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手机版
《心理学了没?》的读后感10篇
日期:2018-06-18 21:48:02 来源:文章吧 阅读:

《心理学了没?》的读后感10篇

  《心理学了没?》是一本由林肇贤著作,中信出版社出版的假精装图书,本书定价:36元,页数:296,文章吧小编精心整理的一些读者读后感希望大家能有帮助

  心理学了没?》读后感(一):一周打开心理学的一扇窗

  一周的时间对一门学科进行全景式的扫描式的了解,并且要求条缕清晰简洁生动,还要和你的生活发生紧密联系。试想能否做到?如果从教师备课的角度来讲,这就意味着你要把自己学识倾囊而授,还不能让学生吃得噎着!

  这个难题,被林肇贤先生拿下了。《心理学了没》就是让你一周读懂心理学的一本书。读得明白,而且,不累。依我对心理学接触了不短时间的见识而言,这本书着实是下了功夫的。不过,想来也够难为林先生的。

  我们一起来看看它的目录——

  周一,心理学导论;

  周二,心理学的起源脉络

  周三,心理学的重要学者理论

  周四,心理学的学科分支;

  周五,从心理学看问题

  周六和周日,放下书,实践心理学。

  在七天时间里,要纵横交错地把心理学翻捣个遍,关键是还要同时讲求“科学”与“趣味”二字,毕竟是大众读物,艰深的确不易。但是一味顾了好读,又难免落了下乘。这是这本书要解决的关键问题。于是,我尝试着摸索林先生是如何做到的。

  首先,他精选了案例。这种案例不但具有典型性,还具有与人们现实生活紧密联系的特质。在区分正规心理学与通俗心理学的问题上,他推出的是“皮纹测试”和“音乐促进儿童智力发育”的两个问题,从对他们的甄别中体现了正规心理学与通俗心理学二者的分野。在如何学习心理学家一样思考的问题上,他选取的是喝咖啡例子,非常生活化。书中很精彩章节是“如何快速了解心理学,从七个面向开始”,每一个面向都以一个典型案例串起,不枝不蔓。记住这一个例子,也就记住了这一个流派。比如,男人女人情绪上的不同是源于生理基础上的先天差异,你的视觉听觉嗅觉味觉等等感官会与你的学习搅在一起是源于认知功能原理。大家最爱的测试则出现在“人格分类”这一板块。

  其次,他讲求了细节。在串联心理学发展历史代表人物时,苏格拉底的外貌——穿着破旧长袍,其貌不扬身无长物。柏拉图则俊美非凡,无论男女都为之倾心。笛卡尔的“我思故我在”、华生的“给我一打健康婴儿”都以标志性的语言被人们熟知。荣格与弗洛伊德首次见面30个小时讨论的不眠不休最终却以分道扬镳收场。弗洛伊德固执父性权威,荣格一头扎进了直觉灵性女性领域

  第三,他特别注重了与人们现实需求的对位。诸如IQ和EQ的衡量、人际沟通法宝、人见人爱的秘诀、增强自信办法以及幸福生活方程式等等,这只是其中的一个章节而已。正如前文所述,几乎所有的心理学概念,他选取的例子都与生活息息相关,使得全书阅读过程行云流水吸引力始终不减。

  不得不承认,这是一本真正懂得心理学奥妙的人写出的书。不只是因为作者讲的是心理学,事实上,写这本书的他,也牢牢抓住了人们的心理。

  《心理学了没?》读后感(二):心理学的意义——对我意义不大吧

  无论哪种性格的人,都要生存,只是状态不同。

  比如,要生存,先就业再择业。大家都就业了,有人适合,有人不适合,适合的人会稳定些,就有长期的经济发展,不适合的人不稳定,就没有长期的经济发展。

  于是,经济仍是目的,就业仍是不可避免选择,而在同样的选择面前,哪种更适合,则是其中的一个因素

  为什么他们不愿意呆在大城市了?因为有收入也有支出。长期来看,结婚可能性很大,于是支出必定增大,必定困难,于是他们都回来了。而回来后生可能适应,像同学A,可能不适应,像同学B。但是回来是相信经济学的选择,为的是影响人类发展占重要因素的可持续的理性。留下的人必定是绽放花朵

  问题是,同学B如何接纳自己,正视自己的情绪,可以更了解自己,认识自己,以便于在可调整范围内获得内心平静,就是心理学可以帮我解决的问题了。

  心理学是哲学和生理学孕育出来的

  Dr.伦太郎就是科学心理学和精神分析演绎

  心理学是科学吗?不是科学的话,心理学可信度高吗?可信的话,怎么应用在我身上呢?

  心理学作为分析人类心理的学科,自然不能完全说是科学的,因为人类的灵魂既不能完全说是物理的,也不能说是功能的,灵魂无法用科学来证明。所以,如果说心理学是科学,首先就认定了人的心理是物理状态的,或者是功能上的,或者是无法解释的。

  你认为呢?

  当代心理学

  精神分析,借由少数人所形成的理论是否能够适用于所有人,科学测量方式提出的理论证据仍未获得令质疑者满意的解决方式;

  行为主义,将心理学带向近乎纯科学的领域,他们对弗洛伊德提出来的那一套心理决定嗤之以鼻,认为人类行为只不过是经由大大小小的学习累积起来的惯性,所谓的心灵潜意识丝毫没有研究价值。似乎很难说明人类与动物有什么本质上的差异,而所谓的爱、自由意志尊严高贵情操,也找不到立足之地了,这直接带来了下一股反动思潮——“人本主义”。

  人本主义

  相信人类生命本能是朝着有意义方向发展,因而心理治疗是在开发释放个体本来就有的能力,而非对人格进行专业的操纵。然而除了罗杰斯之外,多数人本主义的治疗师都没有投入太多精力在研究上。

  认知典范

  科学心理学的再次复兴

  认知心理学的基本架构就是信息处理模式:将人类视为主动的信息处理者,把整个处理历程分为不同阶段,再仔细去研究每个阶段,这个研究取向显示认知心理学大都建构在还原主义的基础上。

  另一方面,其轨迹则开始与“神经科学”交叉在一起。

  认知心理学已被公认为目前的主流,它将心理学的科学化运动推向了极致,然而批评声音依旧存在,其中最直观的也许是:如果“认知神经科学”在字面上已经没有心理学的踪影,那它还属于心理学吗?再者,极端强调科学的实证取向与主题,也引来与行为主义类似的“去人性化”质疑。然而不可否认,作为一门基础学科,认知心理学贡献前所未有的科学基础,许多心理学领域受惠于此,从而实现了理论与应用上的突破

  正因为每个人的哲学观点不同,造成了不同的人会接受不同的心理学理论吧。

  伦太郎原来属于精神分析类别啊,维基百科评价为:尽管精神分析法饱受争议,甚至被认作伪科学,它对精神病产生持久影响是不可忽视的。

  不是所有问题都能用科学心理学解决的时候,比如其中一集那个女人对那个科学派别的医生发飙的时候,短时间内要从科学角度去解决问题已经不实用了。所以,伦太郎起了作用。但并不表示,我们就放弃科学方法了,毕竟在那里未来道路很清晰。

  伦太郎之所以受欢迎,也许是因为他的心理学理论更有人情味吧。但是科学对世界的贡献更大啊。

  通俗心理学在市场机制大放异彩,有服务需求的重要价值。它虽然不正统,却是对正统心理学的弥补;精神分析虽然不科学,却是对科学心理学的补充

  也许,这正如看电影,虽然有那么多烂电影,但是我今天想骂人,于是去看它吐槽;有很严谨的电影,给人精神上的追求;大部分时候,我们只是把看电影作为一种娱乐,于是去看评分高的娱乐电影。

  通俗心理学就像烂电影;科学心理学就像学院派的电影;精神分析或许是属于高分娱乐电影吧。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

  商业转载请联系作者获得授权,非商业转载请注明出处

  作者:Bunny Yuan

  链接:https://www.zhihu.com/question/19990792/answer/19286169

  来源:知乎

  其实越来越多的人认为心理学是一门人文学科,是最接近人的学问,不是科学。

  简单的讲人的情感体验是无法精确度量的,曾看到个国外名校的心理学公开上心理学教授物理学玩笑,“请你告诉我你的悲伤有几克,你的愉快有几米?”(原话不记得了,但大致是这个意思

  个人觉得,你可以从科学的方法去尝试研究,但要定个性的话,答案依然是否定的。研究大脑运作神马的,应该是脑科学吧,研究神经脉冲的那也是神经病学吧....

  所以,最后心理学对我有帮助吗?

  纯科学都只能在摸索中接近真理,心理学由于心理难以定义原因,都还不能完全归为科学。或许,大多数时候,它就像有些好莱坞电影,虽然是用哲学来包装了,但本质上还是商业电影。

  也许,心理学,就像是看电影,哭过笑过之后,我还是那个我吧。

  书中又说到,运用独立思维,寻找对自己有意义的真理,心理学也不例外

  什么是对自己有意义的呢?

  加入,我现在需要的是一个重大的决定,心理学显然不及经济学对我有说服力,于是,心理学在重大问题抉择上,可以解决的问题,只能是提供其中的选项吧。

  如果是不那么重大的决定呢?

  心理学的书,要么什么快乐人生,学习乐观,都是整个人生的事情,不敢苟同。

  不过最后的书单,引申出下面几本书可看:

  《其实,你不懂心理学》,《电醒人生》,《路西法效应》,《打開史金納的箱子

  第一本是把心理学具体到每件小事的,后面的比较偏重科学心理学。

  还有就是电影片单了:

  《50 First dates》、《昨日的记忆》、《Fight Club》、《A Beautiful Mind》、《Black Swan》、《The Hours》、《As Good as It Gets》、《Hide And Seek》、《The Silver Linings Playbook》

  《心理学了没?》读后感(三):七天的心灵SPA

  和这本书呆在一起的日子,本身就是做了一次为期一周的心灵spa。

  或许你觉得它略简、略浅,但作者已明确了自己的初衷——试图以极为简略文字带领读者看看热闹,也看看门道。

  这本书提倡用一周的时间来认识心理学,从基本的定义讲起,分别涉及了起源和脉络、重要学者及理论、学科分支、心理学的实践等等内容。乍看之下干货满满,却一点儿不会艰涩难懂。作者用平实的语言,加入贴近生活的事例,将一门富有魅力的学科一点点展现在你的眼前—一那是一棵枝繁叶茂、开满绮丽花朵的大树

  不管是这本书还是这本书所研究的对象——心理学,都让我拥有了多元视角看问题的科学分析思维以及获得更多快乐和智慧途径

  谈到心理学本身,原来,在相似身体结构的掩饰下,在看似平静的面目下,人类的心理世界竟是这么精细复杂。在这个既模糊抽象的世界里,从古希腊的苏格拉底,到精神分析学派鼻祖弗洛伊德,再到年轻却充满出色创意的认知心理学者斯滕伯格,多少心理学科巨匠前仆后继观察、分析、归纳、提炼,形成各有特色的理论系统,把人类混沌的心理世界的大门逐步打开,这才有了针对现代心理病的有效治疗。

  在读书的过程中,我为自己曾经体验过的心灵感受找到了高逼格的专有名词,对身边人的行为模式有了多角度的理解,对于甄别个人心理是否健康获取了更科学的方法,针对如何达到人生的圆满有了更深刻的认知。

  那些心灵SPA最快意时刻,是我读到以下内容的时刻:

  为什么视听感官能导引到自我的回忆?那是情境脉络效应,用这种方法可以治疗失智症。

  什么是真正的快乐源泉?绝非生活条件或是享乐,而是心流体验。增加这种体验,时间静止,人的快乐达到顶峰

  为什么和有的人交谈会如沐春风?原来那是同理心的作用。将之运用到沟通中,将会事半功倍

  IQ、EQ与个人成就之间究竟有什么关联?智力的多元岂止是IQ能够概括?情商助人升迁,但对个人成就帮助甚微。

  ……

  也想做个心灵SPA吗?翻开它吧。

  《心理学了没?》读后感(四):自愈指南,速速前来

  最近中信出版社推出了很多新书,《XX学了没 》系列在其中 ,从书名封面都非常抢眼。

  心理学说是专业,其实也非常普遍。每个人在生活中都会或多或少的运用到一些心理学知识 ,无论你自己是否意识到。不管是为了更好的融入一个集体,还是在面对困难时更好地激励自己,你都会运用到一些浅显的心理学知识。至于我翻开这本书的原因,其实是想借《心理学了没?》的指南,为自己的日常生活储备一些可以自我心理疏导的知识。

  《心理学了没?》一书分为几个部分。首先从总体介绍了一下心理学的概念,其次介绍了著名的心理学家和学派,最后讲了几条具体的心理自愈和运用实例。每一部分都非常浅显、有趣。

  之前在学习文学批评的时候,在心理批评中对弗洛伊德、荣格有初步的了解,在学文化史时对笛卡尔等也略有涉猎,本次阅读,对于我来说,最大的收获就是初次接触到了正向心理学、知道了马丁·塞利格曼。

  现代社会工作、生活压力颇大,人的幸福感往往受到物质的干扰,被扭曲。接受正向心理学的指导,或许会有不一样的发现。

  想初步了解心理学,在日常生活中进行自我疏导?自愈指南,速速前来。

  《心理学了没?》读后感(五):为了谈到心理学时不再出丑

  这个世界上对心理学真正一无所知的人应该已经很少了。就好像走进任何一家咖啡店都有人在大谈“互联网思维”一样、对心理学再不了解的人也应该多少知道一两个心理学名词,比如“俄狄浦斯情结”,比如“抑郁”。但是这种一知半解总是有一点风险存在,比如你在社交场合胡扯的对象万一是个心理学方向的专家、这就成了班门弄斧,或者不小心搞混了两个拗口的心理学名词、在众人面前下不来台(这两种事儿我都常干)。无心向学的人为了避免这样的风险,有心研究心理学的人为了巩固知识,不管出发点是什么,总之,在了解这个领域的某个时间点上,你会需要停下来、梳理一下自己迄今为止了解到的知识,把那些零散地堆在记忆宫殿各个角落的信息一一放到它们应该待的地方。像这种时候,就可以来读一读这本书了。

  我对综述某个学科的书总不很信任。一个养成了学术严谨性的人看到这本书的宣传标语“一周时间,读懂心理学”,肯定是要在心里打个大问号的:如果真能只用一周时间就读懂心理学、那还要大学干嘛。显然这本书希望做到的、能做到的并不是深入地介绍每个心理学分支的具体内容,而是为读者打下一个理解心理学的最大的框架。因而,这本书适合的应该是两类人,一类是像我这样好读书不求甚解的人,书零零碎碎看了一大堆,名词和实验记住了一些、但却完全搞不清楚谁是谁,说起心理学前三分钟听上去很牛逼、后五分钟就开始错漏百出。另一类就是还没开始了解心理学、白纸上好作画的人。

  就我自己而言,读这本书的过程一直是一个让脑子里站错了队的人回到各自位置上去的过程。比如荣格和弗洛伊德,我知道他俩认识,但却并不知道谁年纪大谁年纪小、谁影响了谁;比如笛卡尔的“我思故我在”、我其实并不很明白这句话除了哲学上的意义之外,在心理学范畴、尤其是神经学范畴中应当如何理解;比如马斯洛的基本需求理论,这个来自于政治教科书的概念,我从没有跟心理学联系到一起过;比如赫赫有名的恒河猴实验,我虽然知道实验内容和结果,但却并不了解它属于心理学具体的哪个分支。

  有句话说,先把书读厚、再把书读薄。零散而广泛的阅读能做到的,是提供无数纷繁的知识,而系统梳理则负责把这些散落满地、乱蹦乱跳的知识一一收回到各自应该安生待着的地方。于是下一次调取信息的时候,大脑才能清楚明晰地看到信息与信息之间藕断丝连的巧妙联系,而创新思维,往往就是以此为前提诞生的。作为读者,我很高兴有这样一本书能够帮我综合梳理到现在为止沉积在记忆深处的知识,这样的梳理必定能够把我对这些信息的理解带到一个更高的高度。尤其值得一提的是这本书中的“三分钟重点回顾”,脑子里想着回家要把前面这几章的内容整理一下的时候、随手翻过一页却发现作者/编辑已经帮我整理好了,这种感觉怎一个爽字了得。

  不过爽总是有代价的,跟自己亲手整理相比,看已经整理好的脉络,果然还是很难进脑子。编辑不如考虑一下,下次做成笔记页、让读者自己画个思维导图、也许效果会更好一些?

  《心理学了没?》读后感(六):超简心理发展史与生活的应用

  文/儿歌

  如今的书多半是读者瞟两眼就决定生死的,我对这本书第一印象就是封面很有趣,书的质感也比同类心理学的书强不少,所以我还是很有兴致的看完了这本《心理学了吗?》

  这本书的作者设定是让我们轻松的学习心理学的,一周时间,读懂心理学!所以我基本上按照要求每天会到晚上看一部分,五天轻松的看完了。出这本书的目的就是让我们训练一种独立思考的习惯,当面对复杂的对象时,保持一份清晰的思绪,内化了科学辩证法,学习这本书的最大价值就是希望我们获得实质的帮助,透过可操作的原理原则,为我们解决的生活中问题。

  书的第一章,周一——心理学导论,提出了心理学的原点:就是希望对人类的想法和行为提出一套合理的解释,并且让我们有办法进一步预测甚至去影响别人的想法和行为。列举了生活中的例子加以说明通俗心理学和正统心理学,主要说明人心理与生理的的联系。

  第二章,周二——心理学的起源和脉络,对我而言这本书的精华在这里和下一节。1.古希腊时期到18世纪,首先是罗马名医盖伦的四气质理论,心理学上最早的人格分类到苏、伯、亚三位哲学家的思考,之后是笛卡尔的贡献“身心二元论”,和“我思故我在”,所以最早的心理学都是来自数学,人们不外乎只用观察、思考、推理的方法,似乎没有找到什么工具方法对心理学进行研究。2.18世纪后这段时间,医生已经介入了心理学的研究,从梅斯梅尔的磁疗骗局人们开始,威廉冯特设立了第一个心理学实验室到美国心理学会成立,但是模糊的研究并没有太多给后人留下什么价值。3.19世纪后,在我看来,这是心理学发展中开天辟地的时刻。佛洛依德的精神分析和潜意识,本我、自我、超我人格理论逐步被大家公认,许多人看过的《梦的解析》就是在这个阶段提出的。毕生提出行为主义,而罗杰斯也是人本主义创造者。很多美国影视作品里的心理医生都会用到他们的理论,所以他们的方法得到了继承。最后是乔治米勒提出的科学心理学,多半结合医学实验的方法,再次证明心理学和生理上构造的关系,如海马回是重要的瞬时记忆变成长期记忆的枢纽。这一章很精彩,有兴趣的人可以再找其它书看,毕竟这本书类似快餐嘛。

  第三章,周三——心理学重要的学者和理论,会提到荣格、马斯洛等人。我们通常熟知的人格面具和“阴影”和五个需求层次理论就是他们俩分别提出来的,有兴趣可以自己看一下。

  第四章,周四——心理学的分支意义不大,可以忽略。是关于心理学治疗的,但是写得很浅。

  第五章,周五——生活中的应用,这一张也是这本书的核心。许多人的问题会被在这里提到,如如何克服自卑、自己总是没有安全感怎么回事、受到了挫折怎么办?如何宽恕、如何幸福等。这一章写的蛮详细,结合了实际中的很多小问题,透过了现象阐述了心理学的本质和如何让个体变得向着好的方向发展。

  第六章,周末——没多大看点,可以舍弃。

  总的来这本书排版好,结构合理,适合快餐式学习。如果看想学点心理学,不用一周,一天足矣。用得到的社会科学,解决你的实际问题。

  《心理学了没?》读后感(七):心理学的入门级读物,少年你还等什么?如果爱,请深爱~~

  中信出品,必然精品~从来没有后悔过~

  中信最近推出了一系列《xxx了没?》“丛书”,涉及经济、哲学和心理。三个与我们息息相关的领域,没有枯燥的说教、从周一到周五,只要利用零碎的时间,就能了解这几个听起来很牛逼的xx学的梗概。这样的设置,既符合当下的速食文化,也能让读者克服拖延症所带来的读书如抽丝的困扰吧。

  作为运用最广泛的一门学科(之一),心理学既可以说是神秘的,也可以说是常见的。

  说它神秘,是因为人们总在听说某人师从心理学后满脸“你猜我在想什么”的好奇;说它常见,是因为街角算卦的老头都比你深喑心理学之道。

  那么,这是不是意味着心理学就是个神秘又常见的矛盾的存在?

  鸡汤文里总说,有人的地方就有江湖….

  不是鸡汤文的本书评里说,有人的地方就有心理学…..

  这个年头,似乎不说自己懂点心理学就是跟不上时代的脚步了呢~

  再来看看看市面上名目繁多的心理学书籍,对心理学感兴趣的你,知不知道自己不知道应该挑选哪一本作为你的入门书籍(装逼利器)呢?

  (埋头挑书中)

  回过头来,挑书挑花眼了的你,告诉我,心理学是什么?

  就好像心理系的学生,大一第一堂专业课时,老师的随堂互动的问题一样~

  心理学

  是解梦的周公?

  是奉为圭臬的星座小王子,是无所不能的预测大师女巫店?

  是不要对我说谎的FBI分析师?

  是郁闷时、狂躁时、伤心时听你诉苦的咨询师?

  为什么对心理学感兴趣?

  因为

  催眠术?

  分秒识人心?

  寡不敌众不合群?

  为什么会有同性恋?

  我呢,是因为想转变自己别扭纠结的性格,For a better life,才跨进了心理学的大门。经过了一个学期的专业课学习,和大量的课后阅读,才对这个专业有了一个初步的模糊的概念,到底什么是心理学?用通俗的语言,三言两语,我也讲不清楚。

  我只记得专业课老师说过一段话,学心理学的,要多读书,同样的书不同的版本、不同的作者都会有不同的观点。就好比是内地、港台和海外的教科书都有不同的侧重。

  对我而言,温和的台湾人所写的著作,更对我的胃口。教科书是这样,课外读物也是这样。

  那么这本由台湾学者所著的《心理学了没?》到底如何呢~

  说不够深入的人,会有,说不够全面的人,也会有。

  但是从挑刺君的角色来看,想要面面俱到还要有一定的深度的,不是书,而是辞海。

  那么,这本书到底怎样呢~

  一个心理学专业出身的学渣如是说:这是一本适合入门者的课外读物

  就像本书文前小语中提到的那样,作者试图以简略的文字,带领读者们看看热闹也看看门道。并希冀能有只言片语引发大家对于心理学的热情,能为大家的生活起到帮助。《心理学了没?》的读者,多半不是也不会成为一个心理学家(恩,我是一个学渣…),少了学术包袱的我们,能有更大的空间更大的自由去探索属于自己的心理学理论,过好自己的一生。

  这,可以理解为作者“抛砖引玉”的带有台湾特点的自谦吧。

  所以,才会有DAY1-DAY5的文章架构,才有了涵盖心理学概论(我会告诉你们心理学概论其实是一门课吗……)、起源和发展、学者与理论、分支到心理学与人们的关系范畴的本书。(请不要做一个标题党,这些看起来是很枯燥的章节,其中却是由身边故事和“不明觉厉”的心理效应和名词解释串联起来。)

  DAY6展示了生活中是如何通过心理学的实际运用来缓解高智青年略微坎坷的职场之路的。最后,寓教于乐,书中罗列了一些与心理学有关的电影,让大家透过夸张的艺术表现,更好地体会生活中的心理学。(不要小看这一部分哦,专业课的老师也有推荐的电影清单的…看完之后写总结什么的最痛苦了….)

  最后的最后,则是为那些读完本书,对心理学产生了浓厚兴趣的真爱们准备的书单啦~请把他们都买下来然后大快朵颐吧~~

  读完了这本书,就好像回顾了我的大学四年。从大一的普通心理学,到大二的心理学史、实验心理学、心理测量、心理统计、心理学方法、实验研究与文献综述、人格、人际、健康、变态、生理与解剖、认知心理学、咨询心理学这些必修课,到大三的GAP、犯罪、广告、团体辅导、管理咨询等选修课……还有一堆必读选读的课外书单需要完成,要做的了实验,发的了问卷,写的出paper,背的来诊断….

  心理学傲娇的科学属性和文艺的哲学属性就是这么多,如果都能接受,那么就请翻开书从入门开始学习吧~

  .其实心理学是融合了生理学和哲学的一门学科,对心理学感兴趣的你,也去看看《哲学了没?》这本书吧~

评价:中立好评差评
【已有2位读者发表了评论】

┃ 《心理学了没?》的读后感10篇的相关文章

┃ 每日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