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行十年》是一本由投行小兵著作,法律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CNY 49.00,页数:205,文章吧小编精心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投行十年》读后感(一):我也站在起点
投行是一个好多人没听说过,听说过觉得更光鲜,干过的却又觉得挺心酸的行业,如今这三种感受我都已体会。也就三四年前才知道投行, 被其与金钱的传闻搅动颇为心动,就在去年年末,迈了进来,成为一名实习生,直到现在,所以在事实上我是一个真正的“投行小兵”。
这本书是作者的半自传小说,主要写了十年投行工作的体会。话语寥寥,确是精准到位,特别是刚入行的那一章,我读起来感同身受,难得作者十年后还能对那时的心情记得如此清楚。
作者面对领导的忐忑不安,初入社会的不知所措,想干成却办砸了的懊恼,和我现在真实的心情一一对应。反复看着模板,但就是领会不到里面的逻辑;明明文件写了检查三遍,却还是有漏网的错字;这些糟糕的事情真是让人想按下后退键再来一遍。但是这就是开端,大部分都会经历的开端。 现在我更多的体会还只是这些技术性的细节,也许下一步还有和领导、同事、客户之间的博弈,项目成败的苦乐,但这离我一个小小的实习生都还是特别遥远。
好像如今,写中国投行生活的只有两本书,一本是班妮写的《亲历投行》,一本就是作者的书。前者讲述了一副国内绝大部分投行员工的工作过程,打破了传闻,展现一个真实的,不那么美好的工作事实。后者则是写就了投行新人成长的心路历程,一个不管哪个行业的新人都要经历的不愉快地成长。一个写实描绘细节,一个写意讲述故事,但都给后来者一个了解和学习的机会,让其知道这一行工作中成长的不易不是自己的特有的经历,给自己更多的信心去走下去。
作者早已业内名声显赫,而我却是刚刚踏上这条道路,他曾经站在的起点,我今天也站在这里,我也会向作者学习,踏踏实实地走下去,这或许不是最好的走法,但是最适合我的走法。
《投行十年》读后感(二):投行十年
第一次知道投行小兵是因为学姐。
学姐又曾在法律出版社上班。
投行小兵的好几本书包括这本都是法律出版社出版的。
那大概是几年前的事了。
或许说,这是一本我看过的最贴近于我们日常生活的关于投行的书。
也会在主人公那无疾而终的大学恋情结束时,内心泛起一丝丝心酸。
初入职场,既美好,又深刻。
美好在于很多年后,当你想起这段青春岁月,你会羡慕当初有如此旺盛的体力,有如此渴望改变命运的动力与决心。
深刻的是,那时候的简单心态,那时候对于社会的价值观,都一去不复反了,人终究要在江湖中成长,人终究无法回到初入江湖时的原点,而这个江湖,便是社会。
更加难得的是,小兵将初入职场的投行菜鸟的心态与种种境遇所带出的问题及反思,都写的非常生动,很多片段,好似能让你,看到曾经的影子。例如项目在快要过会之前夭折,与老板在项目中的各种博弈。这是每一个参与过项目的你、我、她都曾经历过和感受过的。
“一个好的领导,他应该有基本的专业素养,有精准的趋势判断,有洞察一切的能力,更要有运筹帷幄、把握大局的水平。或许我们不应该对领导严苛要求过多,但领导至少应该有一颗关心爱护下属的心,要严格要求也要细心保护”。领导的好与坏,没有一个统一的衡量标准,但每一个小兵终究会成为将军,而当你成为将军的时候,一定要铭记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你我如此,每个人都应如此。
另外一段:“当我们在一段时间里总遭遇霉运的时候,我们相信这是上天对我们的考验,我们要坚持并且要一直坚持下去,直到我们迎来幸运的时刻。当我们在某一段时间收到了幸运女神眷顾的时候,我们也应该不能忘记工作的艰辛和生活的磨难,只有这样才能保证当我们遇到困难的时候不会怨天尤人,更不会惊慌失措。”生活中高高低低,人生起伏更是如此,投行岁月也许让我们见了世面,开了眼界,但归根结底,人重要踏踏实实的走好眼前的每一步。我很钦佩投行小兵的一点是,他一直竭尽全力的在工作之余充实自己的专业知识和素养,以更好的服务与客户,这是我所期盼,但是欠缺的。
因生活经历与工作背景的不同,我相信不同人读这本书会得到不同的感受。读完一本书得到的东西往往是无形的,那不是语言能够表述出来的,也许是你对出入投行菜鸟时光的缅怀,也许是你对即将开启职场的一种向往与牵引,但至关重要的是,我们能通过这些主人公故事里的笑与泪,进与退,去获得一些什么,也许是感动,也许是进步,也许是希望,那么这就是我们读这本书的意义所在吧。
第一次发奖金,第一次在人力资源办理入职程序,第一次带着正式员工的工作牌,第一次和客户开见面会,第一次写招股说明书,第一次破发,第一次上会。总总回忆,在这个夜晚,犹如老旧电影回忆一样,在脑海中徘徊。
拥有了回忆,足够了。
《投行十年》读后感(三):心路——投行
偶然看到这本《投行十年》,又曾经好像有听说过,所以就快马加鞭的看完了。
怎么来写这个书评呢?虽然看完了有较多的感触,但是提笔写来,这些感触又都缩了回去,一个个都太害羞遮着不敢见人。
这本书写的是一个投行小兵毕业找工作,无心插柳进了一家投行工作,然后开启了投行工作的艰辛历程。本书主要内容是一个心理描写,讲述他遇到不同的事,他内心的或喜、或忧、或悲、或愁。主要分为三个部分,请允许我慢慢道来:
1.毕业找工作加实习。肖兵(主角)阴差阳错的去参加了一家证券公司的宣讲会,也惊奇的参加了面试,因为运气,最终成为了一名投行实习生。这部分让我很有感触,因为也是要进入社会的我,为了工作正处在焦头烂额的状态,所以这期间他描述的心理状态,我只想拍案叫绝!
2.第一份工作。在证券公司开始成为正式的员工,开始为了省钱租很远的破房子而感慨,开始因为公司配置的电脑而兴奋,开始因为第一笔3万的奖金而开心,开始因为受到客户的认可而激动,有很多第一次,有很多感悟,从一个毛毛燥燥的投行小兵成长为熟练的老兵,从什么都不知道的小兵成长为被认可的老兵。这一部分,随着肖兵的成长,我似乎看到了我工作后的身影。
3.第二份工作。考虑到职业的发展,肖兵辞职去了另一家证券公司,他很受器重,很快成为了注册保荐代表人(投行里面一个高档的职位),他的投行之路,开启启程!
读完,做了很多笔记,都是作者的一些感悟。这些感悟似乎在提醒着我:工作请认真做,这“认真”二字,可不是说一说那么简单,而是践行。我们要相信,上苍从来公平,很多事情都还是天道酬勤,事在人为!
《投行十年》读后感(四):无关投行,只谈共鸣
《投行十年》很难说是一本什么类型的书,如果你想通过它来一窥投行相关的什么专业知识,只怕是枉费了你的期待。它更像是作者的一次内心独白,字里行间,情感流露不动声色,写的是自己,却让我也看到自己。原来,这世上的许多人,走着一样的路,受着一样的苦,感受着一样的艰辛。于我个人而言,这本书的闪光之处也正在这里。
投行十年,以为会诠释什么高逼格的大画面,实际却描绘了一个气质亲切纯屌丝的成长历程,而那个屌丝原来也是自己:
大学时光,会为了花5块钱买一份红烧肉而心疼,会因为其中菜多肉少而愤懑,会将一块冰冻西瓜作为奖励犒赏自己,捉襟见肘,却是我们最好最纯真的时光;
初入江湖,小心翼翼、步步惊心,会为老板稍纵即逝的目光停留激动、会为一杯想敬而未敬的酒而遗憾,会为同事一句话无心之言坐立不安;
工作步入正轨,我们在客户的期望中参与项目,倾尽所有、殚精竭虑,为的是他们,也为了自己;不经意间与同学重逢,却只感受到物是人非的怆然和遗憾;
终于,我们看穿一切虚虚实实时的无奈辛酸,却终究明白,那些以想吃什么吃什么、穿梭于大楼大厦之间上班作为自己理想的纯真日子再也回不去了。
人在江湖,身不由己。
《投行十年》读后感(五):想了解投行的人,请绕过这本书!
抱着想了解投行职业状况的心态读了这本书,但是读到后记部分,发现故事情节基本都是作者根据自身或者身边人的经验意淫出来的……有一种被欺骗的感觉!
意淫出来的情节,不符合生活现实,也缺乏严谨性,对现实没有指导意义。
虽然我对这本书的评价不高,但是作者的文采还是很棒的,语言精炼、富有感染力、引人入胜,可以看作是本书的唯一看点。身为清华毕业的高材生,我觉的价值没有在本书中体现数来。
这本书没有多大的实际借鉴意义,可以当作职场小说来阅读,希望想了解投行的人对此书不要抱有太大的期望,这仅仅是一本消磨时间的读物。
豆瓣6.1分的评价,确实不怎么受欢迎,读者朋友是有目共睹的!
《投行十年》读后感(六):年纪二十加少许,出差途中可解闷
如果说金十七的《让数字说话》能带读者了解审计的话,读完这本《投行十年》你还是不会清楚投行需要什么人,投行是做什么的。这本书更像是一个学长在晚上和你坐在咖啡馆,讲刚步入工作几年里的酸甜苦辣。所以,很适合要工作或刚工作不太久的年轻人看,在地铁公交火车飞机上都可以看的书。
说是十年,从跑招聘到离职,前后也只有三四年的样子。写到的内容细碎而与二十多岁的年轻人相通,所以很容易就引起读者共鸣:毕业时的离愁别绪、在大城市屈居斗室之味、拿奖金偿了家里负债的快意、初次登机住星级酒店的窃喜、与二三好友的相交、筹备礼物的心路插曲、和领导的远与近等等。
有两处细节我看了颇觉有意思。一处是第三章77-78页,肖兵初开博客的时候,没几个人看,有谁来浏览,还会顺着去访客的主页去了解,是什么人看了自己的文章。访问量还是少,就鼓动老乡、朋友也来看看,虽然他们也不做这行。这还不算,有时候还会自己偷偷点一点,看着访问量加了个1,心里尝到跟作弊成功一样的快感。这一点我也有体会,知乎上有谁点了个赞,来了一条评论,也会看看那人是男是女,都关注了些什么。搞了个公众号,也呼朋引伴去看一看。
第二处则是第4章116页,肖兵跟项目便在一家酒店一连住了快两月,有个服务员小文待他客气,来回熟络了些。等到要走,想着和小文招呼一声,不料小文当日不值班。问别的服务员打听小文的联系方式,没要着还吃了怀疑的眼光和一句低声的“有病”。
如此细小的一节,作者还单单拎出来,也许会让气吞斗牛之辈嘲弄,而我这种凡夫俗子刚好就被这段给打动了。那种落寞之时再招误解的感觉,不美好,但也点缀了平凡的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