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摸到了一条鲸鱼》是一本由[美]加里·施密特著作,漓江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28.80元,页数:168,文章吧小编精心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我摸到了一条鲸鱼》读后感(一):特纳的梦里尽是鲸鱼的眼睛
特纳肯定没有想过,从他到菲布斯堡的第一天起,他的人生就会出现如此翻天覆地的变化,即使他宁可不要离开波士顿,即使这只是一部小说。14岁的他经历了不被信任、被隔离、失去好朋友、失去父亲。我们常常说这样那样的事不该是孩子们该承受的,但一手造就悲剧却是我们这些成年人。
《我摸到了一条鲸鱼》读后感(二):你可曾看见鲸鱼的眼睛?
你可曾看见鲸鱼的眼睛?
月亮已经完全从海面上升起了,用它那银色的床单铺满了整个大地。听到了划破海面的声音,不过这一次声音从他身后、距离海岸更近的地方和他前面这几个方向传来,一声接着一声。
借着月光,他看到一道银色的水雾喷向空中,犹如一阵冰晶雨。然后又一道水雾喷向空中,跟着又是一道,这道水雾几乎擦着小船边缘喷出,以至于他感觉水沫都是从他脸边上射出去的,一个巨大的生物破水而出,因此形成了新的涌浪,小渔船随波摇摆着,特纳知道,或者说他感觉到了:巨大的鲸鱼来了。
特纳紧抓住船的一侧,随着小船来回摇晃,而那头巨大的生物则游过海边的群山和山谷。他们一起摇晃着,特纳希望这样的晃动能够一直继续下去,希望月光下的这一刻能成为永恒。
银色的月光下,两个生物在大海上摇晃着,而且还看着对方的眼睛。鲸鱼眼中蕴含的东西让特纳感觉灵魂受到了激荡,他真希望能理解它在用眼光传达什么,而他还从来都没有过如此强烈的渴望。
他把手伸过船身,他们中间隔着黑漆漆的大海,他们触不到对方。跟着,鲸鱼缓缓地沉入水底,海水无声地没过了鲸鱼黑白色的脊背。鲸鱼群消失了。
《我摸到了一条鲸鱼》读后感(三):十四岁时,我碰到过这些问题吗
这本书是美国著名作家加里·施密特的获奖作品。他还有《星期三的战争》也获得了纽伯瑞文学奖。
他喜欢玩,喜欢赤着脚丫子坐在窗台上,喜欢说“该死的”,但爸爸是个严肃刻板的牧师。
他喜欢善良温柔的莉奇,喜欢和她一起挖蛤蜊,打棒球,但她却是个黑人。
他喜欢马拉加岛上善良的人们,但镇子上有钱有势的人想把他们赶走,以便赚钱牟利。
当你十四岁时,你面临过这些问题吗,你是如何处理的呢?
《我摸到了一条鲸鱼》读后感(四):一部让译者数度落泪的童书杰作
本书译者序
编辑约稿时曾告诉译者,本书作者加里•施密特是美国著名儿童文学家,曾两度荣获纽伯瑞儿童文学奖。而这本《我摸到了一条鲸鱼》于2005年获得纽伯瑞儿童文学奖,并被美国图书馆协会、《学校图书馆期刊》评为年度好书。纽伯瑞儿童文学奖自1922年首次颁发以来,获奖作品的水准一直很高,译者自然不愿错过这样的好书。
尽管译者翻译的儿童文学类作品不少,但这本书却不同于以往的作品,翻译过程中曾让译者数度落泪。其实在译这本书之前,译者对加里•施密特的作品也有所了解,也曾阅读过该作者在国内出版的另一本书《星期三的战争》,加里•施密特的作品的确诙谐幽默,温情感人,又不流于肤浅。
译者是两个孩子的父亲,虽然她们还小,但译者时常告诉似懂非懂的孩子,阅读对她们的人生有多重要。译者深知,培养阅读习惯,让孩子们爱上一些优秀的文学作品,认识书中的世界和现实中的世界是何等意义非凡。
翻译《我摸到了一条鲸鱼》这本书带给译者很多感触,乍一看,会以为这本书讲述的是十几岁的主人公随父母搬到了陌生的环境,因为不适应当地的生活,没有了玩伴而衍生出的一连串故事。可细细品味之下,才知作者是透过孩童的视角,来看待成人世界里的种种欲望。
特纳的父亲巴克敏斯特牧师在菲普斯堡做牧师。当地民风保守,特纳处处受到禁锢。这大大违背了一个孩子的天性。翻译此书之际,译者时时在揣摩,孩童的天性到底是什么?以自己的童年思之,童真天性大抵就是自由与一颗金子般的心。在孩子的世界里,没有金钱与权力,没有追逐不完的欲望,更没有高低贵贱之分。他们不愿意有人为他们划定一个框框,禁止他们逾越半步。他们只希望以一颗真挚的心面对这个他们尚未完全了解的世界。
可特纳却得不到这样的童年。他想要的生活与他所处的现实可谓水火不容。在那样一个充满种族歧视的地方,他注定不能和他的玩伴,黑人女孩莉齐成为朋友。原因无它,皆是镇子里的白人为除掉这些黑人,牟取私利,而无所不用其极。
本书作者笔触细腻,赋予了这本书以激荡灵魂的元素。特纳虽然不满现实,却不得不隐忍不发,从成人的规定限制自身的行为,令人为他难过之余又不免对他刮目相看。科布太太看似尖酸刻薄,实则心地善良,身为白人的她竟然愿意接纳一个黑人女孩,着实使人敬佩。老赫德太太敢于说出心中的真实想法,打破陈规,最终却落得个被送进疯人院的下场,真可谓可敬可叹。特纳与他的母亲在赫德一家身无分文之际愿意收留他们,彰显了人性的光辉。还有鲸鱼的眼睛。那双眼睛洞悉一切,让特纳顿悟了父亲坠下悬崖之际的眼神到底在传达什么。浩瀚苍穹,宇宙万物,人类是如此渺小,何必苦苦追寻,倒不如简单一点,随意一点,宽容一点。
能够翻译本书,首先要感谢漓江出版社谢阅编辑对我的信任。其次,还要感谢我们家的两个开心果,她们在译者辛苦工作的时候,不断“提醒”译者是时候休息了。(自从译者告诉两个孩子阅读很重要后,她们时常会敲我书房的门,煞有介事地在门外高声喊:“我们要看书了!”)。最后,感谢妻子在译者工作繁忙时为两个孩子阅读,教导她们养成一些好的习惯。祝所有的孩子爱上阅读,有一个快乐、充实的童年。由于译者水平有限,加之时间仓促,在翻译过程中难免出现差错,还望读者不吝赐教。
柳筠
2014年9月4日于邵东
《我摸到了一条鲸鱼》读后感(五):让孩子远离人为的“生长痛”
《我摸到了一条鲸鱼》是一个悲伤的故事。我看完的时候,心情压抑得像坠了一块铅。
《我摸到了一条鲸鱼》是一个关于成长的故事。短短的一年左右的时间,十四岁的特纳经历了爸爸、好朋友相继离世的变故,从一个活泼、调皮,喜欢自由的男孩变成了一个有担当、有责任的大人。
《我摸到了一条鲸鱼》是一个悲伤的成长故事。小小年纪就变得成熟、稳重是好事,但当这种改变被迫发生的时候,却是每个大人都应该反思的。
特纳一开始和所有那个年纪的孩子一样有着少年心性。他跟随当牧师的爸爸来到一个叫菲普斯堡的小镇。在这里,他碰到了黑人小姑娘莉齐。两个人很快成为朋友,并一起去了莉齐居住的马拉加岛。特纳玩得很开心。但这件事却在镇上引起轩然大波。尤其受到造船厂厂主斯通克罗珀先生和教堂执事赫德的反对。为了牟利,他们把莉齐和族人赶出小岛。特纳坚决反对,被警长警告、殴打。随后赶来的特纳的爸爸在和警长扭打中从悬崖坠亡,莉齐也在被送往疯人院后死去了。在重重考验面前,特纳迅速成长,做出了让某些大人都汗颜、感佩的行为。
俗话说:“人是无法在快乐中成长的,痛苦让人成熟。”这句话用在特纳身上是很恰当的,孤独的痛苦、失去朋友的痛苦、失去亲人的痛苦都让他思考,迫使他迅速长大。但我们读完整本书就会发现,这种痛苦不是天灾,而是人祸,是大人强加到孩子身上的,是大人的狡猾、贪婪造成了这种悲剧和这场灾难,而这些本来是可以避免。
在特纳的眼中,能和小伙伴一起开心地玩耍、谈话是最快乐的,这和肤色无关;和父母平和地吃饭、看自己喜欢的书,是最幸福的;能和镇上的居民谈天,给她们读书、弹琴也是很惬意的事。孩子对于快乐的定义就是这么简单。
可在某些大人眼里,这些不高的要求也不能被容忍。他们看不起黑人,他们需要用大量的金钱来满足他们永无休止的贪欲。为此,他们不惜烧毁黑人的房屋,把黑人赶出小岛,甚至把黑人小姑娘、自己的亲人送进疯人院;他们可以利用牧师,在无利用价值的时候驱逐牧师,可以不顾半镇子人的死活而携款潜逃。
在大是大非面前,特纳一直坚守着自己的原则,他试图阻挡大人们对黑人的驱逐,拒绝斯通克罗珀要他去船厂上班的邀请,拒绝高价卖出科布太太的房子,在赫德一家落魄的时候,收留他们,充实地过每一天。在天真、单纯的孩子面前,某些大人显得那么猥琐、龌龊,就像跳梁小丑。
对于一个十四岁的孩子来说,打破规矩、无视种族歧视,亲人去世,养家糊口是一个艰难的历程。可这些,特纳却在短短的一年时间内都经历了。他内心承受的压力有多大可想而知。在故事的结尾,特纳一个人驾船离家去找鲸鱼。在大海上,他终于看到了鲸鱼,看到了它们的眼睛,还摸到了它们。在那一瞬间,他感情的闸门一下子打开,压抑已久的眼泪倾泻而出。莉齐带给他的欢乐,老赫德太太带给他的鼓励,科布太太给他的温暖,爸爸带给他的幸福都一股脑涌上心头。而现在,他已经永远地失去了他们。
在这里,鲸鱼是一种象征,一种隐喻。万事万物有灵且美,是平等的,相见、相知、相处是愉快的,分别是痛苦的,却是不可避免的,就如和鲸鱼的相遇。在和鲸鱼相遇之后,特纳仿佛浴火重生,真正从心灵上成熟了,变得更加坚强、勇敢。
从海上归来的特纳必定会坚强快乐地活下去,这样的成长是可喜的同时又是可悲的,让一个孩子承受大人们造成的灾难是残酷的。这样的故事让人想起美国对印第安人的驱逐,对黑人的压迫。印第安酋长的宣言,马丁路德金“我有一个梦想”的声音,又回想在耳边。在1912年真实故事的背景下,以一个孩子的角度切入,用细腻且忧伤的笔触写来,更有一种震撼人心的力量。
医学上有个名词叫“生长痛”,是指在没有外伤、活动正常的情况,由于长骨生长太快,与周围与局部肌肉和筋腱的生长发育不协调等而导致的生理性疼痛。特纳的成长更像一种生长痛,是由于大人们的贪欲生长太快,思想上丑陋的东西太多,而和儿童之间的单纯和淳朴不协调而产生的矛盾,是社会痼疾带给孩子的伤害。这种痛是刻骨铭心的,是本可以避免的,让我们大人感到惭愧和痛悔!
愿每个孩子都能远离这种生长痛!
《我摸到了一条鲸鱼》读后感(六):成长之重
女儿比我早先读完了这本书,她说,这是一本令人悲伤的书,结局使人沉痛——特纳的好朋友莉齐死了。
我听女儿如此说,心下有了几分忐忑,这是一个有着怎样悲伤的故事?细读下来,我觉得,要完全读懂这本书,先去了解一下这个故事的背景很有必要:美国缅因州的马拉加岛是一个孤立贫困的黑人聚居区,岛上的人依靠打鱼、捕龙虾、种田为生,菲普斯堡居民(白人)认为马拉加岛的黑人非法占用了它们的公共土地,这是这个故事的真实背景。在这种情况之下,十四岁少年特纳跟随做牧师的父亲来到了菲普斯堡小镇,一个令人沉痛的故事由此徐徐拉开了序幕……
深深的种族歧视——小镇上的居民视岛上的民众为低贱之人,他们不屑、不准镇上的孩子与岛上的孩子玩耍,更可恶的是,为着利益的缘故,以狡猾的资本家斯通克罗珀为首的贪婪者,联合小镇警长,千方百计要把岛上民众驱离,以达到开发小岛发展旅游业的目的。
少年特纳新到小镇,身心被种种教条限制,但少年渴望自由的心,总要勇敢地去追寻自由和友情。小镇里的种种教条特纳才不理会那么多呢,他要跟随自己心意去生活。特纳觉得这样的小镇生活无聊无趣又倍感孤单,直到他邂逅岛上的女孩莉齐。莉齐的热诚善良,特纳渴望友谊的心获得了滋润,他们在一起充满了欢乐。然而,深深的种族歧视使他们保持友谊的心愿成为泡影。莉齐的爷爷病死了,贪婪者们最后也把莉齐送进了疯人院,没多久,莉齐也死在了疯人院,特纳的牧师父亲,也成了一个间接受害者——他也死了。特纳在这一系列的变故面前迅疾成长,他成为了一个勇敢无畏,有担当的少年。
在少年眼中,他们看世界的目光如此单纯,他们的心里,有的只是渴望友情的纯真,随着自己的心意怡然生活。他们渴望自由,交一颗纯粹之心与世界相处,没有贪婪、没有歧视,没有种种距离……然而,正是作为孩子庇护者的大人,他们扼杀、禁锢着孩子天性里的种种纯粹可爱,人为地把孩子带进了心灵灰暗之境地。这本书看似说的是少年特纳成长之烦恼,实质是以少年的视角对种族歧视的批判,揭露了成人世界里的一些龌龊。孩子渴望什么样的生活?应该给孩子一个什么样的成长环境和空间?特纳以他的想法和行动勇敢地向大人宣示,尽管他一个人抗争的力量如此有限,但他依然勇敢无畏地去争取,最终,打动了父亲,父亲也与他站在同一阵线上了,可是,那些可恶的贪婪者,他们为了谋取利益,不惜采取手段,直至迫死了善良可爱的黑人女孩莉齐。无论怎样,善良仁善总是大多数人的秉性,如特纳,特纳的妈妈,科布太太。经历过生离死别的痛苦,特纳变得更勇敢,更有担当了。
书中鲸鱼的反复出现,它到底象征着什么呢?鲸鱼有一双洞悉一切的眼眸,它们有通晓万事万物的能力。特纳见过鲸鱼,摸过它们,与它们真诚对望,读懂了鲸鱼的眼眸,从中,得到了更多面对人生的勇气和力量!
这本讲述少年特纳成长之重的书,足以引发起每一个成人读者深思:怎样才能让孩子快乐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