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手机版
《三日間的幸福》读后感精选10篇
日期:2018-06-19 21:41:01 来源:文章吧 阅读:

《三日間的幸福》读后感精选10篇

  《三日間的幸福》是一本由三秋縋 / E9L著作,台灣角川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NT$260,页数:290,文章吧小编精心整理的一些读者读后感希望大家能有帮助

  《三日間的幸福》读后感(一):幸福来源奉献

  虽然无法做到系统理论化,但仗着读过作者的另一本书(《重启人生》,无剧透)也斗胆加以评论

  我觉得题材剧情只是思想载体,而同一位作者的核心思想大多数情况下只有一个,那就是自己三观阅历。如果说行文风格让人一眼就能看出是出自一位作家之手,虽然有品牌化的优势,但却难逃脱炒冷饭的嫌疑(比如凑佳苗小说的多视角叙述);对比之下透过不同的作品读出作者的核心思想有一定难度,因为被埋藏在了表面的故事情节之下。

  就三秋缒来说,我觉得他的思想绝对政治正确的(虽然避开“人要通过努力获得幸福,但必须面对现实”的情节发展,但这只能说是细节选择;而且下文会提到这种选择是正确的)。抛开具体故事不谈,事实上主人公起点非常好(按照时间顺序来说的话,低年级主角成绩是非常好的),后来因为不明原因可能竞争压力增加或者是懈怠泯然众人甚至失意自暴自弃(我们身边的例子也不少),当做出一点尝试想从过去寻找救赎时,希望却被无情打破。当然如果停留在这里只能算是不入流的纪实文学重点主人公通过自己获得了救赎,那就是开始关心别人而不是只顾自己。从这点来说不是标准的love & peace的套路吗?就我浅薄的阅历,哪怕是故意唱反调寻求新意作品也不能违背这个原则(那些悲观主义的例如庵野秀明的EVA、虚渊玄的phantom之类除外)。通过两部小说核心思想的共同点不难猜到大概这就是作者的人生阅历。

  所以从移情共感的角度说这本小说可不能说没有市场事实绝大多数人迟早都要经历理想现实落差的(那些还没有的同学注意前方……),好一点的失落期很短,坏一点的可能就像主人公一样一蹶不振了。

  文笔方面我对小说的语言不赞一词,甚至觉得不停的摘抄其中的名言影响到了我对故事整体把握。每句话都充满哲理(或者说是平易近人的哲理),这种字字珠玑感觉让我不禁想作者一定是哲学家,最起码也是对生活非常敏感并善于思考的人——也可能单纯是我的同感比较强而已。

  剧情方面我很赞同作者悬念设计的非常好,其实两本小说这方面也大同小异,都是两段故事的叠加,一个小高潮和最后的大高潮:小高潮在于花了大力气向过去寻找幸福而不得,大高潮在于开始为别人付出后自己也获得了幸福。这种悬念设置可谓是中规中矩。

  就这个故事而言,似乎姬野支线的终结点会引发争议。我很赞同姬野是楠木命运的恶化版,更恶劣的是她把自己的过失转嫁到了别人身上,放弃了自我救赎的可能。反过来说,当她看到楠木现在过得比她还惨,瞬间放弃了自杀和复仇的念头,怕是在想“老天已经帮我报复他了”。人在某种程度上是活在相互倾轧之中,只要能心安理得倒也不错。只是这个角色在读者心中的地位一落千丈,还不如被便当掉。说到这里,如果作者再在这条线上写下去,实在吃力不讨好拯救一个对自己充满了怨恨的人,怕是主人公还没有这样的高风亮节;充其量只是在别人(宫城)对自己好时会回复善意人之常情

  毕竟姬野代表了过去,抛弃过去迎接未来才是作者的意图。从这点来说,作者的说教意味还真是昭然若揭啊。

  都说小说要塑造一个离奇环境来吸引读者,姑且不论这本小说的设定,作者似乎有意无意的在混淆价值和幸福。一般来说价值是外部对个人评价,而幸福是个人内在的感觉;所以价值和幸福并不一定互为充要条件。当然一般来说价值更大的人会越幸福,但也有例外,比如那些“日理万机”却忽视家庭成功人士老生常谈。本书则是站在一般人的角度,优先选择了幸福,比如当楠木重拾绘画有望成为著名画家时却出卖了最后的时间,显然有种为了一人放弃世界的感觉。这里他到底放弃了什么?是一个供后人瞻仰的画廊或者自成一家的流派?我想作者要否定的是个人的名利,正像作者借楠木之口说出的“在没有我的世界里成为永恒没什么值得开心的。”这显然是为了全书主题服务,那就是为了别人的幸福做出奉献才是自己的幸福。懂得这些的人能说他们没有价值吗?再说作者本身也在质疑这种人生定价的设定吧,故去姑且不说,未来充满了可能性,怎么能妄加评论(那句著名的“past performance does not guarantee future redults”)?就评价主体来说,整个社会固然更有说服力,但单单一尽职尽责父亲家人眼中岂不比一个英雄更有价值?究竟有没有普世的价值我不知道,但幸福却是能自己掌控的、无比虚幻却又无比实在的感觉。

  作者的写作生涯才刚刚开始,这也是为什么有时候会觉得前文埋下的线索没有得到充分发挥(当然也可能是篇幅所限、也可能是为了突出主线)、有些展开过于突兀。但相较第一本《重启人生》,进步非常明显。这里不得不提到作者的写作动机,在第一本的后记中他明言“讨厌小说”,因为不能满足自己的期待,索性写自己的书;这和流传甚广的德国某穷作家因无力买书而自己写故事有异曲同工之妙。的确,能找到适合自己偏颇口味的书太难;但与其关注有亿万可能种发展的的表面上的故事,不如关心做着先通过故事表达的思想更为简单实在。这样才是通过作品和作者进行精神上的对话

  然而隐藏在丰富多彩的表面故事之下的思想却总是类似的。所谓“太阳底下无新鲜事”,爱与正义是永恒的话题(慢慢演化成了主角光环……),悲观主义永远是小众(也可以解说成为对人类自身渺小无可奈何)。为了表现同一个思想,故事可以宏大到一部史诗,也可以渺小到普通人的一个生活片段,简直就像是DNA,一个分子就可以包含所有的遗传信息,或者说“一沙一世界”。

  我不禁自问:分析一本书到这种程度有必要吗?尤其是对于各种写作技法、剧情安排的分析。恐怕只是对于励志写作的人有所裨益,而对于一般读者反而可能破坏阅读乐趣想想高中的阅读理解就知道了,哪怕很好的阅读材料也能被生生毁掉。读书是乐趣,读小说更是如此,至少第一遍应该这样。

  如果因为一本书、一个故事而对作者产生不切实际期望,甚至是崇拜依赖,怕是迟早要走上作者的道路吧;自私点想这真是好事,毕竟每个人都有成为作家的可能。事实上当读者解读一个故事时,本身就在重新书写故事(著名的例子比如EVA),最后故事本身只成为了一个契机,好的故事应该如此;故事总会终结,但众多读者之间的互动永远不会。

  不知不觉写了这么多关于感想的感想,怕是没有多少人会看完。总结来说,作者想通过这个故事(以及以往和未来(?)的故事)表达:人不应该束缚于过去、局限于自我,关心别人才能获得真正的幸福——真相永远是如此苍白

  《三日間的幸福》读后感(二):命运的背水一战

  是在半夜看到这本书的。

  起初,我还以为又是一本歌颂生命有多么多么美好的书,这样的书我已看过太多,看得实在倒胃口。无论书中描写得多棒,我也只能是冷眼旁观:哦,想不到你的人生如此精彩啊,可是这和我又有什么关系呢?

  看到这本书的时候,我也是抱着这样的想法,因为我的人生实在无趣的可以,偶尔也会需要看看别人的幸福来确认一下我的确身处人世

  谁知道,我竟然一拿起就放不下来了,硬是瞪着双布满血色眼睛把她看完了。

  实际上,书中情节与我料想中的别无二致,并没有什么让我特别惊喜地方。主角先是手头有些拮据,听闻有一家收购寿命的小店于是便想出卖掉自己的寿命换点钱的主意。我倒是觉得主角其实并没有多么想要钱,只不过抱着怎样都没关系的想法,以及——想要确认一下自己的生命究竟价值几何

  结果有点出乎他的意料,但他还是很快地接受了,或许在这之前他就有这样的预感。他的余下的生命居然只值三十万日元——如果按购买力进行换算的话,大概是几千元人民币样子

  于是他卖掉了自己的余下的寿命,对他来说,知道自己的生命几乎毫无价值之后,早已心灰意冷;在以往,或许还能抱着以后说不定发生什么好事的想法浑浑噩噩的生活下去,然而当这种侥幸的希望也完全破灭之后,对他来说,再活多久也没有任何意义了。

  我所惊讶的,是主角与我如此相似

  在小时候,我也觉得自己很了不起,不,应该是觉得周围没有什么聪明家伙;就这样抱着这种可疑的自傲感,经历了小学初中、高中——或许是一种不幸吧,因为直到上了大学之后也没有人能浇灭我的这种自傲,否则我的人生想必会有所不同吧。就这样,我觉得自己与众不同,至少应该活得比普通人更有意义一点。然而对于何种生活才更有意义我却不得而知,于是我一片茫然始终不知道自己的归宿,整天陷入无望的深渊不可自拔。仿佛是为了将自己与普通人区别开来,我在自己的周围布下了一道道防线,没有和任何人建立稳固持久的关系,不爱任何人,也没有任何人爱我,孤独如斯却丝毫未觉。

  这本书仿佛是将自己内心软弱、最敏感的地方撕裂开来,一个巨大疑问无比清晰地摆在自己的面前:你的生命是否毫无价值?

  毕竟心已经被剖开,我也看到自己内心深处所抱有的那种期待——说不定活着就会有好事发生,这种和主角以及大多数心高气傲却无为一生的人相同可悲期待。我,或者我们——如果可以这么说的话,是一群放逐了自己梦想的可悲小丑。我们渴望不凡,最终却连平凡的幸福都无法得到。

  于是我的回答是:是的,毫无价值。

  然而,主角毕竟与我不同,他有一个曾经许下承诺青梅竹马,有很多曾经对他抱有好感的人,以及,最重要的——那个最终给予他救赎的那个她。我却没有,丝毫没有。于是,在幻梦破灭之后,他还有地方可以去,去到曾经的那个青梅竹马身边,在临死之前最后见上一面,同她回忆往昔,回忆过去的那个约定。虽然那个约定实际上已经无法履行了,但他至少拥有了一个结局

  这样一来,我又得感叹自己竟如此可悲,居然会去羡慕一个将死之人。然而这样的羡慕并非毫无道理,毕竟他在所剩无多的时日里一步一步地实现了自己的价值,那些过去丢掉的梦想也一一实现,他又开始了绘画,并且被告知他的画或将名留青史——真是个幸运的家伙,明明快死了居然也能有这么幸运的事情发生。

  主角最后还是获得了救赎。而我却依旧在日复一日生活中沉沦,或许对我来说如同主角一般面临绝境可能有所转机,命运中的背水一战或将使我的人生有所改变,经历过的一切孤独、寂寞困惑痛楚也将因此而得到升华……

  对于十年后的我想要问的是:你现在的人生是否依旧毫无价值?

  《三日間的幸福》读后感(三):三日

  仅有的三日,那是在书中,作者留给主人公们最后的时间,也许这令人有些唏嘘,但是,便是这仅有的三日,却是这最棒的结局。远比那类似于永远在一起的玩笑誓言来说,更具备说服力。

  那是作者在书中、在最后,所描绘出的幸福。

  原本便是浑浑噩噩的主人公,只因为那童稚时期缥缈约定所支撑青年,正如书的最后所揭示的,他的生命,不过只值那三十日元尔尔。便是如此的青年,又有何人能够认为他能够获得幸福呢?没有友人,没有恋人,单纯的浑噩地等死,不,是伪造在约定下的等死,他逃避着一切,将自我隔离在世界之外,这或许在读者看来,是一个悲剧,或者说是一个即将步入悲剧的男主角。

  但是,即使如此,我们又有着何等的理由说出,“我”的毫无意义?

  让我们将视线转向另一个大笔墨描述的主人公——宫城上,是啊,但凡读过这本书,都会对她的经历哀叹吧?

  那是一个如此不幸的女孩啊?

  当她的过去赤裸裸地展现在读者面前时,众人应该会抱有着如此的想法吧?一个本应该拥有豆蔻年华少女享受美好人生的少女,却因为上一代的原因,而被无情扼杀,诚然,这令人惋惜

  当然,若是回顾全文,便也能发现,即便是在这种情况下,关乎她的美好品质并无一丝变化,这从她所撒下的第一个谎言便足以证明

  在她与主人公无声的接触中,不难发现,关乎她的美正一点一滴的影响着“我”。使“我”能从过去的约定中走出来,并寻找到活下去的理由。

  至于书中另一个极为重要的角色,姬菜,当我细细回顾这本书时,我竟提笔而难以将之描绘,那是本书中,唯一的,一位身处苦难中,却未被救赎的女子。想必,这也是属于她的报应吧。不过,细想而来,称作报应,未免有些言过其实了,因为,哪怕是在儿时的、高中时的,甚至是在现在的,她都不曾有一刻拥有幸福。

  是啊,没有人能够给予她以幸福,校园欺凌、希望的破灭,这些都是给予她内心深处无法弥补的伤痛,那是 她的不幸,至于,为何要说之是为报应,那便是因为,她自身的不幸化作对“我”的恨,并给予希望上的报复,让人不忍细想,如此的她,又如何能够得到幸福?

  但是,如果说,能从这本书中能望见幸福,那也不过是虚假的幸福。

  因为,他们的幸福,并不为是幸福,而是近似于幸福的爱,爱惜与怜爱,这便是包装在该书下,最大的悲剧。

  他们的爱,是源自二人之间的同病相怜,这或许说得有些不够恰当,但是,那便是事实。正因为二人的孤独,正因为二人源自内心深处,对生活,不,是对属于自我的未来的绝望,他们才会相爱。

  因此,那便是悲剧。

  但是,那最后的三天也许便是,救赎。

  二人共同的救赎,也许这便是幸福吧?

  如此尔尔,难道,这便是最后的结局?难道,这便是二人所认定的幸福?

  也许,便是如此吧。

  因此,他们留下了,称不上是遗憾的,三日。

  《三日間的幸福》读后感(四):最小既最大以及精神学院派的巧思

  转载于百度轻小说吧,原始链接http://tieba.baidu.com/p/3547463119

  ”正文开始之前,我先感谢我儿子@没钱打不起酱油

  要不是他的极力推荐,我也不会在去年凭借自己的意志看完了一本轻小说。

  废话不多说,开始正题吧。

  这个故事去年我看过为数不多的轻小说里,最引人入胜的一个。事实上从编剧理论的角度上来说,故事正是这个世界最极限的发展。这种你这辈子都难以遇见,超乎想象,凌驾于常规思维之上的奇观,正是故事最纯粹的魅力。三日间的故事中让人看到的极限并非是妙想天开的世界观,而是最贴近现实中青年人心态的状况。

  确实在这种看似什么都懂实则什么都不懂的年纪里,想要在心里找出超脱之道很难。因为很多原因,自己不知道该干嘛,不知道在想啥。结果到最后什么东西都在从身边溜走,最终只剩下一堆负面情感而已。三日间的主角楠木在最初始的状态,已经是处于负面情绪的顶点。

  我看开篇楠木的生活状态,就已经觉得他没有多少希望了。一成不变的生活、死气沉沉的作息规律、被动到极点的处事态度,就算是选择出售寿命换取金钱也是那么不痛不痒。

  说起来这和某些新手菜鸟写起自我情绪发泄式的小说故事设定颇像。不过我绝没有贬低这种设定的意思。任何人物履历设定都是从自己脑海中来。这种人物信息根据自己的经验和阅历不断变化,每一次设定都是有所情感包含在其中的。不仅仅是人物设定,世界观、细节描写、对白和场景都是由心中无法忘怀的印象所产生。

  正是情感,采购了故事的生命力。

  我相信这个世界上所有的故事,无论雅俗都没有高低之分。不过写作故事的人手艺会有强弱。有的人能把极为浪漫的场景毁得一塌糊涂,有的人就算技术在好也没法让人有所共鸣。这并非一时灵感的由盛转衰,而是写作功力过于弱。就像练书法练不好就埋怨笔不好一样,这是毫无道理的。更何况我相信这个世界绝大多数人都是聪明人,只是他们没有用对方法发挥优势而已。

  从角色的塑造开始说吧(因为篇幅有限,我重点从开篇进行分析)。

  这个就要归结到最根本的问题了。读者到底喜欢你的主角吗?成功的故事,这个要素是最基本的。如果主角没有让人有丝毫移情的理由,那它的先天缺陷就十分明显。从这个角度来讲,楠木这种角色书写的难读是很大的。实际上从人物移情的角度来讲,更多读者希望看到一个有所行动的主角。打个简单比方,如果一个人生活失败回到家里自怨自艾结果碰到一两个小事情就能感慨半天,你们认为这个人怎么样?除了,这家伙活得这么烂都是咎由自取以外应该没别的了。

  这里三秋缒无疑是老练的。他在开篇展示了楠木生活中相当美好的断面——与青梅竹马的姬野看似很温馨的恋爱追忆。这不仅仅来冲淡读者对消极主角的一些抵触心理,并且还创造出了一个十分巧妙的期待值。楠木与姬野之后会如何?这一段是我看到故事中段的时候才觉得用得极巧的地方,这一点我放在后面慢慢说。这里我仅仅从人物塑造这一个角度来说明。

  人是很不简单的。任何人都是十分复杂的个体,任何人面对任何事会如何处理反映千差万别。某人可能在生活中独断专行,可在工作中就温柔体贴;某人可能在交际中不善言辞,但在研究时却才思涌泉。个人的复杂就如此巨大,人和人就更不用说了。事实上,没有一个人物的乏力是因为人物本身就很无聊。那是因为作者根本不够了解你的人物,就连他们生命中最闪光和最黯淡的部分都浑然不知。即使你知道人物的巅峰时刻,但是不知道在最恰当的时候摆放那也是毫无用处。

  从这点上看,三秋缒充分利用开头这个最难但最容易达成优势的段落。先入为主的给读者留下了楠木并不糟糕,还是有人在乎他甚至喜欢他的初印象。这不仅仅会因为后续剧情的落差,而使读者的心理产生悬念。心中一潭死水的楠木仍旧在意的东西,也在读者心中留下了痕迹。事实上,这个处理不仅仅在最短时间内让楠木的角色形象立了起来,而且引导读者把思索的重点放在他与姬野的关系上。

  一个不算长的开篇,三秋所完成任务就包括初步塑造人物、设置悬念、设定与背景的介绍和移情。看似一个自然而然平淡无奇的开篇,实际上是精雕细琢。这其中三秋能够举重若轻地处理好诸多的问题,也足以说明功力不浅。

  在三日间的中人物塑造的亮点极多,有关宫城的塑造以及楠木极力向人诉说宫城的存在。这都是相当成功的。而这些人物塑造的点,无非就是刚刚所提到的对多面性的展现以及接下来要提到的“改变”。

  我一直对三秋缒定位为一个精神学院派。因为他写的故事极富经典叙事的味道,并且用得十分清新淡雅。从大体上来说,经典叙事最大的特点就在于剧情。而剧情则是客观事件的发展与变化,和主观心理的体会与改变有机的结合体。真要给经典叙事的剧情给总得概括,就是起因经过结果而已。而三日间以及前作重启人生则是相当符合这个定义范畴的。

  三日间的故事则紧紧扣住了“追逐幸福”这个主题。

  事实上我开始看楠木决定出售寿命的那一刻,便以为这个故事的起因已经结束。不过没想到的是,这只是环节中的第一个而已。毕竟楠木他是心甘情愿出售寿命的,没有任何心理上的波动。在编剧里的理论里,起因的完结需要将主角的心境和生活状态彻底打破。而这里明显是两条都不符合的。真正使故事起因走向终结的,则是宫城告知楠木,姬野目前糟糕的生活状况那一段。

  从那一段开始故事才真正走向“经过”。从这里开始,故事开头给读者留下的悬念和伏笔一次性回收一半。不仅回报了读者的期待还给予了读者新的期待。楠木决定和姬野见面了。这里的问题再次出现,楠木和姬野接下来会如何?

  这里是故事从平庸走向精彩最重要的中间点。在我看来,这个故事里楠木和姬野处于一个特殊镜像的关系。她并非简单的楠木的负面这么简单,而更像是楠木没有出售寿命浑浑噩噩过完一生的最终结局。这里,按照常规的套路主角会通过自己的努力改变姬野的遭遇。这种政治正确的发展,势必造就一个政治正确的主题——人要通过努力获得幸福,但必须面对现实。

  不过三日间并非如此,而是将楠木个人的心理发展到了极致。楠木讲自己遭遇的坦白吓走了姬野,之后宫城对姬野未来的宣告也给了楠木和读者当头一棒。不过奇怪的是,楠木似乎并不太伤心。这里突出描述了姬野与他的渐行渐远,终究楠木失去了拯救姬野的资格。从楠木的视角来说,这个观点确实能够理解。但是引出了一个更大的问题,认识到了姬野不再是自己的幸福,哪究竟什么才能给自己带来幸福?

  这里三秋通过情节推进已经彻底封死了所有的可能性,现在仅剩下的可能性就只有宫城一人。不过,这个检查员对于楠木来说意味着什么?新的问题摆在读者的心里。

  从宫城告知姬野状况到楠木见到姬野结束,围绕着楠木究竟能否得到幸福的问题在不断摇摆。一会肯定答案占上风,一会儿否定答案占上风,到达此时摆动的幅度越来越大。宫城与楠木关系的好转甚至发展,也开始原本压抑的故事剧情有了新的进展。不过故事中最大的惊人意外,却通过宫城的讲述说了出来。

  事实上,宫城的无心帮助才是把楠木和她绑在一起的直接原因。楠木寿命的真实价位,是如此得廉价。这个信息的冲击力甚至比姬野的离去还要巨大。如果姬野毁灭的只是楠木对于从过去寻找幸福的想法,那这次就是从人生上去否定楠木。

  找不到幸福,兴许从过去的留恋里能发现;就算留恋已经远去,但是也不能说这一生里不会出现幸福的光点;但是,如果你的一生就是没有价值该怎么办?

  这里故事的摇摆进行到了一个大大的否定。从故事角度上说,主角的心理分为四个阶段——孩童、旅者、武士、殉道者。这里的楠木正是这样。他彻底明白了自己心中所渴求的东西。因为这个渴求的东西去极力追逐,整个人都好像焕然一新。他已经从武士成为为了自己内心追求东西去行动且不管不顾的殉道者。即使他做出的努力都很蹩脚。

  就在此时,宫城也作出了她最重要的选择。

  直到故事终点时我方才发现,宫城她也成为了殉道者。其实楠木和宫城才是真正的镜像,完全相近又完全不同。宫城帮助楠木虚报价格开始到她也出售生命结束,这是属于她的故事线索。对她来说,要面对的问题和楠木是完全相同的。楠木和她在相处的过程中相互博弈,最终把窗户纸捅破。宫城也想找到幸福,并且她也终于认识到楠木究竟有多重要。最终她的选择是找到重要的东西拥抱他。正是这第二个属于宫城的不归点,也将楠木代入了故事的终点。

  两人的生命仅剩三日,却最终收获不虚此生的幸福。

  人生没有价值能获得幸福吗?故事最终给上了大大的“是”。

  事实上所谓的精神学院派,就是那群通读经典吸收其精华的人。而对于这群人来说,最难能可贵之处莫过于用故事讲真话。三秋缒他相信,就算是已经无可救药到这样程度的笨蛋也能收获幸福。正是因为他相信,所以他才能写出让人动心的故事。纵然手艺能让工艺更精进,但是没有真情实感终究还是匠气。虽然这个故事放弃了政治正确,却收获了真正动人的情感。

  不仅如此,精神学院派最能给我启发的还是那种最小既是最大的写作视野。虽然三日间所书写的人物就那么寥寥几人,但却能在里面还出很多很大的问题。像是人际关系、青年个人心理甚至一些阴暗面的社会问题,在故事里都有提及。不过这些仅仅点到为止,不大做文章

  剧本理论有个观点,一个作者关注的事件面越小,他所能把握的世界就越大。反过来,你越想关注的面越大,你的故事世界就会变得愈发匮乏愈发空洞。这并非危言耸听,而是真知灼见。每个人的视野是有限的。在故事里展示自己所知的视野时,读者感受到的不会是有限而是无限。每个人都是如此,因为我们对未知领域抱有无穷的幻想。

  三日间正是游离于现实内外,却又无时无刻不在用比喻给予我们一些东西的故事。

  从这点上看,它成功了。甚至,比较出色。

  我记得有人喜欢用做题来比喻人生。这里我也挺有体会的。对某些人来说,就连考号学号他们都不会写;对某些人来说,能写一两题就是万幸;对某些人来说,胡蒙乱猜写完全部就赶紧交卷;对某些人来说,认认真真写完全部也不一定能得高分。事实上,在人生的考场里能主动交卷就已经很了不起了。

  楠木和宫城也主动交卷了。不过很奇怪的是,他们交了白卷连考号和学号都没有写。他们仅仅在卷子上用最漂亮的字体写上了对方的名字,仅此而已。“

  这个答案,没有对错。

  《三日間的幸福》读后感(五):三日间的幸福

  这是除了春物之外,让我感触最深的轻小说。并且在很多地方,比春物带给我的思考要重的多。

  如果人命可以换算成金钱,自己值多少?什么事物值得自己去用生命换取呢?

  如果以收入来计,绝大部分的一生可能连一千万都不值吧。

  两个小孩子,被周围人所排挤,曾信誓旦旦地约定说,我们将来,一定会变得很了不起唷!

  但是呢,现实总是残酷的。

  一直无法融入这个世界的人,该如何获得救赎

  如果没有与他人建立联系,是否自己也不被这个世界所需要呢?

  无法获得幸福、无法带给别人幸福、无法完成梦想、对社会毫无贡献。该从哪里获得救赎呢?

  秒五里贵树的这份情感,到楠木的这份情感,我们所放不下的过去,所执著着的过去,究竟算是什么呢?

  书中是作者以他自己的想法,给了我们一个答案~

  楠木是怎么被救赎的,怎么认清自己,怎么能够融入这个世界的,当发现自己的一切都已经被背叛之后。是宫城善意的举动,温暖了楠木。同时楠木的举动也温暖了宫城,两个人互相找到了生命的意义

  爱呢,不是一味的顺从对方,而是希望对方过得真正过得好,为之,愿意付出任何代价,包括最后的生命以及人生。当然,更希望的是自己能够陪伴在对方身边一起获得幸福,但是呢,现实人生总是很难像童话般展开~~

  祝愿他们最后三日间能够一起形影不离!

  《三日間的幸福》读后感(六):有那么一次,想为了你忘记生命

  前几天在知乎上看到一个问题的回答说如果你丧到了一定的境界,如果你开始怀疑活着的意义,那你一定要去看《我用一年一万日元卖掉寿命》(大意),虽然看到答案的最后发现有公众号推广之嫌,但作为一个每日一丧,曾经有过自杀倾向,需要从更丧却依然奋斗着的人那里获取正能量的人,还是激起了我的好奇心,关注了公众号,搜到了资源。

  看到全书一半的时候,我以为这是在讲一个对生命绝望的死宅的爱情故事,毕竟初恋已经泯然众人矣,而身边却有一个面容姣好、温柔体贴、柔中带刚的女孩儿一天24小时的陪着你,陪你体会那些原来只存在在脑海中的恋爱画面,满足你的一切恋爱幻想。

  可是又渐渐发现楠木和宫城感情的发生并不是存粹因为身边只有这么一个看着还不错的人,或者所谓的人之将死其言也善,在生命的最后关头,想做一次好人

  楠木和宫城,本就是温柔至极,值得被爱的人。

  所谓相似的人总是互相吸引。

  楠木和宫城都是内向单纯的人,楠木面对青梅竹马小学期间就一次次的示好,他不是不懂,不是因为那个年纪的男生都只想着玩泥巴,而错过了这段感情。他知道青梅喜欢他,他也明白自己同样喜欢着她,但他却选择了什么都没说,装聋作哑。并不是青梅身上有什么他不能接受的地方,当时他们两个人就像是桐人和亚斯娜一样,独自一人也站在世界顶端的能力,却也彼此惺惺相惜,不拒绝不排斥和你携手睥睨整个世界的感觉。楠木只是简单的相信着他的青梅,相信着她的每一句话。

  相信着她说十年后他们一定会更为了不起的人。

  相信着她说十年后一定会有美好的事情发生。

  相信着她说十年后如果没人要他,他们就会在一起。

  楠木一心想着未来,想着十年后,更出色的自己可以站在神社的石阶上对依然在自己身边的青梅说:“这么多年了,还是没有人要我,要不,我们在一起吧。”

  那是件多浪漫的事情。

  青梅的话让她相信了十年,甚至会更久……楠木就是如此的简单和单纯,他相信时间、成长、环境,不会改变他们之间的感情,他在等待承诺的实现。

  但是我们也很容易发现楠木在这段感情中始终是处于一个被动或者说消极的状态,虽说我相信楠木心中对青梅的感情无比坚定,但表面上却没有什么表示,以至于青梅渐渐开始恨他。

  当自己的生活开始偏离自己的预期,那个活在回忆里带有滤镜的人就会成为自己的寄托,但是楠木这次没有感受到青梅的沉沦和对自己的求救。最终,青梅选择了让楠木永远也不会忘记的方式,离开了楠木。一种自杀式的表达爱的方式,依然热烈如从前。

  后来,楠木遇到了宫城,一个温柔、含蓄、内敛的人,和张扬的青梅完全不一样,哪怕是楠木企图对她做什么,她都隐忍着,但这并不意味着她是个单调呆板的女孩。

  宫城有自己的生活情趣,她会带着楠木去看星星,会兴高采烈的陪着楠木穿梭在每一条乡间小路,寻找每一台没有生命的自动贩卖机。

  宫城懂得理解、懂得体贴、懂得尊重彼此。从一开始她会擅自评判楠木的行为或想法,但渐渐的,她把自己放在了一个陪伴着的立场上。陪着楠木折千纸鹤,陪着楠木见所谓的朋友,陪着楠木度过生命的最后三个月……

  不去妄断、不去否定、不去打扰。

  而同样,与宫城的温柔相对应的,是楠木所表现出来的在乎。与年少的楠木不同,在生命最后的楠木,懂得了如何付出。也许是因为自己已经没有什么东西可以失去,可以在乎的了。

  他不在乎自己的行为在他人眼中是否怪异,他只要宫城觉得踏实便会牵着宫城的手;他不会再无视女伴的心理需求,他愿意成为宫城可以依靠可以躲藏的地方,虽然宫城不会被旁人发现。

  即使生命只有最后三个月,他也想着可以为别人做点什么,留下点什么,什么样才是对别人最好的。

  他瞒着宫城开始了提升知名度从而将仅剩的生命卖出更高价钱的计划,他希望宫城能够在自己死后忘了自己,虽然听着那么的狗血,但无疑,楠木最后几个月的生命里,宫城是唯一,甚至是他整个人生的意义所在。

  虽然没有办法感同身受的体会这种情感,但当宫城也决定卖出自己所有生命的那时起,她必定是认同了楠木也是她整个人生的意义所在。

  这是两个无所依靠的灵魂,在遇到彼此后相互取暖,并在人生最幸福的时候决定终止自己生命的决定。多么熟悉的情节……

  在阅读的时候,我总是忍不住的关注整本书的进度条,仿佛那个阅读进度条就是楠木的生命进度条,总是不舍让楠木的生命在最精彩最温馨的时候终止。

  《三日間的幸福》读后感(七):蠢病到死方可治愈

  因为认定自己得不到幸福,不知不觉间,将遭到不幸后舔舐伤口的行为视为唯一乐趣,三秋缒的《三日间的幸福》正是想叫醒这样的人吧。

  “如果将人命换算成金额,应该值多少钱?”

  书中收购寿命的店以“剩下的人生有多幸福,或是能让别人活得多少幸福”为依据,在这种监价体系下,楠木将自己剩余三十年的寿命换成了三十万日元,这深深打击了曾为自己估价三十亿日元的他。

  坚信自己的特别、无法融入人群、将书与音乐视为唯一乐趣、但还是对自己只能与周遭建立起这种关系十分失望,我无法不将自己代入这样的楠木中,以至到后来,我并不只是单单在观看他的人生,也试图在书里寻找一条自己能够在这种令人绝望的、犹如溺水的环境中走出来的道路。

  仅余三个月寿命的楠木接受了宫城的监视,一开始,他就像所有为时不多的人一样,郑重其事地将自己的心愿列了个清单,试图一一完成。打碎这种幻想的,是他视为唯一同伴的姬野,在楠木无法认出她的求救信息的那一刻起,两人就此走向了决裂。他自暴自弃般,将自己本要交给姬野的三十万随意地发给路人,宫城只能看着却无法阻止,说到底,他们是一样的人。

  他们俩人的关系,大概就像电影《两个只能活一个》的金城武与李若彤那样,身处黑暗的两人互相拥抱取暖。楠木在宫城的陪伴下,将生命的最后时光浪费在拍摄无人售货机这样的小事上,竟然在不知不觉中给了周遭人以温暖,三个月的幸福远超过三十年的孤独。到最后,他们就像《麦琪的礼物》那样,用自己不多的燃料点燃了对方的生命之光,一起企盼最后三天的幸福。

  《三日间的幸福》文辞很美,楠木作画的过程是这样形容的“这过程像是漂浮在深暗海中的信纸,正一张张从我手中溜走,我偶然地抓住了其中一张信纸”,文字简洁准确,行文如流水般娓娓道来、水到渠成,故事散发的温暖也极其动人,就像一杯欧蕾在口中漫开,酸甜中带着奶香。

  我还没找到答案,但愿你能。

  《三日間的幸福》读后感(八):没有描绘的三日幸福

  如果可以,你会选择三十年的碌碌无为还是三十天的兢兢业业或者是三天为爱厮守?一个台湾小朋友推荐的书,开始觉得哎呀怎么走进了中二病的世界,读着读着好像在接受孤独的治疗,最后也不免开始思考如果知道生命的终点在哪里此刻的自己会选择什么样的生活。还是会像现在平平淡淡亦或是不计后果地轰轰烈烈?无论是对楠木还是宫诚,都渴望遇到救赎自己的人吧。

  蠢货不可方物,

  聪慧不值一提。

  在这个巨大的社会工厂中,

  个人的价值被无限扩大亦或是缩小,

  我们都仅仅是微弱的一环,

  稍有自大些的总认为要征服宇宙,

  稍有敏感些的总发觉被世界遗忘。

  渴望被看到,

  自觉是最耀眼最不可替代的那颗,

  又总被现实推倒在地,

  一天过去并没有谁会来敲你的门。

  那又怎样?

  那有能如何?

  只有自我开始认可,

  当在意的人出现又刚好也对自己青睐,

  才会发现原来世界没有那么大,

  幸福的定义或许很简单。

  这就是三日间的幸福没有描绘这三日的原因吧。

  《三日間的幸福》读后感(九):蠢病到死方可愈

  受友人的推荐才去看的这本书,不得不说这种只有一卷的小说特别对我的胃口,因为在忙碌的生活中并没有过多的时间容我们去阅读一些长篇或者生涩的东西。

  本书最开始给人的感觉只是一种新海诚风格的轻小说,前面的剧情让我联想到了秒五,现实生活的不易与青梅竹马的“羁绊”到了中篇一些前面埋下的伏笔开始发挥作用,宫城的篇幅开始增多,相似不辛的遭遇,差不多心理状态很容易让两个受伤的人互舔伤口。从楠木最开始见到宫城的就说了她是他“喜欢”的那种类型,从楠木认识到宫城也是个实实在在的人,而不是一个NPC开始,喜欢开始逐渐加深。从楠木在第一次抱宫城去睡觉,第一次让宫城先去洗澡,第一次让宫城跟他一起睡,从那个满天繁星的湖边开始喜欢升华成了爱。楠木第一次在照片馆老板那里表现出了宫城的存在,爱也在不断加深,最后的高潮两人为了对方纷纷舍弃了最后的生命,只为了三日的幸福。

  上面的一段是本书的剧情,个人觉得本书比剧情更为吸引人的是书中作者的世界观和想要传达的东西——蠢病到死方可愈

  书中的楠木,姬野,宫廷都是得了“蠢病”的人,在看书的且有共鸣的我们大概也同样患有此病,看待过去总是留恋,认为自己总是独一无二,面对他人总是认为都是从众没有思想的木偶。总是自以为是的保持的那份莫名其妙的高傲,时间给了书中的主角打击。面对自己的人生到底值多少钱,第一卷中楠木认为自己的独一无二至少是三亿,可是到结尾知道只是三分钟的话费他并没有觉得有什么不满,就像书里说的他三十年中得到的东西远不如那三个月,看书的你我大概也在思考面对我们的人生到底值多少钱,换一句话说我们的人生到底有多少意义有多少价值,“蠢病”我们多少都有一些,也许我们需要一种类似于“死”的方式来治疗。

  最后书中值得深思的句子太多,个人最喜欢:大部分的失败者只会说什么如果人生能够重来,一定能创造不凡的成就,自以为在尝过人生苦楚之后,就不会重蹈覆辙了。可是包括我,这种失败者根本搞不清楚状况。失败的人的却十分了解何谓失败,但了解失败和了解成功是完全两码子事,就算换回失败,也并不代表就能够迈向成功,因为夹在两者之间的终究只是一处灰暗的起跑点。可惜失败者们向来不了解这点。

  《三日間的幸福》读后感(十):有界限的人生

  我自认为是一个不费什么力气便可轻松融入身边群体的普通人,我知道自己很幸运,身边的人总是那样的包容,无论出挑还是平庸。

  我的同桌曾经问我为什么不担忧死亡,在她看来不知何时生命就会突然终止,也许理想还未实现,也许还未轰轰烈烈的恋爱一场,她害怕一事无成得离开。

  我不知道怎么回答。也许是像楠木先生在售卖生命之前自恃在充满无限可能性的未来里终将实现自己的价值走上人生巅峰;也许是抱着“初生牛犊不怕死”这样的骄傲想着人生很长。

  在我看来,像楠木先生将自己的寿命售卖殆尽到只剩下三个月甚至三天也许是幸福的。因为他不用担心飞来横祸会终止他本就脆弱的生命,在那一天到来的时候不论是自暴自弃还是实现价值他都可以无畏的面对,因为生命中最可怕的未知在他面前已不复存在。

  这样有界限的人生或许是美好的,不必像我的那位同桌那样担忧,可以在有一定的经济支持下放纵自己或完成自己不管多么放纵恣肆或在旁人面前荒唐可笑的梦想。

  有界限的人生是否比未知的人生更好?

  我不知道

  既来之则安之

评价:中立好评差评
【已有2位读者发表了评论】

┃ 《三日間的幸福》读后感精选10篇的相关文章

┃ 每日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