,这本书也有可看性。
书以特讯科技频道的《2014互联网跨界趋势报告》为蓝本撰写,这个我觉得挺牛的,毕竟,人家刚开始只是想做一个趋势报告,然后报告完成度这么好。我觉得这属于把本职工作进行了一个升华。这点非常值得我学习、借鉴,也心向往之。
书籍的首页说:“互联网带来的跨界浪潮正以前所未有之势颠覆传统行业,互联网作为一个产业将会消失,因为所有产业都将会互联网化。”对于这句话,我觉得震撼很大,却仍然保持一定的质疑性,毕竟很多传统行业互联网化都有一定的难度,需要时间、空间和契机。
但是我本身对于跨界就非常的有兴趣,因为存在已知的单一世界非常无聊,专注于已知擅长的领域是纵向发展,而跨界可谓横向发现。在如今这个时代,单纯纵向已经有了发展局限,需要横纵结合,努力扩大势力圆圈范围。
书中也有许多硬数据,我觉得是一份非常好的趋势报告,但是你试图从一份报告中去学习到所有的互联网精髓,显然是想太多。故而,好好利用书中的数据、图形、故事,已经值回书价。
再说内容,我觉得互联网这玩仍就是太容易过时,比如书中的互联网金融,在写报告之际,应该算是最超最新最IN的数据了,然而刚刚过去半年,这里面的排名已经要重新来过,除了人人贷还不错,剩下的有好多已经倒的倒,关的关,换的换。由此也能感受互联网金融的残酷。这好比一把双刃剑,光亮的时候咔咔咔扫一切艰难险阻,没整好就扫着自己了。
书中别说家电进驻互联网是世纪大赌,就是互联网本身,也是大赌,所有互联网项目都含有赌的成分,但是整个互联网本身也有泡沫成分,现在合着一个项目扯上互联网就去拿投资,一轮一轮向上转,没人接手可不就泡沫了么。好了许小年老师要跳出来了,说:我反反复复强调,这就是个泡沫啊!为什么没人听我的!!!
其实这本书就是个入门,真要做好跨界这块儿,还得靠自己去实践得来。
《跨界》读后感(五):行动上的”跨界“首先需要思维上的“跨界”
偶然的一个机会发现了这本《跨界》,年末在期末考试的间隙中开始读,终于用春节初一和初二的时间读完。
当我读完2015年的第一本书,回过头去看本书还是值得一读的:
在当今时代,最火的词汇恐怕就是”互联网思维“和”互联网时代“了,那么这种本身就带着泡沫的辞藻背后,究竟代表着什么呢?我相信很多人对此有着和我类似的疑问,那么恭喜你,读完这本书能够很好地解答你心中的困惑。
书中从互联网快速发展给人们生活带了的基本影响,扩展到传统行业与互联网结合的历史及现状,详细叙述和分析了传统行业的领头羊和佼佼者们是如何借助互联网方式来改造传统行业的商业模式,又是如何对传统行业的发展以及人们生活的方式产生影响的,并对关键问题进行了预测和分析。这种叙述和分析是建立在从结果向前倒推的基础上,覆盖了主要的行业的情况包括金融、教育、电商、旅游、娱乐与游戏、通信甚至是汽车工业等主要行业借助互联网发展和增效的情况。本书的作者是腾讯科技频道的一个团队,可以从行文中看出作者群对各行业有着相当的了解,叙述中可以让读者得到很多想法和意识上的启蒙,能引发你对这些事情背后问题的思考,而不是仅仅局限于讲故事,我觉得这是这本书最大的价值所在。
本书的作者大多是相关从业者,行文语言还是偏专业化,新名词、术语和缩写还是有些偏多,对于非IT行业和上了年纪的读者可能会有些门槛,名词注释也不很恰当,例如BAT代表Baidu(百度)、Alibaba(阿里巴巴)和Tencent(腾讯),对于不了解IT行业的人来说肯定不会知道BAT代表着什么,而书中类似的内容没有很好地解释,默认了读者都是相关从业者,有隐形的门槛。
还有,本书的结构还是有些松散,是腾讯科技频道的《2014年互联网跨界趋势报告》改编而成的,文章中还有着PPT注释的味道,语言组织算不得十分严谨,不过以上缺点都还都是无伤大雅,白璧微瑕。
综上所述,我认为《跨界》是一本值得阅读的书。阅读间隙正好看到央视播出的《互联网时代》专题片,里面提到一句话,大意是”我们正处在互联网时代中,现代人大致分成三类:数字原住民是从小生活在互联网时代已经习惯其中,第二类是数字移民,正在往互联网时代迁移的路上,第三类则是数字难民与互联网隔绝。而数字移民和数字难民将别无选择地完成迁移过程,因为你已经身处互联网时代,不适应就是要落后”。想要在行动上的”跨界“首先需要思维上的“跨界”,《跨界》有着一定的启蒙作用,可以帮助大家窥探处在烟雾缭绕中的神秘的”互联网时代“的本质。
《跨界》读后感(六):风口浪尖的一头猪
近年来关于互联网行业的书确实多,一则为本企业做宣传,二则互联网行业一夜暴富的例子太多,捷径的故事大家最喜欢。三则互联网如今风生水起的,为赶时髦而读书的人群数量还很是可观的。基于这样条件,很多互联网无论趋势,技术应用,成功秘诀等等方面的书都是在打着插边球,提供一些皮毛的信息给观众,重要信息当然不能外透。但是这本书先不评价好坏,我觉着它写的很诚恳,用数据说话,很多人说是科技博客混杂篇,但花了心思的科技博客也是值得初入行者拿来一读的。
人类社会从古至今就是金字塔形,权利和规则永远被金字塔顶端的人操作,金字塔下面的人的生存模式的很大一部分都是想办法敲富人身边的金砖头,这是一种艰辛而成效低的方式,所以有些聪明的人想到了颠覆的行为,而互联网的出现显然就是一种颠覆,富人身边原本坚固的金砖由于这种方式的出现要开始被重新分配,而重新分配这种未定的格局,就是千万机会的梦工厂。雷军说过,他是风口浪尖上的一头猪。不论猪的体重多少,移动互联网大潮都使得这头猪飞了起来,所以说,大势大于体重。传统行业本不在意,只是互联网的“分羹行动”以速度极快数量庞大这两鲜明的特点全面开展,让他们不得不考虑在此格局下的新的双赢模式。
先进入到大众眼线的当然是打车,教育,餐饮行业,O2O做的如火如荼,圈粉的方式大多都是先爆品加低价,花大价钱在初期改变用户的使用习惯,下一步便是希望用户可以依赖于这种新增加的习惯,改变用户的习惯,就是挖金砖的一种有效方式。然而很多app顺着风势走完第一步,凭着智慧走完第二步,最终还是没落或惨死,原因是什么,我想起读过的一本书,叫《乌合之众》,说大众的情感的表达上其实是很一致的,英雄主义的渲染可以让一个人不顾自己的一些得失而帮团体实现价值,当老罗火了之后,我明白了这种大众心理趋势,他用情怀圈粉,路人都被这个质朴的胖子打动,统统转粉恨不能给他生猴子,其实老罗只不过是把话给说白了而已,互联网行业一直以来最本质的圈粉方式,就是用情怀,说白话一点,叫懂你。记得《Her》这部电影没,男主和app女主相恋了,为何会相恋,因为app女主幽默博学机智,因为app女主懂男主呀,那样一句话就说到心坎的惊心动魄,怎么能不迸发爱情,哪怕男主是人类,哪怕女主是没有实体的app。失恋为何会伤痛欲绝,因为一直以来的依靠没有了,一直以来的习惯要重新建立,这是一种打破自己的体验,当然痛苦。如果互联网产品也能做到懂用户,像知乎偶尔对你发,知乎也很爱你。像siri对你说,遇见你很高兴。像健康软件对你说,为了我拜托你休息。像腾讯从来只做你自己的自定义服务。像在这样一个虚拟的平台上,你还能感到惊喜幸福和共鸣,这才是路人演变成真心粉的王道。
当然以上说的是互联网平台,书里还提到了3D打印技术和虚拟现实技术。从技术的角度来说,比起成本低见效快好上手的互联网,这两个方面都显高逼格的多。这里不需要情怀,因为他们还没有那么懂自己,而虚拟现实会让他们颠覆自己。
最后,台风风口上的猪都会飞。台风风口,便是需求。万源之本,不过人性之本。
《跨界》读后感(七):《跨界——开启互联网与传统行业融合新趋势》
《跨界——开启互联网与传统行业融合新趋势》这本期待已久的书终于到手。在这个移动互联网时代,单一的经营模式已很难满足企业的生存需求,而跨行业的经营模式将是大势所趋。本书为我们详细解读了当下我国移动互联网产业格局和变化趋势。未来10年,更多的中国企业将被互联网所渗透,物联网将是这未来10年的产业趋势。而互联网行业将作为一个行业慢慢消失......通读本书,作者从当前的时代趋势引出了跨界爆发的条件——人、设备、移动互联网,然后详细阐述了各行各业的整合与重塑,最后分析了跨界的趋势与未来,为我们指明了创业的方向和条件。书中不乏我国互联网巨头BAT三家公司的跨界并购,虽然都只是简单提到,但很有说服力,作为读者也很容易接受。在当前经济下行压力下,我国企业特别是中小企业都面临着或多或少的难题,而当下移动互联网又如此火爆,我一直生感好奇,本书或许能够解决各位创业者的难题。读完本书,我心中的很多疑难都不存在了,对移动互联网和未来的物联网也有更深一层的认识,跨界的趋势与未来将带来更多的机会。未来10年,将产生更多的“野蛮人”,而能够剩下来的企业,定是掌握了未来趋势的精英。本书很值得各位创业人士一读,各企业的核心员工也很有必要读一读此书。
另外,感谢【经济的常识】小编Dennis从众多的读者中选中我,为我免费献上我期待已久的爱书。书本装订精美,纸质优良,内容翔实。如印刷上能避免一些微小的差错将更完美了。感谢小编Dennis每天都为我们传递知识和快乐,希望【经济的常识】会越来越好,我一直都在!
《跨界》读后感(八):《跨界》内容提要
·序言 跨界势不可挡
“移动互联网的大潮正以排山倒海之势席卷而来。...不同的行业,不同的方式,不同的速度。相同的却是双向的渗透和改变。...都已深深地打上移动互联网的烙印。传统行业与互联网行业的企业家们来到界线两边,焦急而谨慎地伸出脚去试探。
“焦急,是因为谁都明白,在这个移动互联网跨界的时代,原有的商业逻辑或将不再有效,全新的商业规则正在形成。
“谨慎,是因为谁都不知道,在这个相互融合与渗透的时代,前面的道路究竟是机会还是陷阱,后方的真谛是否还足够安稳。”
·前言 跨界,互联网行业的消失
“在下一个10年,更多的中国企业将被互联网所渗透,有可能就在这10年中,互联网行业作为一个行业慢慢消失,因为大部分企业都已经完全互联网化了。”
第一章 跨界爆发的条件
第一节 人与设备是基石
企业互联网化的前提——人互联网化。人→网民。
摩尔定律(1965年,戈登·摩尔--半导体芯片上集成的晶体管和电阻数量每18个月便会增加一倍):设备性能速度↑,上网成本↓,网络人口↑。
吉尔德定律(20th70s,乔治·吉尔德--在未来25年,主干网的宽带每6个月增长1倍,起增长速度是摩尔定律预测的CPU增长速度的3倍,而且将来上网会免费):网速↑。
梅特卡夫原则(罗伯特·梅特卡夫--网络价值以用户数量平方的速度增长):互联网社会化→互联网价值↑↑→商业价值↑↑。
病毒扩散原则(一项服务或一个事件的扩散每天将以几何级数拓展)。
六度分隔理论(米尔格兰姆:你和任何一个陌生人之间所间隔的人不会超过六个):SNS类网站的基石。
马太效应:“去中心化演绎得越深入,另外一种中心化根基就越来越深。...互联网经济是一种以巨头为核心,长尾星系为具象的经济。”
第二节 中国互联网的商业发展是动力
中国互联网路径为C2C(copy to China)
·为什么?——风投时,一说是“中国的XXX(美国版)”,感觉风险更小,更容易获得融资。
·Glocalizaion——C2C 都具有中国特色,localization。
·继续深化C2C——人,成为互联网中的重要角色。国外公司来华,需要本土化;中国自己也炮制出一些本土概念。
第三节 移动互联网是引爆点
·硬件:网络与设备
国内三大网络运营商——强势;
硬件——智能手机,多样;ipad为主的平板电脑;HTML5。
·人:中国移动网络群体
高端人群(设备电脑、上网本、平板、手机,多样)
↓
“屌丝”(设备只有手机,单一)——得“屌丝”者得天下
·商业:移动赚钱的可能
娱乐经济——游戏,买卖虚拟物品;
移动广告——能耗问题,广告对内存的占用;
移动商务——起步,进场消费,LBS。
·未来:移动会走向何处
信息输出(搜索>门户);
无聊(碎片时间);
物联(指令遥控器)。
·移动互联网只有三年
是么?
移动网络不仅仅是手机、平板的网络,还有更多的设备。
“但凡我们在用的物件,70%~80%会在不久的将来连入网络”。
第二章 跨界带来的整合与重塑
第一节 offline的逆袭
《金融e时代》万建华
不同行业受数字经济冲击程度不同。媒体业受到的冲击大--本来就是信息流行业。航空、旅游甚至金融,行业特色不同,不会那么容易被数字经济冲垮,而更可能是吸收某些数字工具,升级成某类含数字经济的传统行业。
第二节 O2O之初
团购网站、打车软件--线上线下,相互渗透
腾讯投资大众点评
第三节 起步的在线教育业
网易公开课试水。
国内在校教育企业获得融资少。
很多时候并不是真正意义上的在线教育(也就是线上打广告,线下传统教育)。
三个领域:幼教;K12(客户对质量的重视远高过价格,教育资源成为必争);外语学习。
各传统线下教育机构纷纷开始展开线上教育。
传统教育机构——内容优势突出,了解教育
传统培训机构——体量大,掉头难
互联网创业公司——熟悉互联网,缺乏内容
互联网巨头——平台优势明显(BAT各自优势:百度--流量分发;阿里巴巴--支付体系;腾讯--用户及社交网络),加强并购
模式——B2B——传统教育机构的信息化
——B2C——提供教育团队和在线课程
——C2C——不提供内容,由第三方或个人生产
——其他——平台、社区、门户以及app类产品
第四节 发端于支付的互联网金融
互联网金融,3+1模式:
互联网理财“宝宝”,小额贷款P2P,众筹,+比特币
(“宝宝”,实则是年化利率与协议存款差价;证券,一直网络化程度都很高;
2P,意义更重大,但水更浑,企业征信--关键;
众筹,销售行为>金融行为;“天使汇”,不过是线上招揽。
比特币,圈内人的游戏。)
第五节 世纪之赌
格力vs小米,标的10亿
生产上:都是单点突破。小米-“手机”,格力“空调”。
销售上:小米直销;格力有代理商但相对掌控力度高。掌握用户—用户行为—用户关系。
行业环境。实力和机遇的结合,才能决定这场赌局的输赢。
3D打印。
第六节 即将迎来风口的在线旅游
中国的在线旅游仍然被低估。
第七节 视频:播与制
机顶盒,电视棒。
电影产业:
AT入局;
流量——网络公司流量优势明显(宣传ok;成为和明星谈判的筹码以↓演出费↓成本;发行谈判优势;数据收集可以“按需生产”);
资本——网络公司资本充裕;
窗口——票房、点播收入、录像带、DVD、收费电视、免费电视。网络公司有视频网站,智能TV,游戏;
规则制定者——版权。网络巨头要去抢占规则制定者。
第八节 三大运营商?不止吧
2012年6月28日,工信部《关于鼓励和引导民间资本进一步进入电信业的实施意见》。
虚拟运营商的银子最后还是落在了三大运营商的口袋里,而最大的威胁则是OTT业务--比如微信,导致短信量↓。
第九节 人的外部化
“人类自诞生以来,其实一直在做’外部化‘的工作:也就是匠人这种动物本该具备的功能,让外部某一个物件来承担。
“外部化的核心就是数字化,数字化的核心就是可储存、可搜索、可调用。
“人类最重要的外部化是记忆的外部化。”
第十节 汽车业:销售与制造
汽车线上销售的难;
“智能汽车”的理解。
第三章 跨界的趋势与未来
第一节 智能手机及其他
“智能手机可能成为人们各种数码设备(包括随身的、家用的乃至商用的)的控制中心”。
移动互联网的价值远大于桌面互联网。
第二节 移动服务刚刚开始
“工具——渠道——平台——入口”。
第三节 入口入口入口
入口之争:人与人,人与终端,终端与终端,人与服务。
互联网,事实上在摧毁中介。
第四节 隐藏在互联网思维之下的碰撞
中国,要面临从资源驱动向管理/效率驱动的经济模式--金融资本主义(美国)。
互联网公司亦需要政府的支持,政策的调配。
第五节 巨头们的理想生意
“互联网商业开始‘结构化’——一种长期做大老的商业秩序得以建立。...投资、并购,依然还会不断地发生,一直到它们真正找到自己的高利润点,到了那个时候,自己动手下场亲为。”
第六节 正确地认识未来
但凡成熟的细分行业,必经历泡沫。泡沫的另一种理解就是:风口。泡沫过后,死伤遍地,剩者为王,“融资能力”才是关键--毕竟,有钱才能坚持办事。
第七节 满足需求还是满足解决方案
创新——“微创新”:满足解决方案;(在马车时代,把马训练快点)
——“颠覆式创新”:满足需求。(在马车时代,发明出车)——风险很大:要说服客户接受固有解决方案而接受全新的解决方案。——需要渐进式创新(微创新)的帮忙,同时易用性很重要否则难被接受
·后记 给创业者的话:勿忘初心
勿忘初心,要记得你为什么开始,而不是开始了什么。why比what更重要。
2015.2.23
《跨界》读后感(九):主要内容+参考书
《跨界》主要讲了三个方面:产生互联网融合的原因;各个行业与互联网融合的现状;展望未来。
整本书脉络比较清楚,页数也不多,两个小时可以看完。
1. 产生互联网融合的原因主要有桌面和移动网络成本降低以及相应的人口红利;
2. 各个行业与互联网融合的现状,包括教育,旅游等方面,印象比较深刻的是比较了大众点评和滴滴打车的盈利模式,大众点评的盈利模式要比滴滴打车清晰的多,因为大众点评是连接商户和消费者的桥梁,它面向的商家很多,属于服务提供者大于使用者,那么某个商家想在众多餐饮中脱颖而出,他们有可能会给予通过大众点评买单团购某些优惠,甚至直接向大众点评付钱请求排名靠前;而滴滴是连接出租车和消费者,出租车这个行业本身进入壁垒要高,需要牌照等,而且还有隐约会有政策限制,目前盈利模式不太清楚。
书里面提到的参考书:
《技术垄断 : 文化向技术投降 (美)尼尔·波兹曼 / 何道宽 / 北京大学出版社 / 2007-10 / 22.00元》
《如何产生想法:揭示人类思考的秘密》
《被诅咒的巨头 : 传媒大亨们为何走上了穷途末路?》乔纳森·尼(Jonathan A. Knee)、布鲁斯·格林沃尔德(Bruce C. Greenwald)、艾娃·希芙(Ava Seave) / 施乐乐 / 中信出版社 / 2013-6-1 / 49
《教训 : 互联网创业必须避免的八大误区》腾讯科技频道 / 机械工业出版社 / 2014-8-1 / 39.00
《商业模式新生代》亚历山大•奥斯特瓦德 (Alexander Osterwalder)、伊夫•皮尼厄 (Yves Pigneur) / 王帅、毛心宇、严威 / 机械工业出版社 / 2011-8-15 / 88.00元
《商业模式新生代(个人篇) : 一张画布重塑你的职业生涯》(美国)蒂姆·克拉克、(瑞士)亚历山大·奥斯特瓦德、(比利时)伊夫·皮尼厄 / 毕崇毅 / 机械工业出版社华章公司 / 2012-7-1 / 89.00元
《至关重要的关系》作者: 里德·霍夫曼 / 本·卡斯诺瓦
《跨界》读后感(十):披着书皮的杂志
书本介绍了很多新的跨界形式,比如P2P贷款。
谈到未来可能出现的科技趋势,比如人的思想上传到电脑,实现永生。这个我很感兴趣,之前知道厚黑教主李宗吾认为灵魂由磁电构成的理论,在地球的另一端,德米特里博士提出了灵魂上传理论,似乎说明了灵魂也许有可能是磁电构成的。
最后,作为腾讯书系,总是不可避免的提出BAT是三巨头,然后腾讯是百度市值的一倍,看得我立刻决定放弃百度的软件,改为腾讯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