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手机版
《推理之门由此进》读后感10篇
日期:2018-06-17 20:22:01 来源:文章吧 阅读:

《推理之门由此进》读后感10篇

  《推理之门由此进》是一本由杨照著作中国文联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29.50元,页数:200,文章吧小编精心整理的一些读者读后感希望大家能有帮助

  《推理之门由此进》读后感(一):《推理之门由此进》:推理之门不止如此

  首先是要说点抱歉的事,大概在几个月前,我的一个朋友向我约稿,说是要写一篇有关推理小说研究文章好用在他们自己做的一份刊物上。我本来答应了下来,等到开始着手的时候发现难度颇大,所以一直也没能如约交稿。尽管之前读过为数不少的推理小说,也尝试写过数万字的研究专题,但那都是几年前的事了。当你的阅读不再聚焦在这一单一类型文体上时,便很难再写出真正有必要写的东西了。

  这个或许也是推理小说作为种类文艺题材特殊性了。再旁人看来再狭隘,它都是一个独立独特世界。或许更像是一座城堡,尽管诱人,但异乡人的进入,却通常是颇费周章的。

  杨照老师的这本《推理之门由此进》从作品定位上看,似乎是一本给推理爱好者的“导游书”,整本书读下来,作者文学素养毋庸置疑,有关小说与世界的讨论常常有令人醍醐灌顶之感。但或许是瑕疵,这本书更像是一个旅行者给想要进入城堡的人的指南,多少有些“不接地气”。

  作者选了四位作家,柯南•道尔、雷蒙德•钱德勒、翁贝托•埃科和宫部美雪作为推理小说的代表,来引领读者进入“推理之门”。四位作家的确颇具代表性,其中柯南•道尔的入选不容置疑,这是一个只要是谈论推理小说,便无法绕开的伟大名字;而接下来便介绍雷蒙德•钱德勒,似乎让“推理城堡之旅”的游览,缺了一处重要主题。钱德勒的冷硬派,按书中观点弥补了推理小说现实性的缺憾,但不要忘记的是,推理小说的虚构性,在推理小说史上被成为“黄金时期”的二十世纪二十至四十年代,成为其占据人们案头的唯一理由——尽管再后来,小说里“诡计”的枯竭和人们对文学作品的其他诉求使得这一特性成为推理小说发展面临危机的首要原因,但既然要谈论推理小说,显然是要基于推理小说的发展来谈论。

  至于翁贝托•埃科和宫部美雪,其作品同样十分出色,但代表性同样有待商榷。关于作为“黄金时期”之后,本格推理的重要分流,历史推理小说因其知识性与猎奇性并举而受到人们欢迎,埃科和他的《玫瑰的名字》显然是其中的翘楚。但问题在于埃科只有一个,《玫瑰的名字》也无可复制,也便很难对这一文体的发展产生实质性影响。而谈到宫部美雪,在现代日本推理领域,似乎可以作为一个很好的代表,但“一叶知秋”的原理,似乎在这里也并不是很适用。作者对上述四位作家的观点到位且偶尔精辟犀利,但整体性似乎要差一些。他或许描述了“城堡”的侧面,“由此进门”也未尝不可,但推理之门,其实不止如此。

  当然,正如前面也提到的,杨照老师在这本书里对类型文学,尤其是对小说本身意义的探讨是很出色的。基于深厚学术功底,他为我们展现的,是幻想之与现实的联结与其实质性意义。或许王朔所说,“看小说学人生纯属扯淡”说的在理,但人生在世未免枯燥烦闷,需要幻想的时候,读小说的人可以秉着烛光,在深夜里随着文字成为任何人,待到天明,伸个懒腰即可出戏;不读小说的生活或许很无趣,甚至危险——你要怎样在完全写实的生活里,排解自己无的放矢遥不可及呢?

  因而,如果你之前并未读过太多推理小说,并且希望通过一本“指南”找到所谓的“推理之门”,那么这本书或许并不是一个很好的选择——实质上,很难有一本书会成为一个其他很多书的“城堡”的“指南”——那样的工作需要一个天才完成,而一个天才,怎会让自己困在一座城堡里呢?

  《推理之门由此进》读后感(二):指出星座的那只手

  《推理之门由此进》是属于一口气就能读完,但一下子有点难评论的那种书。这种难来自两个方面:一是阅读的观感太好,也许因为是授课摘录的关系文本非常亲切同时结构分明节奏明快。即使在一些章节有一点点口语化的重复,但是整个感觉层层推进毫不拖沓,不像某位蒋姓大师品读作品,睡醒再听不耽误。要讲评这种很难讲得比它更有趣的文章,让人语塞。二是杨照提到的作家作品基本我都看过,但他却说出了很多我看过没想过的地方,让我在“是是是,可不就是这样我怎么没捋出来”和“哦哦,原来是这样啊”两种感慨间摇来晃去。忙着点赞,多说就有画蛇点足的嫌疑,这样的感觉让我语塞之外还加上心塞。

  细说起来,杨照在书中划下了四个推理山头,概括起来是科学诡计的本格派(柯南道尔开了山头之后,阿婆阿加莎等也划在此列),沧桑接地气的硬汉派(影响了村上的钱德勒以及布洛克都在此列),不刨坟写不出来的历史推理派(出于知识背景原因当初我最不爱读的埃科大叔在此列),还有世间百态社会派(我最爱的宫部美雪和她的师傅松本清张在此列)。但我过去把推理小说划为费脑派和操心派。前者借破案的名义,谋杀读者脑细胞。所以本格和历史在我这都算费脑派。后者强调面对杀戮的众生百态,操碎了的是侦探心凶手心受害者受害家属心还有路人心,所以硬汉和社会在我这都算操心派。但我从没想过它们为什么会出现,它们的出现的意义到底在哪里,还有这些经典作品和形象创作方法到底有什么特点

  而杨照把它们放回了各自的时代背景里,于是它们每一种都独立于自身故事之外,拥有了时代意义。比如福尔摩斯,是在十九世纪科学精神的兴起导致上帝退位,城市发展导致人群居住条件变化的大背景下被创作出来的;而马洛式的潦倒硬汉,又是美国最初的创建者——清教徒的原罪心态催生的;埃科还原了一个深植故纸堆的侦探给陷入“谜团和反谜团”泥沼的推理小说一个新方向(关于这一点其实我持保留态度,因为约瑟芬铁伊那本《时间女儿》是要比《玫瑰的故事》早得多的历史推理小说,而创作背景前移又是独属于博学的埃科的必杀技);宫部美雪师承的松本清张用推理做鱼饵引诱二战后回避思考社会痛苦的日本人开始正视问题……作品和时代的关系从阅读时隐隐约约的感觉里清晰地浮现了出来。

  而就像阿婆是写诡计里最能表现众生相,岛田庄司这种快诡计到扯淡的本格派也会在《北方夕鹤》里表现铁汉柔情一样,四大山头下面一定会有交叠了互相特点的作家,这可能是一个介绍性课程无法一一涵盖到的。加上为了突出每一课的主题,他在描述一些作品的意义时会故意制造戏剧性,于是引用的论据会比较刻意。另外我比较遗憾杨照没提到的铁伊笔下的格兰特探长,在我看来他属于普通基层警务人员,没有过人的天赋和探案技巧,有的无非是对于人性丰富经验,和幽闭恐惧症这种“有缺陷主角最亲切”的另类特点,是本书提到却没有展开的,科学超人式侦探和苦大仇深式硬汉之外平凡公务员型警探的代表人物

  但总而言之这本书是想了解推理这种类型小说的读者不错的选择,无论过去有没有阅读推理小说的习惯,杨照的讲解都展开得很充分。当然读过原作来看更好一些,对于他的说法会有感觉的呼应,另外不会有被他人观念先入为主的问题。

  阅读这本书,像小时候星星,一颗一颗,看着热闹,有时候还知道它固定出现在哪个位置,但在大部分时间里看过也就看过了,没有更多。直到有一天有一只手,把几个总是挂在那个习惯位置的星星指出来,告诉我“这是天后座”顺带还讲了讲希腊众神的多疑和善妒。从此抬头看夜空,就又多了点盼头和念想

  《推理之门由此进》读后感(三):阅读推理的意义

  作为一个天生喜欢读书的,一般不大去思考读书对于人生的意义,就像当你真心爱一个姑娘的时候你也不会去想她到底什么地方值得你爱,因为一切都是自然而然的。你唯一的答案就是“不读书干什么呢”,就像“不爱她爱谁呢”。天生的读书人,读起书来就是会快乐,这种快乐可能来自对知识的获取,可能来自对观点的认同,更有可能来自对故事的愉悦。而最容易产生阅读愉悦的书当然是小说,小说中最愉悦的是类型小说,而类型小说里最愉悦我的是推理小说。假如某一天某相关部门做出了一个相关规定,只允许我读推理小说,我想我也不至于太痛苦吧。

  读推理读多了,也就会在心里形成一个庞大的推理系统,什么本格派社会派,什么英式推理什么日式推理,什么变格派什么叙诡,等等等等不一而足。那么,如此庞大的系统有没有一个提纲挈领地梳理方法,能不能从芜杂的推理体系中找到最具代表性的典型呢?杨照的《推理之门由此进》就试图做了这样的工作。

  杨照,是台湾著名作家、文化评论家。在本书的《序:一同重新贴近侦探推理》中,作者声称“应该算是读过不少推理小说的人”。而本书的成书则有一个前提,作者是“受邀在‘富邦讲堂’用四个星期讲四本侦探推理经典著作”。四个星期只讲四本,这是一个巨大限制,但也因为这个限制,作者则必须去寻找最具代表性的作品和作家。作者为自己找书设定了三个原则:“第一个原则,是回归侦探推理小说的‘类型’特性,选择具备开创类型意义的作品,换个方式说,就是那种后面衍生出众多仿冒徒子徒孙的作品。”其实就这一个原则,就基本上可以选出最具代表性的典型作品了。作者的第二个原则比较个人化,“是寻找我自己会渴望重读的作品”。而第三个原则,作者关注的是“要有内在与外在的文本复杂度”,因为“内在够复杂”,才“可以经得起仔细的分析”;而“外在延展够复杂”,才能“连络上一个时代、一个社会的特色,可以扩散联系到许多其他的书、其他的文化现象。”

  于是,在这三个原则下,作者选出的四位推理作家分别是柯南·道尔、雷蒙德·钱德勒、翁贝托·埃科和宫部美雪。

  柯南·道尔,无论从哪个角度来说,都应该是推理小说的鼻祖。当然,曾经有人说世界上最早的推理小说是《包公案》,但《包公案》和推理小说还是有着本质区别的。杨照先生认为推理小说要具备三个条件:“有常识难解的mystery,有‘谜团’”,以及还要有“推理”。这倒让我想起了呼延云的小说《嬗变》中的一个情节:当一个学术派大讲特讲侦探的技术的时候,有一个人忽然问他,“推理呢?”其实,即便是《犯罪现场调查》这样的纯技术派侦破,推理过程也是不可或缺的,逻辑思维是任何机器都不能代替的。所以,推理小说才会以“推理”来命名。

  再说回柯南·道尔,这位爵士开创了一种全新的类型小说,而之所以能够把推理小说“类型化”,正是因为他自己不遗余力地把他创造的那位传奇人物来回写,把他创造的这种文学形式反复写,写成一种体系,写成一种类型。试想,如果福尔摩斯只有一本小说,那么也不会形成类型。而他的“仿冒徒子徒孙”们也秉承了这一特性,每一个推理小说家都会把他创作的人物反复写,让人头脑中的印象越来越深刻,包括杨照提到的具有“开创性意义”的钱德勒,也是反复写,把马洛写成了一个类型——硬汉派。

  其实我在首次接触钱德勒、读他的《湖底女人》的时候没有想过他是什么“硬汉派”,只是觉得马洛更接地气而已。事实上,有些时候读推理小说的“分派”倒未必有什么作用,因为你的期待会不一样。我有过一次阅读体验是读折原一的《失踪者》,书的宣传上直接说折原一是叙诡大师,于是我在读了不到三分之一的时候就已经猜中了结局。但问题是,有时候这种概念先行是避免不了的,就好像你读了两本钱德勒,即使你仍然不知道“硬汉推理”,但你仍然会知道此君与柯南·道尔是很不一样的。就像杨照说的:“差异重点不在小说里写了什么,而在你准备在要小说里读到什么,在开始阅读前就带了这种概念。”其实,不管什么派的推理小说,只要你选择的是推理,你就知道它不是言情武侠,你就会带着一份特有的期待。哪怕是埃科和宫部美雪。

  说到埃科,作者在书里引述了一段埃科在接受《巴黎评论》访问时给出的一个有趣观察:“他认为要评价一个国家的文学水准,不能只看这个国家的一流作家写了什么、成就了什么,还应该看看其二流作家的表现……观察二流作家,最容易看的领域,就是侦探推理小说。”以这个为标准的话,那么我国的文学水平是真的提不起来了。只能希望我们的本土推理越来越多,并在量变的基础上做到越来越好吧。而推理越来越多越来越好的基础,还是要有大量的读者喜欢推理,而在读书要问意义的中国,倒也真是前景堪忧……

  《推理之门由此进》读后感(四):这样的快乐,多谢你分享

  作为看柯南和科幻世界长大的资(zhong)深(nian)女(fu)生(nv),推理和科幻为我打开暂时逃离现实的另一个世界。出于某种自大无知,我不读言情,看不懂武侠,更不看网络小说。除了科幻带给我各种奇思妙想,看推理小(ying)说(shi)是我一大乐趣,它带给我智力快感,幻想自己是神探,破获一个又有一个案情。

  直到我读到杨照的这本《推理之门由此进》,才发现一直以来自己未曾入门。

  杨照是个负责任的导读者,他追本溯源,选择侦探推理小说中具有开创性意义的作品来作为四种类型的,每个作品都代表了一种推理小说的模式,经得起推敲。不仅如此,这些选出来的作品还能够在社会、历史、政治的广度上进行延展,扩展到其他的作品,甚至是社会心理、文化现象。

大侦探福尔摩斯

  从前看福尔摩斯,沉溺于作家、剧作家制造出来的“福尔摩斯幻象”。一遍一遍满足于这个完美逻辑推理天才的破案过程,热爱任何关于福尔斯的改编作品,却不知为何如此痴迷。而杨照通过小说中人物性格延续性、叙事视角的开创性、推理乐趣产生的必然性,向我们阐述了福尔摩斯在侦探迷心中永恒的原因。好奇一旦引发,乐趣便不会消失。

硬汉与冰山一角

  当现代主义小说走向极致繁复,叙事时间停滞在无尽的意识流中,避开心理活动,只描述行为现象的极简叙述方式默默成为一种对抗。其中最著名的当属海明威,他的小说风格也被评价为“冰山一角”——冰山的9/10都在海面以下,小说叙述出来的部分,只有露出来的1/10。正如杨照所说“在经历了现代主义小说洗礼后的时代,他竟然能只写表面的行为,不用复杂的文字,不进入人心理深层,却还是写出了能够吸引读者、说服批评家的小说作品来。”可这和侦探小说的类型有什么关系呢?接着杨照解释道“海明威让这种人来呈现他所看到的世界,很自然的在我们心中刺激出了陌生感。这种人就是‘硬汉’,从一个角度看,他们对这个世界有着我们没有的坚强,从另一个角度看,坚强正来自于他们对这个世界有着我们也不会有的一份冷漠。他笔下的硬汉形象,后来就影响了哈米特和钱德勒,他们写的,都是一些不张扬、更不大惊小怪的角色。”我赞同他前半部分的解释,而硬汉对世界的“冷漠“我更觉得是种抽离的态度,抽离出自身来观照整个世界,包括自己的遭遇。所以,“硬汉”不可能是聪明绝顶的福尔摩斯,他们看起来平常,甚至带点悲剧色彩,可就是这样柔软的硬汉,不解释、不张扬,既真实又理想化,成为了与我们生活最贴近的”好人英雄“。

  读完这章,我默默在书单中加上钱德勒的《漫长的告别》。

当推理融入历史细节

  埃科写《玫瑰的名字》之前,推理小说陷入两级化的困境:一边是过于真实化,用推理的形式来写深刻的现实。而现实世界本身就是模糊的、错杂的罗生门,真实到一定程度,侦探小说的谜团也失去了解开的信心和乐趣;另一边是过于单纯的本格推理,抛出谜团、揭开谜底,真相绝对会出现,如此反复,丧失掉新鲜感。符号学家和中世纪学家这样的学者身份使得埃科跳出低迷的两级,开创了全新的推理小说类型——推理也可以很有学问,它可以创造出一个我们完全不熟悉的世界,但还能让读者理解。我特别喜欢杨照对历史的阐释:“历史的最大意义、关键作用,就在于反复提醒——我们的现实生活不是理所当然的,没有那么天经地义的必然。我们今天的生活,不过只是人类有过的千千百百种生活样态中的一种而已。几千年来,其他动物维持着基本上大同小异的生活,只有人类,创造了差异性极其广袤的多元社会与文化。”从这个角度上来说,《玫瑰的名字》借用推理的形式带我们了解不曾想象到的中世纪,巧妙的推理融入纷繁的历史细节,而后来受其影响产生的《达芬奇密码》显得单薄了很多。

悬疑的终极奥义:正义的悬疑

  我始终认为,一流的小说家一定是心怀社会良知,让读者更好的认识这个世界、认识自己,从而成为“更好的自己”。如果说松本清张刷新了战后日本的价值观,重塑新世界正义理念,宫部美雪则通过展现“泡沫后”时代日本世代心态,一步步将解疑的悬疑上升为正义的悬疑,直接将推理的主题升华为对人性的探讨、人与人之间的彼此理解和不理解。这是对类型小说的突破,证明一流的小说不仅仅可以是那些所谓历史小说、社会小说,也可以是推理小说,它可以同样观照现实、直抵人心。

  杨照在自序中说,讲授侦探推理经典著作和整理成书的过程是又一次贴近侦探推理小说的欢乐时光,这份快乐,也感染到读这本书的我。感谢你的分享。

  《推理之门由此进》读后感(五):推理初心者的个人文摘

  选取了本格派、冷硬派、历史推理派和日系社会派四个比较有代表性的作家——柯南道尔、雷蒙德钱德勒、 翁贝托埃科和宫部美雪。演讲稿整理而来嘛,讲的内容就很宽很拓展,不仅是推理小说,也不仅是这四个作家,前后内容上,也多有讲了同一件事的时候。 杨照老师的文字个人非常喜欢,文化底蕴很浓厚,对于不光推理小说小白,文学方面更小白的我来说,收获还是蛮多的,比如让我更具体地明白推理小说这一特殊类型小说与其他类型小说,文学作品的区别,之前只能体会不能言传,更不能细化到小说出现的意义和功能等方面上。

类型小说和纯文学小说最大不同的地方——类型小说不能只读一本。没有人只读一本武侠小说,没有人只读一本罗曼史小说,也没有人只读一本侦探推理小说 .......... 读侦探推理小说的乐趣,就藏在各本小说彼此之间的呼应指涉关系里。

  认同。昨天向比我还推理小白的室友介绍推理小说复杂交错的分类体系,她说,她觉得只分成好看的和不好看的就够了。哈哈,倒是确实省时不少,但对我这种喜欢一段时期内只看特定的推理小说亚型进行对比体会的读者来说,了解如何分类并分类是极其必要的。推理小说的分类同时暗含着它的历史发展与演变,体现着读者与时代的诉求变化,并不是单纯的分类。

犯罪经过或犯罪动机,与更重要的犯罪凶手,必须是不可知或不可解的,只有犯罪却没有谜团,那是犯罪小说,不是推理小说推理小说和“经典”的概念之间,有着一层先天的紧张。 事前知不知道结局,会带来天差地别的感受。这同时提醒我们:介绍、讨论推理作品,有一种特殊的道德责任,你不能脱口、顺笔揭露了结局,破坏别人首次阅读的乐趣。 这点上推理小说的极端反面是诗。

  “经典”有两个标准,一是“必读”,二是“经得起重读”。而推理小说的乐趣在于解谜前的悬疑猜测,解谜后的恍然大悟。重读无法获得首次阅读的乐趣,所以推理小说产生“经典”,要比其他文类困难。

P15~P18

  推理小说起源:十九世纪,sin to guilt,上帝权威丧失,人们不再期望上帝惩罚一切罪行,犯罪变成可以进行隐瞒的行径。同时乡村到城市人口的迁移,使犯罪行为增加。 推理小说成立的条件:犯罪因素、谜团、推理(理性推论,不可维持神秘,也不可用非现实力量解决)

类型小说是在作品创作、阅读之前,已经先有了作者与读者之间的默契的一种特殊阅读现象。 差异的重点不在小说里写了什么,而在你准备要在小说里读到什么,在开始阅读前就带了这种概念。

  之后的两个例子很有趣,还真没想过这些哈哈。(老师讲课时突然瞬移;校园爱情小说里男女主突然飞檐走壁了)

P21

  侦探分类 一种是神探,智商、洞察力高于常人;一种是硬汉侦探,因为人生经历更加了解犯罪洞察人性黑暗面;一种为“刑事警察局的警探们”,最接近常人,运用经验、毅力与责任感破案。 “硬汉”hard-boiled detective,hard-boiled eggs,逞强的蛋。 特质之一,“不张扬”。 硬汉侦探往往带有严重问题和致命弱点,自身便带着内在谜团,和外在的犯罪谜团交杂缠绕。

海明威-哈米特-钱德勒,这是一条明白、公开的文学系谱。意思是说他们各自都很清楚彼此在写什么,也都互相阅读别人的作品,理解之间的影响袭用海明威只告诉读者这个人做了什么,并不解释他为什么这样做。然而重点是他有一种选择性书写及排列有限书写内容的独特本事,让读者强烈感觉到:这件事不止如此,不可能只是这样。

  只看过海明威的《斗牛》,表示看不进去

硬汉侦探最突出最迷人之处,正在于其硬汉身份底下显现的脆弱。了解硬汉侦探的一种方式,是拿他们来和福尔摩斯对比。第一,他们都没有像福尔摩斯那么聪明。第二,他们不像福尔摩斯一样,占有一个高于犯罪者、甚至高于苏格兰场警探的位置。第三,身边没有华生崇拜地一五一十纪录他们的探案过程。

  正是这种高于我们又近于我们的感觉吧

没有高度的书写

  如同村上春树在对地下铁事件受害者进行采访时一样,采取"地对地的态度",指他和被他采访的人之间没有高度的差异。

P96:推理小说有两种,一种以推理犯罪行为,谁用了什么方式干了什么坏事为主,另外还有一种却更进一步要推理犯罪行为背后 的动机,问谁为了什么,所以用这种方式对这个人犯下了这样的罪行。......... 钱德勒的马洛小说属于后者 ........ 和海鸣威很像,只记录行为,把行为的意义藏在海平面下。

  钱德勒的小说没有之前已经默认的侦探小说套路――在结尾侦探对案情进行详细的推理。而是让读者自己随着马洛的遭遇还原推理过程。

会这样写,也显示了在钱德勒的小说中,案情的细节,如何做、如何掩饰,没有那么重要。随着马洛探案的过程,就算我们无法推出每一个环节,也没关系,因为到最后,我们一定会对于为什么发生这件事,出于什么样的情仇恩怨而激发犯罪行为,有了很清楚的认知。那才是钱德勒真正在意,也是他要我们真正在意,有所感触的,

  可见在钱德勒的心中,对文学还是有着自己的追求。

P116:真实的世界是模糊的、错杂的,是时间一旦过去,有些事就再也追不回来的。真实的世界有些谜团是永远解不开的,甚至应该说:大部分的谜团都解不开,甚至根本无从知晓到底解开了没,因为这里没有参考书后面的解答可以让你查对。P136:《玫瑰的名字》是一部了不起的历史推理小说。它不是一部带有历史趣味的推理小说,也不是一部穿插了推理情节的历史小说,而是一部不折不扣的历史推理小说。其推理只有在特殊的历史背景下才能成立,倒过来看,借着凶案及其推理,那段时代历史的特殊信仰与风习被立体凸显出来,在我们心中留下不会磨灭的印象。

  可以用来辨别现在市面上把故事放在其他时代的推理小说是否是真正的历史推理小说。

美国清教徒是一批坚持认真看待原罪(sin),没有放弃这个概念的人。现代社会快速世俗化,将guilt和sin分离出来,忘掉上帝管的sin,只处理认为道德和法律上的guilt,这样的过程迟迟没有在美国完成 ....... 美国人没办法将犯罪推理当做是单纯的心灵益智游戏,每一个犯罪行为都牵扯到原罪,都牵扯到罪恶感,也就都牵扯到救赎问题 ....... 因而能打动美国读者的侦探推理小说,要有一种心理与存在的厚度,一种罪恶感的真会性,这就是“硬汉”所具备的根本作用。

  冷硬派诞生的根本原因,与殖民时期到来的清教徒和他们所信仰的原罪概念对现代社会的影响密不可分。

我们的生活其实充满了许多源自于符号及其所指之间的误会。我们会把符号误认为所指的东西,以为有什么名字就有什么样的本质。“后现代”有一部分就在运用、曝显这种误会。将形式和内容分离开来,提醒我们别被形式给骗了,有时则是刻意嘲笑我们如何掉入形式误导的陷阱。

  后现代 = =

历史的最大意义、关键作用就在于反复提醒——我们的现实生活不是理所当然的,没有那么天经地义的必然。我们今天的生活,不过是人类有过的千千百百种生活样态中的一种而已 ........这些死掉的人带走的东西,就叫做历史。为什么学历史?因为我们是少数,他们是多数,我们至少该好奇那些多数的人们是怎么回事,过什么样的生活。

  历史都是不断重复的,历代王朝更迭,繁荣与灭亡,外因不同,内因相似。尽管封建专制落下了帷幕,民主制度真就没有与专制外壳不同内涵却一致的地方吗?

埃科表白了:推理小说不必然通俗,不必然出于没有什么创意的通俗作家之手,不必然反复自我抄袭,彼此抄袭;推理小说也可以写的很有学问,装满知识。

  杨照老师接着比对了《傅科摆》与《达芬奇密码》,后者在前者主要历史设定的基础上,简化了当中许多复杂的历史讨论,但读过丹布朗的读者,并不会对他所描写的那个历史环境的价值观,与现代的差别说出很细致的描绘来。历史小说这个意义上,丹布朗是逊于埃科的,

大部分小说与戏剧作品中,都有悬疑suspence的成分。

  这样才会有诱惑读者继续读下去的动机。所以悬疑是相比侦探,推理更广泛的概念。我们在读小说前,已经有了既定预期:小说不是随手乱写,任何描述都有他的道理。这样的预期来自小说的根本意义与功能。小说不同于故事,故事是与人类历史相当的,而小说是晚近才出现的人类文明产物。随着都市化,人们的生活开始多元化,面对形形色色的人,各种事件,大家开始好奇别人的生活、感受、价值观、秘密。但个人的接触了解必然有限,小说作者通过扮演上帝的使者借由小说呈现出来别人的生活。 小说是虚构的真实。在生活里,即使是发生在我们身上的事,我们也不能呈现现实的全貌。比如你的女友突然要和你分手,你没法真实的知道这里或大或小的原因,只有全知全能的上帝视角可以,这就是小说了。没有什么能逃过作者的法眼,没有什么是作者不能记录、不能解释的。

推理小说应该和其他小说一样,可以提供我们对于人生、对于社会的某种揭示与洞见。

  这点上,本格派推理最弱。本格派的类型特色就是开头抛出谜团,中间铺陈线索,最后解谜,读者在这个过程中有自己的推理,接近于游戏或比赛的概念。这个特点导致本格派的推理成分远大于小说成分,犯罪行为往往复杂诡异不近情理,不近情理的小说,我们在阅读之后,自然对于人间道理很难有很深的领悟了。 对立的,就是社会派。社会派小说的悬疑更侧重在凶手为什么要杀人,为什么要这样杀人,而非如何杀人。这层悬疑不是靠线索铺陈,而是靠人性、心理、时代以及社会价值的说明。一旦解开了这些来龙去脉,就牵引出更深层的悬疑:看待与处罚凶手的态度。向读者探寻:我会同情凶手吗?我该同情吗?如何处理这份同情?

死亡就是他的结局,却不是正义的结局。他死了之后,正义的悬疑才开始,使得我们比他还活着时,更关心他。

  书中出现的小说 《X的悲剧》《Y的悲剧》《W的悲剧》《M的悲剧》《V的悲剧》《一的悲剧》《福尔摩斯》《东方快车谋杀案》《雾之旗》《尼罗河上的惨案》《斯泰尔斯庄园奇案》《砂器》《点与线》《零的焦点》《杀父》(非推理)《一件事先张扬的凶杀案》(非推理)《了不起的盖茨比》(非推理)《智慧七柱》(非推理)《世界末日与冷酷异境》(非推理)《马耳他之鹰》《尤利西斯》(非推理)《芬尼根的守灵夜》(非推理)《家变》(非推理)《背海的人》(非推理)《追忆似水年华》(非推理)《约束的场所:地下铁事件》(非推理)《漫长的告别》《玫瑰的名字》《傅科摆》《昨日之岛》《达芬奇密码》《模仿犯》《乐园》

评价:中立好评差评
【已有2位读者发表了评论】

┃ 《推理之门由此进》读后感10篇的相关文章

┃ 每日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