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手机版
《光荣与梦想》的读后感10篇
日期:2018-06-10 21:07:02 来源:文章吧 阅读:

《光荣与梦想》的读后感10篇

  《光荣梦想》是一本由[美]威廉·曼彻斯特(William Manchester)著作,中信出版社出版的精装图书,本书定价:236.00元,页数:1880,文章吧小编精心整理的一些读者读后感希望大家能有帮助

  《光荣与梦想》读后感(一):帝王家谱——百姓梦想,总统光荣

  “二十四史非史也,二十四姓之家谱而已。” 说这话的梁启超,将“知有朝廷而不知有国家”列为传统史学缺点“四弊二病”之首,视之为最为严重问题原因呢,自然是:“盖从来作史者,皆为朝廷上之君若臣而作,曾无有一书为国民作者也。其大敝在不知朝廷与国家之分别,以为舍朝廷外无国家。” 常常为中华民族历史悠长骄傲,也会因此而神伤。读完这本书,发现古今中外一样,汗青上写满了大人物事无巨细和他身边的鸡犬升天。 就像刚读完的这册书,厚厚的四本,风格独特,饶有趣味。从表面上,覆盖了美国从1932年到1972年这四十年见社会政治经济文化战争等等各个方面写作手法也是新闻电影式的,有细微至极的细节,有精心设计的分镜头,还有构思巧妙悬疑。然而,写的最多,最具心思和最重笔墨的,却是这四十年来的美国巨头们。而巨头中的巨头,也就是美国总统,形成了四本书的核心主线,所有的一切,都是缠绕着美国总统的更替而不断展开的。 让我梳理一下书中对四十年的美国历史的记录方式:首先是社会矛盾苦难重重,然后总统登场、采取措施,接着连任竞选、不择手段;最后是文化生活无关痛痒——这为一个循环,每个循环一个总统,时长八年。唯一特别的是,罗斯福独占了两个循环,而肯尼迪只有半个。由此展开,美国的历史就是罗斯福新政、罗斯福二战、杜鲁门主义、艾森豪威尔缓和、肯尼迪遇刺、约翰逊的国会和尼克松访华。 当然,这里的历史里除了美国总统,还有美国总统的政治伙伴对手们,他们的戏份也不少。罗斯福的最大对手,“财富分享”的休伊·朗,有选民、有政纲,还本能的知道改如何夺取政权,如果他不被暗杀,美国或许就走向共产主义;令本党总统都头疼的麦卡锡,他和他的“麦卡锡主义”让奥本海默被审查,让钱学森回国效力。最后还有政客家人:罗斯福夫人,肯尼迪夫人,还有一群杀手罪犯:刺杀肯尼迪的“神经病”李·奥斯瓦尔德;最疯狂的超级杀人王查理·曼森,手段残忍,擅长蛊惑人心,甚至到现在还有不少追随者。 可是,总觉得还缺少点什么,对了,是老百姓。没有他们的印象,连科学家工程师教师们也没有,哦,不对,教师们在30年代被提过一次——当他们领不到工资但又不能罢工只能扛着的时候。或许,战争伤亡的士兵、经济困窘的市民无助流浪乞丐种族隔离的黑人作为苦难的主角,老百姓才能以一个整体形象登场。而这样的登场,也仅仅是需要他们作为政治人物时代背景。 舍朝廷外无国家,国民百姓不过是背景布上不可分辨的一个小像素点,能看见你,不是因为你本身,而是主角恰好在你旁边而已。 历史由人民书写,写的却是帝王将相故事

  《光荣与梦想》读后感(二):第一分册:罗斯福新政的毁誉得失

  掌握大权政治家,在需要做出重大决断时,往往会涉及到某些高深精奥的专业知识学者们固然可以提供专业意见,政治家据此而做出正确的政治决策,仍然是一种极为可贵领导才能。罗斯福总统就拥有这种能力。当时人评论罗斯福说:“他好像是一个配电盘、一个变压器,其他人的智慧力量可以由此而传播。”

  罗斯福受命于危难之际,在大萧条最为深重之时出任美国总统。他招集了专家学者们组成智囊团。但是,在罗斯福看来,大萧条并不是一个经济问题,而是一场深重的社会危机。在当选总统的那天深夜,罗斯福对儿子说:“过去我只害怕火,现在我害怕做不好总统。”后来,他在与一位朋友论及大萧条时,他又漠然地表示说:‘如果应对大萧条不利自己就是最后一位美国总统了。’言谈间,颇有几分破釜沉舟、以性命相搏的意味了。

  罗斯福应对大萧条的良策:就是发挥政府的力量,抑制商界豪强,扶助贫苦大众

  工会组织也是在罗斯福新政时期开始发展壮大的,谈到这一点时,作者特意强调说,罗斯福并不愿意看到工会力量的壮大,总统先生提议通过的相关新政法令,本意是要用政府的力量为工人们争取权益。然而,当时有一位名叫刘易斯的工会领袖,有一双比鹰隼还要锐利眼睛意识到这些法令的模糊规定,正是壮大工会的天赐良机,刘易斯通过组织一系列规模浩大的罢工运动,迫使大企业工人们做出让步,就好像是强迫猛虎吐出了嘴里的猎物。那些强盗大亨们的忿恨暴怒可想而知。也的确如此,在对抗罢工的过程中,大企业不惜重金,购买军火,招募私人武装,并且悍然对工人们使用武力,造成了许多血腥事件。书中评论说:“那是一段悲惨岁月,资方的恐怖手段染红了劳工史。”

  虽然如此,我们从书中的相关细节中也可以看到,无论是资方的大亨,还是工会的领袖,尽管彼此怨恨,但还是保持着理智。例如说,密歇根州州长墨菲在决心用武力镇压一次工人罢工之后,却给刘易斯打了一个电话,询问他的意向。刘易斯怒吼连连,表示说,要用自己赤裸胸膛迎接警卫队的子弹。然而同时,暴怒的刘易斯又可以微妙暗示说,墨菲州长的祖父肯定谴责州长的决定的。墨菲的祖父是在一次爱尔兰的起义之后被绞死。后来,墨菲对工人做出了让步,阻止了事态的恶化。我们相信,墨菲州长的克制,不仅仅是因为怀念自己的祖父,而更可能是出于对政治形势综合考量

  美国钢铁公司董事长泰勒特意与夫人一起去拜访刘易勒,主动做出和解的表示。

  按理说,罗斯福政府在对抗商业菁英们的搏弈中,与工会组织是有共同利益的,但罗斯福政府也并不是无保留支持工会,而是随着政治形势的变化而采取灵活态度。或者会支持工会,或者也会谴责刘易斯先生。

  美国人似乎是这样看待这个问题的:工人们用罢工的方式表达自己的意愿,是正当的;企业大亨们把自己不赞成罢工的意愿表达出来,也是正当的。既然如此,虽然没有人愿意发生血腥惨剧,但血腥惨剧的发生就是很难避免的了。幸好在这个问题上,所有的人都没有完全失去理智,终于能够达成妥协,才避免了更大悲剧的发生。

  自从上个世纪八、九十年代以后,西方经济学流行观点往往不赞成工会的作用。但是,这本书并不是用经济学家理论观察美国社会的。所以,我们看到,新政时期的工会运动,与二战之后美国黑人争取平等的运动颇有相似之处。最高法院承认黑人与白人享有平等的社会地位。然而,种族歧视者仍然可以公开表达自己的偏见。甚至有白人凶手残忍杀害黑人,却可以逍遥法外。在南方,迎合种族歧视者的政治家固然要承受来自美国政府的强大压力,却仍然可以保有足够的民意支持,维持自己的政治前途。而黑人运动领袖马丁•路德•金,很大程度上与工会领袖刘易斯很相像,用抗争的手段,为追随者们争取拥有一片安身立命之地。

  但是在黑人运动时期,我们可以看到更多的偏见、更多的不宽容、更多的仇恨。那么,会不会发生这样的情况呢?某一个团体为了争取正当权益的斗争,却得不到其他团体的理解,在斗争中,情感战胜了理智,失控的斗争必然会加深社会的分裂。相比于新政时期的工会运动、二战后的黑人运动,越战时期的反战运动难道不是一段更为惨痛经历吗?

  罗斯福的许多新政法令,往往在最高法院不能形成多数支持,不得通过。总统先生愤怒极了。后来,总统从司法档案的故纸堆里找出一条法令,允许为每一名年迈的大法官配置一名助理法官。那么,罗斯福就可以安插自己人充任助理法官,从而在最高法院形成多数支持了。

  这种作法,是用不正当的手段侵犯了司法权,违背了美国政治的基本原则,所以,在这个问题上,罗斯福甚至遭到了党内伙伴们的强烈反对,提案失败了。本书的作者极为崇拜罗斯福,但在这件事上,却明确地指出,罗斯福的这个作法是完全错误的,没有任何可以为之辩护的余地

  所以,我们看到,尽管美国社会有许多独特之处,但它也与所有的人类社会都拥有一个共同点:只有坚持这个社会上所有人都认同道德原则,才是维持社会凝聚力的最重要保障

  《光荣与梦想》读后感(三):燃烧在历史深处的梦想

  燃烧在历史深处的梦想

  ——读《光荣与梦想》

  林颐

  每一个时代都有它的光荣。好的历史作品,作者本人肯定胸藏辉煌,他要有能处理烦琐的思路、明晰的心智坚韧毅力,更不用说要能大量阅读及要有勇气,来描绘出一种方式,好让某个时代的历史栩栩复活,尽可能地展现出时代的景象以及个体命运。就此而言,美国史学家威廉•曼彻斯特的《光荣与梦想》做到了。

  《光荣与梦想》是一部“1932-1972年美国叙事史”。四卷本,150万字,它无疑是一部厚重的大书:经济大萧条、罗斯福新政、二次大战、朝鲜战争、越南战争、肯尼迪遇刺、水门窃听等重大历史事件,以及40年之间美国人的生活状况精神面貌、社会时尚思想观念等变化。但最打动我的不是它的宏大广博,而是在于它的细致,细致到如一根针,那些并非关键性的笔触不经意地戳中读它的人的心,激荡起一种沧桑的历史情怀

  第一部分应运而生”,标题就表明了作者的历史观,如我国俗语说的“时势造英雄”,罗斯福之伟大,当然是有他本人的魅力和能力,但也可以说在当时美国社会濒临崩溃的境况下造就的英雄开篇描写大萧条的惨况。其中有一处:“胡佛总统打电话给俄亥俄州前参议员埃特利•波默林,任命他接替道斯主持复兴金融公司。在接到电话时,波默林的口袋只有九角八分钱,而且在他前往宣誓就职的路上,就有十个叫花子跟他要钱。”这样近乎闲笔的描写,却完全凸显了当时当地的惨况,勾起读者内心共鸣。在那些决定命运的历史时刻,总有一些恰逢其会的天才,被人们拥上了宝座,他的一言一行、一个手势,此后都可能决定一场战役的发动,一个民族的存亡,甚至于全人类的命运。

  倘若说罗斯福是美国之光,那么,紧随其后的杜鲁门显得黯淡失色。他因罗斯福突然病逝,以副总统之职继任,他在任的1945-1952年,二战结束百废待兴,他既不像罗斯福临危受命力挽狂澜,又不具备艾森豪威尔的资历好人缘,他是在一个尴尬的时刻以尴尬的身份去做一些其实算得上“擦屁股”的尴尬的事情。对于杜鲁门,到底应该如何看待他?在从前,我一直忽略他,而正是《光荣与梦想》,唤醒了我对杜鲁门、以及类似于他这样的历史人物的关注,我们或能取得更全面、更深刻的历史领悟

  1948年美国总统大选之所以成为美国史铭记的重要大事,正是因为在这一年杜鲁门实现了他的华丽转身。在美国政坛普遍不看好、主流媒体大加嘲讽的情况下,杜鲁门仍然孜孜不倦实践他的政治追求,他深入民间走访各地,他在最后时刻逆袭成功,让那些自以为是的政客、还有早就拟好新闻标题的媒体出了次大洋相。杜鲁门走出了罗斯福光芒的遮蔽,以新的姿态出现在美国民众之前。那是属于他个人的光荣时刻,同时也是一次美国梦的实现。六十年之后,奥巴马入主白宫,成为美国历史上第一任非洲裔总统。回想书中所记录的民权斗争,美国黑人反歧视的历史,“自由乘客”非暴力运动,还有无数人的热血抗争,怎能不令人感慨万千

  曼彻斯特书写的这段历史开始于1932年,终止于1972年,而美国人民的美国梦,从1776年《独立宣言》的“人皆生而平等”,到1863年林肯在葛底斯堡演说中的“自由之新生”,到1963年马丁•路德•金在华盛顿林肯纪念激情洋溢的《我有一个梦想》,直到每一次危机后的奋斗,每一场困顿时的突围,每一回艰难中的前行,从来没有停止过。曼彻斯特的历史情怀,正是孕育于美国民族的梦想与光荣之中。

  这样的梦想,同样属于全人类。《光荣与梦想》的中译本曾经于上个世纪80年代引进我国大陆中国社会科学世界经济与政治研究所研究员何帆回忆道:“《光荣与梦想》是我们那一代人的‘圣经’。一个遥远国家的历史,却能激起那一代年轻人的共鸣,那是因为当年我们也有梦想,而且向往光荣。”世界如此广大,历史的风不管吹向何方,在不同的时代、不同的地域总有一些相似的召唤,梦想如星映照穹苍,人类之光永恒璀璨。

  羊城晚报:http://www.ycwb.com/ePaper/ycwb/html/2015-04/12/content_683555.htm?div=-1

  主要方向:历史、人文、社科、财经、科普、教育书籍新书约评联系我。

  《光荣与梦想》读后感(四):光荣与梦想读后感

  陆陆续续终于把全册《光荣与梦想》读完了,当初是被罗胖忽悠,说不读此书不会理解美国的强大才读的。可悲的是读完了我还是不知道美帝为啥这么腻害。

  好了,言归正传。

  首先对美国的民主有了初步的认识,美国这种自下而上的民主制度很厉害。首先,通过这种形式,政治领袖对大众的需求能够分别量化出来。其次,民众的多数需求能够得到满足。有意思的是,在收音机时代,选出的政客声音都比较有磁性,在电视机时代,选出的就比较帅。当然会有个别领袖开了空头支票,比如约翰逊竞选的时候承诺的停止扩大越南战争,但他当上总统后做的刚好相反。曾经有个政客参加竞选,被竞争对手挖出他早年的采访新闻,表明他有种族歧视,然后民意支持下跌了一半多,然后就没有然后了。据说美国还有弹劾机制,可以弹劾总统,不过没看到被弹劾的。美国的民主党认为,历史是大多数人书写的,共和党认为历史是小数精英书写的。有意思的是,很多民众年轻时支持民主党,若干年后转而支持共和党。在大数据时代,民意调研的成本又小了很多。

  书中我觉得最有意思的是对不同时期老百姓生活和心理的描写。同样是两个肩膀抗一个脑袋。美国民众也传统过,保守过,物化过,垮掉过。美国人赞美并欣赏外向,追逐潮流,拥抱变化。美国人很傲娇,美苏竞争期间,苏联在空间技术上开始是领先的。美国民众接受不了,纷纷给总统写信,要求发展科技,赶超苏联。

  美国人爱平等,我一直以为黑人运动就是一句I have a dream, 没想到整个过程是那么漫长和艰辛。黑人都解放了,女人也慢慢解放了,性也慢慢解放了。

  美国人民就是个万花筒,什么奇葩都有。什么奇葩思想也都有。在物化时代,有些民众为了成名,甚至烧杀抢劫。嬉皮士什么的更是迷茫与空虚的直接折射。

  《光荣与梦想》读后感(五):扛过去,有梦想才光荣。

  最近重读由四川外国语翻译学院翻译组译,中信出版社出版的《梦想与光荣》,它写了一个时代,1932~1972年的美国,细致而真实的还原了这40年美国的社会发展全景,其中几乎包含了所有重要话题,有政治的,经济的,军事的,社会的,艺术的,科学的,时尚的,音乐的,娱乐的等等。它是一个时代的记忆,再读一次,震撼依旧,丝毫不因重读而减少。

  作者威廉·曼彻斯特是美国著名的通俗历史作家、著名记者。他在保持新闻客观性的同时,综合运用各类表现手法使得新闻有趣,充满了可读性,其中包含了夸张、比喻等手法,使读者更容易理解新闻表达出来的内容。它与国内的新闻有很大不同,国内的新闻总是平铺直叙的叙述一个新闻事件,所以读起来往往枯燥无味。

  这套丛书共分四册,装帧精美大气,虽然有点小贵,但还是很值得购买收藏的。这40年的美国史,在威廉·曼彻斯特的笔下称得上波澜壮阔,以大萧条时期的惨境和“补偿金大军”事件开始,在那个山穷水尽的夏天,胡佛成了美国历史上一个不太光彩的总统,而充满传奇色彩的罗斯福则开始了他的时代。美国经历了经济大萧条、总统竞选(从胡佛、罗斯福、艾森豪威尔、肯尼迪、约翰逊、到尼克松)、二次世界大战、原子弹爆炸、朝鲜战争、越南战争、肯尼迪遇刺身亡、尼克松卷入水门事件,到各项决议中的两党纷争,各州纷争,族裔纷争,以至于政府和民众发生的冲突。40年浓缩了太多故事,都是这个大时代独一无二的部分。

  在《光荣与梦想》的序言里,有这么一段话:

  “在1932年,就算你不是黑人,流浪者的生活也充满艰辛。蹲守监狱经常被视为享福,正如米切尔对参议员科斯蒂根所言,当流浪者受到要被逮捕的威胁时,他们会嘲笑警察说,‘这正是我们想要的,那里有食物和睡觉的地方’。”

  读到这段时,联想到身边发生的一些事儿,内心像被刀尖刺了一下,隐隐作痛,时隔八十多年后的今天,某种悲剧似乎依然存在,并且如此真实而赤裸裸。但我们再也不能如1932年那样,嘲讽的说一句,“夭折于三个月大,吸入胡佛总统的毒气致死” 。我们生活在如此太平的盛世,即使有那么多不如意的故事,也不能否认这时代的美好。平凡的我们,对于时代的理解或许不够深刻,我们只能窥见身边真实的他们。但不得不承认,鲜活的每一个人,每一个故事,都是这个时代的一部分。

  好友Y的弟弟P今年刚从监狱出来,才满22岁,这已不是第一次进去,或许也不会是最后一次。年初和Y一起吃饭,P到餐馆来找Y,他们在门口说事儿,不一会便听到P大声的咆哮着,说:“监狱也比这儿强,至少有饭吃,有觉睡,不用看所有人的脸色,不用听那么糟心的背后议论”。Y重新回来时,已脆弱不堪,趴在我肩上哭成泪人,那是我至今见过哭的时间最长的。后来,她给我讲了下面的故事。

  Y和P在小学时,父亲便病逝,母亲在市场里帮人杀鸡,每只2元,仅靠这份工作养活着一家人。记忆中,Y读书很用功,每天早上吃的都是从家里带的饭团,里面夹点豆腐乳,一直很节俭。P那时个子不大,或许是经常被人欺负,性格变得越来越古怪,加之父亲离世,让他变得更加自卑。不在沉默中爆发,便在沉默中灭亡。P压抑了很久,突然变了,变得越来越暴躁,开始和街上的小混混经常混在一起。那之后,经常有人到家里来要赔偿,不是P偷了东西,就是打了人,烧了别人的房子。Y的母亲一次次真情劝解也起不了任何作用,几年后也就对P失去了全部的信心,任由他折腾而不管,把所有希望都寄托于Y的身上。P小学都未毕业,便混入了社会,十八岁前,只是警察局的常客,再后来,就进了监狱。而Y一路认真读书,终于完成中药学本科学业,母亲本以为苦尽甘来。却不料Y毕业后回到小镇,找了个大她近二十岁的男人,目前在火锅店上班。

  她的母亲,几乎要绝望了,好不容易供Y上完大学,以为终于可以不操心了,岂料世事难测。那天的见面,是她的母亲提前约我,希望可以出面劝劝她,她现在已经不再接听家里所有人的电话了。但整个晚上,我只字未提这件事,因为我不知该如何开口。生活从来没有告诉过我们,只要经过磨难就一定能够得到幸福,就能守得云开见月明。扛过去,才会是这样的,当你妥协了,生活也就只能如此。而她是懂得道理的,只是需要时间,不是妥协,就是成就自己的梦想与光荣。

  通过上面的故事,不得不让人质疑亨利·福特说的那句,“四处漂泊对这些男孩子来说才是世界上最好的教育!因为他们在几个月里获得的经验比在学校待几年还要多” 。显然,他说这段话,是极其不负责任的,无论是从当时的背景,还是今天的环境来看。即使任何时代我们都可以说,这是一个最好的时代,也是一个最坏的时代,关键看我们怎么理解。

  美国也是历经维艰,才走到今天。在那个被我们誉为美好的国度,依然也会有人发出呐喊,“有时候我觉得自己像个杀人犯。我到底怎么呢?我竟然不能保护自己的孩子。” 所以,希望我的朋友Y能扛过去,就当昨日种种譬如昨日死。扛过去,有梦想才光荣。

  《光荣与梦想》读后感(六):你的光荣你的梦

  一、这是一部经典

  卡尔维诺在《为什么读经典》这样说:

  经典是那些你经常听人家说“我正在重读﹉”而不是“我正在读﹉”的书。经典作品是这样一些书,它们对读过并喜欢它们的人构成一种宝贵经验;但是对于那些保留这个机会,等到享受它们的最佳状态来临时才阅读它们的人,它们也仍然是一种丰富的经验。我无疑属于后者。

  二、这不仅是一部经典,这是一个时代。作品描述从1932年罗斯福当选到1972年水门事件为止40年丰富的历史。

  罗斯福时代:经济危机、胡佛村、政府驱赶暴民、罗斯福新政、租借法案、大西洋宪章珍珠港时间、杜丽特空袭、盟军反攻、乃至去世。

  杜鲁门时代:铁幕演说、马歇尔计划、朝鲜战争、1948年与杜威竞选总统。

  艾森奥威尔时代:经济繁荣与麦卡锡主义并行

  肯尼迪时代:古巴导弹危机、猪湾事件、侦察船事件、染指越南、达拉斯遇刺。

  约翰逊时代:深陷越南、社会福利。

  尼克松时代:访问中国,越南撤军、水门事件。

  这些都是深深改变世界历史进程中的大事件,我们至今仍然处于它们的余波中。

  三、这不仅是当权者兴衰的时代,还有那背景和轻音,这些不仅构成历史大事件的配角,同时交相激荡,成了历史长河的浪花。

  无论是罗斯福时期的肖恩-郎、库格林神父、艾克治下的麦卡锡、即将涌向前台成为历史主角前的“龙套岁月”(包括麦克阿瑟、艾克、约翰逊、杜鲁门、尼克松)这些攒动的人群抬起金字塔,让顶端熠熠生辉自身也在不断攀爬。

  四、这不仅主角配角交相辉映的一幕幕剧本、背后的人们也成了“黑魆魆”的幕布。黑人权力从无到有,从弱到强,直到观海当政!更不用说人们生活的普遍提升。

  五、那厚重的幕布下面无疑有点点珍珠点缀,现实中就是历史进程中除开政治的万象包罗。从电影到电视,从衣着到交通,甚至内衣和性取向。另外不得不提的是国家的未来那些人,从新英格兰新教束缚下乖乖成长好去工作的一代好孩儿,到云里雾里、生活天花乱缀的嬉皮士、垮掉的一代。(他们梦想仍在,就是太淫荡!那何尝不是社会的异化。)

  本书描写场景之恢宏、情节之紧凑生动、文笔之玄妙幽默、让你身临其境、印象深刻。头一秒在疑惑,后一秒已经开始惊奇。看完满是崇拜之情而又不禁抚卷思索。

  美国的光荣在哪?在于救自己国民于水火实现繁荣、救老亲戚于冰火实现对垒成为自由世界的扛把子。

  美国的梦想在哪?从1776年《独立宣言》的“人皆生而平等”,到1863年林肯在葛底斯堡演说中的“自由之新生”,到1963年马丁•路德•金在华盛顿林肯纪念堂激情洋溢的《我有一个梦想》,直到每一次危机后的奋斗,每一场困顿时的突围,每一回艰难中的前行,从来没有停止过。这个梦想便是解放!

  《光荣与梦想》读后感(七):既是长河巨浪,又涓滴可饮。

  这是本特别牛逼的断代史书。

  第一,它能够帮助普通人塑造更正确的史学观和新闻观。

  这是这套书最重要的价值,即便可能在政治观点上有所倾向。

  在我们的历史观念里,已经习惯了被告知宏观的概念,习惯看有标签的故事。进步和愚昧、正确和错误、腐朽和革新,在这些名词之后,才是哪些人发生了哪些事。但事实都是错综复杂的,历史不是一两句话的评书、也不是一两个人的小品。

  在我们的新闻观念里,我们也习惯了被煽动。在我们新闻里很难分清哪些是形容和比喻,哪些是臆断和推测,往往是观点失焦、细节失真。在书里对诸多事情的描写同样细腻,但永远是分毫不差,用稳当健朗的笔法、前后妥帖的讲述,让你觉得荒谬不妨碍其真实,而不是像我们的社会新闻里的当事人都全是神经病。

  第二,它的文笔太棒了。

  虽然这个版本的翻译还是拗口,但多多少少能够分辨出原著的犀利。不仅是用词,用典也是手到拈来、收放自如,信息量大得可怕。

  让我想起《万历十五年》这样的书,甚至《管锥编》这样的神作。

  第三,它是了解美国政治和文化的宝典。

  在一些人心里,美国就是乐土,那里国家富强、人民善良,哪哪都好。但翻开史书,可以知道几十年前他们也有民生凋敝、路有冻死骨的惨况,也有莫名其妙的政治迫害和残酷的社会运动。

  让美国之所以成为现在的美国,不是靠着 18 世纪那部宪法,不是靠着健全的制度,也不是靠着人人聪明善良,而是靠着美国人对一些基本信念的理解,和长久以来面对问题时解决它们的智慧。与其说美国像暴发户,倒不如说他是勤恳的创业者。这本书讲的就是他创业以来最艰难的四十年。

  下面放一些我觉得特别有意思的几处文摘,寥寥几笔,画面跃然。

  1. 描写百姓失业、民生凋敝:

  有人在华盛顿州的森林放火,这样他们就可以受雇帮助扑灭大火。

  教师建议一个小女孩回家吃点儿东西,孩子回答说:“我不能吃,今天该我妹妹吃。”

  一位芝加哥寡妇为了不让自己看到食物上蠕动的蛆虫,总是会先摘掉眼镜。

  2. 描写市场波动时大家抢着取钱、取黄金:

  布朗克斯区曾出现一个出租婴儿的母亲,她把婴儿租给排队取钱的人,每次25美分,因为抱孩子排队享有优先权。

  联邦储备委员会宣布,如果市民在2月1日后提取过黄金,而下星期一没有按约定将其退回,那么银行行将把他们的名字公之于众。(注:这个方法效果极好,后来黄金几乎都退回来了)

  3.描写飓风:

  一个长岛人几星期前在纽约的商店买了一个气压表,9月21日清晨被寄到,气压表指针读数显示低于29英寸,刻度盘显示为“飓风和龙卷风”。他无法相信,拿着它摇了摇,最后把它向墙上掷去,指针读数都没有任何改变。他气急败坏把它重新安装好,驱车前往邮局打算把它寄回原店。然而就在他新的那段时间里,他的房子被大风刮走了。

  4. 描写杜鲁门春风得意:

  他回到白宫时,你能听到两个睾丸碰撞的声音。

  5. 描写战后美国人的形象:

  英国人在地球上昂首阔步,一副主人的样子;美国人则在地球上昂首阔步,根本不管谁是主人。

  6. 描写法国人害怕美国文化的入侵:

  虽然法国还没有从空运行动中恢复过来,但巴黎的国民议会还是以366票对202票通过了一条限令:“禁止在法国、阿尔及利亚和法属殖民地进口、生产和销售可口可乐。”

  7. 摘取 60、70 年代美国小孩子对黑人同校的看法:

  如果上帝想让黑人和白人一起上学,就不会创造出白人和黑人了。

  8. 描写一次历史上的意外:

  在那一刻,在宇宙中的某一处,某架机器的齿轮转动了一下。

  9. 描写一次暴动中的混乱场面:

  警察看到黑人记者被攻击时所表现出的软弱,让这些人以为寻衅闹事可以逍遥法外。他们一时找不到新的攻击目标,索性对白人记者也动起手来。

  10. 描写某些地区对黑人的歧视:

  在特拉华州,一名女服务员要求两名西装革履的黑人离开饭店。此事令国务院十分难堪,因为其中一位是加纳的财政部长。

  11. 描写美国卫星发射失败后苏联的得意:

  在联合国工作的苏联人咧嘴笑着,建议美国人申请苏联向落后国家提供的技术支持。

  12. 描写美国启动登月计划后美国人的心态:

  有人问美国人到达月球时,会在上面发现什么,爱德华·泰勒冷酷地答道:“苏联人。”

  13. 描写一次针对古巴的秘密行动的混乱:

  像那些与此次行动有关的所有人一样,他们也是到后来才看清整个局势的。而身处白宫的艾森豪威尔、哈瓦那的菲德尔·卡斯特罗、弗吉尼亚州的艾伦·杜勒斯、危地马拉的弗兰克·本德、五角大楼参谋长联席会议、迈阿密的“阵线”以及在马德里山下咖啡种植园里受训的勇士们都处于困惑之中,只是程度不同罢了。

  最后,我觉得罗振宇老师对这本书的评价十分恰当:它既是长河巨浪,又涓滴可饮。

  《光荣与梦想》读后感(八):光荣与梦想——高中历史课本背后的二战

  前段时间对美国历史有些感兴趣,便查了一些这方面的书籍。很多人推荐《光荣与梦想》,在当当潜伏已久都没有等到折扣,最后实在忍不住买了一套。感谢过年让我不用吃土。

  三天的时间读完第一本,现在第二册在读。一本读下来,给我的冲击还是比较大的。尤其是其中对于二战前夕以及战时的描述,颠覆了我高中建立的对于美国二战的印象。高中时,我觉得美国在二战中是个超级大英雄。他利用战争卖军火发了大财,在战争白热化阶段直接向日本投了两颗原子弹,于是战争结束。高中课本,赋予二战中的美国救世主这一角色,给了我一种美国在罗斯福总统的带领下很快走出了大萧条的错觉。

  看完此书才发现,大萧条之后的美国并没有很强大,那时的股市还是面临着崩盘的可能。人们在经历了大萧条之后,任何的风吹草动都经受不起。所以在德国日本大肆侵略各国时,美国民众一致反对参与战争,很多青年拒不服从兵役。面对日本的挑衅,美国采取的是置之不理。那个时候,日本嘲笑美国胆小鬼,德国也只是将美国比喻一个商人。在这种内不得民意,外战火连天的情况下,即使罗斯福总统知道战争不可避免,也无力改变群众的意志。若不是日本偷袭珍珠港,激起了全国人民的愤怒,美国可能在纳粹打进家门口才能从和平的假象中清醒把。

  高中课本里对于二战的描述只是几页纸,它给我们描述的二战是完全没有血肉的。也许高中课本的意义在于构建我们的历史时间轴,所以他们要在有限的书本里将尽可能多的事件填进去。但如果我们不读一读对于这段时间的深入描写,那么历史上的事件就只是一件事而已。因为没有代入感,就不会有触目惊心的震惊。

  此书中对于战争进行了较详细的描写。虽然书中人物名字众多,难记住,但其中描绘的场景却是极生动的。这里有指挥大局的总统,有布兵谋局的将士,有冲在一线的士兵,有守在家园的妇女儿童…每一种角色都被注入了生命。你似乎能走进那个炮声轰鸣,惨不忍睹的战场,你似乎能感受到指挥室里紧张凝重的氛围,你似乎能触摸到那些孩子上了战场,独守家园的父母的心底…

  战争的残酷,任何一个没经历过的人一定不会懂。即使是指挥战争的总统,他也不能感受到战场上的那种绝望。

  出生在这个年代的我们是幸运的,我们没有经历清末的动荡,二战的残酷,没有经历探索社会主义时期走的一些弯路,没有像如今的战争区人民一样颠沛流离。除了一些人类的弱点,生活似乎很美好。

  《光荣与梦想》读后感(九):何为光荣,何为梦想?

  陆陆续续看了三个多月,终于把《光荣与梦想》读了一遍。

  《光荣与梦想》是美国的一部断代史,它巧妙地浓缩了美国 1932 ~ 1972 年的 40 年丰富历史。

  作者以详实的史料,蒙太奇式的写作手法,生动活泼地叙述了美国从『补偿金大军』风潮、经济大萧条、罗斯福新政、二次世界大战、原子弹爆炸、杜鲁门主义、马歇尔计划、麦卡锡主义、美苏争霸、斯大林去世、朝鲜战争、古巴导弹危机、越南战争、肯尼迪遇刺身亡、黑人民权运动、水门事件,到美国人的精神风貌、社会时尚、各阶层的生活状况,再到演艺界的奇闻趣事、妇女的流行服装、青少年的时髦追求,甚至英语词汇的最新演变和人们的性观念。

  任何一个事件都可以单独成书,却被威廉·曼彻斯特 如数家珍般杂糅在一起,历史的厚重感和磅礴的气势尽现眼前,其恰到好处的幽默感又给残酷的历史增添了一种『新闻的美感』,让那段历史变得立体而鲜明。

  阅读此书是从本质上深刻了解美国的最简单、最有效的方法。

  本书通篇都洋溢着引人入胜的动人故事,你完全可以在一个明媚的下午,咖啡与它轻松为伴,随心所欲地从任何地方读起。

  它是一个时代的记忆,半个多世纪前他们走过的路,我们有的已经走过,有的将要走,即使从最功利的角度看,这本书也值得一读。读过才知道:

  原来美国也曾经经历过那样漫长和如此混乱不堪的年代,原来一个国家可以如此多元而不至于解体,原来一个社会可以如此多样且可以繁荣发展,原来一个民族可以如此混杂却不至于四分五裂。

  何为光荣,何为梦想?

  罗斯福和希特勒几乎同时登上历史舞台,国会给予他们几乎相同的权力,然而十年以后,一个成了世界英雄,一个成了沾满鲜血的罪人。其实,

  罗斯福当年如果想搞独裁,易如反掌。

  然而,从华盛顿、林肯到罗斯福,这三位最有机会走上独裁道路的总统,最终都不约而同地将美国带上了民主自由的道路。

  这就不难理解,为什么威廉·曼彻斯特要将这本书取名为《光荣与梦想》:

  光荣来自于伟大的传统,梦想源于对自由的渴求。

  什么是真正的法治社会?

  曼彻斯特是位有责任感的历史作家,他说过:

  学校里的历史教育是片面的,日本人的历史教育就是典型,人民需要了解历史,在学校里学的那些还远远不够。

  书中有一个非常令我震惊与佩服的史实:

  当时,美国刚制定的『禁止歧视黑人、白人与黑人学生同校学习且享有平等权利』的法律遭到了大量白人和白人极端分子的殊死抵抗。为了阻止黑人学生进入白人学校,他们甚至在州政府的默许下,在整个城市街道修起了街垒,武装抵抗,决心与这个法律决一死战。

  然而,美国联邦政府居然能为了安全地将 一名 黑人学生送进白人大学就读,不惜动用中央情报局和国民警卫队,毫不留情地摧毁白人极端分子组织的抵抗,并将实施与执行法律不力的那些投机政客(小至大学校长,大到州长)一律撤职查办。

  真正的法治社会有足够的勇气与能力不惜任何代价地维护法律的尊严,一切按既定法律行事,哪怕反对的声音如何强大。

  相形之下,我们国家司法不独立、法无定法、有法不依、执法不严、政党凌驾于法律之上,即使有利国利民的法律,也是『上有政策下有对策』,如此治理,何谈国家与法律的威严?!

  2015 年 6 月 26 日,美国最高法院正式立法『美国全境同性婚姻合法』,又向平等迈出了重大的一步:

  我们为同性恋发声,不是因为它很特殊,而恰恰是因为他们和我们一样,值得获得平等、尊重与支持。

  以史为镜

  世界上的任何国家都有它独特的发展历程。《光荣与梦想》精准地解析并详实地介绍了美国如何摆脱困境、走出萧条,进而演变成一个超级大国的历程,书中对美国政治、军事、经济、文化、社会生活等方面的描写对当今中国仍然具有较高的借鉴意义。

  《光荣与梦想》读后感(十):商务印书馆和中信出版社的段落翻译对比

  抄几段商务印书馆(与海南出版社 三环出版社同一版本)和中信出版社的两个版本,翻译水平一目了然

  第一段:

  商务印书馆:序幕 沟底

  1932年那个山穷水尽的夏天,华盛顿哥伦比亚特区①活象一座深陷敌围的欧洲小国京城似的。自从5月以来,大约有二万五千名世界大战的退伍军人,携家带口,身无分文,纷纷在市内的公园,垃圾堆积处,没主的货栈,歇业的铺子,拣个地方住下。他们时而上军操,时而唱战歌,有一回还由一位获得荣誉勋章的老兵率领,扛着褪色的布缝的国旗沿着宾夕法尼亚大道游行,十万市民默默在两旁看着。不过,他们大部分时间只是在等待,在发愁。经济萧条已经几乎整整三年了,这些退伍军人是来请求政府救济,具体地说,就是要求发给“退伍军人补偿金”②。这笔钱是1924年的《重订补偿法》规定要发的,但是得到1945年才到期;假如现在发,他们每人就可以拿到大约五百元③。这些人,报刊的编辑在标题中叫做“补偿金大军”、“补偿金游行队”,他们自称为“补偿金远征军”④。

  注释:① 1880年,美国国会决定,从马里兰州和弗吉尼亚州划出一块地区,作为首都所在地,称为哥伦比亚特区也即华盛顿市。以下一般简译作华盛顿市。——译者

  ② 补偿金是对军人在服役期间报酬太低的补偿。——译者

  ③ 本书所说多少“元”,都是美元。——译者

  ④ “补偿金远征军”是有意套用“美国远征军”一词的,表示是从全国各地来要补偿金的退伍军人。——译者

  中信出版社:序曲 谷底

  1932年夏,空气中弥漫着令人绝望的气息,美国华盛顿特区恰似欧洲小国四面楚歌的首府。5月以来,已经有25000多名身无分文的“一战”退伍军人带着妻儿在街区公园、垃圾场、废弃的仓库和歇业的商店安营扎寨。军人们不时操练,唱战歌,也曾在10万名华盛顿市民的沉默注视下,由一位荣誉勋章得主带领,高举褪色的棉布制国旗在宾夕法尼亚大道上游行。然而,大多数时候,他们只是默默等待、愁眉不展。他们一直在请求政府施以援手,从“大萧条”时期开始计算,这已经是第三年年末了,他们格外希望能立即得到退伍军人“补偿金”(这一补偿金是1924年《服役证明修正法》中规定的,但是要等到1945年才发放)。如果现在兑现,他们每人可以拿到约500美元。报刊编辑们将他们成为“补偿金军队”、“补偿金游行队”,他们则自称为“补偿金远征军”。

  ————————————————————————

  商务印书馆 27页

  科斯蒂根参议员:你看到人们在这种条件下旅行,对健康有什么不良后果吗?

  米切尔先生:在冬天,健康状况……是个严重问题。衣裳单薄、体质很弱的人,天寒地冻还留在车厢外面,这是个严重的问题。我看他们要不得肺炎才怪呢。

  科斯蒂根参议员:危险很大吧?

  米切尔先生:是的,先生。

  中信出版社 第一册 26页

  参议员科斯蒂根:人们通过这样的方式乘车,你是否注意到这存在的健康隐患?

  米切尔先生:冬季的健康状况……是件非常严重的事情,尤其是那些身体不那么健壮的人,天寒地冻,穿的又少,还暴露在车厢外面,我捉摸不透他们如何逃脱肺炎的侵害。

  参议员科斯蒂根:这些都是十分危险的?

  米切尔先生:是的,先生。

  ——————————————————————————

  商务印书馆 第二册 385页

  山本在爪哇海大海战大获全胜之后,这个所谓旭日东升的国家确是光芒四射,令人目眩。山下奉文中将对新加坡英国珀西瓦尔中将提出:“我只要你答复一下,投不投降?”于是,新加坡在2月17日投降了。它的巨型的维克斯海岸大炮,有十四门被运到吉尔伯特群岛中的一个珊瑚岛,它的富有异国情调的名字叫做塔拉瓦。缅甸在新加坡投降后,很快也投降了。1941年3月的第二周,日军沿公路向曼德勒挺近,5月1日攻克,这样就把中国运输线切断了。

  中信出版社 第二册 13页

  山本在爪哇战役取得大捷后,旭太阳遮天蔽日。2月17日,新加坡投降(日军中将山下奉文威胁英属马来西亚英军总司令白思华中将:“投降,还是不投降”)。那里的14门巨型维克斯机枪被转移到吉尔伯特群岛一个名叫塔拉瓦的小岛上。1941年3月的第二周,日军已向曼德勒进军,最终于5月1日攻占该地,封锁了中国的补给线。

  ————————————————————————————

  这个评价如果是给商务印书馆的,那么是力荐,如果是中信出版社的,那么是很差,如果是给原著的,那绝对是力荐!

评价:中立好评差评
【已有2位读者发表了评论】

┃ 《光荣与梦想》的读后感10篇的相关文章

┃ 每日推荐