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手机版
《白色流淌一片》读后感10篇
日期:2018-06-11 21:59:01 来源:文章吧 阅读:

《白色流淌一片》读后感10篇

  《白色流淌一片》是一本由蒋峰著作,北岳文艺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49.80,页数:417,文章吧小编精心整理的一些读者读后感希望大家能有帮助

  《白色流淌一片》读后感(一):话说我也很喜欢最后的老郑

  刚看完蒋峰的《白色流淌一片》。题目意义很多,白云冰雪、精液。算是一部长篇小说,四十多万字,讲许佳明。又是由六篇可独立成篇的中篇小说组成:《遗腹子》、《花园酒店》、《六十号信箱》、《手语者》、《我私人的林宝儿》、《和许佳明的六次星巴克》。从2011年一章章地在《人民文学》上连载(除去刊登在《北京文学》的《六十号信箱》),直至今年二月末章登出,然后单行本。

  最先是在2月份的《人民文学》上看完《和许佳明的六次星巴克》,反复读了应有四、五遍,原因是被一个情节所击溃。两个逃亡的杀人犯,李贺与李静萍。这对亡命的年轻情侣在栖身的旅店里试图做爱,不成,李贺不行,他囿于一个他所臆想的场景:在他俩爱到最深处之时,追捕他们的警察破门而入。知道夜半,他成了,因为他只想一件事,让李静萍怀孕,这样被抓住后的怀孕的李静萍可以免受死刑。为了能让她活下去,他才成。李静萍明白了,为了保住她的命,李贺才能做那事,他爱她。既然明了爱,就无须在亡命的路上让更多人死去了。她拿了刀,抵在熟睡的李贺的胸口,唤醒他,对他说,我爱你,然后把刀子插了进去,去自首。

  期中考的那礼拜,买来单行本。封面上写着“我二十二岁那年过得并不好,但我不会一声一生都过得不好”。既是许佳明,也是蒋峰。许佳明二十二岁那年,继父被判杀了继母和她的情夫,母亲精神病日复一日疯语,植物父亲日复一日睡眠,女友同年老的美术教授以美与崇高之名去了美国,一年多的恋爱自己才是第三者;之后不服气,也去学画,才华横溢,过几年好日子,与林宝儿恩爱,算不上朋友路人甲李小天不小心睡了林宝儿,他拿着锤子从北京飞去上海要敲李小天,后想同一个傻逼这样不值,在超市阻挡了插队的李贺,李贺不爽,跟上许佳明,许佳明拿着锤子自卫,被李贺夺了去,敲死了,爱林宝儿爱到死。突如其来的死亡,荒诞现实的讽喻。 蒋峰,那时青春高一时拿新概念一等奖,高中三年读1000本书,同时应付学业,恃才放旷,后来大学上二本中国防卫科技学院,一所知名黑校,第二年辍学,各种兼职,大概也有不少泡面相伴,生活;但生活也是塑造,成就如今的蒋峰。

  蒋峰的”坏习惯“,热衷写死亡、谋杀,大概是斯蒂芬·金的影响,给故事套上悬系的外壳。这几篇中篇里,每篇都有人死去,死亡宏大阴影夜幕一样不可阻挡,卷走微尘众,到天明时独留生者对着空落落天空悲伤。死亡被放大成为日常,造就锋利的讽喻和难以言说的哀愁

  当然,也有困境。正写着后面几章,已经刊发的前几章就已经陆续得到各种奖项,让蒋峰有了压力,怕写烂,甚至不敢再下笔,失语样。好歹断断续续四年,蒋峰自己也最终从深陷其中的白色跳脱。

  电影。在我的国家,电影更多时候单纯地成为一种资本运作形式,我胆小,资本庞大我会畏缩。我要说的是其中一章《我私人的林宝儿》正要拍成电影,题材是时下火热的,青春、爱情;我就有些怕,这种题材以一种浪潮方式泛滥成灾。前些日子看李玉拍冯唐的《万物生长》,没李玉之前电影棒,没冯唐原著优秀,放大的性视角更有种《五十度灰》的即视感。就担心《我私人的林宝儿》被拍成性喜剧,许佳明与林宝儿的情爱,最后安慰了自己一句:若拍成性喜剧的话,导演请找彭浩翔。

  《白色流淌一片》读后感(二):白色、红色黄色流淌一片

  刚看完蒋峰的长篇小说《白色流淌一片》,挺不错的,难得80后作家能写出这种厚重作品来,很值得推荐,写了篇读后感。

  故事的主要内容是许佳明跌宕起伏的一生。从上一辈写起,爸妈结婚前,父亲意外成了植物人,靠点滴维持生命。母亲未婚先孕,怀着他,原本是龙凤胎,但先出生的姐姐是死胎。外公怕母亲嫁不出去,对外说母亲是他姑姑,说他父亲死了,他是遗腹子。母亲一直是低能儿,外公去世后,渐渐疯掉,住精神医院。继父是个哑巴,再娶的继母是个从良的妓女。后来继母与外人偷情,被杀害,继父成了杀人犯,多年逃逸在外。

  年少时候暗恋女孩社会人士私通,怀孕流产,自杀身亡。大学爱上的女孩一心思慕年老的画家梦想追求艺术,带着他的孩子和画家结婚。婚礼上,遇上了一个漂亮模特,深陷爱情不能自拔结果对方被富商包养。模特为了他,勾搭外人杀害了富商,但两人还是分手。最终从事绘画艺术,结果因为小争执年轻人杀害,英年早逝

  看这篇小说的时候,不自觉地想到一些其他作品。比如写爸爸成了植物人、妈妈疯掉、外公过世、继父聋哑、继母是从良的妓女、继父杀害继母、许佳明孤苦伶仃的生活,想到了余华的《活着》,想到福贵和苦根相依为命失去所有亲人。那句“我是继父养大,随时可能不要我,不敢不懂事。”挺叫人心酸的。

  关于聋哑人的生活描写,想到了毕飞宇的《推拿》,写盲人推拿师的生活,工作情感家庭等等,心理描写很细腻。许佳明的家庭不幸恋爱也总是悲剧收场,想到电影《被嫌弃的松子的一生》,连故事结尾也是一样,好不容易想通了要振作奋发,结果被一群年轻人杀害,郁郁而终。死前多么不甘

  几次犯罪事件的推理和回放,想到了东野奎吾的《白夜行》和《嫌疑犯X的献身》。和林宝儿那段可以说浪漫深情也可以说狗血矫情爱情故事,想到了郭敬明的《梦里花落知多少》——高中时候很感动的一本书,还有亦舒的《喜宝》,也是女主角被富商包养。最终对绘画艺术事业的那番见解,那份思想的独立和傲慢,对社会制度世俗的不屑,想到了毛姆的《月亮和六便士》。

  我是挺能联想的,主要是不自觉地会对比书中的内容和已读过的内容,不管喜不喜欢,都会参考一下,发现前人写过类似的故事,分散开来,很多大同小异地方

  小说整体文笔精彩,故事讲得很流畅。一开始的双螺旋叙事风格让我想到了霍达的《穆斯林的葬礼》和丹布朗的《达芬奇密码》,后来的多视角叙述让我想到了帕慕克的《我的名字叫红》和凑佳苗的《告白》,但讲故事的文笔让我想到了余华。

  余华写故事的段数很高,故事写得非常流畅。无论是《活着》《许三观卖血记》《兄弟》,明明不是我从前会喜欢的题材,却因为他的文笔,一件事紧跟着一件事,情节紧凑,忍不住读了下去,爱不释手完全停不下来。

  这种文笔,《白色流淌一片》也是,只留故事,没有多余的啰嗦,情节跌宕起伏,叫你情不自禁要读下去,且分数越打越高,三星、四星、五星,写得太精彩了,太接地气了,太人性化了。难得80后能写出这种故事来!

  好几年前我读过张悦然的一本《誓鸟》,当时非常惊艳,故事内容和架构完全不是一般80后的风格。还有之前读的七堇年的《大地之灯》。当然了,这些书远不比《白鹿原》《尘埃落定》《檀香刑》深刻,只不过对于写作者当下的年纪,算非常好的作品了,值得肯定鼓励。那时候的其他80后写的清一色都是青春文学,且,很多疼痛青春系列,十足矫情。

  但是,到了第五章《我私人的林宝儿》时,风格剧变,此前的深邃和匠心一下子没了,从写生活写人性的写人生严肃文学纯文学,忽然成了狗血的言情小说,各种调情,各种浪漫,各种花花肠子,各种男欢女爱、花天酒地不切实际,各种我深爱你但为什么你不爱我了。——可以找当红明星偶像剧电影赚一把年轻男女廉价眼泪、同时大捞一笔票房剧情

  倒不是说男欢女爱不好,只是前后文风差异太大,太跳跃性,我都怀疑是不是同一个人写的了。回头在网上看评论,果然,很多人说,前四章值95分,第五章彻底拉低档次综合只能给70分。

  而第六章,更是忙着在自圆其说。前面铺垫太多了,伏笔太多了,挖坑太多了,第六章的情节就是在补洞,非常刻意,完全没了之前的流畅度,很多没有过渡的硬转折。所以读这本小说你有种过山车的感觉,六个章节:好棒!好棒!好棒!好棒!呃,这是换人写了吗?呃,好吧,就这样吧。未免有些敷衍了吧。60分,70分,80分,90分,75分,70分。最终我打的四星。

  看后记,作者说,这篇小说是连载了很久的,写开头的时候也没想好最后的结尾,是一边写一边想的,反复修改。那我也能理解了,怪不得前面越写越好,后面忙着自圆其说,甚至来了一圈狗血言情,自降身价。写长篇最好还是先有个整体的提纲和概要,哪怕以后再改,但必须得先有个主线,围绕主线写下去,不然糊里糊涂的,很容易烂尾。

  这篇小说在整个大主流环境下,我是非常推荐的,故事性很好,很人性化,很接地气,甚至有不少讽刺社会、挖掘社会负面新闻的地方,写人性黑暗面的、社会弊端的,不是那种浮夸型的小说。除了第五章有点浮夸。但是,我也有不喜欢的地方。

  不喜欢的地方之一,书里太多品牌广告植入了。某某名牌衣服,某某牌车子,某某社交软件,某某酒店,给我一种做广告的感觉。而且出现频率太多,时不时就冒出一个牌子,怀疑是不是在植入软文广告。降低了阅读体验。像在看都市网络小说。

  不喜欢的地方之二,书里三番两次拿性少数群体玩笑。觉得爱打小报告班长肯定是gay,希望将来宪法里加一条,不允许同性恋升职为主管以上。称之为“东厂的人”。觉得儒雅、骄纵的孩子长大了会成为gay。说会为了林宝儿去健身房天天和那些肌肉gay们混在一起。

  很不喜欢作者这种调侃口气将gay群体刻板印象的描写。因为最大的歧视,就是这种隐性歧视,开玩笑,还觉得没什么大不了。这几段文字让我对作者的好感大大降低。我很喜欢美国白人之间的一种文化黑人可以自称“黑鬼”,但白人如果这么称呼,就是歧视,说开玩笑也不行,必须要严肃道歉。因为玩笑开多了,大家就会觉得理所当然,然后真正的被歧视也成了理所当然。那是非常可悲的社会文化现象

  关于书名,我也不喜欢。这本书的内容,尤其是前四章的内容,明显可以取个更深刻的名字,比如像余华的《活着》那样,而不是《白色流淌一片》有些色色的意味来博眼球。我怀疑第五章的言情是不是就为了博眼球,吸引更多读者?甚至有些黄黄的,不少性爱描写,可以叫黄色流淌一片。但看前四章,什么白色流淌一片?明明是红色流淌一片。太凄凉成长经历了。很叫人伤感童年,使人哀婉忧郁。这个书名,大概是编辑建议引人注目的?

  这倒能理解,在出版界,书名的确需要一点噱头,这是所有写作者都知道的,进这个行业的必读手册头条。只不过难得有这么文艺的作品,取这样一个书名,不免还是觉得有点,怎么说呢,明明可以更好的。

  考虑再去读读蒋峰的其他作品,愿他的下部作品写得更深刻。难得的80后作家。

  http://mp.weixin.qq.com/s?__biz=MzIyOTE3MjQ1NA==&mid=404612462&idx=1&sn=edc5ddd21e8be21edeb053cbdd8b8b3e#rd

  公众号:xuhusheng1990

  微博:@我叫徐沪生

  新书少年啊,前路漫漫》,之前出版《让未来的你,感谢现在的自己》

  《白色流淌一片》读后感(三):愿你心疼许佳明,就像心疼你自己

  其实我一般不愿意看这种比较沉重的、讲述生活类话题文章,类似于《活着》、《平凡世界》、《四世同堂》这种,太压抑了,太让我觉得这个现实的世界残酷得如此赤裸裸,每次看完,心里总是很难受,有一阵子钻不出来,我宁愿看些没有营养、堆砌辞藻的微小说,看完乐一阵子然后遗忘,这本真是一个意外。

  我关注的一个微博作家叫姬宵,特别好玩,说的话九转十八弯总让人特别可乐,有一天他推荐了一本书,就是这本《白色流淌一片》,大意是说这本书代表了80后作家的巅峰,我那时候没看作者,总以为80后作家的巅峰怎么着也得算韩寒或者郭敬明吧。买回来看到作者——蒋峰,然后在记忆搜索,是了,有这个人,也是新概念获奖者,的确是80后作家的巅峰,如果韩寒、郭敬明、张悦然等等代表偶像派,那他肯定代表实力派。

  主角叫许佳明,对于佳明这个名字,我总是特别有亲切感,也许是亦舒笔下的三分之一男主都叫宋家明,这个名字让我熟悉到仿佛他是真实存在的一样。

  6个章节的小说,从开篇的《遗腹子》开始就被深深吸引了,两条纵线:许玲玲和林宝儿,两个怀孕的女人,一个丈夫成了植物人,一个索性死了,我以为是两个独立的故事,讲两个小孩,结果慢慢揭晓,一个儿子叫许佳明,一个老公叫许佳明,同一个人,一个章节安排了他的出生和死亡,好精彩。

  《花园酒店》那一章印象最深,只有5岁的许佳明和姥爷要爬上正在修建的酒店最顶层,姥爷已经得了肝癌,爬到13层已经爬不动,他让许佳明继续往上爬,跟他说,以后的路要自己走,他的亲生父亲是植物人,他的母亲是精神病,他的继父是个聋哑人,唯一的守护人姥爷也即将离世,姥爷跟他说“等你长大了,一切都好了”,然后强迫许佳明说十遍这句话,5岁的佳明摸着黑往上爬,边爬边说“等我长大了,一切都好了”!

  他熬过了悲催的童年,寂寞的少年,考上了清华,遇上了他喜欢的姑娘,忘记了植物人父亲,疯子母亲,杀人犯继父,从良小姐继母,睡过他女人的唯一一个疑似朋友,成了一个画家,有了自己的理想,他跟李小天说,咱不玩了,收收心,把金币和蘑菇放一放,好好干几件牛逼的事,好好画几幅牛逼的画,就在这一切几乎就要完美的时候,却因为非常小的一点口角被人谋杀了。

  虽然知道被杀是他的结局,书的一开始就已经交代,但还是仓促地让人难以接受,如鲠在喉。他的父亲叫吴佳明,他跟母亲姓,用父亲的名,叫许佳明,他儿子跟别人姓,用他的名叫崔佳明,也许宿命一早就定。。

  《白色流淌一片》读后感(四):在流淌的爱里苦苦挣扎

  等这本书至少也有两年了。从2011年起,《白色流淌一片》的前五章陆陆续续地作为独立的中篇发表在文学期刊上,这本书的出版时间在作者口中不断跳票,终于在2014年的冬天面世。尽管只有最后一章还没有读过,但我仍从这本书的第一行字开始,重温这个在很多时候都令人心疼的故事。

  如果这是一篇书评,好像讲一讲作为读者如何遇见作者也成了某一种俗套。

  应该是高一或初三那年,我在《萌芽》上看到了蒋峰在新概念成名的那篇《比喻,鹅卵石,教育及才华横溢》,我已经不记得这是一篇复赛文章还是初赛的投稿,那时除了觉得这篇文章写得真是很好之外,就是对后面一长排的注释印象深刻,似乎是某一种掉书袋。那时他高三?好像也有一些隐隐炫耀的味道,特别是如果是在复赛考场地话,或许这样也能给自己加分吧。当然,这都是我现在的妄自揣测,反正那时是觉得,真是厉害啊。

  高中三年非常喜欢《萌芽》这本杂志,每一期都会买,后来那两年偶尔也会在萌芽上看到蒋峰的文字,他也备受杂志里一个叫《amazing》的栏目里各位编辑的推崇,那几年的《萌芽》里有很多很厉害的作者,蒋峰是其中之一,但我也只觉得有某种不一样的风格,除此之外并没有很吸引我,直到我看到了他在《萌芽》上连载的《维以不永伤》第四部,我暗自决定这个人写的东西以后都要看。从他的一些散文里得知,《维以不永伤》是他一直心心念念的故事,除了故事本身之外,他在叙事上玩了很多技巧,我记得一个就是有一部他给每一节编了几种序号,说是随便按哪种序号读都可以,然后整本书四部又是不同的人称和视角。我最喜欢的是第四部,那是一个全知视角,我很喜欢那个故事,一个乡村青年如何不甘命运摆布,如何遇见一生挚爱,又如何在现实面前丢盔卸甲逐渐异化,我喜欢故事叙述的方式和句子。顺便说一句,那几年出了很多青春小说,好像也只有蒋峰的这本主题不是青春期里那些伤感或自觉伤感的东西。

  在《淡蓝时光》之前,他陆续出了几本书,也许是不同出版社的原因,书里的内容多有重复。我印象很深的有一篇散文《快乐前行,低迷折回》和一篇短篇小说《走过秋天的一刻钟》,前者讲述了他的一段遭遇和感慨,对现实的一些失望和对理想的坚守,后者则有着几乎蒋峰所有小说都能找到的那种感觉:一种独特的幽默、浪漫的爱和若隐若现的惆怅。无论是在几部小说里都或多或少提到和《维以不永伤》里毛毛惨案相关的那些故事,(蒋峰也想和福克纳一样来一个约克纳帕塔法县?)还是《淡蓝时光》里的“爱在更新中覆盖”,又或者是《恋爱宝典》里那么一段段爱情关系和《为他准备的谋杀》里小警察与那个可怜的姑娘,蒋峰笔下的爱总是令我心有戚戚,有一种浪漫而又真实的感觉,浪漫是因为足够有趣,真实则是因为总能扎得人心疼。

  就像在这本新书里,围绕着许佳明展开几个故事也是一样。我无意剧透,但不得不说许佳明他们家从姥爷这一代开始一直都过得太惨,我很难相信这样的事儿会发生在一家人身上,一个人也就算了,怎么可能他遇到的所有人都过得那么悲惨或者可以说精彩?如果不能把故事讲得打动人,我大概会嗤之以鼻为了故事的曲折而把它弄得太不真实,但蒋峰成功做到了让我为书中的人物心疼,不止是封面上宣传的“愿你心疼许佳明”,我还心疼为了女儿和外孙辛苦支撑的姥爷,心疼沉默隐忍的哑巴养父,心疼只生活在他人描述中的少女房芳,心疼在爱里苦苦挣扎的美丽姑娘林宝儿……蒋峰一如既往地要在书里用上人称变换、伏笔千里等等叙事技巧,但打动我的更是故事本身,那些在爱里苦苦挣扎的人,“愿你心疼许佳明,就像心疼你自己”,这句话印在封面上,我想,能够心疼书里的角色,总是会有一些是在心疼自己的,这自己,可能是经历过一些事情的自己,可能是你希望成为的自己,还可能是你想做一些什么却没有勇气做的那个自己。

  如果你系统地阅读过一个作家的文字,有些时候你会很有意思地发现,作家的生活是怎么丝丝点点地投射进作品里的。好像是在《恋爱宝典》序言里,蒋峰讲述了一次和一个女孩相谈甚欢却在走出酒吧时为有没有车而闹得有点尴尬的故事,不知为何我读到《白色》里那台加长林肯就想起了它。就在这本书的序言里,蒋峰再一次表达自己不会放弃文学时说,博尔赫斯也没挡住其他人的路,就算写不成博尔赫斯,当那个出现之前的九千九百九十根白骨也有意义,在小说里许佳明谈论到毕加索时也表达了相同的意思。而在许佳明向林宝儿告白的那一段“今天是你生命中的一万天……”中,似乎也是他生活中发生过的原话实录。

  这本书看完已经快半个月了,一直想坐下来写点什么却由于种种琐事没有动笔,现在回想起书里的情节和人物,阅读时因为沉浸其中丝毫不会觉得这一大家子怎么都这么倒霉。等过了两周,情感上的冲击减弱之后,再想起来还是有些太过离奇,除了李小天这样一个配角,怎么书里连一个普普通通的平凡人都没有,都那么轰轰烈烈。我自然明白真实不是文艺作品的唯一标杆,但这本书看上去太像一部现实主义作品,作为独立的中篇小说来看,除了第六章每一章都很有张力,但合在一起又有些觉得把所有悲伤的故事都集中在一家太不“现实主义”了。或许最后许佳明的灵魂回升增添了一丝“浪漫主义”甚至是“魔幻现实主义”?要不然,最后突然又把姥爷拉出来,讲述姥爷也有那么一段不能说的原罪,那么就像《百年孤独》里一样,这一切都是一场轮回的诅咒?要不然,连许佳明的遗腹子,到底也还是没有来到这个世界。

  曾经蒋峰写道:“到了没有,我的荣光?”毫不遮掩地表示要写最好的华语小说,我看到,他的小说真的越写好了,其实当那些文字被人看到时,那份荣光也就在闪耀。我一直相信,生命本无意义,我们做这么多,其实是在抵抗虚无,感谢蒋峰,你的荣光已经闪耀过我,希望你一直闪耀下去。

  《白色流淌一片》读后感(五):总要有人来坚守文学的孤岛

  如果不是凭借《遗腹子》获得了2011年的人民文学奖最佳短篇小说奖,蒋峰几乎快要被人遗忘了。这个当年和韩寒郭敬明张悦然一起通过新概念作文大赛进入公众视线的少年作家(现在已迈入中年),过去的十几年里走得似乎没有另外几位那么顺畅,虽然也出了好几部作品,但是没有一部足以让他登上热门头条,不管作品的文学性上面孰优孰劣。蒋峰的日子过得相对跌宕,换过很多工作,游荡过很多地方,没有获得韩郭一样的声名财富,但是他一直笔耕不缀,引用媒体的话“蒋峰,被外界赋予了一种为了文学即便穷困潦倒而不向商业低头的悲壮味道”。

  我读过他早期的《维以不永伤》和《去年冬天我们都在干什么》两部作品,当时就很惊叹于他文字间的老练和成熟,尽管其中能够看到许多西方文学的影子以及一些故意玩弄的技巧。而《白色流淌一片》这本书,作为他最近五年唯一的长篇小说,更是让我觉得意外和惊喜。

  《白色流淌一片》是根据他的获奖作品《遗腹子》拓展而来的一部长篇小说,一共有六章,分别从不同的经历者的角度,讲述了一个意外身亡的青年画家许佳明生前生后的故事。如果不是因为全书的人物命运都太过于惨烈和压抑以至于让人产生了强烈的不真实感,这几乎会成为一本我眼中的五星作品。

  蒋峰热爱悬疑和推理,谋杀案几乎成为他作品里必不可少的元素,但这本书并没有在案件上做太多的展开,只是将案件的谜底一直留到最后才揭晓。于是我们从一开始就知道许佳明已经死了,在读到他“姥爷”的故事、他“继父”的故事、他少年时的故事、他的爱情故事之时,我们会不断地好奇他是如何死去的,他的人生故事会在哪个阶段戛然而止。而且蒋峰巧妙地埋下了许多的伏笔,无论是关于许佳明的身世还是林宝儿的过去还是房芳被杀的案件,细心的读者都会形成一个大致的猜测,等到真相揭晓的时候,读者就会情不自禁地颔首,同时又止不住地惋惜。蒋峰笔下的每一个生命都无比鲜活,有血有肉,却无一能逃脱生活的天罗地网。

  《花园酒店》是全书最为精彩的章节,描写的是许佳明的童年和他“姥爷”的晚年,苦难像一块巨石压在他们身上,他们像蝼蚁一样艰难地生存着,让我直接联想到了余华的《活着》,尤其是最后老许和许佳明在花园酒店楼梯上的一幕,与《活着》里富贵和孙子对话的一幕有着异曲同工之妙,许佳明一遍遍高声喊着“等我长大了,一切都好了”,将小人物与命运的抗争体现得淋漓尽致。如果把这一章单独拿出来让人阅读,大概没有人会相信这是一个80后作家写出来的内容,其文笔之老练,语言之流畅,细节之丰富,完全会让人以为他是一位在80年代写作的人而不是83年才出生的人,由此足以看出十几年来蒋峰四处游历和埋头创作所打下的坚实底子。

  《我私人的林宝儿》是受到最多争议的章节,蒋峰用了110多页的篇幅讲述了许佳明和林宝儿在三亚的相遇以及回到北京后虐来虐去外加十分狗血的爱情故事,很多人觉得全书瞬间掉进了三流网络言情小说的坑里。如果说这一章是用来讲述爱情的,能够写得让人感同身受的爱情故事就是好故事,我在读这一章的时候好多次都被直戳心尖,而蒋峰也表示他写这一章写了很多遍而且把自己写哭了好多遍,从这个角度上来说,这一章写得足够好,只是读者未必有足够的人生经历来产生共鸣。蒋峰在这一章里面把他对于爱情最终极的想象力全都用掉了,他已步入中年,他再也无法以如此浓烈的感情来写出这样好的文字了,关于如何完美地艳遇、高级地调情、热烈地相爱、爱到死去活来,爱情中最动人的情话以及最伤人的离别基本上都被蒋峰在这一章里说完了。

  像这样一本有着极强的阅读快感的书,通常其内在意义都会显得苍白,但是蒋峰依然努力地向读者展示了过去三十年我们所经历的这个时代的一些剪影,虽然只是长春一个不起眼的哑巴楼,虽然只是一个不幸早逝的许佳明,但是时代改变着他们的命运。我们可以看到城市的变迁、国企的没落、残酷的高考、物欲的社会、逐利的人们、匮乏的精神,让这个时代的见证者可以感同身受。但是其缺点也是显而易见的,分散的叙事结构和多重主角的设定导致全书没有能够有一个深入而突出的主题,能够被读者记住的,容易局限于故事本身,而非故事的内核。

  无论怎么说,《白色流淌一片》都可以算得上是一本好书,可惜的是这本书的销量似乎并不怎么样,没有登上过畅销书排行榜,豆瓣上显示的阅读人数也少得可怜。好的是蒋峰早已明白这一切,正如他在本书的序言《我为什么还要写作》里写道的那样:这是文学最坏的时代,但也是最需要我们的时代,要是文学哪天真的守不住了,那我就做一个文学的守陵人,告诉来往的后任,文学曾经葬在这里。

  《白色流淌一片》读后感(六):蒋峰,你该回到故乡!

  读完也是和大家感觉一样:虎头蛇尾了,的确可惜。

  我一直相信,作家必须是属于故乡的。前四章写得好,因为那些都是发生在长春的故事。长春的环境、人物滋养了蒋峰的文字,我们可以依稀看见每句话背后的现实,同时又感叹蒋峰将这些现实提炼得真好。扛下悲惨命运的姥爷、疯得很可爱的母亲、残酷的应试教育和没有被磨灭人性光辉的班主任NIKE......最动人的还是哑巴继父,这个人物身上所体现出来的人性的善与恶是无法描述清楚的,可以说蒋峰在塑造这个人物上的造诣可以与陀思妥耶夫斯基塑造卡拉马佐夫兄弟所达到的功力相媲美。生理上的残疾是如何扭曲一个人的内心,而这个人又是如何始终以善与爱去与之作斗争。蒋峰让我很容易就把自己代入进许佳明的视角,刚开始多么厌恶这个哑巴呀,而后却慢慢发现他深沉的父爱,你会希望他获得幸福。因此到最后你根本无法眼睁睁看到他堕入恶的深渊,残杀狱警那一段几乎让人窒息,他已向魔鬼屈服。可你还是心疼他,:命运对他来说实在太残酷了,这场斗争实在太难。

  据说有的版本在封面上印着“你要心疼许佳明”,那么这个主人公值得心疼吗?前四章里,他仿佛是余华笔下的人物,被命运接连夺走爱与依靠,不同的是,许佳明一直有人“接盘”,爱心接力不曾停止,虽然有时,爱是稀薄的、是被忽视被误解的,然而正是靠着这些,许佳明获得了光明,到达了成长的彼岸。到达之后他做了什么呢?

  小说的后四章我是一口气看完的,看的过程中始终在和自己较劲,强迫自己去适应那几乎让人应接不暇的剧情反转,和突如其来的文风大变。佳明来到北京之后简直像是换了一个人,不必为了生存苦恼了吗?生命的光明不去追寻了吗?小镇青年的人生中居然就只剩下耍嘴皮子谈恋爱这一件事了。而且何其敏锐的嗅觉才能让他每次都能精准捕捉到出卖肉体换取利益(试题答案艺术成就金钱)的漂亮姑娘啊,概率这么大吗?

  我感觉到这本书的作者是两个人,前四章是作家蒋峰,后半部分是编剧蒋峰。许佳明像是被连根从长春拔起,而且还把带着泥土的根全剪掉了,只剩下嫩绿的枝叶被放进好看的玻璃瓶,浇入营养液,精巧地被摆布起来。

  所以他的枯萎也不需要交待原因了,总之就是莫名其妙死掉了,这个莫名其妙的莫名其妙之处在于,它是一个纯粹的莫名其妙。戛然而止了,编剧蒋峰通知你,命运如此,许佳明宿命如此,不解释了。但不解释又怕太突兀,于是写了这对普通的小情侣,失手杀人之后立刻变身杀人魔鬼,仿佛基因里写好的代码启动了一般,接连杀掉一些和故事主线完全不相干的人,这和我们心疼的许佳明到底有什么关系?小情侣杀了几个什么人我们根本不关心好吗!

  许佳明是必须要死的吗??他的死有什么意味?故事里我们根本找不到答案,这是我最心疼许佳明的地方。

  另外再说一些题外话,文中时常出现的用以点题的白色物体和粗字体的“白色流淌一片”,让我对这个书名产生了严重不适。让人回忆起高中写议论文为了不跑题,三不五时的就得重复一下题目,就差没有用加粗字体对着考官大喊”我点题啦!“

  真心不是想吐槽蒋峰,我爱他的才华。可是前四章太惊艳了啊,我一个下午读完前四章后告诉遇到的每一个人”严肃文学的春天是蒋峰的!“ 晚饭过后,我迫切读完后半部分,仿佛立刻又回到了冬天。我想让蒋峰,也想让许佳明,在精神上回到故乡,回到土壤中,无论内心有多么想逃离这里。

  《白色流淌一片》读后感(七):一片又一片的白色

  断断续续的看完,总想写点什么,说点什么。

  这本小说到底讲了一个什么故事那,有爱情、亲情、友情,无论是亲情和爱情,爱的都是那么炽烈,简直无法直视的炽烈,当然也爱的痛苦。其中也有成长,一种悲伤弥漫的成长,无法割舍的亲情,始终魂绕在心间。到处是白色,各处的白色也是不一样的,有快乐有悲伤,也许这也是生活的一种写照。三个男人,其中一个无力的姥爷,一个聋哑而丰富的继父,一个似乎正在的朋友;三个女人,一个疯癫的母亲,一个初恋的情人,一个宿命的女人。生命中的流连往复,得到又失去,相爱又伤害,爱的一种奇异的表达。

  等你长大了,一切就好了,也许长大以后才明白,一切似乎未曾改变。

  《白色流淌一片》读后感(八):浮躁的社会,需要一些安静的引导

  蒋峰,被外界赋予了一种为了文学即便穷困潦倒而不向商业低头的悲壮味道,而这个31岁的男人极力用戏谑的态度化解自己无意塑造的“圣徒”形象,“只要我快乐,我想写,这就够了。”他说,“我会一直写作,以等待荣誉的到来。” 他确实有着扎实的语言功底,因而也有着更多的可能性。

  他,有着独特的人格魅力;他,有着不俗的文字功底;你该看看这样一个人写的书,给你带来的究竟是何种感受?

  在不同的社会环境中,我们总是遇到不同的情况。当今社会而言,过往的宁静太过少见,越发富裕的我们,精神世界越发贫瘠,让年轻人也越发浮躁,看看《白色流淌一片》,让我们也跟着反省,沉思。

  《白色流淌一片》读后感(九):二十二岁那一年,你过得好吗?

  初识蒋峰,是在《萌芽》杂志看到其在新概念作文大赛上的名篇:《比喻,鹅卵石,教育及才华横溢》。我在那篇文章的注脚里读到了太多从未听说过的名字:达里奥•福,卡尔维诺,萨拉马戈以及皮兰德娄。这篇文章应该是蒋峰当年参加新概念作文大赛初赛的投稿,除了觉得作者罗列一大串国内外文学史上陌生的姓名有掉书袋之嫌外,便觉得人生中仿佛第一次读到这样酣畅的文章,开眼界之外,才体会到,文章也可以这么写。

  当年新概念的众多获奖者中,先锋作家马原把李傻傻、胡坚、小饭、张佳玮和蒋峰誉为八零后“五虎将”。如果把韩寒和郭敬明比作偶像派,毋庸置疑,蒋峰是小说圈的实力派。当曾经的“新概念”作者们都已纷纷钻出文学那座神圣宫殿的时候,蒋峰仍然希望可以向文学的高处攀登。那时他因新概念红了两年,从一个不靠谱的军校里退学,用码字赚生活费,刚刚出版了一本长篇《维以不永伤》。

  《维以不永伤》是蒋峰一直心心念念的故事,除了故事本身之外,他在叙事上玩了很多技巧,题目借取于《诗经•卷耳》,原意是那些行军在外的男人只能依靠饮酒来摆脱思念亲人的痛苦。到了这本书里意思变为:只有把这件事写下来,才不至于永远地伤怀。十几个不同性格的人物依次走进小说之中,前后跨度为三十余年。整部长篇被肢解为五个不同文体的中篇。这样写可以由您所好来选择翻开此书先读哪一部。作者给每一节编了几种序号,说是随便按哪种序号读都可以,然后整本书四部又是不同的人称和视角。死亡和青春是蒋峰小说中的关键词,在《维》中,一个乡村青年如何不甘命运摆布,如何遇见一生挚爱,又如何在现实面前丢盔卸甲逐渐异化,技巧带来的扣人心弦,题材铺就的阅读快感,让人手不释卷。

  在遇到新书《白色流淌一片之前》,我先是在《人民文学》里读到了小说的第四章《手语者》。阅读带来的快感无法言说,只觉得读者会被他的写作手法和情节铺垫深深吸引,从而一口气便读完整篇章节。像作者以往的多部小说一样,《白色流淌一片》的六章短篇,也可以独立成篇,它们在成书之前,被分别发表在《人民文学》、《小说月报》这些杂志上。

  主人公许佳明在二十二岁那一年,毕业迷茫,女友劈腿,跟自己的教授远走异国,继父将继母杀害进了监狱——这样的二十二岁,够惨吧?不仅这些,他的生父在他还未出世之前便成了植物人,现在还在医院里躺着,生母因为受了刺激,成了神经病。唯一一个抚养他长大,把他送到高中的亲人姥爷因为患了绝症早已离他而去。

  “白色流淌一片”这个意象贯穿在每个章节的故事里,分别表现为云朵、雪水、精液、面膜和奶精。几章短篇共同叙述他的六个人生片段,分别围绕希望,告别,成长,信仰,占有欲与梦想的主题展开,最后一个故事依然回归梦想,最终形成一部传记体长篇小说。由此讲出他一生个人的命运,进而放大为三代人的大命运。六个章节相互有关联却又能独立成篇,基本是按照时间顺序来叙事,却又首尾相连。《遗腹子》讲的是两个遗腹子的故事,《花园酒店》是许佳明的童年生活,《六十号信箱》是许佳明高中时期的生活,《手语者》是他大学时期的生活,《我私人的林宝儿》讲的是他毕业后的迷茫期,《和许佳明的六次星巴克》在时间上和《我私人的林宝儿》有重叠部分,讲的是许佳明的事业,以及他死去的前因后果。许佳明的一生不仅是一代人心灵图景的变迁史,更是让你读懂近30年来中国人的一生。他的姥爷,活得足够老了,在女儿临产之时女婿遇难,发现自己癌症晚期,死后的保险金比他的命还重要,因为他要把一家人的生命都传承到这个孩子身上;他的继父,生下时就是哑巴,一生从未讲过一句话,被人冤枉成杀人犯,后来越狱,逃到天山脚下,把继子当作这世界最后的善意;她的继母,美丽过、值钱过,改娼从良,在年老色衰时嫁给了一个不会说话的人,被杀害后,终于不必再听话;他的前女友,可以放弃的东西很多,比如钱、未来、善良、自由,甚至尊严,因为对艺术的执着跟自己的导师远走美国,却始终放不下一个人;他的现女友,本应过着幸福得俗套的生活,却因他的命案不停地逃亡……这些故事围绕着主人公许佳明短暂的一生展开,或者说,许佳明的故事围绕着这些人展开。三十岁之前的这六个故事,拼成了许佳明的一生。

  小说除去技法和结构,颇多细节也值得回味。写主人公的暗恋对象房芳吃酸辣粉,不放醋和辣;仿佛就是你我生活中的一位女同学;写许佳明在帕米尔高原看云,“冬日的积雪被雨水打湿,裹着山体的白沙,又拽着碎掉了的云朵,白色流淌一片,朝着山脚下奔去。”写用手语里表达“嫁给我”:“许佳明双拳合并勾勾拇指,再把右手的拳头向上打开,最后又用食指点点自己的胸前。”——没有亲身的生活阅历和对芜杂的专业知识的积累,写不出这样动人的情节。

  蒋峰被媒体大众称为“模仿西方小说最成功的作家”,他却公开表示我特讨厌这个说法。他觉得自己写书充其量就是比较特别,没跟当代文学圈有那么多相似,没那么互文而已。比如写一个故事,一环套一环的,用了“中国套盒”的小说技巧——这可是典型的冯梦龙手法呀!

  他曾经借文学家歌德的嘴巴表达自己的文学理想:“我曾多次表述过我的文学理想,说来说去自己都觉得做作了。而此时我还要再讲一遍——我立志向峰顶攀登,若是最终未能如愿,我也会化作白骨在山腰为后人做路标,若是非得十万个作家才能出现一位大师,我至少也要为九万九千九百九十九的数字贡献一个单位,若是日后你们哪个够天赋够才华够勤奋路过此地,不要犹豫,不要停留,踩着我的骨头前行,这是对我最好的祭奠。”

  有人会觉得,故事的编造感太强了,主人公过的简直是世界上最悲惨的人生。这么惨的人生,全都压在许佳明身上了不是吗?

  或许许佳明的一生,离我们大部分人的生活都很远。但是去看小说,去看里面种种细节,又会发现他的生活离我们的生活很近。他带你看清生活的真相,教你用力去爱这不并完美的世界。正如封面的推荐语所说:

  愿你心疼许佳明,就像心疼你自己。

  《白色流淌一片》读后感(十):我很喜欢最后的老警察

  今天一口气读完一篇算是长篇小说的规模的书,很惊奇也很有纪念,因为它是我在kindle在买的第一本电子书。

  享受阅读是一种乐趣,从以前到现在我始终都这么认为。每当我读完一篇我认为精彩的小说,即使是在读完以后,我也会久久沉溺其中。

  白色流淌一片,这是这篇小说的书名,它有六章,很明显,作者采用了倒叙和插叙的手法,整段故事,就是在挖坑与填坑之间来回徘徊。

  许佳明是个很不普通的人,他生命中很幸运遇到了几个都值得倾心的女孩。房芳是幻影,谭欣是青春,林宝儿则是生活。整段故事中,前段充斥着回忆,后段则弥漫着悬念。不深究故事的逻辑性是否合理,当从作者营造悲剧故事的能力来说,他成功地使得读者浸身其中了。

  我一直很喜欢一场凶杀案中的老警察,因为他往往代表着过去,而他本身也在抗拒着过去。老警察表现出对现实的好奇以及对世俗的了然,这使得往往在故事最后,他总能成为一段悲剧的旁观者。

  正如我之前曾经看过的一篇中篇小说,主角就是一位老警察。作者努力表现着生活的无奈,而观众也的确感受到这种无奈。只是,观众知道这种无奈,他们看着作者,说,你说的这些我都懂,我也晓得哪些是哪些,但这些事情相信早已发生,我们也会也只能作旁观者而已。

  我曾经想过一个故事,故事的主人公就是一个平凡人,故事内容就是日复一日的平凡生活。但我又想,这样观众也会生厌的。其实平凡人的生活并不平凡,就像我想平凡的过,一件件事情还是会排山倒海地压过来。但我心中还是会有这样的念头。如果真的拍一部普通人的生活的电影,每一个细节与心理描写都不放过。那么,即使它不是最好看的电影,它同样还是会是最精彩的剧本。

评价:中立好评差评
【已有2位读者发表了评论】

┃ 《白色流淌一片》读后感10篇的相关文章

┃ 每日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