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手机版
《走到人生边上》的读后感10篇
日期:2018-06-21 20:13:01 来源:文章吧 阅读:

《走到人生边上》的读后感10篇

  《走到人生边上》是一本由杨绛著作商务印书馆出版的精装图书,本书定价:35.00,页数:249,文章吧小编精心整理的一些读者读后感希望大家能有帮助

  《走到人生边上》读后感(一):读杨绛《走到人生边上》

  熬夜读完。

  关上kindle,闭眼,飞快去洗手间晚饭全吐了出来。

  这个,怎么说。

  我印象中,大家都喊她先生小时候就知道她,想象着她应该长得像冰心奶奶。我没读过她的书,只是看校报才知道她,开始只记住她的丈夫是钱钟书。后来微博朋友圈里大家都爱转发她说的话。但是,我还是没读过她的书,我不敢。

  我怕。

  我害怕读不懂。因为我读不懂《围城》。

  我一直好奇等我老了会是什么样子,不过我是不想活太久的,活到65岁就够了吧。她96岁,写这本书《走到人生边上》我很好奇她在想什么,她想写什么。

  原来,她写鬼神,写人类,写人生,写人心。后来跟我讲她的戚朋友邻的故事,你说,她为什么偏偏在这个时候回忆起这些东西呢?

  本来,我特别讨厌作者在书里说大道理,因为懂得再多道理,也不一定能过好这一生,况且这些道理是作者自己咀嚼过硬塞给我的,我特讨厌的。

  没想到,我认认真真的读完了那些哲理,她其实什么也没说,只是说孔子,说苏格拉底,说《论语》《大学》《中庸》《诗经》《周易》这些文章中的句子,这些书却恰巧又是我不敢读的书籍。我害怕读不懂不敢读的那些书,她都能随手引用,且把自己的看法明确传达。

  我终于有点知道,为什么大家喊她先生了。

  原来先生还是运用技术,前半部分写空道理,后半部分讲故事,回过来想想道理就不空了。

  现在胃里已经舒服很多了,心也不因为那些故事难受了,慢慢平复下来,整理一下自己做的笔记,抽空再读几遍吧。

  《走到人生边上》读后感(二):致我们终将逝去的生全

  一

  多年前买并读完了钱钟书的《写在人生边上》,薄薄一本。这本《走到人生边上》是钱夫人写的,第一次读,读开头两节时,感觉和钱先生类似,引文太多,真心佩服他们知识渊博,但一直不太喜欢“掉书袋”,之后内容开始举亲身经历多更觉亲切。让我想起了南怀瑾的文字,也是古文知识深厚,且随时引经据典

  此书副标题为自问自答,属哲思类内容,书很好读,不像西方哲学文字那样艰涩,文字本身也不多。

  三天就快读完正文部分了,这本书真的好读,但觉得没什么收获触动,都是知道了解的一些观点(当然一些知识很多古文引文我并不熟悉),不管是否赞同。

  不过她有些话说得很有道理且很有意思,比如“走在人生边上:我生来是好人,没本领恶人吃亏就吃亏吧 。尽量做些能傲的事,就算没有白活了。”

  二

  读完正文才知道后面还有注释,这注释也是一篇篇独立文章,有长有短,很有些意思

  我觉得杨绛先生的叙事写人我更喜欢,她的《我们仨》《洗澡》一直想读未读,看来值得去读,注释中写《论语》之趣也是从书中写到人,简洁浅显生动极了,让我想把多年前看了一点就束之高搁的《论语》取出阅读了。

  三

  我觉得她的哲思与西方很不同,除了文字平易外,我也觉得没有西方那样的系统逻辑严密性,因此看到最后一篇领读竟然是《它不是学术论文,却有学术论文的严谨》有些惊讶,不过回头翻看,才觉得确实。

  它关注了神和鬼的问题,人的灵魂个性本性,灵与肉的斗争和统一,命与天命以及人类的文明等问题,最后一章标题是人生的价值,而且每章也都条理清楚,也正因为如此,才更好读。

  四

  关于灵与肉的话题,她说得挺多,也让我有些触动。

  但其实她所说和所看重的灵性并非我们通常所说的“灵”或者“灵魂”,她认为通常所说的“灵魂”其实还是从属于肉体,这个有点新鲜

  那么她所说的“灵”是指什么呢,指的是灵性良心,不是智力也不是情感实际是指一种崇高道德追求意志

  她引用了弗洛伊德心理名词“本我”、“自我”、“超我”来解释,“这第二、第三个“我”,恰恰就是我所说的听受灵性良心管制的‘我’。”但她在说明人的灵性良心时举的一个痴呆女人例子让我感觉很不舒服,对她的观点也很不赞成。

  “一两年后,她丈夫来接她回去,她欢天喜地,跟着回家了 。如果是畜类,看见毒打它的人,不会欢天喜地”她以此说明即便痴呆女人也有别于动物的灵性,我却觉得如果是人,才更不会欢天喜地。

  不过杨先生虽然推崇灵性良性或者说道德信仰,但她对灵与肉的斗争还是比较理性或者说比较柔和的。

  她说“不过灵与肉的斗争,也略有常规。灵性良心不能压倒血肉之躯,只能适度让步。灵性良心完全占上风的不多。血肉之躯吞没灵性良心,倒也不少 。而最常见的,是不同程度的妥协。”“所谓妥协,需要解释。因为灵性良心既然不争不斗,屹立不动,灵性良心是不妥协的 。妥协的是代表肉体和灵魂的‘我’。不断斗争是要求彻底消灭对方。可是‘彻底’是做不到的。”

  五

  人生的价值这个标题我很感兴趣的,但内容却让我有些失望

  她的探讨用语很贴近人心,用平常话语娓娓而谈。她指出相信人死后什么都没有的人“他们所谓‘什么都没有了’,无非断言人死之后,灵魂也没有了。至于人生的价值,他们倒并未否定”,但她接着却说这类人其实是求死后留名进而进行批驳,这我难以苟同,我是相信死后什么都没有了的,但并不认为人生价值在于留下声名呀。

  她又批驳人生价值在于贡献的观点,我觉得一生的贡献与人生价值还是有关的,当然我并不觉得残疾人或者疾病缠身之人的人生就没有价值了,我也赞成她所说的“承受病痛,同样是为上帝服务,同样是功德,因为同样是锻炼灵魂,在苦痛完善自己。”这就是《追寻生命意义》中所说在集中营领悟到承受苦难本身也是一种人生意义

  她在这节里所说的灵魂不灭是我所不能接受的。

  “只有相信灵魂不灭,才能对人生有合理价值观,相信灵魂不灭,得是有信仰的人 。有了信仰,人生才有价值。”我很难相信灵魂不灭,但回头一想,其实我也明白上帝之死无关与此。

  想起尼采那句话,如果没有上帝,我们也应该创造出一个上帝来。很怀念年少时那份对信仰的单纯信念,回不去了,就只有重新寻找或者寻找新的。其实她强调的是人生要有信仰才会有价值,这点我倒是赞成的。

  六

  杨先生在正文的最后写道“我站在人生边上,向后看,是要探索人生的价值 。人活一辈子,锻炼了一辈子,总会有或多或少的成绩。能有成绩,就不是虚生此世了 。向前看呢。再往前去就离开人世了。灵魂既然不死,就和灵魂自称的”我”,还在一处呢 。”

  回头看到这段话,我的心里忽然一震,她这些自问自答的关于生命的思考是在她96岁高龄之时写下的,前面有可能就是死亡的悬崖或者离开人世去往的另一个世界,回顾来时的人生之路,这是怎样一种心境心态

  虽然我仍然无法相信灵魂不灭,但我觉得,无论怎样,面对我们终将逝去的生命,也许只有灵魂、精神和信仰才是唯一可以安慰我们的吧。

  长按二维码关注 “蒲公英的读书小站“

  共享读书快乐

  微信号:jxlpxsh

  微博:@茫然的蒲公英

  《走到人生边上》读后感(三):我在人生最美好年华 憧憬老年

  我正站在人生的边缘上,向后看看, 也向前看看。是的,这两天在家中读完了杨绛先生的《走到人生边上》。年龄越大,困惑越多,读到了研究生,本以为会越活越明白,却越来越不了解自己。不知道自己真正喜欢什么,不知道自己讨厌什么,每件事不讨厌不喜欢淡漠,用大多数人向来如此聊以自慰。双十一生日,买了杨先生的两本书送自己,觉得一位百岁女士的书是值得入手读读的。

  现在的自己活得是狭隘的,是非善恶曲直,总觉得有清楚的界限,并有一套自己的绝对是非观。但事实却一次次刷新自己的认知,向来如此便对么?昨晚疯狂地关注日本留学生的江歌事件,我希望能得到一个结果或好或坏聊以自慰,但仍坚信人性

  没有在书中找到自己想要的答案。因为自己的问题根本没有答案。"活着是为了什么?"这个问题答案多了,我劝自己好好学一学哲学。就像愚蠢的自己一直盼着电影七十七天,渴望从中得到问题的答案。男主的答案是活着为了感觉到活着,患乳腺癌的女博士答案是追求可以持续发展的东西,肤浅理解为在不危害生命的前提下去追求生命本真,杨先生的答案是信仰。

  我,没有答案,追求着大多数人的追求。读研之前没想过自己真正想要啥,想要风光,想要出人头地,想要父母过得好,是的,肤浅的多数人认为是好孩子标准。在没实现这些夙愿之前,人还有一些盼头,不知道实现之后会是什么一番模样

  或者这也是个追求存在的必经之路?你总会明白,三十岁的时候明白二十多岁时候的困惑。

  先生的说没有给我方向,但是暂时性地不那么焦虑了。被她的精神感动坚持能吃苦,对爱情的追求和无私奉献

  盼自己多思考,勤读书。

硕士论文开题阶段流行段子

  《走到人生边上》读后感(四):人生半程,所思所感

  杨绛先生于16年去世,仍记得当时各种人都在追悼一位文豪的去世,之前对杨绛先生可谓毫不知情,更不用说读过杨绛先生的作品

  庆幸今年能在女友推荐下读罢《走到人生边上》,回想自己度过的26年已过半程,写下自己读后的所思所感。

  我是个标准的没有信仰没有敬畏之心的人,从小到大坚信知识能改变命运,一心扑在学习上也没有读过多少经典著作,所学的文化素养也都是从课本所得,如果想伦理道德更多地是从小学教育综获得,所幸小学十分重视传统文化,所以唐诗宋词少说也背过超500篇,四书五经虽然没有背下来但是也从小就摇头学习朗读理解。如今大学毕业三年,突然发觉中国古人伟大把这些传统文化学习吉光片羽,所以在看杨绛先生这本书的时候,对于其中的孔孟之道深有感悟。尤其是最后杨绛先生着重说明人生在世究竟为何,所落之处都是人自身的修为,自身的品性,要遵从自身的灵性良心去为人做事,不枉人间一遭。

  让我总是想起,一箪食一瓢饮,不改其乐的颜回。初步接触颜回还是从一本畅销书幸福方法》所知,第二次便是从《人能弘道》论述孔子的时候,间接提到了颜回。每个人修炼一生,终究有一个道是自身坚守一生,并由其指导自身为人处世。这远远比成绩,财富地位重要得多。如今毕业三年回顾往生却发现强调了太多看似重要的事情,却没有强调为人本身。所以毕业这三年我无比的焦虑。由于身处北京,恰巧赶上北京房价急速上升。内心慌乱不行,总是和女友吵架,即使出去旅游玩耍内心也是惶恐不安,26岁便有了一种中年危机的感觉。

  读完此书就犹如地下老鼠,有一天阳光洒落自身,仰头看见蓝天白云深感自身渺小污秽,不禁泪流满面。幸福本由心生,我自认是一个善良的人,却在毕业这三年努力将自己变成一个利益熏心,投机取巧之辈。有违正人君子之道,更是有愧于心。委屈了自己去迎合这个世道。与杨绛先生所言修身之道相差甚远。我虽没有儿女,但是如果让我想到只有一句对他们的期许,将会说些什么。定然不会是金钱财富名望相关,最后总结也仅会是希望他是一个正直的人,身体健康开心快乐。毕业的时候很迷茫,因为三观要重新建立生活学会自立,做事要学会负责。很庆幸在26岁能从书中聆听到一位老人用尽百年的经历告诉自己如何看待这短暂一生。

  心存感激,杨绛先生请走好。

  《走到人生边上》读后感(五):静听老人言----《走到人生边上》有声书

  《走到人生边上》是杨绛女士96岁高龄时所著。书已经出了很久,但下载后一直不忍开卷,或说,不敢。因为这种富含人生哲理的书读起来和那种穿越小说一样,什么环境都可以。读的太草率了,总觉得对书和作者都是一种亵渎。当然,正襟危坐、净室焚香也不是俺的风格,而且也没那等条件来的。幸好,高科技年代,还有不少“第三条道路”可寻的。

  比如说,有声书!在此第N次感谢万能的网络,居然下到了这本书的全本有声版,不是官方创作,纯是有热心读者自家录制的。而且巧合的是阅读者也是一位女性声音软软的,暖暖的,配着杨女士细腻通达的文字,从女性角度出发的娓娓道来,更常令人有身临其境之感。虽然瑕不掩瑜的说阅读过程中有过不少地方读错,听的文字工作者每每职业病发作,尤其读到一些古文的时候能明显听出朗读者的古文功底不够,于是业余汉语言文学专业毕业的俺又忍不住或黑线,或擦汗。汗了又汗之余,努力提醒自己人家这是当志愿者免费录制开放下载的,个中量必有不少辛苦,人家好不容易录了你来白听还要挑出许多毛病,嫌人家录的不好自己录去。话虽如此说,内心小我也偶尔提两句,当年咱用卡带机录音时有读错了的地方还倒回去重录呢,更别说现在录音条件这么好的年月了。(有关个人对于录制有声书的心得体会,请看前文:向雷锋同志致敬----听白云出岫读书有感:http://blog.sina.com.cn/s/blog_58ec1cf10102v8hp.html)

  打住,打住,不说录音,说书。

  这本书刚刚听完,新鲜热乎。点开这么一本巨著(好多个文件,个人还是习惯听随时来一集的《逻辑思维》),主因当然是因为现实中受了打击,才要在精神世界找齐,毕竟在时间面前一切问题都将不再是问题,更不要说听听一个睿智老人之语通常都能看开一些从前看不开的问题。

  于是,在空气重度污染的周末,躲在斗室中点开文件边洗衣服边听书。于是,事实证明,将听书这事儿在洗衣、洗碗等大脑完全放空的劳作时间里进行,吸收量是最高的,甚至远高于专门坐下来捧读的状态。从上午到傍晚,三大盆衣服洗完,一本书的正文部分也堪堪听完,只余注释部分。

  在此忍不住离题万里的说,时间真是最公平又最不公平的,个人一直惊诧于国人每年人均不足8本的阅读量,这其中使用最为广泛的原因就是“没时间”,大家没时间看书,不过通常有时间打牌、打游戏、打麻将、聚餐、喝酒、唱KTV来的,当然,各有各的玩儿法,各有各的爽法。

  不过个人的切身经验是,读书这事儿么,各种零碎时间就足以达到每月至少十本的阅读量了好不好。亲身实践的比如个人纯用三上时间断断续续的看完了《锐圆解读资治通鉴》一书的电子版(纸质版全六册),看过那套书的铜子对这套书的厚度和字数应该懂的。所以很多事不要说没时间,只在于想不想办?

  打住,打住,说书,说书!书的内容自然是极好的,和想像中一样,看过《我们仨》的读者想必对杨女士的文笔都有深刻印象。的确,在听书的过程中感觉和想像的一样,这是一本阅尽世情的老人花费心血所做的思想合集。作者将自身经历与所思所感夹叙夹议,慢慢讲来,不徐不疾,令人深思。

评价:中立好评差评
【已有2位读者发表了评论】

┃ 《走到人生边上》的读后感10篇的相关文章

┃ 每日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