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们不是虹城人》是一本由王苏辛著作,北京联合出版公司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42,页数:288,文章吧小编精心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他们不是虹城人》读后感(一):我们普通的十七岁
献给十七岁的自己 《他们不是虹城人》写于2008.5-2010.10 《他们不是虹城人》是作者王苏辛以十七岁的赤子之心书写的尘世悲喜,十七岁的我又在干什么呢,货比货得扔,人比人得死啊。从这一点,我内心里就不喜欢看这本书,每看一页,都会让我回想一下,我的十七岁到底在干什么呢?想到最后,一股优越感从内心油然而生,我过了一个快乐的十七岁,没有像王苏辛一样绞尽脑汁,千辛万苦,浪费这么多的脑细胞,浪费大好的时间,大好的青春去写东西。这是属于阿秋的精神胜利法。 “五年之后(2013年) 严格来说,属于2008年写的那一章内容已经被我删掉了。取而代之的是中学毕业之后从炎热的暑假一路延伸到大半个2010年的五章内容。题目也从最初的《虹》变为《他们不是虹城人》。而这个小说的命运在写成之后的三年中也是一波三折,数次遇到可能出版的情况,最后却全都被打了回来。 我有时候很乐观,比如我一直觉得真正的爱情是存在的,比如我一直觉得人的终极都是走向幸福,只是幸福的种类各有不同罢了。比如这部小说里的苏郁和,他的结局看起来并不好,但他却是离内心幸福感最接近的一个人。只是幸福总是长着哀伤的脸,所以我们只好屡次把它挂在高高的树上,这样去采摘的人,才是那些真正值得的人。” 上面两段摘抄自作者的《五年之后》,不知道有多少人看到过这段文字。这是作者写这本书的一段心路历程吧。从里面我们可以看到十七岁的王苏辛,当初写这些文字的时候,初出茅庐,野心大到无边无际,这些想法写出来的文字对于王苏辛来说,就像是他的孩子一般,不舍得有任何删减,但是因为能力有限,作者这些方面有了一些妥协,随着时间的流逝和阅历的增加,作者陆陆续续的做了一些修改,想让这些文字达到心中理想的状态,直到出版成书和我们广大读者见面。 看完这本书,感觉这不像是一个十七岁的人能写出来的东西,即使随着作者年龄与阅历的增加,经过这几年的修修改改,在我看的和作者年龄差不多的其他的作者所写的书里面,没有哪本像是王苏辛的《他们不是虹城人》一样,对于内容的叙述,对于逻辑的架构,有如此丰富的经验。我们无法猜测那时候的王苏辛经历了什么,导致我们对他的文字有了与年龄不相符的感觉。可能是作者对于故乡的感觉让我们产生的错觉吧。 “那个曾经的故乡已经回不去了,我们必须重建一个自己的故乡。”对于现在的我来说,在哪里生活,哪里就是我的故乡,心里默默的对自己说,故乡就在这里,只有这样才能让自己在这里安稳的生活,不再那么多的去想我真正想去的故乡。
《他们不是虹城人》读后感(二):此心安处是吾乡(书评沙发?️)
此心安处是吾乡
如果简单讲述这本书的剧情,我想大多数人都不会被吸引,浅层的概括下并不能说出个什么有趣的东西出来。真的拿起来读,才能体会到作者奇异的写作特点所营造的趣味。
整个故事里出现了很多人物,他们的关系错综复杂,可以延续好几代,这让我想起来了马尔克斯的《百年孤独》,布恩迪亚家族七代人的世事起伏,奥雷里亚诺上校遗传了他的有着相同忧郁眼神的17个儿子,书中的雷家人世代种树的历史,雷涌渐没有名字只有代号的十几个儿子,的确有些相似之感。而更重要的是,这本《他们不是虹城人》也添加了一些魔幻主义风格。相比之下虽然这本书并没有那么荡气回肠的剧情和残忍悲烈的结局,但也算是很给人惊喜了。
越读下去,越可以读出其中的淡淡残酷。每个人都在追寻爱,却又始终得不到。有人想要离开故乡,有人回不去故乡。从一个人身上,可以慢慢倒回到他的父辈、他的祖辈,那些发生在没有踏足过的遥远故乡的事情,也可以飞速前进到他的后代,这些人重复着先人们的经历,去的再远,也逃不开凄凉的命运。一代又一代人,就像在循环,深邃的绿眼睛可以遗传,对爱的绝望执着也可以遗传。没有人获得真正的平静,没有人真正的幸福到最后。
故事中有一段时间设定显得很玄妙,作者用到了大字报、批判文章等特殊字眼,暗示出那个时期中社会的扭曲和变形,医院的年轻学生打倒了他们经验丰富的老师,而学业未成的他们面对病人却又没有任何办法,最后便粗暴地对待和无视那些可怜的病人。每个人都可能被调查,你的过去即使再复杂再隐秘,也会被挖出来。那种灰暗的世道里,没有人能保全自己,逃也逃不走。风波过去,那些贴大字报的人成了在街上清理大字报的人,多么讽刺。
离开,为了逃避什么,为了找到什么,可真的离开之后,真的能做到逃避吗?真的能得到想找的东西吗?在现实的真相中,所有人都被慢慢折磨,最终倒下。失望是比希望好的,人可以活在失望之中,而希望彻底破灭后的绝望,是不能承受太多的。虹城人或失望或绝望,他们的后代也一样。就像书中所说,最大的痛苦有二,一是无能为力,二是无欲无求。无欲无求究根结底也是无能为力之后的反应吧。走到结尾,有的人瞎了,是心中的光彻底灭了;有的人病重求死,是心里的力量已所剩无几。
这样一个有着沉重内涵的故事,是作者十七岁时创作的。所以自然不可能归结为灵感来自她的生活经验,应该更多的是一种更加难以描述的天赋吧,字里行间对语言的使用和剧情逻辑的架构,并不是一般的作家能具备的。可以说这是一个可以超越许多同行的起跑作品了。
《他们不是虹城人》读后感(三):你见过虹城人么?见过吧!
记得前几天快递到了,收快递的时候是很开心的,以为是自己裙子和运动鞋到了,等到收到之后,收到的是这本《他们不是虹城人》和一双鞋。 当然也挺高兴的,于是拆开了包装,觉得书的封面很有意思,试了试新鞋,也还合适,于是继续看这本新书,说实话看完前半段的时候没看太明白,人物比较多,我对名字不是很敏感,所以看了两遍。 王苏辛是这本《他们不是虹城人》的作者,曾用笔名普鲁士蓝。1991年生于河南,现居上海。2009年发表第一篇短篇小说,迄今已发表小说40万字。2015年获得第三届紫金·人民文学之星短篇小说佳作奖。2016年12月出版首部中短篇小说集《白夜照相馆》。2017年被提名第十五届华语文学传媒大奖年度最具潜力新人。 看完了这本书之后首先从脑海里浮现出的第一个词是树,很多场景都和树有关,树是绿色的,也许有一种特殊的含义,但树也代表着生命,一颗树上有无数的枝杈,表示着一个家族的族谱,也表示着每个人像树一样成长。里面也有很多奇妙的描述,这个需要自己体会,关于生命关于成长。 作家们的故事里的世界都很小,小到每一个人物都不是路人甲乙丙,每个人的出现都会推动者故事的发展,也会出现一个新的故事,并且会使整个故事更加的顺畅,在这本书里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故事和秘密,每个人都有这样那样的苦难,都会含着痛去成长去生活。 如果把这本《他们不是虹城人》比作一种植物,那就是菟丝子,因为里面的好几代人物互相纠缠,但又不能喊停或者去改变,每个人都很悲观和消极,但大多数都极其坚强并且勇敢的活着,都不想一辈子待在一个小城里碌碌无为,而选择逃离,最后依然碌碌无为。 十七岁,正是花一样的年纪,还在上着学,每天应该过着无忧无虑的生活,每天上课,打球或者学个吉他或者口琴,在晚会上表演一番,但这本书的作者却有些老成,对于自己和世界有了一些自己的体会和感悟。 作者一定是读了太多的书或者有过很深刻的经历所以才能写出这些鲜活却一直活在痛苦里的人物,其实这里面并没有我喜欢我人物,每个人都是为了活着而活着,每个人的身上都没有过都鲜亮的色彩,都是淡绿或者是灰色的,活的都太过被动。不去剖析和反思自己,也不尝试着去改变去挽留,任由事物去变坏,然后接收结果继续生活。 还有一点觉得不太喜欢,就是当两个姓氏的人每一代都纠缠在一起,都有情感纠葛,就会显得有点假,当然作者写这本书的时候还小,并且许多地方的场景写的很好,代入感也很强。结局也是开放式的,给我们读这本书的人留了很大的想象空间,大结局究竟会怎样让我们读者自己创造,不用疑惑我会改成喜剧结尾。但有些地方需要更加注意修改和雕琢。 读完后只觉得无限的唏嘘和感叹,一代又一代人在不同的地方努力的生存,遇到爱的人却不能厮守,确实是一件很无奈的事,虽然这本书有点悲伤,但是有些场景的描述特别喜欢,也很喜欢书里的这句话:没有人的地方,人也可以做神。他们不是虹城人9.3王苏辛 / 2018 / 北京联合出版公司
《他们不是虹城人》读后感(四):虹城红尘
《他们不是虹城人》讲述了一个与虹城有着千丝万缕关系的家族故事,故事中有着众多的人物,身份关系复杂,如果不是在便阅读的时候边画人物关系图,恐怕会记不清。小说立足中国上个世纪,时间跨度大,从上个世纪的六十年代到这个世纪,小说中从建国后的和平时间到特殊年代,从恢复高考到新时代,老老少少五代人轮番登场。每个人每个家庭似乎都饱含着秘密,时光和岁月流逝,洗尽铅华,唯有各种隐藏的秘密在不断的成长。用了两天的时间阅读完整篇的小说,在结尾时合上书本,脑袋各种人物出现,一边是对图书众多人物命运的叹息,一边是对未来的希冀,那些在阵痛中生活的人们,走过了悲伤与痛苦,走过坎坷的命运,带着永恒的爱进行人生的选择。可以说图书中分两个部分讲述,一个是苏家一个是曹家,一个是中原小城一个沙漠边陲,前后几代人的命运,皆因女子相联系。
苏家从苏莫遮曾在西北边陲游荡,到儿子苏文哲这一代定居小城,在苏文哲的眼中,父亲对文化路居住的美丽女子陈绮蓝情有独钟,但那份爱是隐秘的,因为陈绮蓝是有丈夫的,嫁到林家,虽然丈夫有病。陈绮蓝的女儿林郁是母亲外遇生下的孩子,她对沙漠有一种执念,在与苏文哲一起读书时就计划离开这里,去往沙漠。那个时候苏文哲的父亲苏莫遮曾告诉他一定不要去沙漠,其对沙漠的印象还停留在昏黄的一片中。小苏文哲对小林郁有着爱恋,直到长大俩人终于结婚,然林郁因为母亲和自己成分的问题,在毕业找工作中受阻,并被康思懿欺负而怀孕,但我始终相信林郁对苏文哲是有感情的,从小时候俩人经常聊天,一起绘画,到最后结婚,不论是苏莫遮还是陈绮蓝,似乎两人的结合是最好的安排。在生产完儿子苏义达和苏郁和后,林郁却逃离,申请去西部支教,据说在泥石流事故中不幸丧生。苏文哲带着两个儿子在小城生活。随着岁月的流逝,经历了文革和改革开放,从教师岗位到下海经商收购木雕,偶然的机遇苏文哲发现木雕底部的图像像极了林郁。争气的儿子苏义达在北大学习期间遇到来自边陲沙漠的曹汐,俩人相爱,苏文哲对曹汐的面容惊叹,回首往事,去往沙漠,原来曹汐的母亲正是多年前的林郁。
在苏文哲的婚姻家族关系中,因林郁或者说是曹盈和曹家相关,引出沙漠曹家前后几代的传奇往事。到儿子苏义达这辈中,与曹汐生下女儿苏允,且不说苏义达后来与曹汐离婚,娶羊丽丽,也不说情窦初开的苏允爱上羊丽丽亲生儿子李羊,其中的感情令人琢磨不透,每个人物都隐藏着自己的秘密,每个选择背后都有无奈和决绝。正如图书中说,对于亲人,想要的不是身份的确定,而是爱,是需要更多的爱来让自己感受到自己的存在。他们不是虹城人,却与虹城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
《他们不是虹城人》读后感(五):一个几代人的悲欢离合
扉页上写着:献给十七岁的自己。才知道,这本书是这么年轻的人写的。或许这本书的语言文字比较成熟,也很纯正,让我一度的以为这应该是成年人经历过生活才写出来的,毕竟这个年纪的多数人笔下的故事,是青春文学中的忧郁,是年少时的爱而不得,可是这本书却很纯正,没有太多华丽的辞藻,没有过分的悲春伤秋,作者只是在叙述着一个故事,这样的故事似乎就在我们身边,平淡的发生着。然而作者的文字很成熟,我们接触下来,发现这样的故事依旧很沉重,沉重的有着压抑。作者打乱了时间的限制,给我们几代人的故事,在虹城,这座普通的城市,每天都在上演着很多的故事,悲欢离合总是情,这座城市孕育了他们,养育了他们,他们像一棵大树,生根在那里,成长在那里,终究安土重迁,不可转移。
《他们不是虹城人》讲的是几代人的故事,他们生长在那里,却也想要逃离那里,似乎这也是我们每一个人所面临的事情。可求一份平凡,却又不干于平凡。几代人的成长,他们年少时的爱情,他们成年后的婚姻,他们为人父母后所遭遇的一切。作者的笔触下,我们看到了无奈。
我始终在想,一个十七岁的孩子怎么会有这么成熟的文字,那些我们未曾见过的,未曾讲解过的人生,作者将它写了下来。细腻而真情实感,读过后是对人生的一种回想。自己像书中的哪一个人,不,每一个人都有我的影子。那些在生活里挣扎的人,那些在命运面前抉择的人,那些我们想要遗忘却不能遗忘的人。作者笔下的人物都有着灵魂,他们或是沧桑,或是无奈,或是对命运的反抗,每一个人都有着自己的故事,在诺大的世界里匍匐前进,我们能改变什么呢?
虹城是哪里?我们不知道,可是他是曹钟的家,是那些无限哀愁时刻里最真实的自己,记忆是什么呢?是黄沙肆虐的树群,是源远流长的河流,是关于爱恨的记忆。在这片古老的土地上所发生的一切。
我由衷的佩服作者的文笔,就像我说的,我很难想像这样的故事是出于一个十七岁人的笔下。在作者构思的故事里,我们看到了人的无奈,可是我们能改变什么?我们什么也不能改变,十七岁的她给予那些人物以饱满幽邃的灵魂。或是无奈,或是悲伤,时过境迁后该有怎样的转述?我一直以为人,总要经历过什么,那张幼稚的脸才可以沧桑可见。可是,我想作者不需要经历,她的文字或许是天生的,她可以用自己的文字讲述这些故事,读后是感慨。
《他们不是虹城人》,谁都不是,我们也不是,那座城市是什么样子呢,我们不知道,或许应该不知道。这时间便是如此,那些人物的成长,那些人物的无奈,那些故事,终究也只是故事就好。
《他们不是虹城人》读后感(六):故乡在哪里?
初看到这个书名的时候我以为这是一本神话类的故事书。看了简介之后才知道作者在写出这本书的时候才17岁,真的很厉害。
当我翻开书看了之后发现这并不是我所想的神话故事书那种类型,而是一本解析人性的书,讲述人的成长。难以想像这本书居然是出自17少年之手,文笔那么成熟。书中的辞藻虽然不是很华丽,却很朴实,仿佛就发生在我们的身边一样。
说起来有点尴尬,第一遍我并没有看懂觉得有些混乱,然后这本书整体给我的感觉就是压抑。心中的疑惑很多,于是我又翻开书细细的回味一遍。
整个故事呢时间跨服很大,人物之间的关系错综复杂,五代人的成长阵痛,每个人每个家庭都饱含秘密。书中主要讲述两个大家庭的命运,一个是苏家,一个是曹家。一个在中原的小城,一个在西北沙漠的边陲,前前后后几代人的命运,皆因女子相联系。
苏家的苏莫遮曾在西北边陲游荡,后来去了中原小城定居,并且在那里领养了一个孩子名叫苏文哲。苏莫遮终身未娶,他钟情组一个美丽的女子陈绮蓝,可是这份感情非常的隐秘。因为陈绮蓝有丈夫,他们还有一个女儿林郁,不过林郁是她母亲外遇所生的。
小时候苏文哲就对林郁有好感,随着两人长大彼此之间感情越来越深。毕业之后的林郁因为她母亲和自己的原因在工作中受阻,还被康思懿欺负怀孕;尽管这样苏文哲依然接受了她,两个还结了婚。原本两人应该幸福的生活下去,可是林郁在生下了两个孩子之后就离开了,独自申请去西部支教,似乎在泥石流中丧生了。
后来苏文哲独自一人扶养两个孩子长大成人,他的大儿子苏义达,在北大实习的时候遇到了来自西部沙漠的少女曹汐。两人相爱后,苏义达就将曹汐带回家中见苏文哲,苏文哲看到曹汐的相貌非常的惊讶。按耐不住内心的疑惑,苏文哲前往沙漠寻找真相,原来曹汐的母亲就是失踪多年的林郁。
苏家和曹家因为这个叫林郁或者曹盈的女子联系在一起,也牵扯出曹家前后几代人的神秘往事。两家人的命运缕缕相关,关系错综复杂。
有些人一辈子都追寻不到真爱,有些人永远都回不去故乡,而有些人却在逃离故乡。不管他们身在何方,他们永远都是虹城人,都与虹城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
正如书中所说的,没有神的地方,人也可以做神。而曾经的故乡回不去了,我们就必须重建一个自己的故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