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手机版
红尘大梦,浮世成伤:萧红传经典读后感10篇
日期:2018-06-21 21:02:02 来源:文章吧 阅读:

红尘大梦,浮世成伤:萧红传经典读后感10篇

  《红尘大梦,浮世成伤:萧红传》是一本由桑妮著作百花文艺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32.00元,页数:2014-10,文章吧小编精心整理的一些读者读后感希望大家能有帮助

  《红尘大梦,浮世成伤:萧红传》读后感(一):红尘颠倒,落红萧萧

  时值电影黄金时代》热映,桑妮写的萧红传恰逢此时出版,倒也应景。桑妮的笔触绮丽缠绵忧伤,倒是极适合用来写萧红的一生的。作者写作过程中加入了很多自己的私人情感和情绪,同为女性,同是文艺女青年,作者的写作角度里也便多了一点惺惺相惜感觉

  桑妮这样的写作风格,换做三五年前,我也是喜欢的,记得当年还特别找了她写的《民国女子:她们谋生亦谋爱》,一篇篇看完。只是随着时间流逝自己喜欢文字风格也逐渐开始变化,已经慢慢从那种缠绵华丽调调中走了出来,如今看书写字,往往是向了“极简”的方向奔去。因此看她的萧红传,就想象,若换了萧红自己给自己写传,一定不会是如此繁复的风格。相较桑妮的华丽与萧红的淡然,我还是更喜欢萧红小说里那种淡淡的叙述,她对文字的运用不动声色字句简短安静,却饱含了美好,也暗藏了冷寂

  我是将《红尘大梦浮世成伤萧红传》和《呼兰河传》《生死场》穿插着一起阅读的。三本书同时读,总有一种穿越时空错觉。《呼兰河传》我第一次读是大二,时间久远,阅读时的很多记忆已经湮灭,只留下了萧红和祖父在小园子的那些时光。因为在我的童年,也有个小园子,也有很多花儿草儿,这一部分自是印象深刻。这次借着读桑妮写的传记,我也一并重读了《呼兰河传》。正是这次重读,让我对萧红的文字风格、作品深度有了更进一步理解大概个人随着年龄增长阅历的增多,就算读同一本书,感悟也自是不同好书是不厌百回读的。

  据说成年后生不快乐的人总是容易回忆童年开怀时分,从桑妮的萧红传中,我们不难理解为何萧红会在作品里倾注了那么多笔触来写童年。她的人生定格在32岁,跟如今的自己近乎同龄。而她短短的一生里,跟汪恩甲、萧军、端木蕻良等三个男人有过情感纠葛,更令人惊讶和叹巧的是,每一次她跟新的恋人在一起时,都怀着上一个恋人的孩子,犹如某种宿命般的重复。若从心理学的角度来分析,又是另一篇大大的文章了。

  萧红的一生,从世俗性别角度来讲,是很不幸的,但是从一个文学家的角度讲,她又是非成功的。

  我很好奇,若人生能再重来,萧红会选择惊才艳艳盛年早逝呢,还是无才有德俗世温暖

  《红尘大梦,浮世成伤:萧红传》读后感(二):悲情一生

  在看这本《红尘大梦,浮世成伤:萧红传》我也曾看过其他写关于萧红的书籍。在那个乱世不停漂泊的她,在情感中起起伏伏未有幸福结局的她,厌恶父亲家族却无法逃离的她。萧红,她这一生的悲情的,那在乱世是寂寞的。一生凄苦,直到死,她还在说着不甘、不甘……

  不甘心的女子,有才情苍凉了一生。其实在那个乱世,大多数的人都是一样的过着动荡生活。她所尊敬老师——鲁迅先生也是一直的被通缉着。不过,相比于她文学书被称为丁玲第二的她,一生渴望爱情,一再用心去爱却一再被伤得偏体凌伤更让人心疼。因为她是女子,是一个一生遍尝了世味杂苦的女子;一个年轻才华横溢却早逝的学者,一个反抗生活努力生存的战士。萧红,落红萧萧里,烟花那么冷。

  浮世成伤,纵看萧红的一生,跌宕起伏。可是相比之前所有有关萧红的书籍文本,我更看好作者桑妮的文笔,每一篇文章都有非常美好的名字,每个标题都能直击心底。能有一种能让人物传记有着散文凄美氛围,那种看着就会读者为人悲伤的才情。其二,作者想她所喜欢的另一位女子——张爱玲在书中也做了对比。都是有才情的女子,同样的不幸福,不过不同的风格不会阻挡那情感的表达。第三点,在书中萧红传后面有附上熟悉萧红的人为萧红写的文章,包括萧红的弟弟,她的同学朋友,甚至她老师鲁迅先生的妻子--许广平眼中的萧红。这些都是难能可贵资料。相比于掺杂与个人感情色差的人物介绍,同时期人物所做的介绍会还原一个更为真实的萧红。

  随着乱世动荡变成现在的繁荣漫长的时间里面,有些故事会让你淡去,有些事情却变得弥足珍贵。可以说是时事人才,也可以说是那样的困难成就了情感之外的文学成就。想想萧红的故事,每次选择一个新的男人,肚子里都怀着前一个男人的孩子。一生渴望爱,也遇到了几个男子,但却几段感情都没能结果可怜可叹,两个孩子在乱世刚出生要不就死了要不就送人了。等她客死他乡时候,身边却没有一个她亲人,何其悲也。

  本书中,对于萧红前半段的人生描写的非常详细,从上学到逃离家庭,再遇到萧军,遇到鲁迅等,都是用事件发展和她思维转变和选择来讲述。但是到了萧红了后半生,我所认为了和萧军分手,各自生活到生命结束日子确不能详细的让人信服。以后萧红对萧军的思恋以及拿端木和萧军的对比,这本书中都未做太多介绍。即便如此,这本萧红传却是非常优秀的作品。她那惊世的天才,在那热闹的红尘中,汇集成作者笔下的一场大梦。

  《红尘大梦,浮世成伤:萧红传》读后感(三):都为谋生也谋爱

  读萧红,总会情不自禁地想起张爱玲。之所以在这里总想到张爱玲,是因为之前读过一篇有关写萧红与张爱玲关系书评文章,我觉得作者太厉害了,竟然考据出萧红和张爱玲是远房堂姐妹的趣闻轶事。其中作者考据有理有据的,很是令人信服,我都有些相信她们的确是堂姐妹关系了。不过,这毕竟是作者对二张(萧红原名张乃莹)的有趣考据,没有得到官方的确凿证实,那就作为这两位民国张姓才女趣味轶事看着吧。

  读张爱玲的时候,如果说张爱玲一生独立特行,孤清冷傲,人生多有坎坷,晚年独自一人客死异乡结局凄凉。引来读者一阵阵感喟唏嘘。当读萧红的时候,则更多的是可怜和同情了!

  萧红短短31年的人生中,从出生到死亡几乎都是在不安荒凉中度过。她这短短一生的生命旅途,真真是比爱玲更堪可怜得多!虽然出生在地主富裕之家,但从小母亲不喜欢她、祖母、父亲也没有喜欢过她,唯一给她以温暖的就是祖父了。祖父毕竟只是一个高龄老人,他已经没有力量保护他如此疼爱孙女了,他在萧红18岁初中那年驾鹤西去了。祖父走了,萧红的天也塌了,再也没有人能给予她小小的爱惜和庇护了。

  萧红从此走在一条艰难谋生谋爱谋温暖的凄苦人生道路上。虽然也是人妻,但直至死,她的小小的只是想过一个平凡女子细水长流的家生活的梦想,离她太远太远了。她就那么孤清,那么寒冷,那么无望地死在香港圣提士反临时医院病床上。她走完了31年凄苦的短暂人生,只留给人间最后一个愤懑声音“……半生尽遭白眼冷遇,身先死,不甘,不甘!”

  都说一个人童年的经历影响终生。母亲作为孩子来到这个世上最亲的人,竟然没给过小小萧红一丝一毫的爱与温暖,因此萧红心中对母亲有的也只是漠然。母亲的冷血还是投射到萧红身上了,萧红也作了一名冷血的母亲。当她生下自己的第一个孩子(抛弃她而去的汪恩甲的骨肉),她也竟然冷静冷酷到看也不看孩子一眼,更别说喂奶了。这因果轮回,怎不教人心悸

  这书道尽了萧红凄凉无依的一生,令人对这一代才女的际遇生发出无尽的同情!

  褪下才女的光环,萧红最想要的只是——一份温饱的生活,一份温馨的情感,一个温暖的家。仅此而已。

  说到底,我们每个人在滚滚红尘里终日摸爬滚打,经受霜风冻雨的砥砺,也不都为谋生也谋爱吗?

  :读此书有些细节让人犯晕。1、第13页第三段“祖父早在她十岁的年纪离开了她”和第36页中间“1929年6月的一天,萧红在学校里接到了这个噩耗(祖父逝世的消息)”这是怎么理解?我想了很久也没想明白

  2、第8页第三段“九岁时,母亲死去。(此处为引用萧红的文章)”和第21页,第二、三段“那一年,夏天。母亲……逝去。那一年,萧红8岁……(作者写的文字)”(由是让我觉得颠三倒四的,算不上一次十分愉悦的阅读之旅)。

  《红尘大梦,浮世成伤:萧红传》读后感(四):萧红:孤单的洛神

  如同暴雨般骤变的家庭,像是一个深埋在黑暗中的冰窖,让萧红感受不到一丝爱和温暖。而就在似乎走到绝境时,萧红最敬爱的祖父张维祯,如一团珍贵炙热篝火暖亮了她的童年。萧红曾写道:“从祖父那里,知道了人生除掉了冰冷和憎恶而外,还有温暖和爱。所以我就向这‘温暖’和‘爱’的方面,怀着永久的憧憬追求。”

  缺失父爱母爱的萧红,终于在祖父慈爱呵护下度过了一段难忘愉快的时光。祖父常常带萧红到后花园玩耍,那里“蜻蜓是金的,蚂蚱是绿的”,顽皮的她会在祖父的草帽上插红花,祖父会烧美味的小猪给她吃,也会带她背古诗。后来这些趣事都被她绘声绘色地写在了《呼兰河传》里,而祖父在她幼时以古诗为启蒙教育,也奠定了萧红扎实的文学基础

  飞蛾扑火,只是当时已惘然

  “我不是少女,我没有红唇了,我穿的是从厨房带来的油污的衣裳。为生活而流浪,我更没有少女美的心肠。”(《苦怀》/萧红)

  萧红出落成亭亭玉立的少女时,父亲强硬的逼婚粉碎了她心底编织的爱情梦。叛逆不羁的萧红离家出走,从此再未踏入家门一步,如浮萍孤苦漂泊了一生。

  在表哥偷偷的资助下,萧红逃至北平,并考入女师大附中。然而没有家里长久经济支持,这段短暂的读书生涯终究只能成为一个破碎的梦。正因捉襟见肘一筹莫展的萧红,万万没想到她父母强定的“未婚夫”汪恩甲在此时尾随而至。也许是被感动了,两人回到哈尔滨的东兴顺旅馆生活了一段时间。可好景不长,当钱财用尽时,狠心的汪恩甲竟以回家取钱为由,不顾已怀身孕的萧红,一去不复返

  再次深陷绝境的萧红,逼不得已写信求援报馆。前去探望的编辑萧军听闻萧红凄惨经历深感同情的同时,也情不自禁地被萧红的才气美丽所打动,终于在一次洪水泛滥之际趁乱从旅馆处“英雄救美”,两人陷入热恋之中,成为文坛上的一段佳话,并共同谱写了他们的“爱情结晶”——一本名叫《跋涉》的散文小说集。

  但遗憾的是,这段恋情仍旧因性格不合以及萧军的离去无果而终。

  端木蕻良是萧红生命中最后一个美丽的遇见身心俱疲的她在婚礼上曾期冀这段婚姻会静好安稳,但事与愿违,端木依然没能长相厮守,直至萧红去世都未曾陪在身边……

  一生苍凉的萧红,终其一世都在追寻爱与被爱。她的生命像是一截仓促华美的布匹,每一条纹路,每一段颜色都要竭尽全力地融进那份飞蛾扑火的执著

  然而也许她错就错在太过执著,现实狠命地扇了她一个又一个耳光,可她仍旧扑扇起那单薄羽翼,不惜粉身碎骨,纵身扑向那片熊熊燃烧的爱火。

  妙笔生花,以梦为马浪天涯

  萧红文学上的良师益友鲁迅先生,曾为萧红的小说《生死场》的序言里写过“力透纸背”这般至高的赞誉;茅盾也形容萧红的《呼兰河传》如同“一串凄婉的歌谣”。

  《红尘大梦,浮世成伤:萧红传》读后感(五):奇才女子,悲情故事

  萧红,民国四大才女之一,知道她是因为她的作品《生死场》,只知其人,却不知其故事。细读了这本《红尘大梦,浮世成伤:萧红传》,才知道原来她的人生经历如此坎坷,虽然不是孤儿,却几乎没有得到来自父母的疼爱。亲人待她的冷漠,也许正是埋下她后来坎坷情路的因果。所幸,她有一个疼爱她呵护她的祖父。童年那段有祖父陪伴、呵护的时光也是她短暂一生中最美好的时光。她整天跟着祖父在后花园里,唯有在那里,她的童年才是充满阳光的,后花园草长莺飞,有祖孙二人朗朗读书声,那里的美好即使在若干年后仍然停留在她的笔下。这一段的描写是整本书里让我感觉最温馨的。

  而后继续看她的故事,我觉得有些虐心,她一个一生都在求爱的女子,她深爱过,被爱过,但爱又总是离她那么远。而最难忘的还是她的坚韧,每次被爱人遗弃时,她都怀着对方的孩子。不论换作谁,估计都很难这么断然地离开,坚强地活下去。但是她做到了。也许正是因为她的坚韧,所以才会有我们后来看到的她的那些佳作。她是一个富有同情心的人,这一点与她的父亲完全不同。她曾经写到过她的父亲因为贪婪而失掉了人性,不论是对待她还是对待仆人,甚至是对待她的祖父,都是那么地吝啬;但是萧红她同情阶级民众,她关心家里的下人。以及后来,她离开家,到处流浪时,她依然会关心着别人,这,在她的作品中也能深刻地体现出来。然而,这样的一位女子,她却是悲情的。遇人不淑,没有一份完美的爱情,情路艰辛。她文学创作最好的一段经历莫过于认识鲁迅先生,她甚至要求在离世后骨灰盒葬在鲁迅先生的旁边。可见,先生对她的重要性及影响力。先生就是长者又是老师,带她在文学路上走得更远。

  通篇读完,总觉得意犹未尽,作者的文字很美,虽然萧红的故事有些悲。都说她是民国四大才女中最悲苦的一位,但是悲也罢,苦也罢,或许正是因为这些才会有我们后来看到的她的那些杰作,但若这个女子生在现在,又会是如何呢?

  读完以后陷入深深思考中。感动于她的那份坚毅不拔!

  虽然她的一生很短暂,仅有三十二岁,但是依然有很多曾经共同奔跑在文学创作道路上的朋友怀念着她,而她的作品也一直流传至现在,还会继续影响下去。

  读过这本书以后,再看电影《黄金时代》,就特别有感觉。

  《红尘大梦,浮世成伤:萧红传》读后感(六):萧红:孤单的洛神

  萧红出落成亭亭玉立的少女时,父亲强硬的逼婚粉碎了她心底编织的爱情梦。叛逆不羁的萧红离家出走,从此再未踏入家门一步,如浮萍般孤苦漂泊了一生。

  在表哥偷偷的资助下,萧红逃至北平,并考入女师大附中。然而没有家里长久的经济支持,这段短暂的读书生涯终究只能成为一个破碎的梦。正因捉襟见肘而一筹莫展的萧红,万万没想到她父母强定的“未婚夫”汪恩甲在此时尾随而至。也许是被感动了,两人回到哈尔滨的东兴顺旅馆生活了一段时间。可好景不长,当钱财用尽时,狠心的汪恩甲竟以回家取钱为由,不顾已怀身孕的萧红,一去不复返。

  再次深陷绝境的萧红,逼不得已写信求援报馆。前去探望的编辑萧军听闻萧红凄惨经历深感同情的同时,也情不自禁地被萧红的才气与美丽所打动,终于在一次洪水泛滥之际趁乱从旅馆处“英雄救美”,两人陷入热恋之中,成为文坛上的一段佳话,并共同谱写了他们的“爱情结晶”——一本名叫《跋涉》的散文小说集。

  但遗憾的是,这段恋情仍旧因性格不合以及萧军的离去无果而终。

  端木蕻良是萧红生命中最后一个美丽的遇见,身心俱疲的她在婚礼上曾期冀这段婚姻会静好安稳,但事与愿违,端木依然没能长相厮守,直至萧红去世都未曾陪在身边……

  一生苍凉的萧红,终其一世都在追寻爱与被爱。她的生命像是一截仓促而华美的布匹,每一条纹路,每一段颜色都要竭尽全力地融进那份飞蛾扑火的执著。

  然而也许她错就错在太过执著,现实狠命地扇了她一个又一个耳光,可她仍旧扑扇起那单薄的羽翼,不惜粉身碎骨,纵身扑向那片熊熊燃烧的爱火。

  妙笔生花,以梦为马浪天涯

  萧红文学上的良师益友鲁迅先生,曾为萧红的小说《生死场》的序言里写过“力透纸背”这般至高的赞誉;茅盾也形容萧红的《呼兰河传》如同“一串凄婉的歌谣”。

  尽管萧红的文学创作生涯前后不足十年,但却留下了近百万字的作品。这些直指人心的文字横亘过时间的长河,熠熠闪光,宛若明珠镶嵌在中国现代文坛上。而这位31岁即在战火纷飞的香港逝去的女作家那颠沛流离、情路坎坷的一生,更使得无论是她本人还是作品,都晕染出一段传奇的色彩。

  落红萧萧,仿佛是冰天雪地里一株不合时宜的花树,在这严寒飓风的摧残下兀自绽放,不管不顾地以艳红花朵粉饰这残酷晦暗的世界,当世间被她光艳夺目的光辉照亮的那一刻,她又倏地决绝凋谢。然而那萧萧坠下的落红,终究还是融入地面,莹白若雪。

  1942年1月22日,满城倾覆化为战场的香港城,萧红静静躺在红十字会设立的临时医院里,写下“我将与蓝天碧水永处,留下那半部《红楼》给别人写了……”的绝笔,永远地安睡了。梦里,她终于可以回到万里之外的家乡,那个正北风呼啸、沃野冰封的琉璃世界,儿时茂盛的小园里,慈祥的祖父正笑盈盈地看着她回来,向她张开温暖的臂膀。

  《红尘大梦,浮世成伤:萧红传》读后感(七):她比烟花寂寞

  作者好像是杰伦的歌迷,又或者特别偏爱《烟花易冷》这首词,翻到目录,直接能哼出歌来。说烟花那么冷,其实那个叫萧红的女子,比烟花更冷更寂寞。

  情感是滋润写作的源泉。萧红这一生,唯一得到的,纯粹的,不背叛的爱只存在与她和祖父之间,那样温馨美好的过往,才滋生出她这一生最负盛名的作品,《呼兰河传》。余华曾说过,童年,就像把整个世界当作一个复印机一样把这个世界复印到你的一张白纸上,以后你所做的都是一些局部的修改了,这儿修修,那儿修修,但它那个基本的结构就是那样了。萧红的童年,过得并不幸福,这大概才养成了她那反叛、敏感的性格。还好,祖父出现了,他就像是黑暗里的一束光,照亮了萧红的生活。祖父对于萧红而言,就像是一根救命稻草一样,让她在命运的漩涡里浮浮沉沉,却不至于被卷走。当这根稻草枯萎之后,萧红那流浪的一生,也就开始了。

  于是,她每每到了一个新的环境中,总是想要为自己寻得这样一根稻草,但又总是失望。她曾把幻想寄托在“骑着白马”的萧军身上,但是那个“爱便爱,不爱便丢开”的浪子却不会把心长久地放在萧红身上。她曾经想要一份稳定的婚姻生活,但懦弱的端木却在萧红生命的边缘弃她于不顾。

  萧红的一生,短暂而又多舛。比如鲁迅与萧红之间的故事。萧红曾坦言,自己将鲁迅先生视为祖父一般的人。因此,她也曾在鲁迅先生面前肆无忌惮地“撒娇卖萌”。鲁迅对于萧红,也是一位非常重要的人物,可惜书中着墨不多。

  之前因着电影的缘故,市面上以萧红为主题的杂志多了起来,其中有很多考据真实的史料,然而这些故事都是我在这本书中没有看到的。既然叫“萧红传”,那么应该尽可能多面地呈现人物。刻画这样一位传奇式的女子,其实勿需太多华丽的辞藻,作者如果能够少一点文艺的调调,那更就好了。

  《红尘大梦,浮世成伤:萧红传》读后感(八):萧红评传

  在图书馆,新上架的图书里,发现了这一本。刚好没什么事,就翻开看看。随着电影《黄金年代》的热映,萧红成了今年最热门的文学人物。以萧红为题材的书籍如雨后春笋般地一下子冒出了好多,仿佛一夜 之间又回到了萧红的时代。而这些书中竟然还是以女性作者出版的居多,应该是同为女人,更容易体会到发自内心的情感吧。不过那些所谓的萧红传记中,好像更多的是饱含了作者个人丰富情感的评传居多,此书也不例外,在对其一生概括的同时也加入了自己的感受和评论,所以感觉称为《萧红评传》更为合适吧。

  以前从未读过萧红,《生死场》、《呼兰河传》这些小说只是在课本里接触过,所以之前对萧红从未有过多的理解。或许萧红的一生是带有悲剧色彩的,也正如此书名一样,“浮世成伤”应该也是对萧红一生的一个精彩的概括吧。

  萧红的一生是短暂的,仅有短短的31年,可是这短暂的一生却开出了璀璨的花朵,正是怒放的时节却被严寒残酷地扼杀,然而却给这个世界留下了美丽的瞬间,仿佛真的是红尘一梦,梦中千般美好,梦醒后却黯然神伤。

  家庭的影响对孩童时期的萧红是具有深刻记忆的,这记忆贯穿了萧红的一生,时刻影响着她的思想和处事风格,所以萧红的悲剧应该是童年时代就已经注定了的,再加上当时那个动乱的年代,十多年不安定的到处漂泊,都是萧红悲剧的外因。当然,最最影响萧红悲剧一生的当然是那几个男人了,这里我就不再多做说明了。

  本书作者在具体时间和事件的考证上不是非常严谨,读者看到的时候可能会觉得后面和前面的表述上有些冲突。作为一部萧红的传记,这实在是不应该。不过还因为这是带有作者主观感情的评传,所以倒显得不是太重要,当然也不应该。不过本书也还是可以一读的,毕竟是可以大概了解萧红的故事的。

  《红尘大梦,浮世成伤:萧红传》读后感(九):萧红:孤单的洛神

  在作家笔下,山川风物似乎早已与其密不可分。

  提到香港,总让人想到张爱玲笔下的那份繁华与苍凉;提到沈从文,总难免忆起他笔下神秘的湘西与凤凰。而若说起北国黑龙江,那个东北边陲的小镇呼兰城,人们定会毫不犹豫地想到曾写过《呼兰河传》的女作家萧红。

  1911年6月2日,萧红就出生在黑龙江省呼兰城的一个封建地主家庭,原名张乃莹。在那样的年代,萧红本该是衣食无忧的千金小姐。然而,她的童年却并非如想象中那般光鲜亮丽,恰恰相反,那是蒙在她幼小心灵上一层挥之不去的阴霾。

  萧红的父亲张廷举,早年毕业于黑龙江省立优级师范学堂,长期的官吏生涯,使他的头脑充斥着迂腐的思想,是一位专制而暴躁的家庭掌门人。身为地主,他残酷地剥削压榨那些穷困的佃农;身为父亲,在萧红的记忆中,他则是一个无论对老人、小孩还是妇女都缺乏尊重和关爱,早已被贪婪所蒙蔽人性的人。

  萧红的母亲姜玉兰对她而言仅仅是一个模糊的影子,在年幼的萧红尚未感知多少母爱时,就于1919年8月不幸病故。

  母亲的早逝为她生命的底色抹上了孤苦悲惨的一笔,而生性残暴、冷漠无情的父亲又不能给予她仅存的一点父爱。至于在她母亲去世同年的12月,父亲续娶的继母梁亚兰就更不必多言了。

  如同暴雨般骤变的家庭,像是一个深埋在黑暗中的冰窖,让萧红感受不到一丝爱和温暖。而就在似乎走到绝境时,萧红最敬爱的祖父张维祯,如一团珍贵而炙热的篝火暖亮了她的童年。萧红曾写道:“从祖父那里,知道了人生除掉了冰冷和憎恶而外,还有温暖和爱。所以我就向这‘温暖’和‘爱’的方面,怀着永久的憧憬和追求。”

  缺失父爱和母爱的萧红,终于在祖父慈爱的呵护下度过了一段难忘而愉快的时光。祖父常常带萧红到后花园玩耍,那里“蜻蜓是金的,蚂蚱是绿的”,顽皮的她会在祖父的草帽上插红花,祖父会烧美味的小猪给她吃,也会带她背古诗。后来这些趣事都被她绘声绘色地写在了《呼兰河传》里,而祖父在她幼时以古诗为启蒙的教育,也奠定了萧红扎实的文学基础。

  飞蛾扑火,只是当时已惘然

  “我不是少女,我没有红唇了,我穿的是从厨房带来的油污的衣裳。为生活而流浪,我更没有少女美的心肠。”(《苦怀》/萧红)

  萧红出落成亭亭玉立的少女时,父亲强硬的逼婚粉碎了她心底编织的爱情梦。叛逆不羁的萧红离家出走,从此再未踏入家门一步,如浮萍般孤苦漂泊了一生。

  在表哥偷偷的资助下,萧红逃至北平,并考入女师大附中。然而没有家里长久的经济支持,这段短暂的读书生涯终究只能成为一个破碎的梦。正因捉襟见肘而一筹莫展的萧红,万万没想到她父母强定的“未婚夫”汪恩甲在此时尾随而至。也许是被感动了,两人回到哈尔滨的东兴顺旅馆生活了一段时间。可好景不长,当钱财用尽时,狠心的汪恩甲竟以回家取钱为由,不顾已怀身孕的萧红,一去不复返。

  再次深陷绝境的萧红,逼不得已写信求援报馆。前去探望的编辑萧军听闻萧红凄惨经历深感同情的同时,也情不自禁地被萧红的才气与美丽所打动,终于在一次洪水泛滥之际趁乱从旅馆处“英雄救美”,两人陷入热恋之中,成为文坛上的一段佳话,并共同谱写了他们的“爱情结晶”——一本名叫《跋涉》的散文小说集。

  但遗憾的是,这段恋情仍旧因性格不合以及萧军的离去无果而终。

  端木蕻良是萧红生命中最后一个美丽的遇见,身心俱疲的她在婚礼上曾期冀这段婚姻会静好安稳,但事与愿违,端木依然没能长相厮守,直至萧红去世都未曾陪在身边……

  一生苍凉的萧红,终其一世都在追寻爱与被爱。她的生命像是一截仓促而华美的布匹,每一条纹路,每一段颜色都要竭尽全力地融进那份飞蛾扑火的执著。

  然而也许她错就错在太过执著,现实狠命地扇了她一个又一个耳光,可她仍旧扑扇起那单薄的羽翼,不惜粉身碎骨,纵身扑向那片熊熊燃烧的爱火。

  妙笔生花,以梦为马浪天涯

  萧红文学上的良师益友鲁迅先生,曾为萧红的小说《生死场》的序言里写过“力透纸背”这般至高的赞誉;茅盾也形容萧红的《呼兰河传》如同“一串凄婉的歌谣”。

  尽管萧红的文学创作生涯前后不足十年,但却留下了近百万字的作品。这些直指人心的文字横亘过时间的长河,熠熠闪光,宛若明珠镶嵌在中国现代文坛上。而这位31岁即在战火纷飞的香港逝去的女作家那颠沛流离、情路坎坷的一生,更使得无论是她本人还是作品,都晕染出一段传奇的色彩。

  落红萧萧,仿佛是冰天雪地里一株不合时宜的花树,在这严寒飓风的摧残下兀自绽放,不管不顾地以艳红花朵粉饰这残酷晦暗的世界,当世间被她光艳夺目的光辉照亮的那一刻,她又倏地决绝凋谢。然而那萧萧坠下的落红,终究还是融入地面,莹白若雪。

  1942年1月22日,满城倾覆化为战场的香港城,萧红静静躺在红十字会设立的临时医院里,写下“我将与蓝天碧水永处,留下那半部《红楼》给别人写了……”的绝笔,永远地安睡了。梦里,她终于可以回到万里之外的家乡,那个正北风呼啸、沃野冰封的琉璃世界,儿时茂盛的小园里,慈祥的祖父正笑盈盈地看着她回来,向她张开温暖的臂膀。

  《红尘大梦,浮世成伤:萧红传》读后感(十):萧红与萧军烟花易冷的爱情

  写萧红之前,一定得先说说萧军。

  萧军原名刘鸿霖,1907年7月3日出生于辽宁省锦州市义县沈家台镇下碾盘沟村(现锦州市凌海所属大碾乡),原名刘鸿霖。笔名除萧军外,还有酡颜三郎、田军等。他的名字与“萧红”相配,合起来是“小小红军”的意思。1934年10月萧军创作了著名的《八月的乡村》。《八月的乡村》的出版不但显示了抗日文学的实绩,也奠定了萧军在文坛上的地位。从此,他与萧红成为“东北作家群”的著名代表。你可能会问我大段介绍萧军有何用意,因为萧军就是俺家乡的人,所以俺得隆重推出。

  1995年的时候,俺还随着当地的新闻媒体去了坐落在辽宁凌海市的萧军公园,后来又有机会去了萧军的故居,你可能还会觉得我有些跑题,现在我应该说萧红。其实与百度搜索你会发现,萧红与萧军一直是不被分开的,如果不了解的人,一定会觉得他们不仅在文学上有造诣,在情感上也一定是相互扶持和幸福的,要不然他们不会将自己的名字改为萧军、萧红。但是现实是她们的婚姻并不圆满,这是后话,下面再说。

  好了,说说被誉为“30年代的文学洛神”萧红(原名张乃莹),她是民国四大才女中命运最为悲苦的女性,也是一位传奇性人物。她出生在黑龙江呼兰县一个封建地主的家庭,幼年丧母。1930年,为了反对包办婚姻,逃离家庭,与中学同学同居怀孕后被弃,困于旅馆,然而她却以柔弱多病的身躯面对整个世俗,萧红的一生是不向命运低头,在苦难中挣扎、抗争的一生,困窘间她向报社投稿,因此结识了在报社工作的萧军,萧军的出现直接影响了其命运并引发她开始文学创作。两人相爱后,萧红也从此走上写作之路,两人一同完成散文集《商市街》。

  后来萧军与萧红在老师鲁迅的帮助下,完成长篇小说《生死场》,这篇小说作为“奴隶丛书”之一出版,萧红由此取得了在现代文学史上的地位。《生死场》是最早反映东北人民在日本帝国主义统治下生活和斗争的作品之一,引起当时文坛的重视。鲁迅为之作序,给予热情鼓励。但也就是在这个时期,萧红与萧军产生了分歧,而萧红又与辽宁省昌图县人端木蕻良,也就是曹汉文结识,他们离开重庆去了香港。萧红更有成就的是写于香港的回忆性长篇小说《呼兰河传》,以及一系列回忆故乡的中短篇小说如《牛车上》、《小城三月》。其中长篇小说《呼兰河传》被香港“亚洲文坛”评为20世纪中文小说百强第九位,被誉为首开中国“散文化小说”之先河。1942年在战火纷飞中,萧红寂寞地离开了人间,享年31岁。

  萧军有三任妻子,第一任是许氏,第二任是萧红,第三任是王德芬。而萧红一生也与汪恩甲、萧军、端木蕻良三个男人有过感情纠葛,而且她每次都是怀上上一任男人的孩子,开始新一段恋情的。桑妮的《红尘大梦,浮世成伤——萧红传》中也有表述,萧红离开了萧军,与端木结合后,她觉得自己终于找对了人,端木蕻良相对更温和些,可惜她的命实在多舛,没多久便因病离开了人间,她离开时身边没有一个亲人。

  爱,一定是你爱的人,爱你也唯一。很多时候,我们总会忽略了感受,只是关注他们的才华,他们的作品,却真实忽略了他们的情感,又岂止是他们,我们身边的朋友是不是也有如此的,我们常会劝朋友们冷静对待婚姻,破碎的婚姻实际是对双方的伤害,为何轰轰烈烈的爱会被冷漠和不满充斥,是谁伤害了谁?关于爱的对与错没有定论。只可惜了这位才华横溢的才女,要不然她还会给我们留下多少美妙的篇章,是天妒英才吗?或许吧!

评价:中立好评差评
【已有2位读者发表了评论】

┃ 红尘大梦,浮世成伤:萧红传经典读后感10篇的相关文章

┃ 每日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