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手机版
《你一生的故事》读后感10篇
日期:2018-06-12 21:51:02 来源:文章吧 阅读:

《你一生的故事》读后感10篇

  《你一生故事》是一本由[美] 特德·姜著作,译林出版社出版的精装图书,本书定价:36.00元,页数:292,文章吧小编精心整理的一些读者读后感希望大家能有帮助

  《你一生的故事》读后感(一):科幻的“怪胎”

  1、《你一生的故事》。最精彩的一篇,融合了最硬的科幻和最软的情感。全篇分两条线,两个视角,一条是第一人称视角,以语言学家身份研究外星语,一条是第二人称视角,以母亲的身份“回忆”尚未出生的女儿的一生。第一条线让我们不得不叹服特德·姜的想象力表达力:七肢桶这一完全虚构的、繁复的外星语,在作者笔下却极其清晰真切富有魅力。第二条线写得是成长烦恼琐碎平凡,却饱含深情主角通过外星语的学习改变思维方式同时看到了“因”和“果”,于是有了预知未来能力,使得第二条线更加充满宿命忧伤。面对可见的未来,是通过自由意志加以改变,还是担负责任,遵照未来的指引加以实现?作者选择了后者。

  2、《巴比伦塔》。最令人惊叹的是呈现了人类在通天之塔上的生存状态和登塔时的奇特自然现象。结尾展现的神迹实际上是三维在二维展开的物理现象。

  3、《领悟》。主角通过药物获得了超级智力,于是渴望脱离尘世追寻宇宙终极真理,直到他发现还有与他一样的智力超人存在,而另一个人目的却是重回人世,造福人类,道不同不相为谋,一场生死决战在所难免。与《真名实姓》中运用全球资源荡气回肠的超人争霸不同,本篇聚力于意识层面细节拼斗,但同样激荡心神

  4、《除以零》。这篇还挺费解的,讲得是一个数学天才发现了数学的终极真相科学信仰崩塌,一切都是虚无,连爱情生活也是。看样子绝对理性带到感情世界中是行不通的。

  5、《七十二个字母》。作者塑造了一个以名字驱动一切的“魔法”世界,科学大师们通过“命名”赋予万物灵性。本篇的内核是“自我复制”,当然这是无机物领域说法,对于生命体,特别是人类,就成为种族繁衍的生死存亡问题

  6、《人类科学之演变》。小品文。勾画了科学的未来图景。未来,部分人类进化成后人类,具备超级智力,但仍然与普通人类共生共存。世界还是美好的。

  7、《地狱上帝不在的地方》。别出心裁幻想小说天使下凡不单带来恩惠,还引发灾难和死亡,人们是否还能虔诚地信仰上帝呢?通过对尼尔的宗教情感心路历程的追寻,探讨了爱与回报以及什么才是真正的信仰的问题。

  特德·姜的科幻应该说是硬科幻,但又杂糅了宗教、宿命等内容,不断引发我们的哲学思考,可谓是科幻的“怪胎”,但就其所形成冲击来说,确属科幻佳作

  《你一生的故事》读后感(二):太棒了

  一直想写一部小说,里面要有像《神雕侠侣》里的情感,凄美动人。要有现代人工智能带来的冲击性,让人心潮澎湃。但又要有《三体》那样的科幻,对于未来和人类整体的审视。故事还要是合情合理的平凡人突然可以凌绝一切,但不可避免的有种悲哀性质!想了很久,一直以来都觉得太困难了,会有吗?会有这样的由完全不相干的性质组成的故事吗?可能是我太贪心了。后来我尝试单一情感故事,写玄幻故事,写我半知半解的科幻故事、武侠历史背景故事可是都无一例外,因为对于故事的整体失去信心激情搁笔!我想了想,这些故事都太平庸和短视,没有超脱感,像是某种可笑表演,在于大人物眼里,只是逗乐!为什么是一种取悦别人的姿态,我想!故事应该有种超越性的,超脱的让人不禁浑身颤抖,只感叹自己渺小说实话,《三体》在一定程度做到了这一点。我读《三体》是热血沸腾的,那种对于空间上的变化极致描写,对,那种空间上的描写是动人的。光速驱动、降维打击,智子封锁、面壁计划……利用宇宙,利用我们这个宇宙的规则进行书写,甚至对于更高层次的空间进行了揣测和试图性的描绘!很多好的故事都是如此。《太空漫游2001》中宇宙的荒芜淋漓尽致;《星际穿越》维度空间的包围感还有试图突破感觉淋漓尽致;甚至像《盗梦空间》这样的作品也可以称之为科幻,他们已经是描述时空的极致变幻。我觉得,我们的感知世界,可以走很远,走无穷无尽远,可是仍然无法突破。就是说如果单纯技术上无法突破,因为一切都存在一个因果。直到看了《你一生的故事》,之前看《超体》的某种疑惑还有过去的疑惑都解开了!如果抛开因果,只谈存在!或者说超越时间,只看空间!并不是抛开时间,而是超越时间,看到的空间是具体的,是没有前后关系的,等于你可以在随时随地的观看任何一个具体的事物,随时随地。

  这么说当然是唯心论,怎么可能超越肉体机器在内的载体而超越时间呢?《你一生的故事》给出了一个解释,就是肉体灭亡了,精神没死!那更加的玄虚了,因为她根据一种外星人文字就达到了这样的境界。精神又是玄之又玄东西实在说不清楚的!但我觉得是可以相信的,更高层次的生物或许就是一种精神生物,不是虚幻的,因为它超越时空的性质,它可以随时随地的出现在任何一个宇宙的任何时间段和任何地点,随时随地出现在那里!

  我们这个宇宙可能真的就只有我们人类,其他的生命可能存在于平行世界当中,我们只是唯一正确下的一个选择,像存在即合理这句话一样,我们是合理存在当中的一个,但是和其他同样是合理存在的存在没有关系!我们也许穷尽空间上的能力,都会发现,宇宙如此的荒芜!可是一旦有了精神上的突破,那种在因果上可以突破的生物,他们就是超越性的,即便他们的结构是空间范围下的,但最终在她肉体消亡后,那种超越了时间的思维就会完全放飞。就像电影《超体》里面说的,无处不在、又不存在!那句超越了时间后,空间就改变了意义的话也就明白了。是啊,没有因果的一个出发点目的性产生过程,宇宙只是一个奇点不是吗?但宇宙的目的是什么?谁也不知道,除了超越了时间,看到了未来!

  《你一生的故事》读后感(三):语言的未来-就<领悟>一文的探讨

  我一直在想语言的发展和进化,到底是会越来越难还是会越来越简单

  这里面涉及两个问题:一、一门语言的学习过程是更困难还是更简单;二、一门语言能表达更繁复的信息,承载更多的功能还是简单化。

  先说语言的学习,<领悟>一文中主人公智商大幅升高后,轻松地掌握了已有语言。我自己语言也算学了不少,母语为汉语,上小学之前就父亲开始教我古汉语。这些年以英语作学习工作语言,趁着闲暇时间陆续学了德语和法语,目前还看一点古英语。我觉得学习一门现代语言相对于学习一门古代语言是很简单的事情。现代汉语和英语相对于古汉语和古英语,在语法结构、发音体系、书写方式上都更简明、清晰而且完整。而且就英语而言,随着专有名词的不断增长和旧有“一词多义”的不断消亡,语言学习变成了一个越来越简单的积累过程。相比之下,古汉语、古英语,还有再早的甲骨文、古埃及象形文字、楔形文字就更难掌握。

  (有在天津博物馆拍的甲骨文,柏林旧国家博物馆拍的楔形文字石碑和在埃及拍的象形文字,可是好像不能放到书评里)

  再说语言的功能,文中主人公为了表达更复杂感情、表述更高的超技术原理、更好地统一知识努力构建创作一门新的语言。我认为随着人类脑容量的不断增长以及使用率的不断提高长久以来语言承担的功能越来越强大。人类的语言承担的功能也从最基础沟通记录:“哇唔哇呜”-(有甲骨(今一堆了日食), 到目前已经有了丰富演化出。而且当代对“语言”的探讨也不能那么局限,数学符号(表达)的发展、乐谱的发展、计算机编程语言的发展都是我们语言功能急速多样化,并且功能不断变强大这一进程体现。人类在数学、音乐、编程、日常沟通这些方面,无论哪个有革命性的飞跃,都需要有与之相对应的语言体系的改变。说到这儿,或许可以认为语言发展的滞后也会制约基础数学物理、音乐、以及人工智能的发展。比如《1984》中对英语的改造,创立“新话”。这一工程通过削减大量的词汇和表达手段从而使语言无法承载所有威胁当局统治想法,进而达到维稳和对人思想的操控。而文中主人公所做的,便是为了自己日后的研究和表达之便,也是为了未来拥有更高智商,更先进的科学理论基础的人类而去构建一个新的语言体系。这个新体系语言能表达更多的情感,更直接融合数学表达和普通语义表达,甚至表达各种审美记忆。这种统一,或许就是语言的未来。回过头来,Emoji也许是目前这一代语言的一点点进化实践。而当真正下一个脑容量、大脑使用百分比或者基础科学有了突破的时候,才是下一代语言到来的时间,我们才能见到新语言的曙光

  《你一生的故事》读后感(四):书之外的一点话

  这本书要让我给分的话,我会给四星。那缺失的一颗星不是因为内容质量差,而是我的知识有限,看不懂,所以感觉吃力乏味。有四篇我还是很喜欢的。

  《你一生的故事》,这一篇给我打开了一扇语言学大门,让我感受到语言的魅力与神奇之处。《巴比伦塔》这一篇个人也比较喜欢,通过讲述人类无法冲破上帝所划分的边界,更让我感受到人类之有限,这不是一种妄自菲薄,这是一种警示,时刻提醒自己,任何事情都有边界,可以无限探索,但不能越界。

  《地狱是上帝不存在的地方》看了很受感动,这可能是每一个有信仰的人需要考虑的问题吧。顺风顺水的时候,我们都可以是很虔诚的人,比如基督教的人可以做见证结果子,去帮助基督教开枝散叶。我们可以很感恩,把所有的成功硕果,归功于耶和华。我们可以很顺服,谦卑接受上帝丰厚的赐予。这是大部分人信仰的基础——对上帝的爱源于对生活现状满足。可是当面临生活中不幸时,我们又会怎么样呢?这个时候我们是否有足够信心去接受这一切,并一如当初的去爱我们的上帝,去顺服自己选择的信仰?当我们发现厄运也会降临到好人头上,而坏人也会受赏之时,我们的信仰是否还能依然坚固呢。这个问题没有答案,因为好运信徒心得不足以说服大众,而那些不幸的信徒也只能通过时间、祷告去慢慢接受,这并不容易。但是最终,目标一致的,那就是天堂。如果说世间痛苦是上帝之爱的一种表现形式,地狱的痛苦却是上帝不存在造成的。

  《赏心悦目:审美干扰镜提案风波纪实》美与不美在这个看脸的社会永恒话题确切的说在任何时代都是永恒的话题,否则在杨贵妃时代也不会说出不重生男重生女这样的诗句了。而这种看脸,在中国对于女生尤甚尤可悲。这一点源于中国人对于审美的单一化,尤其对女生,20岁女生最漂亮,30岁走下坡路,40岁豆腐渣,50岁以上无性别成为公开秘密。虽然大家都大谈着“漂亮外表很多,有趣灵魂太少”,但这也只能被视为可悲的还击,只要可以,大把人会想拿着自己有趣的灵魂换取一个美丽的外表。所以在中国,女性的美变得单一而匮乏,这篇文章看完其实舒了一口气,原来外国也有一大批人为了外貌而痛苦伤神,但这篇宣扬的观点却是十分积极向上的。什么才是美,有趣是美,有内涵是美,善良是美,那种经得起岁月考验,经得起皱纹肆虐,经得起道德推敲的才是能够永流传的美,而在这个过程中,学会接纳自己、善待自己欣赏自己非常重要。说到这里,我想讲两个小故事,第一个是我在英国留学去比斯特购物的时候,在一家鳄鱼店里,一个所谓的店长成功引起了我的注意,她大概四十岁上下的样子,身材保持的还不错,脸上的皱纹清晰可见,可是她很美,自信发自内心热爱生活都可以从她脸上看得出来。她的一个眨眼,一个微笑都让当年24岁的我感到由衷的欣赏和羡慕,那一刻我真相非本国岁月直奔四十,我好奇那个时候的我是否也可以如此可爱。第二个是我去年在办公室,有一个男同事推荐大丈夫》,一34岁女同事说为什么推荐那个无聊电视剧,男同事说是为了让你们看看俞飞鸿,那么美。女同事立马反驳,“一个老女人有什么可看的”,那一刻我几乎是脱口而出:“我好想成为一个老女人”,所以年龄并不能阻碍大方光彩,但是你对于年龄的恐惧,对于美的错误认知却可以。真正的美是你用一双充满爱的眼睛所看见的东西。最后引用书中的一句话。美一直被用作压迫工具,但消灭美不是答案。你不能通过缩小人们的外表差异解放他们。这简直就是奥威尔小说中所描写的非人性压迫。真正需要的是以女性为中心的审美观,让所有女性都对自己感觉良好。愿每一个女性在这个苛刻时代可以善待自己,愿我们每一个人可以在自己的世界里活成自己最喜欢的样子。

  《你一生的故事》读后感(五):《你一生的故事》解读

  作者:晓渔

  链接:https://www.zhihu.com/question/29596086/answer/44907605

  来源:知乎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请联系作者获得授权。

  《你一生的故事》是我最喜爱的科幻中篇小说。这是一篇完美融合了科学性、想象力、精妙的叙事结构和优美文笔的杰作,说是神作亦不为过。正好最近在翻译这篇小说(对之前的中译版翻译质量不太满意),大概说下。以下涉及剧透。

  小说的核心点子是:语言影响人的思维模式,进而影响人感知世界的方式。这是整篇小说的设定,读者只需要接受即可,不必太追究这个设定是否符合真实世界的设定。

  要理解这部小说,第一要理清楚的是小说的时间线。

  小说所处的时间在开头就已经挑明:女主和丈夫约会归来,孩子尚未出生。随后小说以两条主线展开,一条是过去时,回忆女主和Gary博士一起研究学习heptapod的语言的经历,另一条则是以未来时态写成,写的是女主对自己孩子长大的过程的回忆——注意这里依然是回忆,因为女主在heptapod语言的影响下已经拥有了预知未来的能力(没错听起来就是这么玄学),这条以回忆口吻+未来时语态写成的主线其实从一开始就剧透了后面的剧情,当然在作者真正揭穿前,读者是意识不到的,最后定会惊呼“意料之外,情理之中”,原来作者从最开始就暗示了结局。

  关于人类和heptapod的语言差别对感知世界方式的影响,小说里面已经描述得很好,我就不长篇大论解释了,大概说下就好。

  人类的思维方式是这样的,先发生了事件A,然后导致了事件B,这个过程是因果式的,A不发生,B也不会发生。所以人类语言的书写模式是一个字一个字写的,一个字写完才会写下一个,间接的暗示了语言载体的思维方式。而heptapod的思维模式则不同,为了发生事件B,事件A得先发生,这是一个目的论的过程。所以heptapod的文字系统是同时性的,他们写一段话就像画一幅画,在落下第一笔的时候就已经知道最后一笔该落在何处,东一划西一划,先写这个字的开头,再写另一个字的躯干,再回来写前一个字的结尾,像拼图一样拼出一段话,而不是像人类一样一个字一个字写。

  两者的区别于是就体会在描述世界的方式上:同样是光触及介质的折射,人类的描述方式是介质折射系数的不同导致了光改变路径,而heptapod的解释则是光为了得到时间最短的或者最长的路径而选择了折射。

  然后最玄学的地方来了:作者写到,因为如此思维方式的差异,人类感知时间的方式是线性的,思维随着时间轴缓缓前行,回忆过去,感知现在,对未来一无所知。而heptapod感知的的方式则是同时性的,过去和未来像一幅画一样展现在它们面前,它们早已知道未来会发生什么,于是它们便按着知道的剧本,一步一步走下去。这就像一种仪式,就像结婚时牧师庄重的说“我宣布你们正式成为夫妻”,这句话说与不说,和两人是否共度一生全无关系,但这是一个必须完成的仪式。

  于是特德姜以这样的方式解决了时空悖论:

  与此相类,预知未来又与我的自由意志产生了矛盾。正因为能够自由选择,所以我不可能预知未来。反过来说,如果我已经知道了未来,我便不可能反抗这个既定的命运,也不可能把我知道的未来告诉其他人——这也是一种形式的反抗。预知未来的人不会奢谈未来,读过岁月之书的人不会承认自己读过它。

  女主在学习heptapod语言的过程中学会了它们的思维方式,学会了它们感知世界的方式,获得了预知未来的能力,提前预见到了自己女儿之后的一生。她在脑中已经提前看到了女儿出生,牙牙学语,长大,度过青春期,在攀岩事故中香消玉损。但她无力反抗命运,只能一步一步的走下去,因为这就是宇宙的规律。

  这就是这篇小说所讲述的故事。

  《你一生的故事》读后感(六):《你一生的故事》读后感——是否反抗命运

  我先是看完电影《降临》才看的书,看电影后看了许多影评,所以看懂了电影的大概,读小说也不是读不懂。小说有两条线,一个在讲作者作为一名语言学家,被邀请去与七爪怪交流,通过镜子来与七爪怪交流。在“我”学习七爪怪语言中,逐渐拥有了能梦见未来的能力;另一个在对“你”倾诉,也在讲诉着“你”的故事,也就是主人公的女儿。

  小说中写出来了“我”想要去反抗命运,但是逐渐妥协了。结尾说:从一开始我就知道我的归宿,我按着它去选择我人生的路线。我认为正因为“我”不去反抗,也觉得反抗不了什么,才导致她的女儿攀岩死亡。

  这样是否选择改变将来的事情东野圭吾也写过《时生》表达他对这的想法,他这本书里写男孩穿越到过去帮助他爹,结果发现自己尽全力帮助后才会有现在的生活。

  当然我们现在没能力预知未来与穿越过去,但是我们不应该想我们的命运早已经被安排好了,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天赋,自己不太可能成功。这样的想法只是自我蒙蔽,爱迪生曾经说过他的发明没有一项是碰巧得来的,是自己一次次做实验投入精力、物力后把它化为现实的,这最终归于百分之一的灵感与百分之九十九的汗水。有人把这句话曲解,说百分之一的灵感是最重要的。但是我认为更重要的是百分之九十九的汗水,我们没有任何能力去改变我们的天赋、灵感,但是我们有能力去行动,达到百分之九十九的汗水。天赋灵感是命运赐予你的礼物,可是我们有能力去进行努力来弥补命运上的残缺。所以与其像他人一样自怨自艾地说自己命运有多不好,不如去努力、去反抗一下命运,让命运之神临幸你,这样,未来才掌握在自己的手中,而不是如同小说中一样被动的去接受。

  《送东阳马生序》中宋濂出生寒门,这或许是命运给他开的一个玩笑,可是他仍然热爱学习,假借于藏书之家,用自己的勤奋刻苦来反抗的自己的命运,这样才被称为“神童”的。并不是所有的人天生就是神童,也不是所有的神童都能长大有作为。当你认为你的一生的命运已经被上天握在手心里,为什么不去反抗,把它夺回自己手心里呢?

  《你一生的故事》读后感(七):Ted Chiang带我飞到哪里去了

  一些读书思考片段的拼贴组合,不具备书评性质。

  (一)《你一生的故事》

  在看《降临》的时候能觉得通过学习外星语,语言学家在潜移默化间改变了思维方式,能像七肢桶一样感受未来到的轰然而至——这个设定如此的水到渠成甚至“很美”,大多还是建立在我个人的经验主义上。

  自己feel needy 或者want someone to lean on的时候脑袋会讲英语给自己comfort,即使像个怪人样用嘴巴说出来也觉得很自然,好像有另外个漂亮的人格那么高傲又亲切的坐在身边。暴怒失智的时候同样也英文日文同用,情难自制的觉得可以额外表达悲愤。据知情人士透露,我在深度醉酒断片的时候是中文只会讲“是这样的,都是这样的”以及“我要吃冰激凌”,所以酒后的叨唠胡话都要用胡拼乱凑的英语和日语表达。

  那么我看那书结局,是多么瑰丽、意料之外又无法避免。

  当然,我们也知道,所谓无可避免,其实并不真的是无可避免,只是由于作者的才能,我们才觉得这种结局无法避免。

  后来,轩儿同我讨论讲。“语言影响思维模式没问题,但是一下子熟知过去与未来,这就不是思维模式了。脑容量够不够还是个问题。而一切只是从重新理解菲尔马定律这个转折开始的,我只是觉得这部分的科幻有些牵强了。”

  “你呀你,你不浪漫。”我说。

  “但这并不构成反驳的理由啊?[月亮脸]”

  钻fiction section还是需要有点浪漫情怀的。《你一生的故事》最感人的地方不就是语言和生命的相连之处么。七肢桶文字,一条线呜的划过去,通晓始终才添补细节,人类语言学家的生命也如此,知道结局却只为践行,有一种奇妙的美感喏。明知你要死,明知会离婚,明知没有选择,还是举起红酒杯,望着傍晚清凉的庭院,带上最温柔的笑容“我和你爸爸,关上灯,做爱,做你。”

  语焉不详的官能韵味。

  (二)《降临》vs《你一生的故事》

  《降临》不太行。原著最叫人倒吸凉气之处在于语言学家的思维模式受非线性走向的七肢桶语影响,未来的记忆轰然而至且无法改变,人生全然变成了知道旅程和结果的一次践行。实际上,看起来得到很不公允对待的是“践行者”,但从结果论上来讲,未来不可知情况的自由选择,和先知情况下的践行的结局很可能是一模一样的。

  也就是说,不论哪种情况下,我的女儿啊你都喜欢画画、写诗、骑大马,不喜欢听浪漫故事,可爱、甜美,娇滴滴,喜欢大自然,你爸爸都会是那个物理学家,我和你爸爸离婚之后,都要各自组建新生活,你都要怨我,都会想他,你始终热爱户外冒险,二十五的时候都要死于攀岩跌落,我都要去太平间哭着认你模糊不清的尸体。唯一不同的是,我跟你爸做爱、做你的时候,就知道这一切了,我从此要怀抱着这一切情感践行五十年,这我的一生,以及你的一生。

  那你要是改编成了电影里一样,大家学了语言都能预测未来、改变过去,悖不悖论的暂且不论,首先是确确实实的大写的俗气,俗气死了——你又不是七喜圣诞广告。

  此外语言学之美搬上银幕就不可避免的大打折扣了,填补一些奇怪尴尬的段子就要拉下平均线了。

  后来友人说:平坦而没有冲突的《你一生的故事》,不这样改编填补就不能做商业电影了。

  呃……好的。

  (三)《地狱是上帝不存在的地方》

  我以前一直很难理解宗教信仰,人们对神具体的感受是怎样的,人们因何而爱神,又因何而畏神,如何证明自己信仰的这个神才是最全知全能最有力的那个。

  读完《地狱是上帝不存在的地方》,尼尔——一个信仰 血肉是基因组合、童年遭欺凌是人性本恶,讨生计过生活全凭自己努力的一个无神论者,他的一生里,穷尽所有他受到的传教布道,包括身边人的、丈母娘家人的和大篇着墨不着不行的“对照”贾妮斯的,即便那可是软硬兼施、那是“有理有据”的大规模洗脑,但内容仍无非是无神论者能轻易想到的情感支持,并不能说服我们信上帝。

  后来遭了天光,他才发现万事万物皆是上帝之爱,这爱多广袤多神圣,使最伟大的词汇都黯然失色,甚至,使unconditional都显得是一种条件。

  他还爱妻子莎拉,但是这爱不是一个级别,这点他非常明确。

  现实里的人们信仰上帝可能有很多种可能,找一些安慰,情感支持,有的出于恐惧,有的出于功利,但是尼尔的这种信仰是不适用这些情感,通过神授一次到达最深信仰的抽象事物。非要类比的话大概就是一个苹果和“苹果”这个概念本身。

  他明白上帝的爱既不代表公平,也不代表仁慈,更不是情感慰藉,信上帝并更不代表“好处”(包括但不限于俗世追求的钱财利益),信仰甚至不适用哲学,也不适用实验法,你不可以去证明祂是唯一的全知全能,也不证明信仰祂是天然正确,你甚至不能进行任何思辨。信仰者们唯一能获得的就是信靠。

  作为一个无神论者,我第一次信仰宗教的人有了更深刻的理解。

  撇开历史上控制统治的政治意义不谈,单用功利主义的观点来看宗教信仰带来的效用,同样断腿,贾妮斯的生活因为有了信靠和尼尔的凄凄惨惨恨恨有天壤之别呢。这样的事情在现实中同样也反反复复发生,有信靠的人可能更少相信丛林法则,更慈悲,还有信靠带来的显著的安慰作用,比如我奶奶信教之后成功从丧女之痛中走出来,精神愉悦,身体更加健康。

  再加上我总体上认可数理逻辑是穷不尽宇宙的,图灵说可以,但是维根斯坦认为不可以,哥德尔不完备假设也论证了不可以。那么无神论者信仰自己是DNA携带信息的蛋白质和其他物质的随机组合,信仰自己死后尘归尘,不上天入地只遁入虚无,本质上又和信仰宗教的也没有高下之分,同样也不是子集的包含关系。

  你能证明自己是基因促生的血肉,证明很多事物的数理逻辑,你是个高冷的无神论者,觉得是这些迷信,是出于历史进程需要产生,是心理学和社会学的产物,我们的行为是进化选择。但是说到底,你的美貌、智商怎么就不能是来自神授,比方说,要是其实是上帝决定了你出生就是一个无神论者呢。

  放到世俗生活中,宗教这件事,一定有人是图“世俗好处”,比如果人烧香祈佛拜财神的历史传统;一部分寻求信靠,一部分想要上天堂,一部分想要情感宽慰,一部分是为了萨拉也说不准,而要让无神论者,最难信的那些“尼尔”们,信教的方法,唯一方法,大概就只有唯一的最后一种。就是书里的那件unconditional love——我不是不顾上帝给予的这些惨痛的过往、毫无逻辑的罚赏而爱上帝,而是因为这些愈发敬爱上帝。

  这是一种非常有感染力的感同身受,是理解、包容、不傲慢的态度。

  关于这本身还有一点忘了谈,最容易理解也最酷的还是人本主义者的“堕落天使”,以下这段引用一度成为我的座右铭。

  魔鬼们并不经常光顾人事,出现之后,既不会给人带来好运,也不会造成破坏。他们不受上帝管束,来去匆匆,只是干他们世人无从捉摸的营生时从人间顺道路过。碰到他们时,许多人会问他们问题。他们知道上帝的意图吗、。他们为什么被上帝逐出天庭?这伙堕落天使的回答千篇一律,只有一句话:自己的事自己决定,我们就是这么做的,建议你也这么做。

  Cool, cooler, coolest.

  但是这真的是最好的嘛?

  以前我们接受到的世界至少还是love rules,现在都是这个该死那个该死的丛林法则、rules kill,冷漠太简单了,温暖才难吧。

  被厌恶联结、信仰消费主义、情感是最最最下策困扰是常态,四体不勤五谷不分五,要做个温暖的人本主义魔鬼才难吧。

  (四)《除以零》

  这篇关于数学。数学失效了,数学家崩溃了,愈优秀的数学家崩溃的愈早。

  想想自己学数学的经历,其实算是很拮据的,通常是规规矩矩的从黑板上记下从一个论点磨蹭到下一个论点的路径,标上一二三四五六,记背、考试,但从未看见过其丁点内在联系。

  再小点的时候但说喜欢数学来着。在记忆和潜意识里,数学一直是很美的,比方说螺线(维基了一下我当时说的螺线是特指阿基米德螺线)美,一圈一圈绕开去的样子,漂亮的很极端、无法解释,当时就被迎面而来的不可抗拒感扑倒在地。

  奈何智力封死了还是什么别的原因,特残酷,神奇的“内在联系”我始终看不见。后来还产生过类似于“用数理工具去研究经济学(Which只适用于自由市场也就是说当代你国全无用处的)某日能解放全人类(或者全人类的世界观)”这种奇怪的想法,谁给我灌输的,现在想来完全死板+无说服力嘛。

  说到底,其实就是因为智力的拮据不能触碰那种极致的美感总让人感觉遗憾,到今日依旧如此。

  尤其是想象到倘有一天,数学的一致性被推翻的那一天,对数学家们扼腕叹息哭成一团的样子我可能不能感到丝毫的共情,我心里很难过。

  总结:老公Ted Chiang用全知视角精准切入了各种信仰宗教的感受;老公给人智力快感;老公让人深切体验语言和数学的美感,又不失温情和柔软;老公教人温暖、理解、不傲慢;老公牛逼。

  《你一生的故事》读后感(八):我们的世界跟除以零一样毫无意义

  《降临》算的上我看过最好看的电影之一,它给我带来的思考超过了电影本身

  终于有时间在火车上看完了原著《你一生的故事》

  惊讶于作者可以把看起来枯燥无味学科用各种隐喻的方式编在故事里并使其戏剧化。

  其中有几篇共鸣还是挺深的,其余看不懂的就当看了个小故事。

  文字是由具体事物抽象成符号,而这个抽象过程,无可避免的损失大量的信息

  在如此大量信息丢失的情况下,我怎么知道注意点该放在哪 对方到底想表达什么?

  ……

  成千上万的名词,搬运名词的动词,描述名词的形容词,介词,代词…

  人类用如此复杂的语言结构为了尽可能描述这个世界

  但我还是没能说出想说的话,更别说描述出自己情感,乞求这世界上有“感同身受”

  这就是艺术存在的原因吧

  这世界上受制于语言的,不止是交流,还有愚蠢的计算机。

  现在的计算机仍然是早期的冯诺依曼结构,主流的编程语言本质上都是串行执行,用时间片轮转或是用线程蹩脚的模拟并行运算,它们都在一条时间线上争抢着最不差劲语言,当计算量为指数级的时候,恐怕中国楼市崩了它还没算完。

  这里引用书中一则故事《领悟》的一段话:

  “…我已经达到了常规语言的极限,受这些语言的限制,我已经无法再取得什么进展了。它们无法表达我需要的概念,即使表达普通时也捉襟见肘。连表达话语都难以胜任,更谈不上它们表达思想了。

  现存的语言学理论没有用处;我重新评估了基本逻辑,确定哪些语言元素适合我的语言。这种语言将兼容一切的数学语言,这样一来,我所写的任何公式都具有对应的语言表达形式,数据逻辑的局限性… ”

  愈发觉得人类的发展已经到天花板,

  因为人类本质上还是动物:

  同样深度的红色与绿色,看起来总是绿色亮一些,因为不能从绿色中发现阴影的个体在远古雨林中被捕食者吃光了(自然选择);

  皮皮虾能看到16种颜色,而我们根本无法想象那是个什么样的世界;

  生活三维的世界;

  ……

  我相信站在人类的视角看这个世界是不准确的,

  所以我相信数字,物理,几何

  我相信万事万事之间存在联系,每件事情背后都有其中的模式

  因为人类的知识体系是一个递增的过程,没有平白无故、无所依托而产生的学科或是知识。

  关于对这个世界的认知方式还跟某同学大吵过一架,友情的小船都翻了,

  果然理念之争最为残酷。

  她认为我所信赖的“科学”是没有尽头的所以毫无意义,而我觉得她所信赖的中国古典那一套都是无所依托的经验之谈,正是我嗤之以鼻的唯心主义。

  我现在想因为我的无知鲁莽说声“对不起”。

  大抵因为我们都走在了错误的路上,争论谁错的更厉害没有意义。

  “…..任何数字除以零,都不会得出一个有意义地数字来。因为除法背定义为乘法地逆转:如果你先除以零,然后再乘以零,理应得到开始地那个数字。然而,乘以零只会得出零,不会得出任何别地数字。没有任何数字乘以零会得出非零地结果。因此,除以零地结果实际上是无意义地……

  实证主义者曾经说一切数学都是同义反复。他们错了:数学是自相矛盾的

  ……

  数学一旦从物理实体分离出来,就不一致了,而一种形式理论如果不一致,就变得毫无意义。算数是经验主义地,仅此而已。”------《除以零》

  会惶恐,想着自己一直追寻的可能都只是建在浮沙上的一推就倒的大厦

  会有把答案寄托在真正人工智能出现

  到时候 人类毁灭就毁灭了吧,

  就算没人工智能,在宇宙深处更高等文明看来,我们跟尘埃没有区别。

  而我知道答案 在那就好。

  最后来一段毒鸡汤,科学的说明 这是个看脸的世界

  “大脑存在某些神经路劲。所有地动物都有评价它们未来配偶地生殖潜力地标准,并演化出识别这些标准地神经“线路”

  人与人之间地互动主要围绕再我们地脸部,因而对于某个人地生殖能力是如何显现再脸上地我们地神经线路明察秋毫。

  连婴儿都对某些面孔表现出同样地偏好。

  和鸟儿鲜艳地羽毛,哺乳动物亮丽地皮毛一样,美丽地肌肤是青春与健康唯一地,最佳地标志,在每种文化里都收到青睐。对人们一贯觉得有魅力地平均值只有一种偏离,那就是对第二特征地夸张放大。

  进化赋予我们一种对漂亮面孔做出反应地线路,但一天接受地刺激超出它们祖先一生接受地结果就是“外表美主宰了我们地生活” ”------《赏心悦目》

  《你一生的故事》读后感(九):真佩服特德姜

  看了你一生的故事了,终于明白降临里面女主即使预知自己的将来的生活中会发生悲剧但是依旧不使用“自由意志”来改变命运的原因了。她学习了七肢桶语言B,已经接受了七肢桶的思维方式,就像费尔马定律里面的光线所表现的那样,选定了终点之后只能按照既定路线行走,于是女主也像自己预知的“未来生活”那样来“表演”当下的生活。抛弃人类时间顺序的因果世界观,就不存在“改变命运”这一说,因为她认为自己的人生理当如此。 不过在最后的结局中,七肢桶在女主的思维完全被他们同化之前离开了地球,就是说她既有人类思维也有七肢桶思维。其实如果在七肢桶离开之后,女主的人类思维慢慢重新强大,最后女主会不会改变命运也是不一定的吧? 我觉得最有意思的就是女主身上同时具有着两种思维。我不知道七肢桶是不是有喜怒哀乐,或者他们也讲喜怒哀乐视为他们人生路径的一部分,即使感动痛苦也依然不做改变。但是作为人类我明白喜怒情绪的巨大力量。女主如果没有被人类思维或者七肢桶思维的其中一种完全控制,那么她在将来面对爱人和女儿的离开的时候会是什么感受呢?总觉得回味无穷。

  《你一生的故事》读后感(十):预见未来真的好吗?

  预见未来真的好吗?

  人类一直幻想着穿越,无论是穿越到过去还是未来。

  可如果人类真的有一天能够预见未来了,他会觉得这是一件开心的事情吗?

  正如有些人想要透视,实现透视的最终结果就是你的眼中一无所有。你看到了未来的自己,如果想通过现在来改变未来。那么你看到的未来就是不准确的。

  文章中路易斯与外星人七肢桶接触,学习他们的语言。在接触的过程中,路易斯渐渐明白七肢桶的语言结构与地球人完全不同,他们的语言是同时表现“因”和“果”,同时看见过去与未来。路易斯学习了七肢桶的语言,洞悉了自己未来五十年的命运,预见了自己那并未出生的女儿短暂的一生,以及她悲惨的死亡。她预见了悲惨的未来,承受着即将来到的无尽的痛苦。也不想去改变,只是在追随不可违抗的命运,完成自己的宿命。

  在日常生活中,我们常常运用推测能力试图避免不利事件发生,但有的时候我们极力避免的事件往往最终还是会发生。于是,我们可能会感觉真的存在着难以解释的神秘力量,使某些事件成为我们“命中注定”的必然轨迹。这类似于哲学上称为“宿命论”的观点,即认为某些必然要发生的事不会因为有人预知和努力阻止就会避免发生。因而就算我们能够提前预知和设法避免,必然事件最终还是会发生。

  所以,人的未来便是死亡了,任谁也无法改变的未来。我们无法改变终点,但是却可以改变过程,活出自己想要的人生。

  人生就应该充满惊喜,不应该都是注定的。假如说人生全都是注定的,那么一切的一切又是多么的无聊,不论你怎么做,都摆脱不了命运的束缚,这对于人来说是多么可怕的事情,又是一件令人感到多么轻松的事情。

  无论是否可以预见未来,无论未来是好是坏,命运的真谛,对自己而言,都依旧是未知。命运终究,其实还是掌握在自己手中。

评价:中立好评差评
【已有2位读者发表了评论】

┃ 《你一生的故事》读后感10篇的相关文章

┃ 每日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