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手机版
《亡者归来》的读后感10篇
日期:2022-04-06 03:32:17 来源:文章吧 阅读:

《亡者归来》的读后感10篇

  《亡者归来》是一本由[美]詹森·莫特著作,江苏文艺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39.90元,页数:384,文章吧小编精心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亡者归来》读后感(一):真的是他回来了?

  《亡者归来》读后感(二):真的是他回来了?

  《亡者归来》读后感(三):你选择相信什么,真相就是什么。

  上帝的电脑出了bug,于是有一天人类们看到,那些被自己亲手埋葬的人们又回来了,有血有肉,栩栩如生。

  这是个有点惊悚的设定。当一件事无比自然又违反常规地出现,就无可避免地引起猜忌与恐惧——他们是僵尸吗?还是鬼魅?会不会随时翻起白眼来咬人?他们跟生前还是同一个人吗?

  与其定位在惊悚悬疑,不如说这本书透着不少的温情与思考——人和人之间的亲情、感情经得起多少考验与信任?当狠心的父母把归来的女儿锁进房间;冷酷的儿子拒绝与老父相认;战死的士兵和纳粹更是引起一片哗然。集中营、对抗、残害……人类再一次重复起了过往犯过的错误。与此同时,另一部分人走向了另一个极端:牧师背弃了他的信仰与发妻,转身去奔赴他少年夭折的初恋;英年早逝的艺术家从坟墓里回来,毅然选择如今已是垂垂老妪的女人做妻子。

  在这个故事中,哈格雷夫一家就像两个极端中间的一个平衡点。夫妇两人一个相信回来的就是儿子,另一个不信。然而他们却默契地同时选择了誓死保护孩子,以及跟孩子一起复生归来的无辜者。

  故事的结局有些黑色幽默——复生者们走了,就这样凭空消失,没有奴役人类、传播病毒,没有占领地球。或许他们的归来只是魔鬼的恶作剧,或许真的是上帝的电脑出了bug。亡者们来了又去,生者自己的生活却起了轩然大波。有人找到了真爱,有人学会了原谅,有人经历了敌视、憎恨,最后幡然醒悟,失声痛哭,也有的人永远成了牺牲品。

  复生的亡者们究竟是谁其实并不重要,你相信什么,真相就是什么。真正重要的是人在某一刻做出的选择,以及选择后所经历的一切。

  《亡者归来》读后感(四):人性的自私

  其实刚开始看这本书的原因是因为对僵尸感兴趣,甚至脑补出了整部书的大致走向。

  但看过之后,才知道跟我想的不一样。至于主要内容也不必多说,但是让整部书不同的,是人性的选择与自私。

  哈罗德和露西尔,就是选择接受的代表(虽然他们内心仍在揣揣不安)而弗雷德等人,选择了不接受。

  个人认为弗雷德这个形象是重要的,他代表了那些偏激的,自私的原生者,但又不是。当他看到雅各布等复生者从坟墓里站了起来,他们的家庭又完整而幸福,却看不到他的玛丽,他的妻子。于是他愤怒,嫉妒,甚至恨,这就是他的自私,但是他的自私却在小男孩的天真下彻底挫骨扬灰,他本是善良的,但是无法实现的爱却让他偏激。

  还有一个重要的角色——彼得斯牧师,他代表的是另一种自私。他认为他不爱妻子,爱着早已不在却又回来的伊丽莎白。可是当他再见她时,却发现她和他妻子一样娇小,一样是失败品,他已经没那么爱她了。于是他又弃她而去。真是个好牧师。

  在小说结尾,复生者宁静的消失了,仿佛那些喧闹只是一场梦。

  也许这是最好的结局。

  .S.:原来用另一个号发的,现在换号了重新发一遍。

  《亡者归来》读后感(五):爱他,然后放他走吧。

  几乎从这本书的第一个字就被吸引,一整天都只想着读完这本书,基本做不下去别的事情。我的眼睛一直盯着8岁的小男孩,跟着他重返父母生活多年的温暖房间,跟着他进入一个逐渐失控并疯狂的世界,跟着他再一次平静地消失在母亲的坟前。最后的最后,去世的露西尔给哈罗德留下了一封信,信里面写着:爱他,然后放他走吧。

  亡者归来,这简直是我期盼多年的一场梦境,感谢詹森•莫特用文字的力量让我得以亲眼所见,在这样一个陌生而奇怪的世界里得到安慰。我常常忘记,只有活着的人才需要安慰。所以,当死去的人重现活过来,魔鬼还是神迹的天平开始在面前左右摇摆,我内心深处最先觉醒的是惊慌和不安,我不知道还能不能、或是想不想、接受这样的事实。

  我把自己失去的东西看的太重,重到难以只身去承受这个世界的一切。我无数次地盼望那些美好时光可以重来一次,可又深切地明白那是不可能的。而这些死去的人重返世界,也并不是为了自己得到什么,只是给活着的人多一次重新告别的机会。詹森•莫特就好像躲在文字的背后,轻声说着:爱他,然后放他走吧。

  2015.4.16

  北京 清河

  书摘:

  这种事只有在孩子身上,以及一些奇奇怪怪的魔术把戏中才能看到。(小男孩的消失)

  “他们是魔鬼。”……她后退了一步,仿佛这句话能转身咬她一口。

  “我们两个轮流信教,谢天谢地,已经过了五十几年了,还没有轮到我呢。”(哈罗德)

  像一个孩子在漆黑孤寂的森林里,突然遭遇了一场流光溢彩的狂欢节。(弗雷德听玛丽唱歌)

  “听起来好像包裹被打回来一样。”(复生者的称谓)

  她看起来不仅时刻准备着,而且似乎是迫不及待的,随时都会晕到。(牧师娇小的妻子)

  “人类、奇迹和魔力共同组成了这个世界。”

  每个人都一无所有,只好牢牢抓住手边的一切。

  此时此刻,罗伯特•彼得斯牧师忘记了过往的所有时光、所有错误、所有失败、所有的哀伤以及所有的孤单。

  他父亲的爱就像一扇敞开的门,这道门永远都不会关上:既不会把他关在门外,也不会硬要他留在门内。

  她就像她父亲,生来与怒火相伴。

  一切都回不到以前的样子了,他跟雅各布说过,但它们的意义永远都不会变。

  爱他,然后放他走吧。

  也许每个人都是这样:当我们失去了所爱的人之后,有些人自此永久地锁上了心门;有些人则不仅要敞开门,还要打开窗户,让所有的爱与记忆都自由出入。

  世界的每一个角落,都在上演着这样的故事。

  2015年5月25日读完,共25万字。

  当有亲人离去,人们往往彻夜地伤悲。然而,假如有一天已经逝去多年的亲人又回到你的身边,你又该如何是好?还会坦然接受他们么?这部作品便讨论了这样一个似乎永远无法解答的问题。

  世界各国的死者纷纷重现人间,死而复生的他们执着地追求着前世的爱情和亲情。伊丽莎白·宾奇曾和阿卡迪亚小镇的牧师罗伯特·彼得斯相爱,当他知道彼得斯抛弃自己跟其他人结婚,愤而自杀。当她重回人间,扔反复问着一句话:你能帮我找到罗伯特·彼得斯嘛?

  让·里多,在世时他的艺术作品少人问津,去世后他的恋人玛丽莎继续研究他的作品,使他成为了著名艺术家。当让·里多复活,众多记者竞相追捧,但让只愿在这个五十多岁的老太太玛丽莎身边,过着他们的二人世界……

  相比较复生者的执着,在世的人却反映不一。很多人选择了接纳他们,但也有人将他们视为恶魔。本文的主角哈罗德·哈格雷夫和夫人露西尔则是两个极端的平衡点:一个人坚信儿子已经死了,而一个人相信回来的就是儿子。然而,他们仍然默契地誓死保护儿子及向他们求援的其他复生者,哪怕失去生命也在所不惜……“露西尔醒来的时候,发现自己正侧卧在客厅的沙发上。哈罗德曾坐着拨弄他吉他的那把椅子,此刻空空如也。她侧耳倾听,想听到雅各布在卧室里玩积木的声音。在梦里,她的腿矫健有力,而现在她的膝盖阵阵作痛,脚踝肿胀;梦中的她,哪怕面对突如其来的噩梦也不会畏惧,因为她还年轻,那是一切的保障。‘他会当上建筑师的。’她自言自语,然后哭了。”

  直到后来,复生者渐渐变得沉默,不断地再次消失,人们总算渐渐地放下了心中的包袱,坦然接受了逝者了离去:牧师彼得斯坚信跟16岁貌美如花的恋人宾奇不会有结果,他回到妻子身边。调查局雇员马丁·贝拉米的母亲复生后因同样的病情再次去世,“她走得很平静,跟第一次一样。”“全都是一样吗?”“也不是,这次我的心情比较平静。”而哈罗德在露西尔去世后找到了她写给他的信,信上写道,“放下吧,哈罗德。爱他,然后放他走吧。”

  故事的主旨跟看过的上一部小说《都市传说》有些类似。我们的生活中已经发生的事情不会再有奇迹,因此我们应珍惜现在,不要等逝去了再去后悔。当然,如果已经失去的,也要勇敢地放下。背负着空有悲伤的行囊只会作茧自缚。

  故事讲述了复生者重回人间,当局认为他们很可能引起社会动乱,建立了多个集中营求进他们。只有八岁的雅各布回到了目前已经七十多岁的父母身边,母亲毫无保留地接受了他,而父亲则认为他不是真正的儿子。父亲带着雅各布到河边散步,雅各布被抓进集中营,而父亲寸步不离守在他身边。母亲露西尔最终忍受不了独自一人的生活,持枪到集中营要求当局释放父子俩,引起了复生者的动乱,他们绑架了卫兵,纷纷逃出集中营。复生者吉姆·威尔逊被反对复生者的居民打死,哈罗德夫妇带着孩子和威尔逊一家的其他人逃回家,在保护威尔逊家人的过程中,露西尔被打死,房子也被完全烧毁……渐渐复生者消失,很多人学会了放下,虽然亲人再次离开,但人们内心有了释然的感觉。

  小说的主旨和立意不错,但前百分之六十有些拖沓,情节进展缓慢。更适合生活经验更丰富的人阅读。

  《亡者归来》读后感(七):脱离了轨道的时间

  在清明假期前读完这本书,《亡者归来》。原版英文书名叫“The Returned”,韵味悠长。Returned,那些又归来的人,那些曾深深爱过的人,那些重新回到你的生活并打乱原本节奏的人。出走半生,他归来,容貌仍是那个少年,却已不是你认为的“他”,或者说,你对他的认知已经死了。

  詹森在书的后记中写道,他的好朋友将本书描述为“脱离了轨道的时间”,他觉得一语中的。或许确实如此。时间仍在流逝,只是脱离了它原本应该在的轨道。偏离了正常生活轨道的人们,注定要开始慌乱,开始恐惧,开始蹩脚拙劣的掩饰。丧子的父母对孩子无微不至,是为了补偿和孩子相处的时光,还是为了弥补内心的空洞与悲伤?为了找寻真相而与恋人幽会的牧师,是为了找回昔日甜蜜生活的影子,还是为了给自己的罪恶感找一个合适的借口?那些万万也不希望他们重回人世的恶魔该怎么办?而如果周边的人都得到了日思夜想的爱人,你的那个人却没有“回来”,你能保证自己不会发狂吗?

  等一切归于沉寂,他们都消失了,你的生活又该怎么办?万一这一切又不结束,永远持续下去呢?

  这本书的悬疑不在于“亡者”,而在于“生者”。作者只是将“你怎么看待死亡”的问题外化成了一个荒诞的故事。有时候会觉得这个故事是关于人权,关于抗争的——但当那位老太太颤颤巍巍举起枪的时候,这时又发现——人权、隔离、暴动、抗争,这些词的矛盾中心,难道不都是影射“党同伐异”四字,难道不都是源于对死亡的恐惧吗?《亡者归来》不是那么严肃沉重的小说,相反,它利用的是千千万万读者对死亡二字的感知——黑色的梦,甘美的毒药。

  自始至终,表现的爱子如命的露西尔,其实并不相信雅各布是她儿子;而嘴上骂骂咧咧不愿承认的哈罗德,一直坚信雅各布就是自己的儿子。如此讽刺。爱他,才能放他走,才能无所畏惧,才能接受死亡,才能将这一次的重聚看做一次撒旦给予生者的赏赐,而不是惩罚。

  必须承认,《亡者归来》只能算勉勉强强的精彩,“亡者”的设定更谈不上新颖,后期高潮部分的处理显得简单粗暴......它有缺点,而且缺点不少。但是这本书的闪光点,又是那么吸引人——温情与恐惧复杂地交织在一起的事件气氛;让生者迷惘,让亡者神秘的叙述留白;看似荒诞但每一起事件都具有强烈现实感的情节安排。最精彩的,归来的不是他,是“它”——每个书中的角色对这一点都心知肚明,但表面又不愿承认。书中还不时地切换视角来描述(尽管这些篇章有时显得杂乱,像是随意插入的碎纸片),除了还原一个更完整的事件原貌以外,还起到了丰富群像的作用。

  借用书中的话,“也许每个人都是这样:当我们失去了所爱的人之后,有些人因此永久的锁上了心门;有些人则不仅要敞开门,还要打开窗户,让所有的爱与记忆都自由出入。也许这才是世界应有的样子。”亡者归来,检验的是你的心。放下死亡,接受死亡,让亡者真正地归去吧。出走半生,归来仍是少年?别说笑了。那样停滞的时间,在静默无言的巨大死亡边界之下,又有什么意义呢?重要的,是重新流动起来的时间呐。

评价:中立好评差评
【已有2位读者发表了评论】

┃ 《亡者归来》的读后感10篇的相关文章

┃ 每日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